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正交试验优化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 被引量:12
1
作者 楚博 江涛 +2 位作者 唐春萍 杨超燕 龚梦鹃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973-975,共3页
目的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模型的制备方法。方法采用自体移植法复制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和四因素二水平的正交设计,以移植物体积大小为评价指标,观察不同影响因素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形成的影响及病理形态学变化... 目的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模型的制备方法。方法采用自体移植法复制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和四因素二水平的正交设计,以移植物体积大小为评价指标,观察不同影响因素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形成的影响及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子宫内膜最佳种植部位在子宫旁韧带。发情情况及子宫内膜种植方向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不明显。内膜不与肌肉层分离和外加雌激素对大鼠异位内膜生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4个影响因素重要性依次为注射雌激素>不分离肌肉层>种植方向、发情情况。结论通过优化试验方法,可有效提高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模型的造膜效果,为科学评价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药物研究提供技术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移植法 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nRH-a反加雌激素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疗效及复发的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张玲玉 刘颖蕾 +3 位作者 乔海风 开海丽 刘曼华 吴刘成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67-73,共7页
目的探讨GnRH-a反加不同剂量雌激素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效果及对复发的影响。方法将建成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51只大鼠分为五组:对照组(n=10),予生理盐水1 mg/kg皮下注射,共1次;研究组:反加组Ⅰ(低剂量雌激素组n=10)、反加组Ⅱ(中剂... 目的探讨GnRH-a反加不同剂量雌激素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效果及对复发的影响。方法将建成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51只大鼠分为五组:对照组(n=10),予生理盐水1 mg/kg皮下注射,共1次;研究组:反加组Ⅰ(低剂量雌激素组n=10)、反加组Ⅱ(中剂量雌激素组n=10)、反加组Ⅲ(高剂量雌激素组n=10)、GnRH-a组(n=11)。研究组先予亮丙瑞林1 mg/kg皮下注射,共1次,反加组Ⅰ、Ⅱ、Ⅲ分别在给药第2周开始予不同剂量的戊酸雌二醇(25μg/kg、50μg/kg、100μg/kg)灌胃,同时GnRH-a组予生理盐水灌胃,3 mL/只,各研究组每天1次,共14 d。用药后第4周和7周开腹探查,测量内异灶体积,取其内异灶组织,免疫组化法检测内异灶内的TNF-α、StAR的表达,眼眶内眦静脉丛的采血法采血,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CA125的水平。结果用药前,各组大鼠异位病灶体积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第4周,研究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小,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7周,反加组Ⅱ、Ⅲ较反加组Ⅰ和GnRH-a组体积增大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用药前,各组大鼠异位病灶组织中TNF-α、StAR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 0.05)。第4周,研究组内异灶TNF-α、StAR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反加组Ⅱ、Ⅲ较反加组Ⅰ和GnRH-a组TNF-α、StAR表达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用药前,各组大鼠血清CA125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第4周,研究组血清CA125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7周,反加组Ⅱ、Ⅲ较反加组Ⅰ和GnRH-a组血清CA125水平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GnRH-a反加低剂量雌激素对大鼠内异症模型有较好疗效,反向添加中、高剂量雌激素可能通过诱导TNF-α、StAR而促进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激动剂 雌激素 反添加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建立及其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26
3
作者 郑澄宇 杨冬梓 +3 位作者 谢梅青 谢宇芬 蔡雪影 邝健全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06-110,共5页
