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生代兴蒙造山带东缘的古太平洋板块俯冲 被引量:24
1
作者 刘恺 张进江 +1 位作者 葛茂卉 凌逸云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98-1108,共11页
兴蒙造山带东缘包括松辽盆地以东的小兴安岭-张广才岭造山带、布列亚-佳木斯-兴凯地块和锡霍特-阿林增生杂岩带,是古亚洲洋与古太平洋构造体系过渡的地带。岩浆岩研究表明,古太平洋板块在佳木斯地块的俯冲作用最早可能始于早二叠世,三叠... 兴蒙造山带东缘包括松辽盆地以东的小兴安岭-张广才岭造山带、布列亚-佳木斯-兴凯地块和锡霍特-阿林增生杂岩带,是古亚洲洋与古太平洋构造体系过渡的地带。岩浆岩研究表明,古太平洋板块在佳木斯地块的俯冲作用最早可能始于早二叠世,三叠纪-早侏罗世时,其俯冲影响到牡丹江断裂两侧,形成了南北向分布的岩浆岩带以及由黑龙江杂岩为代表的增生杂岩带,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锡霍特-阿林的地体群沉积了来自佳木斯-兴凯地块和华北克拉通的碎屑物。由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的变化,板片俯冲作用相关的岩浆活动在这段时期逐渐减弱,大量北北东向的左行走滑断裂将锡霍特-阿林的地体向北运移、拼贴至现今位置;同时,中国东北地区则转为伸展环境。晚白垩世时期,俯冲作用再次活跃,产生了锡霍特-阿林地区广泛的岩浆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蒙造山 太平洋板块俯冲 小兴安岭-张广才岭 佳木斯地块 锡霍特-阿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平洋板块将诞生一条新俯冲带
2
作者 吴继全 《海洋地质动态》 1988年第7期23-23,共1页
最近一些地质学家认为,太平洋板块将要诞生一条俯冲带。该俯冲带最终将在新几内亚的西北部形成海沟。两年前夏威夷大学的学者们首先提出这种看法,他们注意到:太平洋一个被认为很稳定的地区,实际上正经历着大量的地震活动。地震似乎通过... 最近一些地质学家认为,太平洋板块将要诞生一条俯冲带。该俯冲带最终将在新几内亚的西北部形成海沟。两年前夏威夷大学的学者们首先提出这种看法,他们注意到:太平洋一个被认为很稳定的地区,实际上正经历着大量的地震活动。地震似乎通过密克罗尼西亚群岛呈群、线状排列,这些震源产生于地壳的浅部。上述观测结果促使夏威夷大学的科学家提出:这条地震带标志着俯冲带初始阶段的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冲 太平洋板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Benioff带的形态及其应力状态 被引量:29
3
作者 孙文斌 和跃时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33-440,共8页
利用 1 970~ 1 998年的地震资料 ,研究了西太平洋Wadati Benioff带形态 ,发现各区域Wadati Benioff带的倾角与板块俯冲速度有关 ,俯冲速度越大 ,倾角越小 ;利用 1 976~ 2 0 0 2年哈佛大学的震源机制资料 ,对各区域地震断层类型进行了... 利用 1 970~ 1 998年的地震资料 ,研究了西太平洋Wadati Benioff带形态 ,发现各区域Wadati Benioff带的倾角与板块俯冲速度有关 ,俯冲速度越大 ,倾角越小 ;利用 1 976~ 2 0 0 2年哈佛大学的震源机制资料 ,对各区域地震断层类型进行了统计 ,结果表明 :地震断层类型也与俯冲速度有关 ,俯冲速度大的地区逆断层数量高达 74 %以上 ,俯冲速度小的地区正断层数量上升到 4 5 %左右 ;本文还探讨了西太平洋板块水平向运移的主动力方向 ,认为该方向为2 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俯冲 wadati—Benioff 震源机制解 板块运动 应力 地震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山带中生代主要构造事件与板块构造背景问题 被引量:198
4
作者 郑亚东 G.A.Davis +2 位作者 王琮 B.J.Darby 张长厚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89-302,共14页
