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地震台阵网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在油田深层构造解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小凤 冯梅 +10 位作者 史大年 马寅生 陈宣华 区明益 霍光辉 王连庆 田晓娟 张西娟 李会军 李国岐 蒋荣宝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028-1031,共4页
天然地震层析成像相对于传统的反射地震方法而言是一种新的经济的勘探方法。这是由于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所需的观测值直接来自于研究区下方发生的天然微地震,而反射地震却需要在研究区表面进行人工放炮。因此本工作是将天然地震层析成像... 天然地震层析成像相对于传统的反射地震方法而言是一种新的经济的勘探方法。这是由于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所需的观测值直接来自于研究区下方发生的天然微地震,而反射地震却需要在研究区表面进行人工放炮。因此本工作是将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应用于柴达木盆地西部某油田约100km2地区的深层构造的尝试性研究。626个地震事件的3289个P波到时的初步结果与研究区已知的大的构造吻合较好。该模型中非常显著的特征就是观测到一个北西向的背斜。此外,微地震的分布也与研究区中活动断裂带的位置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地震 层析成像 深层构造 地震事件 活动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基于噪声的瑞利面波群速度层析成像 被引量:120
2
作者 房立华 吴建平 吕作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63-671,共9页
本文利用华北地震科学台阵2007年1~4月份、190个宽频带和10个甚宽带垂直分量的地震噪声数据,通过互相关方法提取了瑞利面波的经验格林函数,用多重滤波方法测量了瑞利面波的群速度频散曲线.我们将研究区域划分为0.5°×0.5°... 本文利用华北地震科学台阵2007年1~4月份、190个宽频带和10个甚宽带垂直分量的地震噪声数据,通过互相关方法提取了瑞利面波的经验格林函数,用多重滤波方法测量了瑞利面波的群速度频散曲线.我们将研究区域划分为0.5°×0.5°的网格,利用噪声层析成像方法得到了研究区域7 s、12 s、16 s、23 s 的瑞利面波群速度分布图像,所得结果较好地揭示了地壳内部、尤其是浅部地壳的横向速度变化.研究表明,短周期的群速度分布同地表地质结构、地形密切相关;华北地区的地壳结构具有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华北盆地及山间的沉积盆地显示出低速异常,而基岩广泛出露的太行山和燕山隆起区,呈现高速异常;多数强震(M≥6.0级)都发生在高群速度与低群速度的过渡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噪声 互相关 格林函数 群速度频散 瑞利面波层析成像 华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VSP地震初至波走时层析成像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黄光南 邓居智 +3 位作者 李红星 李泽林 张华 王安东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3期266-272,共7页
在油气田勘探开发阶段,VSP(垂直地震剖面)作为一种精细勘探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三维VSP地震初至波走时层析成像可以直接得到地层速度模型。它结合了三维VSP地震射线追踪算法和数学反演算法,它能够实现对地下地层速度模型进行重构,速度... 在油气田勘探开发阶段,VSP(垂直地震剖面)作为一种精细勘探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三维VSP地震初至波走时层析成像可以直接得到地层速度模型。它结合了三维VSP地震射线追踪算法和数学反演算法,它能够实现对地下地层速度模型进行重构,速度成像结果对认识地质结构提供了直观的依据。为了测试算法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对三维VSP正演走时加入了20%的高斯噪声,然后利用三维地震初至波走时层析成像进行速度反演,得到了三维地层速度模型、垂直切片图和水平切片图。射线方向的交叉性程度决定了反演结果的质量和可靠性,由于射线在浅部地层的交叉性比深部地层的交叉性更好,浅部地层的反演效果更加清晰;相反,深部地层的速度反演效果较差。算法对含噪声数据取得了良好的反演结果,验证了该算法具有较好的抗干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地震剖面 高斯噪声 射线追踪 地震层析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古城东工区三维地震成像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可洋 周辉 +4 位作者 王成 刘洋 刘建颖 王洋洋 刘继顺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9-498,共10页
