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代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衰老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5
1
作者 苗新宇 朱潇潇 +2 位作者 龚燕平 谷昭艳 李春霖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30-235,共6页
目的建立血管衰老模型,观察比较高葡萄糖(HG)、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过氧化氢(H_2O_2)及棕榈酸(PA)对原代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RAEC)诱导衰老作用。方法取2月龄雄性Wistar大鼠,组织贴块法提取原代RAEC并采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检测CD3... 目的建立血管衰老模型,观察比较高葡萄糖(HG)、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过氧化氢(H_2O_2)及棕榈酸(PA)对原代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RAEC)诱导衰老作用。方法取2月龄雄性Wistar大鼠,组织贴块法提取原代RAEC并采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检测CD31的表达并进行鉴定。分别应用30 mmol/L葡萄糖(HG)、 10μmol/L AngⅡ、 100μmol/L H_2O_2、 0.5 mmol/L PA处理原代RAEC 24 h。采用β-半乳糖苷酶染色观察细胞衰老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衰老相关基因P16 mRNA的水平, Western blot法检测衰老相关基因P16、 P21、 P53蛋白水平;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观察P16的表达, CCK-8法观察细胞存活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各处理组RAEC中β-半乳糖苷酶染色细胞增加,以H_2O_2、 PA处理组更明显; HG、 AngⅡ、 H_2O_2、 PA处理均可增加RAEC的P16 mRNA水平; AngⅡ、 H_2O_2、 PA处理均可增强RAEC的P16、 P21蛋白水平,以H_2O_2组最显著。各处理组细胞P16表达均增强,与对照组相比, HG组与AngⅡ组细胞存活率变化不大, H_2O_2组与PA组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结论 HG、 AngⅡ、 H_2O_2及PA均可诱导建立RAEC衰老模型,以H_2O_2诱导衰老作用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老 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raec) 原代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和纯化鉴定 被引量:11
2
作者 杨翠燕 王金凤 +3 位作者 张艳萍 王芳 王国玉 侯明晓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5-196,200,共3页
目的探索分离、培养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的有效方法。方法取Wistar大鼠1只,无菌条件下打开胸腔取出胸主动脉,去除外周结缔组织及脂肪,使主动脉内膜翻出,用丝线结扎动脉两端后用烧热的镊子烫烙。置于50ml铺有鼠尾胶培养瓶中培养,加... 目的探索分离、培养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的有效方法。方法取Wistar大鼠1只,无菌条件下打开胸腔取出胸主动脉,去除外周结缔组织及脂肪,使主动脉内膜翻出,用丝线结扎动脉两端后用烧热的镊子烫烙。置于50ml铺有鼠尾胶培养瓶中培养,加入含有20%新生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静止培养,6d后换液并弃主动脉。经0.125%胰酶差速消化传代,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血管内皮细胞标志分子Ⅷ因子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培养6d时有少量细胞自主动脉迁移出并贴壁生长;12~14d时贴壁细胞覆盖大部分培养瓶底,约70%的细胞汇合成单层;经胰酶差速消化传代细胞生长旺盛,细胞汇合后呈现典型的"鹅卵石"样内皮细胞特征;内皮细胞标志物Ⅷ因子表达阳性率达100%。结论本研究采用的方法简便易行,不需要胶原酶及内皮细胞生长补充物,更为经济适用,适用于细小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 内皮细胞 体外研究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壁纳米碳管对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损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林治卿 袭著革 +2 位作者 晁福寰 杨丹凤 张华山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4期362-369,共8页
