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与幕式岩浆作用:来自粤东莲花山复式花岗岩基的证据
1
作者 赵梦婷 夏炎 +3 位作者 徐夕生 何建强 麻志旺 谭竹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4-327,I0005,共15页
中国东南沿海晚中生代幕式岩浆作用是解析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动力学的关键窗口,相较于浙闽沿海,对粤东岩浆作用的研究仍较为薄弱。本文对粤东莲花山断裂带周边花岗岩及其中的暗色包体开展了详细的岩相学、锆石U-Pb定年、全岩主微量元素及S... 中国东南沿海晚中生代幕式岩浆作用是解析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动力学的关键窗口,相较于浙闽沿海,对粤东岩浆作用的研究仍较为薄弱。本文对粤东莲花山断裂带周边花岗岩及其中的暗色包体开展了详细的岩相学、锆石U-Pb定年、全岩主微量元素及Sr-Nd-Hf-O同位素研究,结合已有的相关定年资料,厘定出粤东晚中生代的四期岩浆作用:早侏罗世(192~180 Ma)、中晚侏罗世(172~150 Ma)、早白垩世早期(148~130 Ma)及晚期(106~94 Ma)。这些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组成变化受控于岩浆的结晶分异作用,其中早侏罗世与早白垩世暗色包体与寄主岩的Sr-Nd-Hf同位素组成一致,为同源包体,而非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早侏罗世闪长玢岩低硅、高铝、富钾、准铝质-弱过铝质,右倾型稀土配分模式(Eu弱负异常),δ^(18)O值为5.1‰~5.4‰,亏损ε_(Hf)(t)(+8.52~+11.06),具典型弧岩浆特征,指示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于东南沿海之下应早于180 Ma,且四期幕式岩浆活动揭示俯冲过程呈现活动-停滞交替的间歇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板块俯冲 东南沿海 粤东 幕式岩浆作用 同源包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A型花岗岩类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 被引量:16
2
作者 夏炎 刘磊 徐夕生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09-1119,1070-1071,共11页
本文综述了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A型花岗岩类的分布和成因的研究进展。按其形成时代和空间分布,将该区的A型花岗岩类分为4个带,即赣南-闽西南带、湘桂粤带、赣杭带和沿海带,并进行了年代学、地球化学和岩石组合的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讨... 本文综述了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A型花岗岩类的分布和成因的研究进展。按其形成时代和空间分布,将该区的A型花岗岩类分为4个带,即赣南-闽西南带、湘桂粤带、赣杭带和沿海带,并进行了年代学、地球化学和岩石组合的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了4个分带的形成与古太平洋板块向中国东南大陆俯冲和后撤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南部 晚中生代 A型花岗岩类 太平洋板块俯冲 俯冲板片后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生代兴蒙造山带东缘的古太平洋板块俯冲 被引量:24
3
作者 刘恺 张进江 +1 位作者 葛茂卉 凌逸云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98-1108,共11页
兴蒙造山带东缘包括松辽盆地以东的小兴安岭-张广才岭造山带、布列亚-佳木斯-兴凯地块和锡霍特-阿林增生杂岩带,是古亚洲洋与古太平洋构造体系过渡的地带。岩浆岩研究表明,古太平洋板块在佳木斯地块的俯冲作用最早可能始于早二叠世,三叠... 兴蒙造山带东缘包括松辽盆地以东的小兴安岭-张广才岭造山带、布列亚-佳木斯-兴凯地块和锡霍特-阿林增生杂岩带,是古亚洲洋与古太平洋构造体系过渡的地带。岩浆岩研究表明,古太平洋板块在佳木斯地块的俯冲作用最早可能始于早二叠世,三叠纪-早侏罗世时,其俯冲影响到牡丹江断裂两侧,形成了南北向分布的岩浆岩带以及由黑龙江杂岩为代表的增生杂岩带,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锡霍特-阿林的地体群沉积了来自佳木斯-兴凯地块和华北克拉通的碎屑物。由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的变化,板片俯冲作用相关的岩浆活动在这段时期逐渐减弱,大量北北东向的左行走滑断裂将锡霍特-阿林的地体向北运移、拼贴至现今位置;同时,中国东北地区则转为伸展环境。晚白垩世时期,俯冲作用再次活跃,产生了锡霍特-阿林地区广泛的岩浆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蒙造山带 太平洋板块俯冲 小兴安岭-张广才岭 佳木斯地块 锡霍特-阿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增生时限:饶河增生杂岩的地球化学和年代学制约 被引量:13
4
作者 韩伟 周建波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03-725,共23页
