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行山南段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8
1
作者 茹文明 张桂萍 +1 位作者 张金屯 张峰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036-1042,共7页
分别用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对山西太行山南段森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3个植被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的顺序为:落叶阔叶林>温性针阔叶混交林>温性针叶林.(2)落叶阔叶林中各群系... 分别用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对山西太行山南段森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3个植被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的顺序为:落叶阔叶林>温性针阔叶混交林>温性针叶林.(2)落叶阔叶林中各群系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的顺序为:漆树+青麸杨林>鹅耳枥+青榨槭林>青檀林>辽东栎林>栓皮栎林>白桦林>红桦林>山杨+白桦林.(3)温性针叶林中各群系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的顺序为南方红豆杉林>油松林>白皮松林>侧柏林.(4)物种丰富度指数在群落梯度上的总体趋势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多样性指数的趋势则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各群落灌木层物种均匀度指数大于乔木层和草本层,乔木层均匀度与草本层相差不明显.(5)各群落多样性指数在海拔梯度上表现出明显的规律,呈单峰曲线变化,即中等海拔高度上的群落物种多样性较高,而高海拔和低海拔多样性较低,这主要是由于在中海拔(大约1 500 m)地段水热条件组合较好、人类活动干扰较少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丰富度 均匀度 森林群落 太行山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南段平顺杂岩体成因:岩石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15
2
作者 张海东 刘建朝 +3 位作者 陈正乐 陈柏林 彭素霞 门文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54-471,共18页
太行山南段平顺杂岩体主要由橄榄角闪辉长岩,角闪辉长-闪长岩和闪长岩组成,锆石SHRIMP U-Pb测年显示,橄榄角闪辉长岩体和闪长岩体年龄分别为123.4±1.7 Ma和125.3±2.3 Ma,说明岩体形成于早白垩世。平顺杂岩体SiO2含量介于42.82... 太行山南段平顺杂岩体主要由橄榄角闪辉长岩,角闪辉长-闪长岩和闪长岩组成,锆石SHRIMP U-Pb测年显示,橄榄角闪辉长岩体和闪长岩体年龄分别为123.4±1.7 Ma和125.3±2.3 Ma,说明岩体形成于早白垩世。平顺杂岩体SiO2含量介于42.82%~63.54%之间,以高 Mg#,富 Na,高 Sr、Cr、Ni,以及富集 LILE、LREE,亏损 HFSE、HREE 为特点,并具有相对低的87Sr/86Sr初始比值和明显偏低的εNd(125 Ma)值,表明岩浆具有壳幔双重属性。结合辉长岩中地幔包体已有的研究成果,认为辉长岩是由富硅流体交代的亏损地幔橄榄岩经低程度部分熔融形成;高 Mg 闪长岩起源于下地壳部分熔融,并与一定规模的幔源岩浆发生混合;角闪辉长-闪长岩形成于辉长质岩浆与高Mg闪长质岩浆的混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顺杂岩体 太行山南段 岩石成因 锆石U-PB年龄 华北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南段油松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郭华 张桂萍 +1 位作者 铁军 李燕芬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1-157,共7页
油松是太行山区重要的植树造林树种。本文以太行山南段为研究区域,采用随机取样法对武乡、黎城、襄垣、平顺、壶关、屯留6个地区油松的物种多样性与群落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1)6个地区油松群落中共有种子植物34科70属81种,... 油松是太行山区重要的植树造林树种。