对冀北、辽西火成岩体和火山岩的定年与野外构造的研究揭示,燕山地区主要缩短变形期为:①前中林罗期(180 Ma);②晚侏罗期(161~148 Ma);③早自垩期(143~127 Ma→117 Ma)。前中侏罗期的SN向缩短可能与蒙古弧—华北板块沿索伦缝合带拼合... 对冀北、辽西火成岩体和火山岩的定年与野外构造的研究揭示,燕山地区主要缩短变形期为:①前中林罗期(180 Ma);②晚侏罗期(161~148 Ma);③早自垩期(143~127 Ma→117 Ma)。前中侏罗期的SN向缩短可能与蒙古弧—华北板块沿索伦缝合带拼合有关。晚保罗世—早白垩世的缩短变形可能是西伯利亚与蒙古—华北拼合板块沿其北1000~1800km外,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碰撞的板内响应。我国东部NNE向构造与岩浆的展布以及京北云蒙山区早白垩世向南的基底推覆和岩体侵人间密切的时空关联表明,它们遭受了与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相关的热体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俯冲 燕山 板块构造 中生代 构造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若干沟-弧-盆体系及板内岩浆成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5
作者 张国良 王帅 +2 位作者 张吉 罗青 李铁刚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20-1234,共15页
板块俯冲和板内岩浆作用都是导致地表和地球内部物质大规模循环的重要地质过程。但是,两个地质过程的岩浆成因机制,以及成因上的内在联系都存在很大争议。西太平洋是全球沟-弧-盆体系最发育的地区,也是全球板内火山作用(海山和洋底高原... 板块俯冲和板内岩浆作用都是导致地表和地球内部物质大规模循环的重要地质过程。但是,两个地质过程的岩浆成因机制,以及成因上的内在联系都存在很大争议。西太平洋是全球沟-弧-盆体系最发育的地区,也是全球板内火山作用(海山和洋底高原)分布最集中的场所。为阐明西太平洋海盆的上地幔软流圈性质、岛弧岩浆形成的控制机制、以及板块内部火山作用(碱性火山岩)的成因机制,在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项目的资助下,本文对西太平洋马里亚纳-雅浦俯冲系统、汤加-科玛迪克俯冲带及其俯冲前缘海盆的成因机制、南中国海扩张期海盆玄武岩和板内火山作用、西太平洋海盆上地幔的Dupal异常分布和成因机制等展开了系统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并取得了新的科学认识和成果。主要认识包括:(1)雅浦岛弧主要由变质岩-角闪岩组成,其形成于3—6Kbar温压条件下,代表岛弧下部来自帕里西维拉海盆的变质基底;(2)加洛林洋脊主要由玄武岩组成,其不是一个岛弧,而可能是一个地幔柱形成的洋底高原;(3)汤加-科玛迪克岛弧岩浆组成体现了西南太平洋俯冲板片俯冲速率的直接影响;(4)厘定了汤加-科玛迪克俯冲前缘板块的年龄(103.7Ma),并认识到其代表古太平洋扩张中心并消耗了Ontong Java超级地幔柱的组分;(5)首次在南海发现了碳酸盐化的硅酸岩岩浆向碱性玄武岩转化的现象,提出了板内碱性玄武岩成因的新链条;(6)西太平洋海盆的地幔广泛存在Dupal异常,该异常从西太平洋岛弧俯冲带一直延伸至南海海盆,其中南海海盆的Dupal异常主要受到大陆裂解和海南地幔柱作用的双重影响。通过以上认识,进一步揭示了西太平洋沟-弧-盆体系和板内岩浆体系作用机制,以及俯冲板片物质与板内火山活动之间的成因关联,这对于深刻理解板块构造导致的地球内外物质循环规律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 板块俯冲 俯冲 板内火山 地幔 西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SS前驱波研究纳斯卡-南美俯冲带周边上地幔间断面起伏及其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马宇岩 盖增喜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86-1194,共9页
利用USArray的远震记录资料,对1万多条地震记录的SS前驱波进行共反射点叠加分析(叠加范围是半径为5°的球冠),得到纳斯卡板块南部及南美板块西部(120°W—60°W,30°S—5°N)上地幔间断面的起伏形态。由于数据很好... 利用USArray的远震记录资料,对1万多条地震记录的SS前驱波进行共反射点叠加分析(叠加范围是半径为5°的球冠),得到纳斯卡板块南部及南美板块西部(120°W—60°W,30°S—5°N)上地幔间断面的起伏形态。由于数据很好地覆盖了研究区域,叠加范围更小,因此比以往的结果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在Galapagos,Easter和SanFelix这3个热点下方观测到的间断面起伏形态符合地幔深部存在高温异常的假设。还观测到:在东太平洋洋隆南段下方, 410 km间断面深度增加;在俯冲带下方, 410 km和660 km间断面深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地幔间断面 地幔过渡 热点 俯冲板块 太平洋洋隆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黑龙江高压变质带的初步厘定:证据和意义 被引量:69
7
作者 周建波 韩杰 +3 位作者 Simon A WILDE 郭晓丹 曾维顺 曹嘉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86-398,共13页