【目的】研究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建立及异位病灶的组织学形态。【方法】采用外科诱导法对 80只大鼠行建模手术 ,在术后的第 3周、第 5周、第 7周和第 12周动态观察病灶的生长情况和大鼠的动情周期变化 ,取健侧子宫角中段的在位内... 【目的】研究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建立及异位病灶的组织学形态。【方法】采用外科诱导法对 80只大鼠行建模手术 ,在术后的第 3周、第 5周、第 7周和第 12周动态观察病灶的生长情况和大鼠的动情周期变化 ,取健侧子宫角中段的在位内膜、异位内膜行组织学研究。【结果】建模成功率为 6 5 % ;生长良好的囊肿囊内壁有内膜上皮细胞生长 ,有与正位子宫内膜接近同步的发情周期改变 ;病灶随移植时间的推延先逐渐增大之后又有缩小趋势 (P <0 0 5 ) ,同一时间内子宫旁韧带处病灶明显大于肠系膜处病灶 (P <0 0 5 )。【结论】将实验动物自体子宫内膜移植到子宫旁韧带或肠系膜上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病理模型 ,是子宫内膜异位病实验研究的简便方法 ,此种异位内膜随动情周期有周期性改变 ,生理特性与正位子宫内膜基本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疾病模型 子宫内膜异位症 病理学 组织学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动情期SD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30
4
作者 张薇 沈洪沁 +5 位作者 黄启玲 洪波 谢玲玲 陈嘉 陈小霞 邹移海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21-24,共4页
目的 研究SD大鼠非动情期子宫内膜异位症建立方法和异位病灶的组织学形态及体液免疫反应。方法 采用外科诱导法对 40只非动情期和 40只动情期SD雌性大鼠行子宫组织自体移植手术。采集造模前后的血液进行体液免疫IgG、IgA、IgM、C3 、... 目的 研究SD大鼠非动情期子宫内膜异位症建立方法和异位病灶的组织学形态及体液免疫反应。方法 采用外科诱导法对 40只非动情期和 40只动情期SD雌性大鼠行子宫组织自体移植手术。采集造模前后的血液进行体液免疫IgG、IgA、IgM、C3 、C4 的观察 ;手术后 7周取健侧子宫中段的在位内膜和移植的异位内膜行组织学研究。结果 SD大鼠非动情期进行子宫组织自体异位种植术成模率 95% ,与大鼠动情期进行子宫组织自体异位种植术成模率 94 8%比较 ,二者差异无显著性 ;异位内膜上皮细胞功能活跃 ,有类似正位子宫内膜的周期变化 ,其生理特征与正位子宫内膜基本相同。且造模后大鼠体液免疫反应敏感IgG、C3 增高 (P <0 0 1、3 P <0 0 5) ;IgM降低 (P <0 0 1)、IgA、C4 差异无显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动情期 动情期 子宫内膜异位症 大鼠 体液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建立及微血管密度观察 被引量:30
5
作者 张颖 曹洪 张昌军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期56-58,F0003,共4页
目的对皮下筋膜层与腹壁肌层之间移植自体子宫内膜制作的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模型进行评估。方法取10只雌性未交配性成熟大鼠,术前雌激素诱导,手术开腹取右侧子宫,将自体子宫内膜种植于双侧皮下筋膜层与腹壁肌层之间,术后... 目的对皮下筋膜层与腹壁肌层之间移植自体子宫内膜制作的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模型进行评估。方法取10只雌性未交配性成熟大鼠,术前雌激素诱导,手术开腹取右侧子宫,将自体子宫内膜种植于双侧皮下筋膜层与腹壁肌层之间,术后第29天取出异位组织,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异位内膜在腹壁内生长,呈隆起囊状小包块,内有黏液,具有正常子宫内膜基本组织结构。异位内膜中微血管密度较在位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高。结论此手术方法建立的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异位内膜病理改变与EMs患者类似,可以作为子宫内膜异位研究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动物模型 大鼠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微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wis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复制 被引量:4
6
作者 吴献青 林秋华 +1 位作者 丁晖 童敏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04年第1期27-30,共4页
目的 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 (EMT)的Lewis大鼠动物模型。方法 取Lewis大鼠 4 0只 ,分 3组 ,Ⅰ组 :用手术移植的方法把自体子宫组织块移植到腹膜、肠系膜上 ;Ⅱ组 :分别把子宫角近侧端和远侧端的子宫组织块移植于腹膜上 ;Ⅲ组 :移植同样... 目的 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 (EMT)的Lewis大鼠动物模型。方法 取Lewis大鼠 4 0只 ,分 3组 ,Ⅰ组 :用手术移植的方法把自体子宫组织块移植到腹膜、肠系膜上 ;Ⅱ组 :分别把子宫角近侧端和远侧端的子宫组织块移植于腹膜上 ;Ⅲ组 :移植同样大小的脂肪组织于腹膜 ,于术后 4、8周 ,再次开腹 ,观察存活情况和病理学变化。结果 腹膜和肠系膜病灶的面积和成活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移植远侧端的异位病灶的面积和成活率大于移植近侧端的异位病灶的面积和成活率 (P <0 0 5 ) ,移植物外观呈囊状 ,表面有血管 ,镜下见子宫内膜上皮细胞、间质细胞和腺体 ,类似于正常的内膜 ,但间质细胞层较薄 ,腺体减少。结论 该模型生长快 ,成功率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WIS 大鼠 子宫内膜异位症 EMT 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移植法复制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 被引量:12
7
作者 冉青珍 司徒仪 杜标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1534-1536,共3页