饶河杂岩作为那丹哈达增生杂岩的主体,是古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的直接证据。饶河增生杂岩组成与增生过程的研究对限定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的俯冲与增生过程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和饶河大岱地区大比例尺填图基础上,... 饶河杂岩作为那丹哈达增生杂岩的主体,是古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的直接证据。饶河增生杂岩组成与增生过程的研究对限定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的俯冲与增生过程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和饶河大岱地区大比例尺填图基础上,明确了饶河杂岩主要由枕状玄武岩、辉长岩以及大洋板块沉积地层(OPS)组成,这些岩石均呈构造透镜体状分布在海沟沉积物中,并被中生代花岗质岩脉所穿切,因此为限定饶河增生杂岩的组成、增生和就位时代提供了关键制约。地球化学数据表明玄武岩具有洋岛玄武岩(OIB)的地球化学属性。LA-ICPMS锆石测试结果表明该地区玄武岩和辉长岩的形成时代分别为166±2Ma和214±5Ma,限定了饶河杂岩中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的形成时代为晚三叠世至中侏罗世。结合该区粉砂质泥岩和砂岩的沉积时代下限分别为167±3Ma和133±4Ma,表明饶河杂岩的增生时代为167~133Ma,此外样品的碎屑年龄信息表明基质的物源为邻近的佳木斯地块和中亚造山带东段,其中前寒武的碎屑年龄在中国东北的多个陆块均有出现,可能源于早前存在的前寒武纪基底。本文测得侵入饶河杂岩的2个二长花岗岩形成年龄分别为126±1Ma和105±2Ma,表明饶河杂岩中的花岗岩脉主要形成于两个阶段,其中较老的花岗岩侵入体进一步限定了饶河杂岩的最终就位时代为133Ma至126Ma,表明古太平洋板块在中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存在西向俯冲-增生作用,为古太平洋板块的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饶河增生杂岩 锆石U-PB年龄 增生时代和就位时代 太平洋板块俯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对延边地区深部地壳的置换作用:显生宙花岗岩的Nd同位素制约 被引量:4
5
作者 黄秘伟 郭锋 +1 位作者 赵亮 李竞妍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46-459,共14页
延边地区晚古生代–早白垩世花岗岩的Nd同位素研究显示,该区可以富尔河–古洞河断裂为界划分为南北两个岩区。北区显示亏损、年轻的源区特征(εNd(t)=?0.7^+3.8,tDM2=691~976 Ma),南区可能继承了古老富集端元组分(εNd(t)=–13.6~–0.6,... 延边地区晚古生代–早白垩世花岗岩的Nd同位素研究显示,该区可以富尔河–古洞河断裂为界划分为南北两个岩区。北区显示亏损、年轻的源区特征(εNd(t)=?0.7^+3.8,tDM2=691~976 Ma),南区可能继承了古老富集端元组分(εNd(t)=–13.6~–0.6,tDM2=1004~2166 Ma)。从二叠纪到白垩纪,北区花岗岩的εNd(t)值随着年龄变新递减,南区的εNd(t)值则随着年龄变新递增,并在早白垩世时两区花岗岩的εNd(t)值达到基本相同。这种Nd同位素组成的变化趋势,说明南北两区深部地壳物质组成随时间变新而趋于均一化,反映了北区和南区先前存在的古亚洲洋型增生地壳和华北克拉通古老再循环地壳,在中生代期间遭受了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形成的新增生弧地壳的强烈改造和置换,使得两区深部地壳组成在白垩纪时基本一致。该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中生代古太平洋俯冲作用对东北地区深部地壳的改造过程提供了可靠的同位素地球化学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板块俯冲 置换作用 ND同位素 花岗岩 延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列岛下太平洋俯冲板块的精细结构 被引量:7
6
作者 江国明 赵大鹏 张贵宾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22-231,共10页
尽管许多学者对日本列岛下的太平洋俯冲板块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板块内部的结构(比如板块厚度,板块内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以及洋壳的俯冲情况等)仍然不太清楚。利用日本地区密集台网收集到的中深和深发地震到时数据来探讨上述问题。采... 尽管许多学者对日本列岛下的太平洋俯冲板块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板块内部的结构(比如板块厚度,板块内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以及洋壳的俯冲情况等)仍然不太清楚。利用日本地区密集台网收集到的中深和深发地震到时数据来探讨上述问题。采用三维射线追踪正演模拟法,首先利用333个远震计算得到了日本地区太平洋板块的厚度为85km;然后利用3283个地震(震源深度大于40km)的130227条P波到时进一步研究板块内部的精细结构。