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失眠认知行为治疗五大技术疗效因子及其治疗感受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卢静芳 李静茹 +7 位作者 葛方梅 张洁 张晶 孙莞绮 赵文清 师彬彬 罗鑫 苑成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402-407,共6页
目的研究失眠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insomnia,CBTI)中睡眠卫生教育、睡眠限制、刺激控制、放松训练以及认知疗法五大技术的疗效相关因素及治疗感受。方法纳入21例失眠伴焦虑、抑郁症状患者开展连续8次CBTI,采用匹兹... 目的研究失眠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insomnia,CBTI)中睡眠卫生教育、睡眠限制、刺激控制、放松训练以及认知疗法五大技术的疗效相关因素及治疗感受。方法纳入21例失眠伴焦虑、抑郁症状患者开展连续8次CBTI,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量表评估睡眠症状,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分别于第2、4、8次治疗后对患者进行关于治疗技术及自身感受的半结构式访谈,采用主题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和分析。结果患者治疗后PSQI总分下降(13.55±1.97 vs.6.91±2.43,P<0.05)。患者访谈表明CBTI五大技术对失眠症状均有改善效果。疗效相关因素包括:养成良好睡眠习惯,减少无效躺床时间,规律作息,建立正向联结,改变不良认知等。患者治疗感受包括:前期体验糟糕,难以离开床,需要长期坚持等。结论CBTI治疗中的五大技术对睡眠均有帮助,患者会产生负面感受,需重视患者情绪变化及在执行过程中的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失眠障碍 失眠认知行为治疗 质性研究 疗效因子 治疗感受 焦虑 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册式失眠认知行为治疗中患者体验的定性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赵亚婷 卢静芳 +9 位作者 李静茹 葛方梅 张洁 张晶 孙莞绮 赵文清 师彬彬 王宇 薛莉莉 苑成梅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33-239,共7页
目的:从患者的视角探索接受手册式失眠认知行为治疗的体验。方法:招募失眠合并焦虑抑郁情绪的患者,按结构化的治疗手册进行8周个体治疗,分别于第2、4、8次治疗结束时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对访谈结果进行定性的主题分析,提取治疗中患者体验... 目的:从患者的视角探索接受手册式失眠认知行为治疗的体验。方法:招募失眠合并焦虑抑郁情绪的患者,按结构化的治疗手册进行8周个体治疗,分别于第2、4、8次治疗结束时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对访谈结果进行定性的主题分析,提取治疗中患者体验的相关主题。结果:患者对治疗的体验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治疗体验”相关主题围绕治疗形式、治疗内容、治疗过程、治疗师等4个方面,各方面均有正性和负性的体验。患者的正性体验在第2、4、8次治疗结束时出现的比率分别为58.9%、69.8%和63.5%,负性体验出现的比率在第2次治疗结束时最高,达到25%,第4次、8次治疗结束时下降至9.6%。结论:手册式CBTI治疗过程中负性体验随着治疗进程逐渐减少,正性体验逐渐增加;手册式CB-TI需增强治疗的个性化、形式的多样化,且需关注患者的情绪问题及其在核心技术的执行方面的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册式 失眠认知行为治疗 治疗体验 定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眠认知行为治疗(CBTi)嵌入的护理主动随访在门诊失眠患者中的运用
3
作者 郭静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A02期1168-1169,共2页
目的观察联合CBT护理治疗的失眠门诊失眠患者的随访疗效.方法: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药物联合CBT治疗,30天为一疗程;采用PSQI量表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总有效率86.7%,PSQI表评分平均下降7.8分.结论:联合CBT护理随访是提高... 目的观察联合CBT护理治疗的失眠门诊失眠患者的随访疗效.方法: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药物联合CBT治疗,30天为一疗程;采用PSQI量表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总有效率86.7%,PSQI表评分平均下降7.8分.结论:联合CBT护理随访是提高失眠治疗疗效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认知行为治疗 CBT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眠联合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对伴有焦虑的慢性失眠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8
4
作者 韩容 赵媛 +2 位作者 雷洋梅 于江游 蒋成刚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94-398,F0003,共6页
