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包含哑变量的大兴安岭天然白桦林碳密度模型
1
作者 王维芳 崔梦琦 邢凯然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4-81,共8页
以内蒙古地区牙克石林业管理局的大兴安岭天然白桦林(Betula platyphylla)为研究对象,利用198块样地数据分析天然白桦林林分碳密度与各林分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碳密度预测基础模型,同时将立地条件(草类白桦林、杜鹃-越桔白桦林、榛子白... 以内蒙古地区牙克石林业管理局的大兴安岭天然白桦林(Betula platyphylla)为研究对象,利用198块样地数据分析天然白桦林林分碳密度与各林分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碳密度预测基础模型,同时将立地条件(草类白桦林、杜鹃-越桔白桦林、榛子白桦林)作为哑变量引入到预测模型中,对不同林型的林分碳密度进行预测,为林业研究中碳密度模型的构建以及森林碳汇工作提供思路和方法。结果表明,天然白桦林林分碳密度基础模型决定系数(R^(2))为0.703,均方根误差(RMSE)为8.615 t/hm^(2),赤池信息量(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为841.206,贝叶斯信息量(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on,BIC)为851.071。引入立地条件哑变量后,R^(2)有所增大,最大达到0.818,RMSE均小于等于8.241 t/hm^(2),说明模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预估参数较为精确。哑变量模型的AIC均小于等于541.431,BIC均小于等于550.320。哑变量模型能够反映不同立地条件下碳密度的变化,在模型的拟合和检验方面都显示适合于研究地区林分碳密度的预测,为天然白桦林碳密度估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白桦 哑变量 林分碳密度 立地条件 碳密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林区天然白桦相容性生物量模型 被引量:39
2
作者 董利虎 李凤日 贾炜玮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5-85,共11页
基于东北林区天然白桦实测生物量数据,通过2种方案(以总生物量为基础分级控制和以总生物量为基础直接控制)建立天然白桦一元和二元相容性生物量模型,模型参数估计采用非线性度量误差联立方程组估计方法,并采用加权回归的方法进行异方差... 基于东北林区天然白桦实测生物量数据,通过2种方案(以总生物量为基础分级控制和以总生物量为基础直接控制)建立天然白桦一元和二元相容性生物量模型,模型参数估计采用非线性度量误差联立方程组估计方法,并采用加权回归的方法进行异方差的消除。结果表明:2种方案所建立的天然白桦一元、二元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的确定系数R2=0.800~0.988,模拟效率(EF)=0.80~0.97;2种方案所建立的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的预测精度大多数在80%以上,树枝和树叶生物量模型的预测精度较差,但也在69%以上;所建立的相容性生物量模型中,总生物量和树干生物量模型效果较好,树根、树叶和树枝生物量模型效果较差。总的来说,2种方案所建立的相容性生物量模型都具有一定的精度,都能对天然白桦生物量进行很好的预估,以总生物量为基础直接控制方案所建立的一元和二元相容性生物量模型好于以总生物量为基础分级控制方案所建立的一元和二元相容性生物量模型,所以在进行天然白桦生物量预估时,建议采用以总生物量为基础直接控制所建立的相容性生物量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白桦 立木生物量 相容性模型 度量误差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白桦林的最优密度模型 被引量:3
3
作者 王维芳 苏含英 +3 位作者 于凤华 李国春 李长胜 秦家鼎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6-10,共5页
林分在其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都有一个最佳密度,使得最终主间伐合计的总收获量最大。为了找到这一密度系列,根据1994年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收集的200块标准地及391株解析木的资料,以立木密度(N)作为控制变量,以林... 林分在其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都有一个最佳密度,使得最终主间伐合计的总收获量最大。为了找到这一密度系列,根据1994年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收集的200块标准地及391株解析木的资料,以立木密度(N)作为控制变量,以林分蓄积为状态变量,以各阶段间伐的总收获量最大作为目标函数,利用动态规划的方法进行推导,得出了天然白桦林的最优密度模型。利用该模型,可以得到不同立地条件,不同年龄阶段的理论最优密度。对天然白桦林的营养面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用树高承担值确定保留木株数的方法,只要根据年龄和立地条件确定树高承担值,就可通过优势木平均高获得营养面积,进而求得保留木株数。这种方法简便而实用,便于在生产实践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白桦 动态规划 最优密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和改进BP神经网络的天然白桦林健康评价 被引量:6
4
作者 施明辉 赵翠薇 +1 位作者 郭志华 刘世荣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37-240,共4页