目的 :研究自体移植法所造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性周期的改变 ,观察模型大鼠子宫内膜的病理特征 ,分析该模型是否能代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所表现的月经失调、不孕等病理状态。方法 :参照文献报道方法 ,取大鼠子宫内膜自体移植制造子... 目的 :研究自体移植法所造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性周期的改变 ,观察模型大鼠子宫内膜的病理特征 ,分析该模型是否能代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所表现的月经失调、不孕等病理状态。方法 :参照文献报道方法 ,取大鼠子宫内膜自体移植制造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 ,并剖腹验证造模成功。以阴道细胞涂片法研究大鼠造模前后性周期的变化 ,并剥取模型大鼠在位与异位子宫内膜组织 ,及正常大鼠同时期子宫内膜 ,石蜡包埋切片 ,研究其病理差异。结果 :造模 8周后部分大鼠出现性周期紊乱。在位子宫内膜发育延迟 ,而异位子宫内膜发育更迟。结论 :以自体移植法造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 ,部分模型大鼠表现性周期紊乱、在位子宫内膜发育延迟导致胚胎种植环境不良及异位内膜的旁分泌干扰 ,可代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月经失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动物模型 移植 自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来曲唑联合醋酸甲羟孕酮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王宇 宋淑芳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6-131,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来曲唑(LE)及醋酸甲羟孕酮(MPA)联合应用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模型的治疗效果及对肝、肾、骨以及生殖系统的影响,为LE临床治疗绝经前EMT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应用自体子宫内膜移植方法建立大鼠EMT模型,将70只建模...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来曲唑(LE)及醋酸甲羟孕酮(MPA)联合应用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模型的治疗效果及对肝、肾、骨以及生殖系统的影响,为LE临床治疗绝经前EMT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应用自体子宫内膜移植方法建立大鼠EMT模型,将70只建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7组,每组10只:A^C组为LE 1 mg/(kg·d^(-1))+MPA[分别为8、4、2 mg/(kg·d^(-1))],D^F组为LE 0.5mg/(kg·d^(-1))+MPA[分别为8、4、2 mg/(kg·d^(-1))];G组为0.9%氯化钠液(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后大鼠EMT异位病灶体积的变化,检测异位病灶中细胞色素P450芳香化酶(P450arom)、Ki-67蛋白的表达及细胞凋亡情况,测定大鼠血清FSH、LH、E_2水平及肝、肾功能,取右侧股骨测量骨密度。结果:(1)除F组外,LE联合MPA各剂量组治疗后的异位病灶体积与G组比较均缩小(P<0.05),以A组和B组体积缩小最为显著(P<0.01)。(2)与G组相比,A^C组异位内膜中P450arom、Ki-67蛋白表达均低于G组(P<0.05或P<0.01),而异位内膜细胞凋亡率均高于G组(P<0.01),且以A、B两组最为明显(P<0.01)。(3)与G组相比,A、B、D组大鼠血清FSH、LH、E_2水平均降低(P<0.05或P<0.01),而且A组、B组的E_2水平更低。(4)与G组比较,C组大鼠卵巢质量明显增加(P<0.01),卵巢呈多囊改变;除F组外各治疗组子宫质量与G组比较均减轻(P<0.01),内膜均呈增生抑制或萎缩改变。(5)各剂量组的大鼠骨密度均无明显变化(P>0.05)。(6)仅A组治疗后出现肝功能异常,各组肾功能均未出现异常(P>0.05)。结论:LE 1 mg/(kg·d^(-1))联合MPA 4 mg/(kg·d^(-1))治疗效果最佳,且对肝肾功能无影响。其作用可能与通过协同降低大鼠血清E_2水平并减少异位内膜局部雌激素的分泌,抑制异位内膜增殖并促进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曲唑 醋酸甲羟孕酮 动物疾病模型 大鼠 子宫内膜异位症 芳香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缩宫素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的治疗作用
9
作者 开海丽 乔海风 +4 位作者 刘颖蕾 刘曼华 欧欢 彭晓清 吴刘成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91-295,共5页
目的:观察缩宫素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建模成功的SD大鼠随机分为缩宫素(OT)组和0.9%氯化钠液(NS)组各20只,OT组采用肌内注射OT 160μg/kg·d^(-1),NS组采用肌内注射0.9%氯化钠液0.1 ml/d。治疗4周后开腹... 目的:观察缩宫素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建模成功的SD大鼠随机分为缩宫素(OT)组和0.9%氯化钠液(NS)组各20只,OT组采用肌内注射OT 160μg/kg·d^(-1),NS组采用肌内注射0.9%氯化钠液0.1 ml/d。治疗4周后开腹观察异位病灶体积变化,应用RT-PCR、Western-blot检测治疗前后两组大鼠异位内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小板反应素-1(TSP-1)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治疗前,OT组大鼠异位病灶体积(40.61±9.45 mm^3)与NS组(39.32±7.75 mm^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OT组大鼠异位病灶体积(15.21±3.11 mm^3)较NS组(39.59±7.65 mm^3)明显减小(P<0.05)。