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妥昔单抗治疗EBV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患者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钟敏 苏群豪 徐璐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10-1214,共5页
目的:评估利妥昔单抗治疗EBV^+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影响疗效的临床因素。方法:选择本院EBV^+DLBCL患者66例,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CHOP组(32例)和R-CHOP组(34例),即CHOP方案治疗基础上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 目的:评估利妥昔单抗治疗EBV^+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影响疗效的临床因素。方法:选择本院EBV^+DLBCL患者66例,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CHOP组(32例)和R-CHOP组(34例),即CHOP方案治疗基础上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随访2年,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差异;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影响疗效的临床因素。结果:与CHOP组比较,R-CHOP组的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及总有效率均显著提高(P<0.05),且进展率显著降低(P<0.05)。2组患者骨髓抑制、肝功能损伤以及胃肠道反应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nn Arbor分期、IPI危险度评分、Ki-67^+率为影响EBV^+DLBCL患者疗效的危险因素(OR=2.689,P=0.038;OR=3.232,P=0.025;OR=2.919,P=0.023)。结论:对EBV^+DLBCL患者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较好。Ann Arbor分期较晚、IPI危险度评分较高以及Ki-67阳性率为影响利妥昔单抗治疗临床疗效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 利妥昔单抗 Eb病毒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16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涂金花 姚丽青 余英豪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059-1062,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s,D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分子亚型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DLBCL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采用HE染色及EliVision法观察...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s,D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分子亚型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DLBCL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采用HE染色及EliVision法观察其病理组织学特点和免疫表型特征。结果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肢体乏力、视力障碍和神经精神症状,可为单发或多发性病灶;影像学上,CT示肿块多呈稍低密度阴影,MRI示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或等信号,强化明显,病灶周围常见明显水肿带。组织学特点为瘤细胞细胞形态较单一,弥漫浸润,瘤细胞常围绕血管形成袖套状,伴片状坏死及出血。免疫分子分型示9例DLBCL为生发中心型,7例为非生发中心型。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DLBCL是高度侵袭性淋巴瘤,为2008年WHO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分类已新增加的DLBCL亚型,具有较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生物学行为。好发中老年人,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缺乏特异性。病理组织形态特点为瘤细胞弥漫或结节分布,以瘤细胞常围绕血管袖套状浸润为其特征性结构,可有坏死、出血;分子亚型主要为生发中心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 临床病理特征 免疫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CIK治疗高龄眼眶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 被引量:4
3
作者 李素霞 朱宏丽 +11 位作者 郭搏 卢学春 范辉 林洁 杨波 刘洋 杨洋 冉海红 翟冰 韩卫东 王瑶 姚善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17-1121,共5页
