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87篇文章
< 1 2 6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运输密度对大黄鱼幼鱼运输水质和成活率、血液生化以及能量代谢的影响
1
作者 田永宾 王蒙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5-68,共4页
为了给大黄鱼幼鱼规模化运输提供理论支撑,本研究选取平均体长7±0.52 cm,平均重量3±0.03 g的大黄鱼幼鱼为研究对象,采用双层聚乙烯尼龙袋封闭充氧运输,将试验组T1、T2、T3和T4的运输密度设置为30、40、50和60 g/L,每处理5个重... 为了给大黄鱼幼鱼规模化运输提供理论支撑,本研究选取平均体长7±0.52 cm,平均重量3±0.03 g的大黄鱼幼鱼为研究对象,采用双层聚乙烯尼龙袋封闭充氧运输,将试验组T1、T2、T3和T4的运输密度设置为30、40、50和60 g/L,每处理5个重复,共20个运输包,以运输前的鱼体和海水作为CK,模拟运输12 h,测定其对运输水质、成活率、血液生化以及能量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T4的pH、溶氧量(DO)和成活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NH4-N和游离CO_(2)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T1的水质显著低于CK(P<0.05),但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T2和T3的水质和成活率显著低于CK(P<0.05),且T2和T3处于同一水平(P>0.05)。T4的COR、GLU和LAC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TP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T1的血液生化水平显著低于CK(P<0.05),但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T2和T3的血液生化水平显著低于CK(P<0.05),且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T4的ATP、MDH、SDH、PK和LDH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T1的能量代谢指标显著高于CK(P<0.05),但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T2和T3的能量代谢指标显著高于CK(P<0.05),且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运输密度对大黄鱼幼鱼运输水质和成活率、血液生化以及能量代谢有明显影响,在本研究条件下,结合实际生产需要,运输密度不宜超过50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运输 水质 成活率 血液生化 能量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鱼选育子代F_(3)肌肉营养分析
2
作者 黄伟卿 张艺 +5 位作者 周振平 周逸洋 周舒宁 周洪磊 武小宣 丁建发 《渔业研究》 2025年第4期460-467,共8页
【目的】探究选育对大黄鱼肌肉营养的影响。【方法】取大黄鱼选育子代F_(3)和同期同一环境养殖的未经选育的对照组进行肌肉粗蛋白质、粗脂肪、水分和灰分含量,以及氨基酸组成和脂肪酸组成对比分析。【结果】大黄鱼选育子代F_(3)肌肉中... 【目的】探究选育对大黄鱼肌肉营养的影响。【方法】取大黄鱼选育子代F_(3)和同期同一环境养殖的未经选育的对照组进行肌肉粗蛋白质、粗脂肪、水分和灰分含量,以及氨基酸组成和脂肪酸组成对比分析。【结果】大黄鱼选育子代F_(3)肌肉中的粗蛋白质含量(16.77±0.33)%高于对照组,粗脂肪含量(12.23±0.12)%和水分含量(69.13±0.69)%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肌肉中所含的氨基酸总量(TAA)和鲜味氨基酸(DA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达84.71±0.86,与对照组基本保持一致;肌肉中所含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为(27.63±0.63)%,高不饱和脂肪酸(HUFA)为(12.79±0.50)%,∑n-3 PUFA含量(13.21±0.44)%和EPA+DHA含量(11.70±0.4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n-6 PUFA的含量(13.82±0.95)%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开展大黄鱼复合体型修长、体色金黄和生长速度快的多性状良种选育,能提高大黄鱼肌肉中TAA、DAA、PUFA、HUFA、∑n-3 PUFA和EPA+DHA的含量,改善大黄鱼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选育子代 肌肉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熟制方式对大黄鱼品质特性的影响
3
作者 马宇荷 赵永强 +6 位作者 黄香兰 宋佳慧 石林凡 翁武银 刘智禹 刘淑集 任中阳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70-80,共11页
