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耦合过程中的能量收支 被引量:11
1
作者 徐文耀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4,共14页
太阳风向磁层-电离层(Magnetosphere and Ionosphere,MI)系统输入能量,而输入的能量随后在MI系统中消耗.本文从能量守恒原理出发,讨论太阳风-磁层-电离层(SMI)耦合过程中的能流路径和能量收支的定量关系.主要讨论9个问题:(1)太阳风向MI... 太阳风向磁层-电离层(Magnetosphere and Ionosphere,MI)系统输入能量,而输入的能量随后在MI系统中消耗.本文从能量守恒原理出发,讨论太阳风-磁层-电离层(SMI)耦合过程中的能流路径和能量收支的定量关系.主要讨论9个问题:(1)太阳风向MI系统的能量输入,(2)MI系统对能量输入的响应,(3)环电流的能量消耗,(4)极区电离层焦耳加热的能量消耗,(5)极光粒子沉降的能量消耗,(6)磁尾能量的消耗、储存以及返回下游太阳风,(7)平静期间的能量积累与释放,(8)能量在不同能汇中的分配,(9)评价能量函数的准则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耦合(SMI耦合) 磁层-电离层系统(MI系统) 能量收支 耦合函数 环电流 焦耳加热 极光粒子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光区高空物理过程与磁层-电离层耦合 被引量:3
2
作者 沈长寿 资民筠 《极地研究》 CAS CSCD 1998年第4期294-304,共11页
极区高空物理现象之观测具有悠久历史。对极区地磁、电离层和极光现象的深入考察将地球物理的研究领域扩展到了外层空间,并提出了太阳风-磁层-电离层-热层间耦合这一重要课题。耦合物理机制的证实不仅是火箭、卫星探测的重要贡献,... 极区高空物理现象之观测具有悠久历史。对极区地磁、电离层和极光现象的深入考察将地球物理的研究领域扩展到了外层空间,并提出了太阳风-磁层-电离层-热层间耦合这一重要课题。耦合物理机制的证实不仅是火箭、卫星探测的重要贡献,而且也是基于对地面雷达和遍及全球大陆的地磁台站、电离层垂测站之长期观测成果。对流电场、一区和二区场向电流、电离层扰动电流系(包括极光区电集流),以及电导率的分布和变化乃是一有机整体,对其每一环节的深入认识均与对整体的全面了解密不可分。有关的理论和模式研究则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各个耦合过程的相互关系,以及其各发展阶段中不同物理过程的相对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光区 高空物理 磁层-电离层 对流电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光区电离层特性和磁层-电离层耦合
3
作者 沈长寿 罗毅 K.Schlegel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27-135,共9页
本文用EISCAT雷达的综合资料,分析了磁静条件下极光区电离层的季节、昼夜变化,与磁扰时的特殊形态进行了比较,讨论了磁层-电离层耦合对电离层形态的影响.
关键词 极光区 电离层 磁层-电离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午后极光强度与太阳风-磁层耦合函数的相关 被引量:5
4
作者 胡红桥 刘瑞源 +2 位作者 杨惠根 N.Sato M.Kikuchi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41-249,共9页
利用1997年和1998年南极中山站多通道扫描光度计的地面观测数据和Wind卫星在弓激波上游对行星际磁场和太阳风参数的观测数据,对午后高纬极光强度与太阳风-磁层耦合函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定量研究.研究表明,午后630.0 nm极光强度与太阳... 利用1997年和1998年南极中山站多通道扫描光度计的地面观测数据和Wind卫星在弓激波上游对行星际磁场和太阳风参数的观测数据,对午后高纬极光强度与太阳风-磁层耦合函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定量研究.研究表明,午后630.0 nm极光强度与太阳风-磁层耦合函数间有很好的相关,而557.7 nm的相关性差一些;在考察的所有耦合函数中,午后极光受太阳风电场和能量的影响更直接;同时,行星际磁场的时钟角对午后极光也有很强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山站 午后极光 极光强度 太阳风-磁层耦合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限元方法研究精细地-电离层波导VLF波传播特性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兵 王茂琰 +3 位作者 张世田 徐彤 李海龙 吴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20-1828,共9页
基于频域有限元方法仿真了精细地-电离层波导结构甚低频(VLF,Very Low Frequency)电磁波幅度和相位传播特性.首先给出了如何确定VLF波发射点和接收点传播路径所在大圆的方法,接着分析了获取波导结构中不同阶波导模式传播系数的耦合模理... 基于频域有限元方法仿真了精细地-电离层波导结构甚低频(VLF,Very Low Frequency)电磁波幅度和相位传播特性.首先给出了如何确定VLF波发射点和接收点传播路径所在大圆的方法,接着分析了获取波导结构中不同阶波导模式传播系数的耦合模理论,数值讨论了不同阶波导模式的衰减率和相对相速度随模式数和工作频率的变化关系,给出了波导不同结构参数对一阶模衰减率和相对相速度的影响.与文献结果对比验证了本文有限元方法模拟VLF波传播的正确性和高效性.最后利用实验和数值仿真结果,通过对电子密度国际电离层参考模型进行修正,讨论了澳大利亚—青岛台VLF波幅度和相位日变化的规律.本文工作为研究地-电离层波导结构VLF波电磁特性以及提高陆基超远程甚低频导航系统的精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甚低频 -电离层波导 相位 模式耦合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波动监测仪在岩石圈-大气层-电离层研究中的应用
