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夏半年热带太平洋中部型海温异常与热带印度洋海盆模对同期中国东部降水的共同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王旭栋 管兆勇 周游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37-748,共12页
利用1961—2013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Had ISST月平均海表面温度资料,分析了夏半年热带太平洋中部型海温异常与热带印度洋海盆模(Indian Ocean Basin M ode,IOBM)的特征,并研究了不同位相配置时二者对同期中国东部气候的共同影响。结... 利用1961—2013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Had ISST月平均海表面温度资料,分析了夏半年热带太平洋中部型海温异常与热带印度洋海盆模(Indian Ocean Basin M ode,IOBM)的特征,并研究了不同位相配置时二者对同期中国东部气候的共同影响。结果表明:1)太平洋中部型海温异常指数与印度洋海盆模指数几乎相互独立。太平洋中部型海温异常与IOBM同位相变化(记为PPNN事件)和反位相变化(记为PNNP事件)时,热带印太地区海温异常分别呈三级型和偶极型分布。2)不同位相配置对中国东部地区降水异常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存在显著差异:当发生PPNN事件时,水汽从海洋性大陆(Maritime Continent,MC)地区向江淮流域输送;热带海温异常引起大气产生Gill型响应,维持了中国东部的环流异常;M C地区通过经向三圈异常垂直环流引起江淮流域降水异常增多。发生PNNP事件时,Gill型环流响应中心西移,长江流域降水偏少,水汽辐散;同时MC地区对流层低层准定常Rossby波能传播也有利于长江流域扰动的维持。这些结果对深刻认识中国东部地区夏半年降水异常成因和印度洋/太平洋海温异常不同分布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印度洋海盆模 太平洋中部型海温异常 中国东部降水 夏半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海洋性大陆区域气候与赤道太平洋中部型海温异常的直接和间接联系 被引量:3
2
作者 王悦 管兆勇 +1 位作者 方陆俊 汪婉婷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52-563,共12页
利用1979—2015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月平均降水资料(CMAP)以及英国哈得来中心海表温度月平均资料,采用2009年Kao等定义的中部型ENSO指数,给出了夏季中部型海表温度(SST)异常指数,并分析了中... 利用1979—2015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月平均降水资料(CMAP)以及英国哈得来中心海表温度月平均资料,采用2009年Kao等定义的中部型ENSO指数,给出了夏季中部型海表温度(SST)异常指数,并分析了中部型ENSO和海洋性大陆(MC)区域气候的联系。结果表明,当夏季中部型海表温度正异常事件发生时,海洋性大陆核心区域(中太平洋)出现显著降水和气温负(正)异常,此时海洋性大陆核心区域有明显的负(正)热源异常,大气受冷却(加热)而下沉(上升),同时潜热释放之外的非绝热加热表现为负(正)异常,易于导致降水负(正)异常。海洋性大陆区域与中太平洋间主要通过水平环流和垂直环流建立联系。(1)中部型ENSO指数显著正异常时,在对流层低(高)层,海洋性大陆区域和中太平洋间存在由关于赤道的对称气旋性(反气旋性)环流对而形成的直接联系,并使得海洋性大陆区域东部辐散(辐合)偏弱,而海洋性大陆区域西部辐散(辐合)偏强。(2)在垂直剖面上,赤道中太平洋海表温度的正异常和海洋性大陆核心区域的大气异常冷却有利于促使该地区低层赤道西风异常增强并进而利于中部型海表温度正异常的维持,并由此通过反沃克环流圈促进海洋性大陆区域下沉运动增强。此为海洋性大陆与中太平洋间的直接联系,可由皮叶克尼斯机制进行解释。而位于中太平洋与秘鲁地区的异常垂直环流亦可用这一机制进行解释。海洋性大陆与中太平洋的间接联系主要表现在由赤道外低纬和中纬度地区均存在的沿弧形路径上的垂直环流而建立的海洋性大陆与中太平洋地区的联系上。这些弧形垂直剖面上的垂直环流不仅与局地哈得来环流有关,还与热带和中纬度的罗斯贝波动有关。这些结果有利于深刻认识中部型ENSO对海洋性大陆区域气候的影响机理以及与热带外环流异常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性大陆 中部海温异常 弧形垂直环流 直接和间接联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赤道太平洋不同类型海温异常表征指数的再构建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美 管兆勇 皮冬勤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55-467,共13页
