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阳岛—葵花岛构造带油气成藏模式及勘探潜力 被引量:6
1
作者 李明阁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5年第4期34-37,50,共5页
受背斜、断层、沉积旋回和沉积相等因素的控制,太阳岛—葵花岛构造带自下而上发育沙河街组一段,东营组一、二、三段4套含油层系。油气藏的纵向分布具有上、下发育气层,中部发育油气层的规律,即东营组二段中上部以气藏为主,东营组二段下... 受背斜、断层、沉积旋回和沉积相等因素的控制,太阳岛—葵花岛构造带自下而上发育沙河街组一段,东营组一、二、三段4套含油层系。油气藏的纵向分布具有上、下发育气层,中部发育油气层的规律,即东营组二段中上部以气藏为主,东营组二段下部、三段中上部为油气藏,东营组三段下部发育厚度较大的纯气藏。根据有机质演化史与断裂活动、圈闭形成和油气运移的配置研究,显示研究区曾发生3期成藏,即早期成藏——沙一末期、中期成藏——东营末期、晚期成藏——馆陶组—明化镇期。油气多期成藏和差异运聚决定了研究区在纵向上不同层系和平面上不同区带都有较大的勘探潜力,经研究共确定了太阳岛构造、葵花岛构造、葵东断鼻、葵北断鼻等多个有利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层系 油气藏 成藏模式 勘探潜力 太阳岛-葵花岛构造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岛—葵花岛构造带天然气成因及成藏地质规律 被引量:1
2
作者 郭金瑞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11,共3页
在对太阳岛—葵花岛断裂背斜构造带构造特征和储层分布进行精细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该区天然气类型和成因研究分析总结了该区成藏地质规律,为该区的进一步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太阳岛-葵花 构造特征 天然气成因 成藏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滩海葵花岛构造带断裂发育特征及其与油气关系 被引量:2
3
作者 龙胜祥 张绪建 谢文彦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81-90,共10页
辽河滩海葵花岛构造带发育复杂断裂体系。断裂发展主要经历了沙河街组三段沉积期——东营组二段下部沉积早期、东营组二段下部沉积晚期一东营组一段沉积期、N-Q等三个期次。本文根据规模、控制作用和与油气关系将断裂分为基底主干断... 辽河滩海葵花岛构造带发育复杂断裂体系。断裂发展主要经历了沙河街组三段沉积期——东营组二段下部沉积早期、东营组二段下部沉积晚期一东营组一段沉积期、N-Q等三个期次。本文根据规模、控制作用和与油气关系将断裂分为基底主干断裂、盖层主要断裂、盖层次要断裂、小断裂四个序次。断裂与油气关系密切,断裂活动控制了生储盖层之发育,在构造和圈闭形成中起主导作用,影响油气运聚与保存。最后,文章讨论了各种圈闭之油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滩海 葵花构造 断裂 圈闭 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随机模拟技术在太阳岛—葵花岛地区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6
4
作者 张波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8年第5期46-49,共4页
随机模拟储层预测技术是一种以地质统计学为基础的储层预测技术。它综合利用地震、地质、测井数据和地质知识,对储层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模拟。根据随机模拟技术原理及流程构建合理的地质模型,对区域地质量进行统计和分析,选择合理的反... 随机模拟储层预测技术是一种以地质统计学为基础的储层预测技术。它综合利用地震、地质、测井数据和地质知识,对储层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模拟。根据随机模拟技术原理及流程构建合理的地质模型,对区域地质量进行统计和分析,选择合理的反演参数,进行波阻抗随机反演和岩性模拟,预测储层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储层随机模拟结果较大地提高了反演分辨率,对于识别砂泥岩薄互型储层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反演 序贯高斯模拟 岩性指示模拟 薄互型储层 预测效果 太阳岛-葵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中段洋岛型岩石组合的发现及其对构造演化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6
5
作者 严松涛 谭昌海 +1 位作者 段阳海 李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39-449,共11页