为了探究传统熟制方式对大黄鱼品质的影响,本实验以新鲜大黄鱼为研究对象,通过感官评价、质构、总挥发性盐基氮的测定以及电子鼻、电子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傅里叶红外光谱(... 为了探究传统熟制方式对大黄鱼品质的影响,本实验以新鲜大黄鱼为研究对象,通过感官评价、质构、总挥发性盐基氮的测定以及电子鼻、电子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傅里叶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和电泳分析了不同熟制方式(煮制、蒸制、炸制和微波)下大黄鱼感官品质、风味特征以及蛋白质结构、蛋白质分子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煮制组感官评分最低,蒸制、炸制和微波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熟制后大黄鱼硬度、咀嚼性和胶黏性降低,其中炸制组硬度和咀嚼性最高,而微波和蒸制组口感较好。结合电子鼻与GC-IMS对大黄鱼气味的分析,可以分辨出不同熟制方式下的大黄鱼。GC-IMS共鉴定出56种挥发性物质,其中微波组大黄鱼的挥发性物质最多,熟制后的大黄鱼中己醛、1,3-丁二醇、1-丁醇、乙酸的相对含量升高,戊醛、2-甲基丁醛、异戊醇、2-辛醇、3-羟基-2-丁酮和乙酸甲酯的相对含量降低。电子舌结果表明,鱼肉在熟制后丰富度、咸味和甜味都有所增加,其中炸制组鱼肉丰富度和鲜味较高,煮制组较低。与未熟制的鱼相比,煮制、蒸制和微波组的β-折叠相对含量增加,β-转角和α-螺旋减少,而炸制组β-转角的相对含量增加、无规则卷曲减少。电泳结果显示,添加β-巯基乙醇后,经油炸和微波处理过的鱼,在MHC和Actin处的条带强度均高于煮制和蒸制过的鱼肉。以上结果表明,微波和油炸的方式更适合大黄鱼的加工,该研究可以为大黄鱼产品的加工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熟制方式 感官品质 质构 风味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莨菪碱在杀香鱼假单胞菌灭活疫苗浸泡免疫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中的应用
4
作者 李姣姣 汪玮 +4 位作者 杨致旭 许文军 谢建军 施慧 何杰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3-441,共9页
为探究山莨菪碱在浸泡免疫大黄鱼中的应用效果,以添加山莨菪碱佐剂的杀香鱼假单胞菌灭活疫苗浸泡免疫大黄鱼,结果显示,免疫后1~4周,无佐剂疫苗组(FKC组)和山莨菪碱疫苗组(FKCA组)血清抗体水平均显著升高,第2~3周FKCA组血清抗体显著高于... 为探究山莨菪碱在浸泡免疫大黄鱼中的应用效果,以添加山莨菪碱佐剂的杀香鱼假单胞菌灭活疫苗浸泡免疫大黄鱼,结果显示,免疫后1~4周,无佐剂疫苗组(FKC组)和山莨菪碱疫苗组(FKCA组)血清抗体水平均显著升高,第2~3周FKCA组血清抗体显著高于FKC组。rt-PCR结果显示,从免疫后第4天开始,头肾、脾脏中免疫因子IgM、IL-1β、MHC-Iα、MHC-IIβ、CD4、CD8的表达量均出现升高,FKCA组头肾中IgM、IL-1β、MHC-Iα、CD8的表达峰值显著高于FKC组。酶活结果显示,体表黏液中AKP和ACP活力在免疫后第7天达到峰值,血清中AKP和ACP活力分别在第4天和第14天达到峰值,FKCA组AKP活力显著高于FKC组。组织切片观察发现,免疫后第4天,两个免疫组的皮肤均出现表皮层增厚、黏液细胞增多,同时FKCA组初级鳃丝增宽,生理变化趋势更显著。免疫28 d后攻毒,FKCA组相对保护率为61%,显著高于FKC组(14%)。生长指标对比显示,免疫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在免疫期内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山莨菪碱作为浸泡疫苗佐剂可显著提高杀香鱼假单胞菌灭活疫苗对大黄鱼的相对保护率,提升血清抗体水平、头肾免疫因子表达水平,提高AKP和ACP活力,增强皮肤和鳃丝对浸泡免疫的生理扩张,同时,山莨菪碱对大黄鱼的生长性能无副作用,是一种具有应用潜力的大黄鱼浸泡疫苗佐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莨菪碱 灭活疫苗 浸泡免疫 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养殖大黄鱼肌肉结构及蛋白组成分析
5
作者 马园 郭全友 +3 位作者 郑尧 孙威博 杨柳 宋晓燕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6-323,共8页
为探究不同品种养殖大黄鱼的食用品质差异,本研究以‘东海1号’‘甬岱1号’‘富发1号’‘浙江传统品种’及‘宁德传统品种’为对象,对其肌肉结构及蛋白组成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大黄鱼的基本营养成分存在一定差异,‘富发1号... 为探究不同品种养殖大黄鱼的食用品质差异,本研究以‘东海1号’‘甬岱1号’‘富发1号’‘浙江传统品种’及‘宁德传统品种’为对象,对其肌肉结构及蛋白组成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大黄鱼的基本营养成分存在一定差异,‘富发1号’肌肉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4个品种,而‘浙江传统品种’的粗脂肪含量最低,仅有2.77%;‘甬岱1号’大黄鱼肌纤维密度最高,是‘宁德传统品种’大黄鱼肌纤维密度的1.43倍;5个品种大黄鱼的肌纤维横截面积由大到小排序为‘浙江传统品种’>‘宁德传统品种’>‘富发1号’>‘东海1号’>‘甬岱1号’,低场核磁共振也发现‘甬岱1号’不易流动水具有较小的弛豫时间;‘富发1号’大黄鱼肌肉中盐溶性蛋白含量最高,为‘东海1号’的1.29倍,5个品种大黄鱼水溶性蛋白含量在58.72~74.85 mg/g之间,而凝胶电泳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大黄鱼的肌肉蛋白分子量分布无显著差异;5个品种大黄鱼肌肉的亮氨酸、赖氨酸、苯丙氨酸和酪氨酸含量均高于WHO/FAO标准。本研究从食品原料学角度系统分析了不同品种养殖大黄鱼的肌肉结构及蛋白组成差异,为后续良种选育和高质加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大黄鱼 品种 蛋白组成 肌肉结构 肌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藻酶解产物对大黄鱼生长、消化吸收及免疫指标的影响
