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詭辭”以見義——論《太史公自序》的書寫策略 被引量:2
1
作者 程蘇東 《岭南学报》 2019年第1期63-86,共24页
司馬遷通過一系列特别的書寫策略,將恢國、致孝、繼聖與發憤這四種表達意圖同時注入《太史公自序》之中,這當中既包括對《國語·楚語》、《孝經》等援據文獻的微妙改寫,也包括對"五百年"這一神秘數字的刻意渲染,在與壺遂... 司馬遷通過一系列特别的書寫策略,將恢國、致孝、繼聖與發憤這四種表達意圖同時注入《太史公自序》之中,這當中既包括對《國語·楚語》、《孝經》等援據文獻的微妙改寫,也包括對"五百年"這一神秘數字的刻意渲染,在與壺遂的對話中呈現出的前後矛盾,以及對《春秋》、《吕氏春秋》、《孤憤》等文本生成背景的時空重塑。這一書寫方式源於《春秋》公羊學所強調的"詭辭"以見義的表現方式,對於這一書寫策略的梳理,有利於我們進一步理解《太史公自序》,乃至《史記》全書的立場與語言風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記》 司馬遷 太史公自序 《春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记·太史公自序》与司马迁的子学
2
作者 李昕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1期159-164,共6页
《史记》作为一部集史书与子书特色于一体的伟大著作,人们从其中不仅可以了解从上古时代至汉朝千年来中国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还可以认识历史事件背后所蕴含的作者司马迁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文章将以全书最后一卷《太史公自序》作为... 《史记》作为一部集史书与子书特色于一体的伟大著作,人们从其中不仅可以了解从上古时代至汉朝千年来中国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还可以认识历史事件背后所蕴含的作者司马迁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文章将以全书最后一卷《太史公自序》作为关键线索和纲领,根据其中所包含的司马迁家族背景介绍、对《论六家要旨》的和阐发、与壶遂的对话以及《史记》创作特点等几部分来分章进行探讨,并补充论述春秋至汉代的子学传统作为文化背景,综合以上来整体把握《史记》一书的创作旨趣和司马迁的子学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史公自序 司马迁 子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从“太史公曰”看司马迁的人才观
3
作者 邱伯桃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1996年第3期109-113,共5页
关键词 司马迁 记》 太史公自序 右丞相 众建诸侯 《易》 汉文帝 记·项羽本纪》 逆境成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史记》人物传记的价值取向
4
作者 陈友冰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3期366-372,共7页
试论《史记》人物传记的价值取向陈友冰《史记》记载的历史上自黄帝,下至武帝太初年间。但在茫茫的三千多年历史中,作者仅仅选录了一百多个历史人物,组成七十列传、三十世家。有的历史人物并非同一时代,其间甚至相距几百年,作者却... 试论《史记》人物传记的价值取向陈友冰《史记》记载的历史上自黄帝,下至武帝太初年间。但在茫茫的三千多年历史中,作者仅仅选录了一百多个历史人物,组成七十列传、三十世家。有的历史人物并非同一时代,其间甚至相距几百年,作者却把他们“合传”。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记》 人物传记 人物 人生价值取向 孟尝君 《战国策》 太史公自序 道德规范 行为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记》中为何没有史官传记
5
作者 赵建军 《阴山学刊》 2009年第4期60-63,共4页
《史记》中之所以没有史官传记,并非由于史料不足或史官地位卑微,而是别有隐情。因为遭遇"李陵之祸",司马迁的内心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情结。而为补偿自卑情结,他不仅创作了史学巨著《史记》,而且创作了《太史公自序》,这实际上... 《史记》中之所以没有史官传记,并非由于史料不足或史官地位卑微,而是别有隐情。因为遭遇"李陵之祸",司马迁的内心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情结。而为补偿自卑情结,他不仅创作了史学巨著《史记》,而且创作了《太史公自序》,这实际上是《史记》中唯一的一篇史官传记,且具备世家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 官传记 司马迁 自卑情结 补偿 太史公自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司马迁的地域文化观──读《史记·货殖列传》 被引量:7
6
作者 陶礼天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2期152-157,共6页