结果显示,沿深度方向6个地层段(间隔100km)内的速度扰动值分别为5.5%,4.0%,3.5%,2.5%,2.0%和6.0%,在40~500km范围内速度扰动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这与温度随深度的变化情况相一致。当深度大于500km时,速度扰动突然增大到6.0%,分析认为该异常可能由发生在东亚大陆边缘下方的深发地震无法精确定位导致的。最后利用40~500km深度范围内的近震测试得到日本东北和北海道地区下方洋壳俯冲的深度均为110km,平均厚度分别为7.5km和5km,相对于一维模型的速度扰动分别为1%和-3%。这说明洋壳在俯冲到110km以深时,由于受温度和压力的影响,逐渐脱水、变质,直至与板块融合。通过分析震源与洋壳的位置关系,本研究认为北海道地区比东北地区下方的俯冲洋壳可能含有更多的流体(比如水),导致两地区洋壳内的速度相差如此之大。此外,因为日本南部与洋壳对应的区域多为海洋,观测台站较少,所以本研究无法测试得到该区域内的洋壳俯冲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俯冲板块 精细结构 三维射线追踪 正演模拟方法 洋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及东邻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地区的P波速度结构:对岩石圈减薄动力学过程的探讨 被引量:19
7
作者 郭慧丽 徐佩芬 张福勤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352-2361,共10页
本文通过地震层析成像研究获得了华北克拉通及其东邻地区(30°N~50°N,95°E~145°E)10×1°的P波速度扰动图像.结果显示,在西太平洋俯冲带地区,上地幔中西倾的板片状高速异常体与其上方的低速异常区... 本文通过地震层析成像研究获得了华北克拉通及其东邻地区(30°N~50°N,95°E~145°E)10×1°的P波速度扰动图像.结果显示,在西太平洋俯冲带地区,上地幔中西倾的板片状高速异常体与其上方的低速异常区构成俯冲带与上覆地幔楔的典型速度结构式样.俯冲板片高速体在约300~400km深度范围内被低速物质充填,暗示俯冲板片可能发生了断离.在华北克拉通地区的上地幔中发现三个东倾排列的高速异常带.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华北克拉通及其东邻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地区的上地幔速度结构模式图,并据此探讨克拉通岩石圈减薄与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的深部动力学联系.本文认为,太平洋板片的俯冲(断离),触发热地幔物质上涌并在上覆地幔楔中形成对流,使克拉通岩石圈受到改造(底侵与弱化).随着俯冲板片后撤,地幔楔中的对流场以及对岩石圈改造的影响范围均随之东移,最终导致华北克拉通岩石圈自下而上、从西向东分三个阶段依次拆沉减薄.这一模式能很好地解释现今克拉通岩石圈自西向东呈台阶状减薄的深部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层析成像 华北克拉通 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 太平洋板块俯冲 岩石圈拆沉减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贵池抛刀岭金矿含矿岩体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42
8
作者 段留安 杨晓勇 +2 位作者 汪方跃 邓江洪 孙卫东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241-3254,共14页
贵池抛刀岭金矿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安庆-贵池矿集区,是该地区首次发现的独立玢岩型金矿床,含矿岩体主要为蚀变矿化的英安玢岩。经过近两年的地质勘查,该矿床已接近大型金矿床规模。通过对抛刀岭金矿含矿岩体锆石LA-ICPMSU-Pb测定,其... 贵池抛刀岭金矿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安庆-贵池矿集区,是该地区首次发现的独立玢岩型金矿床,含矿岩体主要为蚀变矿化的英安玢岩。经过近两年的地质勘查,该矿床已接近大型金矿床规模。通过对抛刀岭金矿含矿岩体锆石LA-ICPMSU-Pb测定,其成岩年龄为146.8±2.4Ma和141.3±1.0Ma(2σ),与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生代大规模铜金成矿事件时间一致。全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岩石为过铝质,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Pb),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和轻稀土富集等地球化学特征。较高的锆石Ce4+/Ce3+和EuN/EuN*显示抛刀岭含矿岩体具有较高的氧逸度特征。构造判别图解显示这套含矿岩石属火山弧花岗岩(VAG),与长江中下游铜金矿床含矿岩体形成于同一构造背景下,即太平洋俯冲作用引起的洋壳和地幔楔熔融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抛刀岭金矿 英安玢岩 锆石U-PB定年 太平洋板块俯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陵矿集区中生代侵入岩成因及成矿意义 被引量:36
9
作者 谢建成 杨晓勇 +2 位作者 肖益林 杜建国 孙卫东 《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23-459,共37页