为了探索单壁纳米碳管(SWCNT)能否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其可能的损伤机制,将大鼠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暴露于不同浓度的SWCNT水溶液中(0.8、1.6、3.12、6.25、12.5、25、50、100、200μg·mL-1)中染毒,染毒不同时间后测定细胞存活... 为了探索单壁纳米碳管(SWCNT)能否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其可能的损伤机制,将大鼠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暴露于不同浓度的SWCNT水溶液中(0.8、1.6、3.12、6.25、12.5、25、50、100、200μg·mL-1)中染毒,染毒不同时间后测定细胞存活率、细胞内LDH和GSH含量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随着SWCNT染毒浓度和染毒时间的上升,大鼠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存活率逐渐下降,死亡率逐渐上升;细胞内LDH在SWCNT染毒浓度为0 ̄100μg·mL-1范围内其释放随染毒剂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在200μg·mL-1剂量组,其释放有所减弱;而细胞内GSH在SWCNT染毒浓度为0 ̄200μg·mL-1范围内其含量随染毒剂量的增加而逐渐下降.以上结果说明,SWCNT可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其机制可能为氧化损伤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壁纳米碳管(SWCNT) 大鼠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 氧化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原代培养的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潘礼龙 戴敏 王伟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10-413,共4页
目的建立简单有效且重复性高的大鼠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原代培养技术。方法取大鼠主动脉,将主动脉内膜暴露于外,采用不同浓度的Ⅰ型胶原酶以及不同消化时间对组织块进行预消化,然后将大鼠主动脉切成小块按内膜朝下贴在鼠尾胶原包被... 目的建立简单有效且重复性高的大鼠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原代培养技术。方法取大鼠主动脉,将主动脉内膜暴露于外,采用不同浓度的Ⅰ型胶原酶以及不同消化时间对组织块进行预消化,然后将大鼠主动脉切成小块按内膜朝下贴在鼠尾胶原包被的培养瓶上进行培养。结果2.0g·L-1型胶原酶消化1h的组织块细胞迁出速度且组织迁出率明显提高(P<0.05),组织贴壁后24h即可见内皮细胞从组织块周围游离出来,呈短梭形或类三角形,d4~5即可进行传代培养,传代后d3~4即可融合成单层,呈典型“铺路石”状排列,经免疫组化S-P法鉴定有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存在,进一步确认其为内皮细胞。结论经2.0g·L-1Ⅰ型胶原酶消化1h的组织块,组织块迁出率及内皮细胞迁出速度明显提高,从而大大缩短原代培养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主动脉 内皮细胞 原代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甲苷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线粒体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少君 吴恒芳 +2 位作者 陈相健 杨笛 朱铁兵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889-893,共5页
目的:研究黄芪甲苷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线粒体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两肾一夹制备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术后2周将大鼠随机分为手术组和黄芪甲苷治疗组[5.0 mg/(kg·d)],以假手术组为正常对照,治疗2周后,观察大鼠... 目的:研究黄芪甲苷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线粒体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两肾一夹制备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术后2周将大鼠随机分为手术组和黄芪甲苷治疗组[5.0 mg/(kg·d)],以假手术组为正常对照,治疗2周后,观察大鼠胸主动脉内皮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变化,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大鼠胸主动脉内皮细胞锰超氧化物歧化酶(SOD2)的表达。结果:术后2周大鼠收缩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大鼠。手术组大鼠胸主动脉内皮细胞线粒体内嵴断裂、消失,基质电子密度降低,肿胀、空泡化明显;黄芪甲苷治疗后大鼠胸主动脉内皮细胞线粒体损伤程度明显减轻。手术组大鼠胸主动脉内皮细胞SOD2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大鼠明显降低,黄芪甲苷治疗后恢复至正常大鼠水平。结论:黄芪甲苷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线粒体的损伤有保护作用,上调主动脉内皮细胞SOD2表达是其可能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甲苷 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 主动脉内皮细胞 线粒体 锰超氧化物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v1.5蛋白通道阻滞剂DPO-1对LPS诱导的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安宁 周贤 +2 位作者 张晓霞 杨涛 许美霞(指导)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2310-2313,共4页
