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豆天冬氨酸途径关键酶基因GmASADH的克隆与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姜威 朱宝华 +6 位作者 高静瑶 于妍 张闻博 邱鹏程 刘春燕 陈庆山 胡国华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21-225,共5页
本研究基于电子克隆获得的大豆GmASADH基因cDNA序列,根据其编码区设计特异引物,以大豆品种小鹦哥豆总RNA为模板,通过RT-PCR获得了约1 130bp的cDNA片段,T/A克隆后进行序列测定。测序结果显示,GmASADH基因家族有两个成员,命名为GmASADH1(F... 本研究基于电子克隆获得的大豆GmASADH基因cDNA序列,根据其编码区设计特异引物,以大豆品种小鹦哥豆总RNA为模板,通过RT-PCR获得了约1 130bp的cDNA片段,T/A克隆后进行序列测定。测序结果显示,GmASADH基因家族有两个成员,命名为GmASADH1(FJ581425)和GmASADH2(HM015631)。GmASADH1编码区长度为1 134bp,编码378个氨基酸,由7个外显子和6个内含子构成,定位于Gm08染色体。GmASADH2编码区长度为1 131bp,编码377个氨基酸,由7个外显子和6个内含子构成,定位于Gm05染色体。两个基因在氨基酸水平上的相似性达到了96.02%,在二级及三级结构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ASADH蛋白含有NADB_Rossmann super-family和Semialdhyde_dhC superfamily结构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半醛 GmASADH基因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O-乙酰高丝氨酸的大肠杆菌构建与发酵测试 被引量:2
2
作者 杨静 李庆刚 +3 位作者 徐国栋 郑小梅 郑平 牟海津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00-209,共10页
O-乙酰高丝氨酸(OAH)是具有潜在工业应用价值的前体化合物,可用于制备高丝氨酸与蛋氨酸等。以一株改造自苏氨酸产生菌的Escherichia coli Thr L为出发菌株,过表达OAH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高丝氨酸脱氢酶基因thr A和高丝氨酸乙酰基转移酶基... O-乙酰高丝氨酸(OAH)是具有潜在工业应用价值的前体化合物,可用于制备高丝氨酸与蛋氨酸等。以一株改造自苏氨酸产生菌的Escherichia coli Thr L为出发菌株,过表达OAH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高丝氨酸脱氢酶基因thr A和高丝氨酸乙酰基转移酶基因met X,并利用不同强度的启动子组合优化这两个基因的表达水平,通过发酵培养基中的苏氨酸和酵母粉的浓度优化以提升OAH的产生菌株的生产性能。通过启动子组合优化结果发现,当thr A与met X均采用J23110启动子时,该重组菌株E.coliOAH4的OAH合成能力最强,摇瓶发酵50 h后,其OAH产量为1.54 g/L。当苏氨酸的浓度为2 g/L,酵母粉的浓度为6 g/L时,E.coli OAH4的发酵水平最高,摇瓶发酵50 h后,OAH的产量可进一步提升至1.98 g/L。本研究首次在E.coli中实现了OAH的合成,并通过发酵优化确定了OAH的最优发酵条件,为后续OAH生产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O-乙酰高丝氨酸 天冬氨酸激酶i/高丝氨酸脱氢酶i 高丝氨酸乙酰基转移 发酵培养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氨酸棒杆菌关键酶活性与苏氨酸高产的关系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君胜 王扬 +1 位作者 杨晓志 张力 《湖南农业科学》 2011年第5期23-25,60,共4页
从微生物代谢途径和关键酶活性的关系入手,分析了谷氨酸棒杆菌的两种关键酶活性及其与L-苏氨酸产量的关系。发现谷氨酸棒杆菌随着遗传特性的变化,其高丝氨酸脱氢酶的活性从原始菌株WS4006的0.124 9 U增加到Y-1(L-Met-+L-Lys-+AHVr+Ile-)... 从微生物代谢途径和关键酶活性的关系入手,分析了谷氨酸棒杆菌的两种关键酶活性及其与L-苏氨酸产量的关系。发现谷氨酸棒杆菌随着遗传特性的变化,其高丝氨酸脱氢酶的活性从原始菌株WS4006的0.124 9 U增加到Y-1(L-Met-+L-Lys-+AHVr+Ile-)的0.416 0 U,是出发菌的3.33倍,天冬氨酸激酶的活性由24 U达到39 U,是出发菌的1.65倍,L-苏氨酸产量达到4.14 g/L,比出发菌产量0.31g/L提高了14.0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苏 棒状杆菌 高丝氨酸 激酶 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ysC定点突变及lysC、asdA串联表达对谷氨酸棒杆菌L-苏氨酸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黄勤勤 王慧梅 +3 位作者 梁玲 黄钦耿 吴松刚 黄建忠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3-100,共8页