本文以太行山南段为研究区域,采用随机取样法对武乡、黎城、襄垣、平顺、壶关、屯留6个地区油松的物种多样性与群落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1)6个地区油松群落中共有种子植物34科70属81种,包含乔木4科4属5种、灌木7科12属15种、草本23科54属61种;(2)太行山南段油松群落种子植物属的区系成分类型多样,以温带成分占绝对优势;(3)武乡、黎城、襄垣、平顺、壶关5个地区油松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表现出较为一致的变化趋势,即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而屯留的不同功能群物种多样性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4)6个地区油松群落多样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平顺>黎城>襄垣>武乡>屯留>壶关;(5)油松群落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水平受群落演替进程、地理环境、人为干扰等诸多因子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物种多样性 群落多样性 太行山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南段北洺河铁矿S、Pb同位素组成及其对成矿物质来源的示踪 被引量:18
4
作者 王艳娟 胡援越 +4 位作者 申俊峰 曲凯 殷娜 于洪军 马广刚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46-852,共7页
北洺河铁矿是太行山南段邯邢地区主要铁矿床之一,属于二长闪长岩侵入中奥陶统石灰岩形成的典型矽卡岩型铁矿床。针对北洺河矿区矽卡岩和磁铁矿矿石进行了S、Pb同位素分析研究,并结合前人对岩体S、Pb同位素分析结果进行了成矿物质来源探... 北洺河铁矿是太行山南段邯邢地区主要铁矿床之一,属于二长闪长岩侵入中奥陶统石灰岩形成的典型矽卡岩型铁矿床。针对北洺河矿区矽卡岩和磁铁矿矿石进行了S、Pb同位素分析研究,并结合前人对岩体S、Pb同位素分析结果进行了成矿物质来源探讨。结果表明,北洺河铁矿成矿物质来源复杂,其中硫同位素δ34 S变化范围为12.2‰~16.5‰,明显偏离陨石硫范围,说明成矿物质来源与成矿围岩有关。特别是深部成矿流体在自下而上运移过程中,受围岩石灰岩地层中膏盐层的混染,体现出混合硫来源特点。铅同位素组成中,206Pb/204Pb=17.840~18.793,平均值为18.419;207Pb/204Pb=15.46~15.62,平均值为15.56;208Pb/204 Pb=37.927~39.301,平均值为38.730,表明铅的来源以下地壳铅源为主,兼混有少量幔源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b同位素 成矿物质 北洺河铁矿 太行山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南段洪山矿化正长斑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组成及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0
5
作者 权瑞 董国臣 +4 位作者 缪广 李玉成 刘昕曜 杨洋 任龙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64-1080,共17页
太行山南段是我国东部重要的金属成矿区。本文首次报道了太行山南段洪山岩体的金属成矿作用,对含矿的正长斑岩开展了系统的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Hf同位素的分析工作。详细的野外观察表明,洪山岩体内具有典型的斑岩型矿化特点,并厘定... 太行山南段是我国东部重要的金属成矿区。本文首次报道了太行山南段洪山岩体的金属成矿作用,对含矿的正长斑岩开展了系统的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Hf同位素的分析工作。详细的野外观察表明,洪山岩体内具有典型的斑岩型矿化特点,并厘定出含矿正长斑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洪山正长斑岩成岩年龄为130.45~131.4Ma,晚于洪山正长岩形成年龄(132~135Ma),成矿时代略晚于本区矽卡岩型铁矿的成矿年龄(133~137Ma),处在太行山地区中生代侵入岩活动高峰期内(120~140Ma),属于太行山地区后碰撞构造伸展阶段的产物。详细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洪山正长斑岩具有高硅(Si O_2=63.72%~67.63%)、高钾(K_2O/Na_2O=0.73~1.36)和富碱(K_2O+Na_2O=12.34%~12.73%)的特点,属于钾玄岩系列岩石。岩体轻稀土元素富集(LREE/HREE=9.32~12.43),不具铕异常(δEu=0.93~1.05),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K)而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2件样品24个测点的锆石εHf(t)值具有较大的变化范围(-24.4^-10.3),对应的地壳模式年龄集中于1.6~2.7Ga。综合分析表明,正长斑岩是"EMⅠ型"富集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岩浆在上涌的过程中受到下地壳物质的混染,形成壳幔混源的富钾含矿岩浆,并最终导致洪山斑岩型Cu矿化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南段 洪山岩体 正长斑岩 岩石成因 成矿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南段洪山火山岩的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Hf同位素组成 被引量:10