本文定义的吉林——黑龙江高压变质带是指我国东北地区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和南缘共同发育的呈弧形展布的高压变质带,具体包括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增生杂岩带(黑龙江蓝片岩带和张广才——小兴安岭增生杂岩带)和佳木斯——兴凯地... 本文定义的吉林——黑龙江高压变质带是指我国东北地区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和南缘共同发育的呈弧形展布的高压变质带,具体包括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增生杂岩带(黑龙江蓝片岩带和张广才——小兴安岭增生杂岩带)和佳木斯——兴凯地块南缘的长春——延吉增生杂岩带。其中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增生杂岩带形成于晚三叠——早侏罗世(180~210Ma),为佳木斯——兴凯地块向西冲增生而形成的高压变质带;而长春——延吉增生杂岩带由一系列特征性俯冲——增生杂岩组成,包括石头口门——烟筒山红帘石片岩带、呼兰群变质杂岩、色洛河群变质杂岩、青龙村群变质杂岩和开山屯变质杂岩等,形成时代为187~230Ma,峰期为220~230Ma。长春——延吉增生杂岩带曾被认为是西拉木伦河断裂带的东延部分,但是区域构造分析表明,它们形成的动力学背景与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增生杂岩带相同,均为太平洋板块三叠纪——早侏罗世的西向俯冲导致佳木斯-兴凯地块自东向西的"剪刀式"闭合过程。我们将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和南缘发育的三叠纪——早侏罗世增生杂岩带作为统一的构造单元来考虑,结合该区发育有典型的高压变质带,因此命名为"吉林——黑龙江高压变质带,简称吉黑高压带"。吉黑高压带形成于太平洋板块三叠纪——早侏罗世的西向俯冲导致佳木斯——兴凯地块自东向西的"剪刀式"闭合的过程,同时该带记录了古亚洲构造域的结束和太平洋俯冲开始的关键时期,为两大构造域叠加与转换的关键性地质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黑龙江高压变质 黑龙江蓝片岩 张广才岭——小兴安岭增生杂岩 长春——“延吉增生杂岩 太平洋板块俯冲 中亚造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三维S波速度结构及对深部过程的约束 被引量:11
8
作者 徐峣 吕庆田 +4 位作者 张贵宾 江国明 张昌榕 单希鹏 吴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4373-4387,共15页
利用73个固定台站记录的163个远震事件数据,采用多道互相关技术挑选了5524条S波到时数据,并对S波到时数据进行地壳校正,在此基础上采用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和远震S波到时信息,获得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上地幔的三维S波速度结构模型.研究... 利用73个固定台站记录的163个远震事件数据,采用多道互相关技术挑选了5524条S波到时数据,并对S波到时数据进行地壳校正,在此基础上采用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和远震S波到时信息,获得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上地幔的三维S波速度结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上地幔存在着明显的低速异常,且走向与成矿带相同,可能为上涌的软流圈热物质;(2)研究区域地幔过渡带和上地幔底部存在着明显的高速异常,可能为俯冲的古太平洋板块和拆沉的岩石圈;(3)成矿带上地幔的低速异常呈现由南向北逐渐变浅的空间分布特征,该特征表明软流圈热物质由南向北上涌.综合分析认为,成矿带中生代大规模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的深部过程主要与岩石圈的拆沉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成矿 天然地震层析成像 深部动力学 软流圈上涌 岩石圈拆沉 太平洋板块俯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成矿带福安堡钼矿区花岗岩类的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元素地球化学、锆石U-Pb年龄和Sr-Nd-Hf同位素约束 被引量:6
9
作者 张立仕 孙丰月 +4 位作者 李碧乐 钱烨 张雅静 王力 王琳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471-2492,共22页