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位于西南"三江"多岛弧盆系东缘,是研究古特提斯洋发展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备受地质学者瞩目。本文以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中段新龙-理塘地区新发现的大量洋岛型岩石组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岩石组... 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位于西南"三江"多岛弧盆系东缘,是研究古特提斯洋发展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备受地质学者瞩目。本文以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中段新龙-理塘地区新发现的大量洋岛型岩石组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岩石组合以及沉积特征分析将研究区不同类型洋岛型岩石组合依次划分为台地相村戈岩组、斜坡相达森隆洼岩组、坡脚相阿达隆岩组。通过同位素年代学和古生物化石研究表明研究区洋岛型岩石组合的形成时代从早二叠世到晚三叠世均有分布,暗示甘孜-理塘洋盆在早二叠世时期就已存在成熟洋壳,并且洋岛火山活动一直持续至晚三叠世。根据不同类型洋岛型岩石组合的分布特征以及变质变形上的差异,推测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中段新龙-理塘地区洋岛残片不应该归属于单个古洋岛,而应是不同时期、不同古洋岛相继俯冲、消减和就位后的残片。该项研究进一步丰富了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的演化内容,为正确认识甘孜-理塘洋盆构造演化过程提供新的资料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岩石组合 构造环境 形成时代 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 西南三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塔仁本洋岛型玄武岩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29
6
作者 王忠恒 王永胜 +5 位作者 谢元和 孙忠纲 鲁宗林 曲永贵 李存直 姜雪飞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55-162,共8页
塔仁本洋岛型玄武岩是中特提斯洋古洋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内构造混杂岩中局部有序部分的特殊洋壳残片。它以具有海底爆发相与远洋放射虫硅质岩相整合和大洋板内碱性玄武岩的构造环境为主要特征。它的发现丰富了班怒带... 塔仁本洋岛型玄武岩是中特提斯洋古洋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内构造混杂岩中局部有序部分的特殊洋壳残片。它以具有海底爆发相与远洋放射虫硅质岩相整合和大洋板内碱性玄武岩的构造环境为主要特征。它的发现丰富了班怒带的研究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班公湖-怒江缝合 塔仁本洋型玄武岩 构造环境 古洋壳 地质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南昌宁-孟连构造带晚泥盆世枕状玄武岩和层状硅质岩的特征 被引量:21
7
作者 杨文强 冯庆来 段向东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39-747,共9页
滇西南耿马地区回爱剖面发育有昌宁-孟连构造带最早的枕状玄武岩,与其共生的放射虫硅质岩、硅质泥岩含有晚泥盆世放射虫和牙形石化石。对硅质岩和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玄武岩的化学成分具有高P、Ti的特点,轻稀土元素富集,在稀土元... 滇西南耿马地区回爱剖面发育有昌宁-孟连构造带最早的枕状玄武岩,与其共生的放射虫硅质岩、硅质泥岩含有晚泥盆世放射虫和牙形石化石。对硅质岩和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玄武岩的化学成分具有高P、Ti的特点,轻稀土元素富集,在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模式图上表现为明显的右倾,微量元素中K、Rb、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与Nb、Ta、Zr等高场强元素富集。化学投图结果表明玄武岩形成于洋岛环境。硅质岩的Al/(Al+Fe+Mn)比值大部分介于0.5~0.7之间,Al_2O_3/(Fe_2O_3+Al_2O_3)位于0.41~0.8之间,大部分硅质岩的Ce/Ce*比值小于1,具弱的Ce负异常,总体表现为大陆边缘型硅质岩的特征。这说明研究区晚泥盆世为邻近大陆边缘的洋盆环境,具洋壳性质的昌宁-孟连古特提斯盆地在晚泥盆世已经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泥盆世 玄武岩 硅质岩 昌宁-孟连构造 滇西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地区埕岛—垦东构造带中生代的逆冲断层及其与郯庐断裂带的关系 被引量:23
8
作者 张克鑫 漆家福 林会喜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70-277,290,共9页