安徽铜陵矿集区是我国最著名的铜、金、铁产地之一,成矿与岩浆作用关系密切。本次对铜陵地区中生代侵入岩进行了系统的矿物学、岩石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①本区岩浆岩主要为辉石(二长)闪长岩(SiO2≤55%)、石英(二长)闪长岩(S... 安徽铜陵矿集区是我国最著名的铜、金、铁产地之一,成矿与岩浆作用关系密切。本次对铜陵地区中生代侵入岩进行了系统的矿物学、岩石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①本区岩浆岩主要为辉石(二长)闪长岩(SiO2≤55%)、石英(二长)闪长岩(SiO255%~65%)和花岗闪长岩(SiO2≥65%)三种岩石组合,其矿物成分主要为中长石、正长石、镁质黑云母和直闪石-铝直闪石系列。②辉石(二长)闪长岩组合岩石主要为碱性和橄榄玄粗岩系列。带有古老俯冲洋壳成分的富集岩石圈地幔分离结晶作用可能是辉石(二长)闪长岩组合岩石产生的最主要原因。③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组合岩石主要属于亚碱性和高钾钙碱性系列,其某些地球化学特征和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一致。幔源岩浆和壳源岩浆的混合可能是石英闪长岩组合和花岗闪长岩组合岩石的主要形成机制。④早白垩世岩浆活动及其相关的铜、金成矿作用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及其演化过程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组合 岩浆混合 太平洋板块俯冲 分离结晶 同化混染 铜陵矿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黑龙江高压变质带的初步厘定:证据和意义 被引量:69
10
作者 周建波 韩杰 +3 位作者 Simon A WILDE 郭晓丹 曾维顺 曹嘉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86-398,共13页
本文定义的吉林——黑龙江高压变质带是指我国东北地区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和南缘共同发育的呈弧形展布的高压变质带,具体包括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增生杂岩带(黑龙江蓝片岩带和张广才——小兴安岭增生杂岩带)和佳木斯——兴凯地... 本文定义的吉林——黑龙江高压变质带是指我国东北地区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和南缘共同发育的呈弧形展布的高压变质带,具体包括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增生杂岩带(黑龙江蓝片岩带和张广才——小兴安岭增生杂岩带)和佳木斯——兴凯地块南缘的长春——延吉增生杂岩带。其中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增生杂岩带形成于晚三叠——早侏罗世(180~210Ma),为佳木斯——兴凯地块向西冲增生而形成的高压变质带;而长春——延吉增生杂岩带由一系列特征性俯冲——增生杂岩组成,包括石头口门——烟筒山红帘石片岩带、呼兰群变质杂岩、色洛河群变质杂岩、青龙村群变质杂岩和开山屯变质杂岩等,形成时代为187~230Ma,峰期为220~230Ma。长春——延吉增生杂岩带曾被认为是西拉木伦河断裂带的东延部分,但是区域构造分析表明,它们形成的动力学背景与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增生杂岩带相同,均为太平洋板块三叠纪——早侏罗世的西向俯冲导致佳木斯-兴凯地块自东向西的"剪刀式"闭合过程。我们将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和南缘发育的三叠纪——早侏罗世增生杂岩带作为统一的构造单元来考虑,结合该区发育有典型的高压变质带,因此命名为"吉林——黑龙江高压变质带,简称吉黑高压带"。吉黑高压带形成于太平洋板块三叠纪——早侏罗世的西向俯冲导致佳木斯——兴凯地块自东向西的"剪刀式"闭合的过程,同时该带记录了古亚洲构造域的结束和太平洋俯冲开始的关键时期,为两大构造域叠加与转换的关键性地质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黑龙江高压变质带 黑龙江蓝片岩带 张广才岭——小兴安岭增生杂岩带 长春——“延吉增生杂岩带 太平洋板块俯冲 中亚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锦城187Ma花岗岩的发现--对华南沿海早侏罗世构造演化的制约 被引量:38
11
作者 刘潜 于津海 +4 位作者 苏斌 王勤 唐红峰 许海 崔翔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575-3589,共15页
本文对福建沿海福清地区的锦城花岗岩和牛头尾花岗闪长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Hf同位素分析。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锦城花岗岩的年龄为187±1Ma,为福建沿海首次发现的早侏罗世岩浆活动;牛头尾花岗岩形成时代为130... 本文对福建沿海福清地区的锦城花岗岩和牛头尾花岗闪长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Hf同位素分析。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锦城花岗岩的年龄为187±1Ma,为福建沿海首次发现的早侏罗世岩浆活动;牛头尾花岗岩形成时代为130±1Ma,代表燕山晚期(白垩纪)的一期岩浆活动。