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临床应用大黄粉治疗皮肤病
1
作者 梁锡宗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93年第5期48-48,共1页
一、下肢丹毒孙××,女,57岁。1990年8月20日初诊。 2日前,左小腿胫前部起小片红斑,渐蔓延成鲜红色大片状红斑,15×8厘米大小,稍高出皮表。患处肿胀,界线清楚,灼热、紧张、光亮,触之疼痛,体温38.5℃,便秘。舌红,苔薄黄,脉... 一、下肢丹毒孙××,女,57岁。1990年8月20日初诊。 2日前,左小腿胫前部起小片红斑,渐蔓延成鲜红色大片状红斑,15×8厘米大小,稍高出皮表。患处肿胀,界线清楚,灼热、紧张、光亮,触之疼痛,体温38.5℃,便秘。舌红,苔薄黄,脉滑数。诊断为下肢丹毒。取大黄粉300克,加适量蜂蜜,调成膏状。将药膏敷在纱布上,贴于患处,并用绷带裹扎。5日后将膏药取下,见红肿、热痛症大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治疗应用 外用药(中药) 丹毒/中医药疗法 痤疮/中医药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伤寒论》对大黄的应用述略 被引量:1
2
作者 单健民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90年第6期8-10,共3页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由理论到实践的临床医学专书。《伤寒论》首先创立了六经证治,使外感热病的治疗有了法度;运用八纲的辨证方法分析病变部位和性质,以作为论治的依据;制订一些治疗原则和各种治法。
关键词 《伤寒论》 大黄/治疗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宏邦用大黄治疗胃病之经验
3
作者 朱朝阳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96年第1期14-15,共2页
何宏邦,生于1919年,辽宁省复县人。因受亲属熏陶,幼年即飞歧黄之技,早年毕业于中央卫生部北京中医进修学校。从事中医临床及教研工作50余年,积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发表较高学术水平的论文50余篇。近十余年来致力于脾胃病的临床研究... 何宏邦,生于1919年,辽宁省复县人。因受亲属熏陶,幼年即飞歧黄之技,早年毕业于中央卫生部北京中医进修学校。从事中医临床及教研工作50余年,积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发表较高学术水平的论文50余篇。近十余年来致力于脾胃病的临床研究,在胃部疾病的舌彖、脉彖、证与胃镜彖的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施治临床研究,化生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临床研究等五项科研方面,先后获市、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现任大连市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中医师,兼任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虚证委员会顾问、大连市中医药协会副理事长,是全国五百名中医药专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病(中医)/中医药疗法 大黄/治疗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膜炎大鼠肺泡巨噬细胞分泌IL-1、TNF的变化及大黄牡丹皮汤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8
4
作者 谢艺 崔华雷 +3 位作者 王晓晔 董亮 王振芳 谷继卿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44-45,共2页
目的观察肺泡巨噬细胞在急性腹膜炎时分泌IL-1、TNF的变化,以及应用大黄牡丹皮汤进行治疗的调节作用。方法取健康Wistar大鼠40只,将其分成感染组、中药治疗组、抗生素组及正常对照组,通过腹腔内注入菌液的方法,造成大鼠腹膜炎模型。采... 目的观察肺泡巨噬细胞在急性腹膜炎时分泌IL-1、TNF的变化,以及应用大黄牡丹皮汤进行治疗的调节作用。方法取健康Wistar大鼠40只,将其分成感染组、中药治疗组、抗生素组及正常对照组,通过腹腔内注入菌液的方法,造成大鼠腹膜炎模型。采用单纯应用抗生素、抗生素配合大黄牡丹皮汤不同方法进行治疗。分离和培养肺泡巨噬细胞,收集培养上清液,采用MTT法测定细胞因子活性。结果模型组巨噬细胞分泌IL-1、TNF的水平显著升高(P<0.01),中药治疗组虽明显高于对照组,但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抗生素与造模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黄牡丹皮汤能抑制腹膜炎时炎性细胞因子的过度分泌,对大鼠巨噬细胞功能有明显的调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炎 肺泡 白细胞介素1 肿瘤坏死因子 大黄牡丹汤/治疗应用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述《金匮要略》对大黄的论述
5
作者 乔登元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93年第1期2-2,共1页
在《金匮要略》所载方剂中,配伍大黄者计有22方之多,其中与《伤寒论》重复者,只有大、小承气汤等7方,且应用还有新意。归纳其论述,大约有以下六点。一、清热泄火以降逆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火热为病。
关键词 《金匮要略方论》 大黄/治疗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方加减治疗急性阑尾炎40例临证观察
6
作者 王官中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98年第2期28-28,共1页
关键词 阑尾炎/中医药疗法 大黄牡丹沥/治疗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伤寒论》误下 被引量:1
7
作者 单会府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1990年第4期11-12,共2页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为(泻)下法提出了理论原则。《伤寒论》以阐发运用,疗效卓著。然其论误下亦有82条,约占《伤寒论》全部条文的21%,故当探求,依六经辨证原则,将误下病因、病机、证治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为(泻)下法提出了理论原则。《伤寒论》以阐发运用,疗效卓著。然其论误下亦有82条,约占《伤寒论》全部条文的21%,故当探求,依六经辨证原则,将误下病因、病机、证治作一略论。〔太阳误下〕太阳主表,当汗禁下。若“下之”(宋本原文第49条,简称49,下同。69、77、28、140)、“更下”(23)、“复下之”(45、137、151、153)、“反下之”(131、139、158)、“医下之”(34、91、158)、“医以丸药大下之”(80)等,则“为逆”(102)。可致下列七种情况: 1.痞证:表邪未解,误下入里,邪热阻隔气分,心下痞满闭塞,“按之自濡”(151),宜大黄黄连泻心汤清热泻痞;“恶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痞满/中医药疗法 大黄连泻心汤/治疗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