塔里木盆地古城东工区被沙漠覆盖,受松散的厚沙丘结构影响,采集的地震资料叠加了较强能量的沙丘鸣震噪声,导致奥陶系海相礁滩体储集层不能准确成像。针对传统成像方法存在的分辨率低、成像不聚焦等问题,在保真地震资料处理基础上,利用... 塔里木盆地古城东工区被沙漠覆盖,受松散的厚沙丘结构影响,采集的地震资料叠加了较强能量的沙丘鸣震噪声,导致奥陶系海相礁滩体储集层不能准确成像。针对传统成像方法存在的分辨率低、成像不聚焦等问题,在保真地震资料处理基础上,利用“三步法”沙丘鸣震噪声衰减技术对其进行大幅衰减。采用三维频率空间域叠前随机噪声压制技术提高叠前预处理道集的信噪比,并充分利用垂直地震剖面速度、测井信息、解释层位等资料,开展多信息约束网格层析建模和各向异性逆时偏移。结果表明:沙丘鸣震噪声得到衰减,叠前地震资料信噪比较传统去线性噪声方法明显提高;叠前道集中残余的地震随机噪声得到有效压制,处理后道集的速度谱能量更聚焦,有利于速度模型的精准建立;在高密度地震成像道集基础上,进行反演网格由粗到细逐级细化的深度域模型反演,构建的速度模型能够精细刻画奥陶系海相礁滩体储集层;采用各向异性逆时偏移方法实现了奥陶系海相礁滩体储集层复杂波场的准确归位,提高其分辨率和聚焦度。研究成果支撑了古城东工区G1井侧钻轨迹的优化设计,并得到了实钻验证,可为塔里木盆地沙漠区域同类地震资料的高精度成像处理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地震成像 沙丘鸣震噪声 层析建模 各向异性 礁滩体 储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复杂层状介质中地震多波走时联合反演成像 被引量:35
5
作者 黄国娇 白超英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972-2981,共10页
采用新近提出的多次波射线追踪正演算法,结合共轭梯度法求解带约束的阻尼最小二乘最优化反演问题,分析讨论了利用多震相走时资料进行联合反演成像的方法及技术.考虑到不同震相走时的拾取误差不同,反演算法中引入了不同震相种类数据的权... 采用新近提出的多次波射线追踪正演算法,结合共轭梯度法求解带约束的阻尼最小二乘最优化反演问题,分析讨论了利用多震相走时资料进行联合反演成像的方法及技术.考虑到不同震相走时的拾取误差不同,反演算法中引入了不同震相种类数据的权系数;由于同时反演速度模型和反射界面起伏中不同模型参数变化对走时影响程度的不同,Jacobi偏导矩阵元素中引入了不同参数的归一化因子;另外,为了克服射线密度过大(或过小)区域速度模型的过度(或欠)更新问题,反演算法中引入了等权射线密度的概念.几种数值模拟实例表明(含噪声敏感性试验):多波走时的联合或同时反演成像技术是一种提高走时成像空间分辨率,进而降低重建模型失真度行之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次波射线追踪 多震相走时 联合反演 同时反演 等权射线密度 地震层析成像 噪声敏感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最优频率匹配法提取地层层析噪声和去噪处理 被引量:3
6
作者 吕苗荣 古德生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5-28,共4页
在地震勘探和工程物探领域 ,去噪是一件非常困难但又非常必要的工作。本文介绍了一种求取信号真实频率及其组合的新方法———最优频率匹配法的原理 ,以及采用该方法求取信号最优频率的计算逻辑过程。在采用信号叠加和不叠加两种情况下 ... 在地震勘探和工程物探领域 ,去噪是一件非常困难但又非常必要的工作。本文介绍了一种求取信号真实频率及其组合的新方法———最优频率匹配法的原理 ,以及采用该方法求取信号最优频率的计算逻辑过程。在采用信号叠加和不叠加两种情况下 ,分别计算得到了某矿区井间声波层析成像信号噪声的最优匹配频率组合 ,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信号的去噪处理 ,并对处理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 ,指出了叠加处理的某些不当之处。结果表明 ,采用最优频率匹配法可以很好地实现信噪之间的合理分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优频率匹配法 信号处理 去噪 井间声波层析成像 地震勘探 噪声 岩溶 裂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背景噪声成像研究合肥-金华剖面地壳速度结构及径向各向异性的东西差异 被引量:7
7
作者 吴珊珊 姜明明 +2 位作者 何玉梅 赵亮 艾印双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84-592,共9页
