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地壳上地幔构造看大陆碰撞带岩石圈的克拉通化 被引量:15
1
作者 杨文采 于常青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21-740,共20页
本篇讨论超级大陆汇聚后逐渐变为克拉通或扩大克拉通的作用过程,即指经及大陆碰撞地体汇聚后新形成的大陆块逐渐转变为刚性克拉通的作用过程。增生大陆岩石圈的克拉通化的作用后果,包括大陆地壳密度的增加,岩石圈地幔的增厚和大地热流... 本篇讨论超级大陆汇聚后逐渐变为克拉通或扩大克拉通的作用过程,即指经及大陆碰撞地体汇聚后新形成的大陆块逐渐转变为刚性克拉通的作用过程。增生大陆岩石圈的克拉通化的作用后果,包括大陆地壳密度的增加,岩石圈地幔的增厚和大地热流值的下降,使大陆岩石圈逐渐刚性强化。大陆碰撞后形成的大陆块必须经过克拉通化的过程,才能逐渐成为刚性克拉通。作用过程主要包括:①上地壳沉积碎屑岩石结晶岩化和中地壳岩石角闪岩化;②下地壳岩石基性化;③大陆碰撞带下凹莫霍面的磨平;④岩石圈地幔底侵加厚形成陆根。从大陆碰撞带转变为克拉通的过程也是岩石圈地幔不断增厚而地壳缓慢变硬变冷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以下作用:区域变质作用,交代作用和岩石圈幔源岩浆的底侵。这个过程时间尺度比碰撞造山作用大一个级次。长期的底侵作用使地壳岩石密度和强度不断加大,改变岩层的矿物成分和局部结构。当大陆岩石圈克拉通化到一定程度之后,由于下方软流圈的热能供应逐渐减缓,使岩石圈地温梯度缓慢下降,最终结果会形成大陆根。由于显生宙大陆碰撞带岩石圈强度弱,大陆碰撞时更容易造成岩石圈变形,因此大陆碰撞的板内效应主要发生在大陆内的显生宙碰撞带。显生宙大陆碰撞带如果再次受到大陆碰撞板内效应的作用,其克拉通化的过程必然会推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板块 显生宙大陆碰撞带 克拉通化 变质作用 交代作用 岩浆底侵作用 大陆 板内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中海东南的底辟构造特征:早期大陆碰撞带扩张的指示?
2
作者 Kempl.,D 王圣洁 《海洋地质动态》 1997年第3期20-24,共5页
关键词 地中海 底辟构造 大陆碰撞带 海洋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陆碰撞造山带的两类橄榄岩——以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为例 被引量:15
3
作者 宋述光 张立飞 +1 位作者 牛耀龄 张贵宾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9-138,共10页
论述了大陆俯冲碰撞带中地幔橄榄岩的基本特征和成岩类型,并重点讨论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中不同性质的橄榄岩及其成因。根据岩石学特征,我们确定柴北缘超高压带中发育有两种类型的橄榄岩:(1)石榴橄榄岩,岩石类型包括石榴二辉橄榄岩、石... 论述了大陆俯冲碰撞带中地幔橄榄岩的基本特征和成岩类型,并重点讨论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中不同性质的橄榄岩及其成因。根据岩石学特征,我们确定柴北缘超高压带中发育有两种类型的橄榄岩:(1)石榴橄榄岩,岩石类型包括石榴二辉橄榄岩、石榴方辉橄榄岩、纯橄岩和石榴辉石岩,是大陆型俯冲带的标志性岩石。金刚石包裹体、石榴石和橄榄石的出溶结构、温压计算等均反映其来源深度大于200km。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橄榄岩的原岩是岛弧环境下高镁岩浆在地幔环境下堆晶的产物。(2)大洋蛇绿岩型地幔橄榄岩,与变质的堆晶杂岩(包括石榴辉石岩、蓝晶石榴辉岩)和具有大洋玄武岩特征的榴辉岩构成典型的蛇绿岩剖面,代表大洋岩石圈残片。这两类橄榄岩的确定对了解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的性质和构造演化过程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橄榄岩 大陆俯冲碰撞 超高压变质 柴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金顶铅锌矿集区中新世沉积特征:大陆斜向碰撞带周缘前陆盆地沉积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宇 薛传东 +2 位作者 杨天南 梁明娟 刘靖坤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503-3514,共12页
