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6篇文章
< 1 2 6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黄鱼寄生性盾纤毛虫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1
作者 池洪树 柯翎 +3 位作者 林能锋 方勤美 陈永聪 施少华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7-523,共7页
盾纤毛虫病是目前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苗期的主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巨大的经济损失。为建立快速高效的寄生性盾纤毛虫分子检测方法,根据盾纤毛虫18SrRNA基因可变区设计了1对引物,经优化建立了盾纤毛虫的PCR检测方法;并对灵敏度、... 盾纤毛虫病是目前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苗期的主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巨大的经济损失。为建立快速高效的寄生性盾纤毛虫分子检测方法,根据盾纤毛虫18SrRNA基因可变区设计了1对引物,经优化建立了盾纤毛虫的PCR检测方法;并对灵敏度、特异性和检测效果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采用该方法以贪食迈阿密虫(Miamiensis avidus)、水滴伪康纤虫(Pseudoconchocelis globularis)、海洋尾丝虫(Uronema marina)、中华后阿脑虫(Metanophrys sinensis)、弗州拟尾丝虫(Parauronema floridense)、显赫针口虫(Eminentia aciclata)等盾纤毛虫样品DNA为模板均扩增出特异性条带,而以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淀粉卵甲藻(Amyloodinium ocellatum)、变形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等病原DNA和健康大黄鱼的DNA为模板时无相应扩增条带;该方法检测的极限值为6.56×10^(4) copies,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应用该方法从10份病鱼样品检测出5份盾纤毛虫阳性样品,较常规显微镜检查结果(4份)更为准确、敏感。研究建立了一种快速、识别性高、灵敏的盾纤毛虫的PCR检测方法,可为大黄鱼盾纤毛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早期快速诊断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盾纤毛虫 PCR检测 核糖体小亚基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鱼源锥体虫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2
作者 葛辉 郭香 +7 位作者 巫旗生 宁岳 叶军 吴丽云 谢鑫怡 张东玲 黄强 王为刚 《渔业研究》 2025年第5期651-660,共10页
【背景】2023年至2025年,锥体虫(Trypanosoma spp.)严重威胁着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对于大黄鱼锥体虫病的防控措施有限,早期诊断对防控至关重要,但现有检测方法存在灵敏度低、操作繁... 【背景】2023年至2025年,锥体虫(Trypanosoma spp.)严重威胁着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对于大黄鱼锥体虫病的防控措施有限,早期诊断对防控至关重要,但现有检测方法存在灵敏度低、操作繁琐等局限。【目的】建立大黄鱼锥体虫快速精准检测技术,探究其组织分布特征,为病害早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基于大黄鱼源锥体虫18S rDNA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与TaqMan探针,构建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通过重组质粒梯度稀释建立标准曲线,验证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和重复性;采集三都岛、霞浦、连江养殖区大黄鱼样品,检测感染率并分析9种组织中锥体虫含量差异。【结果】该方法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R2=0.997),检测下限达25拷贝/µL;组间与组内循环阈值变异系数分别<2.0%和<1.5%,重复性稳定;对车轮虫(Trichodina)、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神经坏死病毒(NNV)等常见水产病原无交叉反应,特异性显著。60尾样品总体感染率为93.33%,三都岛感染率(100%)最高;组织分布显示,血液、心脏、脾脏中锥体虫含量极显著高于鳃、肝脏、肾脏等其他组织(P<0.01);此外,鲻鱼(Mugilcephalus)、真鲷(Pagrusmajor)中仅少量感染且病原含量极低;非鱼类样品中裙带菜(Undariapinnatifida)检出率(93.33%)最高,网衣、福建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检出少量,其余未检出。【结论】本研究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具有高特异性、灵敏性和重复性,可用于大黄鱼锥体虫病的早期诊断;锥体虫在血液、心脏、脾脏中富集的组织趋向性,为解析其致病机制、制定针对性防控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保障大黄鱼养殖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锥体虫 荧光定量PCR 检测方法 组织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输密度对大黄鱼幼鱼运输水质和成活率、血液生化以及能量代谢的影响
