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南海北部边缘区域地质与油气运聚成藏规律
被引量:
33
1
作者
何家雄
陈胜红
+1 位作者
刘海龄
万志峰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6-52,共7页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处于欧亚、印度-澳大利亚及太平洋三大板块相互作用的特殊构造位置,区域地质背景及地球动力学条件复杂,油气地质现象丰富多彩,不同大陆边缘区域地质背景及构造演化特征差异明显:北部边缘以拉张裂陷为主,形成了具典型断...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处于欧亚、印度-澳大利亚及太平洋三大板块相互作用的特殊构造位置,区域地质背景及地球动力学条件复杂,油气地质现象丰富多彩,不同大陆边缘区域地质背景及构造演化特征差异明显:北部边缘以拉张裂陷为主,形成了具典型断拗双层结构的断陷裂谷盆地;南部则属拗曲—伸展与挤压多因素混合成因的复合叠置型边缘,形成了拗曲—伸展与挤压复合盆地;西部为走滑伸展型边缘,形成走滑伸展型盆地。区域地质背景的差异决定了沉积盆地的类型及性质,进而控制了油气运聚成藏规律及其展布特点,因此,区域地质背景与油气运聚成藏存在成因联系与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地质背景
大陆
边缘
盆地
类型
油气运聚规律
成藏耦合关系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古亚洲构造域侵入岩时——空演化框架
被引量:
47
2
作者
邓晋福
冯艳芳
+6 位作者
狄永军
刘翠
肖庆辉
苏尚国
赵国春
孟斐
车如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11-1224,共14页
长期以来,许多著名学者提出众多模型,讨论古亚洲构造域的构造演化和造山(带)结构样式。但是,认识上的分歧很大,特别是关于主洋盆的空间位置和闭合时间。本文主要基于中国侵入岩大地构造编图(1∶250万)和研究这个侧面,参与讨论。1侵入(岩...
长期以来,许多著名学者提出众多模型,讨论古亚洲构造域的构造演化和造山(带)结构样式。但是,认识上的分歧很大,特别是关于主洋盆的空间位置和闭合时间。本文主要基于中国侵入岩大地构造编图(1∶250万)和研究这个侧面,参与讨论。1侵入(岩)弧,碰撞和后造山岩石组合,随时间由西向东变新,同时,主构造带走向从近东西向转为近南北向,暗示古亚洲洋的闭合最终转化为太平洋构造域。2位于主洋盆北侧的是宽阔的西伯利亚克拉通南缘的沟——弧——盆系统;位于南侧的西面为南天山被动陆缘,中部为塔里木克拉通北缘的窄的沟——弧——盆系统,东面为华北克拉通北缘的活动陆缘。3主体侵入(岩)弧的内部分散地分布着从Pt3开始的残留弧和残留oφ,被看做是主体弧的基底。4传统上认为的构造相对稳定的"地块",本文基于它们的侵入(岩)组合归为残留弧,认为不是构造上相对稳定的性质,并未采用"地块"的术语,而把它们看作洋陆转换过程中早期残余岛弧处理。5提出主洋盆的识别有三个标志,(a)洋闭合最晚,(b)或为双向俯冲(当两侧均为活动大陆边缘时),或单向俯冲(当一侧为被动陆缘,另一侧为活动陆缘时),(c)长寿命的洋以及洋闭合带常常发育地中海式残余洋发育的陆——陆碰撞早阶段。6该构造域主要发育Pt3——T的侵入(岩)弧和oφ,支持S¨engor等关于大量新生陆壳的推测,亦与大量花岗岩类为εNd(t)"+"值符合。新生陆壳的形成又暗示,长时间的洋俯冲必导致地幔的冷却,以及大量榴辉岩进入地幔,最终导致高密度的地幔下降流形成,必导致洋的闭合与随后的陆——陆碰撞,形成最初的东亚大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亚洲构造域
侵入岩弧
主洋盆
大陆边缘类型
新生陆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南海北部与南部新生代沉积盆地热流分布与油气运聚富集关系
被引量:
13
3
作者
徐行
何家雄
+1 位作者
何丽娟
龚晓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9-108,共10页
南海处于欧亚、印度-澳大利亚及太平洋三大板块相互作用的特殊构造位置,区域地质背景及地球动力学条件复杂,不同类型大陆边缘盆地深部地壳属性与大地热流分布均差异明显:北部大陆边缘以拉张裂陷型为主,形成了具典型断坳双层结构的断陷...