6
作者 权瑞 董国臣 +3 位作者 李玉成 刘昕曜 杨洋 任龙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84-1295,共12页
洪山岩体是太行山南段中生代侵入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碱性岩特征。洪山岩体南北两侧尚出露有火山岩类,在以往的研究中涉及较少。首次报道了洪山火山岩的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元素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数据。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 洪山岩体是太行山南段中生代侵入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碱性岩特征。洪山岩体南北两侧尚出露有火山岩类,在以往的研究中涉及较少。首次报道了洪山火山岩的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元素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数据。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洪山火山岩形成年龄为(132.8±1.1)Ma,与洪山正长岩基本同期。其岩石类型为粗面质岩屑晶屑凝灰岩,具有富Al_2O_3(15.13%~16.78%)、高TFeO(5.61%~8.69%)、富碱(K_2O+Na_2O=9.72%~11.13%)的含量特征,无Eu异常(δEu=0.97~1.02),轻重稀土分馏明显(LREE/HREE=8.61~12.30),富集Rb、Sr、Th、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而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HFSEs)。洪山凝灰岩锆石测得εHf(t)值变化范围为-20.51^-12.34,对应的地壳模式年龄(TCDM)为1.9~2.5 Ga。洪山凝灰岩与洪山正长岩是同期-同源的岩浆作用的产物,形成于早白垩世由挤压环境向伸展环境转变的构造格局,是EMI型富集地幔部分熔融形成富碱的基性幔源岩浆上升,提供的热量诱发古老下地壳物质重熔,又与该壳源熔体混合形成母岩浆,再经历镁铁质矿物的分离结晶作用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HF同位素 地球化学 洪山火山岩 太行山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南段早元古代基性脉岩的^(40)Ar-^(39)Ar年代学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3
7
作者 廖超林 王岳军 彭头平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54-361,共8页
针对华北克拉通中部地区(即Zhaoetal.(2001)称之的中部带)内元古代未变形变质基性岩墙群重要组成部分的太行山南段基性岩脉开展了较为系统的40Ar-39Ar年代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区内三条NWW或NNE走向的基性岩脉(99JX-16、99JX-65、99JX-... 针对华北克拉通中部地区(即Zhaoetal.(2001)称之的中部带)内元古代未变形变质基性岩墙群重要组成部分的太行山南段基性岩脉开展了较为系统的40Ar-39Ar年代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区内三条NWW或NNE走向的基性岩脉(99JX-16、99JX-65、99JX-71)在>80%的39Ar累积量基础上分别给出了1765.3±1.1Ma,1774.7±0.7Ma,1780.7±0.5Ma的坪谱年龄。1781~1765Ma的年龄限定了区内基性岩脉的侵位年龄,该年龄也一致于恒山NWW向未变形基性岩脉1769.1±2.5Ma的单颗粒锆石U-Pb年龄。上述资料较好地约束了华北陆块早元古代基性岩脉的形成年龄。这为深入理解华北陆块1800Ma左右的热构造事件和华北早前寒武纪构造演化提供新的年代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AR-^39AR年代学 基性岩脉 早元古代 太行山南段 地质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南段中生代杂岩体的岩石成因:元素和Nd-Sr-Pb同位素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33
8
作者 陈斌 翟明国 +1 位作者 田伟 江博明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5年第2期93-102,共10页
