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种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的制备和效果比较 被引量:43
1
作者 金小高 罗爱林 张广雄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5期338-340,共3页
目的比较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损伤(CCI)、脊神经结扎(SNL)、保留性神经损伤(SNI)三种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产生疼痛的效果.方法选择150~200 g的SD大鼠19只,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CCI组、SNL组、SNI组),对照组(n=4)切开左后肢皮肤和肌肉,暴... 目的比较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损伤(CCI)、脊神经结扎(SNL)、保留性神经损伤(SNI)三种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产生疼痛的效果.方法选择150~200 g的SD大鼠19只,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CCI组、SNL组、SNI组),对照组(n=4)切开左后肢皮肤和肌肉,暴露坐骨神经后立即缝合,CCI组(n=4)、SNL组(n=4)和SNI组(n=7)分别于左后肢制作CCI、SNL、SNI疼痛模型.术前3 d至术后11 d隔日使用机械和热辐射刺激测定术侧后趾,比较它们对疼痛刺激的反应差异.结果CCI、SNL、SNI疼痛模型50%缩爪阈值于手术7 d后趋于平稳,各组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7 d对照组、CCI组、SNL组、SNI组50%缩爪阈值分别为(14.13土1.49)、(2.55±0.47)、(1.52±0.58)和(0.79±0.36)g,大小依次为对照组>CCI组>SNL组>SNI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CCI组对热辐射刺激的缩腿潜伏期的差异性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SNL组和SNI组对热辐射刺激的缩腿潜伏期的差异性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CCI组、SNL组、SNI组对热辐射刺激所产生的抬腿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SNI疼痛模型不仅制作简单,而且效果优于SNL、CCI模型,并仅对机械刺激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神经病理性疼痛 动物模型 制备方法 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损伤 CC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体抑制剂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聂发传 王金保 +1 位作者 苏东 石英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4期240-242,共3页
目的:观察补体抑制剂对神经病理性疼痛(NPP)发病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18只SD大鼠随机分成三组:A组:假手术+术后生理盐水静脉注射;B组:慢性坐骨神经结扎模型(CCI)+术后生理盐水静脉注射;C组:CCI模型+术后眼镜蛇毒因子(CVF)静... 目的:观察补体抑制剂对神经病理性疼痛(NPP)发病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18只SD大鼠随机分成三组:A组:假手术+术后生理盐水静脉注射;B组:慢性坐骨神经结扎模型(CCI)+术后生理盐水静脉注射;C组:CCI模型+术后眼镜蛇毒因子(CVF)静脉注射。大鼠致伤模型建立后第一天开始根据分组每日尾静脉注射CVF 50μg/kg或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3、5、7天测定大鼠的热痛阈值和机械痛阈值,并于术后7天处死大鼠取腰6、7脊髓节段,测定SOD和MDA的组织含量。结果:CCI模型大鼠术后第1天均出现痛阈下降,给于补体抑制剂CVF干预后大鼠痛阈逐渐恢复而生理盐水对痛阈无影响;与A组相比,B组大鼠术后第7天脊髓SOD活力明显降低而MDA显著升高;C组SOD和MDA变化幅度显著小于B组。结论:CVF显著改善了CCI模型大鼠痛敏状态,可能的机制是CVF维护了脊髓氧化-抗氧化平衡,从而呈现出对脊髓组织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体 眼镜蛇毒因子 神经病理性疼痛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探放射式冲击波治疗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的效果 被引量:11
3
作者 付淼 李多依 +2 位作者 于晓彤 罗芳 樊碧发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7期499-504,共6页
目的:初步探讨不同强度的放射式冲击波疗法(radial shock wave therapy,RSWT)对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chronic constructive injury,CCI)模型的镇痛效果。方法 :本实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单次RSWT。SD大鼠36只,随机等分为6组:假手术组... 目的:初步探讨不同强度的放射式冲击波疗法(radial shock wave therapy,RSWT)对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chronic constructive injury,CCI)模型的镇痛效果。方法 :本实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单次RSWT。SD大鼠36只,随机等分为6组:假手术组(SHAM组),只暴露坐骨神经而不结扎。其余5组建立CCI模型,其中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组(NP组)不予治疗,另4个不同强度的RSWT组(1.0 bar、1.5 bar、2.0 bar和2.5 bar RSWT组)结扎坐骨神经后14 d,分别给与1.0 bar、1.5 bar、2.0bar或2.5 bar强度治疗。