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2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间太阳能电站桁架对接机构设计与扰动分析
1
作者 韩宇龙 成正爱 +2 位作者 侯欣宾 杨飞 田野 《空间电子技术》 2025年第1期118-125,共8页
针对空间太阳能电站桁架组装过程中对接机构结构尺寸较大及碰撞力较大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锥杆对接的柔性捕获锁紧机构。该机构采用弹簧杆替代传统刚性杆以降低接触力,并利用滑槽提高空间利用率与捕获锁紧的同步性。建立机构仿真模型... 针对空间太阳能电站桁架组装过程中对接机构结构尺寸较大及碰撞力较大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锥杆对接的柔性捕获锁紧机构。该机构采用弹簧杆替代传统刚性杆以降低接触力,并利用滑槽提高空间利用率与捕获锁紧的同步性。建立机构仿真模型并使用ADAMS分析不同机构参数,研究其在捕获过程中对接触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极限工况下,通过对相对摩擦系数、对接锥锥角、弹簧杆刚度以及对接速度等参数进行优化,可以有效降低对接过程中的接触力至4.5N,实现低扰动对接。研究结果为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在轨组装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预期在未来的空间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电站 柔性捕获锁紧 参数优化 低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空间太阳能电站微波能量传输的无线电频率选择研究
2
作者 江帆 侯欣宾 《中国航天》 2024年第9期33-37,共5页
作为空间太阳能电站的三大核心技术之一,远距离高效微波能量传输技术始终是各国科学家聚焦的热点。分析了在国际空间无线电规则框架下,特别是在国际电信联盟的研究体系中,与空间太阳能发电站和微波能量传输频率使用相关的规则和法规,研... 作为空间太阳能电站的三大核心技术之一,远距离高效微波能量传输技术始终是各国科学家聚焦的热点。分析了在国际空间无线电规则框架下,特别是在国际电信联盟的研究体系中,与空间太阳能发电站和微波能量传输频率使用相关的规则和法规,研究空间太阳能发电站微波能量传输是否会对其他正常使用微波传输信号的卫星通信造成限制,寻求合法、合理、经济、有效解决空间太阳能发电卫星系统中的频率轨道问题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太阳能电站 微波能量传输 频率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柱形模块化空间太阳能电站建设方案
3
作者 张树宁 杨靖宇 +4 位作者 王尔申 李自森 徐嵩 和敬杰 李辰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2-63,共12页
考虑现有的空间太阳能电站方案多为概念性设计,综合性能较差,提出了一种高可行性的圆柱形模块化聚光空间太阳能电站(space solar power station via cylindrical modular concentrator array,SSPS-CMCA)工程设计方案。首先,分析了各国... 考虑现有的空间太阳能电站方案多为概念性设计,综合性能较差,提出了一种高可行性的圆柱形模块化聚光空间太阳能电站(space solar power station via cylindrical modular concentrator array,SSPS-CMCA)工程设计方案。首先,分析了各国学者和组织提出的空间太阳能电站方案,从结构、控制、外形等多角度列出了方案组合表,并归纳出一套针对空间太阳能电站设计的方案标准,再根据该标准提出一种高可行性的工程设计方案。随后详细描述了该方案的结构设计,并分析了各方面性能和1GW模型的系统参数。最后给出了该模型从地面实验到太空组装运行的全流程建设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太阳能电站 卫星总体设计 卫星网络 太阳能聚光器 空间组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于空间太阳能电站的高温超导电力传输技术综述
4
作者 翁昉倞 刘治钢 +1 位作者 王亚伟 李明 《中国航天》 2024年第9期13-23,共11页
超导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幅降低运行电压,增加传输电流密度,并通过“零电阻”特性有效降低电力损耗,对于解决大功率电力传输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质量和体积要求苛刻的航天器应用更具发展潜力。在论述空间太阳能电站系统设计现状和国内外二... 超导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幅降低运行电压,增加传输电流密度,并通过“零电阻”特性有效降低电力损耗,对于解决大功率电力传输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质量和体积要求苛刻的航天器应用更具发展潜力。在论述空间太阳能电站系统设计现状和国内外二代高温超导电能传输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用于空间太阳能电站的高温超导电缆的可行性基础上,梳理了现阶段制约太空超导电能传输的关键技术,明确了需要进一步研究二代材料临界电流、力学性能、磁场性能等重点内容,为后续实用化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太阳能电站 空间大功率传输 高温超导电力传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变遗忘因子的空间太阳能电站时变频率辨识