通过太行山南段三个中生代杂岩体(西戍、武安和洪山)的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讨论其成因和地球动力学环境。结果表明,西戍和武安杂岩体主要由从二长辉长岩到二长岩的一系列岩石组成,其地球化学性质相似(高Mg#,具微弱至正Eu异... 通过太行山南段三个中生代杂岩体(西戍、武安和洪山)的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讨论其成因和地球动力学环境。结果表明,西戍和武安杂岩体主要由从二长辉长岩到二长岩的一系列岩石组成,其地球化学性质相似(高Mg#,具微弱至正Eu异常的REE模式等)。西戍杂岩体的ENd(135 Ma)=-12.3- -16.9,ISr= 0.7056-0.7071,与武安杂岩体稍有不同。西戍杂岩体的(206Pb/204Pb)i=16.92-17.3,(207Pb/204Pb)i=15.32- 15.42,(208Pb/204Pb)i=37.16-37.63,较武安杂岩体的略高。西戊-武安杂岩体都起源于EM1型富集地慢,但被下地壳物质不同程度混染。洪山杂岩体(正长岩-花岗岩)也来自EM1型富集地幔的部分熔融,但属于不同的岩浆事件,并仅受轻微的下地壳混染。太行山岩浆作用的发生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的水平俯冲消减而形成的弧后伸展环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南段 杂岩体 地球化学证据 中生代 Pb同位素 岩石成因 元素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地球动力学环境 Sr Nd 地球化学性质 富集地幔 太平洋板块 岩石组成 地壳物质 部分熔融 岩浆事件 地壳混染 岩浆作用 M1型 二长岩 辉长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南段洪山岩体中粗面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LA-ICP-MS锆石U-Pb定年 被引量:5
9
作者 刘昕曜 董国臣 +1 位作者 李玉成 权瑞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3-54,共12页
在详细野外调研的基础上,对位于太行山南段洪山岩体中粗面斑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特征进行了研究。该区斑岩中Si O2含量为63.57%~67.85%,平均为65.19%;里特曼指数σ值为5.6~8.2;K2O/Na2O为1.00~1.74,平均为1.24;A12O3为16.75%~1... 在详细野外调研的基础上,对位于太行山南段洪山岩体中粗面斑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特征进行了研究。该区斑岩中Si O2含量为63.57%~67.85%,平均为65.19%;里特曼指数σ值为5.6~8.2;K2O/Na2O为1.00~1.74,平均为1.24;A12O3为16.75%~18.77%,平均为18.21%。铝饱和指数A/CNK为1.00~1.06,属于碱性正长岩类岩石。岩石稀土元素总量(∑REE)为33.75×10-6~144.30×10-6,(La/Yb)N=9.18~33.28,呈现轻稀土元素(LREE)富集、重稀土元素(HREE)相对亏损的特点。δEu=0.99~1.16,有微弱正Eu异常。在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蜘蛛图解中,样品均显示强烈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s)的特征。同时,在该地区获得的粗面斑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28.6±1.0Ma。锆石εHf(t)值为-16.0^-11.4,对应的地壳模式年龄(TDM)为1258~1432Ma。这些数据表明,洪山粗面斑岩与洪山其他中生代侵入岩是同期岩浆作用的产物,形成于早白垩世由造山挤压环境向伸展环境转变期,是EM1型富集地幔部分熔融形成富碱的岩浆上升侵位,并受古老下地壳物质混染形成的。华北规模庞大的中生代岩浆作用可能与部分熔融并消耗富集岩石圈地幔层有关,这可能也是岩石圈地幔减薄的重要方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南段 粗面斑岩 地球化学 锆石U-PB年龄 HF同位素 构造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南段中生代杂岩体成因及其演化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尹明 郭敏 张海东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4年第3期43-53,共11页