第二部分:重复RSWT。36只大鼠分组情况同第一部分,4个RSWT组自结扎后14 d分别给予重复的4个不同强度RSWT,1周1次,共4次。测量所有大鼠治疗前后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及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变化以评价镇痛效果;测定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并观察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单次RSWT后前3 d不同强度RSWT组大鼠的MWT和TWL均迅速提高。在第3 d达到峰值,显著高于NP组(P<0.01),此后逐渐降至基线。重复RSWT组大鼠治疗后MWT和TWL逐渐上升,4次治疗后维持在较高水平至少4 w,与NP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各组重复RSWT前后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无显著性改变。结论:单次RSWT用于CCI模型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起效迅速,但维持时间短暂(5 d)。而重复RSWT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来说是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式冲击波疗法 神经病理性疼痛 CCI模型 机械性缩足反射阈值 热缩足反射潜伏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血清和脑脊液补体C3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3
4
作者 王金保 聂发传 +1 位作者 顾建腾 崔剑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1期967-969,共3页
目的观察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NPP)模型的补体变化特点,探讨补体活化在NPP发病免疫机理中的作用和地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S组)和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组(CCI组),CCI组大鼠左侧坐骨神经给予松结扎,S组只暴露左... 目的观察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NPP)模型的补体变化特点,探讨补体活化在NPP发病免疫机理中的作用和地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S组)和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组(CCI组),CCI组大鼠左侧坐骨神经给予松结扎,S组只暴露左侧坐骨神经不予其它处理。用免疫比浊法测定两组大鼠术前和术后第1、2、3、4、5、6、7天血清和脑脊液补体C3的含量。结果两组大鼠血清补体C3含量手术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相比,CCI组大鼠脑脊液补体C3含量明显升高(P<0.01),并在建模后第6天达高峰;而S组大鼠脑脊液补体C3含量无明显变化。结论外周神经损伤后,中枢神经系统存在补体异常活化现象,补体的这种变化特点可能在NPP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神经 补体C3 神经病理性疼痛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的建立及其引起抑郁样状态伴失眠的机制 被引量:2
5
作者 姜政男 张溢珈 +1 位作者 刘臻 陈云飞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05-912,共8页
目的:建立神经病理性疼痛致抑郁伴失眠大鼠模型,阐明慢性压迫性损伤(CCI)对大鼠情绪和睡眠-觉醒行为的影响。方法:1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CCI组,每组8只。CCI组大鼠采用4-0丝线结扎右侧坐骨神经干,结扎以维持坐骨神经外膜供... 目的:建立神经病理性疼痛致抑郁伴失眠大鼠模型,阐明慢性压迫性损伤(CCI)对大鼠情绪和睡眠-觉醒行为的影响。方法:1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CCI组,每组8只。CCI组大鼠采用4-0丝线结扎右侧坐骨神经干,结扎以维持坐骨神经外膜供血为度,假手术组大鼠仅将坐骨神经干进行暴露和分离,不进行结扎,术后每周检测2组大鼠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PWMT)评估大鼠痛阈变化。糖水偏好实验检测2组大鼠糖水偏好百分率,悬尾实验检测2组大鼠悬尾静止时间,旷场实验检测2组大鼠水平运动总距离,评价大鼠是否存在抑郁样行为。通过植入式脑电/肌电评价大鼠睡眠-觉醒行为。结果:造模后第1~4周,与假手术组比较,CCI组大鼠PWMT和糖水偏好百分率明显降低(P<0.01),悬尾静止时间明显延长(P<0.01),水平运动总距离明显缩短(P<0.01)。造模后第2~4周,与假手术组比较,CCI组大鼠主观黑夜觉醒量明显增加(P<0.01),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量明显减少(P<0.01),快速动眼(REM)睡眠量明显增加(P<0.05或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CCI组大鼠主观黑夜觉醒累积量和REM睡眠累积量明显增加(P<0.05或P<0.01),NREM睡眠累积量明显减少(P<0.01)。结论:CCI大鼠存在抑郁状态伴失眠,且症状呈慢性化趋势维持至造模后第4周,该模型可用于抑郁状态伴失眠的长期效应观察和相关机制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失眠 抑郁状态 疾病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沙利铂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研究及其在中医方面应用进展 被引量:8
6
作者 李明珠 王文萍 金圣博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78-285,共8页