5
作者 倪智宇 李自森 +1 位作者 邬树楠 吴晨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470-2481,共12页
考虑空间太阳能电站(SSPS)在轨运行时帆板旋转所导致的系统变构型特征,提出一种变遗忘因子广义子空间跟踪器(VFF-GYAST)递推辨识方法,在轨辨识该时变动力学系统的模态频率参数,以提高GYAST方法对于这类时变系统的跟踪能力。基于模态综... 考虑空间太阳能电站(SSPS)在轨运行时帆板旋转所导致的系统变构型特征,提出一种变遗忘因子广义子空间跟踪器(VFF-GYAST)递推辨识方法,在轨辨识该时变动力学系统的模态频率参数,以提高GYAST方法对于这类时变系统的跟踪能力。基于模态综合技术和子结构方法,建立多旋转关节构型SSPS(MJ-SSPS)的时变姿态-振动耦合动力学方程;根据投影子空间理论,通过计算系统均方差来确定递推过程中的时变遗忘因子,以提高GYAST方法的跟踪性能并辨识得到系统的时变伪模态频率参数。数值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有效地识别该大型柔性系统的时变频率参数。与传统的递推子空间方法相比,所提方法具有较高的抗噪声干扰能力,在低量测信噪比时所提方法对于频率辨识结果的相对误差的平均值小于5%,且对时变系统的跟踪性能优于基于固定遗忘因子的原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态参数辨识 递推子空间方法 空间太阳能电站 时变系统 变遗忘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在空间太阳能电站中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分析
6
作者 李欣宇 罗雨 +2 位作者 叶薇薇 王正之 董硕 《电子技术应用》 2024年第5期111-115,共5页
空间太阳能电站是高效利用太阳能以解决当下严峻的能源危机的有效途径,如何实现电能从空间太阳能电站到地球的空-地传输是关键。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可实现电能的非接触传输,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便捷性,是解决空-地电能传输问... 空间太阳能电站是高效利用太阳能以解决当下严峻的能源危机的有效途径,如何实现电能从空间太阳能电站到地球的空-地传输是关键。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可实现电能的非接触传输,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便捷性,是解决空-地电能传输问题的有效措施。对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在空间太阳能电站中的研究与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据此阐述了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和待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技术,旨在为后续相关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 空间太阳能电站 电源技术 供电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空间太阳能电站的航天运输系统发展现状及建议
7
作者 李文清 黄辉 +1 位作者 杨虎军 孟庆尧 《中国航天》 2024年第9期38-41,共4页
空间太阳能电站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其概念及相关技术的可行性已获证实,但相比于现有空间任务,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建造工程规模更加庞大、涉及的技术面广且难度高,国内外尚未有实际工程应用。目前规划的大型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展开尺寸可达千... 空间太阳能电站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其概念及相关技术的可行性已获证实,但相比于现有空间任务,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建造工程规模更加庞大、涉及的技术面广且难度高,国内外尚未有实际工程应用。目前规划的大型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展开尺寸可达千米级,质量可达万吨级,空间太阳能电站的航天运输系统设计是其中关键之一。从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发射需求分析出发,结合当前我国大尺寸、大吨位航天运输系统的发展现状,初步提出适用的火箭技术方案和发展建议,为后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太阳能电站 运输系统 发展现状 发展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MEGA型空间太阳能电站聚光系统设计 被引量:38