NS组治疗前后异位病灶体积无明显变化(P>0.05)。(2)OT组VEGF mRNA、TNF-αmRNA相对表达量(0.21±0.02,0.41±0.20)均较NS组(0.87±0.05,1.09±0.10)明显下降(P<0.05);OT组TSP-1 mRNA的相对表达量(3.87±0.84)较NS组(0.96±0.25)明显升高(P<0.05)。(3)OT组VEGF及TNF-α蛋白相对表达量(0.12±0.17,0.17±0.20)均较NS组(1.34±0.35,1.07±0.23)明显下降(P<0.05);OT组TSP-1蛋白相对表达量(1.01±0.14)较NS组(0.33±0.07)明显升高(P<0.05)。结论:缩宫素对大鼠EMT模型可能具有治疗作用,EMT病灶组织的高度血管化,可能与VEGF、TNF-α和TSP-1的表达失衡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 缩宫素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A 血小板反应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10
作者 马艺鸣 刘慧敏 +4 位作者 孟鑫 齐嘉泽 安铭立 付欣平 陈景伟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47-957,共11页
目的采用子宫角返折法建立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大鼠模型,评估子宫角返折法建立卵巢型EMS大鼠模型的可行性,为探究EMS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等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将50只SPF级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假手术... 目的采用子宫角返折法建立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大鼠模型,评估子宫角返折法建立卵巢型EMS大鼠模型的可行性,为探究EMS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等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将50只SPF级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假手术组、术后1周组、术后2周组、术后3周组、术后4周组,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外采用子宫角返折法建立卵巢型EMS模型,分别在术后1、2、3、4周观察造模成功率、异位灶体积及质量,初步评价模型。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异位灶形态,免疫组化法检测子宫及异位灶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上皮细胞钙黏蛋白(E-cadherin)、神经钙黏蛋白(N-cadherin)的表达,进一步评价模型并分析术后不同时间点异位灶细胞增殖及上皮间质转化程度。结果术后1、2、3、4周组造模成功率分别为80%、90%、100%、100%(P>0.05)。与术后1、2周组相比,术后3、4周组异位灶体积明显增大,质量明显增加(P<0.01)。HE染色可见异位灶组织中有子宫内膜上皮细胞、间质细胞和少量腺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术后1、2、3、4周组大鼠子宫组织中Ki67、PCNA、N-cadherin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P<0.01);E-cadherin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与术后1周组相比,术后2、3、4周组大鼠子宫及异位灶组织中Ki67、PCNA、N-cadherin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P<0.01);E-cadherin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通过子宫角返折法可以建立大鼠卵巢型EMS的模型,术后1周可以观察到异位灶形成,造模成功率随造模时间延长而提高,于术后3周趋于稳定。Ki67、PCNA、N-cadherin在子宫及异位灶组织中均有显著性表达,表达强度随造模时间延长而递增。E-cadherin在子宫及异位灶组织中的表达强度随造模时间延长而降低。结果表明,子宫角返折法构建EMS大鼠模型成模率高,可作为一种稳定的EMS建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大鼠 动物模型 返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源异种皮下注射移植法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纤维化裸鼠模型的评价
11
作者 周雪 万贵平 张真真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9-26,共8页
目的评估人源子宫内膜异位症纤维化裸鼠模型建立的可行性,确定子宫内膜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参与诱导子宫内膜异位症纤维化。方法收集人源子宫内膜标本4例,采用皮下注射的方式1∶3移植到12只BABL/c裸鼠体内。记录病灶皮表形态及体积变化,移... 目的评估人源子宫内膜异位症纤维化裸鼠模型建立的可行性,确定子宫内膜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参与诱导子宫内膜异位症纤维化。方法收集人源子宫内膜标本4例,采用皮下注射的方式1∶3移植到12只BABL/c裸鼠体内。记录病灶皮表形态及体积变化,移植后第15天处死裸鼠,观察病灶形态及其与腹壁周围粘连情况,HE染色评判造模结果,Masson染色评定纤维化程度,免疫荧光追踪子宫内膜间充质干细胞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纤维化进程中的作用。结果裸鼠异位病灶体积随时间增长,呈局限性、囊泡样改变,与腹壁粘连紧密,镜下可见子宫内膜样腺体、胶原纤维沉积,造模成功率为83.4%,造模后病灶胶原纤维容积分数显著升高(P<0.01),共聚焦成像提示子宫内膜间充质干细胞(SUSD2^(+))可在体内向肌成纤维细胞(α-SMA^(+))分化。