结合样地调查及白桦林生态系统相关数据,基于GIS技术平台,利用改进BP神经网络模型,对长白山白河林业局两江林场进行健康评价。利用改进BP神经网络研究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具有强大优势,运用Leven-berg-Marquardt优化算法比传统... 结合样地调查及白桦林生态系统相关数据,基于GIS技术平台,利用改进BP神经网络模型,对长白山白河林业局两江林场进行健康评价。利用改进BP神经网络研究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具有强大优势,运用Leven-berg-Marquardt优化算法比传统的BP神经网络及其它改进算法迭代次数少,收敛速度快,精确度高。评价结果显示:两江整个林场的森林大体处于一般健康状态,占总面积22.43%的白桦林属于非常健康状态,49.93%的白桦林处于一般健康状态,19.06%的白桦林为亚健康状态,而只有8.59%的白桦林是不健康的。其评价结果可为森林可持续经营和多功能利用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改进BP神经网络 天然白桦 健康评价 长白山 两江林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天然白桦林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物种多样性 被引量:15
5
作者 蒋蕾 刘兆刚 《森林工程》 2014年第4期12-17,共6页
基于2011年大兴安岭地区的样地调查数据,分别用大小比数、混交度和角尺度来衡量林分空间结构特征;用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以及Pielou均匀度指数来衡量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水平。研究结果表明:随... 基于2011年大兴安岭地区的样地调查数据,分别用大小比数、混交度和角尺度来衡量林分空间结构特征;用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以及Pielou均匀度指数来衡量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水平。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白桦优势度的提高,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数均显著下降;从林分的空间结构特征来看,混交林的水平分布格局呈随机分布,林分的混交程度高,林木的生长水平整体处于中庸状态;各项指标均表明,白桦混交林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的稳定性,对白桦林向松桦混交林过渡的群落演替趋势研究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白桦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空间结构 大兴安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兴安岭天然白桦林生态系统碳储量 被引量:6
6
作者 张毅 牟长城 +1 位作者 郑曈 李娜娜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8-47,共10页
采用相对生长方程与碳/氮分析测定法,测定小兴安岭天然白桦林在7个立地类型(阳坡上、中、下部和阴坡上、中、下部及谷地)的生态系统碳储量(植被和土壤)、净初级生产力与年净固碳量,揭示立地类型对白桦林碳汇功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 采用相对生长方程与碳/氮分析测定法,测定小兴安岭天然白桦林在7个立地类型(阳坡上、中、下部和阴坡上、中、下部及谷地)的生态系统碳储量(植被和土壤)、净初级生产力与年净固碳量,揭示立地类型对白桦林碳汇功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小兴安岭白桦林植被碳储量((49.39±3.09)^(89.20±10.17)t/hm2)在谷地、阳坡下部和阴坡上、中部4个立地类型显著高于阳坡上、中部及阴坡下部3个立地类型(38.2%~80.6%,P<0.05)。2)其土壤有机碳储量((147.30±21.39)^(273.67±22.67)t/hm2)在阴坡上、中部和谷地最高,显著高于阳坡上、中部和阴坡下部(27.9%~85.8%,P<0.05),阳坡下部居中,仅显著高于阴坡下部(53.3%,P<0.05),阳坡上、中部和阴坡下部相对较低。3)其生态系统碳储量((207.88±16.07)^(357.85±20.80)t/hm2)在谷地、阳坡下部和阴坡上、中部4个立地类型显著高于阳坡上、中部和阴坡下部3个立地类型(33.2%~72.1%,P<0.05)。4)其植被净初级生产力((5.80±0.26)^(8.87±1.17)t/(hm2·a))在阳坡下部和阴坡上、中部3个立地类型相对较高,显著高于阴坡下部(31.2%~52.9%,P<0.05),阳坡上、中部与谷地3个立地类型居中,高于阴坡下部(15.5%~26.4%,P>0.05),阴坡下部最低。5)其年净固碳量((2.76±0.10)^(4.15±0.32)t/(hm2·a))在阳坡下部和阴坡上、中部3个立地类型相对较高,显著高于阴坡下部(27.9%~50.4%,P<0.05),阳坡上、中部与谷地3个立地类型居中,高于阴坡下部(12.3%~23.9%,P>0.05),阴坡下部最低。因其植被年净固碳量低于我国陆地植被平均固碳量(15.3%~43.7%),故小兴安岭天然白桦林属于碳汇功能相对较低的森林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兴安岭 天然白桦 生态系统碳储量 净初级生产力与年固碳量 立地类型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青山天然白桦林健康评价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刘文军 铁牛 席青虎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第10期9-10,13,共3页