3
作者 田永宾 王蒙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5-68,共4页
为了给大黄鱼幼鱼规模化运输提供理论支撑,本研究选取平均体长7±0.52 cm,平均重量3±0.03 g的大黄鱼幼鱼为研究对象,采用双层聚乙烯尼龙袋封闭充氧运输,将试验组T1、T2、T3和T4的运输密度设置为30、40、50和60 g/L,每处理5个重... 为了给大黄鱼幼鱼规模化运输提供理论支撑,本研究选取平均体长7±0.52 cm,平均重量3±0.03 g的大黄鱼幼鱼为研究对象,采用双层聚乙烯尼龙袋封闭充氧运输,将试验组T1、T2、T3和T4的运输密度设置为30、40、50和60 g/L,每处理5个重复,共20个运输包,以运输前的鱼体和海水作为CK,模拟运输12 h,测定其对运输水质、成活率、血液生化以及能量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T4的pH、溶氧量(DO)和成活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NH4-N和游离CO_(2)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T1的水质显著低于CK(P<0.05),但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T2和T3的水质和成活率显著低于CK(P<0.05),且T2和T3处于同一水平(P>0.05)。T4的COR、GLU和LAC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TP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T1的血液生化水平显著低于CK(P<0.05),但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T2和T3的血液生化水平显著低于CK(P<0.05),且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T4的ATP、MDH、SDH、PK和LDH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T1的能量代谢指标显著高于CK(P<0.05),但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T2和T3的能量代谢指标显著高于CK(P<0.05),且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运输密度对大黄鱼幼鱼运输水质和成活率、血液生化以及能量代谢有明显影响,在本研究条件下,结合实际生产需要,运输密度不宜超过50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运输 水质 成活率 血液生化 能量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鱼选育子代F_(3)肌肉营养分析
4
作者 黄伟卿 张艺 +5 位作者 周振平 周逸洋 周舒宁 周洪磊 武小宣 丁建发 《渔业研究》 2025年第4期460-467,共8页
【目的】探究选育对大黄鱼肌肉营养的影响。【方法】取大黄鱼选育子代F_(3)和同期同一环境养殖的未经选育的对照组进行肌肉粗蛋白质、粗脂肪、水分和灰分含量,以及氨基酸组成和脂肪酸组成对比分析。【结果】大黄鱼选育子代F_(3)肌肉中... 【目的】探究选育对大黄鱼肌肉营养的影响。【方法】取大黄鱼选育子代F_(3)和同期同一环境养殖的未经选育的对照组进行肌肉粗蛋白质、粗脂肪、水分和灰分含量,以及氨基酸组成和脂肪酸组成对比分析。【结果】大黄鱼选育子代F_(3)肌肉中的粗蛋白质含量(16.77±0.33)%高于对照组,粗脂肪含量(12.23±0.12)%和水分含量(69.13±0.69)%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肌肉中所含的氨基酸总量(TAA)和鲜味氨基酸(DA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达84.71±0.86,与对照组基本保持一致;肌肉中所含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为(27.63±0.63)%,高不饱和脂肪酸(HUFA)为(12.79±0.50)%,∑n-3 PUFA含量(13.21±0.44)%和EPA+DHA含量(11.70±0.4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n-6 PUFA的含量(13.82±0.95)%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开展大黄鱼复合体型修长、体色金黄和生长速度快的多性状良种选育,能提高大黄鱼肌肉中TAA、DAA、PUFA、HUFA、∑n-3 PUFA和EPA+DHA的含量,改善大黄鱼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选育子代 肌肉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熟制方式对大黄鱼品质特性的影响
5
作者 马宇荷 赵永强 +6 位作者 黄香兰 宋佳慧 石林凡 翁武银 刘智禹 刘淑集 任中阳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70-80,共11页