6
作者 熊宇明 曾企辉 +5 位作者 梁萍 陈度煌 黄志坚 殷光文 林建斌 王登峰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60,共5页
试验旨在探究海藻酶解产物对大黄鱼生长、消化吸收及免疫指标的影响。选取315尾健康状况良好、体重(109.30±2.94)g的大黄鱼幼鱼,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大黄鱼。A组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5%的复合海藻酶解产物,B组在基... 试验旨在探究海藻酶解产物对大黄鱼生长、消化吸收及免疫指标的影响。选取315尾健康状况良好、体重(109.30±2.94)g的大黄鱼幼鱼,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大黄鱼。A组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5%的复合海藻酶解产物,B组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5%的海带酶解产物,对照组(C组)饲喂基础饲料。试验期56 d。结果显示:A组和B组大黄鱼末重、存活率(SR)、平均增重(AWG)、增重率(WGR)显著高于C组(P<0.05)。A组肌肉中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C组(P<0.05),水分和灰分含量显著低于C组(P<0.05)。A组和B组大黄鱼肠道绒毛高度(VH)和隐窝深度(CD)均显著大于C组(P<0.05)。C组大黄鱼血清补体C3水平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补体C4水平显著高于B组(P<0.05)。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0.5%海藻酶解产物或0.5%海带酶解产物可提升大黄鱼生长性能及SR,改善肌肉营养成分,促进肠道营养物质的吸收,增加抗病力,以0.5%复合海藻酶解产物添加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海藻酶解产物 肌肉营养成分 肠道功能 抗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添加剂对大黄鱼幼鱼生长、免疫和肠道形态的影响
7
作者 黄柯云 杨红玲 +4 位作者 赵芸 蔡国鹤 汪攀 朱传忠 孙云章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49-54,共6页
试验旨在研究在大黄鱼幼鱼饲料中添加果寡糖(FOS)、短小芽孢杆菌SE5(SE5)和三丁酸甘油酯(Tb)对其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试验选取4500尾鱼,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0尾鱼。对照组(T1组)饲喂基础日粮,T2组... 试验旨在研究在大黄鱼幼鱼饲料中添加果寡糖(FOS)、短小芽孢杆菌SE5(SE5)和三丁酸甘油酯(Tb)对其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试验选取4500尾鱼,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0尾鱼。对照组(T1组)饲喂基础日粮,T2组、T3组在T1组的基础上分别添加:0.087%SE5+0.1%Tb+0.1%FOS、0.087%SE5+0.1%Tb+0.2%FOS。试验期42 d。结果显示:与T1组相比,复合添加剂组末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显著提高(P<0.05)。与T1组相比,复合添加剂组肠道蛋白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T3组肠道脂肪酶活显著升高(P<0.05)。与T1组相比,T3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ZM)活性显著提高(P<0.05),T2组血清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显著提高(P<0.05),T2组和T3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显著提高(P<0.05)。此外,补充复合添加剂明显改善了大黄鱼肠道肠绒毛高度、数量和肌层厚度。研究表明,复合添加剂能够提高大黄鱼生长性能,增强免疫力,改善肠道形态,且以0.087%SE5+0.1%Tb+0.2%FOS的配伍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添加剂 大黄鱼 生长性能 免疫功能 肠道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歇禁食对大黄鱼生长、生理生化和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8
作者 王晓萌 刘晃 +5 位作者 姜旭阳 张成林 朱晨 龙丽娜 徐金铖 马天利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72,共9页