背景噪声成像能够为地壳内部结构提供地震波速的观测证据,能够增进对地壳结构与物性的认识.本文利用背景噪声成像方法对合肥—金华流动地震台阵55个台站数据进行了分析反演,获得了华北克拉通与华南块体东部构造边界附近区域的地壳S波速... 背景噪声成像能够为地壳内部结构提供地震波速的观测证据,能够增进对地壳结构与物性的认识.本文利用背景噪声成像方法对合肥—金华流动地震台阵55个台站数据进行了分析反演,获得了华北克拉通与华南块体东部构造边界附近区域的地壳S波速度与径向各向异性结构.成像结果表明,以东经118°—118.5°附近为界,西北部表现为地壳低速异常和中下地壳正的径向各向异性,东南部表现为地壳高速异常,下部地壳存在负的径向各向异性.由此,本文推测地震波速结构差异反映了地壳内部物质与温度的差异,这种差异与两个地区自中生代晚期以来经历了截然不同的岩浆活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S波速度 径向各向异性 背景噪声层析成像 合肥金华地震观测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地震研究方法及海底地震仪的应用 被引量:11
8
作者 阮爱国 初凤友 孟补在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6-48,共3页
为促进水合物地震探测和研究方法的深入,在对已有研究方法(直接法、叠加速度分析法、AVO、全波形反演)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原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用海底地震仪(OBS)开展层析成像的方法和技术思路。首先对OBS的走时和波形联合... 为促进水合物地震探测和研究方法的深入,在对已有研究方法(直接法、叠加速度分析法、AVO、全波形反演)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原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用海底地震仪(OBS)开展层析成像的方法和技术思路。首先对OBS的走时和波形联合反演的方法、水合物地震层析成像技术作了介绍;其次,分析了该方法存在没有或不能充分利用海底震仪的三分量记录,尤其是S波信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3D资料,没有开展更深部的探查(仅限于似海底反射界面)等问题;最后,提出发展和完善OBS地震层析成像技术研究水合物、游离气以及碳氢化合物的深部迁移通道的初步设想和技术方案。这对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 水合物 海底 地震勘探 反演 层析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伴随方法的线性台阵背景噪声面波和远震体波联合成像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张超 姚华建 +2 位作者 童平 刘沁雅 雷霆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4065-4079,共15页
伴随层析成像(Adjoint Tomography)通过求解全波方程来准确模拟地震波在复杂介质中的传播,并利用波形信息来反演地下结构,是新一代的高分辨率成像方法.其中3-D伴随层析成像需要庞大的计算资源,而2-D反演相对更具计算效率.面波和远震体... 伴随层析成像(Adjoint Tomography)通过求解全波方程来准确模拟地震波在复杂介质中的传播,并利用波形信息来反演地下结构,是新一代的高分辨率成像方法.其中3-D伴随层析成像需要庞大的计算资源,而2-D反演相对更具计算效率.面波和远震体波是研究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的重要方法,它们对S波速度及Moho面的敏感度不同,通过联合反演,可以得到更为准确的S波速度结构及Moho面.通过两种数据的高度互补性,本文提出基于伴随方法的线性台阵背景噪声面波和远震体波联合成像方法,同时约束台阵下方S波速度结构及Moho面形态.我们将该方法应用到符合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典型结构特征的理论模型上,测试结果表明联合反演方法优势明显,相比于面波伴随层析成像,能获得更高分辨率的S波速度结构,同时能精准约束Moho面形态.相比于体波伴随层析成像,联合反演能有效压制高频假象,降低波形反演过程中的非线性化程度.本研究有望提供一种更为高效精准的线性台阵成像方法,搭建联合伴随层析成像理论框架,提升岩石圈成像分辨率,并为后续其他类型波形数据的引入提供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伴随层析成像 背景噪声 远震体波 联合反演 线性地震台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动源面波和体波成像在内蒙古浅覆盖区勘探应用 被引量:19
10
作者 刘国峰 刘语 +4 位作者 孟小红 刘澜波 苏维俊 王永志 张致付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37-948,共12页