8
作者 杨阳 段宝岩 +3 位作者 黄进 李勋 张逸群 范健宇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8-23,共6页
空间太阳能电站聚光系统的尺度在千米级,聚光系统的方案设计涉及光、机、电、热及控制等多个学科。现有的空间太阳能电站聚光系统的设计方案不同程度上存在太阳光收集效率低、收集功率波动大、聚光系统质量高、控制系统复杂等不足。因此... 空间太阳能电站聚光系统的尺度在千米级,聚光系统的方案设计涉及光、机、电、热及控制等多个学科。现有的空间太阳能电站聚光系统的设计方案不同程度上存在太阳光收集效率低、收集功率波动大、聚光系统质量高、控制系统复杂等不足。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高效、稳定、轻质和控制简单的聚光系统设计方案。文章对SSPS-ALPHA方案的聚光系统作了深入分析,并基于与ALPHA方案相同的能量传输假设,针对ALPHA方案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新的聚光系统设计方案,称之为SSPS-OMEGA方案。通过比对分析,在与ALPHA聚光方案相同收集功率的前提下,OMEGA聚光方案不仅可以高效、稳定地收集太阳光,而且OMEGA方案的功率质量比比ALPHA方案提升了31.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光系统 微波能量传输 线聚焦 功率质量比 空间太阳能电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旋转关节空间太阳能电站概念方案设计 被引量:57
9
作者 侯欣宾 王立 +1 位作者 张兴华 周璐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332-1338,共7页
对于国际上典型的空间太阳能电站概念方案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概念方案——多旋转关节空间太阳能电站,并给出总体构型和主要分系统初步方案设计结果。该方案采用多个相互独立的太阳电池子阵代替了传统的整体式太阳电池... 对于国际上典型的空间太阳能电站概念方案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概念方案——多旋转关节空间太阳能电站,并给出总体构型和主要分系统初步方案设计结果。该方案采用多个相互独立的太阳电池子阵代替了传统的整体式太阳电池阵,以多个中等功率的导电旋转关节替代传统的极高功率的旋转关节,不仅解决了传统空间太阳能电站方案中的极大功率导电旋转关节技术难题,还可以避免导电关节的单点失效问题,模块化的设计也使得系统的组装和构建更加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太阳能电站 太空发电站 旋转关节 无线能量传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太阳能电站微波能量传输验证方案设计 被引量:14
10
作者 董亚洲 董士伟 +4 位作者 王颖 付文丽 李小军 高式昌 韦高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18,共8页
微波能量传输技术作为空间太阳能电站(Space Solar Power Station,SSPS)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的研究和验证工作均集中在各单项技术的突破和验证,缺乏针对SSPS系统特点的全面优化设计。文章根据SSPS的工作模式给出了全面验证空间太阳能电... 微波能量传输技术作为空间太阳能电站(Space Solar Power Station,SSPS)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的研究和验证工作均集中在各单项技术的突破和验证,缺乏针对SSPS系统特点的全面优化设计。文章根据SSPS的工作模式给出了全面验证空间太阳能电站微波能量传输的验证系统方案设计,对收发天线进行了一体化设计,利用了幅度近似高斯分布的发射阵列场分布设计和低反射的接收整流阵列设计,以高精度来波方向测量和高精度移相控制为波束指向控制的技术途径。对验证系统的波束收集效率进行了分析,收集效率可达94.2%,比传统均匀分布系统高出17.6%。验证系统可从系统规模缩比、波束扫描范围、发射天线口径场分布、整流天线处功率密度、反向波束控制方法等方面模拟SSPS微波能量传输工作模式,推动SSPS系统技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太阳能电站 微波能量传输 场分布 整流天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太阳能电站聚光模式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兴华 侯欣宾 +1 位作者 王立 闫勇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2,共12页