6
作者 胡晓彦 张东和 +1 位作者 郝永强 肖佐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96-303,共8页
针对北京大学空间物理与应用技术研究所研制的两台大气波动监测仪近三年的观测数据,对这一时段内所观测到的重力波和次声波周期尺度扰动的形态特征、谱结构特征及其在时间分布上的统计特征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几例雷暴、地震等事件中观测... 针对北京大学空间物理与应用技术研究所研制的两台大气波动监测仪近三年的观测数据,对这一时段内所观测到的重力波和次声波周期尺度扰动的形态特征、谱结构特征及其在时间分布上的统计特征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几例雷暴、地震等事件中观测到的大气扰动,并揭示了这些事件期间观测到的与地面大气扰动周期尺度相类似的电离层扰动.结果表明,北京大学研制的大气波动监测仪可有效记录到地面的微弱大气扰动,观测数据可用于进行岩石圈-大气层-电离层之间的耦合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波动检测仪 重力波 次声波 岩石圈-大气层-电离层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短波段电离层探测数据分析地下核爆引起的电离层扰动
7
作者 冯晨瑞 冯静 +4 位作者 李雪 王严 鲁转侠 李春晓 曹博鑫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13-2221,共9页
同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获取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数据相比,传统的电离层垂测、斜测等短波段数据具有特征参数丰富、高度分辨率高、历史数据多等优点。为利用电离层垂... 同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获取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数据相比,传统的电离层垂测、斜测等短波段数据具有特征参数丰富、高度分辨率高、历史数据多等优点。为利用电离层垂测和斜测数据,研究地下核爆引起的电离层扰动。利用2016年1月6日朝鲜地下核试验当天的斜测、垂测数据分析电离层扰动现象。结果表明,本次地下核爆造成的行波电离层扰动为小尺度电离层扰动,传播速度为150.3~158.7 m/s。同时核爆发生后0.5 h在距离爆点421.4 km处,观测到F2层临界频率(critical frequency of the F2layer, foF2)较月中值增加了0.7 MHz,较1月5日、1月7日在协调世界时(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UTC)2:00 UTC的增加了0.5 MHz,极有可能是地下核爆通过岩石圈-大气圈-电离层圈耦合机制造成电离层电子浓度增加。本文分析结果与其他文献资料非常吻合。由此可见,基于短波段电离层探测方式感知电离层扰动从而实现地下核爆炸事件的监测,是一种有效的核爆电离层效应监测手段,可与其他直接监测手段相印证,提高核爆事件监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波段电离层探测 地下核爆 岩石-大气-电离层电场耦合 行波电离层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ISCAT雷达观测到的极区电离层等离子体反常对流 被引量:1
8
作者 刘鹏 刘会欣 +1 位作者 K.Schlegel2 徐继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46-453,T001,共9页
综合分析EISCAT雷达与卫星当地测量数据 ,并利用磁层磁场模式对磁力线进行追踪 ,研究了发生在极光椭圆朝极盖边界附近电离层中 ,一例反常的背离太阳流动的强等离子体对流事件 ,及相关的太阳风 -磁层 -电离层耦合过程 .结果表明 ,磁暴期... 综合分析EISCAT雷达与卫星当地测量数据 ,并利用磁层磁场模式对磁力线进行追踪 ,研究了发生在极光椭圆朝极盖边界附近电离层中 ,一例反常的背离太阳流动的强等离子体对流事件 ,及相关的太阳风 -磁层 -电离层耦合过程 .结果表明 ,磁暴期间IMFBz 指向南时观测到这一反常高速对流 ,及其相应的等离子体性态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区 电离层 等离子体对流 粒子沉降 磁场重联 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地磁活动水平下电离层H+上行的半球对比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赵凯 蒋勇 +2 位作者 门可佩 黄林峰 傅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715-3728,共14页