平顺-符山-武安-洪山杂岩体主要由橄榄辉长辉绿岩、角闪闪长岩,经闪长岩、二长闪长岩、正长岩、花岗岩一系列岩石组成,其地球化学性质相似,CaO、FeO、MgO和TiO与SiO2呈线性正相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Sr、Ba、K)和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 平顺-符山-武安-洪山杂岩体主要由橄榄辉长辉绿岩、角闪闪长岩,经闪长岩、二长闪长岩、正长岩、花岗岩一系列岩石组成,其地球化学性质相似,CaO、FeO、MgO和TiO与SiO2呈线性正相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Sr、Ba、K)和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Ti)和HREE,具有微弱的正Eu异常。符山杂岩体的εNd=-12.3^-16.9,ISr=0.705 6~0.707 1,武安杂岩体εNd=-13.8^-18,ISr=0.705 9~0.707 6,相比之下,洪山杂岩体具有比符山-武安杂岩体明显高但相对均一的εNd值(-8.2^-11)和变化较大的ISr(0.705 2~0.710 2)。平顺杂岩体Pb同位素比值较高,(206Pb/204Pb)i=17.859~18.474,(207Pb/204Pb)i=15.429~15.612,(208 Pb/204 Pb)i=37.374~38.641。而符山杂岩体(16.92~17.3,15.32~15.42,37.16~37.63)、武安岩体(16.63~17.4,15.28~15.44,36.78~37.3)和洪山杂岩体(17.28~17.74,15.40~15.48,37.01~38.12)变化连续。平顺-符山-武安杂岩体可能是同一期岩浆演化的产物,起源于EMI型富集地幔的部分熔融,但在上升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下地壳物质混染。洪山岩体也来源于EMI型富集地幔的部分熔融,但属于不同岩浆热事件,仅受轻微下地壳混染。太行山南段中生代广泛的岩浆活动可能与邯邢地幔柱上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岩体 EMI型富集地幔 部分熔融 太行山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南段武安国家森林公园种子植物区系特征及与其他植物区系的关系 被引量:4
11
作者 叶嘉 张浩 +1 位作者 焦云红 付伟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65-372,共8页
于2006~2008年间对河北省太行山南段武安国家森林公园进行种子植物调查,结合文献对区内种子植物进行了科属组成、区系谱、分布区类型及其特征分析,并对该植物区系与中国其他9个植物区系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武安国家森林... 于2006~2008年间对河北省太行山南段武安国家森林公园进行种子植物调查,结合文献对区内种子植物进行了科属组成、区系谱、分布区类型及其特征分析,并对该植物区系与中国其他9个植物区系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武安国家森林公园共有种子植物97科,387属,714种,其中被子植物94科,384属,710种,可归属于15个地理分布类型及9个变型.(2)该区以温带区系成分为主(250属,占64.6%),并伴有一部分热带性质的植物(74属,占19.1%),该区植物种类丰富,地理成分复杂,与热带-亚热带植物之间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反映出武安区系与其他区系之间的广泛联系与相互渗透的特点.(3)武安国家森林公园种子植物区系成分与雾灵山、中条山、太岳山区系亲缘关系较近,与泰山次之,与鸡公山有一定差异,与小五台山和长白山差异较大,与八大公山、龙栖山亲缘关系最远.进一步证明植物区系的纬向地带性规律,即纬度越低,热带-亚热带成分越高;纬度越高,温带-寒温带成分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南段 武安 植物区系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南段刺槐林地土壤酶活性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4
12
作者 田丽青 王风芹 +4 位作者 付晨青 宋安东 张劲松 高俊 桑玉强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34-640,共7页
本研究以农田为对照,研究了太行山南段退耕还林刺槐林地土壤酶活性的季节变化特征,探讨影响该区土壤酶活性的关键化学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各样地酶活性季节动态变化差异显著,不同林龄的刺槐林地土壤纤维素酶、蔗糖酶、脲酶、磷酸酶和过... 本研究以农田为对照,研究了太行山南段退耕还林刺槐林地土壤酶活性的季节变化特征,探讨影响该区土壤酶活性的关键化学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各样地酶活性季节动态变化差异显著,不同林龄的刺槐林地土壤纤维素酶、蔗糖酶、脲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显著高于农田,但10 a刺槐的蔗糖酶和脲酶活性除外。10 a和43 a刺槐林地的四季土壤酶指数均值较农田分别提高了75.37%和127.80%,43 a刺槐林地四季土壤酶指数均值较10 a刺槐林地提高了29.90%,表明退耕还林种植刺槐能够显著提高土壤的生物活性,且植被恢复时间越长,效果越显著。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纤维素酶、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的主要化学影响因子之一是速效钾,脲酶活性的主要化学影响因子是速效磷,过氧化氢酶活性的主要化学影响因子则是硝态氮和有机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南段 刺槐 林地土壤酶活性 土壤酶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南段丰峪蚀变正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3