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成矿带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东北段、中亚造山带东南段和西环太平洋外带交汇部位,经历了多期次的叠加改造运动,使得该区成为研究大陆造山带地质构造演化、地质构造域转换以及构造作用叠合成矿的理想区域。本文选择小兴安... 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成矿带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东北段、中亚造山带东南段和西环太平洋外带交汇部位,经历了多期次的叠加改造运动,使得该区成为研究大陆造山带地质构造演化、地质构造域转换以及构造作用叠合成矿的理想区域。本文选择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成矿带南段的福安堡钼矿区的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进行岩石学、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以及Sr-Nd-Hf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研究,探讨其岩石成因、岩浆源区性质和构造背景。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福安堡二长花岗岩的成岩年龄为172.5±0.8 Ma,花岗岩的形成年龄为172.8±1.1 Ma,二者形成时代均为中侏罗世。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这些花岗岩类岩石具有高硅(66.62%~71.21%)、高钾(2.55%~4.49%)、准铝质的特征,显示出高钾钙碱性岩石的特点。岩石整体相对富集Rb、Th、K、U和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Yb、Y、P等高场强元素,轻重稀土分馏比明显且富集轻稀土((La/Yb)N=10.70~34.04),与活动大陆边缘弧岩浆的微量元素特征一致。Sr-Nd-Hf同位素显示样品具有低的I_(Sr)值(0.7044~0.7070)、正εNd(t)值(+1.77~+3.54)和年轻的t_(DM2)年龄(816~671 Ma),锆石ε_(Hf)(t)值为+6.1~+9.5,t_(DM2)=699~523 Ma。综合研究表明,福安堡花岗质岩石是亏损地幔物质通过部分熔融形成新生下地壳后,经再次熔融形成了酸性侵入岩的结果,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构造背景下的软流圈物质上涌以及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可能是形成这套花岗岩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SR-ND-HF同位素 太平洋板块俯冲 福安堡 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成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穿兴蒙造山带的深断面--岩石圈电性结构及改造模式 被引量:2
10
作者 慕倩 韩江涛 +6 位作者 刘立家 侯贺晟 刘文玉 刘国兴 梁宏达 吴懿豪 辛中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03-1617,共15页
兴蒙造山带自早古生代形成稳定的佳蒙地块以来,受到古亚洲洋闭合、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尤其是太平洋板块俯冲构造事件的影响.为了揭示兴蒙造山带岩石圈电性结构及改造模式,本文基于横切额尔古纳地块、兴安地块、松辽地块及佳木斯地块... 兴蒙造山带自早古生代形成稳定的佳蒙地块以来,受到古亚洲洋闭合、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尤其是太平洋板块俯冲构造事件的影响.为了揭示兴蒙造山带岩石圈电性结构及改造模式,本文基于横切额尔古纳地块、兴安地块、松辽地块及佳木斯地块约1300 km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对81个长周期测点进行非线性共轭梯度二维反演,获得了兴蒙造山带东西向完整的电性结构模型.结果显示:对于岩石圈尺度的结构,不同构造单元具有明显的横向差异性,额尔古纳地块岩石圈整体呈低阻特征;兴安地块岩石圈呈高阻特征;松辽地块的松辽盆地和小兴安岭岩石圈分别呈低阻-高阻特征;佳木斯地块岩石圈呈高、低阻交替的特征.在软流圈尺度,兴安地块和松辽地块存在大规模高导异常C2、C3,呈"U"型状与上方岩石圈相连,连接处对应东北地区盆山结合部位或主要的缝合带.研究表明兴蒙造山带岩石圈遭受了强烈的改造作用,结合区域构造背景,本文提出"自下而上"的岩石圈改造模式:在地幔转换带处水平滞留的太平洋板块持续扰动兴蒙造山带下方的软流圈,导致软流圈物质的上涌以及古缝合线的活化,形成的薄弱带为软流圈物质的侵入提供了有利通道,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深刻影响着兴蒙造山带岩石圈的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蒙造山 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 电性结构 太平洋板块俯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海盆俯冲消亡机制:马尼拉海沟俯冲起始的启示