高龄侵袭性弥漫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治疗存在一定难度。本研究探讨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单独或联合化疗的基础上,采用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高龄眼眶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疗效及安全性。1例89岁男性患者经右眼眶... 高龄侵袭性弥漫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治疗存在一定难度。本研究探讨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单独或联合化疗的基础上,采用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高龄眼眶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疗效及安全性。1例89岁男性患者经右眼眶肿物部分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小剂量化疗治疗基础上,采用CIK细胞治疗5个疗程,每疗程输注(2-3)×109CIK细胞2次,同时给予rhIL-2 1 MU/d皮下注射,连续10 d,观察CIK细胞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显示:该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能成功扩增出所需的CIK细胞,培养后的CIK细胞以CD3+和CD8+细胞为主,CD3+CD56+细胞得到大量扩增。CIK细胞治疗2个疗程后,原发眼眶淋巴瘤及左肾上极病变完全消失,5个疗程结束后患者达到完全缓解。CIK细胞治疗中未见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对于高龄眼眶淋巴瘤侵袭性较高、分期较晚的患者,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单独或联合小剂量化疗的基础上,采用自体CIK细胞治疗,可能更有助于预防肿瘤复发,延长无病生存期,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眼眶淋巴瘤 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中t(14;18)易位及BCL2表达的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陆锦标 季菊玲 +2 位作者 鄂群 李小秋 朱雄增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396-398,403,共4页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中t(14;18)易位及BCL2表达的意义。方法:用石蜡包埋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42例淋巴结、胃肠道和咽淋巴环等不同器官或部位发生的DLBCL中CD10、BCL6、MUM1和BCL2的抗原表达,按免疫表型将DLBCL分成G...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中t(14;18)易位及BCL2表达的意义。方法:用石蜡包埋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42例淋巴结、胃肠道和咽淋巴环等不同器官或部位发生的DLBCL中CD10、BCL6、MUM1和BCL2的抗原表达,按免疫表型将DLBCL分成GCB-DLBCL和非GCB-DLBCL两个亚型;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75例淋巴结结内DLBCL新鲜组织中由t(14;18)易位所形成的MBR/JH和lnfr/JH重组基因。结果:142例DLBCL中,75例(52.8%)表达BCL2。分型为GCB-DLBCL的51例中,18例(35.3%)表达BCL2;分型为非GCB-DLBCL的91例中,57例(62.6%)表达BCL2,两者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2)。同时,BCL2的表达阳性率按不同器官或部位发生的DLBCL作比较,结果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18.7%的淋巴结结内DLBCL中有t(14;18)易位,阳性病例主要见于GCB-DLBCL之中。结论:t(14;18)易位是GCB—DLBCL亚型的遗传学特征,BCL2表达在不同亚型和不同器官或部位发生的DLBCL中有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t(14 18)bCL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脏原发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1例 被引量:1
5
作者 肖秋香 罗穆云 王晓宁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12-312,共1页
患者女,60岁,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有侧腰背部隐痛,在当地医院给予抗炎及对症处理,无明显效果,于2012年2月14日入我院治疗。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 肾脏 对症处理 腰背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罗华非常规输注法治疗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1例 被引量:2
6
作者 朱秋红 杨鹏鹏 +3 位作者 李敏 英文博 钟慧 乔爱珍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11年第9期2347-2347,共1页
美罗华又称利妥昔单抗(rituximab),是一种抗CD20的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常用于治疗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等疾病。体外实验证明,此药可提高耐药的人体淋巴细胞对某些细胞毒性药物的敏感性。为减少输液反应,每次输注时间一般为3h... 美罗华又称利妥昔单抗(rituximab),是一种抗CD20的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常用于治疗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等疾病。体外实验证明,此药可提高耐药的人体淋巴细胞对某些细胞毒性药物的敏感性。为减少输液反应,每次输注时间一般为3h~4h。最近Tuthill等报道快速输注利妥昔单抗是安全的。为提高此药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浓度,我科采用了安全的非常规的快速输注方法,未发生不良反应。现将其护理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 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 快速输注 非常规 美罗华 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治疗 嵌合单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性大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并发肿瘤溶解综合征1例 被引量:3
