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NSO循环与太平洋—北美型遥相关事件的关系 被引量:8
1
作者 杨丹宁 罗德海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78-289,共12页
利用1950~2009年的Nifio3.4指数和冬季5个月逐日太平洋-北美型遥相关(PNA)指数,对ENSO冷、暖位相及中性年份冬季发生的PNA事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PNA事件个数有显著的差异。ENSO暖位相年份冬季的 PNA+事件个数是 PNA-事件个... 利用1950~2009年的Nifio3.4指数和冬季5个月逐日太平洋-北美型遥相关(PNA)指数,对ENSO冷、暖位相及中性年份冬季发生的PNA事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PNA事件个数有显著的差异。ENSO暖位相年份冬季的 PNA+事件个数是 PNA-事件个数的4.13倍,而冷位相年份的 PNA-事件个数是 PNA+事件个数的2.73倍。PNA 事件指数和 PNA 事件对应的300 hPa 流函数场合成分析结果显示 ENSO 暖(冷)位相年份的PNA+(PNA-)事件的强度较小,生命史较长,PNA-(PNA+)事件的强度较大生命史较短,位于北太平洋上空的南北向偶极子结构仅出现在 PNA+事件过程的成熟阶段。同时,聚类分析也发现,ENSO 暖(冷)位相年份的PNA+(PNA-)型的比例大于PNA-(PNA+)型,PNA+型波列结构中有太平洋区域的南北向偶极子结构,而PNA-波列结构中没有,与合成分析结果一致。通过计算北太平洋的300 hPa基本流发现,ENSO循环暖位相年份的副热带急流位置比ENSO循环冷位相年份的偏北,这解释了ENSO循环冷暖位相年份PNA+事件和PNA-事件发生频率的差异。由于中性年份也存在PNA事件,ENSO循环对PNA事件的强度与发生频率有一定的调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北美型遥相关(PNA)事件 ENSO 合成分 析副热带急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在我国登陆地点的年际变化及其与夏季东亚/太平洋型遥相关的关系 被引量:28
2
作者 黄荣辉 王磊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53-864,共12页
本文利用1979~2007年日本气象厅JRA-25风场和高度场再分析资料和美国JTWC热带气旋的观测资料分析了7~9月份西北太平洋台风和热带气旋(TC)在我国登陆地点的年际变化及其与北半球夏季大气环流异常的东亚/太平洋型(即EAP型)遥相关的关系... 本文利用1979~2007年日本气象厅JRA-25风场和高度场再分析资料和美国JTWC热带气旋的观测资料分析了7~9月份西北太平洋台风和热带气旋(TC)在我国登陆地点的年际变化及其与北半球夏季大气环流异常的东亚/太平洋型(即EAP型)遥相关的关系,特别是分析了7~9月份在厦门以北登陆台风和TC数量的年际变化与夏季(6~8月)EAP指数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当夏季(6~8月)EAP指数为高指数时,则7~9月份在东亚和西北太平洋上空500hPa高度场异常将出现"-,+,-"EAP型遥相关的波列分布,这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偏北、偏东。在这种情况下,西北太平洋上较多的台风和TC的移动路径偏北,这引起了7~9月份在我国厦门以北沿海登陆的台风和TC数量偏多。反之,当夏季(6~8月)EAP指数为低指数时,在东亚和西北太平洋上空500hPa高度场异常为"+,-,+"的EAP型遥相关的波列分布,这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偏南、偏西。在这种情况下,西北太平洋上较多的台风和TC移动路径偏南,这引起了7~9月份在我国厦门以北沿海登陆的台风和TC数量偏少,较多的台风和TC在厦门以南的华南沿海登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登陆地点 年际变化 东亚/太平洋型遥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MIP3与CMIP5模式对北太平洋大气环流模态的评估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陈峥 甘波澜 吴立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1,共11页
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环境科学协作研究所(NOAA-CIRES)二十世纪大气再分析数据集第二套c版(Twentieth-Century Reanalysis Dataset Version 2c;20CR V2c)资料所提取的二十世纪北太平洋大气环流模态作为观测参考值,利用泰勒图方法与... 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环境科学协作研究所(NOAA-CIRES)二十世纪大气再分析数据集第二套c版(Twentieth-Century Reanalysis Dataset Version 2c;20CR V2c)资料所提取的二十世纪北太平洋大气环流模态作为观测参考值,利用泰勒图方法与谱分析方法,分别对太平洋北美型遥相关(Pacific-North America Teleconnection;PNA)与北太平洋涛动(North Pacific Oscillation;NPO)模态在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三阶段(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3;CMIP3)与CMIP5两套多模式数据集合中的表现进行了从空间型到时间周期的综合评估与对比分析工作,并对PNA的4个异常中心以及NPO的2个偶极子进行简化命名。评估结果表明:整体上CMIP5模式对PNA与NPO的空间型模拟能力要优于CMIP3模式,80%的CMIP5模式都能很好的体现与观测PNA/NPO模态相近的空间分布与振幅,而CMIP3模式只能达到约60%。在模式模拟优秀率上,CMIP5也远高CMIP3约10%。在使用谱分析方法对两套资料对时间模拟能力评估结果表明:CMIP5相比于CMIP3并没有太大的进步,整体合格率与CMIP3持平。其中大部分模式能够很好的模拟出同观测一致的PNA 1~2年和4~6年的年际周期,对其20~25年的年代际周期的模拟相对较差;而对NPO来说,更多模式的功率峰值都在1~2年周期上,而且只有约一半模式能够体现与观测相同的2~4年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北美型遥相关(PNA) 太平洋涛动(NPO) 泰勒图 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高纬度大气遥相关动力学及其对东亚冬季气候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4