lysC、asdA基因分别编码的天冬氨酸激酶(Aspartate kinase,AK)和天冬氨酸半醛脱氢酶(Aspartate semi-aldehyde dehydrogenase,ASD)是L-苏氨酸合成途径中两个关键限速酶基因,其中AK受到代谢产物赖氨酸与苏氨酸的协同抑制。以选育获得的... lysC、asdA基因分别编码的天冬氨酸激酶(Aspartate kinase,AK)和天冬氨酸半醛脱氢酶(Aspartate semi-aldehyde dehydrogenase,ASD)是L-苏氨酸合成途径中两个关键限速酶基因,其中AK受到代谢产物赖氨酸与苏氨酸的协同抑制。以选育获得的一株谷氨酸棒状杆菌T11(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T11)为出发菌株,通过构建lysC-asdA串联表达盒,并对其关键限速酶基因lysC进行定点突变,突变位点为Ala279Thr,获得抗反馈抑制突变型编码基因lysCr-asdA,将其插入含强启动子tac的穿梭表达载体pZ8-1中成功构建串联表达质粒pZ8-1-lysCr-asdA转化出发菌株,筛选获得工程菌株T11/pZ8-1-lysCr-asdA。摇瓶发酵其L-苏氨酸产量达到7.18 g/L,较出发菌株提高27.8%。进一步的30 L发酵罐补料分批发酵结果显示,发酵60 h L-苏氨酸产量达65.5 g/L,糖酸转化率达到39.5%,较出发菌株分别提高29.5%和33.9%,为后续的进一步构建高产L-苏氨酸的谷氨酸棒杆菌工程菌株提供强有力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苏 棒状杆菌 激酶 半醛 共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伴血清酶学增高一例 被引量:3
5
作者 董莹 徐华 +1 位作者 周佳雯 刘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1719-1720,1727,共3页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由于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的醛固酮而导致的综合征,1955年由Conn等首先报道。最常见的病因是醛固酮瘤,约占80%。醛固酮瘤多为单侧,直径为1~2 cm,超过2 cm以上者称为大腺瘤,颇为罕见。现报道一例4 cm醛固酮瘤伴有严...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由于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的醛固酮而导致的综合征,1955年由Conn等首先报道。最常见的病因是醛固酮瘤,约占80%。醛固酮瘤多为单侧,直径为1~2 cm,超过2 cm以上者称为大腺瘤,颇为罕见。现报道一例4 cm醛固酮瘤伴有严重血清酶学改变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病例。1病例简介患者,男,40岁。因"渐进性四肢乏力,活动困难1个月,加重2 d"于2006-11-07来院就诊。患者于1个月前无诱因下出现肢体远端麻木,且日益加重并渐向近心端延伸,但无手足抽搐、肌肉痉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醛固酮增多症 激酶 激酶同工 基转移 基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泛素样修饰蛋白特异性蛋白酶1介导糖尿病性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修复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李萍 李丽丽 +6 位作者 李艳霞 马晓芳 边希云 肖晓琳 张春艳 刘凤婷 刘晓智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14-418,共5页
目的利用小泛素相关修饰体(SUMO)特异性蛋白酶1(SENP1)解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GC-1α)的小泛素样修饰蛋白1(SUMO1)修饰。方法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培养传代后分对照组、高糖组及SENP1组;Western blot法检测SENP1、... 目的利用小泛素相关修饰体(SUMO)特异性蛋白酶1(SENP1)解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GC-1α)的小泛素样修饰蛋白1(SUMO1)修饰。方法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培养传代后分对照组、高糖组及SENP1组;Western blot法检测SENP1、SUMO1、PGC-1α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核呼吸因子2α(NRF-2α)和雌激素受体相关受体α(ERRα)的mRNA表达;ELISA测定乳酸脱氢酶(LDH);细胞划痕愈合方法、Transwell方法和体外血管模拟形成实验分别检测细胞自愈、迁移和形成血管拟态的能力。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糖组共价SUMO1、PGC-1α和活化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升高,SENP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TFAM、NRF-2α和ERRα的mRNA表达明显降低,细胞划痕修复能力及模拟血管形成能力下降(P<0.05,P<0.01)。