锦城花岗岩具有高SiO2、偏碱、高Fe2O3T等特征,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相对富集轻稀土,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富集Ba、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具高Rb/Sr(1.31~1.93)比值及低Rb/Ba(0.26~0.29)、Eu/Eu*(0.30~0.56)、La/Yb(5.69~18.39),Sr/Y(2.24~2.29)比值,为典型的Ⅰ型花岗岩,且具有火山弧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很可能形成于与俯冲相关的构造背景。牛头尾花岗岩相比锦城花岗岩低SiO2,贫钾,而富镁、钙,属于花岗闪长岩。其更亏损Nb、Ta及富集Ba、Sr,具较低Rb/Sr(0.27)、Rb/Ba(0.09)比值和较高的Eu/Eu*(0.98)、La/Yb(16.87),Sr/Y(19.08)比值,同样为具有弧特征的钙碱性Ⅰ型花岗岩,也形成于与大洋俯冲有关的构造背景。锦城花岗岩和牛头尾花岗闪长岩具有相似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εHf(t)分别为2.18~4.73和1.25~4.15,tDMC均为~1.0Ga,表明二者起源于相同的新元古代新生地壳。结合已有的资料,本次研究发现锦城花岗岩与南岭地区同时代岩浆岩(194~172Ma)在成因上有密切的联系,暗示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很可能自早侏罗世开始。这样,华南古特提斯构造域向古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很可能发生在早侏罗世之前,大致在205~190Ma期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Hf分析 早侏罗世花岗岩 平潭-东山变质带 太平洋板块俯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中-新生代断裂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41
12
作者 张鹏 王良书 +1 位作者 丁增勇 钟锴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67-474,共8页
济阳坳陷中生代以NW向断裂活动为主;新生代早期盆地发育受NW向和NE向断裂共同控制,沙河街组四段沉积后,以NE向断裂活动为主。济阳坳陷中-新生代断裂活动主要受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斜向俯冲造成的弧后伸展作用及郯庐断裂的走滑作用联... 济阳坳陷中生代以NW向断裂活动为主;新生代早期盆地发育受NW向和NE向断裂共同控制,沙河街组四段沉积后,以NE向断裂活动为主。济阳坳陷中-新生代断裂活动主要受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斜向俯冲造成的弧后伸展作用及郯庐断裂的走滑作用联合控制。早白垩世初,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的俯冲使郯庐断裂带发生左行走滑平移,在济阳地区形成了一系列NW向正断层。新生代早期,济阳坳陷东部断裂活动受郯庐断裂左旋走滑的控制,而西部受弧后伸展作用影响较大。大约43 M a后,太平洋板块聚敛方向改变,济阳坳陷断裂活动主要受NW-SE向区域伸展作用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板块俯冲 断裂活动性 形成机制 郯庐断裂带 中-新生代 济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浙赣相邻区晚中生代多期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24
13
作者 江来利 胡召齐 +2 位作者 朱强 黄德志 王德恩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7-147,共11页
通过详细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和构造解析,文中在皖浙赣相邻区识别出晚中生代的五期构造变形。第一期为中侏罗世末到早白垩世初的北东东向逆冲-推覆构造,形成时间大约为160~150 Ma;第二期为早白垩世初的高角度正断层和北东东向左行平移断... 通过详细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和构造解析,文中在皖浙赣相邻区识别出晚中生代的五期构造变形。第一期为中侏罗世末到早白垩世初的北东东向逆冲-推覆构造,形成时间大约为160~150 Ma;第二期为早白垩世初的高角度正断层和北东东向左行平移断层,形成于150~135 Ma;第三期为早白垩世晚期的北北东向左行平移断层,形成于125~120 Ma;第四期为北东—北东东向右行平移断层,形成于早白垩世末期的100 Ma左右;最后一期为形成于晚白垩世早期(约75 Ma)的北北东向逆冲断层构造。区内晚中生代的多期构造变形与华南和华北板块的最后阶段的碰撞,晚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在不同阶段向欧亚大陆不同方向的俯冲,甚至与印度板块向北碰撞产生的向东远程挤压效应等诸多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浙赣相邻区 多期构造变形 晚中生代 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沿海晚中生代花岗质岩石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7
14