司马迁的地域文化观──读《史记·货殖列传》陶礼天司马迁的《货殖列传》历来被视为奠定《史记》这部伟大史著的“瑰玮奇变”的大文章,其“千汇万状,震荡六合”,①“将天时、地理、人事、物情,历历如指诸掌”,②学人眼其识见... 司马迁的地域文化观──读《史记·货殖列传》陶礼天司马迁的《货殖列传》历来被视为奠定《史记》这部伟大史著的“瑰玮奇变”的大文章,其“千汇万状,震荡六合”,①“将天时、地理、人事、物情,历历如指诸掌”,②学人眼其识见,作手慕其文才。至近现代论者,多认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地域文化 文化观 《货殖列传》 记·货殖列传》 太史公自序 记》 人文精神 楚文化 文化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云良史苦,谁解其中痴?——以《史记·项羽本纪》为例谈
7
作者 刘琴 《教师》 2016年第28期103-103,共1页
唐代苏鹗《苏氏演义》卷上:“凡善恶必书,谓之良史。”显然,《史记》是对司马迁“良史”身份的鉴定,毋庸置疑。《汉书·司马迁传赞》:“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羣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可见,司马迁... 唐代苏鹗《苏氏演义》卷上:“凡善恶必书,谓之良史。”显然,《史记》是对司马迁“良史”身份的鉴定,毋庸置疑。《汉书·司马迁传赞》:“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羣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可见,司马迁执笔所书《史记》的成就,一方面是文学上的简约蕴藉之美,另一方面是史学上的真实不虚之功,乃至由此而产生的对后世积极深远之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极 《项羽本纪》 代苏 太史公自序 泣数行下 家之绝唱 究天人之际 同条共贯 成一家之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司马迁的历史变化观
8
作者 何世华 《宝鸡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4期42-45,共4页
在历史观上,司马迁认为天道和社会历史都是变化不已的。《太史公自序》中说:“《易》著天地、阴阳、四时、故长于变。”这就指出了那些天道都处在变化之中。《平准书》中更是指明:“故《书》道唐、虞之际。《诗》述殷、周之世、安宁则... 在历史观上,司马迁认为天道和社会历史都是变化不已的。《太史公自序》中说:“《易》著天地、阴阳、四时、故长于变。”这就指出了那些天道都处在变化之中。《平准书》中更是指明:“故《书》道唐、虞之际。《诗》述殷、周之世、安宁则长庠序,先本绌末,以礼义防于利;事变多故而亦反是,是以物盛则衰,时极而转,一质一文,终始之变也。《禹贡》九洲,各因其土地所宜,人民所多少而纳职焉。汤、武承弊易变,使民不倦各竞竞所以为治,而稍陵迟哀微。齐恒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齐显成霸名。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自是之后,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盛则衰 太史公自序 《书》 变化 尽地力 承敝易变 平准书 礼义 纳职 九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史记》的讽刺艺术
9
作者 何旭光 李毅凌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2期36-40,共5页
司马迁具有高超的讽刺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传记文学作家中的讽刺大师,他的《史记》也是具有卓越讽刺艺术的巨著。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曾假设有人非难他写《史记》而辩解道:“余闻之先人曰:‘……《春秋》采... 司马迁具有高超的讽刺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传记文学作家中的讽刺大师,他的《史记》也是具有卓越讽刺艺术的巨著。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曾假设有人非难他写《史记》而辩解道:“余闻之先人曰:‘……《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这是说,《春秋》除了刺讥以外,也有褒,他要学习褒的一面,来光汉家之“明圣盛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讽刺艺术 采善贬恶 古代传记 太史公自序 明圣 周室 淮阴侯 文学作家 楚元王世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记》中李广悲剧形象分析
10
作者 张振元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993年第3期61-63,共3页
在司马迁笔下众多的悲剧形象中,“汉之飞将军”李广的形象格外光彩照人。在他身上,蕴含着司马迁对贵族社会的深刻批判,对“忠实”人格的高度褒扬。因此,这一形象具有巨大的美学意义和很高的认识价值。
关键词 悲剧形象 贵族社会 李将军列传 太史公自序 诗人陶渊明 才气无双 认识价值 美学意义 人物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吕氏春秋》成书年代问题辨正 被引量:2