为了探究传统熟制方式对大黄鱼品质的影响,本实验以新鲜大黄鱼为研究对象,通过感官评价、质构、总挥发性盐基氮的测定以及电子鼻、电子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傅里叶红外光谱(... 为了探究传统熟制方式对大黄鱼品质的影响,本实验以新鲜大黄鱼为研究对象,通过感官评价、质构、总挥发性盐基氮的测定以及电子鼻、电子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傅里叶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和电泳分析了不同熟制方式(煮制、蒸制、炸制和微波)下大黄鱼感官品质、风味特征以及蛋白质结构、蛋白质分子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煮制组感官评分最低,蒸制、炸制和微波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熟制后大黄鱼硬度、咀嚼性和胶黏性降低,其中炸制组硬度和咀嚼性最高,而微波和蒸制组口感较好。结合电子鼻与GC-IMS对大黄鱼气味的分析,可以分辨出不同熟制方式下的大黄鱼。GC-IMS共鉴定出56种挥发性物质,其中微波组大黄鱼的挥发性物质最多,熟制后的大黄鱼中己醛、1,3-丁二醇、1-丁醇、乙酸的相对含量升高,戊醛、2-甲基丁醛、异戊醇、2-辛醇、3-羟基-2-丁酮和乙酸甲酯的相对含量降低。电子舌结果表明,鱼肉在熟制后丰富度、咸味和甜味都有所增加,其中炸制组鱼肉丰富度和鲜味较高,煮制组较低。与未熟制的鱼相比,煮制、蒸制和微波组的β-折叠相对含量增加,β-转角和α-螺旋减少,而炸制组β-转角的相对含量增加、无规则卷曲减少。电泳结果显示,添加β-巯基乙醇后,经油炸和微波处理过的鱼,在MHC和Actin处的条带强度均高于煮制和蒸制过的鱼肉。以上结果表明,微波和油炸的方式更适合大黄鱼的加工,该研究可以为大黄鱼产品的加工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熟制方式 感官品质 质构 风味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莨菪碱在杀香鱼假单胞菌灭活疫苗浸泡免疫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中的应用
6
作者 李姣姣 汪玮 +4 位作者 杨致旭 许文军 谢建军 施慧 何杰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3-441,共9页
为探究山莨菪碱在浸泡免疫大黄鱼中的应用效果,以添加山莨菪碱佐剂的杀香鱼假单胞菌灭活疫苗浸泡免疫大黄鱼,结果显示,免疫后1~4周,无佐剂疫苗组(FKC组)和山莨菪碱疫苗组(FKCA组)血清抗体水平均显著升高,第2~3周FKCA组血清抗体显著高于... 为探究山莨菪碱在浸泡免疫大黄鱼中的应用效果,以添加山莨菪碱佐剂的杀香鱼假单胞菌灭活疫苗浸泡免疫大黄鱼,结果显示,免疫后1~4周,无佐剂疫苗组(FKC组)和山莨菪碱疫苗组(FKCA组)血清抗体水平均显著升高,第2~3周FKCA组血清抗体显著高于FKC组。rt-PCR结果显示,从免疫后第4天开始,头肾、脾脏中免疫因子IgM、IL-1β、MHC-Iα、MHC-IIβ、CD4、CD8的表达量均出现升高,FKCA组头肾中IgM、IL-1β、MHC-Iα、CD8的表达峰值显著高于FKC组。酶活结果显示,体表黏液中AKP和ACP活力在免疫后第7天达到峰值,血清中AKP和ACP活力分别在第4天和第14天达到峰值,FKCA组AKP活力显著高于FKC组。组织切片观察发现,免疫后第4天,两个免疫组的皮肤均出现表皮层增厚、黏液细胞增多,同时FKCA组初级鳃丝增宽,生理变化趋势更显著。免疫28 d后攻毒,FKCA组相对保护率为61%,显著高于FKC组(14%)。生长指标对比显示,免疫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在免疫期内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山莨菪碱作为浸泡疫苗佐剂可显著提高杀香鱼假单胞菌灭活疫苗对大黄鱼的相对保护率,提升血清抗体水平、头肾免疫因子表达水平,提高AKP和ACP活力,增强皮肤和鳃丝对浸泡免疫的生理扩张,同时,山莨菪碱对大黄鱼的生长性能无副作用,是一种具有应用潜力的大黄鱼浸泡疫苗佐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莨菪碱 灭活疫苗 浸泡免疫 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养殖大黄鱼肌肉结构及蛋白组成分析
7
作者 马园 郭全友 +3 位作者 郑尧 孙威博 杨柳 宋晓燕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6-323,共8页
为探究不同品种养殖大黄鱼的食用品质差异,本研究以‘东海1号’‘甬岱1号’‘富发1号’‘浙江传统品种’及‘宁德传统品种’为对象,对其肌肉结构及蛋白组成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大黄鱼的基本营养成分存在一定差异,‘富发1号... 为探究不同品种养殖大黄鱼的食用品质差异,本研究以‘东海1号’‘甬岱1号’‘富发1号’‘浙江传统品种’及‘宁德传统品种’为对象,对其肌肉结构及蛋白组成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大黄鱼的基本营养成分存在一定差异,‘富发1号’肌肉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4个品种,而‘浙江传统品种’的粗脂肪含量最低,仅有2.77%;‘甬岱1号’大黄鱼肌纤维密度最高,是‘宁德传统品种’大黄鱼肌纤维密度的1.43倍;5个品种大黄鱼的肌纤维横截面积由大到小排序为‘浙江传统品种’>‘宁德传统品种’>‘富发1号’>‘东海1号’>‘甬岱1号’,低场核磁共振也发现‘甬岱1号’不易流动水具有较小的弛豫时间;‘富发1号’大黄鱼肌肉中盐溶性蛋白含量最高,为‘东海1号’的1.29倍,5个品种大黄鱼水溶性蛋白含量在58.72~74.85 mg/g之间,而凝胶电泳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大黄鱼的肌肉蛋白分子量分布无显著差异;5个品种大黄鱼肌肉的亮氨酸、赖氨酸、苯丙氨酸和酪氨酸含量均高于WHO/FAO标准。本研究从食品原料学角度系统分析了不同品种养殖大黄鱼的肌肉结构及蛋白组成差异,为后续良种选育和高质加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大黄鱼 品种 蛋白组成 肌肉结构 肌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藻酶解产物对大黄鱼生长、消化吸收及免疫指标的影响
8
作者 熊宇明 曾企辉 +5 位作者 梁萍 陈度煌 黄志坚 殷光文 林建斌 王登峰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60,共5页
