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太行山山前断裂带倾斜潮汐因子动态组合分析
被引量:
1
1
作者
张肖
佘雅文
+1 位作者
齐玉妍
云萌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17-1021,共5页
利用Venedikov调和分析方法计算太行山山前断裂带地倾斜观测台站2002~2017年EW和NS分量的固体潮潮汐因子,获取潮汐因子异常与动态组合的3种特征量(扩容膨胀、剪切应变、介质的各向异性)时间序列,并分析其与太行山山前断裂带附近中等地...
利用Venedikov调和分析方法计算太行山山前断裂带地倾斜观测台站2002~2017年EW和NS分量的固体潮潮汐因子,获取潮汐因子异常与动态组合的3种特征量(扩容膨胀、剪切应变、介质的各向异性)时间序列,并分析其与太行山山前断裂带附近中等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1)断裂带上地倾斜潮汐因子受海潮负荷影响较小,潮汐因子并未因纬度的改变而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变化,其差异可能是因为受地壳横向不均匀变化的影响;2)地倾斜固体潮潮汐因子动态组合特征量与观测站点周边350 km范围内发生的M L4.0以上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山前断裂
带
地倾斜
潮汐因子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太行山山前断裂带中北段晚第四纪活动性研究
被引量:
16
2
作者
高战武
吴昊
+1 位作者
李光涛
程理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2014年第2期159-170,共12页
本文通过浅层地震勘探和钻孔联合剖面探测,对太行山山前断裂中北段内相关断裂的空间位置和晚第四纪活动性进行了探测和研究。综合认为,保定-石家庄断裂和徐水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早期,而徐水南断裂晚更新世以来没有活动。上述...
本文通过浅层地震勘探和钻孔联合剖面探测,对太行山山前断裂中北段内相关断裂的空间位置和晚第四纪活动性进行了探测和研究。综合认为,保定-石家庄断裂和徐水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早期,而徐水南断裂晚更新世以来没有活动。上述断裂的最大潜在地震震级为6.5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山前断裂
带
晚第四纪活动性
浅层地震勘探
钻孔联合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太行山东麓断裂带板内构造地貌反转与机制
被引量:
34
3
作者
曹现志
李三忠
+6 位作者
刘鑫
索艳慧
赵淑娟
许立青
戴黎明
王鹏程
余珊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8-103,共16页
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基底可划分为东部地块、中部带和西部地块。中生代以来,华北克拉通发生减薄破坏,其破坏中心位于东部地块,而西部地块与中部带基本保持完整,其过渡带就是太行山东侧。太行山地区近乎平行发育着两条重要的断裂:太行山...
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基底可划分为东部地块、中部带和西部地块。中生代以来,华北克拉通发生减薄破坏,其破坏中心位于东部地块,而西部地块与中部带基本保持完整,其过渡带就是太行山东侧。太行山地区近乎平行发育着两条重要的断裂:太行山大断裂和太行山山前断裂,统称为太行山东麓断裂带。通过研究发现,太行山山前断裂是继承早前寒武纪构造带形成的断裂,控制着太行山与东部地块前寒武纪基底的差异,古新世以来发生板内构造地貌的负反转,构成渤海湾盆地的西界断裂。太行山大断裂则在燕山期时为重要的逆冲断裂,对太行山的隆起起着重要作用;中新世以来,伴随着山西地堑系的形成,太行山大断裂发生构造负反转,控制着一系列山间地堑的发育。新生代以来,该区构造演化特征整体表现为向西构造迁移的特点,是区域走滑伸展背景下的一种新的板内盆山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山前断裂
太行山
大
断裂
深部构造
浅部格局
新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太行山东麓断裂带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及转换机制
被引量:
19
4
作者
安慧婷
许立青
+8 位作者
李三忠
余珊
刘鑫
索艳慧
曹现志
赵淑娟
王鹏程
郭玲莉
戴黎明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71-586,共16页
太行山东麓NNE向断裂带,主要由太行山大断裂和太行山山前断裂组成,统称为太行山东麓断裂带。通过节理统计和野外构造观测,对太行山东麓断裂带进行了构造应力场分析,探讨其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差异和应力场的转换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该...
