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北朝天象记录统计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刘次沅 马莉萍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32-838,共7页
对南北朝天象记录的文献来源、天象类型和时间分布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分析。北朝195年,共记录天象1 350条,包括日月食147、月行星位置847、其他356。南朝169年,共记录天象1 091条,包括日月食62、月行星位置744、其他285。记录基本上出自... 对南北朝天象记录的文献来源、天象类型和时间分布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分析。北朝195年,共记录天象1 350条,包括日月食147、月行星位置847、其他356。南朝169年,共记录天象1 091条,包括日月食62、月行星位置744、其他285。记录基本上出自各代正史天文志和本纪。南北朝开启了系统记录月食的先河,南齐的月行星、北魏的月晕、南梁的老人星记录也各具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朝时期(386-581) 古代天象记录 天文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实录》天象记录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刘次沅 马莉萍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1-83,共13页
《明实录》是明朝历代官修的编年体史书,篇幅巨大,其中包含天象记录达6000余条,是二十四史以外中国古代天象记录的最大来源,其中包括日月食336条、月行星掩犯2622条、流陨2248条.明后期除日月食和彗星记录外,其他类型天象记录大幅减少.... 《明实录》是明朝历代官修的编年体史书,篇幅巨大,其中包含天象记录达6000余条,是二十四史以外中国古代天象记录的最大来源,其中包括日月食336条、月行星掩犯2622条、流陨2248条.明后期除日月食和彗星记录外,其他类型天象记录大幅减少.天象记录的密度,正德以前平均每年38条,嘉靖以后则只有每年7条.由可以回算验证的月行星掩犯记录得到错误率4.1%,属历代最佳.错误主要是资料编纂整理过程和书籍传抄过程造成的.月亮记录显示,凌晨的观测,通常记前一日日期;掩犯恒星记录显示,官内星名与传统略有差异.若干例证说明,原始记录采用日序式纪日.只是在编纂史书时,才改用干支纪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文学史和哲学 明实录 天象记录 方法 统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史·天文志》天象记录统计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刘次沅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25,共12页
在用现代天文计算方法全部检验的基础上,按照原文的分类统计和分析《宋史·天文志》各种天象记录的数量和特征。统计中将所有天象记录分为可计算检验和不可计算检验两大类,并计算了各种记录的错误率,大多数错误记录可以考出其原貌... 在用现代天文计算方法全部检验的基础上,按照原文的分类统计和分析《宋史·天文志》各种天象记录的数量和特征。统计中将所有天象记录分为可计算检验和不可计算检验两大类,并计算了各种记录的错误率,大多数错误记录可以考出其原貌。搜索了天文志以外的宋代天象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天象记录 《宋史》 天文志 天文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目视天象记录中的尺度之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王玉民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2-53,共12页
古代以“丈、尺、寸”为单位的天象记录以及“大如X”形式(取象比类)的记录是成系统的,可统称为古代天象记录的“尺度体系”。古人裸眼目视观测天象时亦有天球模型,通过天球模型的建立,按1尺=1度的换算标准,可以确定“丈、尺、寸”天象... 古代以“丈、尺、寸”为单位的天象记录以及“大如X”形式(取象比类)的记录是成系统的,可统称为古代天象记录的“尺度体系”。古人裸眼目视观测天象时亦有天球模型,通过天球模型的建立,按1尺=1度的换算标准,可以确定“丈、尺、寸”天象记录的几何意义,并对“大如X”形式的记录进行尺度或亮度的量化,最后将两种记录统一在一个系统中。通过对尺寸系统起源的分析,认为古人裸眼目视观测时的天球半径约为13米上下。另从人本心理行为渊源、天文馆天象厅的半径、航海牵星术等多方面进行了论证。人裸眼目视观测天象时有共同的视错觉现象,形成系统误差,此误差是将天穹视为扁平状造成的。在不同的天空照度与气象条件下,其扁平程度有所不同,可引入“视扁度角”概念加以量化。为对视觉误差进行校正,求出了各种状况下(昼、夜、阴、晴、有月、无月)裸眼观测时天体视高度、视长度与其真实尺度的校正归算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视 天象记录 尺度 天球 扁平 量化 校正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魏太安至皇兴时期天象记录的年代问题 被引量:3
5
作者 刘次沅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8-296,共9页
对《魏书.天象志》中的天象记录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太安至皇兴13年间(457—469)的连续62条可以计算验证的天象记录中,有59条记录的年份都恰好提前了一年。这可能是魏志抄宋志而于年代比对发生错误,也可能是北魏纪年本身的错误。
