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陆动力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理论与应用 被引量:45
1
作者 许志琴 李廷栋 +3 位作者 杨经绥 嵇少丞 王宗起 张泽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433-1444,共12页
近十年来大陆岩石圈流变学、板块下的构造和整个地幔运动、现代大陆变形动力学、大陆深俯冲动力学、"中下地壳的隧道流"、复合造山带和复合造山动力学、盆-山耦合与大陆增生、地幔物质和地幔动力学以及全球大陆科学钻探整合... 近十年来大陆岩石圈流变学、板块下的构造和整个地幔运动、现代大陆变形动力学、大陆深俯冲动力学、"中下地壳的隧道流"、复合造山带和复合造山动力学、盆-山耦合与大陆增生、地幔物质和地幔动力学以及全球大陆科学钻探整合计划等大陆动力学研究的重要进展,表明大陆动力学是继"板块构造"之后固体地球科学发展的新的起点,建立大陆动力学新的理论体系以及为资源、能源、环境和预防地震灾害的人类需求服务,是大陆动力学发展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变学 现代大陆变形和新构造 大陆深俯冲 隧道流 地幔构造 大陆科学钻探 大陆动力学理论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山门断裂带活动特征与工程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理论 被引量:20
2
作者 唐辉明 李德威 胡新丽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5-152,共8页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里氏8.0级汶川地震处于龙门山造山带与四川盆地的构造边界上。350km长的地表破裂带呈右行左阶雁行排列在具有逆冲和右行走滑性质的汶川—茂县—青川、映秀—北川和江油—都江堰3条断层带上。下地壳的韧性流动伴随中...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里氏8.0级汶川地震处于龙门山造山带与四川盆地的构造边界上。350km长的地表破裂带呈右行左阶雁行排列在具有逆冲和右行走滑性质的汶川—茂县—青川、映秀—北川和江油—都江堰3条断层带上。下地壳的韧性流动伴随中地壳韧-脆性剪切带应力和应变的积累,产生上地壳脆性发震断层,并控制地表破裂带和滑坡的分布。震源出现在上地壳脆性断层与中地壳脆-韧性剪切带的交汇部位。以汶川地震为例,结合板内地震基本特征,提出引入大陆动力学理论完善工程区域稳定性理论基础,构建基于板块学说、地质力学和大陆动力学理论的相互补充的工程区域稳定性评价体系;对活断层与地震活动性预测提出见解,强调仅仅从活断层的存在及其活动强度来预测地震活动性与强度是远远不够甚至是错误的,必须将下地壳、中地壳和上地壳结构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和判别;提出工程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指出了大陆内部"安全岛"划分应采用的核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板内地震 大陆动力学理论 工程区域地壳稳定性 评价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