11
作者 占华旺 索艳慧 +5 位作者 朱俊江 李三忠 王鹏程 王光增 周洁 王秀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569-2582,共14页
马尼拉俯冲带作为南海东部唯一的汇聚边界,其构造特征对于探索南海的俯冲起始机制及深化理解南海海盆从陆缘张裂、海底扩张及俯冲消亡的演化全过程等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最新的层析成像数据表明,南海海盆的原始范围从现今的马尼拉海... 马尼拉俯冲带作为南海东部唯一的汇聚边界,其构造特征对于探索南海的俯冲起始机制及深化理解南海海盆从陆缘张裂、海底扩张及俯冲消亡的演化全过程等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最新的层析成像数据表明,南海海盆的原始范围从现今的马尼拉海沟向东仍可延伸400~500km,但前人对南海初始俯冲时间存在争议,并对其俯冲起始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横跨马尼拉俯冲带地震剖面资料、火成岩的年龄及平衡剖面结果,本文对其分段特征及初始俯冲时间进行了系统分析和限定。研究发现,分布于菲律宾岛的锆石年龄数据主要集中在早中新世-中中新世时期,且平衡剖面分析结果表明南海海盆在中中新世就已经开始俯冲消减。因此,马尼拉俯冲带的初始俯冲时间为早中新世-中中新世,且由南向北变新。结合南海周缘新生代板块重建结果,马尼拉俯冲带新生代的演化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古新世-早中新世,马尼拉俯冲带作为一条大型走滑断裂带或俯冲带边界存在;(2)早中新世-中中新世,在多个板块汇聚背景下,受澳大利亚板块的快速北向运动、太平洋板块的NWW向俯冲及菲律宾海板块NWW向漂移与北巴拉望微陆块(民都洛)发生碰撞的共同作用下,导致了菲律宾海盆西缘大型走滑边界开始触发马尼拉俯冲带的形成,南海开始收缩消亡;(3)晚中新世-早更新世,随着菲律宾海板块持续向北西运动,马尼拉俯冲带的北端进入碰撞造山阶段,而南部则仍处于洋壳俯冲状态。这个过程最终形成了现今的海沟-增生楔-弧前盆地(北吕宋海槽和西吕宋海槽)-火山弧(吕宋火山弧)的地貌组合。总之,南海消亡是被动消亡,因为马尼拉俯冲带属于太平洋板块动力系统,是诱发式被动俯冲所致;与苏门答腊-班达俯冲带属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动力系统的主动俯冲不同,但两者形态上构成了一个东南亚环形俯冲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板块 澳大利亚板块 菲律宾海板块 俯冲机制 马尼拉俯冲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块运动与大洋锰结核
12
作者 孔祥瑞 《海洋地质动态》 1988年第8期10-11,13,共3页
锰结核的形成与分布深受海底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又与海底扩张、板块运动密切相关,因此板块运动与锰结核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关系。据此推测并有迹象表明,锰结核富集的太平洋C-C区之北、西北区及东南太平洋可能赋存埋藏型锰结... 锰结核的形成与分布深受海底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又与海底扩张、板块运动密切相关,因此板块运动与锰结核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关系。据此推测并有迹象表明,锰结核富集的太平洋C-C区之北、西北区及东南太平洋可能赋存埋藏型锰结核,应在调查中予以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结核 板块运动 海底 环境 太平洋 俯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浅部基底推覆伸展作用的地震学证据与地质意义 被引量:14
13
作者 单玄龙 秦树洪 +2 位作者 张艳 杨宝俊 汪名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044-2049,共6页