13
作者 白国典 琚根社 +3 位作者 何凯 翟文建 王坤 李伟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0-154,共15页
在华北克拉通中东部的太行山南段丰峪一带,发现一处不整合于长城系大河组之下的蚀变正长花岗岩体。岩石类型为黑云母正长花岗岩,钾化、绢云母化蚀变明显。岩体低硅(SiO_2=67.46%~68.89%)、富碱(K_2O+Na_2O=8.09~9.62,K_2O/Na_2O远大于... 在华北克拉通中东部的太行山南段丰峪一带,发现一处不整合于长城系大河组之下的蚀变正长花岗岩体。岩石类型为黑云母正长花岗岩,钾化、绢云母化蚀变明显。岩体低硅(SiO_2=67.46%~68.89%)、富碱(K_2O+Na_2O=8.09~9.62,K_2O/Na_2O远大于1),铝指数A/CNK=1.20~1.57,属过铝质、钙碱性A型花岗岩。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显著亏损Nb、Ba、Ta、Sr、P、Ti元素,稀土元素含量高(192~774μg/g,平均483μg/g)。用LA-ICPMS技术测得锆石的207Pb/206Pb年龄为(1790±22)Ma(n=22,MSWD=0.80),这是迄今为止太行山南段长城系底界直接的控制年龄。岩石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以及同位素年代学表明,丰峪蚀变正长花岗岩形成于板内伸展构造环境,为熊耳期三叉裂谷东北一支的存在提供了重要的岩浆岩石学证据,其所处的太行山区与熊耳群火山岩所处的豫西地区均为熊耳期三叉裂谷的组成部分,进而为太行山区与豫西地区的长城系对比提供了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蚀变正长花岗岩 LA-ICP-MS锆石U-PB定年 三岔裂谷 长城系 地层对比 太行山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南段平顺铁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预测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海东 刘建朝 +2 位作者 江爱国 刘淑文 戈小红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0年第3期234-238,共5页
通过对太行山南段平顺铁矿矿区构造特征及岩浆岩的动力学分析研究,认为第一岩浆岩带属于被动侵位机制,岩体内部成矿潜力较大;第二岩浆岩带为主动侵位机制,背斜核部及岩体与围岩的接触部位为有利成矿区。同时根据岩石、矿石的稀土元素、... 通过对太行山南段平顺铁矿矿区构造特征及岩浆岩的动力学分析研究,认为第一岩浆岩带属于被动侵位机制,岩体内部成矿潜力较大;第二岩浆岩带为主动侵位机制,背斜核部及岩体与围岩的接触部位为有利成矿区。同时根据岩石、矿石的稀土元素、微量元素、Pb同位素特征及矿体与岩体的关系,认为晚期闪长岩是主要的成矿母岩,但早期基性—超基性岩间接为铁矿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来源;矿体的形态明显受到接触面及周边构造形态的控制,呈不规则板状、透镜状、分枝状、羽状分布。最后运用矿体成矿规律、磁异常、电法异常等找矿预测方法,在研究区内圈出了龙降沟岩体南缘、双井、东郊3个找矿预测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特征 找矿预测 侵位机制 平顺铁矿 太行山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南段铜矿成矿时代厘定及成矿意义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随民 刘红玉 +4 位作者 陈凤河 栾文楼 宋泽峰 崔邢涛 王银喜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757-2770,共14页
太行山南段井陉-内丘一带是河北省重要的铜矿远景区,区内成矿条件优越。已有研究资料多将该区铜矿类型、成矿条件等与山西中条山铜矿富集区进行类比。由于缺少对铜的成矿时代的精确限定,致使无法对区内铜矿床的形成过程及成因进行较为... 太行山南段井陉-内丘一带是河北省重要的铜矿远景区,区内成矿条件优越。已有研究资料多将该区铜矿类型、成矿条件等与山西中条山铜矿富集区进行类比。由于缺少对铜的成矿时代的精确限定,致使无法对区内铜矿床的形成过程及成因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制约着区域铜矿成因类型对比及找矿勘查工作部署。本文以区内桃园铜矿床及酸枣坪、虎寨口、鹿峪和方垴等四个铜矿化点为研究对象,采用Rb-Sr法测试分析了上述铜矿床及矿化点的矿石硫化物。测试结果显示,桃园铜矿不同硫化物对Rb-Sr等时线年龄在1829.6~1840Ma之间,酸枣坪铜矿点的形成时代为1830.7±5.2Ma,虎寨口铜矿点的形成时代为1844.3±5.9Ma。上述三个铜矿床(点)矿石硫化物Rb-Sr等时线年龄测试结果表明,在古元古代晚期区内有一次较为强烈的铜矿成矿作用,成矿时限在1830~1844Ma之间。