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常用大鼠发热模型研究
被引量:
72
1
作者
左泽平
王志斌
+2 位作者
郭玉东
王碧松
高阳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2期52-57,共6页
目的探讨干酵母、2,4-二硝基酚、脂多糖(LPS)、细菌内毒素引起SD大鼠实验性发热的过程和特点,比较不同浓度外致热原对大鼠发热过程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干酵母(2 g/kg、1 g/kg)、2,4-二硝基酚(30mg/kg、15 mg/kg)、LPS(100μg/kg、20μg...
目的探讨干酵母、2,4-二硝基酚、脂多糖(LPS)、细菌内毒素引起SD大鼠实验性发热的过程和特点,比较不同浓度外致热原对大鼠发热过程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干酵母(2 g/kg、1 g/kg)、2,4-二硝基酚(30mg/kg、15 mg/kg)、LPS(100μg/kg、20μg/kg)、细菌内毒素(120 EU/kg、60 EU/kg)发热模型,记录不同时间点大鼠升温值,绘制各模型平均升温曲线,比较不同大鼠发热模型的发热特点。结果皮下注射干酵母混悬液,注射后2~3 h开始升温,6~7 h达峰值,升温持续20 h;皮下注射2,4-二硝基酚溶液,注射后20 min开始升温,1~1.5 h达峰值,升温持续3~5 h;腹腔注射LPS、细菌内毒素,注射后30 min开始升温,此后升温曲线表现为双相热或三相热,升温持续5~8 h。结论不同外致热原所致SD大鼠发热的过程和特点不同;外致热原浓度不同,所致大鼠发热过程和特点不同。解热试验中,应根据受试药物本身特点选用合适的大鼠发热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发热模型
发热
过程
发热
特点
升温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小儿柴桂退热口服液对发热模型大鼠的退热作用和机制研究
被引量:
3
2
作者
洪倩
马增春
+3 位作者
王增慧
韩莉
王青
杨阳
《世界中医药》
CAS
2023年第11期1558-1562,共5页
目的:研究小儿柴桂退热口服液对酵母发热模型大鼠的退热作用机制。方法:将45只雄性SD大鼠皮下注射20%酵母混悬液,制备酵母发热模型大鼠,通过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模型组、布洛芬组、柴桂低剂量组、柴桂中剂量组、柴桂高剂量组,每组9只,模...
目的:研究小儿柴桂退热口服液对酵母发热模型大鼠的退热作用机制。方法:将45只雄性SD大鼠皮下注射20%酵母混悬液,制备酵母发热模型大鼠,通过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模型组、布洛芬组、柴桂低剂量组、柴桂中剂量组、柴桂高剂量组,每组9只,模型组给予0.75 mL/kg剂量生理盐水溶液灌胃,布洛芬组给予0.75 mL/kg剂量右旋布洛芬口服混悬液灌胃,柴桂各剂量组分别给予1.25 mL/kg、2.5 mL/kg、5 mL/kg剂量小儿柴桂退热口服液灌胃;另取9只未造模大鼠为空白组,给予0.75 mL/kg剂量生理盐水溶液灌胃。给药1 h、2 h后,比较各组大鼠体温变化情况;给药2 h后,比较各组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一氧化氮(NO)、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及下丘脑前列腺素E_(2)(PGE_(2))、环磷酸腺苷(cAMP)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治疗1 h、2 h后各给药组大鼠体温升高幅度均有所降低,且随着时间延长体温下降趋势越显著。与模型组比较,布洛芬组、柴桂各剂量组大鼠IL-1β、NO、MOP含量以及PGE_(2)、cAMP含量均显著降低(均P<0.01);柴桂各剂量组的效应强度与剂量均正相关,但均弱于布洛芬组。结论:小儿柴桂退热口服液能够降低酵母发热模型大鼠的体温升高,且退热作用较为温和;其作用机制与抑制血清炎症介质IL-1β、NO、MOP的生成与释放,减少下丘脑发热中枢PGE_(2)、cAMP的合成与释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柴桂退热口服液
退热作用
退热机制
发热
模型
大鼠
酵母
体温
炎症介质
下丘脑
发热
中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常用大鼠发热模型研究
被引量:
72
1
作者
左泽平
王志斌
郭玉东
王碧松
高阳
机构
北京市药品检验所
出处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2期52-57,共6页
文摘
