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dvanced Space-based Solar Observatory,ASO-S)卫星是我国首颗太阳观测卫星,主要观测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以及产生它们的磁场结构.ASO-S卫星的科学应用系统是科学卫星工程的6大系统之一,它连接科学用户和卫星数...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dvanced Space-based Solar Observatory,ASO-S)卫星是我国首颗太阳观测卫星,主要观测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以及产生它们的磁场结构.ASO-S卫星的科学应用系统是科学卫星工程的6大系统之一,它连接科学用户和卫星数据,为将卫星的科学数据转化为科学成果提供保障.科学应用系统的数据库是连接软件与海量数据的枢纽,为科学数据生产和用户服务及运行提供数据层的支撑.介绍了科学应用系统的数据库架构设计、数据库的选择以及数据库性能优化和表样例.这里的数据库包括观测计划、工程参数、运维日志、科学数据、定标数据和特征事件识别等数据库.这些数据库的建设将为ASO-S卫星工程科学应用系统的顺利运行提供数据支撑,也可以为未来其他科学卫星类似数据库的搭建提供参考和借鉴.展开更多
天文观测数据是天文研究的基础,但传统的集中式数据检索方法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海量天文数据的高性能检索和查询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Elastic Search分布式搜索引擎,通过River机制对现有的海量FITS(Flexible Image Transport System)...天文观测数据是天文研究的基础,但传统的集中式数据检索方法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海量天文数据的高性能检索和查询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Elastic Search分布式搜索引擎,通过River机制对现有的海量FITS(Flexible Image Transport System)数据进行索引构建,从而实现海量FITS数据高效检索的方法,并讨论了其中的近实时检索和查询的关键技术.实测结果表明,在百万到千万级的天文数据量下,该方法可获得极高的检索性能,并能够很方便地集成到现有的天文数据归档系统中,完全可以满足当前国内各类望远镜系统天文数据的归档要求.展开更多
“慧眼”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简称慧眼卫星,英文名为Insight Hard X-ray Modulation Telescope,简称Insight-HXMT或HXMT),于2017年6月15日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的首个天文台级X射线望远镜的诞生.慧眼卫星凭借其大面积、宽波段、...“慧眼”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简称慧眼卫星,英文名为Insight Hard X-ray Modulation Telescope,简称Insight-HXMT或HXMT),于2017年6月15日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的首个天文台级X射线望远镜的诞生.慧眼卫星凭借其大面积、宽波段、高时间分辨率和高能量分辨率的综合优势,为黑洞与中子星系统的硬X射线快速变化和宽波段能谱研究领域开辟了新的研究窗口.超出设计寿命的慧眼卫星已稳定运行超过8yr,目前状态良好,且有望进一步延长其在轨服务时间.截至2024年10月,慧眼卫星已7次向全球科学界公开征集观测提案,共收到334份有效的观测提案,并据此制定了2368个观测计划.此外,慧眼卫星已向公众发布数据13批次,累计数据量达到40 TB,数据公开比率高达94%.慧眼卫星还向用户提供了不同版本的数据分析软件和标定数据库,在轨标定精度在2%左右,满足科学分析的要求.来自全球17家及国内36家研究机构的学者使用慧眼数据开展了科学研究,发表了约300多篇高质量学术论文,累计引用次数约7300次.展开更多