兰坪中-新生代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三江造山带中段,受印度-欧亚大陆斜向碰撞相关构造的强烈影响,导致地层序列及时代归属难辨,区域地质与成矿作用认识存在诸多分歧。先期完成的区域地质调查发现,在金顶铅锌矿集区内常见的含石膏岩... 兰坪中-新生代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三江造山带中段,受印度-欧亚大陆斜向碰撞相关构造的强烈影响,导致地层序列及时代归属难辨,区域地质与成矿作用认识存在诸多分歧。先期完成的区域地质调查发现,在金顶铅锌矿集区内常见的含石膏岩地层并非前人认为的古新统云龙组的一部分,而是角度不整合于前古新统之上的一套新地层,暂定名为中新统金顶砂泥岩。系统的剖面测量和详细的沉积学研究表明,金顶砂泥岩从下到上由洪积相砾岩、辫状河三角洲相粉-细砂岩夹泥岩和砾岩以及湖泊相粉砂岩夹泥岩组成,石膏层位于砾岩之上。辫状河三角洲相中频繁出现灰绿色、灰黑色粉砂质泥岩及黄铁矿结核层,可能是频繁的区域性挤压作用造成的逆冲-走滑断层使上三叠统基底岩系中古油气藏破裂、泄露所致;该套地层内广泛发育的同沉积逆断层(视正断层)、滑脱褶皱和液化砂脉等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指示沉积盆地发育期间地壳发生了NEE-SWW向缩短。金顶砂泥岩是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背景下近东西向挤压构造诱发并控制的周缘前陆盆地沉积,时代为中新世。这一认识为深入理解大陆斜向碰撞带构造演化及大规模金属成矿作用提供了新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顶砂泥岩 沉积相 周缘前陆盆地 大陆斜向碰撞 中新世 金顶铅锌矿集区 青藏高原东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陆碰撞造山带双前陆盆地模式——来自大别山、喜马拉雅和乌拉尔造山带的证据 被引量:23
5
作者 李曰俊 陈从喜 +5 位作者 买光荣 曾强 罗俊成 黄智斌 郑多明 彭更新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7-16,共10页
大陆碰撞造山带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往往形成不同成因类型的周缘前陆盆地 (系统 )。根据对几个典型大陆造山带的研究 ,我们把大陆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演化过程分为陆 -陆拼接和大规模陆内逆冲推覆 (陆内俯冲 )两个阶段 ;早期陆 -陆拼接阶段... 大陆碰撞造山带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往往形成不同成因类型的周缘前陆盆地 (系统 )。根据对几个典型大陆造山带的研究 ,我们把大陆碰撞造山带的构造演化过程分为陆 -陆拼接和大规模陆内逆冲推覆 (陆内俯冲 )两个阶段 ;早期陆 -陆拼接阶段直接在俯冲板块被动大陆边缘基础上形成的前陆盆地称为“原前陆盆地” ,后期大规模陆内逆冲 -推覆 (或陆内俯冲 )阶段在俯冲板块内部形成的前陆盆地称为“远前陆盆地”(它比原前陆盆地距主缝合带远 )。原前陆盆地和远前陆盆地是同一大陆碰撞造山带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产物 ,是两种不同成因类型的周缘前陆盆地 ,它们构成了同一大陆造山带的双前陆盆地 ,而不是传统概念的单一成因类型前陆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碰撞造山 周缘前陆盆地 大别山 造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沱沱河茶曲帕查Pb(-Zn)矿:大陆碰撞背景下盆地流体活动的产物 被引量:14
6
作者 宋玉财 侯增谦 +14 位作者 李政 杨天南 刘燕学 杨竹森 田世洪 王晓虎 王光辉 张洪瑞 刘英超 刘长征 李琳业 王贵仁 汪元奎 赵呈祥 刘群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86-187,共2页