空间太阳能电站(Space Solar Power Station,SSPS),是指能够在轨道上将太阳能通过工程技术手段有效采集、转化并传输到地面,再转化成为电能供地面使用的系统。聚光是空间太阳能收集的途径之一,多种SSPS方案采用了聚光方式。文章介绍了... 空间太阳能电站(Space Solar Power Station,SSPS),是指能够在轨道上将太阳能通过工程技术手段有效采集、转化并传输到地面,再转化成为电能供地面使用的系统。聚光是空间太阳能收集的途径之一,多种SSPS方案采用了聚光方式。文章介绍了聚光式SSPS的研究现状,对现有SSPS方案中的不同聚光技术方案进行了综述分析,将空间太阳能电站聚光技术划分为3个层次,总结成4种模式,详细分析了每种模式的优点与技术难点,并对聚光式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发展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太阳能电站 太阳能 聚光 电力管理 姿态控制 热控 太阳光泵浦激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太阳能电站地球同步拉普拉斯轨道动力学特性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玉亮 邬树楠 +2 位作者 吴志刚 侯欣宾 刘宇飞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8,共8页
现有关于空间太阳能电站(Space Solar Power Station,SSPS)轨道动力学的研究中,均将其放置于地球静止轨道(Geostationary Orbit,GEO),然而这并非最优的工作轨道。文章提出了一种优于GEO的地球同步拉普拉斯(Geosynchronous Laplace Plane... 现有关于空间太阳能电站(Space Solar Power Station,SSPS)轨道动力学的研究中,均将其放置于地球静止轨道(Geostationary Orbit,GEO),然而这并非最优的工作轨道。文章提出了一种优于GEO的地球同步拉普拉斯(Geosynchronous Laplace Plane,GLP)轨道。首先,建立了轨道运动模型及影响轨道运动的摄动模型,包括地球非球形引力摄动、日月引力摄动、太阳光压力摄动及微波反冲力摄动;然后,提出了评估空间太阳能电站轨道的3个指标:接收功率、轨道适用性和安全性,并据此分析了GLP轨道相对于GEO的优势。最后,给出了数值仿真算例。结果表明:在发电功率大致相同且满足供电需求的情况下,工作在GLP上的SSPS每年大约能节省用于轨道保持的燃料36 453.4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太阳能电站 轨道动力学 拉普拉斯轨道 地球静止轨道 微波反冲力 接收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太阳能电站统一调度设计及电能管理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治钢 朱立颖 +3 位作者 张晓峰 侯欣宾 陈明轩 武建文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425-1433,共9页
针对多旋转关节空间太阳能电站(Space Solar Power Station,SSPS),提出一种环形拓扑的电力系统架构。基于功率分层准则对SSPS电力拓扑架构进行设计,提出U1~U7共7个层级、母线电压5000V、功率等级为MW的太阳能电站电力系统。针对分层架... 针对多旋转关节空间太阳能电站(Space Solar Power Station,SSPS),提出一种环形拓扑的电力系统架构。基于功率分层准则对SSPS电力拓扑架构进行设计,提出U1~U7共7个层级、母线电压5000V、功率等级为MW的太阳能电站电力系统。针对分层架构中多太阳电池阵子阵并联(U6层),提出分层功率平衡统一控制策略,对MPPT控制、MPPT控制+稳定直流母线电压混合控制、MPPT算法+下垂稳定直流母线电压混合控制三种控制方法开展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提出的基于虚拟阻抗的下垂控制策略可以有效调节、分配功率,解决了空间发电站母线电压无法稳定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太阳能电站 统一调度 电能管理 下垂控制 虚拟阻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准对日定向姿态 被引量:16
14
作者 李庆军 邓子辰 +1 位作者 王艳 王嘉琪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9-40,共12页