长期以来,疏散星团成员星的证认问题一直是天文学领域的一个挑战,由于疏散星团形成及演化的复杂性,没有统一的方法能准确地确定疏散星团中的成员星.目标是以3种不同空间分布类型的疏散星团为样本,选取恒星的位置和运动的五维参数,通过DB...长期以来,疏散星团成员星的证认问题一直是天文学领域的一个挑战,由于疏散星团形成及演化的复杂性,没有统一的方法能准确地确定疏散星团中的成员星.目标是以3种不同空间分布类型的疏散星团为样本,选取恒星的位置和运动的五维参数,通过DBSCAN(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FOF(Friend of Friend)和STAR GO(Star's Galactic Origin)3种聚类方法,对疏散星团进行聚类检测,量化不同算法的绩效.研究结果表明,FOF与STAR GO算法对有特殊结构的星团更为适用,能识别出星团的潮汐或延展结构,而DBSCAN对星团核心区域成员星的识别更为完整.旨在星团结构细节与提高成员星识别的完整性之间找到更均衡的算法策略.展开更多
脉冲星数据比对分析和可视化系统(PSRDB,URL:http://www.psrdb.net/),由FAST(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早期科学数据中心团队为快速开展脉冲星候选体比对分析和数据管理研发.通过前端数据提交页面,接收...脉冲星数据比对分析和可视化系统(PSRDB,URL:http://www.psrdb.net/),由FAST(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早期科学数据中心团队为快速开展脉冲星候选体比对分析和数据管理研发.通过前端数据提交页面,接收和维护来自FAST及其他研究机构的候选体数据.目前,PSRDB已收录自1967年人类发现第1颗脉冲星以来所有公开文献发表的2811颗脉冲星样本,并采集了当前主要巡天项目尚未正式发表的源和候选体,如FAST多科学目标同时扫描巡天(CRAFTS)候选体数据.基于入库基础数据,利用位置、周期、色散等参数进行比对分析,辅助科研工作者在线检索匹配已知星表数据,最后将检索匹配、比对分析结果生成图表供进一步分析.目前,PSRDB已被应用于FAST脉冲星搜寻和候选体数据管理.未来,PSRDB可在新源认证、后随观测、观测计划制定和原始数据处理流程设计等方面提供数据和工具支撑.展开更多
基于半解析模型和SDSS DR4(Sloan Digital Sky Survey Data Release 4),研究了环境对星系性质的影响.通过对以颜色、恒星形成率和恒星质量的带权重的相关函数的测量,发现半解析模型在颜色和恒星质量上与SDSS数据符合得比较好,而恒星形...基于半解析模型和SDSS DR4(Sloan Digital Sky Survey Data Release 4),研究了环境对星系性质的影响.通过对以颜色、恒星形成率和恒星质量的带权重的相关函数的测量,发现半解析模型在颜色和恒星质量上与SDSS数据符合得比较好,而恒星形成率则在SDSS数据中表现为与环境无关.此结论证实了半解析模型对星系中部分性质与环境关系的预测,但对于恒星形成率为何与环境无关仍有待研究.展开更多
对2000年前后发表的两部用CCD漂移扫描观测的天体测量星表——ACR(As- trometric calibration regions along the celestial equator)和CMC13(Carlsberg Merid- ian Catalog 13)进行误差分析.通过与UCAC2(The second U.S.Naval Observat...对2000年前后发表的两部用CCD漂移扫描观测的天体测量星表——ACR(As- trometric calibration regions along the celestial equator)和CMC13(Carlsberg Merid- ian Catalog 13)进行误差分析.通过与UCAC2(The second U.S.Naval Observatory CCD Astrograph Catalog)星表比较,采用数值法,分析了误差的形式和量级大小.并从星表观测方式和数据归算的角度,分析了误差的主要可能来源.发现ACR和CMC13在赤纬方向存在明显的星等差,位置差值随赤经存在与CCD视场大小相近的周期性变化,位置差值随赤纬存在与归算带尺寸大小相近的系统性变化.展开更多
文摘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dvanced Space-based Solar Observatory,ASO-S)卫星是我国首颗太阳观测卫星,主要观测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以及产生它们的磁场结构.ASO-S卫星的科学应用系统是科学卫星工程的6大系统之一,它连接科学用户和卫星数据,为将卫星的科学数据转化为科学成果提供保障.科学应用系统的数据库是连接软件与海量数据的枢纽,为科学数据生产和用户服务及运行提供数据层的支撑.介绍了科学应用系统的数据库架构设计、数据库的选择以及数据库性能优化和表样例.这里的数据库包括观测计划、工程参数、运维日志、科学数据、定标数据和特征事件识别等数据库.这些数据库的建设将为ASO-S卫星工程科学应用系统的顺利运行提供数据支撑,也可以为未来其他科学卫星类似数据库的搭建提供参考和借鉴.