试验旨在探究海藻酶解产物对大黄鱼生长、消化吸收及免疫指标的影响。选取315尾健康状况良好、体重(109.30±2.94)g的大黄鱼幼鱼,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大黄鱼。A组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5%的复合海藻酶解产物,B组在基... 试验旨在探究海藻酶解产物对大黄鱼生长、消化吸收及免疫指标的影响。选取315尾健康状况良好、体重(109.30±2.94)g的大黄鱼幼鱼,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大黄鱼。A组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5%的复合海藻酶解产物,B组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5%的海带酶解产物,对照组(C组)饲喂基础饲料。试验期56 d。结果显示:A组和B组大黄鱼末重、存活率(SR)、平均增重(AWG)、增重率(WGR)显著高于C组(P<0.05)。A组肌肉中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C组(P<0.05),水分和灰分含量显著低于C组(P<0.05)。A组和B组大黄鱼肠道绒毛高度(VH)和隐窝深度(CD)均显著大于C组(P<0.05)。C组大黄鱼血清补体C3水平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补体C4水平显著高于B组(P<0.05)。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0.5%海藻酶解产物或0.5%海带酶解产物可提升大黄鱼生长性能及SR,改善肌肉营养成分,促进肠道营养物质的吸收,增加抗病力,以0.5%复合海藻酶解产物添加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海藻酶解产物 肌肉营养成分 肠道功能 抗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添加剂对大黄鱼幼鱼生长、免疫和肠道形态的影响
9
作者 黄柯云 杨红玲 +4 位作者 赵芸 蔡国鹤 汪攀 朱传忠 孙云章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49-54,共6页
试验旨在研究在大黄鱼幼鱼饲料中添加果寡糖(FOS)、短小芽孢杆菌SE5(SE5)和三丁酸甘油酯(Tb)对其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试验选取4500尾鱼,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0尾鱼。对照组(T1组)饲喂基础日粮,T2组... 试验旨在研究在大黄鱼幼鱼饲料中添加果寡糖(FOS)、短小芽孢杆菌SE5(SE5)和三丁酸甘油酯(Tb)对其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试验选取4500尾鱼,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0尾鱼。对照组(T1组)饲喂基础日粮,T2组、T3组在T1组的基础上分别添加:0.087%SE5+0.1%Tb+0.1%FOS、0.087%SE5+0.1%Tb+0.2%FOS。试验期42 d。结果显示:与T1组相比,复合添加剂组末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显著提高(P<0.05)。与T1组相比,复合添加剂组肠道蛋白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T3组肠道脂肪酶活显著升高(P<0.05)。与T1组相比,T3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ZM)活性显著提高(P<0.05),T2组血清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显著提高(P<0.05),T2组和T3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显著提高(P<0.05)。此外,补充复合添加剂明显改善了大黄鱼肠道肠绒毛高度、数量和肌层厚度。研究表明,复合添加剂能够提高大黄鱼生长性能,增强免疫力,改善肠道形态,且以0.087%SE5+0.1%Tb+0.2%FOS的配伍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添加剂 大黄鱼 生长性能 免疫功能 肠道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歇禁食对大黄鱼生长、生理生化和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10
作者 王晓萌 刘晃 +5 位作者 姜旭阳 张成林 朱晨 龙丽娜 徐金铖 马天利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72,共9页
为研究饥饿与恢复投喂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的影响,试验以初始体质量为(122.62±11.08) g,体长为(17.9±1.04) cm的大黄鱼为样本,试验分成5组,分别为饥饿0 d(S0)、饥饿2 d(S2)、饥饿4 d(S4)、饥饿8 d(S8)、饥饿16 d(S1... 为研究饥饿与恢复投喂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的影响,试验以初始体质量为(122.62±11.08) g,体长为(17.9±1.04) cm的大黄鱼为样本,试验分成5组,分别为饥饿0 d(S0)、饥饿2 d(S2)、饥饿4 d(S4)、饥饿8 d(S8)、饥饿16 d(S16),然后再恢复投喂至第32天。结果显示:各组大黄鱼饥饿时体质量呈现降低趋势。恢复投喂后,在试验结束时所有饥饿组仅表现出部分补偿生长能力,其中S8组和S16组补偿生长能力较低。血清中甘油三酯以及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随饥饿时间的延长均降低。试验结束后,其指标在再投喂8 d后恢复不明显。此外,皮质醇浓度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饥饿8 d时升至最高,再投喂后恢复不显著。大黄鱼肠道组织结构与其生理生化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肠绒毛高度和肌层组织厚度均在饥饿8 d时降至最低,而再投喂后恢复并不明显。肠道中IL-1β、IL-10和TNF-α基因表达量随饥饿升高,S4组最高,恢复投喂后表达量下降。研究认为:在该试验条件下,饥饿胁迫持续8 d及以上会对大黄鱼产生显著影响。因此为保证饲养效果,建议大黄鱼的饥饿时长宜控制在8 d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饥饿 生长性能 血清生化指标 肠道组织学 免疫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联合微酸性电解水处理对轻腌大黄鱼品质及风味的影响