作者 谭本馗 陈文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08-925,共18页
北半球热带外大气存在多种形态的大气遥相关。按其空间结构,可以分为两类:(1)异常中心为南北分布的偶极子型(例如北大西洋涛动、北太平洋涛动);(2)异常中心呈波列型(例如北太平洋/北美型遥相关、欧亚型遥相关)。这些遥相关活动及其变异... 北半球热带外大气存在多种形态的大气遥相关。按其空间结构,可以分为两类:(1)异常中心为南北分布的偶极子型(例如北大西洋涛动、北太平洋涛动);(2)异常中心呈波列型(例如北太平洋/北美型遥相关、欧亚型遥相关)。这些遥相关活动及其变异,不仅对遥相关控制的地区,而且对与遥相关相距很远的地区的天气和气候也产生影响。研究大气遥相关的形成机理及其天气气候影响,是进行短期气候预测的基础。近十多年来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气遥相关动力学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在此对一些主要进展进行总结,特别关注影响中国天气、气候的大气遥相关及其影响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关 北极涛动 太平洋涛动 太平洋/北美 东亚气候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半球大气遥相关型与区域尺度大气扰动 被引量:7
5
作者 钱维宏 梁浩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49-1461,共13页
北极涛动(AO)、北大西洋涛动(NAO)和太平洋—北美型(PNA)等北半球大气遥相关型,可以用大气位势高度的物理分解扰动分量解释.结果发现,AO反映的是北极地区行星尺度纬圈平均扰动分量的变化,PNA与持续性天气尺度扰动分量相联系,NAO是行星... 北极涛动(AO)、北大西洋涛动(NAO)和太平洋—北美型(PNA)等北半球大气遥相关型,可以用大气位势高度的物理分解扰动分量解释.结果发现,AO反映的是北极地区行星尺度纬圈平均扰动分量的变化,PNA与持续性天气尺度扰动分量相联系,NAO是行星尺度纬圈平均扰动与天气尺度扰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对行星尺度纬圈平均扰动分量和天气尺度扰动分量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展开,不但可以证实人们已经命名的区域性大气涛动,还新发现了北极地区的两对偶极涛动、欧亚涛动(EAO)和"大西洋—欧亚型"(AEA)波列.这些涛动连接了相邻地区的异常天气和异常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遥相关 物理分解 北极涛动 北大西洋涛动 太平洋-北美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环流和降水的联系 被引量:1
6
作者 任国强 赵勇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56-366,共11页
基于1961~2016年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提供的大气环流再分析数据和全球降水气候中心(GPCC)提供的逐月降水数据,研究了副热带西风急流与中亚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关系。结果表明,副热带西风急流经向位置在1... 基于1961~2016年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提供的大气环流再分析数据和全球降水气候中心(GPCC)提供的逐月降水数据,研究了副热带西风急流与中亚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关系。结果表明,副热带西风急流经向位置在1997/1998年发生年代际突变。急流经向位置突变前,当急流偏南时,中亚上空受异常气旋控制,印度半岛上空受异常反气旋控制,在印度半岛和中亚上空反气旋和气旋的共同作用下,将热带印度洋的水汽接力输送至中亚上空,中亚夏季降水偏多;急流经向位置突变后,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与中亚夏季降水的关系减弱,当急流偏南时,中亚上空的异常气旋减弱中心西移,印度半岛上的异常反气旋加强并西移,导致热带印度洋到中亚上空的经向输送减弱,水汽不再深入至中亚东部和北部地区。东大西洋—西俄罗斯型遥相关(EA-WR)和中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经向位置存在不同的年代际联系,且对其体现为间接影响。中亚副热带急流经向位置突变前,EA-WR负位相对应乌拉尔山脉地区的异常反气旋,反气旋东侧的异常偏北风将高纬冷空气向南输送,导致中亚对流层中上层气温降低,形成异常气旋,对应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偏南;副热带急流经向位置突变后,原乌拉尔山附近上空的异常反气旋东移,不再导致中亚上空对流层中高层气温降低,EA-WR和中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经向位置的联系也减弱。中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经向位置突变前后,太平洋—北美型遥相关(PNA)正位相均能导致中亚上空受异常气旋控制,对应急流位置偏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热带西风急流 年代际关系 东大西洋—西俄罗斯型遥相关(EA-WR) 太平洋—北美型遥相关 (PNA) 中亚夏季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冷涡低频活动特征及背景环流 被引量:34
7
作者 谢作威 布和朝鲁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04-716,共13页
