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人古今:媒介学视阈下的古代楼阁文化建构
1
作者 李乐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9-117,共9页
在媒介学视域下,楼阁造就了一种独特的传播形态,楼阁组织天人关系和古今关系并创生了两种最基本的楼阁文化元素--咏景文化和怀古文化。从长久的历史视野看,物与诗本是一体,都是楼阁媒介的构成要素,物与诗的相交相乘促成了楼阁文化的生... 在媒介学视域下,楼阁造就了一种独特的传播形态,楼阁组织天人关系和古今关系并创生了两种最基本的楼阁文化元素--咏景文化和怀古文化。从长久的历史视野看,物与诗本是一体,都是楼阁媒介的构成要素,物与诗的相交相乘促成了楼阁文化的生成、传播和绵延。楼阁具有媒介的物质性、连接性、关系性和时间性,楼阁的连接性和关系性不仅以楼阁的物质性为前提,而且以诗文内容所赋予楼阁的内在时间为基础。媒介学视角在古代楼阁文化研究中有其独特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它能将文人墨客、作为物的楼阁、作为符号体系的诗文、作为对话伙伴的天地往昔等统合成一个整体性的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学 楼阁文化 黄鹤楼 天人关系 古今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董仲舒天人关系论证的价值导向
2
作者 黄星星 《伦理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1-60,共10页
天人之际标识了传统文化即天即人、亦天亦人的思维模式,是理解传统乃至现代中国的重要议题。董仲舒作为刻画天人关系的标志性人物,所述之天包括生化、义理、主宰三重意涵。三者之间构成“三位一体”的逻辑次第和价值体系:生物意义上的... 天人之际标识了传统文化即天即人、亦天亦人的思维模式,是理解传统乃至现代中国的重要议题。董仲舒作为刻画天人关系的标志性人物,所述之天包括生化、义理、主宰三重意涵。三者之间构成“三位一体”的逻辑次第和价值体系:生物意义上的化生万物和道德层面的爱利养长万物相辅相成,又共同支持着主宰之天的成立;所生万物的生灭消息和王朝的兴衰更替,直接体现了天之主宰义;主宰之天对君王的受命与革命,以及人之受命于天,则为人世道德、万物生养提供外在的规限和保障。董仲舒天人合一论证的前提虽然是天,但天所摄的三重意涵无一不指向人,其根本目的是在肯定人的道德主体性和行动力的基础上,为个体身心修养、政治社会伦理提供支持和规范。从某种程度上讲,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是针对人及人世之伦理规范反向致思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天人关系 论证 三位一体 价值导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周中国思想中的圣人制作与天人合一
3
作者 刘易晴 张涛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5-168,共14页
晚周之时,早期中国的天人之学发生了重要变革,致使圣人制作成为一个需要讨论的议题。诸子之中,墨家尚未意识到制作可能引起的天人张力,其将制作活动视为天人秩序的共同实现方式而对圣人制作的意义毫不怀疑。老庄道家发现了一种自然秩序... 晚周之时,早期中国的天人之学发生了重要变革,致使圣人制作成为一个需要讨论的议题。诸子之中,墨家尚未意识到制作可能引起的天人张力,其将制作活动视为天人秩序的共同实现方式而对圣人制作的意义毫不怀疑。老庄道家发现了一种自然秩序的可能,在将天确立为无为与自然的代表后,圣人制作被视为造成天人断裂的关键活动。面对制作可能引起的天人张力,儒家与黄老都基于自然观念重构了制作活动中天人连接的方式。儒家认为天道是自然秩序的最高形式,天道既寄寓在人性之中,也体现在天地之间,圣人制礼只要依循天、地、人之自然就能够维持天人的连续,并更好地呈现天道。黄老发现万物自然具有形名所标识的法度特征,其中,天的法度最为稳定,圣人应当通过参验天道将物之形名整合为统一的法度,如此则能在制法的同时保持天人的相合。诸子对制作与自然关系的讨论深刻影响了中国古典的天人合一之学,对当今人类文明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关系 圣人制作 天人合一 中国思想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一”与“相分”:论先秦儒家天人关系在自然生态中的辩证统一 被引量:1
4
作者 熊明 李永添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1-159,共9页
“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是先秦儒家对天人关系探讨过程中所阐释的一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融合的理念。在天人合一思想中,先秦儒家认为无论是在物质生活方面还是道德品质方面,人与自然生态二者相互成就、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以荀子为... “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是先秦儒家对天人关系探讨过程中所阐释的一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融合的理念。在天人合一思想中,先秦儒家认为无论是在物质生活方面还是道德品质方面,人与自然生态二者相互成就、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以荀子为主导的“天人相分”观点,则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上强调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类应该“制天命而用之”,进而在道德、中庸、仁爱等思想的指导下利用自然、开发自然、改造自然,为我所用。“合一”与“相分”,看似相互背离的两种学说,却能在中国古代达到有机融合,既不致过于强调“天人合一”而将天人视为同一,亦不致过于强调“天人相分”而导致相互割裂。先秦儒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形成了一条“己-亲-民-物”的逻辑线索。在这一链条中,先秦儒家以个体的人为出发点,经过亲亲、仁民的递进,最终将落脚点放到自然万物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关系 天人合一 天人相分 己-亲-民-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的天人关系学说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被引量:3