已经利用近垂直反射地震叠偏剖面得到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远程应力场形成上部地壳滑脱断裂的证据,在此基础上,利用油气地震叠偏剖面发现中远程的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远程的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带在松辽盆地滨北地区浅部基底共同作用形成... 已经利用近垂直反射地震叠偏剖面得到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远程应力场形成上部地壳滑脱断裂的证据,在此基础上,利用油气地震叠偏剖面发现中远程的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远程的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带在松辽盆地滨北地区浅部基底共同作用形成的逆冲推覆断裂系统.该断裂系统基本呈双向形式,纵向与横向上表现出不均匀的强度,向西逆冲推覆的断裂系统厚度范围可达到约3~4 km,向东的断裂系统厚度范围可达到约1~2 km,断裂系统组构比较复杂.经过对控盆断裂孙吴双辽断裂两侧地球物理场分布特征的分析,认为松辽盆地浅部基底的逆冲推覆断裂系统是叠加在孙吴—双辽断裂之上的新的断裂系统.考虑到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在远离1000多公里之外所产生的内蒙古阴山—燕山大型逆冲推覆断裂带以及松辽盆地的区域构造位置,认为在松辽盆地南部和滨北地区孙吴双辽断裂构造线之外也应该存在浅部基底内的逆冲推覆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滨北地区 蒙古-鄂霍茨克缝合 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带 浅部基底逆冲推覆断裂系统 油气地震叠偏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锦城187Ma花岗岩的发现--对华南沿海早侏罗世构造演化的制约 被引量:38
14
作者 刘潜 于津海 +4 位作者 苏斌 王勤 唐红峰 许海 崔翔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575-3589,共15页
本文对福建沿海福清地区的锦城花岗岩和牛头尾花岗闪长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Hf同位素分析。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锦城花岗岩的年龄为187±1Ma,为福建沿海首次发现的早侏罗世岩浆活动;牛头尾花岗岩形成时代为130... 本文对福建沿海福清地区的锦城花岗岩和牛头尾花岗闪长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Hf同位素分析。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锦城花岗岩的年龄为187±1Ma,为福建沿海首次发现的早侏罗世岩浆活动;牛头尾花岗岩形成时代为130±1Ma,代表燕山晚期(白垩纪)的一期岩浆活动。锦城花岗岩具有高SiO2、偏碱、高Fe2O3T等特征,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相对富集轻稀土,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富集Ba、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具高Rb/Sr(1.31~1.93)比值及低Rb/Ba(0.26~0.29)、Eu/Eu*(0.30~0.56)、La/Yb(5.69~18.39),Sr/Y(2.24~2.29)比值,为典型的Ⅰ型花岗岩,且具有火山弧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很可能形成于与俯冲相关的构造背景。牛头尾花岗岩相比锦城花岗岩低SiO2,贫钾,而富镁、钙,属于花岗闪长岩。其更亏损Nb、Ta及富集Ba、Sr,具较低Rb/Sr(0.27)、Rb/Ba(0.09)比值和较高的Eu/Eu*(0.98)、La/Yb(16.87),Sr/Y(19.08)比值,同样为具有弧特征的钙碱性Ⅰ型花岗岩,也形成于与大洋俯冲有关的构造背景。锦城花岗岩和牛头尾花岗闪长岩具有相似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εHf(t)分别为2.18~4.73和1.25~4.15,tDMC均为~1.0Ga,表明二者起源于相同的新元古代新生地壳。结合已有的资料,本次研究发现锦城花岗岩与南岭地区同时代岩浆岩(194~172Ma)在成因上有密切的联系,暗示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很可能自早侏罗世开始。这样,华南古特提斯构造域向古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很可能发生在早侏罗世之前,大致在205~190Ma期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Hf分析 早侏罗世花岗岩 平潭-东山变质 太平洋板块俯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贵池李湾铜多金属矿区岩浆岩年代学及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段留安 古黄玲 +2 位作者 杨晓勇 严志忠 孙卫东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943-1961,共19页