与高糖组比较,SENP1组SENP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共价SUMO1、PGC-1α和活化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降低,TFAM、NRF-2α和ERRα的mRNA表达明显升高,细胞划痕修复和迁移能力及模拟血管形成能力明显改善(P<0.05,P<0.01)。对照组、高糖组和SENP1组细胞上清液中LDH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66±6.39)ng/ml vs(302.45±30.54)ng/ml vs(174.08±21.03)ng/ml,P<0.01]。结论SENP1能够诱导PGC-1α发生去SUMO修饰,解除其对PGC-1α下游转录因子的抑制作用,改善线粒体功能,抑制高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MO1蛋白 过氧化物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 半胱蛋白3 核呼吸因子类 L-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肌酶谱在不同类型肌肉病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3
7
作者 马原源 俞萌 +5 位作者 李晓芳 谢志颖 李雪迎 张哲 袁云 王朝霞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29-335,共7页
目的探讨血清肌酶谱在不同类型肌肉病与病毒性肝炎之间的表达差异。方法选择2018年1-9月确诊的578例肌肉病和51例病毒性肝炎患者,检测其血清肌酶谱[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AST/ALT比... 目的探讨血清肌酶谱在不同类型肌肉病与病毒性肝炎之间的表达差异。方法选择2018年1-9月确诊的578例肌肉病和51例病毒性肝炎患者,检测其血清肌酶谱[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AST/ALT比值]变化,并比较不同类型肌肉病,以及肌肉病与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肌酶谱表达的差异性。结果不同类型肌肉病患者CK(χ^2=107.710,P=0.000)、LDH(χ^2=36.382,P=0.000)、AST(χ^2=47.608,P=0.000)和ALT(χ^2=31.722,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肌营养不良症患者CK和LDH高于炎性肌肉病(Z=9.297,P=0.000;Z=2.475,P=0.040)和代谢性肌肉病(Z=6.765,P=0.000;Z=5.983,P=0.000),AST高于代谢性肌肉病(Z=-5.363,P=0.000),ALT高于炎性肌肉病(Z=5.619,P=0.000);代谢性肌肉病患者LDH亦高于炎性肌肉病(Z=4.590,P=0.000)。肌肉病与病毒性肝炎血清肌酶谱比较,前者CK(Z=-10.975,P=0.000)、LDH(Z=-6.967,P=0.000)和AST/ALT比值(Z=-5.605,P=0.000)升高、ALT降低(Z=3.949,P=0.000);ROC曲线提示,CK、LDH、AST、ALT、AST/ALT比值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3(95%CI:0.919~0.966,P=0.000)、0.818(95%CI:0.756~0.881,P=0.000)、0.446(95%CI:0.350~0.542,P=0.217)、0.323(95%CI:0.224~0.422,P=0.000)、0.745(95%CI:0.671~0.819,P=0.000),其中CK和AST/ALT比值鉴别诊断肌肉病与病毒性肝炎的灵敏度为0.880和0.512、特异度0.961和0.882、最大Youden指数0.841和0.394。结论不同类型肌肉病患者血清肌酶谱表达变化存在一定规律性,可为肌肉病临床分型提供线索。AST/ALT比值对鉴别诊断肌肉病与病毒性肝炎具有一定提示意义,不明原因肝酶谱升高者应测定血清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疾病 激酶 基转移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碟脉灵注射液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1
8
作者 王天 徐华丽 +2 位作者 曲绍春 于晓风 睢大员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8-81,共4页