济阳坳陷埕岛—垦东潜山构造带与郯庐断裂带相邻。4条地震剖面在桩西和埕岛地区中生界内揭示大量逆冲断层,据此分析了该构造带不同部位的沉积—变形特征。郯庐断裂带在中生代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活动性质。郯庐断裂带的复杂运动过程是桩... 济阳坳陷埕岛—垦东潜山构造带与郯庐断裂带相邻。4条地震剖面在桩西和埕岛地区中生界内揭示大量逆冲断层,据此分析了该构造带不同部位的沉积—变形特征。郯庐断裂带在中生代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活动性质。郯庐断裂带的复杂运动过程是桩西和埕岛地区逆冲断层乃至整个北西向构造带中生代以来构造演化的直接动力之一。埕岛—垦东构造带在中生代之前具有相同的构造演化过程,其后由于郯庐断裂带两侧地块发生复杂的斜向离散—斜向汇聚运动,造成构造带不同位置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构造面貌,于晚白垩世时形成北西向的埕岛—垦东构造带;新生代时因济阳坳陷形成再次统一接受沉积成为潜山披覆构造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断层 -桩西-垦东潜山构造 郯庐断裂 中生代 鲁西济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班公湖-怒江板块缝合带发现侏罗纪洋岛型岩石组合 被引量:6
9
作者 巴桑玉珍 李才 +2 位作者 徐梦婧 徐建鑫 范建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63-566,共4页
那东洋岛大地构造位置位于班公湖-怒江板块缝合带西段,洋岛型岩石组合平行于蛇绿混杂岩带南侧展布,夹持于侏罗系木嘎岗日群之中。那东洋岛玄武岩与木嘎岗日群复理石砂板岩呈过渡接触关系。那东洋岛岩石组合主要由3种岩石组成:玄武岩、... 那东洋岛大地构造位置位于班公湖-怒江板块缝合带西段,洋岛型岩石组合平行于蛇绿混杂岩带南侧展布,夹持于侏罗系木嘎岗日群之中。那东洋岛玄武岩与木嘎岗日群复理石砂板岩呈过渡接触关系。那东洋岛岩石组合主要由3种岩石组成:玄武岩、玄武质砾岩、灰岩或礁灰岩,那东洋岛的岩石组合具有多旋回性。对那东洋岛中的玄武岩进行地球化学分析,玄武岩为OIB型玄武岩。以往研究认为班公湖-怒江洋盆在侏罗纪处于大洋演化阶段,那东洋岛的发现对揭示班公湖-怒江洋在侏罗纪的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班公湖-怒江缝合 那东洋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垦东—埕岛构造带古近纪断层活动特征 被引量:16
10
作者 马立驰 王永诗 杨贵丽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2-46,51,共6页
垦东—埕岛构造带是济阳坳陷东北部重要的富油气带,通过对该区古近纪应力场和断层活动特征进行分析,明确了各个断层的形成机制,从而理清了各个凸起的形成原因和彼此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存在北西向、北东东向与北北东向3组... 垦东—埕岛构造带是济阳坳陷东北部重要的富油气带,通过对该区古近纪应力场和断层活动特征进行分析,明确了各个断层的形成机制,从而理清了各个凸起的形成原因和彼此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存在北西向、北东东向与北北东向3组前新生代基底断层,前两者为中三叠世印支期前陆变形中形成的逆冲断层,而后者为晚侏罗世郯庐断裂带平移伴生的左行平移断层。在古近纪南北向区域拉张过程中,研究区北西向基底断层为左行张扭性复活,而北北东向基底断层为右行张扭性复活。至新生代,在南北向拉张应力作用下,新生断层表现为近东西向。在多期构造活动下,多方位断层使该构造带上的各个凸起呈现为张扭性的半地垒构造,它们共同复合构成了垦东—埕岛构造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断层 复活方式 张扭性活动 古近纪 垦东-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垦东—埕岛构造带构造物理模拟实验 被引量:7
11
作者 孙怡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10,共3页
在区域构造条件综合分析和三维构造精细解释的基础上,利用平面构造物理模拟的方法,分析了垦东—埕岛构造带的构造演化和形成机制。模拟结果表明,垦东—埕岛构造带的演化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即前中生代基底形成阶段、中生代末期挤压作用... 在区域构造条件综合分析和三维构造精细解释的基础上,利用平面构造物理模拟的方法,分析了垦东—埕岛构造带的构造演化和形成机制。模拟结果表明,垦东—埕岛构造带的演化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即前中生代基底形成阶段、中生代末期挤压作用阶段和新生代以来的断陷—拗陷阶段。该构造带中的凸起带形成于中生代郯庐断裂左旋走滑挤压期,凹陷带形成于新生代。郯庐断裂的活动是构造带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 物理模拟 左旋走滑挤压 右旋走滑伸展 垦东-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