作者 李良林 周汉文 +3 位作者 陈植华 王锦荣 陈正华 陈威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047-1062,共16页
福建白云山、鼓山和石牛山均位于福建沿海地带,该区域花岗岩类分布广泛。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白云山、鼓山(魁歧)和石牛山地区花岗岩年龄分别为99.3Ma±1.8Ma、99.4Ma±2.3Ma和94.7Ma±1.4Ma,属晚白垩世早期的... 福建白云山、鼓山和石牛山均位于福建沿海地带,该区域花岗岩类分布广泛。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白云山、鼓山(魁歧)和石牛山地区花岗岩年龄分别为99.3Ma±1.8Ma、99.4Ma±2.3Ma和94.7Ma±1.4Ma,属晚白垩世早期的产物。花岗岩均具有富硅、富碱、贫钙镁、高分异指数等特点,属弱过铝到准铝质岩石。稀土元素具中-强Eu负异常,总体呈现轻稀土元素富集的右倾"V型"模式。微量元素Rb、U、Th、La等强烈富集,相对亏损Ba、Sr、P、Ti等元素。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研究区花岗岩属典型的A型花岗岩,其中魁歧花岗岩为碱性A型花岗岩,其余地区为铝质A型花岗岩。研究表明,研究区A型花岗岩具有相似的源区组成;岩浆来源于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并可能有部分地幔物质参与;碱性A型花岗岩较铝质A型花岗岩可能有更多的地幔物质加入。结合地球化学、野外地质、区域背景及年龄资料综合判定,中国东南沿海2类A型花岗岩为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体系中弧后伸展环境下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A型花岗岩 铝质A型花岗岩 晚中生代 太平洋板块俯冲 福建沿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贵池李湾铜多金属矿区岩浆岩年代学及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段留安 古黄玲 +2 位作者 杨晓勇 严志忠 孙卫东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943-1961,共19页
李湾铜多金属矿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安庆-贵池矿集区,与矿区岩浆岩有密切的成因联系,是一个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该区侵入岩主要由钾长花岗岩、闪长岩等组成,总体上具有较高的总碱(K2O+Na2O)和K2O含量,低MgO、TiO 2和P2O5含量,富集... 李湾铜多金属矿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安庆-贵池矿集区,与矿区岩浆岩有密切的成因联系,是一个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该区侵入岩主要由钾长花岗岩、闪长岩等组成,总体上具有较高的总碱(K2O+Na2O)和K2O含量,低MgO、TiO 2和P2O5含量,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和高场强元素(Zr、Hf、Nb和Y),亏损Ba、P、Ti,轻稀土富集、亏损重稀土等地球化学特征。通过对闪长岩和钾长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前者形成于123.4±2.4Ma,后者形成于122.6±1.3Ma,这与长江中下游125±5Ma岩浆活动及成矿事件一致。两者的锆石稀土元素配分均显示典型的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富集,Ce正异常、Eu负异常特征。前者相对后者锆石的Ce4+/Ce3+要高,其均值为345,显示其具有相对较高的氧逸度;锆石Ti温度计计算显示两者形成温度大体一致,为703~748℃范围内。同时钾长花岗岩锆石均具有均一的Hf同位素组成,εHf(t)均值为-4.7,二阶段模式年龄为1118~1356Ma,较高的εHf(t)值,指示源区可能有地幔物质的贡献。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我们认为该区闪长岩可能是板块后撤过程中残留的洋壳与地幔物质的混合,而附近的钾长花岗岩则是陆壳部分熔融与地幔混溶的结果,两者均位于太平洋板块125Ma前后俯冲后撤形成的拉张背景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多金属矿 李湾 锆石U-PB定年 HF同位素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太平洋板块俯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三维S波速度结构及对深部过程的约束 被引量:11
16
作者 徐峣 吕庆田 +4 位作者 张贵宾 江国明 张昌榕 单希鹏 吴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4373-4387,共15页