关键词 天文学史 古代天象记录 《魏书》 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天象记录中尺寸与度的对应关系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健民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82年第2期136-139,共4页
我国古代天文学文献时代悠久,内容丰富,是世所公认的。这些古代的历史文献不仅有史料价值,而且也受到从事现代天文学研究的学者们的重视,因为其中保存有许多我国古代天象记录,这些记录对现代天文学研究来讲,它们所提供的信息的价值往往... 我国古代天文学文献时代悠久,内容丰富,是世所公认的。这些古代的历史文献不仅有史料价值,而且也受到从事现代天文学研究的学者们的重视,因为其中保存有许多我国古代天象记录,这些记录对现代天文学研究来讲,它们所提供的信息的价值往往是无与伦比的。例如,在关于历史上超新星爆发遗迹的研究中,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天象记录 对应关系 我国古代 现代天文学 李淳风 古代天文学 超新星爆发 天文志 内容丰富 二十八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举世无双的中国古代天象记录
7
《教育学报》 1991年第4期46-47,共2页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对各种天象进行了大量的目视观测并作了详细记录。这些记录的连续性和准确性都是世界上所罕见的。仅举几例说明。
关键词 我国古代 中国古代天象记录 公元前 详细记录 目视观测 天文学家 连续性 准确性 记载 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朝日月食记录 被引量:3
8
作者 刘次沅 马莉萍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10-516,共7页
梳理南北朝时期天象记录的文献来源,对这一时期的日食、月食记录进行全面的搜集、勘误和统计分析。研究了这些记录的文献来源、时间分布、覆盖率和记录特征。南朝正确记录日食25条,占实际发生的40%;月食正确记录23条,占实际发生的14%;... 梳理南北朝时期天象记录的文献来源,对这一时期的日食、月食记录进行全面的搜集、勘误和统计分析。研究了这些记录的文献来源、时间分布、覆盖率和记录特征。南朝正确记录日食25条,占实际发生的40%;月食正确记录23条,占实际发生的14%;北朝日食51条,占65%,月食56条,占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朝时期(386-581) 日食 月食 古代天象记录 天文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荧惑守心”记录再探 被引量:13
9
作者 刘次沅 吴立旻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07-520,共14页
中国古代天文学中,"荧惑守心"被认为是最险恶的天象之一。黄一农的研究显示,历史记载的大多数事例均为伪造。文章找到更多的记录,进行了更加详细的考证。尽管荧惑守心记录的错误率高于其他类型的天象记录,但许多错误的记录,... 中国古代天文学中,"荧惑守心"被认为是最险恶的天象之一。黄一农的研究显示,历史记载的大多数事例均为伪造。文章找到更多的记录,进行了更加详细的考证。尽管荧惑守心记录的错误率高于其他类型的天象记录,但许多错误的记录,能够找出流传错误的痕迹。同时,故意写错时间的事例也是存在的。至于凭空伪造天象而适应人事,还缺少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天象记录 火星 荧惑守心 星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唐之际的“太白昼见”记录 被引量:2
10
作者 吕传益 王广超 孙小淳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95-416,共22页
"太白昼见"在中国古代天文星占中被视为是一种大凶天象。经整理统计,东汉至唐代的正史中有206次的"太白昼见"记录。对这些记录进行整理、校正和分析,发现大部分的记录,当时金星的日角距在30度以上、视星等亮于-3.90... "太白昼见"在中国古代天文星占中被视为是一种大凶天象。经整理统计,东汉至唐代的正史中有206次的"太白昼见"记录。对这些记录进行整理、校正和分析,发现大部分的记录,当时金星的日角距在30度以上、视星等亮于-3.90,具备在白天可以看到的条件。这说明中国古代的大多数"太白昼见"应该是实际观测的记录。对"太白昼见"具体情况进行考证,可以校正相关文献。而分析相关占辞和事应,可以揭示古人在占星术中采用的一些"比附"甚至"作伪"的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白昼见 天象记录 可靠性 视星等 日角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中国古代月掩犯记录得到的地球自转长期变化 被引量:5
11
作者 吴守贤 刘次沅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80-88,共9页
本文作者发展了一种"时间窗"(实际可见时间段)方法,以利用中国古代无计时的月掩星记录研究地球自转长期变化,并对中国古代月掩星和月犯星资料进行了全面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由五代以前的732条月掩犯记录进行了地球自转分... 本文作者发展了一种"时间窗"(实际可见时间段)方法,以利用中国古代无计时的月掩星记录研究地球自转长期变化,并对中国古代月掩星和月犯星资料进行了全面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由五代以前的732条月掩犯记录进行了地球自转分析,这一工作填补了公元三至七世纪的资料弱环,得到的地球自转加速度平均值与前人的结果相当一致。按时间分段得到的结果分别与前后衔接并显示出明显的变化发生于公元五世纪.利用元代240条月掩犯记录的分析证实,"时间窗"方法没有明显的系统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自转 古代 天象记录 月掩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魏书·天象志》校读记