南海处于欧亚、印度-澳大利亚及太平洋三大板块相互作用的特殊构造位置,区域地质背景及地球动力学条件复杂,不同类型大陆边缘盆地深部地壳属性与大地热流分布均差异明显:北部大陆边缘以拉张裂陷型为主,形成了具典型断坳双层结构的断陷裂谷盆地,由于处在减薄型陆壳及洋陆过渡型地壳位置,深部地壳自北向南逐渐减薄,大地热流值由北至南逐渐递增,油气分布则具有"北油南气"的运聚富集规律;南部及西南部大陆边缘属拗曲—伸展与挤压和走滑多因素混合成因的复合叠置型边缘,形成了拗曲—伸展与挤压复合盆地和走滑伸展型复合盆地,由于处在复杂的洋陆过渡型地壳及某些局部薄地壳位置,大地热流分布普遍比北部大陆边缘偏高,油气分布以富集天然气为主伴有少量凝析油及轻质油。因此,该区迄今勘探发现的油气,主要为天然气田及油气田而油田偏少。总之,区域地质背景及深部地壳性质和地壳厚度变化等,导致不同区域大地热流分布差异明显,进而最终控制和制约了油气分布与运聚富集规律,换言之,区域地质背景及大地热流分布与油气运聚富集存在密切的成因联系和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边缘类型
大地热流分布
油气富集规律
成因耦合关系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南海北部边缘区域地质与油气运聚成藏规律
被引量:
33
1
作者
何家雄
陈胜红
刘海龄
万志峰
机构
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出处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6-52,共7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7CB41170501)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203-2)
文摘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处于欧亚、印度-澳大利亚及太平洋三大板块相互作用的特殊构造位置,区域地质背景及地球动力学条件复杂,油气地质现象丰富多彩,不同大陆边缘区域地质背景及构造演化特征差异明显:北部边缘以拉张裂陷为主,形成了具典型断拗双层结构的断陷裂谷盆地;南部则属拗曲—伸展与挤压多因素混合成因的复合叠置型边缘,形成了拗曲—伸展与挤压复合盆地;西部为走滑伸展型边缘,形成走滑伸展型盆地。区域地质背景的差异决定了沉积盆地的类型及性质,进而控制了油气运聚成藏规律及其展布特点,因此,区域地质背景与油气运聚成藏存在成因联系与耦合关系。
关键词
区域地质背景
大陆
边缘
盆地
类型
油气运聚规律
成藏耦合关系
南海北部
Keywords
regional geological setting
continental marginal basin
law of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coupling relation of the formation of reservoir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分类号
TE122.1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古亚洲构造域侵入岩时——空演化框架
被引量:
47
2
作者
邓晋福
冯艳芳
狄永军
刘翠
肖庆辉
苏尚国
赵国春
孟斐
车如风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出处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11-1224,共1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板块构造与大陆动力学"学科发展战略项目
"侵入岩大地构造重大关键地质问题研究"(编号:中地调研合同[2014]第169号)
+2 种基金
"全国侵入岩成矿地质背景研究"(编号:中地调研合同[2012]第107号)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内蒙古东部--黑龙江西部燕山期火成岩特征及其成矿意义"(编号:12120114020901)
"内蒙古中东部--黑龙江中生代岩浆作用与金(银)铜(钼)矿成矿作用研究"(编号:1212011121075)的成果
文摘