11
作者 修建军 《管子学刊》 1999年第3期69-71,共3页
本文通过对 《吕氏春秋》成书年代问题所存在的几种有分歧的观点的分析, 认为: 1、吕不韦 “迁蜀”之后没有也不可能著书; 2、在探讨 《吕氏春秋》成书年代问题上, 人们似乎忽略了夏历纪年与秦之 “颛顼历”的不同; 3、《吕氏... 本文通过对 《吕氏春秋》成书年代问题所存在的几种有分歧的观点的分析, 认为: 1、吕不韦 “迁蜀”之后没有也不可能著书; 2、在探讨 《吕氏春秋》成书年代问题上, 人们似乎忽略了夏历纪年与秦之 “颛顼历”的不同; 3、《吕氏春秋》书似成于公元前2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氏春秋》 成书年代 吕不韦 十二纪 颛顼历 司马迁 太史公自序 庄襄王 记》 编排体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革”后中国作家自传写作的局限与可能
12
作者 韩松刚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2年第1期41-48,共8页
胡适说:“二千五百年来,中国文学最缺乏、最不发达的是传记文学。”①而在这“最不发达”中,自传同他传相比较更显落寞。在古代,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有一定的“自传”意味,然而无论从篇幅还是内容来讲,都与作为一种文学样式的... 胡适说:“二千五百年来,中国文学最缺乏、最不发达的是传记文学。”①而在这“最不发达”中,自传同他传相比较更显落寞。在古代,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有一定的“自传”意味,然而无论从篇幅还是内容来讲,都与作为一种文学样式的自传相去甚远,而如王充的《论衡·自纪》、陶潜的《五柳先生传》、杜牧的《自撰墓铭》等也都同样篇幅短小,尽管其中已经有了表达和表现自我的意识,然而就其写作形式而言,都显得较为凌乱,缺少一种完整的统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作形式 自传 中国作家 “文革” 太史公自序 《五柳先生传》 中国文学 传记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计合乎中国经验的学术评价制度
13
作者 锺兴永 《云梦学刊》 2013年第4期40-41,共2页
毋庸讳言,学术一旦出现,其学术价值信息便会通过学术评价显现。诚然,学术评价的本质是学术价值态与信息态的存在。就是说,具有多功能的学术价值态,只能作为一种学术信息态(或日信息流)的物质而存在。例如,《太史公自序》:“王... 毋庸讳言,学术一旦出现,其学术价值信息便会通过学术评价显现。诚然,学术评价的本质是学术价值态与信息态的存在。就是说,具有多功能的学术价值态,只能作为一种学术信息态(或日信息流)的物质而存在。例如,《太史公自序》:“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便是司马迁对《史记》学术价值与信息的自我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评价制度 中国经验 太史公自序 学术价值 设计 信息流 学术信息 天人之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目录的形成
14
作者 张安珍 《图书馆界》 1985年第4期50-54,27,共6页
对于目录形成的问题,历来有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目录产生于殷商的“记事刻辞”。最早的推测,是《隋书·经籍志》(唐代魏征等撰)。此书记载:“古者史官既司典籍,盖有目录以为纲纪。体制湮消,不复可知。”近几年来对此问题有... 对于目录形成的问题,历来有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目录产生于殷商的“记事刻辞”。最早的推测,是《隋书·经籍志》(唐代魏征等撰)。此书记载:“古者史官既司典籍,盖有目录以为纲纪。体制湮消,不复可知。”近几年来对此问题有了新的探索,郑伟章同志说:“从骨臼刻辞可以看出,我国早在商代……还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方法和图书目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臼刻辞 《七略》 记事刻辞 五帝本纪第一 甲骨文书 汉武帝时代 古者 太史公自序 《别录》 《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诵古文”、“南游”“北涉”到“仕为郎中”——司马迁生年及其与当时儒林关系的再探索
15
作者 苏诚鉴 《贵州文史丛刊》 1989年第3期25-32,共8页
《史记·太史公自序》:“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北涉汶泗;……于是迁仕为郎中。”司马迁这段青少年时代的自述,连用了“则”、“而”和“于是”三个连接词,表明了他早期生活经历中的三个转折点。更为重要的是“十岁... 《史记·太史公自序》:“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北涉汶泗;……于是迁仕为郎中。”司马迁这段青少年时代的自述,连用了“则”、“而”和“于是”三个连接词,表明了他早期生活经历中的三个转折点。更为重要的是“十岁”和“二十”两个年次,恰好标志了他生活旅途中的两块里程碑。从这些转折点和里程碑,联系到当时的历史事件、仕进制度,特别是儒家与现实政治的关系进行考察,不仅有助于对司马迁青少年时代生活的了解,而且对于探讨久悬不决的生年问题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线索。试分别论述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年 太史公自序 久悬不决 博士弟子 乡射 连接词 太史公自序 贵州文丛刊 终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尚书》述略 被引量:3