5
作者 刁生虎 刁生富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9-42,共4页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人类共同关注的全球性问题 ,作为一种现代发展战略 ,是 2 0世纪下半叶才形成的 ,但它的某些思想成分和渊源却可以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找到。其中《庄子》所倡导的天人关系学说 ,不仅具有代表性 ,而且具有重要的借鉴...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人类共同关注的全球性问题 ,作为一种现代发展战略 ,是 2 0世纪下半叶才形成的 ,但它的某些思想成分和渊源却可以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找到。其中《庄子》所倡导的天人关系学说 ,不仅具有代表性 ,而且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庄子》的天人对举、人和天高度和谐一致的思想 ,能够启示现代人自觉放弃“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主张 ,以平等态度充分尊重和爱护自然 ,更加理性地利用自然 ,同时深切关注科学技术发展的负面影响 ,有意识地遏制科技理必珠过渡膨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天人关系 可持续发展 人类中心主义 自然 价值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绝地天通与天人合一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汝伦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2-58,共7页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一个主要问题,然而,由于西方现代性思想的影响,人们对天人关系的理解产生了违背古代思想传统的理解。一是把天人关系理解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把天人合一理解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二是否定天与人的根本区分以及天人关...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一个主要问题,然而,由于西方现代性思想的影响,人们对天人关系的理解产生了违背古代思想传统的理解。一是把天人关系理解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把天人合一理解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二是否定天与人的根本区分以及天人关系中天的主导地位。然而,中国古代哲学对天人关系的理解却不是这样的。本文通过对《吕刑》和《国语》中有关绝地天通的阐释来说明这一点。本文认为,绝地天通对于中国传统天人关系思想有着奠基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越 天人关系 绝地天通 现代性 人类中心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前“天人合一”观的历史嬗变 被引量:6
7
作者 张强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2-18,共7页
人与自然对话的重要形式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语境的创造是以至上神 (天 )的出现为前提的。率先对西周天人学说提出质疑的是老子 ,在取消天的意志性方面 ,孔子远没有老子彻底。从春秋时期开始怀疑神到战国时期确认新的天人关系 ... 人与自然对话的重要形式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语境的创造是以至上神 (天 )的出现为前提的。率先对西周天人学说提出质疑的是老子 ,在取消天的意志性方面 ,孔子远没有老子彻底。从春秋时期开始怀疑神到战国时期确认新的天人关系 ,再到汉代向旧有的天人学说的回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孟子 自然 道家 儒家 老子 孔子 天人关系 天人合一 宗教神学 董仲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序”视域下的《黄帝内经》天人关系解读 被引量:1
8
作者 孙瑶瑶 鞠宝兆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66-69,共4页
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研究内容,《黄帝内经》吸纳古代自然哲学的研究成果,在天人关系的框架内来探索和阐述生命活动的规律。从“时序”视域下来解读《黄帝内经》的天人关系,分析“天”与“天道”的内涵,指出阴阳五行的运动变化... 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研究内容,《黄帝内经》吸纳古代自然哲学的研究成果,在天人关系的框架内来探索和阐述生命活动的规律。从“时序”视域下来解读《黄帝内经》的天人关系,分析“天”与“天道”的内涵,指出阴阳五行的运动变化及“时序”都是“天道”的表现形式,阴阳五行是沟通天人关系的桥梁,而“时序”是推动阴阳五行运动变化的基础。“时序”同阴阳、五行等理论一样,都是《黄帝内经》用以阐述天人关系的重要范畴和推演模型。人要做到与“天”相应,关键在于与“时序”相顺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时序 天人关系 阴阳 五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哲学天人关系论的考察与理解 被引量:7
9
作者 孙兴彻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55-59,共5页
在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关系论是关于人与宇宙自然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哲学思考。天人关系论随着时代的演变有多种形态和基本命题,展现了特殊的哲学问题意识和人与自然的对立调和的文化精神。这样的哲学思维具有现代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 天人关系 天人合一 气一分殊 理一分殊 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人之际:中唐时期的“天论”与诗歌转型——以韩愈、柳宗元、刘禹锡为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顺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0-138,共9页