中医防治奥沙利铂化疗后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CIPN)有显著优势,但其应用方法和具体作用机制等仍待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因此需要更精准、更符合临床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动物模型作为研究媒介... 中医防治奥沙利铂化疗后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CIPN)有显著优势,但其应用方法和具体作用机制等仍待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因此需要更精准、更符合临床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动物模型作为研究媒介。此文对近些年现有奥沙利铂所致的CIPN急性模型和慢性的建立和标准进行深入的探讨,及其在中医方面的应用做相关评价及阐述,以期能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沙利铂 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 神经病理性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分级坐骨神经缩窄致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的行为学及病理学评估 被引量:6
7
作者 陈晔凌 李世勇 +1 位作者 金小高 罗爱林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8-101,共4页
目的:建立不同程度的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评价其行为学和病理学变化的关系。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C,N0,N1,N2,N4组(n=6),用分级坐骨神经缩窄法建立动物模型。在术前和术后3、7、10、14天测定大鼠右后爪50%缩爪阈值。术后... 目的:建立不同程度的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评价其行为学和病理学变化的关系。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C,N0,N1,N2,N4组(n=6),用分级坐骨神经缩窄法建立动物模型。在术前和术后3、7、10、14天测定大鼠右后爪50%缩爪阈值。术后第15天取右侧坐骨神经横断面切片行Luxol fast blue染色,计算坐骨神经环扎远端髓鞘计数占近端髓鞘计数百分比(the ratiosof the myelin sheath counts in the distal sections to those in the proximal sections of the sciatic nerve,DPR)。用SPSS 13.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大鼠右后爪50%缩爪阈值在C组和N0组无明显改变,在N1、N2和N4组大鼠术后较术前明显下降,至术后14天N0>N1>N2>N4(P<0.05)。C组和N0组大鼠右侧坐骨神经无明显病理学改变,N1、N2和N4组环扎远端神经纤维出现不同程度的脱髓鞘改变。术后14天大鼠50%缩爪阈值与其DPR值间Spearman相关系数rp=0.901(P<0.001)。结论:大鼠分级坐骨神经缩窄模型可导致手术侧坐骨神经不同程度的脱髓鞘病变,引起不同程度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其病理学变化与行为学有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动物模型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体3干预补体3基因敲除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徐涛 黄良库 +1 位作者 聂发传 魏安宁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9-142,共4页
目的:观察补体3(C3)在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中的作用。方法:36只C3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3组:A组:假手术组;B组:慢性坐骨神经结扎(CCI)模型组;C组:CCI模型干预组。测定小鼠的热痛阈值和机械痛阈值、脊髓SOD活力和MDA的组织含量。结果:与A组相... 目的:观察补体3(C3)在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中的作用。方法:36只C3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3组:A组:假手术组;B组:慢性坐骨神经结扎(CCI)模型组;C组:CCI模型干预组。测定小鼠的热痛阈值和机械痛阈值、脊髓SOD活力和MDA的组织含量。结果:与A组相比,B、C组痛阈均明显下降,P<0.05;C组与B组相比,C组痛阈下降幅度更大,差异具有显著性。与A组相比,B组小鼠术后第3、7天脊髓组织SOD活力明显降低而MDA显著升高;C组SOD和MDA变化幅度显著大于B组;C组内第7天与第3天相比,SOD活力增加且MDA含量减少。结论:C3显著增加了补体C3基因敲除小鼠痛敏状态,促进和维持了神经病理性疼痛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体蛋白 神经病理性疼痛 补体3基因敲除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红素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脊髓组织中疼痛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彭冬华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12期1192-1195,1199,共5页