而方垴和鹿峪两个铜矿化点矿石硫化物测年结果与上述三个铜矿床(点)形成时间有较大差异,Rb-Sr等时线测年结果分别为1402±23Ma和1376±37Ma,说明在中元古代长城纪末期区内仍有一次铜矿化作用发生。结合华北地台构造演化过程,太行山南段古元古代晚期第一次铜矿化与山西中条山胡-篦型铜矿形成时代接近,铜矿床的形成与吕梁运动关系密切。由于太行山南段铜矿(点)分布区地处陆内构造环境的晋豫裂陷带,而山西中条山铜矿富集区处于秦岭-大别活动带的北缘的"秦岭古洋"壳向华北地台俯冲环境,构造环境差异可能导致两区在铜矿形成潜力及规模上存在一定差异。与区内第一次铜矿化作用相比,发生在中元古代长城纪末期的第二期铜矿化在成矿规模及强度上均较弱,其成矿动力学机制有待进一步分析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矿 成矿时代 构造环境 成因类型 太行山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南段自立庄韧性剪切带变形特征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祥信 刘冀莱 +2 位作者 苏俸可 崔正坤 陈艺竹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6-174,共9页
太行山南段临城自立庄地区古元古界甘陶河群中低级变质岩中发育一条左行逆冲型韧性剪切带。自立庄韧性剪切带出露长约10 km,宽约1 km,走向NNE,往西缓倾,在EW方向上由若干条强变形带与其间的弱变形域或岩块组成,平面上呈现平行式的组合... 太行山南段临城自立庄地区古元古界甘陶河群中低级变质岩中发育一条左行逆冲型韧性剪切带。自立庄韧性剪切带出露长约10 km,宽约1 km,走向NNE,往西缓倾,在EW方向上由若干条强变形带与其间的弱变形域或岩块组成,平面上呈现平行式的组合特征。该韧性剪切带内发育糜棱岩、拉伸线理和皱纹线理、不对称褶皱、石香肠构造和构造透镜体、S-C面理和旋转碎斑等宏观和微观构造。S-C面理、旋转碎斑、不对称褶皱等宏微观变形特征一致表明自立庄韧性剪切带上盘由西往东逆冲的运动学性质。在对韧性剪切带宏观、微观构造特征研究基础上,结合区域资料,认为自立庄韧性剪切带的形成与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末期西部陆块与东部陆块的EW向碰撞拼合有关,是18.5 Ga吕梁运动的产物。自立庄韧性剪切带的厘定为太行山南段古元古代构造演化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剪切带 古元古代 吕梁运动 自立庄 太行山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南段黄连木天然更新调查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宏文 张慧勤 金钰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1999年第3期13-15,共3页
用对比法分析了太行山南段黄连木天然更新规律,结果表明:萌芽更新幼树株数比种子更新多;萌生苗高生长量大于实生苗;黄连木在15~20a左右采伐,萌芽更新的幼树林数最多,高生长量最大;黄连木天然更新阳坡上幼树多于阴坡,坡的中部... 用对比法分析了太行山南段黄连木天然更新规律,结果表明:萌芽更新幼树株数比种子更新多;萌生苗高生长量大于实生苗;黄连木在15~20a左右采伐,萌芽更新的幼树林数最多,高生长量最大;黄连木天然更新阳坡上幼树多于阴坡,坡的中部和上部幼树株数差别不大,中、上部幼树林数明显多于下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连木 天然更新 太行山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南段安林地区侵入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18
作者 余智慧 吴园园 +8 位作者 王巧玲 王剑锋 陈昊龙 王明明 祝少辉 陈春景 王昊 袁要伟 李玉芹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77-890,共14页
太行山南段安林地区中生代侵入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表明侵入岩形成于129.1±1.0~129.7±1.1 Ma,属于早白垩世,与太行山其他地区乃至整个华北地区侵入杂岩体具有相近的形成年代,表明在晚中生代太行山地区与华北地区经历了相... 太行山南段安林地区中生代侵入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表明侵入岩形成于129.1±1.0~129.7±1.1 Ma,属于早白垩世,与太行山其他地区乃至整个华北地区侵入杂岩体具有相近的形成年代,表明在晚中生代太行山地区与华北地区经历了相同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和构造环境,即南太行山地区处于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范围之内。安林地区中生代侵入岩轻稀土总量(LREE平均为113.71×10^(-6))明显高于重稀土总量(HREE平均为11.97×10^(-6)),具有相对明显的富集轻稀土元素的右倾型配分形式、Eu的弱正异常及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富集的特征,且具有Sr、Ba含量高、Sr/Y、(La/Yb)_(N)比值高的特征,表明壳幔岩浆混合是太行山南段安林地区中生代岩浆作用的主要成因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南段 安林地区 中生代侵入岩 壳幔岩浆混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漳河流域地貌特征及其构造指示意义