11
作者 杨佳 吴俊杰 +2 位作者 郭全友 周国燕 张秀洁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261-268,共8页
为探究微波联合微酸性电解水处理对轻腌大黄鱼品质及风味的影响,将轻腌大黄鱼分别用微波(microwave,MW)、微酸性电解水(slightly acidic electrolytic water,SAEW)、微波联合微酸性电解水(M-S)处理20 min,以未做处理的轻腌大黄鱼样品为... 为探究微波联合微酸性电解水处理对轻腌大黄鱼品质及风味的影响,将轻腌大黄鱼分别用微波(microwave,MW)、微酸性电解水(slightly acidic electrolytic water,SAEW)、微波联合微酸性电解水(M-S)处理20 min,以未做处理的轻腌大黄鱼样品为对照,测定其菌落总数、腐败菌数、总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e nitrogen,TVB-N)、色泽、质构和脂肪氧化等指标,并结合电子舌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仪分析其风味。结果表明,减菌处理能显著消减样品中菌落总数及腐败菌数量,其中M-S处理组效果最好,使菌落总数降低了3.00 lg CFU/g。与对照组相比,3个减菌处理组TVB-N值与脂肪氧化程度显著降低,鲜味值显著升高,但SAEW和MW处理使大黄鱼体表色泽的b*值显著降低,M-S处理对b^(*)值无显著影响。共鉴定出46种风味物质,MW处理降低了鱼肉不愉快气味物质的含量,而SAEW处理显著增加了鱼肉风味物质丰富度,其中乙酸异丙酯、庚醛等是特征风味成分。综合各项指标得出,M-S减菌处理具有良好的杀菌效果,并保持产品的品质风味。该研究可为水产品杀菌保鲜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腌大黄鱼 微波 微酸性电解水 挥发性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速对大黄鱼福利养殖生长性能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12
作者 钱振家 徐金铖 +2 位作者 刘晃 崔铭超 张成林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63,共11页
深远海养殖作为一种新兴的养殖模式,正成为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规模化养殖的重要发展方向。但在多风浪、高流速的深远海环境中,如何实现高效、福利化且绿色可持续的养殖目标,是当前亟待解决的挑战。探究流速对大黄鱼生长性能、... 深远海养殖作为一种新兴的养殖模式,正成为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规模化养殖的重要发展方向。但在多风浪、高流速的深远海环境中,如何实现高效、福利化且绿色可持续的养殖目标,是当前亟待解决的挑战。探究流速对大黄鱼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可为深远海养殖大黄鱼适宜流速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实验以体长·秒^(−1)(Body lengths per second,BL·s^(−1))为流速单位,将36尾大黄鱼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0 BL·s^(−1))、流速组A(0.5 BL·s^(−1))和流速组B(1 BL·s^(−1)),进行为期35 d的实验。结果显示:较高的流速(1 BL·s^(−1))可能会降低大黄鱼的体质量增长率和饲料利用率。在血液生化方面,随着流速增大,血糖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乳酸浓度持续上升,皮质醇水平出现显著性变化(p=0.024)。在消化酶活性和肠道结构方面:随着流速增大,消化酶活性呈显著上升趋势(p=0.004),肠绒毛长度显著增加(p<0.001),但绒毛厚度减小,肌层厚度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杯状细胞数量减少。此外,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随流速的增大显著降低(p<0.001),在1 BL·s^(−1)流速下,肝脏细胞出现水肿,胞质空泡化。综上所述,1 BL·s^(−1)流速可能会降低大黄鱼的生长性能,增加乳酸积累,减少绒毛接触面积,降低消化能力,引起肝脏细胞水肿,降低抗氧化水平,增加氧化应激;而0.5 BL·s^(−1)流速则会提高抗氧化水平,但其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降低(p=0.014),可能会引起免疫能力下降,增加患病风险。因此,在深远海养殖大黄鱼时,建议将流速控制在0.5 BL·s^(−1)以下,可兼顾生长性能和养殖福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远海养殖 大黄鱼 流速 生长性能 生理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殖大黄鱼摄食颗料饲料的声学行为特征
13
作者 王晓萌 刘晃 +1 位作者 张成林 徐金铖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71,共8页