结论人源异种皮下注射移植的方法建立的裸鼠模型符合子宫内膜异位症纤维化的病变特点,操作简单,可行性高,此外体内观察到子宫内膜间充质干细胞参与诱导子宫内膜异位症纤维化形成,为进一步探究其发病机制提供较好的模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动物模型 异种移植 纤维化 BABL/c裸 子宫内膜间充质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煜宁 张颐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85-389,413,共6页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雌激素依赖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在全球影响约5%~10%的育龄女性,其典型症状包括痛经、不孕和慢性盆腔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传统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超声、磁共振成像和腹腔镜检查,其中腹腔镜检查为诊断的金标...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雌激素依赖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在全球影响约5%~10%的育龄女性,其典型症状包括痛经、不孕和慢性盆腔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传统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超声、磁共振成像和腹腔镜检查,其中腹腔镜检查为诊断的金标准,但因其具有侵入性,限制了广泛应用。近年来,人工智能在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中的应用快速发展,通过整合影像学、临床数据和生物标志物,显著提高了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本文总结了传统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方法的局限性和人工智能在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中的应用情况,并结合实际案例探讨人工智能在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中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人工智能 诊断 生物标志物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的1990~2019年中国子宫内膜异位症疾病负担研究
13
作者 薛芳芳 王红艳 +2 位作者 王稳莹 刘燕 聂小燕 《实用妇产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13-1018,共6页
目的:探讨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对1990~2019年中国子宫内膜异位症(EMT)发病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的影响。方法:利用全球疾病负担(GBD)2019数据库,分析1990~2019年中国EMT的发病和DALY情况,应用Joinpoint 4.8.0.1软件分析标化发病率和... 目的:探讨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对1990~2019年中国子宫内膜异位症(EMT)发病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的影响。方法:利用全球疾病负担(GBD)2019数据库,分析1990~2019年中国EMT的发病和DALY情况,应用Joinpoint 4.8.0.1软件分析标化发病率和标化DALY率的时间变化趋势,计算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效应对EMT发病及DALY趋势变化的影响。结果:2019年,中国EMT发病率为72.61/10万,DALY率为47.38/10万,发病率和DALY率比1990年降低了39.71%和24.97%。1990~2019年,中国EMT标化发病率趋势和标化DALY率趋势均有下降,每年分别下降1.02%和1.00%,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效应结果显示,中国EMT的发病率整体呈降低趋势,DALY率在15~29岁呈升高趋势,30岁以后呈降低趋势。时期效应结果显示,中国EMT发病风险和DALY风险的时期变化相对危险度(RR)呈降低趋势,以2000~2004年为参考组,1990~1994年发病风险(RR 1.78,95%CI 1.64~1.95)和DALY风险(RR 1.05,95%CI 0.90~1.23)最高。队列效应结果显示,出生越晚的人,EMT的发病风险越低。结论:1990~2019年,中国EMT的标化发病率和标化DALY率均有降低趋势,不同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的EMT流行病学模式和趋势可能为公共卫生提供新的见解,为进一步减轻EMT负担的公共卫生策略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中国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 发病率 伤残调整寿命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模型自体移植部位的比较 被引量:11
14
作者 何嫣 曾金凤 刘玉环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13-516,共4页
目的采用自体移植方法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模型,比较不同移植部位的建模效果。方法取40只雌性、成熟未交配SD大鼠,将自体子宫内膜组织分别移植于卵巢、宫骶韧带及腹壁上,术后28d手术取出移植物,测量移植物的体积和质量,对移植物进行... 目的采用自体移植方法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模型,比较不同移植部位的建模效果。方法取40只雌性、成熟未交配SD大鼠,将自体子宫内膜组织分别移植于卵巢、宫骶韧带及腹壁上,术后28d手术取出移植物,测量移植物的体积和质量,对移植物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并比较不同部位的成模率。结果卵巢部位移植物体积和质量大于其他两个部位(P<0.05),而宫骶韧带及腹壁部位的移植物体积及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个不同部位的成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移植物组织病理学相似。结论卵巢、宫骶韧带及腹壁3个部位的自体子宫移植均可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病理改变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相似,但卵巢部位建模效果最佳,更有利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新的治疗方法的开发及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动物模型 大鼠 自体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LB/c小鼠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5
