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特提斯造山带大陆弧岩浆活动对白垩纪-古近纪热室地球的驱动效应
1
作者 张少华 纪伟强 +2 位作者 姜禾禾 陈厚彬 杨石岭 《岩石学报》 2025年第10期3517-3530,共14页
白垩纪中期(100~80Ma)至古近纪(56~47Ma)是地球历史上距今最近、最典型的热室期,该时期全球表层温度显著升高,大气CO_(2)浓度长期维持在高位。然而,其深部驱动机制仍缺乏明确共识。本文通过系统的归纳和梳理之后发现,洋中脊、大火成岩... 白垩纪中期(100~80Ma)至古近纪(56~47Ma)是地球历史上距今最近、最典型的热室期,该时期全球表层温度显著升高,大气CO_(2)浓度长期维持在高位。然而,其深部驱动机制仍缺乏明确共识。本文通过系统的归纳和梳理之后发现,洋中脊、大火成岩省和大陆裂谷等内生系统碳释放过程与以上两个热室期耦合性差。而位于低纬度地区的大陆弧具有高碳/富碳性质,使其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成为地球深部碳释放的关键区域。本文总结的证据表明,该时期位于低纬度的新特提斯构造域内活动大陆弧(科希斯坦-拉达克-冈底斯-鲁希特-苏门答腊一带)在晚白垩世(约100~80Ma)和早始新世(约52~48Ma)经历了两次岩浆活动高峰期,期间伴随着巨量CO_(2)的释放(白垩纪碳释放通量:0.9~3.15Tmol/yr;古近纪碳释放通量:5.94Tmol/yr),进而在白垩纪-古近纪热室地球气候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中发挥关键性驱动作用。这一机制深化了我们对深部碳循环与地表气候之间关系的理解,并为认识地质历史时期极端气候事件的形成和深入理解地球深部过程与表层气候系统之间的耦合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室气候 深部碳循环 大陆弧岩浆作用 新特提斯构造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