为研究饥饿与恢复投喂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的影响,试验以初始体质量为(122.62±11.08) g,体长为(17.9±1.04) cm的大黄鱼为样本,试验分成5组,分别为饥饿0 d(S0)、饥饿2 d(S2)、饥饿4 d(S4)、饥饿8 d(S8)、饥饿16 d(S1... 为研究饥饿与恢复投喂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的影响,试验以初始体质量为(122.62±11.08) g,体长为(17.9±1.04) cm的大黄鱼为样本,试验分成5组,分别为饥饿0 d(S0)、饥饿2 d(S2)、饥饿4 d(S4)、饥饿8 d(S8)、饥饿16 d(S16),然后再恢复投喂至第32天。结果显示:各组大黄鱼饥饿时体质量呈现降低趋势。恢复投喂后,在试验结束时所有饥饿组仅表现出部分补偿生长能力,其中S8组和S16组补偿生长能力较低。血清中甘油三酯以及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随饥饿时间的延长均降低。试验结束后,其指标在再投喂8 d后恢复不明显。此外,皮质醇浓度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饥饿8 d时升至最高,再投喂后恢复不显著。大黄鱼肠道组织结构与其生理生化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肠绒毛高度和肌层组织厚度均在饥饿8 d时降至最低,而再投喂后恢复并不明显。肠道中IL-1β、IL-10和TNF-α基因表达量随饥饿升高,S4组最高,恢复投喂后表达量下降。研究认为:在该试验条件下,饥饿胁迫持续8 d及以上会对大黄鱼产生显著影响。因此为保证饲养效果,建议大黄鱼的饥饿时长宜控制在8 d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饥饿 生长性能 血清生化指标 肠道组织学 免疫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联合微酸性电解水处理对轻腌大黄鱼品质及风味的影响
9
作者 杨佳 吴俊杰 +2 位作者 郭全友 周国燕 张秀洁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261-268,共8页
为探究微波联合微酸性电解水处理对轻腌大黄鱼品质及风味的影响,将轻腌大黄鱼分别用微波(microwave,MW)、微酸性电解水(slightly acidic electrolytic water,SAEW)、微波联合微酸性电解水(M-S)处理20 min,以未做处理的轻腌大黄鱼样品为... 为探究微波联合微酸性电解水处理对轻腌大黄鱼品质及风味的影响,将轻腌大黄鱼分别用微波(microwave,MW)、微酸性电解水(slightly acidic electrolytic water,SAEW)、微波联合微酸性电解水(M-S)处理20 min,以未做处理的轻腌大黄鱼样品为对照,测定其菌落总数、腐败菌数、总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e nitrogen,TVB-N)、色泽、质构和脂肪氧化等指标,并结合电子舌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仪分析其风味。结果表明,减菌处理能显著消减样品中菌落总数及腐败菌数量,其中M-S处理组效果最好,使菌落总数降低了3.00 lg CFU/g。与对照组相比,3个减菌处理组TVB-N值与脂肪氧化程度显著降低,鲜味值显著升高,但SAEW和MW处理使大黄鱼体表色泽的b*值显著降低,M-S处理对b^(*)值无显著影响。共鉴定出46种风味物质,MW处理降低了鱼肉不愉快气味物质的含量,而SAEW处理显著增加了鱼肉风味物质丰富度,其中乙酸异丙酯、庚醛等是特征风味成分。综合各项指标得出,M-S减菌处理具有良好的杀菌效果,并保持产品的品质风味。该研究可为水产品杀菌保鲜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腌大黄鱼 微波 微酸性电解水 挥发性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速对大黄鱼福利养殖生长性能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10
作者 钱振家 徐金铖 +2 位作者 刘晃 崔铭超 张成林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63,共11页
深远海养殖作为一种新兴的养殖模式,正成为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规模化养殖的重要发展方向。但在多风浪、高流速的深远海环境中,如何实现高效、福利化且绿色可持续的养殖目标,是当前亟待解决的挑战。探究流速对大黄鱼生长性能、... 深远海养殖作为一种新兴的养殖模式,正成为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规模化养殖的重要发展方向。但在多风浪、高流速的深远海环境中,如何实现高效、福利化且绿色可持续的养殖目标,是当前亟待解决的挑战。探究流速对大黄鱼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可为深远海养殖大黄鱼适宜流速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实验以体长·秒^(−1)(Body lengths per second,BL·s^(−1))为流速单位,将36尾大黄鱼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0 BL·s^(−1))、流速组A(0.5 BL·s^(−1))和流速组B(1 BL·s^(−1)),进行为期35 d的实验。结果显示:较高的流速(1 BL·s^(−1))可能会降低大黄鱼的体质量增长率和饲料利用率。在血液生化方面,随着流速增大,血糖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乳酸浓度持续上升,皮质醇水平出现显著性变化(p=0.024)。在消化酶活性和肠道结构方面:随着流速增大,消化酶活性呈显著上升趋势(p=0.004),肠绒毛长度显著增加(p<0.001),但绒毛厚度减小,肌层厚度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杯状细胞数量减少。此外,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随流速的增大显著降低(p<0.001),在1 BL·s^(−1)流速下,肝脏细胞出现水肿,胞质空泡化。综上所述,1 BL·s^(−1)流速可能会降低大黄鱼的生长性能,增加乳酸积累,减少绒毛接触面积,降低消化能力,引起肝脏细胞水肿,降低抗氧化水平,增加氧化应激;而0.5 BL·s^(−1)流速则会提高抗氧化水平,但其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降低(p=0.014),可能会引起免疫能力下降,增加患病风险。因此,在深远海养殖大黄鱼时,建议将流速控制在0.5 BL·s^(−1)以下,可兼顾生长性能和养殖福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远海养殖 大黄鱼 流速 生长性能 生理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殖大黄鱼摄食颗料饲料的声学行为特征