目的:分析番茄红素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脊髓组织中疼痛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健康雌性SD大鼠30只,根据文献方法建立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包括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模型治疗组各10只。将大鼠处死后获取脊髓L2-L6段,测定其中... 目的:分析番茄红素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脊髓组织中疼痛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健康雌性SD大鼠30只,根据文献方法建立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包括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模型治疗组各10只。将大鼠处死后获取脊髓L2-L6段,测定其中疼痛相关指标的血清水平、基因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假手术组大鼠的血清IL-17、HMGB-1、Aβ、Tau、C3水平低于模型对照组及模型治疗组,CGRP水平高于模型对照组及模型治疗组,模型治疗组大鼠的血清IL-17、HMGB-1、Aβ、Tau、C3水平低于模型对照组,CGRP水平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假手术组大鼠的ERK、CREB、BDNF、NMDA、AMPA、c-fos mRNA表达量低于模型对照组及模型治疗组,模型治疗组大鼠的脊髓ERK、CREB、BDNF、NMDA、AMPA、c-fos mRNA表达量低于模型对照组大鼠(P<0.05);假手术组大鼠的TRPV1、NF-κB、NOS、GFAP、ERK、CREB蛋白表达量低于模型对照组及模型治疗组,Reg表达量高于模型对照组及模型治疗组(P<0.05),模型治疗组大鼠的TRPV1、NF-κB、NOS、GFAP、ERK、CREB蛋白表达量低于模型对照组,Reg表达量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结论:番茄红素可以有效减少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的促疼痛基因表达,有望成为日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的新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番茄红素 脊髓组织 疼痛相关分子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坐骨神经射频热凝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彦朋 张瑞 +3 位作者 孙柏 徐赓 黄科昌 任占杰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495-501,共7页
目的:通过射频热凝损伤大鼠坐骨神经,建立热损伤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模型。方法:取24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6只。其中假手术组(Sham组)仅进行相关手术操作,RF_(55)组、RF_(65)组和RF_(75)组分别给予坐骨神经55℃、65℃... 目的:通过射频热凝损伤大鼠坐骨神经,建立热损伤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模型。方法:取24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6只。其中假手术组(Sham组)仅进行相关手术操作,RF_(55)组、RF_(65)组和RF_(75)组分别给予坐骨神经55℃、65℃和75℃射频热凝处理,观察术前、术后1~40天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变化,并判断大鼠自发性痛行为和术后运动功能差异,确定最佳造模温度。另取2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和最佳造模温度65℃射频热凝模型组(RF_(65)组),每组10只。进行模型复制,观察术后14天光镜下坐骨神经形态学变化,RT-PCR法测定大鼠L_(4)~L_(6)背根神经节Nav1.8 mRNA表达。结果:RF_(55)组术后3~10天MWT低于术前;TWL术后7~15天明显缩短。RF_(65)MWT术后5~30天降低;TWL术后7~30天缩短。RF_(75)MWT术后3~15天增高;TWL术后均延长。射频热凝组均在术后出现自发性疼痛行为,运动功能评分降低。坐骨神经65℃射频热凝后,组织水肿明显,空泡增多,Nav1.8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Sham组。结论:大鼠坐骨神经65℃射频热凝,可以复制稳定的热损伤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动物模型 热损伤 射频热凝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杉醇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和小鼠动物模型研究及其在中医药方面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于俊 李明珠 +4 位作者 朴浩哲 崔颖 张立德 金圣博 王建波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447-1461,共15页
中医药在防治化疗后所诱导的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ic pain,CIPNP)方面有明确的临床疗效优势,但其具体临床应用和作用机制等仍待更深入研究和探索,因此需要探究出更精准、更符合临床疾病发生发... 中医药在防治化疗后所诱导的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ic pain,CIPNP)方面有明确的临床疗效优势,但其具体临床应用和作用机制等仍待更深入研究和探索,因此需要探究出更精准、更符合临床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动物模型来作为研究的媒介。此文对近几年现有紫杉醇所致的CIPNP大鼠和小鼠动物模型的建立和检测标准进行深入的梳理和探讨,及其模型在中医药防治CIPNP方面的应用价值做相关评价及阐述,以期能为今后中医药防治CIPNP的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更加利于临床实践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杉醇 化疗 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 动物模型 中医药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边缘皮质神经元自噬功能受损是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焦虑共病的基础 被引量:3
12
作者 Fu S Sun HJ +2 位作者 Wang JX 付苏(译) 刘风雨(校)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70-370,共1页