目的:研究Kv1.5蛋白通道阻滞剂DPO-1对LPS诱导的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Control组、LPS组、LPS+DPO-11组、LPS+DPO-12组,LPS组静脉注射5 mg/kg LPS建立脓毒症模型,LPS+DPO-11组、LPS+DPO-12组建模后分别腹... 目的:研究Kv1.5蛋白通道阻滞剂DPO-1对LPS诱导的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Control组、LPS组、LPS+DPO-11组、LPS+DPO-12组,LPS组静脉注射5 mg/kg LPS建立脓毒症模型,LPS+DPO-11组、LPS+DPO-12组建模后分别腹腔注射不同剂量DPO-1(0.3、3 mg/kg)。取大鼠胸主动脉,分离内膜组织,Western blot检测内皮细胞中Kv1.5蛋白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内皮细胞凋亡率;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内皮细胞标志物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ndocan)、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血清炎症因子IL-6、IL-1β及TNF-α水平,并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结果:Kv1.5蛋白在Control组及LPS组存在表达,与Control组相比,LPS组Kv1.5蛋白表达增加(P<0.01);流式细胞结果显示,LPS组内皮细胞凋亡率较Control组明显上升(P<0.01),而LPS+DPO-11组及LPS+DPO-12组内皮细胞凋亡率较LPS组下降(P<0.05);与Control组相比,LPS组血清内皮细胞标志物Endocan、VCAM-1、vWF及血清炎症因子IL-6、IL-1β及TNF-α水平明显升高(P<0.05),给予Kv1.5特异性通道阻滞剂DPO-1干预后,大鼠血清内皮细胞标志物Endocan、VCAM-1、vWF及血清炎症因子IL-6、IL-1β及TNF-α水平下降(P<0.05),且这一效应随DPO-1剂量增加而加强;LPS组较Control组MDA、MPO水平上升,SOD活性降低(P<0.05),而DPO-1预处理可降低MDA、MPO含量、增加SOD活性(P<0.05)。结论:Kv1.5蛋白通道DPO-1通过阻断Kv1.5通道,减轻主动脉内皮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抑制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V1.5 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 DPO-1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消化法分离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的改进方法 被引量:3
7
作者 徐荣良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84-284,共1页
大鼠来源方便,价格相对较低,并有以往大量的研究基础,故往往成为急慢性实验的动物模型对象,它也是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的模型之一。但采用体外培养分离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较困难。笔者曾用酶灌注消化法,机械刮取法及组织贴块法等来分... 大鼠来源方便,价格相对较低,并有以往大量的研究基础,故往往成为急慢性实验的动物模型对象,它也是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的模型之一。但采用体外培养分离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较困难。笔者曾用酶灌注消化法,机械刮取法及组织贴块法等来分离培养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均未取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主动脉 内皮细胞 酶消化法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改良型分离培养方法 被引量:5
8
作者 林翠红 刘光辉 +4 位作者 杨田野 赵利 王航 史常旋 孟春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11-916,共6页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的大鼠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VECs)分离纯化及培养方法。方法无菌条件下分离获得大鼠主动脉,在眼科显微器械的辅助下翻转暴露血管内膜。按处理方式的不同,将获得的主动脉血管段分为消化压片...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的大鼠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VECs)分离纯化及培养方法。方法无菌条件下分离获得大鼠主动脉,在眼科显微器械的辅助下翻转暴露血管内膜。