近年来,中国在深远海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养殖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不仅产量提升,品质也明显改善。但受台风、强海流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投喂工作面临挑战。为促进大黄鱼深远海养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初始体质量为(122.62±11.0... 近年来,中国在深远海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养殖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不仅产量提升,品质也明显改善。但受台风、强海流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投喂工作面临挑战。为促进大黄鱼深远海养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初始体质量为(122.62±11.08)g、体长为(17.9±1.04)cm的大黄鱼为实验对象,利用水下声音测量系统(带宽20 Hz~20 kHz)记录了大黄鱼的水下声音和行为反应。结果表明:大黄鱼的摄食声信号可分为仅吞食和吞食+咀嚼2种类型;吞食和咀嚼声的频率主要集中在6~13 kHz范围内;投饵前,大黄鱼的发声信号极少,而投饵后发声信号数量显著增加;在1个摄食周期内,单尾大黄鱼表现出4~7次摄食行为,其中仅吞食行为较少;吞食行为通常伴随1~2个脉冲的发声,单脉冲持续时间较短,双脉冲持续时间较长,信号持续时间介于0.05~0.25 s,产生的平均声压级约为(74.51±3.91)dB;咀嚼行为则以5~7次居多,且咀嚼强度从(73.27±2.62)dB逐渐减至(55.82±1.43)dB。此外,随着摄食次数的增加,大黄鱼的摄食持续时间显著延长,两者呈线性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摄食行为 声信号 深远海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鱼鱼卵油对面包品质特性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14
作者 饶菁菁 皮俊飞 +4 位作者 吴晨昕 钟榕斌 许瀛尹 杨倩 梁鹏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5-102,共8页
本研究主要考察大黄鱼鱼卵油添加比例对面包品质特性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通过分析添加不同比例(0、1%、2%、3%、4%、5%,w/w)大黄鱼鱼卵油的面包色度、比容、水分含量以及质构等特性指标,考察大黄鱼鱼卵油对面包品质特性的影响,同... 本研究主要考察大黄鱼鱼卵油添加比例对面包品质特性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通过分析添加不同比例(0、1%、2%、3%、4%、5%,w/w)大黄鱼鱼卵油的面包色度、比容、水分含量以及质构等特性指标,考察大黄鱼鱼卵油对面包品质特性的影响,同时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分析面包中的差异挥发性物质。结果表明,面包的L值和b值较未添加大黄鱼鱼卵油组无显著变化(P>0.05)(1%添加比例下除外),a值显著升高(P<0.05),比容和水分含量随着大黄鱼鱼卵油的添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硬度和咀嚼性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大黄鱼鱼卵油添加比例为3%时,面包的综合品质较好。进一步分析添加3%鱼卵油的面包(鱼油组)与对照组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两组检出相同的挥发性风味物质32种,以醇类、酮类和醛类为主,酯类、酸类和烷类次之。其中3-羟基-2-丁酮、乙酸、甲酸乙酯、己醇、乙酸乙酯和丁醇等物质在鱼油组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增强面包的奶油糖果香、酒香和水果香等特征香气。本文为大黄鱼鱼卵油在面包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鱼卵油 面包 品质特性 离子迁移谱 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压杀菌对大黄鱼理化性质及滋味、风味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崔燕 刘韩欣 +4 位作者 朱麟 尚海涛 林旭东 陈曙颖 宣晓婷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4-55,共12页
以甬岱1号大黄鱼为对象,通过菌落总数、色泽、质构、保水性、脂肪氧化、肌原纤维蛋白特性、呈味核苷酸、游离氨基酸等指标分析,并结合气相离子迁移色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系统探究了超高压(200... 以甬岱1号大黄鱼为对象,通过菌落总数、色泽、质构、保水性、脂肪氧化、肌原纤维蛋白特性、呈味核苷酸、游离氨基酸等指标分析,并结合气相离子迁移色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系统探究了超高压(200、250、300 MPa,10 min)杀菌对大黄鱼理化性质及滋味、风味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超高压可有效杀菌,200~300 MPa处理下,杀菌率达98.10%以上,而鱼体特征黄色区域体表色泽及脂肪氧化程度无变化。200 MPa下,肌肉色泽保持良好,ΔE值仅2.90;质构和保水性显著改善,回复性较对照组(常压处理)提高16.92%,蒸煮损失率则显著下降了14.35%;肌原纤维蛋白表面疏水性无显著变化,巯基含量及Ca^(2+)-ATPase活性显著高于250、300 MPa组,蛋白变性程度相对较低。超高压显著提高了鱼体中的呈味核苷酸、游离氨基酸含量及味精当量值,鲜甜滋味明显提升改善。GC-IMS结果显示,超高压显著提高了鱼肉风味组分,尤其是醇、醛及酮类等特征挥发性物质,果香、花香、青香、甜香味增强。综合杀菌效果、理化特性及滋味、风味变化,200 MPa较适用于大黄鱼的杀菌。该研究为大黄鱼超高压保鲜加工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超高压 杀菌 理化性质 滋味 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鱼组织碳氮同位素分析:预处理方式的影响
