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rDNA-ITS序列的天门冬拟茎点霉与相似种的系统发育关系 被引量:5
1
作者 卢松茂 陈振东 +2 位作者 林秀香 郑少缘 余智城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2-67,共6页
芦笋茎枯病由天门冬拟茎点霉(Phomopsis asparagi)引起,为明确P.asparagi与寄生在其他蔬菜、水果和经济林木等植物上的拟茎点霉不同种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对分离至福建漳州的P.asparagi菌株及从Gen Bank下载的相关菌株的35条ITS序列进... 芦笋茎枯病由天门冬拟茎点霉(Phomopsis asparagi)引起,为明确P.asparagi与寄生在其他蔬菜、水果和经济林木等植物上的拟茎点霉不同种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对分离至福建漳州的P.asparagi菌株及从Gen Bank下载的相关菌株的35条ITS序列进行多序列比对分析,并用Neighbor-Joining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35个菌株被划分为Ⅰ、Ⅱ和Ⅲ组群;P.asparagi与葡萄拟茎点霉(P.viticola)、叶下朱生拟茎点霉(P.phyllanthicola)、杨桃拟茎点霉(P.averrhoae)、大豆茎溃疡病菌(Diaporthe phaseolorum)聚在I组群的A亚群,它们的系统学关系最近;大豆拟茎点霉(P.longicolla)、大豆间座壳菌(Diaporthe sojae)、褐纹拟茎点霉(P.vexans)、光叶子花拟茎点霉(P.glabrae)、柑橘间座壳菌(Diaporthe citri)、黄瓜间座壳菌(Diaporthe sclerotioides)聚在Ⅱ组群,它们与P.asparagi的系统学关系较远;昏暗拟茎点霉(P.obscurans)单独聚在最远的分支上(Ⅲ组群),其与P.asparagi的系统学关系最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门冬拟茎点霉 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 分子系统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菌灵、百菌清对天门冬拟茎点霉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 被引量:12
2
作者 康业斌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42-43,共2页
关键词 芦笋枯病 天门冬拟茎点霉 百菌清 多菌灵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笋茎枯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刘志恒 孙俊 +2 位作者 杨红 穆丽松 张睿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01-304,共4页
对芦笋茎枯病病株进行了病原菌分离鉴定,明确其病原菌为天门冬拟茎点菌[Phomopsis asparagi(Sacc.)Bubak]。对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营养、温度、pH等条件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显著影响。病菌菌丝的生长以PSA培养基为最... 对芦笋茎枯病病株进行了病原菌分离鉴定,明确其病原菌为天门冬拟茎点菌[Phomopsis asparagi(Sacc.)Bubak]。对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营养、温度、pH等条件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显著影响。病菌菌丝的生长以PSA培养基为最适;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6.0,光照对菌丝生长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菌丝致死温度为60℃10min。病菌分生孢子在加番茄汁的培养液中的萌发率明显优于其他培养液,其中以麦芽糖番茄汁中分生孢子萌发率最高;分生孢子萌发适宜温度为15~30℃,最适温度20℃;最适pH值为9~10,光照对孢子萌发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0℃10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笋枯病 天门冬拟茎点霉 生物学特性 病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地理来源芦笋茎枯病菌对杀菌剂抗药性的差异 被引量:11
4
作者 孟凡 杨迎青 +1 位作者 兰波 李湘民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1-65,共5页
为明确不同省份芦笋茎枯病菌对内吸性和保护性杀菌剂抗药性的差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6个省24个菌株对多菌灵和代森锰锌2种杀菌剂的抗药水平,并比较了其差异。结果表明:各省份菌株对2种杀菌剂的抗药性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山东省... 为明确不同省份芦笋茎枯病菌对内吸性和保护性杀菌剂抗药性的差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6个省24个菌株对多菌灵和代森锰锌2种杀菌剂的抗药水平,并比较了其差异。结果表明:各省份菌株对2种杀菌剂的抗药性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山东省菌株对多菌灵的抗药性最强,平均EC50值为1.10 mg/L,江西省和福建省菌株次之,平均EC50值分别为0.58 mg/L和0.33 mg/L;福建省菌株对代森锰锌的抗药性最强,平均EC50值为34.53 mg/L,河北省和山东省菌株次之,平均EC50值分别为15.88 mg/L和14.19 mg/L。多菌灵相对代森锰锌更易产生抗药性,其抗药菌株为7个,平均抗性水平为3.66,抗性频率为29.17%;而代森锰锌抗性菌株为4个,平均抗性水平为1.90,抗性频率为16.67%。24个菌株中,SD4对多菌灵和代森锰锌的抗药性均较强,抗性水平分别为10.44和3.01,表现出多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笋枯病 天门冬拟茎点霉 地理来源 杀菌剂 抗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芦笋茎枯病病原鉴定与防治 被引量:1