按处理方式的不同,将获得的主动脉血管段分为消化压片法组、单纯消化法组和单纯压片法组,并进行对应的处理和培养,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VECs形态,免疫荧光法鉴定VECs的细胞标记物。结果消化压片法组在接种后48~72h即有VECs自血管段中迁移出,原代细胞约10~11d可达到近融合状态,子代细胞生长速度加快,5d后达到融合状态,呈典型的"铺路石"样特征。相对于其他两组,消化压片法组VECs的迁移速度快、细胞数量多。免疫学鉴定显示细胞标志物Ⅷ因子、vWF和CD31的阳性率高达99%。所培养的VECs传代培养至第10代,未见明显的细胞形态特征变化,免疫荧光鉴定至第8代,未见明显的细胞免疫特征变化。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一种简单经济的大鼠主动脉VECs分离、纯化和培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主动脉 血管内皮细胞 分离 纯化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游泳运动后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的改变 被引量:4
9
作者 梁志强 邓道善 廖进昌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80-81,共2页
对9只大鼠进行了6个月的游泳训练后,结果发现:内皮细胞胞核增大,染色体增多,细胞质中线粒体增加,有大量微饮小泡存在。运动训练可以引起主动脉形态结构的改变。
关键词 游泳运动的大鼠 主动脉内皮细胞 透射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代SD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培养方法的建立及其鉴定 被引量:5
10
作者 唐元瑜 刘海琴 马华根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38-1042,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高效的原代SD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AECs)培养方法,为探索AECs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及开展心脑血管疾病研究提供重要的载体和工具细胞。方法:取SD大鼠1只,无菌打开胸腹腔,分离出主动脉,剔除血管外结缔组织和脂肪,将主动脉内...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高效的原代SD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AECs)培养方法,为探索AECs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及开展心脑血管疾病研究提供重要的载体和工具细胞。方法:取SD大鼠1只,无菌打开胸腹腔,分离出主动脉,剔除血管外结缔组织和脂肪,将主动脉内膜外翻,切成长为1.0~1.5 mm的血管段后接种于培养瓶中,7 d后去除血管段继续培养。通过细胞形态表现观察和第Ⅷ因子(FⅧ)相关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目的细胞。结果:接种3 d后,有少量细胞从血管段周围迁移出,形成岛屿状细胞团;10~12 d后,细胞集落逐渐融合成片,铺满瓶底,呈典型的“铺路石样”镶嵌式排列。FⅧ相关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细胞的胞核和胞质淡染成棕红色,表达为阳性,阳性细胞率达98%以上。结论:主动脉内膜外翻切段贴壁培养法能够成功分离培养出原代大鼠AE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 血管内皮细胞 内膜外翻切段贴壁培养法 原代培养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大鼠 S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培养的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建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体外模型初步研究
11
作者 王白岚 肖群 +1 位作者 陈高明 陈致怀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1年第z1期37-39,共3页
目的 :分离大鼠肺血管及腹主动脉的内皮细胞 ,建立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表达的体外模型。 方法 :分离大鼠肺血管内皮细胞采用活体胶原酶灌注法、腹主动脉内皮细胞采用贴壁法 ;二种方法均用胰酶不完全消化和加入血清或无血清培养... 目的 :分离大鼠肺血管及腹主动脉的内皮细胞 ,建立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表达的体外模型。 方法 :分离大鼠肺血管内皮细胞采用活体胶原酶灌注法、腹主动脉内皮细胞采用贴壁法 ;二种方法均用胰酶不完全消化和加入血清或无血清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得到纯化的内皮细胞。 结果 :肺血管内皮细胞灌注法细胞传代至第 4代后其增生速度趋于稳定 ,内皮细胞纯度达到 95 %以上 ,冻存后细胞复苏率 (0 .816± 0 .0 85 )和贴壁率 (0 .75 8±0 .0 79)均较高、生长良好。腹主动脉内皮细胞贴壁法第 4代传代后细胞增生速度较慢 ,纯度为 78% ,冻存后传代细胞复苏率为 0 .72 4。 结论 :肺血管内皮细胞灌注法分离到的大鼠肺血管内皮细胞 ,纯度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肺血管内皮细胞 主动脉内皮细胞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鉴定及传代培养 被引量:1
12
作者 高瑞金 刘学 +4 位作者 崔卫波 谭海明 张碧成 陆倩倩 张雨梅 《山东畜牧兽医》 2013年第4期8-10,共3页