目的探讨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for insomnia,CBT-I)联合催眠治疗对伴有焦虑的慢性失眠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心理门诊2018年3-5月的轻中度焦虑的慢性失眠患者4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 目的探讨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for insomnia,CBT-I)联合催眠治疗对伴有焦虑的慢性失眠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心理门诊2018年3-5月的轻中度焦虑的慢性失眠患者4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4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6周催眠联合CBT-I治疗和传统CBT-I治疗,在干预前,干预结束后即刻、1个月、3个月,采用宗氏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匹兹堡睡眠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量表对患者焦虑情绪及睡眠状况进行调查,并使用心肺耦合睡眠质量评估系统(Cardiopulmonary Coupling Sleep Quality Assessment System,CPC)对患者睡眠潜伏期(sleep onset latency,SOL)、在床时间(time in bed,TIB)、总睡眠时间(total sleep time,TST)及睡眠效率(sleep efficiency,SE)情况进行评估记录。结果 T检验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各时段SAS、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各时段SAS、PSQI评分低于干预前(P <0. 05);对照组各时段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干预结束后即刻和干预结束后1个月PSQI评分低于干预前(P <0. 01),而干预结束后3个月则与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CPC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各时段TST、SE均高于对照组,SOL低于对照组(P <0. 01),对照组SOL在干预结束后即刻降低(P <0. 01),在干预结束后1、3个月SOL较干预结束后即刻有所增加(P <0. 01),且干预结束后3个月TST及SE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对焦虑情绪的改善作用不佳,且对睡眠的改善作用不稳定;与传统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相比,催眠联合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能显著改善失眠患者焦虑情绪及睡眠质量,且具有更长期、稳定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眠 失眠认知行为治疗 失眠 焦虑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念治疗与失眠症的认知行为治疗对门诊慢性失眠症患者治疗效果比较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8
5
作者 王彦婷 江灿 +1 位作者 刘凤 张婷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42-146,共5页
比较正念治疗(mindfulness therapy)和失眠症的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for insomnia,CBTI)对门诊慢性失眠症患者的疗效。在门诊收集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慢性失眠症患者60例,按随机双盲的方法分为正念治疗组(MG)30例... 比较正念治疗(mindfulness therapy)和失眠症的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for insomnia,CBTI)对门诊慢性失眠症患者的疗效。在门诊收集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慢性失眠症患者60例,按随机双盲的方法分为正念治疗组(MG)30例和失眠症的认知行为治疗组(CG)30例。在入组当天、治疗第8周周末分别使用使用GDA-7、PHQ-9量表评估焦虑情绪,在入组当天、治疗第2周周末、第4周周末及第8周周末分别使用PSQI、ISI量表评估患者主观睡眠质量情况。结果表明: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病程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入组当天两组患者GAD-7、PHQ-9、PSQI、ISI比较分别为(4.500±1.042 vs 4.700±1.055)、(4.167±1.392 vs 4.500±1.592)、(21.467±4.790 vs 21.433±4.014)、(16.467±3.758 vs 16.633±3.459),P>0.05,差异均无显著性;治疗第2周周末两组患者PSQI、ISI比较分别为(20.667±4.604 vs 13.200±5.416)、(16.200±3.605 vs 11.633±4.230),P<0.05,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第4周周末两组患者PSQI、ISI比较分别为(13.967±4.038 vs 10.033±3.157)、(10.800±3.231 vs 7.700±2.793),P<0.05,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第8周周末两组患者PSQI、ISI比较分别为(11.700±3.669 vs 10.633±3.489)、(7.900±2.564 vs 7.067±2.348),P>0.05,差异无显著性;治疗第8周周末两组患者GAD-7、PHQ-9比较分别为(3.433±1.382 vs 4.400±1.354)、(3.200±1.215 vs 3.900±1.373),P<0.05,差异有显著性。由此可见:正念治疗与失眠症的认知行为治疗对慢性失眠症患者较远期疗效相当,但正念治疗比失眠症认知行为治疗起效慢,正念治疗能改善慢性失眠症患者焦虑抑郁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 正念治疗 失眠认知行为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矛盾意向疗法与刺激控制疗法治疗大学生失眠对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吴菲 王旭 +1 位作者 张莹洁 徐佳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7-292,共6页