5
作者 石延霞 王朵 +6 位作者 张旭娟 施建军 路雅静 谢学文 柴阿丽 李磊 李宝聚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7-43,共7页
2018—2020年,杭州佳慧芦笋种植基地疑似发现芦笋茎枯病危害,为了明确病原菌种类,将采集的病样进行致病菌分离纯化和鉴定,明确该病害为芦笋茎枯病,根据病原菌形态特征、通用引物及特异性引物扩增序列比对结果,该病原菌与天门冬拟茎点霉... 2018—2020年,杭州佳慧芦笋种植基地疑似发现芦笋茎枯病危害,为了明确病原菌种类,将采集的病样进行致病菌分离纯化和鉴定,明确该病害为芦笋茎枯病,根据病原菌形态特征、通用引物及特异性引物扩增序列比对结果,该病原菌与天门冬拟茎点霉〔Phomopsis asparagi(Sacc.)Bubak〕同源性为100%,鉴定为天门冬拟茎点霉。生物学活性测定结果表明,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对该病菌菌丝完全抑制,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对菌丝的抑制作用次之,EC_(50)为0.13μg·mL^(-1)。盆栽试验验证,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对茎枯病防治效果最好,达94.56%,可作为防治芦笋茎枯病高效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笋枯病 天门冬拟茎点霉 生物活性测定 病原菌鉴定 吡唑醚菌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笋茎枯病菌生物学特性与遗传多态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孙强 曲润波 +7 位作者 兰波 阴长发 陈洪凡 杜宜新 石妞妞 肖鸿勇 李湘民 杨迎青 《山西农业科学》 2023年第4期462-468,共7页
芦笋因其营养价值高,并具有润肺、镇咳、祛痰、抑制肿瘤生长等药理功能,被称为“蔬菜之王”。然而,茎枯病的普遍发生,给芦笋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其是芦笋的一种毁灭性病害,该病一度被称为“芦笋癌症”,明确其生物学特性与遗传多态性对有... 芦笋因其营养价值高,并具有润肺、镇咳、祛痰、抑制肿瘤生长等药理功能,被称为“蔬菜之王”。然而,茎枯病的普遍发生,给芦笋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其是芦笋的一种毁灭性病害,该病一度被称为“芦笋癌症”,明确其生物学特性与遗传多态性对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从分类地位的历史演化、寄主范围、形态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等方面介绍了芦笋茎枯病菌的分类特征,明确了其学名为天门冬拟茎点霉(Phomopsis asparagi),而非天门冬茎点霉(Phoma asparagi);从菌落直径和菌丝干质量等方面介绍了芦笋茎枯病菌不同菌株间生长速率的差异;从致病力测定和不同地理来源菌株的致病力比较等方面介绍了芦笋茎枯病菌的致病性;从基于致病力的遗传多态性、基于rDNA ITS序列的遗传多态性和基于ISSR分子标记技术的遗传多态性等方面介绍了芦笋茎枯病菌不同地理来源菌株的遗传多态性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笋枯病 天门冬拟茎点霉 分类地位 生长速率 致病性 遗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杏贮藏过程中主要致病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5
7
作者 陈存坤 高芙蓉 +4 位作者 冯叙桥 王文生 李国华 于晋泽 纪海鹏 《保鲜与加工》 CAS 2014年第6期30-33,共4页
为有效控制杏果采后贮藏中的主要致病菌,对贮藏中腐烂小白杏果实上的病菌进行了分离与鉴定。分离并筛选得到了3种主要霉菌,经过形态结构鉴定和显微镜观察,确定为粉红单端孢霉(Trichothecium roseum)、链格孢霉(Alternaria alternata)和... 为有效控制杏果采后贮藏中的主要致病菌,对贮藏中腐烂小白杏果实上的病菌进行了分离与鉴定。分离并筛选得到了3种主要霉菌,经过形态结构鉴定和显微镜观察,确定为粉红单端孢霉(Trichothecium roseum)、链格孢霉(Alternaria alternata)和天门冬拟茎点霉(Phomopsis asparagi)。经过回接发现,该3种霉菌能使健康杏果致病,且病状与自然发病一致,从这些病斑中又分离得到了相同的霉菌,从而确定该3种霉菌为小白杏采后的主要致病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原菌 粉红单端孢 链格孢 天门冬拟茎点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香黄檀叶枯病菌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3
8
作者 陈瑶 李航宇 周德明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07-1012,共6页
近年来,降香黄檀叶枯病的危害越来越严重,为深入了解该病菌特征,本研究对该病原菌进行鉴定,以期为制定更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本研究对降香黄檀叶枯病病株进行病原菌分离,并对病原菌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及rDNA-ITS序列测定,确定该病原... 近年来,降香黄檀叶枯病的危害越来越严重,为深入了解该病菌特征,本研究对该病原菌进行鉴定,以期为制定更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本研究对降香黄檀叶枯病病株进行病原菌分离,并对病原菌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及rDNA-ITS序列测定,确定该病原菌为天门冬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asparagi (Sacc.) Bubak]。通过观察该病原菌在不同培养基、温度、pH、光照等4种环境因素中的生长情况,发现该病原菌在马铃薯果糖琼脂培养基(PFA)中菌丝生长最快;菌丝在10~30℃均能生长,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5~30℃;最适宜的pH为6;光照对该病原菌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香黄檀 叶枯病 天门冬拟茎点霉 鉴定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