针对空间太阳能电站的俯仰姿态运动,提出一种能追踪太阳运动的准对日定向(QSP)姿态方案。此方案的太阳能电池阵列在万有引力梯度力矩的作用下,始终在垂直于太阳光的方向附近作幅值约为18. 8°的振动,且几乎不需要姿态控制力矩。准... 针对空间太阳能电站的俯仰姿态运动,提出一种能追踪太阳运动的准对日定向(QSP)姿态方案。此方案的太阳能电池阵列在万有引力梯度力矩的作用下,始终在垂直于太阳光的方向附近作幅值约为18. 8°的振动,且几乎不需要姿态控制力矩。准对日定向姿态方案解决了大型太阳能电池阵列对日定向所需的巨大俯仰姿态控制力矩问题。准对日定向姿态的发电效率为对日定向姿态的97. 3%,对Abacus空间太阳能电站而言每年可节省燃料约36791 kg。通过数值方法得到了准对日定向姿态的精确初始条件。随后,设计了比例-微分控制器,保证了系统存在初始姿态误差的条件下收敛到准对日定向姿态。最后研究了轨道、姿态和结构振动对准对日定向姿态的影响,并发现准对日定向姿态下的结构振动幅值比对日定向姿态减小约4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太阳能电站 万有引力梯度力矩 准对日定向(QSP)姿态 姿态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太阳能电站反向波束控制仿真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侯欣宾 王薪 +1 位作者 王立 贾海鹏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87-894,共8页
分析几项重要的空间太阳能电站反向波束控制技术研究工作,提出空间太阳能电站微波无线能量传输(MPT)分系统的初步方案和主要参数,在此基础上建立空间太阳能电站微波波束发射和反向波束控制仿真模型,重点分析发射天线子阵列的微波馈电相... 分析几项重要的空间太阳能电站反向波束控制技术研究工作,提出空间太阳能电站微波无线能量传输(MPT)分系统的初步方案和主要参数,在此基础上建立空间太阳能电站微波波束发射和反向波束控制仿真模型,重点分析发射天线子阵列的微波馈电相位误差、频率误差和姿态误差等因素对于系统传输效率的影响,相关结论将为微波无线能量系统的设计和微波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太阳能电站 微波无线能量传输 反向波束 波束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MW塔式太阳能电站蓄热系统模拟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显 朱天宇 +1 位作者 徐小韵 黄燎原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32-638,共7页
以1MW塔式太阳能电站蓄热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建立了管壳式换热器、热罐、冷罐以及蒸汽蓄热器的动态数学模型,经验证模型具有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对蓄热系统的充、放热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研究了换热器A和C的动态特性、冷... 以1MW塔式太阳能电站蓄热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建立了管壳式换热器、热罐、冷罐以及蒸汽蓄热器的动态数学模型,经验证模型具有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对蓄热系统的充、放热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研究了换热器A和C的动态特性、冷热罐内油温的动态变化以及蒸汽蓄热器的充、放热特性。模拟结果为双级蓄热系统的过程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式太阳能电站 双级蓄热系统 换热器网络 蒸汽蓄热器 放热 动态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压摄动对空间太阳能电站轨道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魏乙 邓子辰 +1 位作者 李庆军 王艳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99-409,共11页
针对以重力梯度稳定方式设计的3种典型空间太阳能电站轨道动力学问题,提出了考虑地影和有效截面积变化的太阳光压模型.首先,采用能量方法,通过Legendre变换,引入广义动量,建立了Hamilton体系下轨道的正则方程;其次,采用辛Runge-Kutta方... 针对以重力梯度稳定方式设计的3种典型空间太阳能电站轨道动力学问题,提出了考虑地影和有效截面积变化的太阳光压模型.首先,采用能量方法,通过Legendre变换,引入广义动量,建立了Hamilton体系下轨道的正则方程;其次,采用辛Runge-Kutta方法求解相应的正则方程;最后通过数值试验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以及数值求解方法的稳定性.同时,说明了地影和有效截面积变化对空间太阳能电站轨道有显著的影响;给出了空间太阳能电站对其半长轴、离心率以及轨道倾角的轨迹曲线,为空间太阳能电站的设计提供一种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太阳能电站 辛算法 轨道 HAMILTON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太阳能电站的轨道、姿态和结构振动的耦合动力学建模及辛求解 被引量:11
18
作者 魏乙 邓子辰 +1 位作者 李庆军 文奋强 《动力学与控制学报》 2016年第6期513-519,共7页