关键词 碰撞背景 流体活动 沱沱河 典型矿床 岩浆活动 盆地 五道梁 方铅矿 大陆碰撞造山 造山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中变质岩带变质作用PTt轨迹演化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胡恭任 刘丛强 章邦桐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6-183,共8页
赣中变质岩带十字石榴云母片岩中石榴石成分环带是连续反应的结果,微区成分变化规律明显。本文根据该岩石的石榴石环带成分定量计算了变质作用P-T轨迹。P-T轨迹样式表明,赣中变质岩带的变质作用可以分两大期:第一期发生在大陆碰撞带环境... 赣中变质岩带十字石榴云母片岩中石榴石成分环带是连续反应的结果,微区成分变化规律明显。本文根据该岩石的石榴石环带成分定量计算了变质作用P-T轨迹。P-T轨迹样式表明,赣中变质岩带的变质作用可以分两大期:第一期发生在大陆碰撞带环境中,变质作用的温度压力演化受均匀地壳增厚及隆起侵蚀过程控制;第二期发生在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变质作用温压条件与地壳回返上升,高温热流上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岩 变质作用 P-T轨迹 大陆碰撞带 铀矿床 成矿作用 活动大陆边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据形成地质作用对中国大陆岩石圈作构造分区 被引量:11
8
作者 杨文采 于常青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09-716,共8页
在综合评述前人关于大陆板块内部大地构造单元划分的基础上,讨论了以大陆岩石圈地质作用序列对亚欧大陆板块内部二级大地构造单元划分的准则与方法。相邻单元之间地壳生成演化作用序列不同,造成地层和岩石圈构造属性不同。基于板块运动... 在综合评述前人关于大陆板块内部大地构造单元划分的基础上,讨论了以大陆岩石圈地质作用序列对亚欧大陆板块内部二级大地构造单元划分的准则与方法。相邻单元之间地壳生成演化作用序列不同,造成地层和岩石圈构造属性不同。基于板块运动的规律,可以根据地层和构造属性不同特征推断构造单元演化作用序列,并依据岩石测年资料划分大陆岩石圈构造单元。据此,大陆板块可划分为四个二级构造单元,包括克拉通、大陆碰撞造山带、大陆俯冲增生带和叠复构造单元。中国大陆板块的克拉通包括华北、扬子、塔里木和华夏四个;大陆碰撞造山带包括天山—西拉木伦河、昆仑—秦岭—大别、喜马拉雅、萍乡—江山—绍兴和台湾五个。大陆俯冲增生带包括吉黑、准噶尔、柴达木祁连、羌塘—拉萨—松潘和江南五个。这种分区同时把形成时代和区域构造形成地质作用作为区划的主要根据,体现了构造单元的基本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岩石圈 构造分区 中国 克拉通 大陆碰撞造山 大陆俯冲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马拉雅造山带西构造结含柯石英榴辉岩的发现及其启示 被引量:18
9
作者 金振民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5,共5页
着重介绍了最近几年外国学者在喜马拉雅西北部(巴基斯坦北部)发现高压榴辉岩和含柯石英超高压榴辉岩的新成果。这项重要发现,对于正确了解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动力学过程、大陆俯冲、折返和喜马拉雅造山带变质作用演化历史有着重... 着重介绍了最近几年外国学者在喜马拉雅西北部(巴基斯坦北部)发现高压榴辉岩和含柯石英超高压榴辉岩的新成果。这项重要发现,对于正确了解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动力学过程、大陆俯冲、折返和喜马拉雅造山带变质作用演化历史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我国学者从事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即大拐弯地区)下地壳高压变质岩和结晶基底隆开研究有着重要的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碰撞造山 榴辉岩 柯石英 喜马拉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马拉雅造山带东构造结变形—变质作用和深熔作用的研究进展和问题 被引量:3