使用FAST/TEAMS仪器在第23太阳活动周下降相的数据,从地磁活动水平的角度,分别分析在磁静日(Kp≤2+)和磁扰日(Kp≥3+)时南(SH)、北半球(NH)高纬(>50°)电离层H+的上行强度,计算其上行率和净上行积分能通量,以期得到H+上行的长期... 使用FAST/TEAMS仪器在第23太阳活动周下降相的数据,从地磁活动水平的角度,分别分析在磁静日(Kp≤2+)和磁扰日(Kp≥3+)时南(SH)、北半球(NH)高纬(>50°)电离层H+的上行强度,计算其上行率和净上行积分能通量,以期得到H+上行的长期水平并分析地磁扰动期间南、北半球离子上行强度的异同.研究结果表明,磁扰期间上行强度显著加强,平静期南、北半球的平均上行率分别是~15%和~20%,而磁扰期的平均上行率分别增强了1.45倍和1.04倍,磁扰期间南半球上行强度的增长更显著;平静期南半球的上行强度小于北半球,但磁扰期两个半球的上行强度相当;磁午夜和黎明区间受地磁扰动的影响最显著,其磁扰期与平静期上行率的比值(S/Q)最大,同时南半球在各个地方时区间的S/Q值均大于北半球;另外,我们发现磁扰期间的上行率在极光椭圆带下边界附近增幅最明显,而积分通量在上边界附近增加显著.上行源区以平静期的源区为中心从日侧极尖区扩展到磁午夜、且向低磁纬延伸,同时,极尖区上行源区在磁扰期有向晨侧偏移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层-电离层耦合 上行H+ 地磁扰动 半球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离层对台风响应的全过程的特例研究 被引量:20
10
作者 肖赛冠 郝永强 +1 位作者 张东和 肖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23-628,共6页
作为特例研究,本文对1988年和1990年两次强台风影响期间的电离层多普勒记录及相应的台风资料进行了细致的相关分析,目的是利用多普勒记录的连续性优点来了解电离层对登陆(或近海)强台风通过声重波响应的演化全过程.分析表明,在这两次台... 作为特例研究,本文对1988年和1990年两次强台风影响期间的电离层多普勒记录及相应的台风资料进行了细致的相关分析,目的是利用多普勒记录的连续性优点来了解电离层对登陆(或近海)强台风通过声重波响应的演化全过程.分析表明,在这两次台风影响期间,电离层形态中除有明显的波状扰动(中尺度声重波)出现外,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新现象:波动的时间演化表现出明显的幅度逐渐增加以及频率由高频向低频转变,在振幅很大的情况下日落后同时出现扩展F(Spread-F)现象,显示了声重波在激发电离层不规则结构方面的种子作用.这一演化过程与电离层中TIDs的线性传播理论一致,文中开展了对这一现象的非线性数值模拟,模拟结果基本上也与上述观测现象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层大气-电离层耦合 电离层声重波 电离层扰动 电离层不规则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中国GPS站网对地震波引发的大尺度电离层扰动的观测 被引量:5
11
作者 郝永强 李泉翰 +4 位作者 郭建广 张效信 杨光林 张东和 肖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925-3932,共8页
地震瑞利波在沿地表传输时衰减很慢,其能量在远离震中的区域仍然能够激发大气和电离层扰动.本文利用中国境内的GPS接收机网络观测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分析了2011年日本地震后在中国区域上空产生的电离层扰动... 地震瑞利波在沿地表传输时衰减很慢,其能量在远离震中的区域仍然能够激发大气和电离层扰动.本文利用中国境内的GPS接收机网络观测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分析了2011年日本地震后在中国区域上空产生的电离层扰动.研究发现,瑞利波的能量从地面经大气耦合传输到电离层高度,导致在中国区域上空电离层出现与瑞利波传播同步的TEC扰动.利用中东部的稠密接收机网络,还揭示了扰动的大尺度二维空间结构:瑞利波经过后产生的TEC扰动呈条带状,在中纬度地区沿西北—东南方向排列,而在低纬度大致为东西方向.条带的转向可能与地磁场作用下的中性-离子耦合过程有关,大气波动导致的等离子扰动倾向于沿磁力线方向(向南)传播,从而形成垂直磁力线方向(东西)的波前结构.这是首次在远离震中的区域使用GPS站网研究地震波耦合电离层扰动的大尺度二维空间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电离层扰动 GPS TEC 岩石圈-大气层-电离层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上边界条件下的极区电离层数值模拟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顺林 张北辰 +1 位作者 刘瑞源 徐中华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04-509,共6页
利用一维自洽的极区电离层模型,研究了沿磁力线方向不同电离层-磁层耦合条件下极区电离层的响应。此模型在110—610 km的电离层空间区域内,综合求解描述极区电离层的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以得到电离层数值解。研究发现,上边... 利用一维自洽的极区电离层模型,研究了沿磁力线方向不同电离层-磁层耦合条件下极区电离层的响应。此模型在110—610 km的电离层空间区域内,综合求解描述极区电离层的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以得到电离层数值解。研究发现,上边界条件在200 km以上的高度能显著地影响电离层参量的形态。较高的O^(+)上行速度对应较低的F层峰值和较高的电子温度。不同边界O^(+)上行速度对应的温度高度剖面完全不同。200km以上电子温度高度剖面不但由来自磁层的热流通量所控制,同时还受到场向O^(+)速度的影响。对利用电离层模型研究电离层内部物理过程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区电离层 电离层-磁层耦合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风一磁层相互作用的磁流体力学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赤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13-428,共16页