内侧前额叶皮质(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在慢性疼痛的预测、发展和调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神经可塑性适应不良是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与焦虑共病的基础,但其分子和神经元机制尚未阐明。该研究以大鼠坐骨神经分支选择结扎切断(... 内侧前额叶皮质(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在慢性疼痛的预测、发展和调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神经可塑性适应不良是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与焦虑共病的基础,但其分子和神经元机制尚未阐明。该研究以大鼠坐骨神经分支选择结扎切断(spared nerve injury,SNI)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为研究对象,观察大鼠在以焦虑样行为为特征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特定阶段,mPFC的一个核心亚区,前边缘皮质(prelimbic cortex,PrL)的作用。研究者首先发现,在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晚期,大鼠出现焦虑样行为并伴有PrL神经元自噬损伤。随后通过带有神经元特异性启动子的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al vector,AAV),特异性下调(模拟自噬损伤)及上调PrL神经元内自噬水平(挽救自噬损伤),研究神经元自噬与慢性痛诱发的焦虑样行为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自噬 神经病理性疼痛 慢性痛 神经可塑性 共病 慢性疼痛 腺相关病毒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3
作者 吴志伟 宋朋飞 +8 位作者 朱清广 孔令军 房敏 孙武权 徐善达 郭光昕 吕智桢 周鑫 张帅攀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83-1087,共5页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临床上最为常见、最难治疗的慢性疼痛。为研究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病机制和探索新的治疗方法,目前已制备出多种动物模型。总结和讨论中枢疼痛、周围神经损伤以及病变致周围神经痛等目前常用的研究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动物模...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临床上最为常见、最难治疗的慢性疼痛。为研究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病机制和探索新的治疗方法,目前已制备出多种动物模型。总结和讨论中枢疼痛、周围神经损伤以及病变致周围神经痛等目前常用的研究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动物模型及其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动物模型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根素对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镇痛作用 被引量:13
14
作者 吴越 周祖华 +1 位作者 闻庆平 苗壮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803-806,共4页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镇痛作用。方法选取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8):手术组(SNL组,仅行脊神经结扎手术)、葛根素治疗组[Pue组,行脊神经结扎手术并鞘内注射葛根素(10μg/m L)]、假手术组(Sham组,...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镇痛作用。方法选取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8):手术组(SNL组,仅行脊神经结扎手术)、葛根素治疗组[Pue组,行脊神经结扎手术并鞘内注射葛根素(10μg/m L)]、假手术组(Sham组,不结扎脊神经,其他手术步骤同SNL组)。分别在术前和术后1、3、5、7 d检测各组大鼠的热缩足潜伏期(TWL)和机械缩足反应阈值(MWT),Western blotting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连续用药7 d后大鼠DRG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与Sham组比较,SNL组、Pue组术后1、3、5、7 d MWT下降(均P<0.05);Pue组术后5、7 d MWT和TWL均高于SNL组(P<0.05)。与Sham组比较,SNL组DRG中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而Pue组DRG中IL-1β、IL-6表达较SNL组均明显下降(均P<0.05)。结论鞘内注射葛根素可缓解大鼠脊神经结扎所致的神经痛,下调DRG中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表达,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具有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 背根神经 炎性细胞因子 神经病理性疼痛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ap1a高表达对SNL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及星形胶质细胞自噬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孙树凯 马磊 +1 位作者 张海红 贾栋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2335-2339,共5页