利用73个固定台站记录的163个远震事件数据,采用多道互相关技术挑选了5524条S波到时数据,并对S波到时数据进行地壳校正,在此基础上采用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和远震S波到时信息,获得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上地幔的三维S波速度结构模型.研究... 利用73个固定台站记录的163个远震事件数据,采用多道互相关技术挑选了5524条S波到时数据,并对S波到时数据进行地壳校正,在此基础上采用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和远震S波到时信息,获得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上地幔的三维S波速度结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上地幔存在着明显的低速异常,且走向与成矿带相同,可能为上涌的软流圈热物质;(2)研究区域地幔过渡带和上地幔底部存在着明显的高速异常,可能为俯冲的古太平洋板块和拆沉的岩石圈;(3)成矿带上地幔的低速异常呈现由南向北逐渐变浅的空间分布特征,该特征表明软流圈热物质由南向北上涌.综合分析认为,成矿带中生代大规模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的深部过程主要与岩石圈的拆沉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天然地震层析成像 深部动力学 软流圈上涌 岩石圈拆沉 太平洋板块俯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成矿带福安堡钼矿区花岗岩类的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元素地球化学、锆石U-Pb年龄和Sr-Nd-Hf同位素约束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立仕 孙丰月 +4 位作者 李碧乐 钱烨 张雅静 王力 王琳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471-2492,共22页
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成矿带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东北段、中亚造山带东南段和西环太平洋外带交汇部位,经历了多期次的叠加改造运动,使得该区成为研究大陆造山带地质构造演化、地质构造域转换以及构造作用叠合成矿的理想区域。本文选择小兴安... 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成矿带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东北段、中亚造山带东南段和西环太平洋外带交汇部位,经历了多期次的叠加改造运动,使得该区成为研究大陆造山带地质构造演化、地质构造域转换以及构造作用叠合成矿的理想区域。本文选择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成矿带南段的福安堡钼矿区的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进行岩石学、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以及Sr-Nd-Hf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研究,探讨其岩石成因、岩浆源区性质和构造背景。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福安堡二长花岗岩的成岩年龄为172.5±0.8 Ma,花岗岩的形成年龄为172.8±1.1 Ma,二者形成时代均为中侏罗世。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这些花岗岩类岩石具有高硅(66.62%~71.21%)、高钾(2.55%~4.49%)、准铝质的特征,显示出高钾钙碱性岩石的特点。岩石整体相对富集Rb、Th、K、U和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Yb、Y、P等高场强元素,轻重稀土分馏比明显且富集轻稀土((La/Yb)N=10.70~34.04),与活动大陆边缘弧岩浆的微量元素特征一致。Sr-Nd-Hf同位素显示样品具有低的I_(Sr)值(0.7044~0.7070)、正εNd(t)值(+1.77~+3.54)和年轻的t_(DM2)年龄(816~671 Ma),锆石ε_(Hf)(t)值为+6.1~+9.5,t_(DM2)=699~523 Ma。综合研究表明,福安堡花岗质岩石是亏损地幔物质通过部分熔融形成新生下地壳后,经再次熔融形成了酸性侵入岩的结果,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构造背景下的软流圈物质上涌以及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可能是形成这套花岗岩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SR-ND-HF同位素 太平洋板块俯冲 福安堡 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成矿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鹿鸣钼矿区花岗岩锆石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2
18
作者 马顺清 陈静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62-1171,共10页