通过对大青山天然白桦林的实地调查研究,从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角度出发,选用复合结构功能指标评价方法,在生态系统健康理论基础上,以生产力(P)、组织结构(O)和干扰(I)为综合评价指标,对大青山地区天然林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通过对大青山天然白桦林的实地调查研究,从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角度出发,选用复合结构功能指标评价方法,在生态系统健康理论基础上,以生产力(P)、组织结构(O)和干扰(I)为综合评价指标,对大青山地区天然林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建立一套相应的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青山 天然白桦 健康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大青山天然白桦林生物量、生产力及固碳释氧价值研究
8
作者 刘文军 刘志勇 郭金伟 《防护林科技》 2017年第2期43-45,共3页
白桦林是大青山的主要天然乔木林,在大青山的生态环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对天然白桦林生物量及净生产力的研究,计算出了不同龄组天然白桦林的年平均固碳释氧总价值,结果为:幼龄林(7 222.99元·hm^(-2)·a^(-1))·中龄林... 白桦林是大青山的主要天然乔木林,在大青山的生态环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对天然白桦林生物量及净生产力的研究,计算出了不同龄组天然白桦林的年平均固碳释氧总价值,结果为:幼龄林(7 222.99元·hm^(-2)·a^(-1))·中龄林(6 750.50元·hm^(-2)·a^(-1))·近熟林(5 838.27元·hm^(-2)·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青山 天然白桦 生物量 生产力 固碳释氧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白桦林密度控制表的编制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国珍 刘二曼 +2 位作者 王勤 王维芳 李华 《林业勘查设计》 1998年第1期33-33,共1页
林分密度控制图是根据密度效应法则编制的一种森林经营图,主要用于控制林分各生长阶段上的立木密度,以达到森林经营的多种预期目的。同时,该图还可满足抚育间伐、资源调查、造林设计、生长预估、更新普查等工作之需。
关键词 天然白桦 密度控制表 编制 森林经营图表
全文增补中
天然白桦林密度效应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敖楠 《江西农业》 2018年第10期95-95,共1页
森林资源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可以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氧气,净化空气,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天然的白桦林则具有特殊的密度效应,可以帮助整个生态系统完整有序地运转,基于此,通过分析天然白桦林的... 森林资源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可以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氧气,净化空气,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天然的白桦林则具有特殊的密度效应,可以帮助整个生态系统完整有序地运转,基于此,通过分析天然白桦林的含义及特点,指出天然白桦林密度效应产生的影响,希望给相关的植物研究者提供一些借鉴性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白桦 含义特点 密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东部地区不同林分密度白桦天然林土壤理化性质特征 被引量:3
11
作者 彭小静 黄海山 +8 位作者 严芝银 邹星晨 贺康宁 程唱 王作枭 李睿 刘婧雯 石正阳 刘仟仟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43-756,共14页
研究不同林分密度对白桦天然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分析不同林分密度下白桦天然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为白桦天然林的保护提供合理的密度参考。以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宝库林区白桦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土壤样品,调查并测定... 研究不同林分密度对白桦天然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分析不同林分密度下白桦天然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为白桦天然林的保护提供合理的密度参考。以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宝库林区白桦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土壤样品,调查并测定了100—400、400—700、700—1000、1000—1500、1500—2100、2100—2500株/hm^(2)6种密度下林地的土壤容重、质量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孔隙度、饱和导水率(K_(st))、pH值、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碱解氮(AN)、速效磷(AP)、速效钾(AK)含量和包括C∶N、C∶P、N∶P在内的共17个土壤属性指标,采用SPSS 22.0对数据进行显著性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在垂直分布特征上:土壤孔隙度,K_(st)和SOC、TN、TP、AN、AK的含量,以及C∶P、N∶P的比值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而土壤容重和pH值则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2)在密度分布特征上:土壤SOC、TN、AN含量,C∶P、N∶P的比值随密度增加呈缓慢降低的变化趋势,TP含量随密度增加无显著变化规律,以上这些指标均在密度为100—400株/hm^(2)时达到最大。