长期以来,许多著名学者提出众多模型,讨论古亚洲构造域的构造演化和造山(带)结构样式。但是,认识上的分歧很大,特别是关于主洋盆的空间位置和闭合时间。本文主要基于中国侵入岩大地构造编图(1∶250万)和研究这个侧面,参与讨论。1侵入(岩)弧,碰撞和后造山岩石组合,随时间由西向东变新,同时,主构造带走向从近东西向转为近南北向,暗示古亚洲洋的闭合最终转化为太平洋构造域。2位于主洋盆北侧的是宽阔的西伯利亚克拉通南缘的沟——弧——盆系统;位于南侧的西面为南天山被动陆缘,中部为塔里木克拉通北缘的窄的沟——弧——盆系统,东面为华北克拉通北缘的活动陆缘。3主体侵入(岩)弧的内部分散地分布着从Pt3开始的残留弧和残留oφ,被看做是主体弧的基底。4传统上认为的构造相对稳定的"地块",本文基于它们的侵入(岩)组合归为残留弧,认为不是构造上相对稳定的性质,并未采用"地块"的术语,而把它们看作洋陆转换过程中早期残余岛弧处理。5提出主洋盆的识别有三个标志,(a)洋闭合最晚,(b)或为双向俯冲(当两侧均为活动大陆边缘时),或单向俯冲(当一侧为被动陆缘,另一侧为活动陆缘时),(c)长寿命的洋以及洋闭合带常常发育地中海式残余洋发育的陆——陆碰撞早阶段。6该构造域主要发育Pt3——T的侵入(岩)弧和oφ,支持S¨engor等关于大量新生陆壳的推测,亦与大量花岗岩类为εNd(t)"+"值符合。新生陆壳的形成又暗示,长时间的洋俯冲必导致地幔的冷却,以及大量榴辉岩进入地幔,最终导致高密度的地幔下降流形成,必导致洋的闭合与随后的陆——陆碰撞,形成最初的东亚大陆。
关键词
古亚洲构造域
侵入岩弧
主洋盆
大陆边缘类型
新生陆壳
Keywords
Paleo-Asian Ocean,Intrusive Arc,Types of the continental margins,Juvenile continental crust
分类号
P588.12 [天文地球—岩石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南海北部与南部新生代沉积盆地热流分布与油气运聚富集关系
被引量:
13
3
作者
徐行
何家雄
何丽娟
龚晓峰
机构
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出处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9-108,共10页
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6AA09A2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40043)
文摘
南海处于欧亚、印度-澳大利亚及太平洋三大板块相互作用的特殊构造位置,区域地质背景及地球动力学条件复杂,不同类型大陆边缘盆地深部地壳属性与大地热流分布均差异明显:北部大陆边缘以拉张裂陷型为主,形成了具典型断坳双层结构的断陷裂谷盆地,由于处在减薄型陆壳及洋陆过渡型地壳位置,深部地壳自北向南逐渐减薄,大地热流值由北至南逐渐递增,油气分布则具有"北油南气"的运聚富集规律;南部及西南部大陆边缘属拗曲—伸展与挤压和走滑多因素混合成因的复合叠置型边缘,形成了拗曲—伸展与挤压复合盆地和走滑伸展型复合盆地,由于处在复杂的洋陆过渡型地壳及某些局部薄地壳位置,大地热流分布普遍比北部大陆边缘偏高,油气分布以富集天然气为主伴有少量凝析油及轻质油。因此,该区迄今勘探发现的油气,主要为天然气田及油气田而油田偏少。总之,区域地质背景及深部地壳性质和地壳厚度变化等,导致不同区域大地热流分布差异明显,进而最终控制和制约了油气分布与运聚富集规律,换言之,区域地质背景及大地热流分布与油气运聚富集存在密切的成因联系和耦合关系。
关键词
大陆边缘类型
大地热流分布
油气富集规律
成因耦合关系
南海
Keywords
continental margin type
earth heat flow distribution
genetic and coupling relationship
the South China Sea
分类号
P744.4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南海北部边缘区域地质与油气运聚成藏规律
何家雄
陈胜红
刘海龄
万志峰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
3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古亚洲构造域侵入岩时——空演化框架
邓晋福
冯艳芳
狄永军
刘翠
肖庆辉
苏尚国
赵国春
孟斐
车如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
4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南海北部与南部新生代沉积盆地热流分布与油气运聚富集关系
徐行
何家雄
何丽娟
龚晓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
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