为了获取大鼠血管内皮细胞供血管形成研究,建立了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采用Wister大鼠主动脉植块法分离内皮细胞并传代培养,计数并绘制不同代次内皮细胞生长曲线。应用CD31免疫组化及内皮细胞的管形成试验对内皮细胞进行... 为了获取大鼠血管内皮细胞供血管形成研究,建立了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采用Wister大鼠主动脉植块法分离内皮细胞并传代培养,计数并绘制不同代次内皮细胞生长曲线。应用CD31免疫组化及内皮细胞的管形成试验对内皮细胞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主动脉植块法及传代培养获得的细胞具有内皮细胞"铺路石"样的典型特性,传代生长状态良好;CD31抗体免疫组化阳性、管形成能力良好。所建立的大鼠主动脉植块法分离及体外培养内皮细胞的体系是一种简便可行的获取内皮细胞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 分离培养 大鼠主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架重塑 被引量:3
13
作者 宁芬茹 李东林 程朋真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05-511,共7页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形态和骨架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动脉内皮细胞(RAEC)和BMSC的TranswellTM隔离共培养体系,通过扫描电镜和罗丹明标记的鬼笔环肽染色观察BMSC的形态和骨架变化,ELISA检测...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形态和骨架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动脉内皮细胞(RAEC)和BMSC的TranswellTM隔离共培养体系,通过扫描电镜和罗丹明标记的鬼笔环肽染色观察BMSC的形态和骨架变化,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的FGF-2含量;实时定量PCR检测单独和共培养后两种细胞的FGF-2 mRNA水平,共培养体系中添加FGF-2受体的抑制剂NVP-BGJ398,阻断FGF-2受体观察其对BMSC骨架的影响;单独BMSC培养基中添加重组FGF-2,验证外源性FGF-2的作用效果。结果与RAEC共培养后,BMSC逐渐拉伸、收缩,产生大量丝状伪足;在共培养体系中FGF-2含量增加且主要由RAEC分泌;FGF-2受体的抑制剂NVP-BGJ398可显著阻断BMSC骨架重塑,细胞多为短梭形,呈旋涡状排列。外源性FGF-2则促进BMSC胞体收缩、边缘拉伸,产生丝状伪足交错分布。结论RAEC分泌FGF-2诱导BMSC骨架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架重塑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 大鼠动脉内皮细胞(rae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高脂血症通过Caspase-1-Sirtuin 1通路促进内皮细胞激活 被引量:1
14
作者 Yin 杨越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08-308,共1页
Caspase-1具有促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已经广为人知,但其是否帮助了血管内皮细胞(ECs)感知早期高脂血症并激活ECs还尚不清楚。最近的研究发现,脂肪组织代谢应激时,caspase-1特异剪切组蛋白去乙酰化酶Sirt1。本文研究人员利用(Apo E-/-/... Caspase-1具有促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已经广为人知,但其是否帮助了血管内皮细胞(ECs)感知早期高脂血症并激活ECs还尚不清楚。最近的研究发现,脂肪组织代谢应激时,caspase-1特异剪切组蛋白去乙酰化酶Sirt1。本文研究人员利用(Apo E-/-/caspase-1-/-)双敲小鼠模型,证明了ECs通过caspase-1-sirtuin 1-activator protein-1(AP-1)通路感知早期高脂血症,导致内皮激活,招募单核细胞,动脉粥样硬化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血症 CASPASE CASPASE 代谢应激 血管内皮细胞 脂肪组织 内皮细胞激活 主动脉 高脂喂养 抗粥样硬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影响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的机制探讨 被引量:15
15
作者 葛长江 胡申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2324-2327,共4页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控制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高血压的机制,研究阿托伐他汀对SHR血浆内皮素-1(ET-1)和主动脉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影响,以及对SHR的主动脉平滑肌细胞(ASMC)凋亡和P27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8周龄SHR 12只,随机分为...