7
作者 俎云芬 孙磊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683-684,共2页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 并发症 肿瘤溶解综合征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XL与c-MYC和/或BCL-2共表达在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8
作者 缪娜波 黎绮铭 +3 位作者 李淑华 聂钊铭 张芬芬 彭挺生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72-581,共10页
【目的】探索磷酸化酪氨酸激酶p-AXL在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病理意义,并进一步探讨p-AXL与c-MYC和/或BCL-2共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及其与MYC断裂基因的临床病理联系。【方法】收集2012-2017年在中山大学附属... 【目的】探索磷酸化酪氨酸激酶p-AXL在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病理意义,并进一步探讨p-AXL与c-MYC和/或BCL-2共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及其与MYC断裂基因的临床病理联系。【方法】收集2012-2017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为DLBCL的病例118例,将入组的石蜡组织制作成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法检测DLBCL组织中p-AXL、c-MYC和BCL-2蛋白的表达;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检测DLBCL组织中MYC断裂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p-AXL蛋白在DLBCL肿瘤细胞的胞膜和/或胞质中表达;p-AXL表达与DLBCL化疗缓解呈显著性相关(P<0.01),阳性患者化疗缓解率低于阴性患者;p-AXL表达与Hans分型显著性相关(P<0.01),p-AXL多见于Non-GCB型;p-AXL与c-MYC、BCL-2及c-MYC/BCL-2蛋白表达均显著性相关(P<0.01)。p-AXL/c-MYC、p-AXL/BCL-2、p-AXL/c-MYC/BCL-2蛋白共表达均与Hans分型显著性相关(P<0.01),多见于Non-GCB型。p-AXL与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显著性相关,阳性者PFS低于阴性患者(P<0.05);p-AXL阳性者总生存期(OS)亦低于p-AXL阴性者,但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P>0.05)。单变量分析显示,男性且p-AXL阳性、Non-GCB型且p-AXL阳性、p-AXL/c-MYC、p-AXL/c-MYC/BCL-2蛋白共表达均是DLBCL患者PFS和OS降低的危险因素(P<0.05);但是,多变量分析显示,仅男性且p-AXL阳性、p-AXL/c-MYC蛋白共表达是DLBCL患者PFS和OS降低的显著性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DLBCL中p-AXL与c-MYC和/或BCL-2的表达、Hans分型、肿瘤化疗缓解率降低和PFS缩短均显著性相关;p-AXL/c-MYC共表达、男性且p-AXL阳性均可作为DLBCL的独立性预后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 p-AXL b淋巴细胞瘤-2 C-MYC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AF1和核c-Rel表达可用于区分原发性纵隔大细胞性淋巴瘤和其它类型的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
9
作者 Rodig S J Savage K J +1 位作者 LaCase A S 黄文斌(摘译)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45-245,共1页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 C-REL 原发 TRAF1 纵隔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 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 DLbC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CD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差异分析
10
作者 谢嘉玲 施晴 +1 位作者 鲍其远 董磊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4,共6页
目的探讨CD5^(+)的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分子突变特征谱。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和二代测序技术(NGS)检测,比较原发性CD5^(+)DLBCL和CD5^(-)DLBCL的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 目的探讨CD5^(+)的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分子突变特征谱。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和二代测序技术(NGS)检测,比较原发性CD5^(+)DLBCL和CD5^(-)DLBCL的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和基因变异谱的差异,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311例DLBCL样本中CD5^(+)DLBCL患者46例(14.7%)。CD5^(+)DLBCL与CD5^(-)DLBCL、CD5^(+)DLBCL伴MYD88 L265P变异和不伴MYD88 L265P变异相比,患者性别、临床分期和国际预后指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表型:CD5^(+)DLBCL组BCL2过表达率(69.5%vs 49.4%,P=0.003)、BCL2和C-MYC双表达率(26%vs 14%,P=0.04)均高于CD5^(-)DLBCL组;CD5^(+)伴MYD88 L265P变异组C-MYC(53%vs 20%)、BCL6(93.3%vs 61.3%)、Ki67(93.3%vs 64.5%)等标记及双表达(46.7%vs 20.8%)均高于CD5^(+)不伴MYD88 L265P变异组患者(P<0.05)。