目的探讨干酵母、2,4-二硝基酚、脂多糖(LPS)、细菌内毒素引起SD大鼠实验性发热的过程和特点,比较不同浓度外致热原对大鼠发热过程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干酵母(2 g/kg、1 g/kg)、2,4-二硝基酚(30mg/kg、15 mg/kg)、LPS(100μg/kg、20μg/kg)、细菌内毒素(120 EU/kg、60 EU/kg)发热模型,记录不同时间点大鼠升温值,绘制各模型平均升温曲线,比较不同大鼠发热模型的发热特点。结果皮下注射干酵母混悬液,注射后2~3 h开始升温,6~7 h达峰值,升温持续20 h;皮下注射2,4-二硝基酚溶液,注射后20 min开始升温,1~1.5 h达峰值,升温持续3~5 h;腹腔注射LPS、细菌内毒素,注射后30 min开始升温,此后升温曲线表现为双相热或三相热,升温持续5~8 h。结论不同外致热原所致SD大鼠发热的过程和特点不同;外致热原浓度不同,所致大鼠发热过程和特点不同。解热试验中,应根据受试药物本身特点选用合适的大鼠发热模型。
关键词
大鼠发热模型
发热
过程
发热
特点
升温曲线
Keywords
Febrile rats model
Fever process
Fever characteristics
Fever curves
Drug research
分类号
R33 [医药卫生—人体生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小儿柴桂退热口服液对发热模型大鼠的退热作用和机制研究
被引量:
3
2
作者
洪倩
马增春
王增慧
韩莉
王青
杨阳
机构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海医院/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一集团军医院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辐射医学研究所
出处
《世界中医药》
CAS
2023年第11期1558-1562,共5页
基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项目(ZYYCXTD-C-202009)。
文摘
目的:研究小儿柴桂退热口服液对酵母发热模型大鼠的退热作用机制。方法:将45只雄性SD大鼠皮下注射20%酵母混悬液,制备酵母发热模型大鼠,通过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模型组、布洛芬组、柴桂低剂量组、柴桂中剂量组、柴桂高剂量组,每组9只,模型组给予0.75 mL/kg剂量生理盐水溶液灌胃,布洛芬组给予0.75 mL/kg剂量右旋布洛芬口服混悬液灌胃,柴桂各剂量组分别给予1.25 mL/kg、2.5 mL/kg、5 mL/kg剂量小儿柴桂退热口服液灌胃;另取9只未造模大鼠为空白组,给予0.75 mL/kg剂量生理盐水溶液灌胃。给药1 h、2 h后,比较各组大鼠体温变化情况;给药2 h后,比较各组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一氧化氮(NO)、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及下丘脑前列腺素E_(2)(PGE_(2))、环磷酸腺苷(cAMP)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治疗1 h、2 h后各给药组大鼠体温升高幅度均有所降低,且随着时间延长体温下降趋势越显著。与模型组比较,布洛芬组、柴桂各剂量组大鼠IL-1β、NO、MOP含量以及PGE_(2)、cAMP含量均显著降低(均P<0.01);柴桂各剂量组的效应强度与剂量均正相关,但均弱于布洛芬组。结论:小儿柴桂退热口服液能够降低酵母发热模型大鼠的体温升高,且退热作用较为温和;其作用机制与抑制血清炎症介质IL-1β、NO、MOP的生成与释放,减少下丘脑发热中枢PGE_(2)、cAMP的合成与释放有关。
关键词
小儿柴桂退热口服液
退热作用
退热机制
发热
模型
大鼠
酵母
体温
炎症介质
下丘脑
发热
中枢
Keywords
Xiaoer Chaigui Tuire Oral Liquid
Antipyretic effect
Antipyretic mechanism
Fever model rat
Yeast
Body temperature
Inflammatory mediator
Hypothalamic fever central
分类号
R285.5 [医药卫生—中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常用大鼠发热模型研究
左泽平
王志斌
郭玉东
王碧松
高阳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12
7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小儿柴桂退热口服液对发热模型大鼠的退热作用和机制研究
洪倩
马增春
王增慧
韩莉
王青
杨阳
《世界中医药》
CAS
2023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