利用1963—2013年Hadley中心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根据两类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北半球冬季赤道太平洋地区海温异常的不同空间分布特征,即赤道中太平洋CP型和东太平洋EP型海温异常空间分布,从寻找与之相似的空间... 利用1963—2013年Hadley中心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根据两类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北半球冬季赤道太平洋地区海温异常的不同空间分布特征,即赤道中太平洋CP型和东太平洋EP型海温异常空间分布,从寻找与之相似的空间型角度出发,设计了一组新的海温异常指数I_(CP)和I_(EP)。与以往ENSO指数相比,新指数组I_(CP)和I_(EP)不仅表示了空间上相互独立的海温异常分布,而且在相同的研究时段内,因时间域上相互独立而能更好地表征和区分两类El Ni?o/La Ni?a事件。据此,采用该新指数组探讨了与中部型和东部型海温异常事件相关的热带太平洋的主要海气耦合特征。结果表明,与传统的东部型El Ni?o事件发生时最大暖海温中心位于赤道东太平洋地区不同,中部型El Ni?o事件,异常增暖中心位于赤道中太平洋。中部型时异常Walker环流的上升支向西偏移,异常降水集中于热带中太平洋,不似东部型时异常限定于赤道东太平洋地区。不论哪类事件,海洋性大陆均可受到影响,即CP或EP型El Ni?o发生时,海洋性大陆区域降水偏少。但比较而言,中部型ENSO对海洋性大陆区域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半球冬季 中部和东部 ENSO 海温异常指数 海洋性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印度洋偶极子模态有关的西太平洋海温异常型及其对东亚冬季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吴楠 李丽平 +1 位作者 李双林 李琛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87-400,共14页
利用NOAA(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海温、GPCP(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Project)降水和ERA-20C(ECMWF's first atmospheric reanalysis of the 20th century)再分析大气环流资料,结合大气环流模... 利用NOAA(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海温、GPCP(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Project)降水和ERA-20C(ECMWF's first atmospheric reanalysis of the 20th century)再分析大气环流资料,结合大气环流模式ECHAM5敏感性试验,研究了与秋季印度洋海温偶极子模态(IOD)相联系的冬季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异常型及其对东亚冬季气候的影响。发现在秋季发生IOD背景下,冬季西太平洋存在两类海温异常的变化型:一类是西太平洋区域一致偏暖/冷的模态,另一类是区域西冷东暖/西暖东冷的模态。尽管西太平洋海温一致偏暖和西冷东暖这两类海温变化型均有利于华南冬季少降水,但影响的范围有所不同。一致偏暖型引起的少降水范围较大,从华南扩展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冷东暖型引起少降水范围主要限于华南,而在长江中下游到华北则降水偏多。相应地,在大气环流上,尽管两类海温异常型均有利于在西北太平洋菲律宾海附近出现气旋式环流异常,但气旋的强度和中心位置有差异。一致偏暖型引起的气旋偏强,中心位置偏西,其后部异常东北风控制的范围更大,导致少降水范围更大,而西冷东暖型引起的气旋偏弱,中心位置偏东,其后部异常东北风控制的范围小,导致少降水区域主要在华南沿海。本文结果对认识IOD调制随后冬季东亚降水异常的机理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海温偶极子(IOD) 西太平洋海温异常 东亚冬季气候异常 菲律宾气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异常与北太平洋海温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40
5
作者 王 慧 王谦谦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5-54,共10页
研究淮河流域降水异常与北太平洋海温异常的相关关系,初步探讨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对淮河流域降水的可能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淮河流域夏季降水与上年8-10月北太平洋中部关键海区(162.5~177.5°W,36.5~41.5°N)的SSTA存在持续高的... 研究淮河流域降水异常与北太平洋海温异常的相关关系,初步探讨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对淮河流域降水的可能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淮河流域夏季降水与上年8-10月北太平洋中部关键海区(162.5~177.5°W,36.5~41.5°N)的SSTA存在持续高的正相关关系;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异常对应着一种大范围的海温异常分布型,而关键海区正好位于其相关最显著地区;正是由于北太平洋大范围持续的海温异常引起了次年夏季大气环流的异常,导致了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异常,这也正是海温与降水具有很好相关的内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降水异常 太平洋海温异常分布 环流异常 SVD分析 夏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广东持续性干旱事件有关的两类海温异常型 被引量:21
