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四川地区天然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清单研究
被引量:
10
1
作者
韩丽
陈军辉
+3 位作者
吕晓彤
钱骏
叶宏
杨怡阁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3-209,共7页
基于光温控模型,利用四川地区植被分布数据、WRF模拟-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再分析气象数据、统计年鉴和文献等资料计算了2012年四川盆地区域9km×9km网格的天然源挥发性有机物(BVOCs)排放清单。结果显示,研究区域BVOCs的排放...
基于光温控模型,利用四川地区植被分布数据、WRF模拟-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再分析气象数据、统计年鉴和文献等资料计算了2012年四川盆地区域9km×9km网格的天然源挥发性有机物(BVOCs)排放清单。结果显示,研究区域BVOCs的排放总量为7.56×10~5 t,其中异戊二烯、单萜烯和其他BVOCs排放量依次为4.08×10~5、1.85×10~5、1.63×10~5 t。绵阳和广元的BVOCs排放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主要体现在异戊二烯的排放上),雅安、达州、巴中以及乐山排放量在2×10~4 t以上,成都、泸州、宜宾、南充以及德阳排放量在1×10~4 t以上,其余城市为1×10~4 t以下。BVOCs排放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四川盆地四周植被茂盛的区域排放强度较高,部分网格排放强度大于10t/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天然源挥发性有机物
排放清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深圳市春夏BVOCs浓度变化、来源及影响因素
2
作者
孙溢华
皇甫宜博
+5 位作者
袁斌
何贤俊
张春生
刘爱明
杨红龙
邵敏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604-3613,共10页
为研究城市地区天然源挥发性有机物(BVOCs)的浓度变化、来源特征及与相关环境因素的关系,于2024年春夏季节在深圳市气象梯度塔,应用质子转移反应飞行时间质谱仪(PTR-ToF-MS)对100m处BVOCs浓度开展了测量.结果显示,观测期间异戊二烯、甲...
为研究城市地区天然源挥发性有机物(BVOCs)的浓度变化、来源特征及与相关环境因素的关系,于2024年春夏季节在深圳市气象梯度塔,应用质子转移反应飞行时间质谱仪(PTR-ToF-MS)对100m处BVOCs浓度开展了测量.结果显示,观测期间异戊二烯、甲基乙烯基酮+甲基丙烯醛(MVK+MACR)和单萜烯的浓度分别为(0.24±0.29)×10^(-9)、(0.20±0.22)×10^(-9)和(0.11±0.14)×10^(-9).由于环境条件差异以及向上空传输过程的氧化消耗,异戊二烯的浓度低于文献报导中的北京春夏季节观测到的地面浓度.时间特征上,BVOCs浓度高值出现在温度和光照最高的中午;空间特征上,BVOCs浓度高值出现在风向为植被旺盛的南向.结合产物浓度计算获得的初始异戊二烯浓度远远高于异戊二烯的观测浓度,表明观测气团的老化程度较高.基于示踪物的来源解析结果显示人为源对单萜烯浓度的平均贡献仅为9.9%,但在夜间其贡献可达21.7%.温度是影响BVOCs浓度的重要环境因素,研究发现相比于异戊二烯观测浓度,初始异戊二烯浓度与温度拟合的经验系数与MVK+MACR的更加一致,表明初始异戊二烯能够更好的代表植物排放时对温度的依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源挥发性有机物
时空特征
质子转移反应飞行时间质谱仪
环境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蓄积量和产量的中国天然源VOC排放清单及时空分布
被引量:
23
3
作者
池彦琪
谢绍东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75-482,共8页
以中国植被为对象,基于森林、草地资源清查和统计年鉴提供的各类植被蓄积量、产量资料以及《中国植被图(1:1000000)》提供的植被构成资料,通过将蓄积量、产量换算成叶生物量,并应用Guenther提出的光温影响模型估算中国各植物的VOC排放量...