土壤质量含水量、田间持水量、K_(st)和孔隙度均随密度增大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且都在密度为400—700株/hm^(2)时达到最大,土壤容重在该密度时达到最小。(3)在土壤化学计量特征上:研究区土壤C∶P、N∶P的平均值为97.32、7.36,高于中国土壤平均值,表明土壤P有效性较低。综上所述,研究区白桦林在低密度(100—700株/hm^(2))时,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作用相对较好,会更有利于土壤物理结构的稳定和养分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桦天然 林分密度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生态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东部不同海拔白桦天然林土壤养分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2
作者 马小东 王作枭 +2 位作者 鲁雅雯 李川 贺康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9-110,124,共13页
【目的】探究祁连山东部不同海拔白桦天然林土壤养分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和影响因素,为该地区白桦天然林养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青海省祁连山东部北川河流域白桦天然林分布较为密集的区域划分4个海拔等级(>2 600~≤2 700,... 【目的】探究祁连山东部不同海拔白桦天然林土壤养分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和影响因素,为该地区白桦天然林养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青海省祁连山东部北川河流域白桦天然林分布较为密集的区域划分4个海拔等级(>2 600~≤2 700,>2 700~≤2 800,>2 800~≤2 900,>2 900~≤3 050 m),并设置20 m×20 m的样地16个,调查样地的林分密度(SD)、胸径(DBH)、树高(H)、郁闭度(CD)、灌草丰富度(SGR)、凋落物厚度(LD)和坡度(S),使用土钻和环刀采集0~20,20~40和40~60 cm土层土壤,分别测定土壤质量含水量(SWC)、土壤体积质量(SBD)、饱和导水率(SHC)、pH以及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和碱解氮(AN)、速效磷(AP)、速效钾(AK)含量,分析土壤养分及其化学计量比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采用冗余分析探究了环境因素对土壤养分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结果】(1)随着海拔的升高,0~60 cm土层土壤SOC、TN、AN、AK含量以及C∶N、C∶P和N∶P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TP、AP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AN∶AK变化不明显,而AN∶AP、AK∶AP呈先下降后升高再下降趋势。(2)在同一海拔下,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SOC、TN、TP、AN、AK含量以及C∶P、N∶P、AN∶AP、AK∶AP均呈递减趋势,C∶N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而AP含量和AN∶AK无明显的变化规律。(3)土壤C∶P、N∶P平均值均高于全国土壤平均水平。(4)冗余分析发现,SHC、SD、SWC、LD、pH和SGR对土壤碳氮磷及其化学计量比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其解释量分别为33.7%,13.5%,6.5%,4.9%,3.0%和2.9%;SHC、pH、LD、SWC对土壤速效养分及其化学计量比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其解释量分别为28.2%,9.9%,5.4%,3.8%。【结论】环境因素对祁连山东部不同海拔白桦天然林土壤养分及其化学计量比有明显影响,其中SHC、SWC、pH和LD是主要的影响因素;研究区土壤C、N有效性较好,P有效性较差,建议后期在白桦天然林管理过程中适当补充磷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桦天然 环境因素 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土壤养分 祁连山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小数据集的祁连山东部不同林分密度白桦天然林土壤质量评价
13
作者 鲁雅雯 石正阳 +2 位作者 高佳文 邹星晨 贺康宁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7603-7615,共13页