6
作者 林爱兰 郑彬 +2 位作者 谷德军 李春晖 梁建茵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89-1201,共13页
利用1961—2005年广东省86个常规地面观测站降水资料、ERSST全球月平均海温资料以及NCEP/NCAR大气多要素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广东跨季节持续性干旱事件(下称广东干旱)与海温外强迫之间的关系及其物理过程。结果表明,与广东干旱相关的海温... 利用1961—2005年广东省86个常规地面观测站降水资料、ERSST全球月平均海温资料以及NCEP/NCAR大气多要素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广东跨季节持续性干旱事件(下称广东干旱)与海温外强迫之间的关系及其物理过程。结果表明,与广东干旱相关的海温异常有赤道东太平洋海温负异常型(即La Ni^na型)、赤道中太平洋海温正异常型两种类型。约在1975年之前,广东干旱基本上属于LaNi^na型;在1975年之后,除了La Ni^na型外,赤道中太平洋海温正异常型干旱出现概率明显增加。可见,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广东干旱成因更复杂。近几年来广东干旱频繁发生,与赤道中太平洋海温正异常型出现概率增加有关。La Ni^na型、赤道中太平洋海温正异常型与广东干旱之间都存在物理上的联系,不同的海温异常型对广东干旱影响的物理过程有所不同,即使同一种海温异常型对不同季节的影响过程也有所不同,然而所有物理过程最终都是通过改变和削弱降水所需的动力条件或水汽条件,从而造成局地干旱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省 持续性干旱事件 LaNi^na 赤道中太平洋海温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15年中国倒春寒频数的时空特征及其与太平洋海温的关系 被引量:4
7
作者 张丽君 黄菲 +1 位作者 陈峥 王宏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0-18,共9页
发生在春季的寒潮冷空气过程(倒春寒)往往会带来更强的气象灾害,因此对倒春寒活动规律的研究和预测有重要意义。本文对1961—2015年中国倒春寒的发生频次进行统计,发现倒春寒不仅发生在中国的北方地区,江南地区和西南地区东部也是倒春... 发生在春季的寒潮冷空气过程(倒春寒)往往会带来更强的气象灾害,因此对倒春寒活动规律的研究和预测有重要意义。本文对1961—2015年中国倒春寒的发生频次进行统计,发现倒春寒不仅发生在中国的北方地区,江南地区和西南地区东部也是倒春寒的高发区。中国倒春寒频次的时空变化存在两个主模态:第一模态为全国型,体现了气候平均的倒春寒频次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以年际振荡为主,多发生在传统的东部型厄尔尼诺(El Nino)衰减年的春季;第二模态为南北反相型,反映了江南和东北地区倒春寒频次的反位相变化,主要体现了南方型倒春寒频发的特征,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振荡特征,与北太平洋“马蹄”型海表温度异常相关,同时赤道太平洋的海温异常多表现为中部型El Nino的海温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倒春寒 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 东部El Nino 中部El Nino 太平洋“马蹄”海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类开始型厄尔尼诺事件与次表层海温异常的联系 被引量:2
8
作者 夏飞 黎鑫 +2 位作者 杨明浩 陈雄 罗海波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81-393,共13页
通过资料分析,探究了东太平洋开始型(EP-onset)和中太平洋开始型(CP-onset)厄尔尼诺发生发展过程中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SOTA)的变化情况及其对风场的响应,并将两者进行对比,结果发现:EP-onset型的赤道西太平洋暖池SOTA与赤道中东... 通过资料分析,探究了东太平洋开始型(EP-onset)和中太平洋开始型(CP-onset)厄尔尼诺发生发展过程中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SOTA)的变化情况及其对风场的响应,并将两者进行对比,结果发现:EP-onset型的赤道西太平洋暖池SOTA与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海表温度异常(SSTA)有很好的负相关性,而CP-onset型在爆发前的暖池SOTA与赤道中东太平洋SSTA没有显著相关性.EP-onset型在爆发前,赤道西太平洋暖池区域有较显著的暖水积聚,且其积聚时间较长,强度较强,位置偏西,其发生发展伴随着非常显著的SOTA冷暖循环;而CP-onset型的发生发展没有显著的循环特征,看上去更多是独立事件.