11
作者 王晓萌 刘晃 +1 位作者 张成林 徐金铖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71,共8页
近年来,中国在深远海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养殖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不仅产量提升,品质也明显改善。但受台风、强海流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投喂工作面临挑战。为促进大黄鱼深远海养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初始体质量为(122.62±11.0... 近年来,中国在深远海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养殖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不仅产量提升,品质也明显改善。但受台风、强海流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投喂工作面临挑战。为促进大黄鱼深远海养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初始体质量为(122.62±11.08)g、体长为(17.9±1.04)cm的大黄鱼为实验对象,利用水下声音测量系统(带宽20 Hz~20 kHz)记录了大黄鱼的水下声音和行为反应。结果表明:大黄鱼的摄食声信号可分为仅吞食和吞食+咀嚼2种类型;吞食和咀嚼声的频率主要集中在6~13 kHz范围内;投饵前,大黄鱼的发声信号极少,而投饵后发声信号数量显著增加;在1个摄食周期内,单尾大黄鱼表现出4~7次摄食行为,其中仅吞食行为较少;吞食行为通常伴随1~2个脉冲的发声,单脉冲持续时间较短,双脉冲持续时间较长,信号持续时间介于0.05~0.25 s,产生的平均声压级约为(74.51±3.91)dB;咀嚼行为则以5~7次居多,且咀嚼强度从(73.27±2.62)dB逐渐减至(55.82±1.43)dB。此外,随着摄食次数的增加,大黄鱼的摄食持续时间显著延长,两者呈线性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摄食行为 声信号 深远海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鱼鱼卵油对面包品质特性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12
作者 饶菁菁 皮俊飞 +4 位作者 吴晨昕 钟榕斌 许瀛尹 杨倩 梁鹏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5-102,共8页
本研究主要考察大黄鱼鱼卵油添加比例对面包品质特性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通过分析添加不同比例(0、1%、2%、3%、4%、5%,w/w)大黄鱼鱼卵油的面包色度、比容、水分含量以及质构等特性指标,考察大黄鱼鱼卵油对面包品质特性的影响,同... 本研究主要考察大黄鱼鱼卵油添加比例对面包品质特性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通过分析添加不同比例(0、1%、2%、3%、4%、5%,w/w)大黄鱼鱼卵油的面包色度、比容、水分含量以及质构等特性指标,考察大黄鱼鱼卵油对面包品质特性的影响,同时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分析面包中的差异挥发性物质。结果表明,面包的L值和b值较未添加大黄鱼鱼卵油组无显著变化(P>0.05)(1%添加比例下除外),a值显著升高(P<0.05),比容和水分含量随着大黄鱼鱼卵油的添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硬度和咀嚼性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大黄鱼鱼卵油添加比例为3%时,面包的综合品质较好。进一步分析添加3%鱼卵油的面包(鱼油组)与对照组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两组检出相同的挥发性风味物质32种,以醇类、酮类和醛类为主,酯类、酸类和烷类次之。其中3-羟基-2-丁酮、乙酸、甲酸乙酯、己醇、乙酸乙酯和丁醇等物质在鱼油组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增强面包的奶油糖果香、酒香和水果香等特征香气。本文为大黄鱼鱼卵油在面包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鱼卵油 面包 品质特性 离子迁移谱 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压杀菌对大黄鱼理化性质及滋味、风味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崔燕 刘韩欣 +4 位作者 朱麟 尚海涛 林旭东 陈曙颖 宣晓婷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4-55,共12页