地震勘探具有勘探深度和分辨率的优势,在矿产勘探中多被采用.但主动源反射地震具有成本高、在矿区采集困难等难题,限制了其广泛应用.无需主动源激发、利用天然噪声的被动源地震应用于勘探,可成为其低成本替代选项.本文在内蒙古浅覆盖区... 地震勘探具有勘探深度和分辨率的优势,在矿产勘探中多被采用.但主动源反射地震具有成本高、在矿区采集困难等难题,限制了其广泛应用.无需主动源激发、利用天然噪声的被动源地震应用于勘探,可成为其低成本替代选项.本文在内蒙古浅覆盖区矿区进行了被动源勘探试验,采用相关计算获得拟炮集记录,并基于频率域信噪比计算,在生成拟炮集前实现了面波和体波甄选,分离了面波和体波.应用面波反演的横波速剖面识别了覆盖层厚度.体波数据经反射波常规处理,获得了成像剖面.经与主动源反射剖面对比,主要结构的反射特征呈现了良好的一致性.本文试验验证了被动源勘探在内蒙浅覆盖区具有良好应用前景,为低成本的面积性勘探实施提供了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源地震 天然噪声 拟炮集记录 面波反演 反射波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岷县漳县M_S6.6地震前后南北地震带北段面波速度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严珊 杨立明 +2 位作者 周龙泉 张辉 王芃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23-430,共8页
基于南北地震带北段94个固定地震台站2013年1—9月的连续波形资料,利用背景噪声方法和层析成像技术反演该地区在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前后不同时间段、两个月相同时间窗长的瑞利面波速度结构与波速演化。相速度成像结果表... 基于南北地震带北段94个固定地震台站2013年1—9月的连续波形资料,利用背景噪声方法和层析成像技术反演该地区在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前后不同时间段、两个月相同时间窗长的瑞利面波速度结构与波速演化。相速度成像结果表明:岷县漳县地震前5—6月相对于3—4月,临潭—宕昌断裂带及周边地区出现了波速降低的现象,而震后8—9月相对于5—6月波速逐渐恢复升高,这说明在岷县漳县地震前两个月出现了波速低值异常,并且在低速异常区域的边界处发生了此次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北段 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 背景噪声 层析成像 速度结构 临潭—宕昌断裂带 波速低值异常 祁连山中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盆地动力学研究的进展、发展趋向与面临的挑战 被引量:32
12
作者 李思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共8页
近20年来沉积盆地动力学研究已经取得巨大进展。盆地研究最为重要的推动力源于人类社会发展对能源资源的巨大需求。国家和私人企业对油气勘探和开发的巨大投入获得了关于沉积盆地结构和演化的庞大系统资料,特别是大量的深度大于7 000m... 近20年来沉积盆地动力学研究已经取得巨大进展。盆地研究最为重要的推动力源于人类社会发展对能源资源的巨大需求。国家和私人企业对油气勘探和开发的巨大投入获得了关于沉积盆地结构和演化的庞大系统资料,特别是大量的深度大于7 000m的钻井和高分辨率反射地震成果,能够提供给中国的多学科合作研究团队使用。创新性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系统已出现在盆地动力学研究的多个方面,包括盆地沉积-充填的动力过程、盆地构造动力学机理、盆地形成演化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以及油气系统演化的动力过程。文中在建议的研究纲要中汲取了部分重要内容,如从源区到汇区的路径系统研究和基于大陆动力学思维的构造-地层分析。对于盆地演化研究至关重要的深部过程研究始终是难度最大的挑战。应用天然地震成像和岩浆岩岩石-地球化学方法对中国东部及海域中新生代板块俯冲、地幔流上涌、岩石圈减薄及破裂过程的研究成功地解释了晚中生代—新生代断陷盆地群、大火山岩省和大型裂谷盆地的成因和演化。然而以塔里木和四川盆地为代表的中国西部大型多旋回叠合盆地形成演化的动力背景则全然不同于中国东部,这些盆地发育于古老的地台基底之上,被造山带所环绕,造山期的强大挤压应力在盆地中形成了隆起和凹陷系列,并控制了油气生成及聚集的地区。多学科合作完成了造山事件和过程的精细定年和盆地中不整合面与构造-地层单元的对比研究,其成果对大型叠合盆地演化的动力过程得出了合理的解释,并可用于油气资源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盆地动力学 大陆动力学 天然地震层析及噪声成像 盆地构造物理模型 油气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地区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集成 被引量:55