太行山东麓NNE向断裂带,主要由太行山大断裂和太行山山前断裂组成,统称为太行山东麓断裂带。通过节理统计和野外构造观测,对太行山东麓断裂带进行了构造应力场分析,探讨其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差异和应力场的转换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该区自中生代以来发生了5期局部应力场的变化,其最大主压应力轴方位分别为NW向、NE向、NWW向、近SN向(NNE或NNW向)和NEE向。这5期应力场分别对应中侏罗世-早白垩世的燕山期NW-SE向挤压、古新世-始新世NE-SW向挤压、始新世-渐新世NWW向挤压、中新世-早更新世近SN向挤压以及中更新世以来NEE向挤压。区域对比表明,总体上为两大动力系统引发的应力场交替,转换机制可能为:早期挤压受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到东亚安第斯型大陆边缘导致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影响;中期受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转变制约;晚期伸展则与印度和欧亚板块碰撞激发的软流圈向东的扩张效应和太平洋俯冲带跃迁式东撤的联合效应–区域性"东进西退"深部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
大
断裂
太行山山前断裂
节理分析
中
新生代
应力场
转换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太行山构造演化对焦作矿区瓦斯赋存的控制研究
被引量:
8
5
作者
田俊伟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27-130 73,73,共5页
为揭示焦作矿区二1煤层瓦斯赋存规律,运用瓦斯地质理论和区域构造演化理论,研究了太行山山前断裂带构造演化及其对焦作矿区煤层瓦斯生成、运移、保存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使二1煤层达到高变质无烟煤,瓦斯大量生成;...
为揭示焦作矿区二1煤层瓦斯赋存规律,运用瓦斯地质理论和区域构造演化理论,研究了太行山山前断裂带构造演化及其对焦作矿区煤层瓦斯生成、运移、保存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使二1煤层达到高变质无烟煤,瓦斯大量生成;而晚侏罗世的地壳抬升作用使瓦斯大量逸散;新构造期的沉降作用以及水文地质条件对瓦斯保存有利,是矿区瓦斯普遍较高的主要原因。近似EW向断层在历次构造演化期对瓦斯具有较好的保存作用,但新构造期对瓦斯有短暂的释放,断层两侧250 m范围瓦斯含量下降;NE向断层发育较广且受多期次挤压、剪切构造作用的改造,对瓦斯保存以及构造煤的形成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作矿区
太行山山前断裂
带
构造演化
瓦斯赋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河北石家庄地区深部结构大地电磁探测
被引量:
20
6
作者
詹艳
赵国泽
+2 位作者
王立凤
王继军
肖骑彬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13-927,共15页
石家庄位于太行山隆起带和华北平原冀中坳陷盆地接触区,西邻太行山山前断裂带,1966年在其东南曾发生邢台7.2级强震。为研究该区的深部构造背景,并为分析地震活动性趋势提供基础资料,2010年10月采用宽频带大地电磁法对该区的深部结构进...
石家庄位于太行山隆起带和华北平原冀中坳陷盆地接触区,西邻太行山山前断裂带,1966年在其东南曾发生邢台7.2级强震。为研究该区的深部构造背景,并为分析地震活动性趋势提供基础资料,2010年10月采用宽频带大地电磁法对该区的深部结构进行探测研究。大地电磁剖面穿过石家庄南侧区域,长约167km,获得了64个测点数据。采用远参考和Roubst技术进行数据处理,使用多点、多频率GB张量分解方法计算分析区域的电性走向,使用NLCG二维反演方法对TE和TM模式进行联合反演,获得深部电性结构。太行山山前断裂带浅部东倾的低角度滑脱断层和深部陡立西倾的电性边界带,构成了太行山隆起带和华北平原冀中坳陷接触区的深、浅构造的组合形态;太行山山前断裂带东侧深(10km以下)、浅部(10km以上)结构具有相互独立性,冀中坳陷内的晋县断裂、新和断裂延伸深度不超过10km;邢台百尺口6.2级强余震震源位于上陡、下缓的新河断裂和其下隐伏的深部电性差异带的交会区,交会区上方及其东西两侧为具一定厚度和宽度的高阻体。在太行山山前断裂和新河断裂之间的中下地壳存在高导层,其中心对应石家庄-晋县凹陷。高导层中心部位比东西两侧浅,推测与深部热物质的上升有关。1966年邢台地震群就发生在该地区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山前断裂
带
冀中坳陷
电性结构
壳内高导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太行山山前断裂带倾斜潮汐因子动态组合分析
被引量:
1
1
作者
张肖
佘雅文
齐玉妍
云萌
机构
河北省地震局雄安新区震灾预防中心
河北省地震局流动测量队
出处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17-1021,共5页
基金
河北省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计划(DZ20160407039,DZ20170510054)~~
文摘
利用Venedikov调和分析方法计算太行山山前断裂带地倾斜观测台站2002~2017年EW和NS分量的固体潮潮汐因子,获取潮汐因子异常与动态组合的3种特征量(扩容膨胀、剪切应变、介质的各向异性)时间序列,并分析其与太行山山前断裂带附近中等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1)断裂带上地倾斜潮汐因子受海潮负荷影响较小,潮汐因子并未因纬度的改变而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变化,其差异可能是因为受地壳横向不均匀变化的影响;2)地倾斜固体潮潮汐因子动态组合特征量与观测站点周边350 km范围内发生的M L4.0以上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关键词