鹿鸣钼矿床位于伊春—延寿多金属成矿带中南段,是近年新发现的斑岩型钼矿床。矿区内成矿主岩为二长花岗岩-花岗斑岩,本文采用LA-ICP-MS微区原位同位素分析技术,测得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95.4±1.4)Ma和(197.6±1.3)Ma,形成于印... 鹿鸣钼矿床位于伊春—延寿多金属成矿带中南段,是近年新发现的斑岩型钼矿床。矿区内成矿主岩为二长花岗岩-花岗斑岩,本文采用LA-ICP-MS微区原位同位素分析技术,测得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95.4±1.4)Ma和(197.6±1.3)Ma,形成于印支晚期—燕山早期。岩石地球化学数据表明花岗岩SiO2质量分数为70.74%-75.80%、K2O和Na2O质量分数分别为3.85%-7.02%和0.93%-2.95%,里特曼指数为0.9-3.1,分析显示属于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岩体;稀土总量(ΣREE)偏低、有较强烈的轻重稀土元素分馏(LaN/YbN=7.76-26.47),Eu负异常明显(Eu/Eu*=0.34-0.62);微量元素富集Rb、Th、U、K,亏损Nb、Ta、Ti、Y和Yb等元素,这或者暗示其岩浆源区相对富水,或者反映岩浆源区可能遭受过俯冲带流体的交代作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该矿床的形成与早中生代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鹿鸣钼矿 锆石U-PB年龄 岩石地球化学 太平洋板块俯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南段构造演化与邻区成矿作用——从年代学资料得到的启示 被引量:3
19
作者 花林宝 真允庆 +6 位作者 曾朝伟 王磊 戴宝章 丁梅花 袁杰 杨伟 巫静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09-536,共28页
郯庐断裂带为我国东部北北东—北东向岩石圈深大断裂带。在其南段的邻区,分布有胶东金矿区、鲁西铁金矿区以及长江中下游的铁铜(金)成矿带和苏北油气田等矿产。从已获得大量测年资料分析,可将构造—岩浆—成矿事件分为3个阶段:1)早期(80... 郯庐断裂带为我国东部北北东—北东向岩石圈深大断裂带。在其南段的邻区,分布有胶东金矿区、鲁西铁金矿区以及长江中下游的铁铜(金)成矿带和苏北油气田等矿产。从已获得大量测年资料分析,可将构造—岩浆—成矿事件分为3个阶段:1)早期(800~550 Ma):自元古宙泛古陆裂解和随之而来的加里东期古地震和局部海西期喷流作用,证实地壳运动早已拉开了它的"构造活动序幕",此阶段继承和构建了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先存的构造薄弱带,从成矿作用而论,此阶段可称为"成矿预备场地";2)主期(1 80~110 Ma):在三叠纪期间,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陆—陆碰撞和中生代西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等,造就了现今郯庐断裂与分支断裂的构造格架。其中主峰形成时间为140~120 Ma±,在这个阶段广泛有钙碱性系列、富钾高锶钙碱系列、碱性系列岩浆和后期成矿热液,沿着有利构造空间剧烈活动和成矿就位。本区壳幔混熔型和壳源同熔型花岗岩,是地壳减薄和下地壳拆沉、底侵的产物,而不是单一的构造运动的结果。此阶段可称为断裂构造—岩浆活动—成矿作用的鼎盛期;3)晚期(60Ma~现代):沿东西向与北北东向(或北东向)断裂交汇处,存在橄榄玄武岩喷侵,为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提供了热源和物源,此期可称其为构造—岩浆活动的衰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古陆裂解 陆-陆碰撞 西太平洋板块俯冲 拆沉、底侵作用 燕山期构造-岩浆-成矿事件 郯庐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南屯溪盆地火山岩的地球化学、年代学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4
20
作者 汤帅 徐先兵 袁晏明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7-194,共18页
安徽南部侏罗至白垩纪屯溪盆地位于NE向中下扬子火山岩带和NNE向中国东南部火山岩带的交接部位,其火山岩的年代学和成因研究可以提供华南晚中生代构造演化的信息。4个火山岩样品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岩石地球化学数据指示屯溪盆... 安徽南部侏罗至白垩纪屯溪盆地位于NE向中下扬子火山岩带和NNE向中国东南部火山岩带的交接部位,其火山岩的年代学和成因研究可以提供华南晚中生代构造演化的信息。4个火山岩样品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岩石地球化学数据指示屯溪盆地发育两期火山岩:早期火山岩形成于156~152 Ma,为中、高钾钙碱性系列,稀土元素分布型式为轻稀土元素富集的右倾型,铕负异常不明显,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Ti、P;晚期火山岩形成于136~130 Ma,具有双峰式火山岩特征,其酸性组分属中钾钙碱性系列,稀土元素分布型式为右倾斜的"V"型,铕负异常明显,同样具有富集轻稀土元素、大离子亲石元素及亏损高场强元素Nb、Ti、P的特征。皖南屯溪盆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活动类似于中国东南部火山岩带。结合前人资料,认为屯溪盆地晚侏罗世火山岩形成于挤压构造环境,而早白垩世火山岩形成于伸展环境,其成因与晚侏罗至早白垩世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角度变化和俯冲板片后撤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锆石U-PB年代学 地球化学 屯溪盆地 太平洋板块俯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