15
作者 陈景伟 仝瑞晓 +3 位作者 范丽洁 孙晓换 马惠荣 杜惠兰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1期83-86,I0015,共5页
目的 建立近交系BALB/c小鼠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模型.方法 采用自体移植法将小鼠自体子宫组织块移植到腹膜,复制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将术后的小鼠随机分为4组,手术+雌激素+缩宫素组、手术+雌激素组、手术+缩宫素组、手术组,并设假手... 目的 建立近交系BALB/c小鼠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模型.方法 采用自体移植法将小鼠自体子宫组织块移植到腹膜,复制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将术后的小鼠随机分为4组,手术+雌激素+缩宫素组、手术+雌激素组、手术+缩宫素组、手术组,并设假手术组和雌激素+缩宫素组,术后1~12 d采用不同方案诱发小鼠扭体反应,记录扭体潜伏期及扭体次数,并取异位灶行HE染色和病理组织学观察,筛选建立内异症痛经模型的最佳方案.结果 除假手术组、雌激素+缩宫素组外,各组小鼠移植物均生长良好,镜下可见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细胞,证实内异症造模成功,与手术+缩宫素组、手术组相比,手术+雌激素+缩宫素组、手术+雌激素组移植物体积明显增大,差异有显著性(P&lt;0.01);手术+雌激素+缩宫素组扭体发生率100%,雌激素+缩宫素组扭体发生率80%,手术+缩宫素组扭体发生率50%,其余组未出现扭体反应,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lt;0.01);与手术+缩宫素组、雌激素+缩宫素组相比,手术+雌激素+缩宫素组扭体潜伏期明显缩短(P&lt;0.01,P&lt;0.05),扭体次数明显增多(P&lt;0.01,P&lt;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手术+雌激素+缩宫素组为建立内异症痛经模型的最佳方案,方法简单易行,可用于内异症痛经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痛经 动物模型 自体移植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疗法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淑萍 刘晨 +1 位作者 薛茜 霍国敏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95-596,共2页
目的:探讨针刺疗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免疫学机理。方法:建造SD大鼠EMT模型。3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模型对照、针刺治疗共3组。并监测各组大鼠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水平;及N... 目的:探讨针刺疗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免疫学机理。方法:建造SD大鼠EMT模型。3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模型对照、针刺治疗共3组。并监测各组大鼠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水平;及NK细胞、IL-1、IL-6的活性。结果:针刺疗法能抑制增强的体液免疫反应,改善细胞免疫功能,提高NK细胞活性,降低血清IL-1、IL-6分泌水平。结论:针刺疗法能较好调节子宫内膜异位症紊乱的免疫机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针刺 免疫功能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实验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复制 被引量:20
17
作者 肖纯 黄桂林 +1 位作者 彭泽华 匡冰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332-333,267,共3页
大鼠实验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复制江西中医学院病理教研室(南昌330006)肖纯,黄桂林,彭泽华,匡冰近年来,子宫内膜异位症在我国的发病率明显增高 ̄(1),已成为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激素类药物治疗本病虽然取得一定的疗效... 大鼠实验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复制江西中医学院病理教研室(南昌330006)肖纯,黄桂林,彭泽华,匡冰近年来,子宫内膜异位症在我国的发病率明显增高 ̄(1),已成为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激素类药物治疗本病虽然取得一定的疗效 ̄(2),但治疗期长,停药后复发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 动物模型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祛异康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杨鉴冰 孟巧绒 +2 位作者 陈梅 刘东平 朱丽红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8年第5期979-981,共3页