太行山山前断裂
带
地倾斜
潮汐因子
地震
Keywords
piedmont fault zone of Taihang mountain
ground tilt
tidal factor
earthquake
分类号
P315 [天文地球—地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太行山山前断裂带中北段晚第四纪活动性研究
被引量:
16
2
作者
高战武
吴昊
李光涛
程理
机构
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
出处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2014年第2期159-170,共12页
基金
我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活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资助
文摘
本文通过浅层地震勘探和钻孔联合剖面探测,对太行山山前断裂中北段内相关断裂的空间位置和晚第四纪活动性进行了探测和研究。综合认为,保定-石家庄断裂和徐水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早期,而徐水南断裂晚更新世以来没有活动。上述断裂的最大潜在地震震级为6.5级。
关键词
太行山山前断裂
带
晚第四纪活动性
浅层地震勘探
钻孔联合剖面
Keywords
Piedmont fault zone of Taihang Mountain
Activity in late Quaternary
Shallow seismic survey
Combined drill section
分类号
P315.2 [天文地球—地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太行山东麓断裂带板内构造地貌反转与机制
被引量:
34
3
作者
曹现志
李三忠
刘鑫
索艳慧
赵淑娟
许立青
戴黎明
王鹏程
余珊
机构
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出处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8-103,共16页
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1212011120103)
国家海洋"863"重点项目(2009AA093401)
+1 种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90072
41072152)
文摘
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基底可划分为东部地块、中部带和西部地块。中生代以来,华北克拉通发生减薄破坏,其破坏中心位于东部地块,而西部地块与中部带基本保持完整,其过渡带就是太行山东侧。太行山地区近乎平行发育着两条重要的断裂:太行山大断裂和太行山山前断裂,统称为太行山东麓断裂带。通过研究发现,太行山山前断裂是继承早前寒武纪构造带形成的断裂,控制着太行山与东部地块前寒武纪基底的差异,古新世以来发生板内构造地貌的负反转,构成渤海湾盆地的西界断裂。太行山大断裂则在燕山期时为重要的逆冲断裂,对太行山的隆起起着重要作用;中新世以来,伴随着山西地堑系的形成,太行山大断裂发生构造负反转,控制着一系列山间地堑的发育。新生代以来,该区构造演化特征整体表现为向西构造迁移的特点,是区域走滑伸展背景下的一种新的板内盆山关系。
关键词
太行山山前断裂
太行山
大
断裂
深部构造
浅部格局
新生代
Keywords
the Eastern Taihang Mountain Fault
the Taihang Mountain Large Fault
deep tectonics
shallow structural pattern
Cenozoic
分类号
P516 [天文地球—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太行山东麓断裂带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及转换机制
被引量:
19
4
作者
安慧婷
许立青
李三忠
余珊
刘鑫
索艳慧
曹现志
赵淑娟
王鹏程
郭玲莉
戴黎明
机构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出处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71-586,共16页
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12120113105200)
863重点项目(2009AA093401)
重大项目课题(41190072和41325009)联合资助
文摘
太行山东麓NNE向断裂带,主要由太行山大断裂和太行山山前断裂组成,统称为太行山东麓断裂带。通过节理统计和野外构造观测,对太行山东麓断裂带进行了构造应力场分析,探讨其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差异和应力场的转换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该区自中生代以来发生了5期局部应力场的变化,其最大主压应力轴方位分别为NW向、NE向、NWW向、近SN向(NNE或NNW向)和NEE向。这5期应力场分别对应中侏罗世-早白垩世的燕山期NW-SE向挤压、古新世-始新世NE-SW向挤压、始新世-渐新世NWW向挤压、中新世-早更新世近SN向挤压以及中更新世以来NEE向挤压。区域对比表明,总体上为两大动力系统引发的应力场交替,转换机制可能为:早期挤压受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到东亚安第斯型大陆边缘导致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影响;中期受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转变制约;晚期伸展则与印度和欧亚板块碰撞激发的软流圈向东的扩张效应和太平洋俯冲带跃迁式东撤的联合效应–区域性"东进西退"深部机制有关。
关键词
太行山
大
断裂
太行山山前断裂
节理分析
