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阴虚动风证帕金森病异动症大鼠大麻素CB1受体变化及复方地黄方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15
1
作者 滕龙 洪芳 何建成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1-36,共6页
目的探讨阴虚动风证帕金森病(PD)异动症(LID)大鼠纹状体内大麻素CB1受体的表达及复方地黄方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6-羟基多巴胺(6-OHDA)偏侧损毁黑质制备帕金森病大鼠模型,进一步腹腔注射左旋多巴+苄丝肼(50 mg/kg左旋多巴和12.5 mg/kg... 目的探讨阴虚动风证帕金森病(PD)异动症(LID)大鼠纹状体内大麻素CB1受体的表达及复方地黄方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6-羟基多巴胺(6-OHDA)偏侧损毁黑质制备帕金森病大鼠模型,进一步腹腔注射左旋多巴+苄丝肼(50 mg/kg左旋多巴和12.5 mg/kg苄丝肼)制备LID大鼠模型,并随机分为LID组、复方地黄方组,另取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大鼠为对照,每组6只。分别在4周、6周进行神经行为学检测后,处死大鼠并取纹状体,应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各组大鼠纹状体内大麻素CB1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 LID大鼠随造模时间延长,AIM评分呈增加趋势(P<0.05),旋转启动时间呈缩短趋势(P>0.05),旋转持续时间呈增加趋势(P<0.01),剂峰旋转圈数呈减少趋势(P>0.05),复方地黄方可改善上述变化。LID大鼠大麻素CB1受体表达增加,且随造模时间延长呈现减少趋势(P<0.01),而复方地黄方干预后大麻素CB1受体的表达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P<0.01)。结论LID模型大鼠大麻素CB1受体的含量明显升高,其变化能够较好的反映阴虚动风证的严重程度,复方地黄方干预LID模型大鼠可能是通过激活纹状体内大麻素CB1受体,抑制兴奋性氨基酸(主要是谷氨酸)的释放和诱导细胞发生级联反应来减弱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起到减轻L-dopa的兴奋毒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异动症 阴虚动风证 大麻cb1受体 复方地黄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麻素CB1受体和纹状体多巴胺D2受体参与电针镇痛机制 被引量:7
2
作者 寿崟 赵颖倩 +2 位作者 徐鸣曙 葛林宝 张必萌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88-392,共5页
目的:研究大麻素CB1受体和多巴胺D2受体是否参与单次或反复电针镇痛机制。方法:以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造成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分别对单次及反复电针后的大鼠进行痛阈和纹状体D2受体mRNA表达水平检测。... 目的:研究大麻素CB1受体和多巴胺D2受体是否参与单次或反复电针镇痛机制。方法:以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造成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分别对单次及反复电针后的大鼠进行痛阈和纹状体D2受体mRNA表达水平检测。同时用CB1受体拮抗剂或激动剂干预。结果:①单次和反复电针后痛阈均升高,且关节炎痛+电针+拮抗剂组的镇痛效果弱于关节炎痛+电针组(P<0.01);关节炎痛+激动剂组与关节炎痛+电针组镇痛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无论是单次或反复电针,关节炎痛+电针+拮抗剂组大鼠纹状体D2受体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电针组(P<0.01)。③在反复电针观察组中,关节炎痛+激动剂组大鼠纹状体D2受体mRNA表达水平与关节炎痛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显著低于关节炎痛+电针组(P<0.01)。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单次和反复电针产生的镇痛作用可能部分通过大麻素受体CB1介导,纹状体D2受体可能也参与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镇痛 大麻cb1受体 多巴胺D2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癫癎诱发后CB1受体在睡眠剥夺大鼠海马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江佩芳 夏哲智 +2 位作者 江克文 杨翠薇 水泉祥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5-108,共4页
目的探讨癫癎诱发后大麻素CB1受体在睡眠剥夺大鼠海马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50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癫癎诱发前和癫疴诱发后2组,每组25只。每组大鼠又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C),环境对照组(TC)和睡眠剥夺1 d、3 d、5 d组(SD1d... 目的探讨癫癎诱发后大麻素CB1受体在睡眠剥夺大鼠海马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50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癫癎诱发前和癫疴诱发后2组,每组25只。每组大鼠又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C),环境对照组(TC)和睡眠剥夺1 d、3 d、5 d组(SD1d、SD3d、SD5d)。用改良多平台睡眠剥夺法建立快速眼球运动(REM)睡眠剥夺模型,戊四氮诱发癫癎。应用RT-PCR方法检测癫癎诱发前后大麻素CB1受体mRNA表达,并电镜观察其海马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SD1d组神经元轻度固缩,染色质轻度边聚,SD3d组神经元凋亡,SD5d组超微结构改变基本同SD3d组。癫癎诱发后发现CC组与TC组大鼠无抽搐,CB1受体tuRNA表达较癫癎诱发前明显升高(P<0.01)。SD1d、SD3d、SD5d组大鼠抽搐严重,CB1受体mRNA表达与癫癎诱发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睡眠剥夺能够造成神经元凋亡,影响大麻素CB1受体mRNA表达。大麻素CB1受体表达增高可能是一种自身稳定调节的保护机制,能抑制癫癎发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睡眠剥夺 大麻cb1受体 海马 病理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源性大麻素2-AG促进HSP70基因的热应激表达 被引量:1
