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峡大江截流非龙口段进占堤头失稳条件
1
作者 周厚贵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学报》 1999年第1期11-13,共3页
三峡工程大江截流的主要特点是水深大、流量大截流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是由截流戗堤坍塌所引起的安全问题从截流戗堤堤头坍塌的主要引发因素入手,提出了进占堤头失稳的条件。
关键词 截流 进占堤头 失稳条件 半平面绕流 屈服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方板对角拉伸失稳条件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牛克忠 刘志柱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28-130,共3页
提出了方板起皱失稳临界过程的基本假设及分析模型 ,利用弹性稳定理论的能量法推导出失稳临界方程 ,验证了弹性能量法在分析板料起皱临界过程中的解析精度 ,对于板材成型生产中防止起皱具有指导意义 .
关键词 起皱 金属方板 对角拉伸 失稳条件 板材成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水堆石围堰铅丝笼护面失稳破坏临界条件试验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吴文平 张晓宏 +1 位作者 刘发全 李建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57-160,164,共5页
从过水堆石围堰护面失稳破坏的工程实践出发,探讨了铅丝笼护面失稳破坏的成因,在模型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铅丝笼护面稳定的主要因素及失稳破坏的临界水力条件。并应用水流能量方程和边界层理论,研究了围堰过水时的水流能量转换关系... 从过水堆石围堰护面失稳破坏的工程实践出发,探讨了铅丝笼护面失稳破坏的成因,在模型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铅丝笼护面稳定的主要因素及失稳破坏的临界水力条件。并应用水流能量方程和边界层理论,研究了围堰过水时的水流能量转换关系,得到了失稳临界条件的指标和经验判别式。通过模型试验的对比与分析计算,验证了失稳临界条件经验判别式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水堆石围堰 临界条件 铅丝笼护面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封激起的转子失稳振动
4
作者 廖明夫 杨俐骏 金科 《振动.测试与诊断》 EI CSCD 2001年第1期45-49,共5页
分析了密封装置激起转子失稳的机理 ,在此基础上 ,得出了转子失稳的条件以及失稳边界 ,即失稳发生在转子工作转速大于 2倍转子临界转速的条件之下。根据密封装置对转子刚度和阻尼的影响规律 [1,2 ] 。
关键词 密封装置 转子振动 失稳条件 边界 涡轮机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动活化断层内水砂突涌规律及灾变机制
5
作者 张士川 黄普 +2 位作者 李杨杨 王成功 吴振华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8-140,共13页
【背景】在煤炭地下开采过程中,断层内水砂混合物可能突涌至矿井底板,尤其在断层富水性强、充填物结构松散条件下,突涌灾害更为显著,严重威胁矿井安全生产。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单一因素对突涌灾害的影响,因此系统研究多因素共同作用下断... 【背景】在煤炭地下开采过程中,断层内水砂混合物可能突涌至矿井底板,尤其在断层富水性强、充填物结构松散条件下,突涌灾害更为显著,严重威胁矿井安全生产。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单一因素对突涌灾害的影响,因此系统研究多因素共同作用下断层内水砂混合物突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流体力学与颗粒力学理论推导水砂混合物的失稳条件和流量公式,并通过三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方法,利用破碎岩石变形-渗流试验系统,研究黏土质量分数、砂石粒径和初始水压对突涌行为的影响。【结果和结论】黏土对突涌行为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当黏土质量分数达到40%时,突涌现象表现为极低的流量和负荷;初始水压为突涌主要驱动力,其增大会导致突涌强度显著增加;砂石粒径对突涌现象有着非线性调节作用,较小粒径与较大粒径均易使系统失稳,适中的砂石粒径可在渗透性和系统稳定性之间达到平衡;通过多因素统计分析,明确各因素对突涌现象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为:黏土含量(即黏土质量分数)、初始水压、砂石粒径,预测使流量、负荷和孔隙水压分别达到最小的最优试验条件组合为:黏土质量分数30%、初始水压0.3MPa、砂石粒径分别为[0.3,0.5]、[1,2)和[0.5,1.0)mm。研究成果可为采动活化断层导致的水砂突涌灾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断层活化 水砂混合物 突水灾变 正交试验 影响因素 失稳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降雨下饱和平滑型滑坡坡体水流运动及其边坡稳定效应分析——以四川汉源二蛮山滑坡为例 被引量:14
6
作者 顾成壮 胡卸文 +2 位作者 张茂淳 张耀 胡恒洋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75-1081,共7页