13
作者 张春贺 乔德武 +8 位作者 李世臻 张颖 杨辉 胡来东 尚应军 徐雷良 柴继堂 谭捍东 刘劲松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74-387,共14页
随着我国油气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勘探难度不断加大.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项目历经六年,通过对深水海域、西部复杂山地、西藏高原、南方碳酸盐岩、火山岩覆盖区等几类典型地球物理勘探久攻不克的复杂地区开展地震、重磁电、... 随着我国油气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勘探难度不断加大.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项目历经六年,通过对深水海域、西部复杂山地、西藏高原、南方碳酸盐岩、火山岩覆盖区等几类典型地球物理勘探久攻不克的复杂地区开展地震、重磁电、综合地球物理勘探联合攻关,以及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攻关实验,取得了长足进步,直接带动获得了一批有价值的油气勘探发现和成果,形成了针对深水海域的长电缆地震勘探技术、适用于西部复杂山地和南方碳酸盐岩裸露区的宽线地震勘探技术、高原地震调查技术、复杂地区三维重磁电勘探技术、针对火山岩覆盖区和南方碳酸盐岩裸露区的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可应用于复杂山地的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技术等六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攻关集成.本文介绍了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项目所取得的这六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攻关成果.提出了今后在复杂地区开展油气地球物理勘探工作的有关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海域 复杂山地 西藏高原 南方碳酸盐岩 火山岩覆盖区 地震勘探 重磁电勘探 综合地球物理勘探 天然地震层析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及邻区地壳上地幔结构研究 被引量:17
14
作者 黄耘 李清河 +1 位作者 孙业君 金淑梅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69-376,共8页
根据江苏及邻区大地构造单元和人工地震研究程度的不同,划分为下扬子地区、郯庐断裂带、大别山东段、苏鲁地块等地区,介绍了利用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层析成像及其它地球物理探测等方法对这一地区的深部构造研究结果。其中下扬子地区莫... 根据江苏及邻区大地构造单元和人工地震研究程度的不同,划分为下扬子地区、郯庐断裂带、大别山东段、苏鲁地块等地区,介绍了利用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层析成像及其它地球物理探测等方法对这一地区的深部构造研究结果。其中下扬子地区莫霍面的深度为28~33km,横向不均匀,由西向东逐渐减薄;大别-苏鲁地区地表超高压变质带地壳波速特征主要表现在上地壳顶部的高速层,其厚度一般小于10km;苏鲁地块地壳厚度约在32~33km之间,明显高于周边地区;大别山地区沿造山带方向莫霍面变化平缓,地壳厚度33km左右;横穿造山带方向起伏变化较大,莫霍面最深达41km左右。天然层析成像研究范围大,分辨率较低。大别苏鲁地区人工地震测深工作较深入,但调查范围较小,主要在浅层,认识相对局部,有待于面上的大范围深部结构图像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及邻区 地壳上地幔结构 人工地震 天然地震层析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三维S波速度结构及对深部过程的约束 被引量:11
15
作者 徐峣 吕庆田 +4 位作者 张贵宾 江国明 张昌榕 单希鹏 吴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4373-4387,共15页