16
作者 钱宗武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1989年第3期54-58,共5页
《尚书》最早只叫《书》,汉代称《尚书》,《孔传》解释为,“上古之书”。《尚书》成为儒家经典以后,又叫做《书经》。 《尚书》的内容都和政事相关,《荀子·劝学篇》:“《书》者,政事之纪也。”《史记·太史公自序》:“《书》... 《尚书》最早只叫《书》,汉代称《尚书》,《孔传》解释为,“上古之书”。《尚书》成为儒家经典以后,又叫做《书经》。 《尚书》的内容都和政事相关,《荀子·劝学篇》:“《书》者,政事之纪也。”《史记·太史公自序》:“《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尚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 太史公自序 孔传 劝学篇 《周书》 《书经》 今文学派 先王 阎若璩 唐代孔颖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评《陈胜传》对《陈涉世家》的改动
17
作者 樊琪 《贵州文史丛刊》 1994年第2期48-52,共5页
关键词 陈涉 章邯 大泽乡 秦王朝 太史公自序 刘知几 风起云蒸 扶苏 正统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事之纪——《尚书》导读
18
作者 于凯 黄爱梅 《政工学刊》 2015年第5期82-83,共2页
《尚书》,又称《书》或《书经》,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一部政治、历史文献汇编,也是古代"六经"之一。钱穆在《中国史学名著》曾提到,"中国古代,有两部古书,有韵的称《诗》,无韵的称《书》"。古人有"书以道事"之说,《荀子·劝... 《尚书》,又称《书》或《书经》,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一部政治、历史文献汇编,也是古代"六经"之一。钱穆在《中国史学名著》曾提到,"中国古代,有两部古书,有韵的称《诗》,无韵的称《书》"。古人有"书以道事"之说,《荀子·劝学篇》称之为"政事之纪"。司马迁也认为,《尚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太史公自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六经” 劝学篇 太史公自序 《书》 《书经》 天命观 商书 敬德保民 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司马迁立身行事及其它
19
作者 罗芳松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2期70-74,共5页
《史记》成书过程中,司马迁的思想认识及其立身行事的态度是有所变化的。这种前后判若两人的变化,在其《与挚伯陵书》、《太史公自序》、《悲士不遇赋》及《报任少卿书》中,标示出明显的轨迹。 一 在《报任少卿书》中,对于任安“教以慎... 《史记》成书过程中,司马迁的思想认识及其立身行事的态度是有所变化的。这种前后判若两人的变化,在其《与挚伯陵书》、《太史公自序》、《悲士不遇赋》及《报任少卿书》中,标示出明显的轨迹。 一 在《报任少卿书》中,对于任安“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司马迁申述再四:一则曰“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抑郁而无谁语”;再则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身行事 悲士不遇赋 太史公自序 成书过程 欲益反损 少卿 仰首伸眉 明圣 汉王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20
作者 赵志成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1期92-97,共6页
文学之反映现实生活,是通过作家的头脑实现的,也是通过读者的头脑实现的。也就是说,在社会生活与文学作品之间,还有一个极端重要的中介,那就是文学的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而单就创作来说,文学就是创作主体对客观世界所给刺激的一种反应... 文学之反映现实生活,是通过作家的头脑实现的,也是通过读者的头脑实现的。也就是说,在社会生活与文学作品之间,还有一个极端重要的中介,那就是文学的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而单就创作来说,文学就是创作主体对客观世界所给刺激的一种反应。因此,不研究这个接受刺激和作出反应的创作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愤著书 文学传统 屈原作品 个体情感 文学作品 接受主体 以意逆志 文学批评方法 太史公自序 现实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