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蓼属头状蓼组植物叶表皮微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 被引量:5
1
作者 朱立涛 鲁法军 +1 位作者 侯元同 李法曾 《武汉植物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6-142,共7页
采用光学显微镜对中国蓼属头状蓼组17种7变种植物的叶片下表皮微形态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其叶片下表皮微形态特征分为4种类型:(1)气孔器类型为无规则型,表皮细胞不规则形,垂周壁波状或深波状;(2)非典型不等型,偶有无规则型,表皮细... 采用光学显微镜对中国蓼属头状蓼组17种7变种植物的叶片下表皮微形态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其叶片下表皮微形态特征分为4种类型:(1)气孔器类型为无规则型,表皮细胞不规则形,垂周壁波状或深波状;(2)非典型不等型,偶有无规则型,表皮细胞多边形或不规则形,垂周壁弓形、波状或深波状;(3)平列型,表皮细胞不规则形,垂周壁深波状;(4)平列型兼有非典型不等型,表皮细胞不规则形,垂周壁波状。根据其叶片下表皮气孔器类型,结合该组植物形态、习性等特征,将中国蓼属头状蓼组植物划分为4个系,即掌裂叶系、多年生系、蓼子草系以及一年生直立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状蓼组 叶表皮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蓼属头状蓼组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向红 孙爱群 +1 位作者 林长松 翁贵英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9-22,共4页
为探明蓼属头状蓼组种间亲缘关系,探讨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在蓼属的分类价值,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蓼属头状蓼组5种植物进行了POD同工酶研究。结果表明,蓼属头状蓼组5种植物POD同工酶酶带共8条,不同种间POD同工酶酶谱存在较... 为探明蓼属头状蓼组种间亲缘关系,探讨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在蓼属的分类价值,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蓼属头状蓼组5种植物进行了POD同工酶研究。结果表明,蓼属头状蓼组5种植物POD同工酶酶带共8条,不同种间POD同工酶酶谱存在较大的差异;采用UPGMA法聚类分析显示,羽叶蓼与火炭母的亲缘关系较近,尼泊尔蓼与羽叶蓼、火炭母的亲缘关系较远。说明,POD同工酶在一定程度上能较好地反映种间的遗传差异,对于探讨种间亲缘关系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状蓼组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叶绿体trnL-F,rbcL序列和核核糖体ITS序列探讨蓼属(蓼科)头状蓼组的系统发育 被引量:5
3
作者 赵大鹏 王康满 侯元同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7-83,共7页
选用叶绿体基因trnL-F,rbcL序列和核核糖体ITS序列对蓼属头状蓼组的分类和系统发育进行了分析。以药用大黄为外类群,用最大简约法对3个片段的单独和联合矩阵分别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头状蓼组是一个较自然的类群,与春蓼组、刺蓼组... 选用叶绿体基因trnL-F,rbcL序列和核核糖体ITS序列对蓼属头状蓼组的分类和系统发育进行了分析。以药用大黄为外类群,用最大简约法对3个片段的单独和联合矩阵分别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头状蓼组是一个较自然的类群,与春蓼组、刺蓼组和金线草属的亲缘关系较近;支持头状蓼组作为一组放在春蓼属,细茎蓼和蓝药蓼从头状蓼组转移至冰岛蓼属;不支持将刺蓼组并入头状蓼组;对于小叶蓼的系统学位置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发育 TRNL-F RBCL ITS 头状蓼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