目的对照刺激控制疗法,探讨矛盾意向疗法(paradoxical intention therapy,PIT)用于大学生失眠的治疗体验、执行意愿和疗效。方法81例大学生失眠患者分两组,分别采用矛盾意向疗法(PIT组,41例)和刺激控制疗法(刺激控制组,40例)治疗。治疗... 目的对照刺激控制疗法,探讨矛盾意向疗法(paradoxical intention therapy,PIT)用于大学生失眠的治疗体验、执行意愿和疗效。方法81例大学生失眠患者分两组,分别采用矛盾意向疗法(PIT组,41例)和刺激控制疗法(刺激控制组,40例)治疗。治疗1个月时以自编问卷调查患者的治疗体验和执行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时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格拉斯哥睡眠努力度问卷(Glasgow sleep effort scale,GSES)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进行自评,以分值变化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个月,PIT组治疗执行率≥50%者比例(32/41 vs.21/40)、治疗体验为“焦虑感减轻”者比例(30/41 vs.14/40)和执行意愿“积极”者比例(22/41 vs.7/40)较刺激控制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QI、GSES、SAS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均表明,时间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相比较,PIT组PSQI(14.27±2.67 vs.6.16±2.27)、GSES(10.22±1.92 vs.5.25±1.63)、SAS(54.73±5.35 vs.44.78±4.33),刺激控制组PSQI(14.03±2.66 vs.6.67±2.01)、GSES(9.98±2.02 vs.5.43±1.21)、SAS(56.13±5.62 vs.46.52±5.68),均在治疗后降低(P<0.01)。PIT组中,执行率≥50%者治疗前后变化值△PSQI(8.19±3.30 vs.1.56±1.81)、△GSES(4.97±2.07 vs.3.11±2.52)和△SAS(10.22±5.34 vs.6.00±3.74)高于执行率<50%者(P<0.05)。结论在大学生失眠患者中,PIT治疗失眠较刺激控制疗法治疗体验和执行意愿更好,两种方法疗效相当,PIT执行率较高的患者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矛盾意向疗法 刺激控制疗法 失眠 认知行为治疗 依从性 失眠认知行为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矛盾性失眠脑电特征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张毓 苑成梅 肖泽萍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58-662,共5页
矛盾性失眠(paradoxical insomnia,Para-I)又被称为假性失眠(pseudoinsomnia)或失眠状态错觉(sleep state misperception,SSM)。这类患者通常主诉患有严重失眠,但缺乏睡眠紊乱的客观证据,日间功能受损情况与患者所述的睡眠缺失程度不成... 矛盾性失眠(paradoxical insomnia,Para-I)又被称为假性失眠(pseudoinsomnia)或失眠状态错觉(sleep state misperception,SSM)。这类患者通常主诉患有严重失眠,但缺乏睡眠紊乱的客观证据,日间功能受损情况与患者所述的睡眠缺失程度不成比例。高估睡眠潜伏时间(sleeplatency,SL)、低估总睡眠时间(totalsleeptime,TST)是Para-I的主要特征。这种睡眠质量的错误评价妨碍了对睡眠障碍的诊断、严重程度及临床疗效的评估。Para-I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可能与抑郁水平、焦虑水平、人格特征、社会关系质量、大脑结构和功能的特殊改变有关。基于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的失眠相关研究发现,非快速眼动睡眠(non-rapideyemovementsleep,NREM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rapideyemovementsleep,REM睡眠)的改变可能与失眠患者的主客观睡眠不一致程度有关。PSG是诊断睡眠障碍的重要手段。它可以通过同步监测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肌电图(electromyogram,EMG)、眼动电图(electrooculogram,EOG)、口鼻气流、胸腹呼吸运动、血氧饱和度、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鼾声等多项参数对睡眠结构及相关的生理行为变化进行分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借助PSG对Para-I的睡眠EEG及治疗进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该文就Para-I的脑电特征和治疗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Para-I的精准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矛盾性失眠 主客观睡眠不一致 多导睡眠监测 失眠认知行为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