16
作者 齐林 黎莹 +6 位作者 李子倩 郑炜坤 张润 周涛 郑敏芳 陈梦雅 陈敏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3-54,共12页
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组成在揭示鱼类的生理动态、营养关系和产地溯源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样品的预处理方式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鱼类组织同位素测定结果,但相关研究报道仍显不足,缺乏对于其内在机制的规律性认识。本... 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组成在揭示鱼类的生理动态、营养关系和产地溯源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样品的预处理方式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鱼类组织同位素测定结果,但相关研究报道仍显不足,缺乏对于其内在机制的规律性认识。本研究中,我们选取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中国最重要的海洋养殖经济鱼类之一作为研究对象,评估了鱼体组织同位素分析前处理中两个关键步骤(肌肉去脂和鳞片酸浸)对大黄鱼组织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肌肉去脂操作总体上导致大黄鱼δ^(13)C测值显著升高,而对鳞片进行酸浸操作则导致δ^(13)C测值降低,同位素混合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预处理方式对鱼体组织δ^(13)C测值的影响。这两种预处理方式均导致鱼体组织δ^(15)N测值有所升高,暗示部分氮同位素信号的损失。根据鱼类生长过程中稳定同位素的动态平衡模型,建立了肌肉与鳞片碳氮同位素的理论替代关系,证实鳞片有望作为肌肉的替代物进行氮同位素分析。本研究为探讨大黄鱼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异质性提供了关键基础数据,对理解不同组织间的代谢动态具有参考价值,并为非致死性取样技术在鱼类稳定同位素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稳定同位素 样品预处理 大黄鱼 同位素混合模型 非致死性取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自噬相关基因ATG1的序列特征及低温胁迫下的组织表达差异
17
作者 王琳 李伟业 +4 位作者 殷小龙 徐羡 王新安 马爱军 赵亭亭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76-988,共13页
为探究自噬相关基因(autophagy-related gene,ATG)ATG1在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低温胁迫下不同组织的响应特征,对获得的大黄鱼ATG1基因序列进行生物特征分析,并采用qRT-PCR方法测定大黄鱼[(55.97±11.86)g]在不同温度梯度变化... 为探究自噬相关基因(autophagy-related gene,ATG)ATG1在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低温胁迫下不同组织的响应特征,对获得的大黄鱼ATG1基因序列进行生物特征分析,并采用qRT-PCR方法测定大黄鱼[(55.97±11.86)g]在不同温度梯度变化(18、16、14、12、10、8℃)处理下的脑(B)、鳃(G)、头肾(HK)、肾脏(K)、心脏(H)、脾脏(SP)、肝脏(L)、肠(I)、肌肉(M)、皮肤(SK)10个组织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1)大黄鱼ATG1基因的CDS序列全长2715 bp,编码904个氨基酸,该基因编码的蛋白相对分子量为99.43 kDa,预测等电点(pI)为8.47;大黄鱼ATG1蛋白亚细胞定位显示可能是细胞核蛋白;信号肽预测显示,无信号肽和跨膜结构;潜在互作蛋白有BECN1、ATG13、repto、mTOR、mlst18、ATG101、st18、ATG14、ATG2a、ATG2B 10种;蛋白序列同源性比对显示大黄鱼ATG1蛋白在进化中具有高度的保守性;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大黄鱼ATG1与条纹狼鲈ATG1亲缘关系最近。(2)ATG1基因在大黄鱼遭受低温胁迫时组织响应呈现差异化,并且随着低温胁迫的增加组织响应呈现时序性。低温胁迫时,随着温度下降,机体代谢成本提高,大黄鱼通过启动自噬过程可能以肝脏-肌肉-肝脏-心脏的顺序调控能量代谢,为细胞提供燃料,维持能量稳态;以脾脏-头肾(肠)-头肾(脾脏)-皮肤的顺序调控免疫系统,降低氧化应激和提高免疫防御能力,这两条途径相互协作共同发挥作用抵抗低温损伤。研究将为探究自噬机制在大黄鱼逆境胁迫中的积极作用提供理论参考,并为大黄鱼耐低温优良性状选育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低温胁迫 自噬相关基因ATG1 序列特征 组织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养殖模式下不同规格大黄鱼品质特征分析
18
作者 孙威博 魏帮鸿 +3 位作者 庄小妹 马园 董彩文 郭全友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0-152,共13页