12
作者 彭益林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6期110-116,共7页
北朝正史之中,唯《魏书》有《天象志》四卷,它是研究北朝时期天文学史不可多得的史料。北魏祚永,曾与江左之东晋,刘宋、萧齐、萧梁数朝南北对峙,共戴一天,所以,将南、北朝的天象记录相互参照,细加比勘,对这一时期天文史料的校勘,考证和... 北朝正史之中,唯《魏书》有《天象志》四卷,它是研究北朝时期天文学史不可多得的史料。北魏祚永,曾与江左之东晋,刘宋、萧齐、萧梁数朝南北对峙,共戴一天,所以,将南、北朝的天象记录相互参照,细加比勘,对这一时期天文史料的校勘,考证和整理,应是可信的,有益的,也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文志 南齐书 天象记录 校勘记 魏书 北朝 天文学史 今本 己亥 本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的彗星记录
13
《地理教学》 1997年第2期22-22,共1页
关键词 中国 彗星 古代 天象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时制研究及其换算 被引量:30
14
作者 陈久金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83年第2期118-132,共15页
研究中国古代的日月食资料或其他天象记录,常常会遇到古代的记时制度问题。中国古代时刻的划分方法与现在是有很大不同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分法,不弄清这些问题,就很难准确地应用古代天象资料作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本文试就对中... 研究中国古代的日月食资料或其他天象记录,常常会遇到古代的记时制度问题。中国古代时刻的划分方法与现在是有很大不同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分法,不弄清这些问题,就很难准确地应用古代天象资料作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本文试就对中国历代的时刻制度及其变迁作初步的探讨,弄清史载日月食等天象发生的时刻记录与现代世界上通用的二十四小时制的对应关系,以便于对古代天象资料的实际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记时制 对应关系 时称 十二时辰 分法 天象记录 时段 我国古代 时刻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中国古代月掩犯资料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13
15
作者 刘次沅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1992年第4期299-306,共8页
为了在地球自转研究中应用古代月掩犯记录,笔者对中国古代的这类记录作了全面的搜集整理和统计分析。由此讨论了月掩犯记录的内容、含义、背景和历代的分布情况。
关键词 月掩犯 天象记录 中国 天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商周断代工程及其天文学问题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次沅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94-100,共7页
《夏商周断代工程》由文献、考古、古文字、碳14测年和天文学等方面的专家联合攻关,致力于推进我国早期年代学研究的发展.天文学在五星聚合、三代大火、国外天象、仲康日食、夏小正、禹伐三苗、甲骨文天象、武王伐纣、天再旦、金文... 《夏商周断代工程》由文献、考古、古文字、碳14测年和天文学等方面的专家联合攻关,致力于推进我国早期年代学研究的发展.天文学在五星聚合、三代大火、国外天象、仲康日食、夏小正、禹伐三苗、甲骨文天象、武王伐纣、天再旦、金文历谱、周代历法、计算中心等专题中起了主要或重要作用.天文方法确定的宾组月食、武王伐纣和天再旦年代被作为断代工程结论而采用,成为夏商周年表的重要支撑点;铜器铭文中的月相记录也是西周列王年代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文年代学 天文学史 中国古代史 古代天象记录 夏商周断代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的34条计时月掩行星资料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勇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55-464,共10页
调研了通过掩星材料研究地球自转长期变化的方法。收集并核查了中国古代34条最长计时单位为"夜"的计时月掩行星资料的日期和天象。通过与现代天文计算结果的比较,得出:(1)32条资料的确发生了掩星,占94%;(2)43%记作某"夜&... 调研了通过掩星材料研究地球自转长期变化的方法。收集并核查了中国古代34条最长计时单位为"夜"的计时月掩行星资料的日期和天象。通过与现代天文计算结果的比较,得出:(1)32条资料的确发生了掩星,占94%;(2)43%记作某"夜"的掩星实发生于次日晨;(3)资料中计时的平均长度为6.9小时,32条发生掩星资料的测时误差范围在0.04—5.74小时间,平均为1.8小时,月球与行星的最小角距范围在0.°02—0.°92,平均为0.°21;(4)古历建寅但存少数失闰和推步误差;(5)利用该资料做地球自转长期变化研究时,应考察其计时精度,择优取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文学史 天象记录 月掩行星 地球自转 计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