生存分析表明,CD5^(+)DLBCL组患者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比CD5^(-)DLBCL组患者更差(P=0.09)。此外,CD5^(+)不伴MYD88 L265P变异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明显优于CD5^(+)伴MYD88 L265P变异患者(P=0.04)。NGS检测发现,CD5^(+)DLBCL和CD5^(-)DLBCL两组患者在伴随突变基因的分布有差异。结论CD5^(+)标记以及CD5^(+)伴MYD88 L265P变异,可能是DLBCL患者预后不佳的潜在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免疫组织化学 CD5 MYD88 L265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血小板减少为首发表现的原发肾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郑苏莹 张志坚 +4 位作者 傅佳萍 刘芳 金晶 高飞丹 封蔚莹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7-108,共2页
患者男性,67岁。2020年4月当地医院体检,血常规:白细胞(WBC)10.2×10^(9)/L,红细胞(HB)132 g/L,血小板(PLT)33×10^(9)/L;余未见异常。发现PLT减少,于2020年5月就诊于浙江省绍兴市人民医院,患者既往体健,现无不适症状。体检:皮... 患者男性,67岁。2020年4月当地医院体检,血常规:白细胞(WBC)10.2×10^(9)/L,红细胞(HB)132 g/L,血小板(PLT)33×10^(9)/L;余未见异常。发现PLT减少,于2020年5月就诊于浙江省绍兴市人民医院,患者既往体健,现无不适症状。体检:皮肤无瘀点瘀斑,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肝脾肋下未及,无肾区叩击痛。血常规:WBC 9.71×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LY%)62.64%,HB 133 g/L,PLT 22×10^(9)/L。骨髓细胞学:骨髓巨核细胞数量中等,功能差,成熟淋巴细胞比例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 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例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韦中玲 黄东平 +3 位作者 苏贵平 汪兴洪 蒋艺枝 黄来全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35-440,共6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BDLBCL)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2001年08月-2014年01月收治的9例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所有患者均... 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BDLBCL)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2001年08月-2014年01月收治的9例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8-75岁,中位年龄为48岁;8例单侧乳腺受累,1例累及双侧乳腺;Ann arbor分期为I E期2例,II E期7例;所有患者均无B组症状;国际预后指数0分6例,1分3例;生发中心(GCB)型2例,非生发中心(non-GCB)型7例;伴双重打击(Double-Hit)3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确诊,其中3例行空芯针活检,5例行包块切除术,1例行改良根治术明确诊断。1例行单纯乳腺癌根治切除术;1例行单侧乳腺切除术联合化疗;1例活检后放弃治疗;1例行包块切除联合化放疗;5例行包块切除联合化疗;9例中1例进行中枢预防PBDLBCL,其中一线化疗后6例获得CR,中位随访时间为18个月。3例复发,5例死亡。结论:PBDLBCL多发于女性,病理类型以non-GCB伴Double-Hit型为主;空芯针取组织活检有助于明确PBL的诊断。治疗以R-CHOP或CHOP类方案化疗和(或)联合放疗为主,辅以鞘内注射化疗药物可能有助于预防PBL中枢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乳腺淋巴瘤 原发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病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被引量:4
13
作者 夏云 陈柳青 +3 位作者 陈龙 黄萌 陈金波 段逸群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2-84,共3页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男,87岁。右下肢结节1年余。皮肤科检查:右下肢内侧可见8 cm×8 cm肿块,周围可见数个大小不等黄豆至蚕豆大的散在褐色结节。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萎缩,真皮内可见单一核细胞呈团块状浸润...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男,87岁。右下肢结节1年余。皮肤科检查:右下肢内侧可见8 cm×8 cm肿块,周围可见数个大小不等黄豆至蚕豆大的散在褐色结节。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萎缩,真皮内可见单一核细胞呈团块状浸润,细胞体积大,胞质丰富,胞核淡染,并见核异形性和较多核分裂象。免疫组化结果:Bcl-2(+)、MUM-1(+)。诊断: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PCLBCL-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腿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睾丸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EZH2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3
14