分析还表明:EP-onset型和CP-onset型厄尔尼诺在SSTA模态、风应力分布及温跃层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EP-onset型在爆发前,赤道中西太平洋会出现大范围的东风异常,这种东风异常通过密度流、温跃层反馈及海气耦合等机制对其爆发起到关键作用;而CP-onset型在爆发前,赤道地区风异常较小,赤道外尤其是热带中太平洋的西南风异常却较强劲,通过Ekman输送及海气耦合作用等机制对其爆发起到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尼诺 太平洋开始 太平洋开始 赤道太平洋 次表层海温异常循环 动力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类ENSO背景下黑潮及其延伸区海温异常对东北夏季降水的影响:个例对比 被引量:6
9
作者 王钦 李双林 付建建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3-84,共12页
利用中国160站月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对比分析了在2009/2010年中部型E1Nino和1997/1998年东部型El Nino背景下,黑潮及其延伸区海温异常对东北地区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东亚沿岸自南向北异常"反气旋-气旋-反气旋"... 利用中国160站月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对比分析了在2009/2010年中部型E1Nino和1997/1998年东部型El Nino背景下,黑潮及其延伸区海温异常对东北地区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东亚沿岸自南向北异常"反气旋-气旋-反气旋"环流的偏移是导致这两年东北夏季降水不同的关键。2010年这一异常环流型比1998年整体偏东偏北,使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纬度西风槽以及东北亚阻塞形势也偏东偏北,造成冷暖空气交汇于东北南部,降水西南多而西北少;1998年异常气旋中心位于松-嫩流域,强烈的辐合上升运动配合偏强的水汽输送,降水表现为区域性增强。观测与数值试验结果表明两类El Nino事件中黑潮及其延伸区异常海温的差异是形成东亚沿岸异常环流位置偏移的主要原因:(1)受2009/2010年中部型El Nino的异常下沉气流比1997/1998年偏北的影响,前者异常暖海温位于黑潮延伸区,后者位于黑潮区;(2)2010年夏季黑潮延伸区的异常暖海温通过加强Rossby波活动使得东亚高空西风急流北进东扩至日本以北,1998年黑潮区暖延伸区冷的海温分布使得急流偏南、偏弱,对应急流南北两侧的异常反气旋、气旋也随之偏北,东北亚阻塞随之偏北偏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ElNino 夏季降水 黑潮延伸区 海温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2012年我国冷冬与中部型La Nia事件的联系 被引量:2
10
作者 高川 陈锦年 +1 位作者 王宏娜 汪洋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06-315,共10页
应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160个站逐月气温观测资料以及74项环流特征量中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资料、TAO实测资料以及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提供的OI-SST海表温度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诊断方法,... 应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160个站逐月气温观测资料以及74项环流特征量中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资料、TAO实测资料以及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提供的OI-SST海表温度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诊断方法,对2011/2012年我国冬季的天气状况,以及大气环流异常及其对我国气候产生影响的可能机理进行了分析,为我国气候变化预测提供参考。结果表明,2011/2012年我国冬季(DJF)出现异常寒冷的天气状况可能与2011/2012年赤道太平洋海表温度冷异常最大值出现在中部太平洋的La Nia事件(简称中部型La Nia事件)的爆发存在一定联系。赤道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异常分布对北半球大气环流形势产生重要影响,它直接影响着赤道地区Walker环流和Hadley环流的异常,导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偏弱、偏东。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偏东,对冬季的经向环流产生重要影响,最终导致我国2011/2012年冬季出现冷冬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冬 中部La Nina事件 大气环流异常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温分布型对长江中下游旱涝的影响 被引量:16