目的分析L5脊神经结扎(SNL)大鼠脊髓组织中Rap1a的表达及其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L5脊神经结扎法制备SNL大鼠模型,分为假手术(n=6)、SNL模型组(n=30)、生理盐水组(n=6)、Cont-shR组(n=6)、Rap1a-shR组(n=6)... 目的分析L5脊神经结扎(SNL)大鼠脊髓组织中Rap1a的表达及其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L5脊神经结扎法制备SNL大鼠模型,分为假手术(n=6)、SNL模型组(n=30)、生理盐水组(n=6)、Cont-shR组(n=6)、Rap1a-shR组(n=6)、雷帕霉素组(n=6),经由鞘内注射法处理后,采用Von-Frey纤维丝法检测大鼠机械痛阈值,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脊髓组织和星形胶质细胞中Rap1a的表达、mTOR活性及自噬水平。结果 SNL大鼠脊髓组织中Rap1a的表达水平较生理盐水组显著上升,机械痛阈明显降低(P<0.05)。Rap1a shRNA腺病毒感染后,SNL大鼠机械痛阈明显升高(P<0.05),大鼠脊髓组织及分离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中细胞自噬标志分子LC3-Ⅱ/LC3-Ⅰ值升高,p62表达水平下降,细胞自噬水平增加,且mTOR活化水平降低(P<0.05)。细胞自噬诱导剂雷帕霉素作用后,星形胶质细胞及SNL大鼠脊髓组织细胞自噬水平均明显增加,SNL大鼠的机械痛阈显著升高(P<0.05)。结论神经损伤引起的Rap1a高表达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展有促进作用,这一过程可能与Rap1a对mTOR信号通路及星形胶质细胞自噬水平的调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p1a 神经病理性疼痛 星形胶质细胞自噬 MTOR SNL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模型及其评价 被引量:18
16
作者 刘国凯 黄宇光 罗爱伦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5年第6期601-603,共3页
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病机制的研究大多来源于动物模型;尽管模型还存在不少缺点,但是它为理解和探索人类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有用的工具。动物模型的缺点是动物无法语言交流,对动物的疼痛测量多基于主观行为反应,比如测量痛敏... 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病机制的研究大多来源于动物模型;尽管模型还存在不少缺点,但是它为理解和探索人类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有用的工具。动物模型的缺点是动物无法语言交流,对动物的疼痛测量多基于主观行为反应,比如测量痛敏和异常痛敏。最常用的动物模型包括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模型和坐骨神经部分损伤模型等,通过测量神经损伤侧肢体脚爪皮肤的感觉阈值即主要通过测评对热、机械刺激痛敏(hyperalgesia)和冷、触异常痛敏(allodynia)来确定模型是否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背跟神经 动物模型 坐骨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皮质激素受体激动剂地塞米松对大鼠血清促炎因子IL-6、TNF-α表达及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 被引量:12
17
作者 徐瑞艳 赵青赞 +2 位作者 任秀花 陈雪梅 邵金平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2-208,共7页
目的:探索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诱导的早期神经病理性疼痛(SNI)模型中给予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激动剂对痛行为及促炎因子IL-6、TNF-α分泌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四组:Sham+Vehicle(生理盐水组... 目的:探索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诱导的早期神经病理性疼痛(SNI)模型中给予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激动剂对痛行为及促炎因子IL-6、TNF-α分泌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四组:Sham+Vehicle(生理盐水组),SNI+Vehicle组,SNI+DEX(GR激动剂地塞米松)组,SNI+RU(GR抑制剂米非司酮)组。Von Frey纤维丝检测各组大鼠缩足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的变化;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脊髓中GR的表达水平;Elisa检测血清IL-6和TNF-α表达变化。结果:与SNI+Vehicle组比较,SNI+DEX组大鼠PWT阈值和脊髓GR的表达增高(P<0.05),血清IL-6和TNF-α浓度降低(P<0.05);SNI+RU组大鼠PWT阈值和脊髓GR表达降低(P<0.05),血清IL-6和TNF-α浓度升高(P<0.05)。结论:GR在脊髓水平能够通过下调促炎因子IL-6和TNF-α的表达缓解SNI诱导的早期神经病理性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 糖皮质激素受体 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大鼠 interleukins-6 TNF-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质网应激蛋白BiP在姜黄素抗2型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作用 被引量:6
18