作者 马世荣 王映梅 +1 位作者 刘杨 郭双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85-489,共5页
目的探讨睾丸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中EZH2蛋白的表达、临床病理特征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Ventana Ultra View两步法检测17例睾丸原发性DLBCL中EZH2蛋白的表达,并结合文献分析其病理形态、... 目的探讨睾丸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中EZH2蛋白的表达、临床病理特征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Ventana Ultra View两步法检测17例睾丸原发性DLBCL中EZH2蛋白的表达,并结合文献分析其病理形态、诊断及鉴别诊断。采用Sanger法检测EZH2 641位点酪氨酸(Y641)突变。结果 11例肿瘤细胞类似中心母细胞,3例肿瘤细胞类似免疫母细胞,3例肿瘤细胞具有间变亚型特点。免疫组化标记显示14例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non germinal centre B cell like,non-GCB)型,3例为生发中心B细胞样(germinal centre B cell like,GCB)型;其中15例肿瘤细胞核强阳性表达EZH2蛋白,2例约70%肿瘤细胞核中等强度表达EZH2蛋白;未检测到EZH2 Y641点突变。随访9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35个月,EZH2蛋白的表达与患者预后无相关性。结论睾丸原发性DLBCL属于少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绝大部分为non-GCB型;EZH2蛋白在睾丸原发性DLBCL过表达,其有望成为肿瘤诊断及治疗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睾丸原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EZH2 临床病理学特征 免疫表型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呈丹毒样损害的原发性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15
作者 朱建建 李昕 +4 位作者 龙剑 何平 陈霄霄 杜维 覃瑾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423-428,共6页
患者男,69岁。右下肢红肿3个月,结节1个月余。患者早期右下肢皮肤红肿呈丹毒样损害,抗感染治疗欠佳,病程进展出现肿胀加重及多个紫红色结节。皮肤科检查:右下肢肿胀,可见多个紫红色结节,部分融合。右大腿及颈部散在豌豆大的红色或肤色... 患者男,69岁。右下肢红肿3个月,结节1个月余。患者早期右下肢皮肤红肿呈丹毒样损害,抗感染治疗欠佳,病程进展出现肿胀加重及多个紫红色结节。皮肤科检查:右下肢肿胀,可见多个紫红色结节,部分融合。右大腿及颈部散在豌豆大的红色或肤色结节。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真皮可见无浸润带,真皮内及皮下脂肪层可见弥漫淋巴样细胞浸润,淋巴样细胞核大、深染,异形性明显,部分呈泡状核,有单个中位核仁,可见核分裂象。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表达CD20、CD10、转录因子(MUM)-1、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Bcl)-2;灶状表达Bcl-6;不表达CD3、CD5、CyclinD1及CD30;原癌基因(Cmyc)约70%阳性;核增殖抗原(Ki-67):阳性细胞约90%。诊断:原发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ⅢA期。予化疗后,皮损明显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皮肤 原发 丹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乳腺异时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16
作者 昌红 金瑞 +2 位作者 严庆汉 曲丛玲 张建英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429-430,共2页
关键词 双侧乳腺异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乳腺肿瘤 诊断 病理诊断 外科手术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例原发性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雅妮 王华庆 +3 位作者 邱立华 钱正子 张会来 付凯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1124-1126,共3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PCLBCL,leg type)的发病率、发病年龄、临床特点、转移规律、治疗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1970年1月至2010年9月间收治的4例PCLBCL,leg type患者的资料,结合性别、年龄、首发部位(腿... 目的:分析原发性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PCLBCL,leg type)的发病率、发病年龄、临床特点、转移规律、治疗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1970年1月至2010年9月间收治的4例PCLBCL,leg type患者的资料,结合性别、年龄、首发部位(腿型或非腿型)、病变范围、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B症状、复发情况、转移部位、治疗方法、生存期等分析预后相关因素。结果:1970年1月至2010年9月间天津市平均人口数中腿型PCLBCL的发病率为4.8/1 000万。4例患者中男2例,女2例;年龄2~55岁,中位年龄29岁。临床表现多为大小不一的结节或肿块。首发部位:腿型3例,非腿型(头颈部)1例。病变范围:局限性病变者3例,弥漫性病变者1例。随访显示1例出现淋巴结受累。采用手术+化疗3例,单纯手术1例。化疗主要采用CHOP或CHOP样方案。中位生存时间仅为30.5个月。男、女患者平均生存期分别为25、219.5个月,腿型、非腿型平均生存期分别为162、3个月。局限性、弥漫性病变平均生存期分别为158、14个月,复发(是、否)平均生存期分别为30.5、214个月。结论:腿型PCLBCL是一种罕见的结外淋巴瘤,临床症状不典型,确诊有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治疗推荐以手术+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预后可能与性别、首发部位、病变范围、有无复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腿型 发病率 临床特点 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脏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例 被引量:3