研究了1965—2007年夏季(5—8月)东北冷涡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同期背景环流型。东北冷涡活动区域5月主要是45°N以北,6月向南扩展到40°N以南,然后逐月向北收缩。夏季,随着东亚急流的逐渐减弱和北进,东北冷涡天数逐渐增加,6月... 研究了1965—2007年夏季(5—8月)东北冷涡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同期背景环流型。东北冷涡活动区域5月主要是45°N以北,6月向南扩展到40°N以南,然后逐月向北收缩。夏季,随着东亚急流的逐渐减弱和北进,东北冷涡天数逐渐增加,6月6日前后达到峰值,但入梅后冷涡频数有所减少。随着梅雨期结束,冷涡频数进一步降低。强冷涡事件集中于入梅之前,中等和弱强度的事件主要发生在梅雨期和出梅之后。在入梅之前和出梅之后,东北冷涡频数呈现准2a振荡特征。夏季东北冷涡频数在1965—2007年具有增加趋势,其中,梅雨期的增加趋势尤为明显。东北冷涡的形态根据其上游高压脊的位置可分为4种:叶尼塞河型、贝加尔湖型、乌拉尔-雅库斯克型和鄂霍次克海-北冰洋型。西太平洋遥相关(WP)型为东北冷涡活动的同期背景环流型,东北冷涡在其负位相易于生成。此外,5—6月东北冷涡活动与太平洋/北美(PNA)型、8月东北冷涡活动与北大西洋涛动(NAO)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东亚急流 西太平洋相关 北大西洋涛动 太平洋/北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热带海洋海表温度场异常对北极海冰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陈迪 孙启振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2-54,共13页
本文利用1951−2021年哈德莱中心提供的海冰和海温最新资料以及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气候预报中心提供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探讨了北极海冰70余年的长期变化特征,进而研究了其快速减少与热带海温场异常变化之间的联系,揭示了... 本文利用1951−2021年哈德莱中心提供的海冰和海温最新资料以及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气候预报中心提供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探讨了北极海冰70余年的长期变化特征,进而研究了其快速减少与热带海温场异常变化之间的联系,揭示了在全球热带海洋海温场变化与北极海冰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的事实。结果表明,北极海冰异常变化最显著区域出现在格陵兰海、卡拉海和巴伦支海。热带不同海区对北极海冰的影响存在明显时滞时间和强度差异,热带大西洋的影响相比偏早,印度洋次之,太平洋偏晚。热带大西洋、印度洋和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影响北极海冰的最佳时间分别是后者滞后26个月、30个月和34个月,全球热带海洋影响北极海冰的时滞时间为33个月。印度洋SST对北极海冰的影响程度最强,其次是太平洋,最弱是大西洋。全球热带海洋对北极海冰的影响过程中,热带东太平洋和印度洋起主导作用。当全球热带海洋SST出现正(负)距平时,北极海冰会出现偏少(多)的趋势,而AO、PNA、NAO对北极海冰变化起重要作用,是热带海洋与北极海冰相系数的重要“纽带”。而AO、PNA和NAO不仅受热带海洋SST的影响,同时也受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和大西洋多年代际AMO的影响,这一研究为未来北极海冰快速减少和全球气候变暖机理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海冰 热带海洋 海温异常 北极涛动 太平洋北美相关 北大西洋涛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半球冬季不同PNA和NAO配置与中国降水的联系
9
作者 王博 饶建 +1 位作者 王华曌 生宸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64-1276,共13页
使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GPCC(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Centre)降水资料和中国气象局台站降水资料,系统研究了冬季太平洋-北美型遥相关(Pacific-North America,PNA)和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在年际... 使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GPCC(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Centre)降水资料和中国气象局台站降水资料,系统研究了冬季太平洋-北美型遥相关(Pacific-North America,PNA)和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在年际尺度上的不同配置及其与我国冬季降水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在年际尺度上,冬季PNA与NAO两种遥相关无显著相关关系,两者的相关系数只有-0. 13。PNA或NAO的正位相期间,我国华南沿海均出现了显著的降水正异常中心。根据两种遥相关的位相和强度,可将两者的配置划分为以下四种:PNA与NAO均为正位相(第一类配置),PNA为正位相但NAO为负位相(第二类配置),PNA与NAO均为负位相(第三类配置),PNA为负位相但NAO为正位相(第四类配置)。与单个PNA或NAO因子相比,PNA与NAO呈现不同极端位相配置类型时大气环流异常更强,但中国降水异常并不是单因子效应的简单叠加。GPCC和台站降水资料都表明,第一类配置时,黄河以南的降水表现为南涝北旱;第二类配置时,西南至华南西部偏旱,而长江出海口偏涝;第三类配置时,黄河以南整体偏旱;第四类配置时,东北东部、西南至华南西部偏涝,东南沿海偏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北美型遥相关 北大西洋涛动 降水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