磁层位于地球空间的最外层,太阳风与磁层的相互作用是空间天气变化因果链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揭示地球空间天气基本规律的关键科学课题.地球空间由于时变、多成分、多自由度的关联相互作用,使得传统的理论分析变得非常困难.数值模... 磁层位于地球空间的最外层,太阳风与磁层的相互作用是空间天气变化因果链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揭示地球空间天气基本规律的关键科学课题.地球空间由于时变、多成分、多自由度的关联相互作用,使得传统的理论分析变得非常困难.数值模拟作为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研究手段,对地球空间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国际上磁层的全球MHD数值模拟工作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最初的研究局限于二维空间由于磁层内在的三维特性,20世纪80年代三维MHD数值模拟工作兴起.本文简要说明了三维全球磁层MHD(磁流体力学)研究的特点及现状,给出了三维全球磁层模型的基本框架,综述了行星际激波与磁层相互作用、大尺度电流体系、重联电压和越极电位、磁层顶K-H不稳定性等方面的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的MHD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风-磁层 磁流体力学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年8月5日印度尼西亚地震震前电离层异常特征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壮凯 刘祎 +2 位作者 刘静 张学民 周晨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27-340,I0001,共15页
基于2018年8月5日印度尼西亚地震震中(116.45°E,8.33°S)附近的澳大利亚达尔文站和位于震中磁力线共轭区域的武汉站的电离层测高仪观测数据,以及相同区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接收机的观测数据,对该地震震前的电离层异常扰动特征... 基于2018年8月5日印度尼西亚地震震中(116.45°E,8.33°S)附近的澳大利亚达尔文站和位于震中磁力线共轭区域的武汉站的电离层测高仪观测数据,以及相同区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接收机的观测数据,对该地震震前的电离层异常扰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震前同时观测到了电离层F2层临界频率(foF2)和总电子含量(TEC)时间序列的异常。基于岩石圈-大气层-电离层直流电场耦合模式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热层-电离层环流耦合模式(NCAR/HAO TIEGCM)对震前震中及其对应磁力线共轭点区域的电子密度异常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在地震异常电场的作用下,地震区域及其对应半球的磁共轭区域的TEC和电离层F2层峰值电子密度NmF2发生了明显扰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大气层-电离层耦合 FOF2 TEC TIEGCM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纬度电离层f_oF_2潮汐的变化特性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惟琦 余优 +1 位作者 万卫星 刘立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0-42,共13页
本文通过对1960年以来全球磁纬度40°N至50°N内测高仪台站的观测数据进行研究,提取了电离层F2层临界频率(foF2)的潮汐,揭示了其变化特征及可能的形成原因.研究发现,周日和半日的迁移潮汐分量(即DW1和SW2)强度最大,并且显示出... 本文通过对1960年以来全球磁纬度40°N至50°N内测高仪台站的观测数据进行研究,提取了电离层F2层临界频率(foF2)的潮汐,揭示了其变化特征及可能的形成原因.研究发现,周日和半日的迁移潮汐分量(即DW1和SW2)强度最大,并且显示出明显的年变化和半年变化.周日潮汐的3波分量(即DE3)作为典型的非迁移潮汐分量,相对较弱,显示出微弱的半年变化.在冬季,DW1和SW2与太阳活动指数(F107)呈现正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分别大于0.88和0.65.相反,在夏季,DW1和SW2与太阳活动指数呈现负相关性,特别是SW2,其相关系数在6月份达到-0.72.在相对于纬向均值的归一化处理之后,上述潮汐强度和太阳活动指数之间的正/负相关性被显著增强/削弱.其中,归一化后的夏季DW1和SW2与太阳活动指数的相关系数达到-0.8.更加深入的讨论显示出上传的大气潮汐波动可能是电离层潮汐除了太阳辐射之外的重要驱动源,并且这种驱动机制在SW2中更加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纬度电离层 电离层潮汐 电离层-大气层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星际-赤道电场穿透效率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魏勇 洪明华 +1 位作者 万卫星 杜爱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279-1284,共6页