中
新生代
应力场
转换机制
Keywords
the Large Taihang Mountain Fault
the eastern Taihang Mountain Fault
joint analysis
Meso-Cenozoic
stress field
transition mechanism
分类号
P542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太行山构造演化对焦作矿区瓦斯赋存的控制研究
被引量:
8
5
作者
田俊伟
机构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
出处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27-130 73,73,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项目(41202122)
文摘
为揭示焦作矿区二1煤层瓦斯赋存规律,运用瓦斯地质理论和区域构造演化理论,研究了太行山山前断裂带构造演化及其对焦作矿区煤层瓦斯生成、运移、保存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区域岩浆热变质作用使二1煤层达到高变质无烟煤,瓦斯大量生成;而晚侏罗世的地壳抬升作用使瓦斯大量逸散;新构造期的沉降作用以及水文地质条件对瓦斯保存有利,是矿区瓦斯普遍较高的主要原因。近似EW向断层在历次构造演化期对瓦斯具有较好的保存作用,但新构造期对瓦斯有短暂的释放,断层两侧250 m范围瓦斯含量下降;NE向断层发育较广且受多期次挤压、剪切构造作用的改造,对瓦斯保存以及构造煤的形成有利。
关键词
焦作矿区
太行山山前断裂
带
构造演化
瓦斯赋存
Keywords
Jiaozuo Mining Area
fault zone in front of Taihang Mountain
tectonic evolution
gas occurrence
分类号
TD712.2 [矿业工程—矿井通风与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河北石家庄地区深部结构大地电磁探测
被引量:
20
6
作者
詹艳
赵国泽
王立凤
王继军
肖骑彬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出处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13-927,共15页
基金
地震行业科研专项"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察-华北构造区"(200908001)
石家庄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HBYHT2007321-A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74046)共同资助
文摘
石家庄位于太行山隆起带和华北平原冀中坳陷盆地接触区,西邻太行山山前断裂带,1966年在其东南曾发生邢台7.2级强震。为研究该区的深部构造背景,并为分析地震活动性趋势提供基础资料,2010年10月采用宽频带大地电磁法对该区的深部结构进行探测研究。大地电磁剖面穿过石家庄南侧区域,长约167km,获得了64个测点数据。采用远参考和Roubst技术进行数据处理,使用多点、多频率GB张量分解方法计算分析区域的电性走向,使用NLCG二维反演方法对TE和TM模式进行联合反演,获得深部电性结构。太行山山前断裂带浅部东倾的低角度滑脱断层和深部陡立西倾的电性边界带,构成了太行山隆起带和华北平原冀中坳陷接触区的深、浅构造的组合形态;太行山山前断裂带东侧深(10km以下)、浅部(10km以上)结构具有相互独立性,冀中坳陷内的晋县断裂、新和断裂延伸深度不超过10km;邢台百尺口6.2级强余震震源位于上陡、下缓的新河断裂和其下隐伏的深部电性差异带的交会区,交会区上方及其东西两侧为具一定厚度和宽度的高阻体。在太行山山前断裂和新河断裂之间的中下地壳存在高导层,其中心对应石家庄-晋县凹陷。高导层中心部位比东西两侧浅,推测与深部热物质的上升有关。1966年邢台地震群就发生在该地区附近。
关键词
太行山山前断裂
带
冀中坳陷
电性结构
壳内高导层
Keywords
the piedmont fault zone of Taihangshan
Jizhong depression
deep electrical structure
high conductivity layer
分类号
P631.325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太行山山前断裂带倾斜潮汐因子动态组合分析
张肖
佘雅文
齐玉妍
云萌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太行山山前断裂带中北段晚第四纪活动性研究
高战武
吴昊
李光涛
程理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2014
1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太行山东麓断裂带板内构造地貌反转与机制
曹现志
李三忠
刘鑫
索艳慧
赵淑娟
许立青
戴黎明
王鹏程
余珊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
3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太行山东麓断裂带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及转换机制
安慧婷
许立青
李三忠
余珊
刘鑫
索艳慧
曹现志
赵淑娟
王鹏程
郭玲莉
戴黎明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
1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太行山构造演化对焦作矿区瓦斯赋存的控制研究
田俊伟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河北石家庄地区深部结构大地电磁探测
詹艳
赵国泽
王立凤
王继军
肖骑彬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
2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