目的:观察中药祛异康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在位、异位子宫内膜组织血管内皮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探讨其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机理。方法:将40只健康雌性SD大鼠分为4组:A组只行开关腹,B、C、D组均行内膜移植,造模完成后,A、B组以生理盐... 目的:观察中药祛异康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在位、异位子宫内膜组织血管内皮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探讨其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机理。方法:将40只健康雌性SD大鼠分为4组:A组只行开关腹,B、C、D组均行内膜移植,造模完成后,A、B组以生理盐水灌胃,C、D组分别给予西药丹那唑、中药祛异康灌胃,4周后于动情期处死,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在位、异位子宫内膜组织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在降低异位内膜组织VEGF的表达上丹那唑组、祛异康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5);祛异康组与丹那唑组比较对降低VEGF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祛异康能明显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异位内膜的生长,使异位内膜萎缩,并能明显抑制异位内膜周围血管的形成;其治疗机理可能是通过降低VEGF在异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而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大鼠模型 血管内皮因子 中药祛异康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射法小鼠皮下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及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12
19
作者 马丽 谢淑武 +2 位作者 朱焰 卢颖莹 曹霖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3期192-195,I0005,共5页
目的建立ICR小鼠皮下子宫内膜异位症新的模型及组织学观察。方法以同系小鼠作为供体,取子宫内膜分别采用皮下注射法和皮下植入法对2组共24只小鼠行皮下造模手术。3周后测量皮下种植结节大小,并处死半数造模成功小鼠,取子宫和异位结节行H... 目的建立ICR小鼠皮下子宫内膜异位症新的模型及组织学观察。方法以同系小鼠作为供体,取子宫内膜分别采用皮下注射法和皮下植入法对2组共24只小鼠行皮下造模手术。3周后测量皮下种植结节大小,并处死半数造模成功小鼠,取子宫和异位结节行HE染色组织学研究。6周后,处死剩余小鼠,并再次测量皮下结节,取子宫和异位结节行HE染色组织学研究。结果皮下植入法和皮下注射法成功率分别为33.33%和83.33%(P<0.01);生长良好的囊肿囊内壁有内膜上皮细胞生长,有与正位子宫内膜接近同步的发情周期改变;病灶随移植时间的推延先逐渐增大之后又有缩小趋势(P>0.05)。结论将ICR小鼠子宫内膜注射到同系小鼠腹部皮下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病理模型,成功率高,且简单可行,异位内膜随动情周期有周期性改变,生理特性与正位子宫内膜基本相同,应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疾病和药物研究既经济又稳定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下疾病模型 ICR小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莪妇康胶囊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异位内膜内免疫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孙玲 钱忠义 +3 位作者 王燮 高丽辉 牛艳芬 李玲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007-1010,共4页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制剂丹莪妇康胶囊(Danefukang capsule)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大鼠模型在位、异位内膜组织中T细胞亚群及巨噬细胞数目的影响。方法:复制EMs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丹莪妇康胶囊低、中、...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制剂丹莪妇康胶囊(Danefukang capsule)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大鼠模型在位、异位内膜组织中T细胞亚群及巨噬细胞数目的影响。方法:复制EMs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丹莪妇康胶囊低、中、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灌胃给药45天后,对在位、异位子宫内膜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用图像分析仪对其T细胞亚群、巨噬细胞定量分析。结果:与模型组相比,丹莪妇康胶囊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显著降低异位内膜组织内CD8+T细胞面数密度(P<0.05和P<0.01);中剂量组显著降低异位内膜组织内巨噬细胞数(P<0.05);虽然丹莪妇康胶囊对异位内膜组织内CD4+T细胞面数密度、CD8+T/CD4+T比值均有降低趋势,但未达统计学意义。结论:丹莪妇康胶囊能改善EMs大鼠异位内膜组织的免疫病理变化,主要是降低异位内膜组织内CD8+T细胞面数密度和巨噬细胞数目,可能是其疗效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莪妇康胶囊 子宫内膜异位症 大鼠 T细胞亚群 巨噬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