18
作者 邢益祥 程荣璇 +1 位作者 戴月红 许红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57-357,361,共2页
关键词 肾脏肿瘤 原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LT PET/CT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及分期中的价值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瑞民 朱海燕 +3 位作者 李菲 刘长滨 关志伟 姚树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03-607,共5页
本研究旨在比较18F-FLT PET/CT与CT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诊断及分期的评估价值,分析DLBCL病灶的18F-FLT PET/CT显像及分布特点。收集2008年9月至2009年12月在本院经病理确诊的36例DLBCL患者,以18F-FLT PET/CT及CT扫描全身及头颅... 本研究旨在比较18F-FLT PET/CT与CT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诊断及分期的评估价值,分析DLBCL病灶的18F-FLT PET/CT显像及分布特点。收集2008年9月至2009年12月在本院经病理确诊的36例DLBCL患者,以18F-FLT PET/CT及CT扫描全身及头颅,用18F-FLT PET/CT及CT测量原发肿瘤的部位、大小及SUVmax,计算与主动脉弓血池SUVmax比值(T/MB)。结果表明,18F-FLT PET/CT及CT检测DLBCL病灶的一致率为79.10%,其敏感性分别为96.65%、85.44%,特异性分别为100%、57.14%,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96.7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1.11%、21.05%,假阳性率分别为0%、42.86%,假阴性率分别为3.35%、14.56%,准确率分别为96.82%、83.64%。以上指标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18F-FLT PET/CT对DLBCL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均明显好于CT,能够协助DLBCL准确分期,18F-FLT与18F-FDG PET/CT显像比较尚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F-FLT PET/CT 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 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鞘氨醇-1-磷酸受体1在原发性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廖冶丹 李梅 +4 位作者 陈芸 余顺玲 周永红 周灵 谢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9期3576-3579,共4页
背景国内外研究已表明鞘氨醇-1-磷酸受体1(S1PR1)可作为多种疾病治疗的药物靶点。原发性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T-DLBCL)为发病率较低的结外淋巴瘤,但侵袭能力强,应用现有的手段治疗后整体预后极差,亟须寻找新的治疗靶点。目的了解S1PR... 背景国内外研究已表明鞘氨醇-1-磷酸受体1(S1PR1)可作为多种疾病治疗的药物靶点。原发性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T-DLBCL)为发病率较低的结外淋巴瘤,但侵袭能力强,应用现有的手段治疗后整体预后极差,亟须寻找新的治疗靶点。目的了解S1PR1在PT-DLBCL病理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S1PR1的表达与PT-DLBCL预后的关系,探讨鞘氨醇-1-磷酸(S1P)/S1PR1作为该病治疗靶点的潜力。方法收集1994年5月-2016年3月云南省肿瘤医院PT-DLBCL病理蜡块37例,随机选取普通结内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病理蜡块37例,通过免疫组化法比较S1PR1在PT-DLBCL和普通结内DLBCL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收集37例PT-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S1PR1的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37例PT-DLBCL组织中,S1PR1表达阳性20例(54.1%)、阴性17例(45.8%)。37例普通结内DLBCL组织中,S1PR1表达阳性11例(29.7%)、阴性26例(70.3%)。PTDLBCL组织中S1PR1阳性表达率高于普通结内DLBCL组织(χ^2=4.497,P=0.034)。37例PT-DLBCL患者中,20例S1PR1阳性表达者中位总生存期(OS)为(21.9±4.6)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10.1±2.3)个月,17例S1PR1阴性表达者中位OS为(71.9±9.6)个月、中位PFS为(64.6±10.9)个月。S1PR1阳性表达者3、5年总生存率(15.0%、10.0%)低于S1PR1阴性表达者3、5年总生存率(52.9%、35.3%)(χ^2=10.971,P=0.001);S1PR1阳性表达者3、5年无进展生存率(5.0%、0)低于S1PR1阴性表达者3、5年无进展生存率(35.3%、23.5%)(χ^2=15.833,P<0.001)。结论 S1PR1在PT-DLBCL中阳性表达率较普通结内DLBCL高,且其表达率高低与PT-DLBCL预后情况相关,S1P/S1PR1具有作为该病治疗靶点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大b细胞 弥漫 肿瘤 多原发 鞘氨醇-1-磷酸受体1 原发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