白桦作为祁连山东部地区的关键先锋树种,正面临林分植被退化的严峻威胁。准确评估该地区白桦天然林土壤质量对于维持祁连山生态平衡及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以不同林分密度(D1:0-200株/hm^(2);D2:200-400株/hm^... 白桦作为祁连山东部地区的关键先锋树种,正面临林分植被退化的严峻威胁。准确评估该地区白桦天然林土壤质量对于维持祁连山生态平衡及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以不同林分密度(D1:0-200株/hm^(2);D2:200-400株/hm^(2);D3:400-600株/hm^(2);D4:600-900株/hm^(2);D5:900-1500株/hm^(2);D6:1500-2100株/hm^(2))白桦天然林林下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理化性质,分析不同林分密度白桦林下土壤理化性质差异,通过构建最小数据集评价林下土壤质量,结合植物-土壤耦合与生态系统多功能性,深入探究了林分密度对祁连山东部白桦天然林土壤质量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不同林分密度下,土壤质量含水量、有机碳、全磷、全氮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2)基于最小数据集的构建发现,全氮、孔隙度、碱解氮、粉粒、含水量、砂粒以及速效磷是影响白桦天然林下土壤质量的关键因素。(3)白桦林不同林分密度土壤质量指数介于0.30-0.62,土壤质量综合排名为D4>D2>D1>D3>D6>D5。(4)土壤质量指数与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P<0.01),白桦林下植物-土壤耦合度平均为0.60,属于弱协调。(5)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生态系统多功能性指数逐渐降低,与土壤质量指数的变化趋势一致,验证了构建的最小数据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综上,600-900株/hm^(2)的林分密度下,白桦天然林下土壤质量最佳。本研究不仅为白桦天然林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土壤质量评价模型及密度参考,也为祁连山东部的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桦天然 土壤健康 河湟谷地 生态系统多功能性 最小数据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白桦天然林单木胸径生长模型构建 被引量:1
14
作者 马浩 曹元帅 +3 位作者 吕延杰 徐干君 何友均 王建军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1-110,共10页
【目的】为准确预测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白桦天然林单木生长并制定适应性经营管理措施,构建包含气候因子和林木大小多样性因子的白桦单木胸径生长混合效应模型。【方法】数据来源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第8和9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共筛选... 【目的】为准确预测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白桦天然林单木生长并制定适应性经营管理措施,构建包含气候因子和林木大小多样性因子的白桦单木胸径生长混合效应模型。【方法】数据来源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第8和9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共筛选出符合要求的固定样地97块,白桦样木4785株。基于筛选的数据,运用逐步回归法,构建传统单木胸径生长模型,并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样地随机效应,构建白桦单木胸径生长混合效应模型。利用十折交叉验证法分别对已构建的基础模型和混合效应模型进行检验。【结果】期初胸径的对数、大于对象木的断面积和、样地内胸径标准差、生长积温和年平均降雨量对白桦单木胸径生长量存在显著影响。与基础模型相比,混合效应模型的调整决定系数提高了0.1206,均方根误差降低了0.0971 cm2,模型的预测精度显著提高。十折交叉验证的结果表明混合效应模型同样表现出较好的拟合结果。【结论】包含气候因子和林木大小多样性因子的白桦单木胸径生长混合效应模型能精准预测白桦单木胸径的生长动态,可以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白桦天然林的科学经营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管理 模型构建 白桦天然 单木胸径生长 气候因子 林木大小多样性因子 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龄白桦天然次生林土壤碳通量和有机碳储量 被引量:36
15
作者 韩营营 黄唯 +2 位作者 孙涛 陆彬 毛子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60-1469,共10页
白桦天然次生林是中国东北地区地带性顶极植被类型——阔叶红松林遭到严重干扰破坏后恢复形成的主要天然次生林类型,测定了生长季内不同林龄白桦天然次生林(20、36、82a)的土壤呼吸速率及土壤碳含量。结果表明: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变化... 白桦天然次生林是中国东北地区地带性顶极植被类型——阔叶红松林遭到严重干扰破坏后恢复形成的主要天然次生林类型,测定了生长季内不同林龄白桦天然次生林(20、36、82a)的土壤呼吸速率及土壤碳含量。结果表明: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变化呈单峰曲线,主要受土壤温度的驱动,土壤10cm处温度可以解释不同林龄白桦林之间土壤呼吸速率86%—92%的变异,土壤呼吸与土壤含水量关系不显著(P>0.05)。随着林龄的增加,生长季内土壤表面CO2通量呈增加的趋势,依次分别为740(20a)、768(36a)和809(82a)g C m-2a-1。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指数Q10亦随林龄的增加呈上升的趋势,依次分别为2.64、2.91和3.35。