作者 吴艳 俞陈陈 +3 位作者 曹红 党江坤 连庆泉 李军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796-1801,共6页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2型糖尿病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DNP)大鼠机械痛敏(MWT)、热痛敏(TWL)、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DRG)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高脂高糖饲料喂养8周诱导胰岛素抵抗后,继以单次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35 mg/kg腹腔注射,在注...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2型糖尿病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DNP)大鼠机械痛敏(MWT)、热痛敏(TWL)、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DRG)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高脂高糖饲料喂养8周诱导胰岛素抵抗后,继以单次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35 mg/kg腹腔注射,在注射STZ前和14 d后采用Electronic Von Fery触觉测痛仪和甩尾/足底测试仪测大鼠MWT和TWL,注射STZ 3 d后血糖≥16.7 mmol/L且在注射STZ 14 d后痛阈下降至基础值85%以下者入选为D组(81只)。将D组随机分为3组(n=27):DNP组、DNP+姜黄素100 mg.kg-1.d-1组(DCur组)和DNP+溶剂组(DSC组),另取27只为正常对照组(C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给姜黄素3、7、14 d后测血糖、MWT与TWL,并在同时点取大鼠L4~L6脊髓和DRG,用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法测定脊髓背角和DRG中免疫球蛋白重链结合蛋白(BiP)的表达。结果:与C组相比,DNP组各时点MWT降低,TWL缩短,血糖值升高,脊髓背角和DRG中BiP均出现表达上调(P<0.05)。与DNP组相比,DCur组在给姜黄素7 d后MWT升高,TWL延长;给姜黄素14 d后脊髓背角和DRG中BiP表达下调(P<0.05)。DSC组和DNP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BiP参与了2型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姜黄素减轻2型糖尿病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可能与抑制BiP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神经病理性疼痛 内质网应激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Ⅱ型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大鼠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7
19
作者 党江坤 吴艳 +5 位作者 曹红 黄葱葱 陈果 李军 宋学军 连庆泉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34-237,共4页
目的:建立Ⅱ型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大鼠模型。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即普通饲料组,n=10),B组(实验组,即高脂高糖组,n=50)。A组以普通饲料喂养,8周后单次空腹腹腔注射柠檬酸缓冲液。B组高脂高糖喂养8周诱发胰岛素抵抗,继以... 目的:建立Ⅱ型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大鼠模型。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即普通饲料组,n=10),B组(实验组,即高脂高糖组,n=50)。A组以普通饲料喂养,8周后单次空腹腹腔注射柠檬酸缓冲液。B组高脂高糖喂养8周诱发胰岛素抵抗,继以不同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30 mg/kg、35 mg/kg、40 mg/kg)腹腔注射1次,于不同时间点分别测体重、血糖、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机械缩足阈值和热缩足潜伏期的变化。结果:高脂高糖饮食8周,模型组大鼠体重明显增加,空腹胰岛素浓度升高,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机械缩足阈值和热缩足潜伏期无变化,血糖未升高。注射STZ后,30 mg/kg剂量组血糖升高但不能长期维持;40 mg/kg剂量组血糖较高,死亡率高;35 mg/kg剂量组血糖中度升高且相对稳定,胰岛素浓度和胰岛素敏感性均降低,其机械缩足阈值和热缩足潜伏期均低于基础值和对照组(P<0.05)。结论:高脂高糖饲料喂养8周后联合腹腔注射STZ 35 mg/kg可以建立理想的Ⅱ型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痛大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Ⅱ型糖尿病 大鼠模型 神经病理性 链脲佐菌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溴酸高乌甲素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影响 被引量:19
20
作者 周秋雯 徐建国 谢蔚影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1期847-849,共3页
目的研究氢溴酸高乌甲素对大鼠慢性缩窄性损伤(CCI)模型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镇痛作用。方法24只大鼠建立CCI模型,分为四组,于术后第7天腹腔分别注射不同剂量的氢溴酸高乌甲素2、4和6mg/kg及生理盐水,给药后进行辐射热痛阈值的测定,测后取... 目的研究氢溴酸高乌甲素对大鼠慢性缩窄性损伤(CCI)模型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镇痛作用。方法24只大鼠建立CCI模型,分为四组,于术后第7天腹腔分别注射不同剂量的氢溴酸高乌甲素2、4和6mg/kg及生理盐水,给药后进行辐射热痛阈值的测定,测后取大鼠脊髓、脑组织标本采用EMSA进行核因子-κB(NF-κB)的活性测定。结果术后大鼠结扎侧足的热痛阈值明显缩短,氢溴酸高乌甲素4mg/kg组和6mg/kg组与生理盐水组相比较热痛觉过敏反应明显缓解(P<0·01)。NF-κB在生理盐水组中表达最高,2mg/kg组表达最低。结论氢溴酸高乌甲素能明显缓解CCI大鼠的热痛觉过敏现象,达到镇痛效果,同时能使NF-κB的表达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溴酸高乌甲素 神经病理性疼痛 痛觉过敏 慢性缩窄性损伤模型 核因子-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