10
作者 董汉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91-1201,共11页
大陆碰撞造山带的造山过程是通过“变形—变质—深熔”自组织系统的高度耦合和时空上演化来实现的。因此,对经过强烈抬升的造山带核部的变形—变质—深熔作用的“三位一体”研究,为认识碰撞造山带的动力学背景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笔者... 大陆碰撞造山带的造山过程是通过“变形—变质—深熔”自组织系统的高度耦合和时空上演化来实现的。因此,对经过强烈抬升的造山带核部的变形—变质—深熔作用的“三位一体”研究,为认识碰撞造山带的动力学背景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笔者系统总结了大陆碰撞造山带内的变形和变质作用与深熔作用的研究进展,梳理了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在变形—变质作用和深熔作用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讨论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碰撞造山 喜马拉雅造山 东构造结 变形—变质作用 深熔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压岩石中变质脉的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盛英明 郑永飞 吴元保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90-500,共11页
超高压岩石中的变质脉体是示踪变质流体活动的重要途径之一。高压-超高压岩石中不仅出露"纯"的石英脉(石英含量>98%),还出露了具有不同复杂矿物组合的"不纯"脉。最近的研究成果表明,对各种类型变质脉的观察和研... 超高压岩石中的变质脉体是示踪变质流体活动的重要途径之一。高压-超高压岩石中不仅出露"纯"的石英脉(石英含量>98%),还出露了具有不同复杂矿物组合的"不纯"脉。最近的研究成果表明,对各种类型变质脉的观察和研究有助于深化对大陆碰撞造山带中变质流体/熔体性质以及元素迁移行为的认识。目前主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包括:(1)确认形成各种类型脉的流体/熔体性质;(2)获得成脉过程中主微量元素(特别是流体不活动性HREE和HFSE)发生迁移的尺度和规模,探讨流体/熔体性质对超高压变质条件下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的影响;(3)获得各种类型变质脉形成的确切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脉 流体性质 元素迁移 大陆碰撞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南部及邻区深部碳释放规模与成因 被引量:5
12
作者 赵文斌 郭正府 +2 位作者 李菊景 马琳 刘嘉麒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41-1556,共16页
不同构造背景下的深部碳释放通量与机制研究对于深刻理解长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洋中脊、大洋俯冲带和大陆裂谷等地质单元,缺少对大陆碰撞带深部碳释放规模与机理的关注,从而制约了对大陆碰撞带深部... 不同构造背景下的深部碳释放通量与机制研究对于深刻理解长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洋中脊、大洋俯冲带和大陆裂谷等地质单元,缺少对大陆碰撞带深部碳释放规模与机理的关注,从而制约了对大陆碰撞带深部碳循环过程及其气候环境效应的进一步认识。青藏高原起源于印度和欧亚大陆的碰撞,是研究大陆碰撞带深部碳循环的理想地区。为此,在近年来青藏高原温室气体释放野外观测与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估算了高原南部及邻区火山-地热区的CO_(2)释放规模并探讨了其释放模式。气体He-C同位素地球化学与温泉水热活动特征等显示,青藏高原南部及邻区的深部碳释放主要受深部岩浆房、断裂和浅部水热系统等因素的控制。