以甬岱1号大黄鱼为对象,通过菌落总数、色泽、质构、保水性、脂肪氧化、肌原纤维蛋白特性、呈味核苷酸、游离氨基酸等指标分析,并结合气相离子迁移色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系统探究了超高压(200... 以甬岱1号大黄鱼为对象,通过菌落总数、色泽、质构、保水性、脂肪氧化、肌原纤维蛋白特性、呈味核苷酸、游离氨基酸等指标分析,并结合气相离子迁移色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系统探究了超高压(200、250、300 MPa,10 min)杀菌对大黄鱼理化性质及滋味、风味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超高压可有效杀菌,200~300 MPa处理下,杀菌率达98.10%以上,而鱼体特征黄色区域体表色泽及脂肪氧化程度无变化。200 MPa下,肌肉色泽保持良好,ΔE值仅2.90;质构和保水性显著改善,回复性较对照组(常压处理)提高16.92%,蒸煮损失率则显著下降了14.35%;肌原纤维蛋白表面疏水性无显著变化,巯基含量及Ca^(2+)-ATPase活性显著高于250、300 MPa组,蛋白变性程度相对较低。超高压显著提高了鱼体中的呈味核苷酸、游离氨基酸含量及味精当量值,鲜甜滋味明显提升改善。GC-IMS结果显示,超高压显著提高了鱼肉风味组分,尤其是醇、醛及酮类等特征挥发性物质,果香、花香、青香、甜香味增强。综合杀菌效果、理化特性及滋味、风味变化,200 MPa较适用于大黄鱼的杀菌。该研究为大黄鱼超高压保鲜加工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超高压 杀菌 理化性质 滋味 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养殖模式下不同规格大黄鱼品质特征分析
14
作者 孙威博 魏帮鸿 +3 位作者 庄小妹 马园 董彩文 郭全友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0-152,共13页
为了探究养殖模式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品质的影响,对通框网箱、深水网箱和工船养殖的大规格(500~550 g)和小规格(250~330 g)大黄鱼形体、质构、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滋味轮廓和挥发性气味进行测定,通过正交偏最小... 为了探究养殖模式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品质的影响,对通框网箱、深水网箱和工船养殖的大规格(500~550 g)和小规格(250~330 g)大黄鱼形体、质构、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滋味轮廓和挥发性气味进行测定,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综合评价了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显示,工船养殖大黄鱼的体形优于深水和通框网箱养殖大黄鱼;相同规格工船和深水网箱大黄鱼的硬度、粘附性和胶粘性高于通框网箱;不同养殖模式下大规格大黄鱼粗脂肪含量低于小规格;工船养殖和深水网箱大黄鱼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通框网箱;工船养殖大黄鱼具有较高的鲜味和甜味,深水网箱养殖大黄鱼丰富度较高;小规格大黄鱼异戊醛、2-蒎烯、丙烯酸乙酯、2-丁酮和丁醛-D等含量高于大规格大黄鱼;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筛选出反油酸、2-丁醇-M、丁醛-M、鲜味、涩味回味、丰富度、蛋氨酸和半胱氨酸是区分不同养殖模式大黄鱼的重要指标。综上所述,工船养殖和深水网箱等新兴养殖能提高大黄鱼体形、质构和滋味,反油酸、2-丁醇-M、丁醛-M、鲜味、涩味回味、丰富度、蛋氨酸和半胱氨酸可用于不同养殖模式大黄鱼的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养殖模式 规格 品质 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鱼Bmf2的基因克隆、序列分析及促细胞凋亡功能研究
15
作者 蒋吉敏 张纪元 +3 位作者 黎球华 陈依婷 陈新华 敖敬群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2-319,共8页
B细胞淋巴瘤-2修饰因子(Bcl-2-modifying factor,Bmf)是Bcl-2家族中仅含BH3结构域促凋亡蛋白亚家族的一员,当凋亡刺激存在时,Bmf在真核生物细胞中启动细胞凋亡,从而在胚胎发育、器官发生、肿瘤抑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有关低等脊椎动... B细胞淋巴瘤-2修饰因子(Bcl-2-modifying factor,Bmf)是Bcl-2家族中仅含BH3结构域促凋亡蛋白亚家族的一员,当凋亡刺激存在时,Bmf在真核生物细胞中启动细胞凋亡,从而在胚胎发育、器官发生、肿瘤抑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有关低等脊椎动物Bmf的研究较少,仅在斑马鱼(Danio rerio)中有相关报道。本研究通过序列比对、基因共线性分析及进化分析证实与高等脊椎动物Bmf主要以单个基因的不同剪切异构体形式存在不同,鱼类具有Bmf1、Bmf2两种不同的基因。从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中克隆获得了其Bmf2(LcBmf2)的开放阅读框序列,该序列全长561 bp,编码187个氨基酸。尽管LcBmf2的氨基酸序列与人和小鼠Bmf的一致性较低,但具有对Bmf功能至关重要的DLC2结合基序和BH3结构域,提示其可能具有与哺乳动物Bmf相似的功能。大黄鱼Bmf2在HEK-293T细胞系中的过表达可诱导HEK-293T细胞脱壁、形态改变以及细胞内凋亡相关Caspase 3、Caspase 8的酶活性升高,展现出较强的促凋亡功能。这是鱼类Bmf在细胞与分子水平促细胞凋亡功能的首次报道,为进一步研究Bmf在鱼类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Bmf 细胞凋亡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预处理方式对姜黄素介导的大黄鱼光动力灭活保鲜效果 被引量:2