4
作者 吴娟 屈明玥 +2 位作者 张伟 王登高 王颖莹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5期1458-1461,共4页
目的探讨内源性大麻素对热应激反应是否存在调控作用,及其可能的受体调控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10-7、10-6、10-5mol/L)内源性大麻素2-AG(2-Arachidonylglycerol)预处理大鼠胶质瘤C6细胞1h,热刺激(42℃水浴)1h,通过RT-PCR及Western blo... 目的探讨内源性大麻素对热应激反应是否存在调控作用,及其可能的受体调控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10-7、10-6、10-5mol/L)内源性大麻素2-AG(2-Arachidonylglycerol)预处理大鼠胶质瘤C6细胞1h,热刺激(42℃水浴)1h,通过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70,HSP70)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同时观察特异性受体拮抗剂AM251或AM630的拮抗效应,探讨信号通路机制。结果内源性大麻素2-AG可显著促进热刺激处理的C6细胞HSP70基因及蛋白的表达,该调控效应由CB1介导。结论一定浓度的内源性大麻素2-AG对热刺激处理的C6细胞内HSP70基因的表达有明显促进效应,表明2-AG对细胞热应激反应可能具有一定的调控能力;同时,在C6细胞内,该调控效应主要由CB1介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性大麻2-AG 神经胶质瘤C6细胞株 热应激反应 HSP70 大麻素受体cb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麻素对大鼠三叉神经节神经元γ-氨基丁酸激活电流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周莹 刘长金 +3 位作者 李爱 胡新武 陈蕾 刘烈炬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61-566,共6页
目的探讨人工合成大麻素WIN55,212-2对大鼠三叉神经节神经元γ-氨基丁酸(GABA)激活电流(IGABA)的调制作用。方法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结果①实验中大部分受检细胞(91.84%,99/108)对胞外给予GABA(10~1000μmol/L)敏感,可记录到具有浓... 目的探讨人工合成大麻素WIN55,212-2对大鼠三叉神经节神经元γ-氨基丁酸(GABA)激活电流(IGABA)的调制作用。方法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结果①实验中大部分受检细胞(91.84%,99/108)对胞外给予GABA(10~1000μmol/L)敏感,可记录到具有浓度依赖性的内向电流,该电流可被GABAA受体特异性拮抗剂荷包牡丹碱(Bicuculline)阻断。②预加WIN55,212-2(0.03~10μmol/L)对IGABA产生抑制作用,该抑制作用呈可逆性、浓度依赖性和非电压依赖性。WIN55,212-2使IGABA的量效曲线明显下移,而两者的阈值基本不变;最大反应浓度时IGABA幅值减少了(48.83±4.78)%;两条曲线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值比较接近(36.85μmol/Lvs25.76μmol/L)。③WIN55,212-2对IGABA的抑制作用可被大麻素CB1受体选择性拮抗剂AM281阻断,不能被大麻素CB2受体选择性拮抗剂AM630阻断。细胞外灌流蛋白激酶C(PKC)的抑制剂BIM可部分逆转WIN55,212-2对IGABA的抑制作用。结论大麻素WIN55,212-2作用于CB1受体,部分通过激活PKC途径来减少GABAA受体介导的电流,加强突触前抑制作用,这可能是大麻素的外周镇痛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N55 212-2 Γ-氨基丁酸A受体 大麻cb1受体 三叉神经节神经元 全细胞膜片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硬膜外双电极脊髓电刺激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6
作者 昝志 李建民 +4 位作者 吴畏 宫圆圆 刘暾 刘洁 吕岩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3-158,共6页
目的:为研究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镇痛作用的机制提供方便、实用和有效的sD大鼠脊髓硬膜外双电极刺激模型。方法:选取250~350g雄性sD大鼠,结扎其左侧L5脊神经制作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在此基础上,将制作的电... 目的:为研究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镇痛作用的机制提供方便、实用和有效的sD大鼠脊髓硬膜外双电极刺激模型。方法:选取250~350g雄性sD大鼠,结扎其左侧L5脊神经制作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在此基础上,将制作的电极置入脊髓背侧硬膜外间隙(T11—T12),电极尾端经皮下隧道从颈后部引出、并固定于皮肤。术后恢复5d,行脊髓电刺激测试。用电子VonFrey测试仪测量建模前后大鼠后肢的机械性缩足阈值,评估硬膜外双电极刺激对其术侧后肢机械性缩足阈值的影响。SCS测试后第2d,在大鼠腹腔内注射大麻素1型受体(CBl)的拮抗剂AM251,然后观察Abl251对大鼠SCS镇痛作用的影响。结果:大鼠左侧后肢机械性缩足的基础阈值为49.37±6.99g,【5脊神经结扎及硬膜外电极置入术后机械性缩足的阈值为19.23±5.12g,行SCS(20I-Iz,150—200mV)30min后术侧机械性缩足阈值为35.62g±7.27g,与给予SCS刺激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与手术对侧(右侧)相比,机械性缩足阈值无明显变化(P〉0.05)。腹腔注射AM251可翻转SCS的镇痛作用(15.00±1.01g,P〈0.01)。结论:硬膜外双电极植入方法取材容易,简单易行,与当前临床普遍应用的电刺激装置极为相似,为进一步研究脊髓电刺激的镇痛机理提供了可靠的模型,并为其他领域脊髓硬膜外电刺激实验动物模型的制作提供了参考。本文结果还提示内源性大麻素CBl受体可能参与SCS的镇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电刺激 神经病理性痛 动物模型 大麻cb1受体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