"天人关系"是中唐儒学转型的核心话题之一,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天论"推进了中唐的儒学转型,也深度影响了中唐的诗文转型。韩愈、柳宗元与刘禹锡之诗文的风格差异,其理论基础正在于不同的天人之论。"天人&q... "天人关系"是中唐儒学转型的核心话题之一,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天论"推进了中唐的儒学转型,也深度影响了中唐的诗文转型。韩愈、柳宗元与刘禹锡之诗文的风格差异,其理论基础正在于不同的天人之论。"天人"关系的变化刺激了中唐儒者的诗文书写,题材的拓展、语词的创新、风格的多样以及意象的怪奇让诗文变革的时代异彩纷呈。但是张弛有道的文学同样也要回归平衡。伴随宋儒重建天人关系过程的完成,一个新的天人模式下的宋型文学也逐步确立了迥异于唐型文学的崭新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说 思想转型 诗文新变 天人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究天人之际”——中国史学“宇宙本体论”的失落及其现代重构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天保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2-136,共5页
上古时代"巫史同源",天人相与的大主题,即是史家的份内事;本体论上的探讨,虽朴拙,但坚守之。文字盛世后,一是史以文存,"文史不分";二是经学独尊,史附于经。受此两股变动之冲击,史学日渐把守不住本体论上的向度——... 上古时代"巫史同源",天人相与的大主题,即是史家的份内事;本体论上的探讨,虽朴拙,但坚守之。文字盛世后,一是史以文存,"文史不分";二是经学独尊,史附于经。受此两股变动之冲击,史学日渐把守不住本体论上的向度——先是让"天人之事"陷入汉唐谶纬神学之股掌,后又转手令其沦为宋明理学之专利。迄至近世,史学"科学化"急流勇进,但偏好"阶级关系"之时代倾向,又让史学诸家讳言天人。相反,受近现代"人本主义"激变的史学思潮,重人轻天,终让"天人和合"之史学本体论传统,卒成绝响。故此,21世纪的"大众化"史学,基于"人性论"层面上的已有成就,重建宇宙本体论,它既要引入科学的"天命观",和合天人;又要培育起基层民众的公共意识,推进公共历史学的现代发展;更要"送史下乡",启蒙乡村,合理改写中国民间的知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学 天人关系 宇宙本体论 人性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天人之论真能解决当今人类面临的危机吗?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庆中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5期93-98,共6页
殷周之际 ,周公“损益”殷商宗教 ,纳“德”于宗教信仰系统之中 ,作为天人沟通的根据 ,形成了“天人德合”的天命观。春秋时期 ,由于社会转型的外缘助力 ,西周天命论的内在矛盾日益突出 ,构成天命论的诸多要素 ,特别是天、人等要素遂逐... 殷周之际 ,周公“损益”殷商宗教 ,纳“德”于宗教信仰系统之中 ,作为天人沟通的根据 ,形成了“天人德合”的天命观。春秋时期 ,由于社会转型的外缘助力 ,西周天命论的内在矛盾日益突出 ,构成天命论的诸多要素 ,特别是天、人等要素遂逐渐发生分化 ,并得到了相对独立的发展。春秋战国之际 ,老子与孔子反思夏、商、周三代宗教及春秋时期的政治现实 ,借助于西周天命论分化带来的丰富文化资源 ,扬弃“天人德合”的思维模式 ,分别建构了“推天道明人道”和“推人道达天命”的哲学体系。《易传》综合二家之说 ,围绕人与社会存在的合理性和人与社会合理存在的可能性问题 ,建构了颇具特色的天人之学 ,奠定了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思路。所以 ,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问题主要是用来解决伦常名教的形上基础、人之为人的根据以及终极关怀等安身立命问题的 ,而不是用来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等问题的。中国古代哲人几乎从不用知识论的进路考量天人及二者之间的距离 ,而是靠修养、直觉、(准宗教性的 )情感体验来感受天人之间的默契。由于是一种默契 ,也就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 ,因此 ,理解的空间也就相当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关系 天命 天道 天人合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关汉卿的公案戏对天人关系的思考 被引量:2
13
作者 韩晓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6期56-58,共3页
关汉卿所创作的公案戏体现了三种古人关于天人关系的基本观点,即,顺天安命、天人感应、天人相胜。本文具体剖析了这三种天人关系论是如何贯注在关汉卿的艺术创作之中的。
关键词 公案戏 关汉卿 天人关系 顺天安命 天人感应 天人相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人之间的内在同一是如何可能的?——论《易传》天人之学的哲学视野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庆中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29-34,共6页
本文认为 ,《易传》天人之学 ,就其哲学的本意说 ,主要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要探寻人和社会存在的合理性根据 ;二是要探寻人和社会合理存在的可能性根据。就其理论思维的意义说 ,上述两层意思又可以归结为一点 :即天人之间的内在同一是如... 本文认为 ,《易传》天人之学 ,就其哲学的本意说 ,主要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要探寻人和社会存在的合理性根据 ;二是要探寻人和社会合理存在的可能性根据。就其理论思维的意义说 ,上述两层意思又可以归结为一点 :即天人之间的内在同一是如何可能的问题。《易传》探寻天人之间的内在同一 ,采取“恐惧修省”、“迁善改过”、“崇效”“卑法”的“人文”思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道 人道 天人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工开物》中“天人关系”思想对当代设计的启示 被引量:3