16
作者 赵淑怡 倪继龙 +3 位作者 瞿语桐 焦龙 张晓晔 张宾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29-336,共8页
为了阐明不同预处理方式对姜黄素介导的水产品光动力灭活(photodynamic inactivation,PDI)保鲜效果的影响,本研究首次系统对比研究了喷洒姜黄素水溶液后再孵育、喷洒后不孵育、浸泡后再孵育和浸泡后不孵育,即4种不同预处理方式下对大黄... 为了阐明不同预处理方式对姜黄素介导的水产品光动力灭活(photodynamic inactivation,PDI)保鲜效果的影响,本研究首次系统对比研究了喷洒姜黄素水溶液后再孵育、喷洒后不孵育、浸泡后再孵育和浸泡后不孵育,即4种不同预处理方式下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的PDI保鲜效果。结果表明:在10 mmol/L姜黄素水溶液中浸泡再孵育30 min的预处理方式下对大黄鱼进行PDI处理,相比于其它3种预处理方式,其经4℃冷藏8 d后大黄鱼保持了较高的感官可接受度,又能够有效保持冷藏大黄鱼的色泽。同时,该处理条件下大黄鱼的细菌总数(TVC)、pH和总挥发性盐基氮(TVB-N)含量最小,分别为5.82±0.07 lg CFU/g、7.07±0.02和17.45±0.35 mg/100 g,说明此预处理方式可通过有效抑制TVC、pH和TVB-N含量的增加,高效保持冷藏大黄鱼品质,进而延长其货架期。因此,采用姜黄素水溶液浸泡再孵育的水产品预处理方式,是获得姜黄素介导的高效PDI保鲜的重要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光动力灭活 预处理方式 大黄鱼 冷藏保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抗流能力大黄鱼组织抗氧化能力、肌肉超微结构及相关基因表达的比较研究
17
作者 张静静 王亚冰 +3 位作者 乔光德 王倩 韩多彩 彭士明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8,共9页
为探究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抗流性状形成的生理机制,借助自制跑道式水槽装置,在水平流速1.0 m·s^(-1)条件下,筛选得到强抗流组(HM组,顶流时间>30 min)和弱抗流组(SM组,顶流时间<5 min),并比较分析了两组鱼抗氧化能... 为探究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抗流性状形成的生理机制,借助自制跑道式水槽装置,在水平流速1.0 m·s^(-1)条件下,筛选得到强抗流组(HM组,顶流时间>30 min)和弱抗流组(SM组,顶流时间<5 min),并比较分析了两组鱼抗氧化能力、肌肉超微结构及肌纤维相关基因表达的特征。结果显示:1)HM组肝脏总超氧化歧化酶(T-SOD)活性显著高于SM组(P<0.05),HM组鳃总抗氧化酶(T-AOC)和T-SOD活性显著高于SM组(P<0.05);2)使用透射电镜对肌肉观察发现,HM组肌原纤维直径、肌原纤维横截面积显著大于SM组(P<0.05),但是肌节缩短(P<0.05),且SM组肌原纤维较为松散;3)肌纤维相关基因qPCR结果显示,HM组igf-1、col7a1、myosin-7、mmp2、ppar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SM组(P<0.01),而SM组ubiquitin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HM组(P<0.05)。结果表明,抗流能力强的大黄鱼具有较发达的肌纤维结构和较强的抗氧化能力。研究结果为揭示大黄鱼抗流性状的生理机制奠定了基础,并可为进一步开展大黄鱼抗流性状的遗传选育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抗流能力 组织结构 抗氧化酶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雌大黄鱼单性养殖的生长分析及连续降温对其组织结构、免疫反应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18
作者 谷志强 徐冬冬 +5 位作者 胡伟华 向莉君 李伟业 殷小龙 刘鹰 李海东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0-122,共13页
为探索全雌养殖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的生长性能及其对连续降温胁迫的响应,研究以正常繁殖的后代作为对照组[雌鱼体重:(14.01±2.52)g;雄鱼体重:(13.87±3.17)g],以全雌大黄鱼作为全雌养殖实验组[体重:(14.09±2.72)... 为探索全雌养殖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的生长性能及其对连续降温胁迫的响应,研究以正常繁殖的后代作为对照组[雌鱼体重:(14.01±2.52)g;雄鱼体重:(13.87±3.17)g],以全雌大黄鱼作为全雌养殖实验组[体重:(14.09±2.72)g],养殖周期120d,比较对照组雌鱼(CF)、对照组雄鱼(CM)和全雌养殖大黄鱼(AF)的生长性能并分析连续降温胁迫对其鳃和肠道的组织结构、免疫反应及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显示,在30d和60d时,AF的体重与CF和CM相比均无显著差异;而在120d时,AF的末体重和增重率均显著高于CM,而与CF无显著差异。进一步的连续降温胁迫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温度的连续降低,CF、CM和AF的鳃细胞均出现空泡化、鳃丝严重变形;肠细胞融合、杯状细胞肿胀、黏膜细胞坏死和脱落;AF鳃和肠道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与CF和CM变化趋势相同,均呈现先显著升高后显著降低的趋势;在6℃时,AF鳃组织中SOD和CAT活性均显著低于CF和CM;AF肠道中CAT、GSH-Px活性及MDA含量也均显著低于CF和CM;免疫相关基因分析表明,在6℃时,AF鳃和肠道中IL-6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低于CF和CM;肠道菌群分析表明,低温胁迫显著影响CF和AF肠道菌群中优势门和优势属的相对丰度,而对CM无显著影响;低温胁迫显著影响CF、CM和AF肠道菌群网络结构组成。