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4年与2006年7~9月西北太平洋上空大尺度环流场与天气尺度波动的差别及其对热带气旋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13
1
作者 冯涛 黄荣辉 +2 位作者 杨修群 沈新勇 胡开明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7-175,共19页
2004年和2006年是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活动具有明显差别的两年,2004年TC的生成位置主要位于西北太平洋的中东部上空,而2006年的TC主要生成在西北太平洋西部与中国南海。本文利用JTWC(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热带气旋最佳... 2004年和2006年是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活动具有明显差别的两年,2004年TC的生成位置主要位于西北太平洋的中东部上空,而2006年的TC主要生成在西北太平洋西部与中国南海。本文利用JTWC(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NCEP-DOE AMIP-II再分析资料和NOAA的OLR资料分析并比较了2004年与2006年7~9月西北太平洋上空大尺度环境要素场及天气尺度波动对TC生成的作用。分析结果表明:2004年7~9月与2006年7~9月西北太平洋上空季风槽的平均位置没有明显的区别,但是形态有着显著的差异。2004年季风槽的槽线不明显,在西北太平洋中部呈现一显著的气旋式环流;而2006年季风槽的槽线非常明显,槽线南北两侧呈现平直的水平气流,具有明显的水平切变特征。2004年和2006年对流层低层的相对涡度、高层辐散和垂直风切变具有明显的纬向分布差异,这是这两年TC生成的位置具有明显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且,本文还分析对比了2004年以及2006年7~9月西北太平洋上空3~8 d周期的天气尺度波动的活动,其结果表明:2004年和2006年TC的生成大多数与天气尺度波列的活动有关。2004年的天气尺度波列强度比较强,其活动的位置位于西北太平洋中、东侧上空;而2006年西北太平洋上空的天气尺度波列相对较弱,主要活动于中国南海和西北太平洋西部。纬向基本气流的切变与辐合所引起的瞬变扰动动能倾向的水平分布差异是天气尺度波动活动具有以上差异的重要原因。因此,西北太平洋大尺度环境场与天气尺度波动活动的区别共同造成了2004年7~9月的TC生成位置偏东、而2006年7~9月TC的生成位置偏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尺度环流型 天气尺度波 西北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景西风对由局地天气尺度波所形成阻塞的影响
2
作者 罗德海 徐辉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01-510,共10页
本文从理论上研究了在不同的背景西风条件下阻塞胚胎与局地天气尺度波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合适的弱西风对阻塞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 ,较强的背景西风不利于阻塞的形成。同时局地天气尺度波的位置也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阻塞环流 背景西风 天气尺度波 大气环流 相当正压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星尺度阻塞波和天气尺度波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
3
作者 姜智娜 罗德海 刁一娜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95-899,共5页
用数值方法研究了行星尺度阻塞波和天气尺度波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到在涡源强迫下,当不存在地形时,大尺度流场可发展成偶极型阻塞,瞬时流场分裂成南北对称的2支,总流场可以看到明显的多涡结构;加上双波地形后,大尺度流场发展成Ω型阻塞,... 用数值方法研究了行星尺度阻塞波和天气尺度波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到在涡源强迫下,当不存在地形时,大尺度流场可发展成偶极型阻塞,瞬时流场分裂成南北对称的2支,总流场可以看到明显的多涡结构;加上双波地形后,大尺度流场发展成Ω型阻塞,瞬时流场同样分裂成2支,但北支要明显强于南支。而且通过一系列对比试验发现,适当的弱的基本西风气流是阻塞发生的有利条件。此外,讨论了初始阻塞和造波器(扰动源)位置的配置,以及造波器关闭时间的不同对阻塞强度和生命周期的可能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尺度阻塞 天气尺度波 偶极型阻塞 Ω型阻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大西洋涛动位相转换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忠燕 罗德海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74-384,共11页
借助一个非线性准地转正压模型,模拟了基本西风气流的强弱、不同空间分布的天气尺度扰动涡对北大西洋涛动(NAO)位相转换的作用,以及大尺度双波地形对其的影响。通过一系列的对比试验发现,适当弱的基本西风气流有利于下游系统西退使NAO由... 借助一个非线性准地转正压模型,模拟了基本西风气流的强弱、不同空间分布的天气尺度扰动涡对北大西洋涛动(NAO)位相转换的作用,以及大尺度双波地形对其的影响。通过一系列的对比试验发现,适当弱的基本西风气流有利于下游系统西退使NAO由正(负)位相转换为负(正)位相;振幅强、活动范围大的天气尺度扰动波是NAO由负位相转换为正位相的有利条件,而加强并向北移的天气尺度扰动波是NAO由正位相转换为负位相的有利条件;叠加上大尺度双波地形后,NAO由正(负)位相转换为负(正)位相的个例数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西洋涛动(NAO) 位相转换 数值研究 天气尺度波 西风气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半球冬季风暴轴与ENSO循环的关系及其能量平衡特征 被引量:5
5
作者 何花 聂绩 谭本馗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10-217,共8页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北半球冬季对流层上层300hPa面上风暴轴与ENSO循环的关系以及风暴轴的能量平衡特征。研究表明,由于ElNio年北太平洋的哈德莱环流增强,导致北太平洋西风急流向赤道和向东伸展,进而引起了...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北半球冬季对流层上层300hPa面上风暴轴与ENSO循环的关系以及风暴轴的能量平衡特征。研究表明,由于ElNio年北太平洋的哈德莱环流增强,导致北太平洋西风急流向赤道和向东伸展,进而引起了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增强并向赤道和向东伸展;而LaNina年事件期间情形正好相反。在北大西洋,ElNio年其西风急流中心最大值有所减小,但整个西风急流区域有所扩大并向西和向赤道伸展,相应北大西洋风暴轴强度在ElNio年也有所减弱并向西和向赤道方向伸展;LaNina事件的情形正好相反。能量分析表明,斜压转换的正值中心位于风暴轴及其上游区域。在ElNio年,北太平洋斜压转换的正值中心向赤道和向下游伸展,而北大西洋斜压转换的正值中心向赤道和向西伸展,这与北太平洋风暴轴和北大西洋风暴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行星尺度扰动对斜压转换的贡献比天气尺度扰动的贡献要小,而行星尺度-天气尺度扰动的相互作用项对斜压转换的贡献更小。研究还表明,能量正压转换的正中心位于风暴轴的上游,负中心位于风暴轴区域。相对于LaNina年,ElNio年北太平洋东部的正压转换负值中心偏北,北美的正值中心位置偏南,而北大西洋的负值中心强度减弱范围变小。这些变化与从LaNina年到ElNio年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风暴轴的变化是一致的。在能量的正压转换过程中,天气尺度扰动的贡献要大于行星尺度扰动,而行星尺度-天气尺度扰动的相互作用项的贡献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半球风暴轴 ENSO循环 能量转换 天气尺度波 行星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