利用73个固定台站记录的163个远震事件数据,采用多道互相关技术挑选了5524条S波到时数据,并对S波到时数据进行地壳校正,在此基础上采用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和远震S波到时信息,获得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上地幔的三维S波速度结构模型.研究... 利用73个固定台站记录的163个远震事件数据,采用多道互相关技术挑选了5524条S波到时数据,并对S波到时数据进行地壳校正,在此基础上采用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和远震S波到时信息,获得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上地幔的三维S波速度结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上地幔存在着明显的低速异常,且走向与成矿带相同,可能为上涌的软流圈热物质;(2)研究区域地幔过渡带和上地幔底部存在着明显的高速异常,可能为俯冲的古太平洋板块和拆沉的岩石圈;(3)成矿带上地幔的低速异常呈现由南向北逐渐变浅的空间分布特征,该特征表明软流圈热物质由南向北上涌.综合分析认为,成矿带中生代大规模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的深部过程主要与岩石圈的拆沉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天然地震层析成像 深部动力学 软流圈上涌 岩石圈拆沉 古太平洋板块俯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三维速度结构与火山起源的深部机制 被引量:6
16
作者 徐峣 张贵宾 +2 位作者 江国明 索奎 姚永波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55-265,共11页
利用布设在中国东北地区的107个台站接收到的245个远震事件和67个近震事件所产生的数据,采用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该地区深至700km的三维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1)浅部的速度结构与地表的构造单元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2)10... 利用布设在中国东北地区的107个台站接收到的245个远震事件和67个近震事件所产生的数据,采用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该地区深至700km的三维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1)浅部的速度结构与地表的构造单元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2)100~200km的深度出现两处明显的高速异常,走向与断裂相同,该高速异常的形成与断裂之间存在着某些联系;(3)太平洋板块已经俯冲到火山地区的下方,部分板块虽然已经超过了660km的不连续面,但板块仍滞留在地幔过渡带中,并没有穿透该不连续面;(4)地幔过渡带内上涌的热物质从太平洋板块顶部一直延伸到火山底部,可能对火山的起源造成影响。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东北地区火山的形成可能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地幔过渡带内热物质的上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地区 太平洋板块 热物质上涌 火山起源 天然地震层析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东南部上地幔远震P波速度结构及意义 被引量:4
17
作者 徐峣 张永谦 +2 位作者 严加永 徐志伍 陈昌昕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37-749,共13页
本研究利用114个固定台站记录的121个远震事件,以钦杭结合带为中心,采用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构建了华南东南部上地幔P波速度结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钦杭结合带、武夷成矿带以及南岭成矿带的深部结构存在着差异,说明3个成矿带经历了不... 本研究利用114个固定台站记录的121个远震事件,以钦杭结合带为中心,采用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构建了华南东南部上地幔P波速度结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钦杭结合带、武夷成矿带以及南岭成矿带的深部结构存在着差异,说明3个成矿带经历了不同的构造演化过程;(2)江绍断裂的上地幔中存在着低速异常,推测该低速异常为从地幔过渡带或者下地幔上涌的热物质,与钦杭结合带和武夷成矿带的成矿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3)下扬子地区上地幔底部的高速异常可能为拆沉的岩石圈,而华夏板块上地幔顶部的高速异常则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的结果为认识华南东南部的深部结构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东南部 钦杭结合带 天然地震层析成像 上地幔速度结构 速度异常 深部资源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