综上,全雌养殖大黄鱼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低温胁迫可导致CF、CM和AF的鳃和肠道组织均出现损伤、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及显著影响肠道菌群网络结构。研究为大黄鱼全雌养殖模式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性养殖 低温胁迫 组织结构 肠道菌群 大黄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幼鱼同生群内不同顶流性能子群间生物学表型对体质量的影响效果差异 被引量:1
19
作者 邓意俐 黄呈炜 +3 位作者 刘哲宇 郑嘉豪 蒋宏雷 王志铮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6-205,共10页
以西沪港海域养殖6个月的大黄鱼同生群幼鱼为实验对象,于自制顶流装置的集鱼区内移入体质量相近的2500尾实验鱼后,在水平流速0.37 m/s胁迫下按持续顶流能力将其分为强、中、弱3个不同顶流等级子群(依次记为SG、MG和WG,出现率分别为最强... 以西沪港海域养殖6个月的大黄鱼同生群幼鱼为实验对象,于自制顶流装置的集鱼区内移入体质量相近的2500尾实验鱼后,在水平流速0.37 m/s胁迫下按持续顶流能力将其分为强、中、弱3个不同顶流等级子群(依次记为SG、MG和WG,出现率分别为最强的5%、居中的50%和最弱的5%)。随机选取不同子群各30尾作为生物学测定对象,定量研究了三者生物学测定性状对体质量影响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1)三者在生物学表型和脏器比例性状上均具一定差异,诸性状中随顶流性能下降呈单调下降的仅为眼间距和内脏质量/体质量(P<0.05);(2)聚类分析表明,所涉称量性状、体尺性状和生物学测定性状首先聚为一支的子群均为MG和WG,而脏器质量比例性状首先聚为一支的则为SG和MG;(3)影响各子群体质量的关键称量性状组合分别为内脏质量-鳃质量、内脏质量-鳃质量和内脏质量-鳃质量-心质量,关键体尺性状组合分别为体长-体高-眼径、体长-肛部体宽-眼径-躯干长和肛部体高-眼后头长-眼间距。研究结果可为大黄鱼逆境生态学研究和不同抗流性能速生型种质发掘与新品种(系)选择育种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流性能 体质量 体尺性状 称量性状 脏器比例性状 同生群 大黄鱼幼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链球菌素Z与抑菌剂复配对大黄鱼内脏变形假单胞菌的体外抑制作用
20
作者 徐春霞 张杰 +4 位作者 林国文 陈小强 黄惠珍 张芳芳 迟海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4-393,共10页
为探寻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内脏白点病防治中使用的抗生素替代物,降低水产养殖业抗生素的使用量,促进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研究了乳酸链球菌素Z(nisin Z)与抑菌剂(11种水产兽用抗生素、5种食品添加剂)复配对大黄鱼内脏白点病致... 为探寻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内脏白点病防治中使用的抗生素替代物,降低水产养殖业抗生素的使用量,促进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研究了乳酸链球菌素Z(nisin Z)与抑菌剂(11种水产兽用抗生素、5种食品添加剂)复配对大黄鱼内脏白点病致病菌——变形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的体外抑制作用:首先,利用96孔微量稀释法测定乳酸链球菌素Z与各抑菌剂的最小抑制浓度(minimum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MIC);其次,采用96孔微量稀释法结合棋盘法测定乳酸链球菌素Z与抑菌剂复配最小抑制浓度和分级抑菌浓度(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FIC);最后,采用平板计数法绘制24 h杀菌曲线,结合电镜观察结果,进一步确定乳酸链球菌素Z与抑菌剂复配对变形假单胞菌的抑菌效果。结果显示,乳酸链球菌素Z单独使用对变形假单胞菌无抑制作用,与水产兽用抗生素磺胺嘧啶(SD)或食品添加剂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2Na)分别复配后具有协同抑菌作用。乳酸链球菌素Z最低复配浓度为3125 mg·L^(-1),此时SD的MIC从128 mg·L^(-1)降至32 mg·L^(-1),FIC指数为0.25(FIC≤0.5);EDTA-2Na的MIC值从400 mg·L^(-1)降至200 mg·L^(-1),FIC指数为0.5(FIC≤0.5)。杀菌曲线与电镜观察显示,乳酸链球菌素Z与EDTA-2Na复配用药后变形假单胞菌表面粗糙、细胞膜边界模糊、细胞结构遭到破坏,24 h内有效抑制了变形假单胞菌的生长繁殖;乳酸链球菌素Z与SD复配用药使变形假单胞菌细胞结构严重破坏、细胞膜溶解、胞内物质明显外泄,在8 h内完全杀灭细菌。研究表明,乳酸链球菌素Z与EDTA-2Na或SD复配均提高了抗生素的抗菌活性,将该技术应用于治疗大黄鱼内脏白点病可以降低抗生素的使用量,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内脏白点病 变形假单胞菌 乳酸链球菌素Z 复配 抗生素替代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