李湾铜多金属矿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安庆-贵池矿集区,与矿区岩浆岩有密切的成因联系,是一个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该区侵入岩主要由钾长花岗岩、闪长岩等组成,总体上具有较高的总碱(K2O+Na2O)和K2O含量,低MgO、TiO 2和P2O5含量,富集... 李湾铜多金属矿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安庆-贵池矿集区,与矿区岩浆岩有密切的成因联系,是一个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该区侵入岩主要由钾长花岗岩、闪长岩等组成,总体上具有较高的总碱(K2O+Na2O)和K2O含量,低MgO、TiO 2和P2O5含量,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和高场强元素(Zr、Hf、Nb和Y),亏损Ba、P、Ti,轻稀土富集、亏损重稀土等地球化学特征。通过对闪长岩和钾长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前者形成于123.4±2.4Ma,后者形成于122.6±1.3Ma,这与长江中下游125±5Ma岩浆活动及成矿事件一致。两者的锆石稀土元素配分均显示典型的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富集,Ce正异常、Eu负异常特征。前者相对后者锆石的Ce4+/Ce3+要高,其均值为345,显示其具有相对较高的氧逸度;锆石Ti温度计计算显示两者形成温度大体一致,为703~748℃范围内。同时钾长花岗岩锆石均具有均一的Hf同位素组成,εHf(t)均值为-4.7,二阶段模式年龄为1118~1356Ma,较高的εHf(t)值,指示源区可能有地幔物质的贡献。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我们认为该区闪长岩可能是板块后撤过程中残留的洋壳与地幔物质的混合,而附近的钾长花岗岩则是陆壳部分熔融与地幔混溶的结果,两者均位于太平洋板块125Ma前后俯冲后撤形成的拉张背景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多金属矿 李湾 锆石U-PB定年 HF同位素 长江中下游成矿 太平洋板块俯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铜山铜(金)矿床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地球化学 被引量:3
16
作者 余良范 毛丽达.尼合买提 +2 位作者 古黄玲 褚庚 杨晓勇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152-160,共9页
安徽池州的铜山岩体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沿江岩浆岩主带中的含矿岩体之一,其形成年龄及岩石成因尚存在争议。该岩体主要由石英闪长玢岩、石英二长斑岩和花岗闪长岩组成,与铜金矿化关系密切。对铜山矽卡岩型铜(金)矿床的花岗闪长岩开展... 安徽池州的铜山岩体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沿江岩浆岩主带中的含矿岩体之一,其形成年龄及岩石成因尚存在争议。该岩体主要由石英闪长玢岩、石英二长斑岩和花岗闪长岩组成,与铜金矿化关系密切。对铜山矽卡岩型铜(金)矿床的花岗闪长岩开展了锆石 U-Pb定年和 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花岗闪长岩侵入年龄为(146.3±3.2)Ma,形成于早白垩世;锆石εHf(t)值平均为-5.23,说明铜山侵入岩具有壳幔混合的岩浆岩源区性质;锆石的二阶段 Hf模式年龄分布在1184.51~1422.72 Ma之间,说明岩浆源区与皖南地区出露的中元古代基底有密切关系。构造判别图解显示,铜山岩体属火山弧花岗岩,与长江中下游铜金矿床含矿岩体形成于同一构造背景下,据此推测铜山地区大地构造背景形成于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密切相关的大陆边缘岩浆弧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金)矿床 Hf同位素 锆石U-Pb年龄 花岗闪长岩 早白垩世 太平洋板块俯冲 长江中下游成矿 安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言