文摘天文观测数据是天文研究的基础,但传统的集中式数据检索方法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海量天文数据的高性能检索和查询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Elastic Search分布式搜索引擎,通过River机制对现有的海量FITS(Flexible Image Transport System)数据进行索引构建,从而实现海量FITS数据高效检索的方法,并讨论了其中的近实时检索和查询的关键技术.实测结果表明,在百万到千万级的天文数据量下,该方法可获得极高的检索性能,并能够很方便地集成到现有的天文数据归档系统中,完全可以满足当前国内各类望远镜系统天文数据的归档要求.
文摘长期以来,疏散星团成员星的证认问题一直是天文学领域的一个挑战,由于疏散星团形成及演化的复杂性,没有统一的方法能准确地确定疏散星团中的成员星.目标是以3种不同空间分布类型的疏散星团为样本,选取恒星的位置和运动的五维参数,通过DBSCAN(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FOF(Friend of Friend)和STAR GO(Star's Galactic Origin)3种聚类方法,对疏散星团进行聚类检测,量化不同算法的绩效.研究结果表明,FOF与STAR GO算法对有特殊结构的星团更为适用,能识别出星团的潮汐或延展结构,而DBSCAN对星团核心区域成员星的识别更为完整.旨在星团结构细节与提高成员星识别的完整性之间找到更均衡的算法策略.
文摘脉冲星数据比对分析和可视化系统(PSRDB,URL:http://www.psrdb.net/),由FAST(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早期科学数据中心团队为快速开展脉冲星候选体比对分析和数据管理研发.通过前端数据提交页面,接收和维护来自FAST及其他研究机构的候选体数据.目前,PSRDB已收录自1967年人类发现第1颗脉冲星以来所有公开文献发表的2811颗脉冲星样本,并采集了当前主要巡天项目尚未正式发表的源和候选体,如FAST多科学目标同时扫描巡天(CRAFTS)候选体数据.基于入库基础数据,利用位置、周期、色散等参数进行比对分析,辅助科研工作者在线检索匹配已知星表数据,最后将检索匹配、比对分析结果生成图表供进一步分析.目前,PSRDB已被应用于FAST脉冲星搜寻和候选体数据管理.未来,PSRDB可在新源认证、后随观测、观测计划制定和原始数据处理流程设计等方面提供数据和工具支撑.
文摘基于半解析模型和SDSS DR4(Sloan Digital Sky Survey Data Release 4),研究了环境对星系性质的影响.通过对以颜色、恒星形成率和恒星质量的带权重的相关函数的测量,发现半解析模型在颜色和恒星质量上与SDSS数据符合得比较好,而恒星形成率则在SDSS数据中表现为与环境无关.此结论证实了半解析模型对星系中部分性质与环境关系的预测,但对于恒星形成率为何与环境无关仍有待研究.
文摘对2000年前后发表的两部用CCD漂移扫描观测的天体测量星表——ACR(As- trometric calibration regions along the celestial equator)和CMC13(Carlsberg Merid- ian Catalog 13)进行误差分析.通过与UCAC2(The second U.S.Naval Observatory CCD Astrograph Catalog)星表比较,采用数值法,分析了误差的形式和量级大小.并从星表观测方式和数据归算的角度,分析了误差的主要可能来源.发现ACR和CMC13在赤纬方向存在明显的星等差,位置差值随赤经存在与CCD视场大小相近的周期性变化,位置差值随赤纬存在与归算带尺寸大小相近的系统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