电场穿透作为强烈地磁活动期间太阳风-磁层-电离层电动力学耦合的重要形式,近年来一直是空间物理学最为活跃的课题之一.在过去的近40年里人们一直关注于观测证据的寻找以及物理过程的模拟,"电场穿透效率"这一重要定量化指标... 电场穿透作为强烈地磁活动期间太阳风-磁层-电离层电动力学耦合的重要形式,近年来一直是空间物理学最为活跃的课题之一.在过去的近40年里人们一直关注于观测证据的寻找以及物理过程的模拟,"电场穿透效率"这一重要定量化指标直到最近几年才得到重视.本文定义赤道电场增量与对应的行星际电场增量的比值为穿透效率,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穿透效率的地方时变化以及与中性风发电机的关系做了实验性讨论,在一定简化条件下结果表明:(1)不考虑跨极盖电势饱和的情况下,赤道电场增量与行星际电场增量呈线性关系,且中性风发电机并不影响电场穿透效率;(2)恒定重联线长度L的限定下,穿透效率具有明显地方时依赖性.例如对于L=2.6RE,在9LT至23LT之间,穿透效率维持在10%左右;0LT至7LT之间,穿透效率迅速从2%上升至30%后又迅速回落到原始水平,形成尖峰.这些结果基本符合观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耦合 行星际电场 电场穿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lectrodynamic Coupling in the Solar Wind-Magnetosphere-Ionosphere System 被引量:2
17
作者 Hu Youqiu Wang Chi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21-332,共12页
This paper presents a brief summary of our recent work based on global MHD simulations of the Solar wind-Magnetosphere-Ionosphere (SMI) system with emphasis on the electrodynamic coupling in the system.The main conclu... This paper presents a brief summary of our recent work based on global MHD simulations of the Solar wind-Magnetosphere-Ionosphere (SMI) system with emphasis on the electrodynamic coupling in the system.The main conclusions obtained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1) As a main dynamo of the SMI system,the bow shock contributes to both region 1 Field-Aligned Current (FAC) and cross-tail current.Under strong interplanetary driving conditions and moderate Alfv'en Mach numbers,the bow shock's contribution may exceed more than fifty percent of the total of either region 1 or cross-tail currents.(2) In terms of more than 100 simulation runs with due southward Interplanetary Magnetic Field (IMF),we have found a combined parameter f=E sw P sw M A -1/2 (E sw,P sw,and M A are the solar wind electric field,ram pressure,and Alfv'en Mach number,respectively):both the ionospheric transpolar potential and the magnetopause reconnection voltage vary linearly with f for small f,but saturate for large f.(3) The reconnection voltage is approximately fitted by sin 3/2 (θ IMF /2),where θ IMF is the IMF clock angle.The ionospheric transpolar potential,the voltage along the polar cap boundary,and the electric fields along the merging line however defined they may be,respond differently to θ IMF,so it is not justified to take them as substitutes for the reconnection vol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系统 电离层 太阳风 磁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电动 行星际磁场 场向电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双强震的同震跨圈层扰动现象