依据深部流体源区和上升运移控制因素的差异,可以将青藏高原南部及邻区的深部碳释放划分为三大类:(1)以壳内水热系统脱碳为主的藏南地区;(2)深大断裂控制的以水热系统脱碳为主的川西地区;(3)深部岩浆房和浅部水热系统共同控制的滇西南地区。青藏高原南部土壤微渗漏CO_(2)释放通量介于18.7~52.3Mt/yr之间,温泉溶解无机碳释放通量约为0.13Mt/yr;高原邻区的川西、滇东南断裂带温泉CO_(2)释放规模为0.1Mt/yr;腾冲火山区CO_(2)释放通量介于4.5~7.1Mt/yr之间。本研究认为,青藏高原南部及邻区每年向大气圈释放CO_(2)的规模为23.4~59.6Mt,这一规模与全球其他构造背景(如洋中脊、大洋俯冲带、大陆裂谷等)火山区深部碳释放规模相当,表明以青藏高原为代表的大陆碰撞带是地质源CO_(2)释放的重要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碰撞带 深部碳观测 碳释放通量 火山-地热区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佛坪变质结晶岩系年龄和物质组成特征——SHRIMP锆英石U-Pb年代学和全岩Sm-Nd年代学数据 被引量:25
13
作者 张宗清 宋彪 +3 位作者 唐索寒 张寿广 杨永成 王进辉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61-168,共8页
秦岭是长期多阶段发展的复杂大陆碰撞造山带。本文报道了位于造山带中部佛坪变质结晶杂岩系的SHRIMP锆英石U-Pb年龄和全岩Sm-Nd年龄同位素分析结果。变质岩SHRIMP锆英石U-Pb年龄十分复杂,除有少量太古宇形成的锆英石外,还存在大量元古... 秦岭是长期多阶段发展的复杂大陆碰撞造山带。本文报道了位于造山带中部佛坪变质结晶杂岩系的SHRIMP锆英石U-Pb年龄和全岩Sm-Nd年龄同位素分析结果。变质岩SHRIMP锆英石U-Pb年龄十分复杂,除有少量太古宇形成的锆英石外,还存在大量元古宇至显生宇的锆英石,并在2000Ma,1200Ma,800Ma,400Ma,200Ma左右形成峰期。片麻岩Nd模式年龄tDM1372~2081Ma。佛坪变质结晶岩系主体可能形成于古元古代,年龄2000Ma左右。在后期强烈地质作用中有少量地幔物质加入。岩系形成于新太古代的意见笔者没有得到证实。秦岭造山带中部可能存在或存在过太古宙结晶基底岩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 大陆碰撞造山 变质结晶岩系 年龄 SHRIMP锆英石U-Pb年龄 全岩Sm-Nd年代学 同位素年代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大别的多期深熔作用及山根垮塌的新证据 被引量:6
14
作者 刘贻灿 杨阳 李洋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64-677,共14页
大别山是由华南板块在245~ 210 Ma向华北板块之下俯冲并发生陆陆碰撞形成的.随着南、北板块的汇聚继续,地壳持续加厚.然而,加厚的下地壳岩石(特别是镁铁质下地壳岩石)在重力作用下密度增大、稳定性降低,在145~ 130 Ma时发生深熔作用;130... 大别山是由华南板块在245~ 210 Ma向华北板块之下俯冲并发生陆陆碰撞形成的.随着南、北板块的汇聚继续,地壳持续加厚.然而,加厚的下地壳岩石(特别是镁铁质下地壳岩石)在重力作用下密度增大、稳定性降低,在145~ 130 Ma时发生深熔作用;130 Ma左右加厚下地壳拆沉,引发软流圈上涌,产生了130 ~ 110 Ma的大规模镁铁质和花岗质岩浆作用以及北大别发生强烈的混合岩化作用.其中,北大别混合岩中不同类型浅色体(至少可以分为4种)和碰撞后变质闪长岩的甄别及其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方面系统研究为大别山印支期深俯冲陆壳的折返以及燕山期镁铁质下地壳岩石拆沉和山根垮塌所引发的多期深熔作用提供了新的关键证据.山根垮塌诱发的地幔对流导致~ 145 Ma时岩石圈开始减薄,进而导致加厚镁铁质下地壳温度和地壳中下部地热增温率升高,并使其发生部分熔融;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导致造山带下地壳持续弱化,加剧其重力不平衡,从而引发深部俯冲的镁铁质下地壳岩石的大规模拆沉和山根垮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别 大陆碰撞造山 下地壳 山根垮塌 深熔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