分析强降雨饱和状态下平面滑动型(平滑型)滑坡的地下渗流的水流运动规律,同时考虑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的耦合作用,提出饱和状态下平滑型滑坡边坡稳定性分析新思路。运用地下水动力学原理,给出假设条件简化分析过程,导出强降雨下地下渗流... 分析强降雨饱和状态下平面滑动型(平滑型)滑坡的地下渗流的水流运动规律,同时考虑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的耦合作用,提出饱和状态下平滑型滑坡边坡稳定性分析新思路。运用地下水动力学原理,给出假设条件简化分析过程,导出强降雨下地下渗流水流运动方程。基于条分法理论,考虑坡体各点水流运动的不均匀性,改进传统的边坡稳定性系数计算公式,并给出边坡失稳的临界条件。以四川省汉源县万工集镇二蛮山滑坡为例,验证计算公式的合理性。研究表明,强降雨饱和状态下平滑型滑坡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岩土体饱水内摩擦角、渗透系数K、滑体规模(厚度、长度等)和坡顶相对坡脚水位差Δh。该研究成果可用于指导抢险救灾工作,具有一定的工程实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渗流 边坡定性 临界条件 二蛮山滑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一断裂连续介质内地震发生的临界条件
7
作者 刘培玄 李小军 刘艳琼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7-44,I0002,共9页
基于能量平衡原理,把地震触发过程转换为数学、力学中系统发生局部失稳的问题,并理论推导给出了分析域内裂纹失稳临界条件;基于线性断裂力学理论,给出了一些历史地震发震断层的表面自由能;应用势能原理和GPS台网观测数据,提出了一个确... 基于能量平衡原理,把地震触发过程转换为数学、力学中系统发生局部失稳的问题,并理论推导给出了分析域内裂纹失稳临界条件;基于线性断裂力学理论,给出了一些历史地震发震断层的表面自由能;应用势能原理和GPS台网观测数据,提出了一个确定断裂能量释放率的计算方法;进而给出了在断裂能量释放率与表面自由能基础上判定断裂发生地震可能性的一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过程 临界条件 表面自由能 能量释放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倾角软煤综放工作面“顶煤-支架”关系区化特征 被引量:5
8
作者 伍永平 郎丁 王艺霖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12-318,共7页
大倾角软煤长壁综放工作面顶煤破碎程度高、端面漏冒频发,顶煤与支架的约束关系复杂且沿倾斜方向具有明显的区化特性,支架稳定性控制难度大。基于理论分析与物理相似材料模拟实验方法,确定了"顶煤—支架"系统失稳临界条件,揭... 大倾角软煤长壁综放工作面顶煤破碎程度高、端面漏冒频发,顶煤与支架的约束关系复杂且沿倾斜方向具有明显的区化特性,支架稳定性控制难度大。基于理论分析与物理相似材料模拟实验方法,确定了"顶煤—支架"系统失稳临界条件,揭示了顶煤区化破坏机理。结果表明:松软顶煤的漏冒是支架失稳的主要影响因素,顶煤的碎裂程度与支架稳定性呈负相关关系,受岩体结构变异作用顶煤受到的顶板载荷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性,沿倾斜方向顶煤碎裂程度呈现出"中上部>上部>中部>下部"的区域性差异,工作面支架稳定性将产生与之相一致的区化特征。并通过现场实践,验证了支架稳定性区化特征,提出了相应的支架稳定性控制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失稳条件 采动应力分布 岩体结构变异 控制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断裂两侧应变能积累的地震危险性参数估计——以1679年三河—平谷M8.0地震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刘培玄 李小军 赵纪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59-268,I0002,共11页
本文基于断裂两侧应变能积累的概念,利用新夏垫断裂上探槽研究的古地震资料和1679年三河—平谷M8.0地震的历史资料,通过原地地震复发原则来评价指定断裂(段)在某一时段内的地震危险性,探讨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发生地震的最大潜在震级... 本文基于断裂两侧应变能积累的概念,利用新夏垫断裂上探槽研究的古地震资料和1679年三河—平谷M8.0地震的历史资料,通过原地地震复发原则来评价指定断裂(段)在某一时段内的地震危险性,探讨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发生地震的最大潜在震级.由此说明现今应变能确定所面临的困难,而应用局部化应变(变形)与岩石-断裂系统局部失稳临界条件之间的联系,理论上可以由变形带的宽度减小率来预估未来地震的发生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变能 最大潜在震级 局部临界条件 地震发生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星堆城墙干缩裂缝开裂与扩展机理 被引量:9
10
作者 曲瑾 马建林 杨柏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10-618,共9页
针对土遗址干缩裂缝病害,以三星堆月亮湾城墙剖面为依托,探讨干缩裂缝的开裂条件、扩展特征以及失稳扩展条件。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土遗址开裂规律,对遗址保护的工程实践具有指导意义。针对月亮湾城墙土体进行室内干燥试验,通过电子天平... 针对土遗址干缩裂缝病害,以三星堆月亮湾城墙剖面为依托,探讨干缩裂缝的开裂条件、扩展特征以及失稳扩展条件。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土遗址开裂规律,对遗址保护的工程实践具有指导意义。针对月亮湾城墙土体进行室内干燥试验,通过电子天平记录试样失水过程,采用图像分析技术得到裂缝的开裂与扩展过程,利用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得到开裂过程的位移场与应变场。结果表明:试样表面缺陷降低了开裂所需的拉应力,缺陷与边界的距离越小,引发开裂的缺陷临界尺寸就越小,因此裂缝更易在试样边界附近缺陷处产生;根据断裂力学理论,考虑含水率对土体性质的影响,裂缝失稳扩展需满足应力强度因子对含水率的增加率大于断裂韧性;理论推导出裂缝失稳扩展临界长度的计算方法,该方法初步得到了实测数据验证;随着含水率从45.6%降低到29.1%,失稳扩展临界长度与试样宽度比值从0.109减小到0.024,含水率越低裂缝越易进入失稳扩展阶段,开裂处一个微小的缺陷就可能引发裂缝的快速扩展;对土遗址表面进行保护时,应着重修补分布在土层边界区域的大尺寸缺陷;定期监测土遗址临空面,一旦发现开裂,应及时对裂缝及其附近缺陷进行修复,以防止裂缝失稳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缩开裂 数字图像相关 裂缝临界长度 扩展条件 三星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