18
作者 艾萨·伊斯马伊力 陈界宏 +10 位作者 饶欢 余怀忠 张晟嘉 王飞 刘红 高永新 刘静 张学民 宋春燕 张桉赫 熊攀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952-2961,共10页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在同日内发生两次7.8级强震,两次强震震中距离约90 km,又称为土耳其双强震.本研究收集了亚美尼亚境内的地震仪、磁力仪与地基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接收机的地面振动、地磁场和电离层电子浓度观...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在同日内发生两次7.8级强震,两次强震震中距离约90 km,又称为土耳其双强震.本研究收集了亚美尼亚境内的地震仪、磁力仪与地基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接收机的地面振动、地磁场和电离层电子浓度观测数据,针对双强震后多圈层的扰动现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耳其双强震发生后,地震波直接摇晃磁力仪产生较大的地磁记录干扰,在瑞雷波到达后约5 min,地磁场发生周期约4 min的扰动,瑞雷波到达后约12 min,电离层电子浓度发生了周期为4~8 min的扰动.研究发现了350 km高空中的电离层电子浓度发生改变也会影响地磁场.相关研究说明,震后多圈层多参量扰动现象可以被重复检验.地震波能诱发声速波动向上空传播至电离层,电离层的扰动也能向下诱发近地表地磁场的扰动,这些向上传播和向下传播的干扰表明地震发生后的多圈层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耳其双强震 多物理参量 岩石圈-大气层-电离层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年5月磁暴磁层电流体系的地磁效应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陈鸿飞 徐文耀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90-499,共10页
低纬度地区地磁场的短时变化主要由以下电流体系产生 :电离层发电机电流(IDC)、对称环电流 (SRC)以及由部分环电流和Ⅱ区场向电流及其电离层回路组成的内磁层三维电流体系 (PRFI) .此外 ,由Ⅰ区场向电流及其电离层回路组成的电流体系 (F... 低纬度地区地磁场的短时变化主要由以下电流体系产生 :电离层发电机电流(IDC)、对称环电流 (SRC)以及由部分环电流和Ⅱ区场向电流及其电离层回路组成的内磁层三维电流体系 (PRFI) .此外 ,由Ⅰ区场向电流及其电离层回路组成的电流体系 (FACI)所产生的低纬地磁场也是不可忽略的 .本文针对 1 998年 5月 1— 6日的大磁暴 ,首先利用多个同子午线台站对的数据分离并消去由IDC电流产生的Sq场 .然后 ,通过线性建模分离其他电流体系产生的磁场成分 .结果表明 :(1 )发生在 5月 1— 6日的磁暴可以分为两个过程 ,PRFI和FACI电流体系在 1— 3日不明显 ,在 4— 5日伴随着亚暴强烈发生 .(2 )SRC的变化情况在第一阶段同Dst指数相似 ,在第二阶段明显滞后于Dst指数 .(3 )在 5月 4— 5日 ,PRFI在SRC之前增强 ,随着PRFI和FACI的恢复 ,SRC开始增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层-电离层电流体系 磁暴 地磁亚暴 磁层 环电流 场向电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暴环电流衰减率对磁层能量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徐文耀 杜爱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47-1255,共9页
赤道环电流是引起磁暴扰动的主要电流体系,环电流衰减速率极大地影响着磁层能量收支估计和磁暴预报.本文提出评价环电流衰减率的两条新指标;(1)E指标(磁暴事件总能量收支平衡指标),即磁暴全过程的积分能量收支平衡;(2)L指标(长期总能量... 赤道环电流是引起磁暴扰动的主要电流体系,环电流衰减速率极大地影响着磁层能量收支估计和磁暴预报.本文提出评价环电流衰减率的两条新指标;(1)E指标(磁暴事件总能量收支平衡指标),即磁暴全过程的积分能量收支平衡;(2)L指标(长期总能量收支平衡指标),即几年、十几年或更长时段内积分能量收支平衡.我们用1998~2003年44个磁暴事件以及第23太阳周(1998~2008年)11年的连续资料,分别检验了几类衰减率模型对上述两条指标符合的情况.结果表明,PA1978和XD2010两类模型对E指标符合得最好,即无论磁暴强弱,它们均显示出事件总能量收支平衡的基本特征;同时,这两类模型与L指标符合得也最好,即它们的长期积分能量基本平衡,而且磁暴期间的能量消耗表现出明显增强的重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电流 衰减率 磁层能量收支 太阳风-磁层耦合 ε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