11
作者 林建 何金海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39-347,共9页
采用经验正交函数 ( EOF)分解、奇异值分解 ( SVD)及相关、合成分析等方法 ,分析了太平洋海温异常分布与东亚大气环流及长江中下游降水的关系 .结果表明 :涝、旱年太平洋海温差值场从前一年秋季至当年夏季一直维持由西北向东南“+ - + ... 采用经验正交函数 ( EOF)分解、奇异值分解 ( SVD)及相关、合成分析等方法 ,分析了太平洋海温异常分布与东亚大气环流及长江中下游降水的关系 .结果表明 :涝、旱年太平洋海温差值场从前一年秋季至当年夏季一直维持由西北向东南“+ - + -”分布特征 ,这种太平洋海温分布型与东亚 -太平洋遥相关型 ( EAP)密切相关 .旱涝年前期太平洋海温异常分布使得低纬度对流活动有明显差异 ,而对流活动的异常分布又导致西太平洋副高及东亚大气环流的异常 ,从而影响长江中下游降水 .数值试验进一步表明 :长江中下游旱涝不仅与热带 ,同时也与中高纬太平洋的海温异常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海温异常分布 长江中下游降水 旱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和2010年夏季降水异常成因的对比分析:兼论两类不同厄尔尼诺事件的影响 被引量:51
12
作者 王钦 李双林 +1 位作者 付建建 李国平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07-1222,共16页
1998和2010年夏季长江流域均发生了明显的洪涝灾害,且都是厄尔尼诺事件的次年(衰亡位相)。不同的是:1997/1998年冬季的厄尔尼诺事件是传统东部型,而2009/2010年冬季的厄尔尼诺事件是中部型(ELNioModoki)。首先利用中国160个台站月降... 1998和2010年夏季长江流域均发生了明显的洪涝灾害,且都是厄尔尼诺事件的次年(衰亡位相)。不同的是:1997/1998年冬季的厄尔尼诺事件是传统东部型,而2009/2010年冬季的厄尔尼诺事件是中部型(ELNioModoki)。首先利用中国160个台站月降水观测资料,对比了1998和2010年降水异常情况,结果显示除长江流域多降水这一共同特征外,1998和2010年降水分布还存在一定差异。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比了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与1998年相比,2010年西北太平洋对流层低层异常反气旋中心位置偏北偏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脊线偏北,使得南海—孟加拉湾西南风减弱而东亚南风加强,导致自印度洋、南海向内陆的水汽输送减少,而自西太平洋的水汽输送增加并输送到偏北的位置,雨带比1998年偏北,中国西南地区降水比1998年偏少。进一步分析厄尔尼诺的影响,揭示环流形势的变化与中部型厄尔尼诺年赤道太平洋异常上升气流比传统厄尔尼诺年偏西、西太平洋异常下沉气流随之变化有关。利用GFDL大气环流模式AM2.1,进行了给定1998和2010年实际观测海温强迫的试验,显示海温差异能够部分解释观测到的环流异常。最后,将这两个个例与历史合成进行了比较,发现2010年与历史合成的中部型厄尔尼诺存在较大差异,表明中部型厄尔尼诺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比以前所认识的要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尼诺和中部厄尔尼诺 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 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 个例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准两年振荡的主振荡型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贾建颖 孙照渤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40-1248,共9页
利用中国160个测站月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选取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准两年振荡(TBO)分量做主振荡型分析(POP)和伴随相关分析(ACP)。结果表明:第一个POP对占东部夏季降水TBO总方差的18.2%,循环周期约为4年。实部为过渡型,... 利用中国160个测站月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选取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准两年振荡(TBO)分量做主振荡型分析(POP)和伴随相关分析(ACP)。结果表明:第一个POP对占东部夏季降水TBO总方差的18.2%,循环周期约为4年。实部为过渡型,振幅在1950年代中期和1980年代初期明显增大,在1980年代中后期到1990年代中期振幅的TBO特征异常显著。虚部为峰值型,在华南东部—长江流域—江淮流域有大范围的正值中心,高值中心位于长江—江淮流域,华南中西部为一负中心。虚部型振幅,1990年代中后期虚部型的振幅有明显加强。