以中国植被为对象,基于森林、草地资源清查和统计年鉴提供的各类植被蓄积量、产量资料以及《中国植被图(1:1000000)》提供的植被构成资料,通过将蓄积量、产量换算成叶生物量,并应用Guenther提出的光温影响模型估算中国各植物的VOC排放量,建立了中国天然源VOC排放清单,并探讨了VOC的来源组分和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2003年中国植被VOC总排放量为12.83 Tg,其中异戊二烯7.45 Tg(58%)、单萜烯2.23 Tg(17%)、其他VOC 3.14 Tg(25%);不同植物的VOC排放量差异较大,各类型植被排放贡献率为森林(61%)>灌丛(27%)>农作物(7%)>草地(5%);南部和东北地区为中国天然源VOC主要排放区域;天然源VOC排放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排放量最大;不同龄级森林对VOC排放的贡献有所不同,中龄林贡献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源挥发性有机物
排放清单
时空分布
森林蓄积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四川地区天然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清单研究
被引量:
10
1
作者
韩丽
陈军辉
吕晓彤
钱骏
叶宏
杨怡阁
机构
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出处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3-209,共7页
基金
四川省环境保护厅重大科技专项(No.2013HBZX)
四川省科技厅基本科研项目
文摘
基于光温控模型,利用四川地区植被分布数据、WRF模拟-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再分析气象数据、统计年鉴和文献等资料计算了2012年四川盆地区域9km×9km网格的天然源挥发性有机物(BVOCs)排放清单。结果显示,研究区域BVOCs的排放总量为7.56×10~5 t,其中异戊二烯、单萜烯和其他BVOCs排放量依次为4.08×10~5、1.85×10~5、1.63×10~5 t。绵阳和广元的BVOCs排放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主要体现在异戊二烯的排放上),雅安、达州、巴中以及乐山排放量在2×10~4 t以上,成都、泸州、宜宾、南充以及德阳排放量在1×10~4 t以上,其余城市为1×10~4 t以下。BVOCs排放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四川盆地四周植被茂盛的区域排放强度较高,部分网格排放强度大于10t/km^2。
关键词
四川
天然源挥发性有机物
排放清单
Keywords
Sichuan
bioge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emission inventor
分类号
X5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深圳市春夏BVOCs浓度变化、来源及影响因素
2
作者
孙溢华
皇甫宜博
袁斌
何贤俊
张春生
刘爱明
杨红龙
邵敏
机构
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学院
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
出处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604-3613,共10页
基金
2024年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专项(GDNRC[2024]36)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3YFC3706202)。
文摘
为研究城市地区天然源挥发性有机物(BVOCs)的浓度变化、来源特征及与相关环境因素的关系,于2024年春夏季节在深圳市气象梯度塔,应用质子转移反应飞行时间质谱仪(PTR-ToF-MS)对100m处BVOCs浓度开展了测量.结果显示,观测期间异戊二烯、甲基乙烯基酮+甲基丙烯醛(MVK+MACR)和单萜烯的浓度分别为(0.24±0.29)×10^(-9)、(0.20±0.22)×10^(-9)和(0.11±0.14)×10^(-9).由于环境条件差异以及向上空传输过程的氧化消耗,异戊二烯的浓度低于文献报导中的北京春夏季节观测到的地面浓度.时间特征上,BVOCs浓度高值出现在温度和光照最高的中午;空间特征上,BVOCs浓度高值出现在风向为植被旺盛的南向.结合产物浓度计算获得的初始异戊二烯浓度远远高于异戊二烯的观测浓度,表明观测气团的老化程度较高.基于示踪物的来源解析结果显示人为源对单萜烯浓度的平均贡献仅为9.9%,但在夜间其贡献可达21.7%.温度是影响BVOCs浓度的重要环境因素,研究发现相比于异戊二烯观测浓度,初始异戊二烯浓度与温度拟合的经验系数与MVK+MACR的更加一致,表明初始异戊二烯能够更好的代表植物排放时对温度的依赖.
关键词
天然源挥发性有机物
时空特征
质子转移反应飞行时间质谱仪
环境因素
Keywords
bioge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PTR-ToF-MS
environment factors
分类号
X51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蓄积量和产量的中国天然源VOC排放清单及时空分布
被引量:
23
3
作者
池彦琪
谢绍东
机构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出处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75-482,共8页
基金
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809018
200709001)资助
文摘
以中国植被为对象,基于森林、草地资源清查和统计年鉴提供的各类植被蓄积量、产量资料以及《中国植被图(1:1000000)》提供的植被构成资料,通过将蓄积量、产量换算成叶生物量,并应用Guenther提出的光温影响模型估算中国各植物的VOC排放量,建立了中国天然源VOC排放清单,并探讨了VOC的来源组分和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2003年中国植被VOC总排放量为12.83 Tg,其中异戊二烯7.45 Tg(58%)、单萜烯2.23 Tg(17%)、其他VOC 3.14 Tg(25%);不同植物的VOC排放量差异较大,各类型植被排放贡献率为森林(61%)>灌丛(27%)>农作物(7%)>草地(5%);南部和东北地区为中国天然源VOC主要排放区域;天然源VOC排放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排放量最大;不同龄级森林对VOC排放的贡献有所不同,中龄林贡献最多。
关键词
天然源挥发性有机物
排放清单
时空分布
森林蓄积量
Keywords
bioge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
emission inventory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volume
分类号
X50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四川地区天然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清单研究
韩丽
陈军辉
吕晓彤
钱骏
叶宏
杨怡阁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深圳市春夏BVOCs浓度变化、来源及影响因素
孙溢华
皇甫宜博
袁斌
何贤俊
张春生
刘爱明
杨红龙
邵敏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基于蓄积量和产量的中国天然源VOC排放清单及时空分布
池彦琪
谢绍东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2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