19
作者 张哲 张扬 《震灾防御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51,共11页
晋冀豫三省交界是太行山山脉与华北平原两大地貌的转换区,也是华北重要的地震危险区域,曾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针对该区域构造活动与地貌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漳河由东向西穿越三省,其地貌的发育和演化记录了区域构造活动的信息。因此... 晋冀豫三省交界是太行山山脉与华北平原两大地貌的转换区,也是华北重要的地震危险区域,曾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针对该区域构造活动与地貌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漳河由东向西穿越三省,其地貌的发育和演化记录了区域构造活动的信息。因此,本文基于DEM数据,利用ArcGIS工具提取了漳河流域的面积-高程积分、地形起伏度、地表粗糙度、地表切割深度、高程变异系数、地貌参数及地形条带剖面,据此分析了区域构造隆升的特征,结合区域断裂活动,探讨了地形地貌与区域构造活动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漳河流域面积-高程积分曲线呈现S型,表明漳河流域地貌演化发育处于壮年期;以晋-获断裂和井陉-左权断裂为界,东部地貌参数值大于西部,表明流域内构造抬升活动具有东强西弱的特点;地形异常隆起区的边界与晋-获断裂和林州断裂的位置一致,在活动较强烈的晋-获断裂北段、林州断裂及磁县-大名断裂区域地貌参数出现异常高值,说明区域地形地貌可能与断裂活动相关,断裂的活动强度影响了区域构造抬升的幅度。通过与晋-获断裂和涉县断裂所在区域的面积-高程积分等参数值的特征和断裂活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本文推测林州断裂可能为一条晚更新世活动断裂,具备发生6级地震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貌参数 面积-高程积分 构造运动 漳河流域 太行山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黎城地区长城系沉积时代及源区分析: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2
20
作者 胡漾 祝禧艳 +2 位作者 张瑞英 赵太平 张成立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5-312,共18页
长城系是华北克拉通统一结晶基底形成后的首套沉积盖层,其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及其Hf同位素特征分析对探讨地层形成时代、源区特征以及基底演化均具重要研究意义。本文对华北克拉通中部黎城地区长城系下部地层的碎屑锆石进行了U-Pb年龄... 长城系是华北克拉通统一结晶基底形成后的首套沉积盖层,其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及其Hf同位素特征分析对探讨地层形成时代、源区特征以及基底演化均具重要研究意义。本文对华北克拉通中部黎城地区长城系下部地层的碎屑锆石进行了U-Pb年龄和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该区长城系碎屑锆石U-Pb年龄呈现了2.55~2.45Ga、2.15~2.0Ga和~1.92Ga等三个主峰期,同时存在3.5~3.1Ga和2.9~2.7Ga的年龄次峰期。最年轻碎屑锆石的207 Pb/206 Pb加权平均年龄限定了该区长城系沉积发生于1.76Ga之后。碎屑锆石的年龄分布和Hf同位素特征与华北克拉通中、南部基底物质记录的地质事件高度相似,区内长城系地层与南部熊耳地区长城系地层可对比性强,证明太行山南段在1.76Ga后已与南部熊耳裂谷盆地相连,其沉积物质均主要来自华北克拉通中、南部地区。其中,3.5~3.4Ga的古老碎屑锆石εHf(t)=-8.6~-4.6,揭示中、南部地区存在古太古代地壳物质。新太古代早期2.9~2.7Ga的锆石εHf(t)以正值为主(占比85%),它们的t C DM=3190~2774Ma,与其结晶年龄相同或接近,证明华北克拉通南部在新太古代早期以新生地壳生长为主。新太古代晚期2.55~2.45Ga峰期的锆石也以正的εHf(t)值为主(占比69%),而2.15~2.0Ga峰期锆石的εHf(t)值大多偏负(占比56%),说明华北克拉通南部地区从新太古代末期的新生地壳增生为主伴有陆壳再造转变为古元古代中期以古老陆壳物质再造为主,并有少量新生陆壳增生;古元古代晚期~1.92Ga年龄峰期的碎屑锆石εHf(t)=-11.9~+2.0,揭示至古元古代末期华北克拉通中南部进入到以古老陆壳物质再造为主的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元古代早期 碎屑岩 物源分析 地壳演化 太行山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