作为一种从太空获得清洁能源的系统,空间太阳能电站(SPS)吸引着许多国家和科研机构的关注.由于其超大、超轻的柔性结构特点,研究其在轨动力学行为时需要考虑轨道、姿态和结构振动的耦合作用.本文在考虑地球的非球形摄动影响下,建立了集... 作为一种从太空获得清洁能源的系统,空间太阳能电站(SPS)吸引着许多国家和科研机构的关注.由于其超大、超轻的柔性结构特点,研究其在轨动力学行为时需要考虑轨道、姿态和结构振动的耦合作用.本文在考虑地球的非球形摄动影响下,建立了集成对称聚光系统(ISC)的动力学模型.通过Legendre变换引入广义动量,在Hamilton体系下建立了其轨道、姿态、轴向振动耦合的动力学方程.采用辛Runge-Kutta方法对耦合动力学方程进行数值求解.根据数值结果,分别研究了其在地球同步轨道下二阶摄动项对轨道、姿态和结构振动的影响,并分析了总能量的变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太阳能电站 轨道 姿态 结构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发展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必要性和相关技术基础分析 被引量:14
19
作者 李国欣 徐传继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44-448,共5页
对我国建立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必要性进行了讨论。在分析建设空间电站相关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我国空间电站的构想。发展空间太阳能电站是我国解决能源需求、优化能源结构的理想选择;我国的技术基础已具备建立空间电站的能力,需对... 对我国建立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必要性进行了讨论。在分析建设空间电站相关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我国空间电站的构想。发展空间太阳能电站是我国解决能源需求、优化能源结构的理想选择;我国的技术基础已具备建立空间电站的能力,需对一些关键技术进行重点论证、研究,要加快发展载人航天技术和空间站技术;应首先发展太阳能发电卫星,之后再发展电力传输卫星等其它空间电站形式。从现在起就开始准备,我国可能在20年左右时间内建立初步的空间电站演示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 空间太阳能电站 太阳能发电卫星 发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太阳能电站及其动力学与控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庆军 邓子辰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9,共19页
太阳能是丰富、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其大规模开发有望缓解世界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由于太空中太阳能的能量密度高、不受天气和昼夜的影响,在太空中建造太阳能发电站是未来进行大规模太阳能发电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空间太阳能电站... 太阳能是丰富、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其大规模开发有望缓解世界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由于太空中太阳能的能量密度高、不受天气和昼夜的影响,在太空中建造太阳能发电站是未来进行大规模太阳能发电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空间太阳能电站超大、超柔、长时间运行、需要高精度指向等特点,使得其动力学与控制问题成为学术界和工程界共同面临的难题.为了加深对空间太阳能电站及其动力学与控制的认识,简要介绍了空间太阳能电站的提出背景,回顾了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发展历程,综述了目前国内外主要的空间太阳能电站概念设计方案.最后总结了空间太阳能电站在轨服役阶段的动力学建模方法、复杂太空环境影响分析、数值仿真分析、轨道与姿态控制和结构振动控制等研究现状.研究表明,目前对空间太阳能电站动力学与控制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其动力学模型主要集中在刚体、梁、板等简单的动力学模型,缺少更能真实反映空间太阳能电站在复杂太空环境下动力学行为的模型.在控制方面,目前的研究主要对空间太阳能电站的轨道、姿态和结构振动分别进行控制,忽略了三者之间的耦合影响,而进行轨道-姿态-结构振动协调控制的研究尚不充分.基于此给出了几点空间太阳能电站动力学与控制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太阳能电站 太阳能发电卫星 大型空间结构 太空环境 动力学与控制 姿轨耦合 振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