海温的伴随相关说明东部夏季降水TBO过渡型与西太平洋海温异常相对应,峰值型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相对应。850 hPa风场异常、赤道纬向风异常和经向垂直环流异常的伴随相关显示,当POP对处于过渡型(负过渡型)时西太平洋对流旺盛(弱),南海上空有反气旋(气旋)生成。当POP对处于峰值型(负峰值型)时,赤道上Walker环流减弱(加强),经向上Hardly环流位置偏南(北),强度加强(减弱)。总之,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与东部夏季降水TBO的传播有着密切联系,并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和低纬与中高纬的相互作用来影响中国东部夏季降水TBO的传播,南北半球环流的相互作用也需要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 夏季降水 TBO 主振荡 太平洋海温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年夏季西南极端干旱事件及其成因 被引量:9
14
作者 蓝天 霍利微 +4 位作者 王冀 邓汗青 王易 柳春 张茜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27-937,共11页
利用近30 a中国地面气象台站1767站的逐月降水资料、同期NOAA的扩展重建(Extended Reconstructed SST V3b)海表温度资料和NCEP/NCAR大气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1年夏季(6—8月)东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对西南地区极端干旱事件的影响机理。结果... 利用近30 a中国地面气象台站1767站的逐月降水资料、同期NOAA的扩展重建(Extended Reconstructed SST V3b)海表温度资料和NCEP/NCAR大气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1年夏季(6—8月)东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对西南地区极端干旱事件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2011年夏季西南地区降水呈现极端偏少的特征,区域平均降水距平为-270 mm,小于负两倍标准差,降水负异常极小值区域主要位于滇黔桂三地交界处。2011年夏季西南地区降水极端负异常与东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偶极型(NorthEast Pacific SSTA Dipole,NEPD)分布存在联系。将热带东北太平洋[90°~120°W,5°~20°N]海温负/正异常、中纬度北太平洋[150°~170°W,37°~45°N]海温正/负异常定义为NEPD负/正位相。NEPD负位相事件引起了热带中东太平洋对流层低层东风异常,并通过中纬度纬向东传波列引起远东地区位势高度正异常,减弱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不利于西南暖湿气流向中国西南地区输送;同时,西南地区对流层低层辐散、高层辐合,受异常下沉气流控制。上述条件共同作用造成了2011年西南地区夏季降水极端负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夏季降水 东北太平洋 海温异常 偶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类El Ni?o发展机制的差异
15
作者 邓新林 李春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1-20,共10页
基于海洋与大气再分析数据,对1950—2010年间的El Ni?o事件进行了分类与合成分析;对比分析了两类El Ni?o事件的发展过程。结果发现,两类El Ni?o事件暖信号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过程:中部型El Ni?o暖信号的起源主要受到北太平洋低层大气环... 基于海洋与大气再分析数据,对1950—2010年间的El Ni?o事件进行了分类与合成分析;对比分析了两类El Ni?o事件的发展过程。结果发现,两类El Ni?o事件暖信号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过程:中部型El Ni?o暖信号的起源主要受到北太平洋低层大气环流的影响,而东部型El Ni?o暖信号来源于热带太平洋海洋温跃层。在中部型El Ni?o前期冬、春季,北太平洋涛动型大气环流使副热带北太平洋信风减弱,SST增暖。在"风-蒸发-SST"机制的作用下,SST正异常传播到热带太平洋中部,热带太平洋中西部产生西风异常,大气对流发展,热带太平洋东部受东风异常的控制。当中部型El Ni?o发展成熟时,大气对流中心与海温异常中心位于热带太平洋中部;在东部型El Ni?o前期冬、春季,西北副热带太平洋的西风异常使热带太平洋产生暖开尔文波,并向东传播到热带太平洋东部,使其表层海温增暖。在Bjerkness正反馈机制的作用下,表层暖信号发展并向西传播。东部型El Ni?o发展成熟时,大气对流中心与海温异常中心位于热带太平洋东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El Nino 东部El NIMO 太平洋涛动 西风异常 开尔文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