平均土壤有机碳含量(0—50cm土壤层)和碳密度均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其中,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依次分别为43.75、47.72和55.96 g/kg,有机碳密度为14.7、18.1和18.7 kg/m2。不同林龄间土壤表面CO2年通量与土壤有机碳密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但其相关程度因土层而异,其中与0—10cm土层的有机碳密度相关最为密切(R2=0.9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龄 白桦天然次生林 土壤表面CO2通量 土壤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天然兴安落叶松白桦林碳层划分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马珍玉 王树森 +3 位作者 王春霞 赵波 赵婧 吴菲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12-117,共6页
以大兴安岭地区天然兴安落叶松白桦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林型、林龄及密度的天然兴安落叶松白桦林碳储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碳储量高于纯林,其排列顺序为白桦落叶松林(158.14 t/hm^2)>落叶松白桦林(137.62 t/hm^2)>... 以大兴安岭地区天然兴安落叶松白桦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林型、林龄及密度的天然兴安落叶松白桦林碳储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碳储量高于纯林,其排列顺序为白桦落叶松林(158.14 t/hm^2)>落叶松白桦林(137.62 t/hm^2)>白桦林(132.23 t/hm^2)>兴安落叶松林(110.62 t/hm^2);天然兴安落叶松白桦林碳储量随着林龄的增长而增加,30~34年、35~39年和40~45年林分碳储量依次为136.01、145.04和161.61 t/hm^2;天然兴安落叶松白桦林碳储量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其碳储量从大到小的顺序是2 000~2 499株/hm^2(179.42 t/hm^2)、2 500~2 999株/hm^2(135.95 t/hm^2)、3 000~3 499株/hm^2(133.09 t/hm^2)、≥3 500株/hm^2(131.16 t/hm^2)。基于组内方差分析所得结果差异均不显著,因此林龄介于30~45年之间、平均林分密度1 450~3 850株/hm^2的大兴安岭地区天然兴安落叶松白桦林在进行碳汇计量时可以划分为同一碳层进行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天然兴安落叶松白桦 碳层划分 碳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白桦天然林改培为速生丰产林技术及其效益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金凤新 徐永波 张芸慧 《林业调查规划》 2010年第3期1-4,共4页
对白桦天然林改培速生丰产林试验地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确定了白桦天然幼、中龄林进行3次抚育采伐的时间,分析了透光抚育和生长抚育的效果,明确了白桦天然林不同林龄时的最佳抚育强度以及不同龄级的最佳经营密度.分别对人工培育白桦林... 对白桦天然林改培速生丰产林试验地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确定了白桦天然幼、中龄林进行3次抚育采伐的时间,分析了透光抚育和生长抚育的效果,明确了白桦天然林不同林龄时的最佳抚育强度以及不同龄级的最佳经营密度.分别对人工培育白桦林和对本区白桦天然林进行人工抚育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桦天然 抚育间伐 抚育强度 经营密度 效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呼中地区白桦天然林生长的探讨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瑞富 吴俊民 徐兴久 《林业勘查设计》 1996年第4期51-52,共2页
根据两次复查固定样地,调查、研究了大兴安岭呼中地区白桦天然林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幼龄白桦天然林的生长比其他龄组的天然林好。
关键词 白桦天然 生长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塞罕坝自然保护区2种密度白桦天然林林下植被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姚丹阳 《安徽农学通报》 2017年第24期96-96,104,共2页
为了更好地了解塞罕坝自然保护区内白桦天然林林下植被的多样性现状,为今后的天然林保护工作提供理论基础,该文调查了保护区内2种不同密度的白桦天然林林下植被情况。结果表明:密度越大,林下植被的丰富度越小,但是由于白桦密度较高,因而... 为了更好地了解塞罕坝自然保护区内白桦天然林林下植被的多样性现状,为今后的天然林保护工作提供理论基础,该文调查了保护区内2种不同密度的白桦天然林林下植被情况。结果表明:密度越大,林下植被的丰富度越小,但是由于白桦密度较高,因而2块地白桦的重要值均很高,最终导致林下植被多样性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罕坝 自然保护区 白桦天然 植被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桦天然林叶量及叶面积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石永堂 《林业勘查设计》 2012年第4期55-56,共2页
通过帽儿山林场24块标准地的白桦天然林的有关数据,研究了白桦天然林叶量、叶面积与林分年龄和密度的关系。
关键词 白桦天然 叶量 叶面积 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