目的:观察碟脉灵注射液(DMLI)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在体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再灌注24 h造成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计算心肌梗死范围(MIS),测定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心肌型肌酸... 目的:观察碟脉灵注射液(DMLI)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在体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再灌注24 h造成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计算心肌梗死范围(MIS),测定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并测定血浆前列环素(PGI2)及血栓素A2(TXA2) 水平。结果:与再灌模型组比较,DMLI 5、10 mL·kg-1组MIS明显缩小,血清AST、LDH、CK—MB活性及 MDA含量明显降低,SOD及GSH—Px活性明显升高,血浆TXA2水平明显下降,PGI2水平及PGIz/TXA2比值明显增高。结论:DMLI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可能与其增强抗氧化酶活性,减少自由基对心肌的氧化损伤,纠正PGI2/TXA2失衡等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碟脉灵注射液 心肌缺血/药物疗法 再灌注损伤/药物疗法 基转移类/血液 /血液l超氧化物歧化/血液 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葛解酲丸对酒精性脂肪肝大鼠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罗华丽 汪莹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5-129,共5页
目的:观察双葛解酲丸对酒精性脂肪肝(Alcoholic fatty liver,AFL)模型大鼠肝组织乙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活力、血清酶活力、肝组织蛋白(Hepatic tissue protein,HTP)含量、脏器指数等的影响,探讨本处方对AFL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双葛解酲丸对酒精性脂肪肝(Alcoholic fatty liver,AFL)模型大鼠肝组织乙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活力、血清酶活力、肝组织蛋白(Hepatic tissue protein,HTP)含量、脏器指数等的影响,探讨本处方对AFL的保护作用。方法:以56度红星二锅头酒灌胃(10 ml/kg,2次/d,连续8周)的方法建立AFL大鼠模型。60只大鼠随机平均分设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硫普罗宁对照组(硫普罗宁片40 mg/kg)、双葛解酲丸(双葛)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20、10、5 g生药/(kg.d)],连续4周。结果:模型组血清r-谷氨酰转移酶(r-glutamyltransferase,GGT)、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活力、尿酸(Uric acid,UA)、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及肝脏指数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ADH活力、HTP、胸腺指数、体质量明显降低(P<0.01),肝组织可见病理异常;给药后双葛组和硫普罗宁组上述指标改善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脂肪变性程度和炎症活动度记分显著下降(P<0.01),以双葛高剂量组改善更明显(P<0.01)。结论:双葛解酲丸能加速肝内乙醇代谢,减轻乙醇对肝细胞及大分子蛋白的损害,减轻脂肪在肝脏的蓄积从而保护肝脏功能,对AFL确有疗效;双葛解酲丸高剂量对上述指标的改善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性脂肪肝 乙醇 Γ-谷酰转移 肝组织蛋白 尿 碱性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术后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10
作者 钟步云 杨荣伟 +1 位作者 吴建平 施莉萍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5期217-220,共4页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损伤与各生化标志物动态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动力学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32 例心脏手术病人(心脏手术组)、80例健康者(对照组Ⅰ)和80 例骨骼肌损伤者(对照组Ⅱ)进行血清CK,CK-...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损伤与各生化标志物动态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动力学方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32 例心脏手术病人(心脏手术组)、80例健康者(对照组Ⅰ)和80 例骨骼肌损伤者(对照组Ⅱ)进行血清CK,CK-MB,LDH,α-HBDH,AST和cTnT的测定。