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控制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高血压的机制,研究阿托伐他汀对SHR血浆内皮素-1(ET-1)和主动脉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影响,以及对SHR的主动脉平滑肌细胞(ASMC)凋亡和P27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8周龄SHR 12只,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ATV组,N=6)和SHR组(N=6),并以同周龄 WKY(N=6)作为对照。ATV组给以阿托伐他汀(50MG·KG-1·D-1)灌胃。10周后观察3组大鼠血压、血清总胆固醇 (TC)、总甘油三酯(TG)含量变化,血浆ET-1和主动脉NOS活性的改变,以及TUNEL法检测ASMC凋亡率,测定动脉 ASMC P27蛋白表达。结果:阿托伐他汀给药10周后,ATV组动脉收缩压显著低于SHR组[(134.17±3.60)MMHG VS (173.33±3.78)MMHG,P<0.01];ATV组血清TC和TG浓度均显著低于SHR组(P<0.01,P<0.01)。同时,阿托伐他汀显著降低SHR血浆ET-1水平[(130.04±40.07)NG/L VS(196.74±59.69)NG/L,P<0.05]和增加SHR主动脉NOS 活性[(0.189±0.040)KU/G PROTEIN VS (0.124±0.057)KU/G PROTEIN,P<0.01];ATV组ASMC凋亡率显著高于SHR组 (16.94%±3.08% VS 9.01%±2.36%,P<0.01);ATV组ASMC P27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WKY大鼠(33.02%± 5.01% VS 24.25%±4.41%,P<0.05),而SHR组该指标明显低于WKY大鼠(16.08%±7.09% VS 24.25%±4.41%, 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控制SHR血压增高,其机制可能与降低SHR的血浆ET-1水平和增高主动脉NOS活性,以及增高ASMC凋亡率和P27蛋白表达阳性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高血压 大鼠 内皮缩血管肽1 一氧化氮合酶 主动脉 细胞凋亡 蛋白质P2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来源的一氧化氮通过S-亚硝基化修饰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其降解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婧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0-80,共1页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作为内皮细胞一氧化氮(NO)产生的主要来源,在多种心血管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eNOS的功能受多种因子调控,其中四氢生物蝶呤(BH4)可通过维持eNOS偶联状态而促进其形成NO,而非解偶联状态下生成超氧阴离子,...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作为内皮细胞一氧化氮(NO)产生的主要来源,在多种心血管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eNOS的功能受多种因子调控,其中四氢生物蝶呤(BH4)可通过维持eNOS偶联状态而促进其形成NO,而非解偶联状态下生成超氧阴离子,进而保护内皮生理功能。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作为生成四氢生物蝶呤(BH4)的主要蛋白酶,对内皮功能调控具有重要影响,然而eNOS对DHER是否具有调控作用及相关机制尚不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氢叶酸还原酶 亚硝基化 生物蝶呤 心血管疾病 超氧阴离子 内皮细胞 解偶联 主动脉内皮 泛素蛋白 主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编者的话──两年来心血管分子生物学研究小结── 被引量:1
17
作者 汤健 周爱儒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1994年第S1期268-271,共4页
编者的话——两年来心血管分子生物学研究小结——这本“心血管分子生物学”专辑收集了我们研究所近两年来关于心血管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一些主要论著,内容包括:1.心血管系统一些基因的克隆和表达;2.癌基因、抗癌基因在心血管发病... 编者的话——两年来心血管分子生物学研究小结——这本“心血管分子生物学”专辑收集了我们研究所近两年来关于心血管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一些主要论著,内容包括:1.心血管系统一些基因的克隆和表达;2.癌基因、抗癌基因在心血管发病中的作用;3.生长因子与心血管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抗癌基因 生长因子 平滑肌细胞增殖 高血压大鼠 血管紧张素 心钠素 内皮 正常血压 大鼠主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血管生理的某些进展——第31届国际生理科学大会简介 被引量:1
18
作者 何瑞荣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80-83,共4页
这次大会上,有关心血管生理的专题报告9次,讨论会6次和论文展示250余篇。现简要介绍较重要的几个方面。一、心房钠尿因子(ANF)的生理作用有关ANF的生理效应,仍然是本届大会的热点课题。Ruskoaho在报告中指出。
关键词 生理科学 心房钠尿因子 内皮细胞 电压依赖性 外周化学感受器 生理效应 专题报告 离体灌注 大鼠主动脉 缩血管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