17
作者 翟裕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I0001-I0002,共2页
关键词 斑岩铜矿 岛弧环境 矿床规模 世界范围 板块俯冲 西太平洋 岩浆弧 成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首座海洋观测网体系——加拿大“海王星”海底观测技术 被引量:4
18
作者 姬再良 董树文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22,共10页
加拿大"海王星"是世界首座海洋观测网体系,它将覆盖整个东北太平洋区的胡安·德富卡板块,揭开了地球科学研究的新篇章。它通过主干动脉光电缆连接位于5个汇结端上的仪器设备,对海底进行长期实时观测,并通过强大的数据管... 加拿大"海王星"是世界首座海洋观测网体系,它将覆盖整个东北太平洋区的胡安·德富卡板块,揭开了地球科学研究的新篇章。它通过主干动脉光电缆连接位于5个汇结端上的仪器设备,对海底进行长期实时观测,并通过强大的数据管理和存档系统,实时传输观测数据,供科学家和科学爱好者们免费使用。加拿大"海王星"海底观测技术主要应用于观测海底火山的活动状态;实时监测本区地震和海啸活动;探索矿物、金属和碳氢化合物资源;深究海洋与大气间的相互作用、气候变化;海洋温室气体的循环过程;海洋生态体系的奥密;海洋的周期变动,能源和资源的滋生再生过程;海洋哺乳动物群落;海洋渔业储备;污染和毒性绽放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拿大“海王星” 观测实验网体系 胡安·德富卡板块 太平洋 卡斯凯迪俯冲 下次9级卡斯凯 迪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东滁州地区燕山期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与铜金成矿 被引量:2
19
作者 胡子龙 杨晓勇 段留安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203-204,共2页
1背景介绍滁县琅琊山铜矿床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北东段滁县—庐江铜金成矿带一部分,为安徽东部目前发现规模最大的铜及伴生金矿床,位于扬子地台东部,西邻著名的郯庐大断裂。成矿区区内侵入岩主要为滁县岩体、马厂岩体及上腰铺岩体。
关键词 地球化学特征 增厚 腰铺 岩体 太平洋板块 埃达克质岩石 下地壳 洋壳俯冲 燕山期岩浆岩 早白垩世 白垩纪 滁州地区 成矿 矿化 孙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阿拉斯加地壳及上地幔结构成像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柳存喜 王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113-2126,共14页
通过反演562891个纵波和156321个横波走时数据,第一次同时获得了阿拉斯加地区地壳及上地幔的纵波与横波速度以及泊松比图像,为更好地认识阿拉斯加地区的深部地震结构、太平洋板块与亚库塔特板块的俯冲几何形态提供了科学依据.成像结果表... 通过反演562891个纵波和156321个横波走时数据,第一次同时获得了阿拉斯加地区地壳及上地幔的纵波与横波速度以及泊松比图像,为更好地认识阿拉斯加地区的深部地震结构、太平洋板块与亚库塔特板块的俯冲几何形态提供了科学依据.成像结果表明P波和S波速度图像与泊松比结构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强的高速度和低泊松比异常沿着阿拉斯加俯冲带延伸至200 km深度,该高速度和低泊松比异常体与俯冲带的地震空间分布吻合,因此,我们认为该高速体为俯冲的太平洋板块和亚库塔特板块.从地震空间分布发现,大部分大地震(M>6.5)发生在高速度与低速度异常交界处,可能反映了俯冲板块之间强耦合作用.在俯冲带的地幔楔显示出广泛的低速度和高泊松比异常,并且这些异常与岛弧火山的位置相对应,这与大洋板块俯冲所形成的岩浆入侵作用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在南阿拉斯加俯冲带,俯冲板块的俯冲角度从兰格尔块体下方的平坦变成在布里斯托尔湾下方的陡峭,这与亚库塔特板块俯冲在兰格尔块体下方和太平洋板块俯冲在布里斯托尔湾下方有关.在基奈半岛和科迪亚克岛连接处的上地幔位置存在强烈的低速与高泊松比异常体,使该处的大洋俯冲板块变薄.这一现象可能与亚库塔特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互碰撞作用以及软流圈强烈的上升流入侵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俯冲 地震层析成像 地震产生 板块间耦合 亚库塔特板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