结果:对照组Ⅱ中AST、CK、LDH、α-HBDH、CK-MB与对照组I比较均有显著差别,而cTnT仅1 例有所升高。心脏手术后各生化标志物均有较显著升高,其中cTnT、CK-MB升高尤为显著,cTnT高峰平均值较参考值高出28倍,CK-MB高峰平均值较参考值高16 倍。心脏手术后cTnT升高最快,6 h 其活力达高峰,持续1~3 d;CK-MB12 h 活力达高峰,持续1~2 d,其余生化标志物升高较迟,持续时间亦较长。结论:cTnT是心肌缺血损伤最具有意义的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理学 /血液 /血液 激酶/血液 激酶同工类/血液 羟丁/血液 肌钙蛋白/血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囊霉素工程菌的构建及初步发酵工艺优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志娟 黄鹤 +2 位作者 田勋 马宁 胡海峰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54-858,共5页
基于子囊霉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和机制,根据生物合成基因簇序列设计引物,应用PCR扩增游动放线菌(Antinoplanes sp.)N902-109赖氨酸合成途径关键基因——天冬氨酸激酶/天冬氨酸半醛脱氢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lysC/asd/ppc)基因,整合至... 基于子囊霉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和机制,根据生物合成基因簇序列设计引物,应用PCR扩增游动放线菌(Antinoplanes sp.)N902-109赖氨酸合成途径关键基因——天冬氨酸激酶/天冬氨酸半醛脱氢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lysC/asd/ppc)基因,整合至子囊霉素产生菌株吸水链霉菌(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中,成功构建了过表达lysC/asd/ppc基因的重组工程菌,命名为AS-07。将AS-07工程菌进行摇瓶发酵研究,结果表明,与野生菌相比,子囊霉素的产量提高了25%。通过初步优化摇瓶发酵工艺,AS-07工程菌与野生菌相比,子囊霉素的产量提高了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囊霉素 激酶/半醛/磷烯醇式丙酮羧(lys/asd/ppc)基因 基因工程菌 发酵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缺血时间对肝移植术后早期移植物功能及排斥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浩 董家勇 +1 位作者 傅志仁 杨璟辉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78-583,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冷缺血时间(CIT)对肝移植术后早期移植物功能和急性排斥反应(AR)的影响。方法收集并分析218例肝移植供、受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供肝CIT分为A组(CIT≤6 h,60例)、B组(6 h<CIT≤10 h,89例)、C组(CIT>10 h,69例)3组。收集... 目的探讨不同冷缺血时间(CIT)对肝移植术后早期移植物功能和急性排斥反应(AR)的影响。方法收集并分析218例肝移植供、受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供肝CIT分为A组(CIT≤6 h,60例)、B组(6 h<CIT≤10 h,89例)、C组(CIT>10 h,69例)3组。收集受者术后1、7、14 d的血液样本,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CD4+T细胞三磷酸腺苷(ATP)的变化情况。分析术后各组受者的AR发生率和C4d沉积阳性率。结果各组ALT、AST和LDH水平在术后1 d即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至14 d各组各指标相当,且术后时间与组别均存在交互效应。肝移植术后各组CD4+T细胞ATP水平逐渐上升,至术后7 d达到峰值,然后逐渐下降,且术后时间与组别均存在交互效应。A、B、C 3组AR发生率分别为10%、12%、28%;与C组比较,A、B组的AR发生率明显降低(均为P<0.05/3)。A、B、C组AR受者的C4d沉积阳性率分别为1/3、45%、89%;与C组比较,A组的C4d沉积阳性率明显降低(P=0.015)。结论CIT延长有可能导致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损伤加重,更易诱发体液性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缺血时间 肝移植 急性排斥反应 体液性排斥反应 三磷腺苷(ATP) (ALT) (AST) (LDH) 缺血-再灌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