为了探究养殖模式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品质的影响,对通框网箱、深水网箱和工船养殖的大规格(500~550 g)和小规格(250~330 g)大黄鱼形体、质构、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滋味轮廓和挥发性气味进行测定,通过正交偏最小... 为了探究养殖模式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品质的影响,对通框网箱、深水网箱和工船养殖的大规格(500~550 g)和小规格(250~330 g)大黄鱼形体、质构、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滋味轮廓和挥发性气味进行测定,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综合评价了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显示,工船养殖大黄鱼的体形优于深水和通框网箱养殖大黄鱼;相同规格工船和深水网箱大黄鱼的硬度、粘附性和胶粘性高于通框网箱;不同养殖模式下大规格大黄鱼粗脂肪含量低于小规格;工船养殖和深水网箱大黄鱼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通框网箱;工船养殖大黄鱼具有较高的鲜味和甜味,深水网箱养殖大黄鱼丰富度较高;小规格大黄鱼异戊醛、2-蒎烯、丙烯酸乙酯、2-丁酮和丁醛-D等含量高于大规格大黄鱼;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筛选出反油酸、2-丁醇-M、丁醛-M、鲜味、涩味回味、丰富度、蛋氨酸和半胱氨酸是区分不同养殖模式大黄鱼的重要指标。综上所述,工船养殖和深水网箱等新兴养殖能提高大黄鱼体形、质构和滋味,反油酸、2-丁醇-M、丁醛-M、鲜味、涩味回味、丰富度、蛋氨酸和半胱氨酸可用于不同养殖模式大黄鱼的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养殖模式 规格 品质 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猴头菇多糖对大黄鱼原代头肾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19
作者 安慧敏 王馨怡 +2 位作者 王永阳 黄小红 张伟妮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30-639,共10页
【目的】探究猴头菇多糖(HEP)对大黄鱼原代头肾巨噬细胞(PKM)的免疫调节作用,为HEP在鱼类养殖过程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技术分离大黄鱼PKM。用50、100、200、400、800μg·mL^(-1)HEP处理PKM 24 h... 【目的】探究猴头菇多糖(HEP)对大黄鱼原代头肾巨噬细胞(PKM)的免疫调节作用,为HEP在鱼类养殖过程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技术分离大黄鱼PKM。用50、100、200、400、800μg·mL^(-1)HEP处理PKM 24 h,采用CCK-8法测定HEP对PKM活性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HEP对PKM吞噬活性及活性氧(ROS)和一氧化氮(NO)生成量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200μg·mL^(-1)HEP对PKM 3种促炎细胞因子基因(IL^(-1)β、IL-6、IL-8)表达量的影响。【结果】100、200、400、800μg·mL^(-1)HEP均能显著增强PKM活性;100、200、400、800μg·mL^(-1)HEP均能显著增强PKM的吞噬能力;50、100、200、400、800μg·mL^(-1)HEP均可极显著抑制PKM ROS和NO的生成;200μg·mL^(-1)HEP能显著上调PKM IL^(-1)β、IL-6、IL-8的表达量,而HEP预处理能抑制灭活变形假单胞菌诱导的IL^(-1)β、IL-6、IL-8的上调表达。【结论】HEP对大黄鱼PKM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头菇多糖 大黄鱼 头肾巨噬细胞 活性氧 促炎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鱼Bmf2的基因克隆、序列分析及促细胞凋亡功能研究
20
作者 蒋吉敏 张纪元 +3 位作者 黎球华 陈依婷 陈新华 敖敬群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2-319,共8页
B细胞淋巴瘤-2修饰因子(Bcl-2-modifying factor,Bmf)是Bcl-2家族中仅含BH3结构域促凋亡蛋白亚家族的一员,当凋亡刺激存在时,Bmf在真核生物细胞中启动细胞凋亡,从而在胚胎发育、器官发生、肿瘤抑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有关低等脊椎动... B细胞淋巴瘤-2修饰因子(Bcl-2-modifying factor,Bmf)是Bcl-2家族中仅含BH3结构域促凋亡蛋白亚家族的一员,当凋亡刺激存在时,Bmf在真核生物细胞中启动细胞凋亡,从而在胚胎发育、器官发生、肿瘤抑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有关低等脊椎动物Bmf的研究较少,仅在斑马鱼(Danio rerio)中有相关报道。本研究通过序列比对、基因共线性分析及进化分析证实与高等脊椎动物Bmf主要以单个基因的不同剪切异构体形式存在不同,鱼类具有Bmf1、Bmf2两种不同的基因。从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中克隆获得了其Bmf2(LcBmf2)的开放阅读框序列,该序列全长561 bp,编码187个氨基酸。尽管LcBmf2的氨基酸序列与人和小鼠Bmf的一致性较低,但具有对Bmf功能至关重要的DLC2结合基序和BH3结构域,提示其可能具有与哺乳动物Bmf相似的功能。大黄鱼Bmf2在HEK-293T细胞系中的过表达可诱导HEK-293T细胞脱壁、形态改变以及细胞内凋亡相关Caspase 3、Caspase 8的酶活性升高,展现出较强的促凋亡功能。这是鱼类Bmf在细胞与分子水平促细胞凋亡功能的首次报道,为进一步研究Bmf在鱼类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Bmf 细胞凋亡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