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从“神”降为人——战后日本天皇和皇室
- 1
-
-
作者
魏红
-
出处
《国际展望》
1986年第8期11-13,1,共4页
-
文摘
从“神”降为人的当今日本天皇。他在日本平民心目中形象如何?在战后日本政治中起何作用?85岁高寿的天皇有什么健康秘诀?
-
关键词
日本天皇
日本政治
天皇制度
裕仁
神圣不可侵犯
非军事化
这一天
周年纪念
太远
呼啸而过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二战(中国抗日)题材文艺作品的历史观差异
被引量:1
- 2
-
-
作者
张祖群
-
机构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
出处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1-6,共6页
-
基金
国家旅游局"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TYETP201406)成果
-
文摘
文艺作品与形式,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某种价值观、历史观的反映。跳出中国的角度看待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我们自己认识的二战(中国艰辛抗战、被侵略、任人宰割)有很大的不同。没有经历过这场战争的人,是很难深刻体会纪念二战反法西斯胜利的意义的。"我者"与"他者"之所以对于二战题材产生历史观差异,实际上与战后处理与冷战格局有关,"战争责任谁来负"至今混淆不清,日本需要彻底反省才能真正面向未来。基于权威的《光明日报》
-
关键词
冷战格局
文艺作品
抗战戏剧
文艺形式
天皇制度
第三厅
军国主义复活
正面战场
美术作品展
孩子剧
-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
-
题名论日本右翼思潮的意识形态根源
被引量:2
- 3
-
-
作者
杨夏鸣
-
机构
江苏行政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教研部
-
出处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61-165,共5页
-
文摘
文章认为明治维新后所谓“万世一系”、“独一无二”的天皇制度为日本民族所认同 ,并被推向极端 ,而且一直延续至今 ,这是日本右翼思潮的意识形态根源。天皇制度极端化的表现形式为家庭伦理社会化和政治化 ,使以父子关系为中心的家族理念扩大延伸到整个国家的组织形式和意识形态中 ,即把神、天皇、君主及父亲等不同概念融为一体 ,集于一身。这一认同的另一个层面是对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极端歧视。这一意识成为一种意识形态深入日本普通民众的潜意识中 ,沉淀在日本文化的内涵里。战后 ,天皇个人的战争责任没有被追究 ,天皇制得以保留 ,成为这一意识形态得以延续的前提。
-
关键词
日本
右翼思潮
意识根源
天皇制度
家族理念
歧视
-
分类号
D731.3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日本军阀死硬派的最后一次挣扎
- 4
-
-
作者
姚昆遗
-
出处
《国际展望》
1985年第14期25-27,共3页
-
文摘
191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了最后阶段。在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承诺,苏联往打败德国后三个月内对日本作战。雅尔塔会议后,美军在硫黄岛和冲绳登陆,逼近日本本土,井以此为基地对包括东京在内的各个城市进行猛烈轰炸,迫使日本天皇和大本营在离海岸最远的长野县松代地方修筑庞大的地下要塞,
-
关键词
英三
天皇制度
最后一次
长野
近卫师团
内大臣
卫戍部队
梅津
切腹
萨哈林岛
-
分类号
K2
[历史地理—中国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