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航渡式水深测量水位改正优化:(二)潮汐模型融合
- 1
-
-
作者
黄辰虎
丁天昊
苑福利
唐岩
柯灏
-
机构
海军研究院
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
海图信息中心
-
出处
《海洋测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0,共6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174013,42374050)。
-
文摘
针对全球海域航渡式水深测量水位改正难题,对DTU23、FES2014、EOT20、TPXO9、GOT4.8及HAMTIDE11a等国际模型作精度评估,优选不同分潮融合生成空间分辨率1/32°新模型。经与太平洋152个、大西洋118个、印度洋54个、南极海域16个验潮站各1个月时长的水位观测数据比对,中误差分别为21.4 cm、15.1 cm、23.9 cm、11.7 cm,新模型的空间分辨率及天文潮预报精度均优于现有模型,下步工作是构建全球海域Sa、Ssa长周期天文气象分潮,以适配全球范围的深度基准计算和天文潮预报。
-
关键词
水深测量
水位改正
潮汐模型
天文气象分潮
深度基准
-
Keywords
hydrographic surveying
water-level correction
tidal model
astro-meteorological constituent
depth datum
-
分类号
P229.3
[天文地球—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
-
题名长江口Sa分潮调和常数变化趋势研究
被引量:5
- 2
-
-
作者
杨锋
谭亚
蒋体孝
白立影
-
机构
河海大学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
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镇江分局
-
出处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44-47,67,共5页
-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长江口海域水动力过程与生态系统演变机制"(2010CB429001)
-
文摘
周期为1 a的长周期分潮Sa主要由气象因素的变化引起。基于长江河口段5个潮位站多年水位资料,分析了长江河口段潮汐的分潮组成、潮汐类型和变形、主要天文分潮和气象分潮Sa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初步探讨了各分潮时空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长江河口段多为非正规半日潮,潮汐变形显著;由口门向内陆上溯,天文分潮振幅减小、迟角增大,而气象分潮Sa振幅增大、迟角趋小;Sa分潮振幅年际变化与大通站最大日距平流量变化趋势一致,河口段的Sa分潮受径流影响显著。
-
关键词
潮汐特征
天文分潮
Sa分潮
长江河口
-
Keywords
tidal characteristics
astronomical tide
Sa constituent
Yangtze River estuary
-
分类号
TV131.2
[水利工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
-
-
题名渤海主要浅水分潮的模型研究
被引量:5
- 3
-
-
作者
康鸿轩
刘浩
-
机构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
-
出处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9-156,共8页
-
基金
中国科学院海洋战略先导研究专项(XDA11020305.2)
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12ZZ165)
-
文摘
采用POM海洋模式模拟了渤海潮汐的主要特征。4个主要天文分潮的计算结果与实测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渤海3个主要浅水分潮的基本特征。根据模式计算结果发现:渤海M_4和MS_4潮波传播特征类似,均存在5个潮波系统,其中4个为逆时针旋转,1个为顺时针旋转,与前人的研究成果比较一致。此外,根据浅水分潮和产生浅水分潮的源分潮的关系式推算得到MS_4分潮的振幅和迟角,与直接通过调和分析得到MS_4分潮的振幅和迟角进行对比,结果也是比较符合。针对M_6分潮在渤海传播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本海域存在7个M_6分潮无潮点,其中4个为逆时针旋转,3个为顺时针旋转。计算结果还发现:3个浅水分潮都是在近岸浅水海域振幅相对较大,这显然与浅水分潮的产生机制密切相关。
-
关键词
POM模型
天文分潮
浅水分潮
渤海
-
Keywords
POM model
astronomical tide
shallow water tide
Bohai Sea
-
分类号
P731.23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
-
题名大连老虎滩海域潮汐调和分析
被引量:1
- 4
-
-
作者
许秀娥
张容榕
韦冬妮
-
机构
国家海洋局东港海洋环境监测站
国家海洋局大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
-
出处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6-23,共8页
-
基金
环渤海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基金项目(QYXM)。
-
文摘
利用T_TIDE工具箱对老虎滩验潮站1 a及3 M逐时潮位资料进行调和分析。结果表明:1 a潮位能调和分析出较多的天文分潮和浅水分潮,按振幅大小排列,前6个主要分潮分别为M_(2)、S_(2)、K_(1)、SA、N_(2)和O_(1)。对3 M潮位数据进行调和分析时,为保证获取足够的分潮,需要利用主分潮和随从分潮的差比关系来推算随从分潮,并添加必要的浅水分潮。利用1 a逐时潮位资料计算得出的调和常数进行2019年天文潮预报,实测与预报对比得出的潮高残差整体服从正态分布,残差均值小于10^(-2)m,置信区间长度小于10^(-2)。将天文潮预报值与潮汐表数据进行比较,对比发现两者差异较小,进一步证实利用T_TIDE开展天文潮预报的可行性。
-
关键词
调和分析
天文分潮
天文潮预报
-
Keywords
harmonic analysis
astronomical tidal components
astronomical tide predict
-
分类号
P731.23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
-
题名海岸围垦工程对三门湾内潮汐振幅的影响与研究
被引量:3
- 5
-
-
作者
杨万康
尹宝树
杨青莹
宋泽坤
-
机构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
出处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08-415,共8页
-
基金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资助(LQ16D060007)
-
文摘
近年来随着三门湾内围垦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三门湾的岸线及水深地形发生了显著变化,有必要重新评估三门湾内的潮汐振幅特征。本研究基于ADCIRC二维潮汐模型,开展了三门湾围垦工程实施前后潮汐振幅变化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三门湾内以半日潮为主,湾口和湾顶处振幅相差较大。单纯考虑围垦工程引起的岸线变化时,半日潮振幅受到的影响较为明显,振幅以减小为主,M2分潮减小幅度为0.08~0.10m。采用经验公式预测了围垦工程造成的最终回淤量,围垦工程附近平均淤积为1.5~2.5m,深水区附近淤积更加严重。当考虑了回淤导致的地形变化后,围垦工程区附近的潮汐振幅会有显著的减小,半日分潮减小幅度要远大于全日分潮,在围垦区域前沿,M2分潮振幅减小幅度较为明显,然后向外侧逐步减小。与单纯岸线变化相比,水深地形改变导致的潮汐振幅变化幅度要远大于前者。
-
关键词
海洋水文学
围垦工程
天文分潮
岸线变化
淤积
三门湾
-
Keywords
marine hydrology
reclamation projects
tidal constituents
shorelinechange
siltation
Sanmen Bay
-
分类号
P731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