15
作者 詹凯 《艺术设计研究》 2010年第2期77-79,共3页
《天工开物》一书在"天人关系"方面体现了宋应星清晰而具有整体性的和谐思想,这是他对于中国传统思想及造物文化进行总结后得来的。他既承认自然及其变化有其客观的规律性,又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天人之间可以相互影响、相互... 《天工开物》一书在"天人关系"方面体现了宋应星清晰而具有整体性的和谐思想,这是他对于中国传统思想及造物文化进行总结后得来的。他既承认自然及其变化有其客观的规律性,又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天人之间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宋应星站在时代和自身思想的立场上对《周易》进行了重新诠释,"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这是其天人关系认识论的重要基础,同时,也为人类造物活动指明了方向。我们可以发现,宋应星在天人关系主客体之间的深刻思考,为当今科学发展观引导下的设计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参照,在今天具有积极的启迪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工开物 天人关系 造物 生态 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天人观的比较分析及其启示意义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荣海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7年第1期102-107,共6页
关键词 天人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关系 比较分析 天人合一”观念 征服自然 天人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 自然界 工业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人关系的重建与原始儒家的终结——论荀子思想的人本向度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源旺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1-106,共6页
天人关系是先秦诸子立论的基点,作为原始儒家思想的总结者和终结者,荀子提出"明于天人之分",对天人关系作出新的整合,在这一根本前提下,无论是从道德主体的构建、伦理角色的确认方面,还是从制度化生存的实现方面,人的主体性... 天人关系是先秦诸子立论的基点,作为原始儒家思想的总结者和终结者,荀子提出"明于天人之分",对天人关系作出新的整合,在这一根本前提下,无论是从道德主体的构建、伦理角色的确认方面,还是从制度化生存的实现方面,人的主体性价值都得到了伸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关系 原始儒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人关系”辨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林伟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5期90-94,共5页
“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所讨论的三大问题之一、本文着重从神话的故事内容来分 析原始人对天和人以及天人关系的解释,说明神话故事中所追求的天人关系是一种和谐同一的关 系,它建立在“天人同构”的观念和“亲族关系的预设”基础上,... “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所讨论的三大问题之一、本文着重从神话的故事内容来分 析原始人对天和人以及天人关系的解释,说明神话故事中所追求的天人关系是一种和谐同一的关 系,它建立在“天人同构”的观念和“亲族关系的预设”基础上,而神话在“天人关系”上的理想与情 感的矛盾今天依然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话 自然 人类社会 天人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文化视阈下的认同与观照--论汉族作家民族叙事中的“天人”关系 被引量:1
19
作者 蔺春华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9-64,共6页
汉族作家的民族叙事参与了当代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建构,他们的作品对传统天人合一观念进行了艺术再现并彰显出独特的价值取向。汉族作家们以万物有灵为根基,考察和重新审视了少数民族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的文本显示出生态文学的特质... 汉族作家的民族叙事参与了当代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建构,他们的作品对传统天人合一观念进行了艺术再现并彰显出独特的价值取向。汉族作家们以万物有灵为根基,考察和重新审视了少数民族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的文本显示出生态文学的特质和内涵,隐含着对替代甚至破坏自然原生状态的现代文明的质疑。文章还进一步考察了汉族作家文化身份的复合性对他们创作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关系 多元文化 民族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伦理意义的“天人合一”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华 《学海》 1997年第3期45-47,共3页
关键词 天人合一”的理想 伦理意义 中国传统哲学 “天” 天人关系 董仲舒 人文精神 道德实践 先秦时代 两汉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