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陆伸展盆地岩浆与伸展作用的定量关系分析及其初步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史卜庆 田在艺 +3 位作者 郑凤云 周瑶琪 章大港 吴智平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39-245,共7页
通过对无水石榴石橄榄岩地幔的绝热减压部分熔融模型进行详细的数学推导,本文建立了准确的数学表达式以定量描述伸展因子、地幔部分熔融系数以及熔融体厚度之间的动力学关系。在详细的地球化学研究基础上,认为软流圈的部分熔融是济阳坳... 通过对无水石榴石橄榄岩地幔的绝热减压部分熔融模型进行详细的数学推导,本文建立了准确的数学表达式以定量描述伸展因子、地幔部分熔融系数以及熔融体厚度之间的动力学关系。在详细的地球化学研究基础上,认为软流圈的部分熔融是济阳坳陷新生代火山岩的来源,并利用该模型对济阳坳陷新生代伸展裂陷阶段形成的熔融体厚度进行了预测,取得了与深部地球物理探测较为接近的结果。认为中下地壳中赋存的高导低速体是软流圈熔融体释放气体后聚集的结果,是盆地内分布的火山岩的直接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榴石橄榄岩 部分熔融 伸展因子 济阳坳陷 早第三纪 壳内低速体 岩浆作用 大陆伸展盆地 火山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胶-辽-吉古元古代构造带的形成及动力学演化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建辉 李圆硕 +1 位作者 徐玮男 丁正江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43,共21页
胶-辽-吉古元古代构造带的构造属性及动力学演化长期存在争议。本文通过总结该带构造-岩浆-变质作用及变质火山-沉积岩系的已有研究成果,发现造山前2.2~2.0 Ga花岗质岩石主要为形成于高温低压伸展构造环境的A型花岗岩,部分为源自下地壳... 胶-辽-吉古元古代构造带的构造属性及动力学演化长期存在争议。本文通过总结该带构造-岩浆-变质作用及变质火山-沉积岩系的已有研究成果,发现造山前2.2~2.0 Ga花岗质岩石主要为形成于高温低压伸展构造环境的A型花岗岩,部分为源自下地壳基性岩部分熔融形成的I型花岗岩,它们与变质基性侵入岩及变质流纹岩-英安岩和变质玄武岩构成了造山前大陆伸展背景下的双峰式岩浆作用。它们“弧岩浆”属性的地球化学性质主要继承自源区太古宙TTG岩石或基性岩浆上升过程受大陆岩石圈地幔和地壳的同化混染作用。整个胶-辽-吉古元古代构造带没有发现真正意义上类似于现代板块洋-陆俯冲作用有关的岩石-构造组合(如残留洋壳、俯冲增生杂岩(楔)、弧背构造、大型走滑断裂、双变质带及岩浆作用的时空变化等)。龙岗地块和狼林地块具有统一的太古宙克拉通基底及演化历史。“南带”和“北带”的不同变质沉积地层具有类似的物源,沉积环境为稳定的被动陆缘,沉积时代为2.20~1.95 Ga,并经历了1.95~1.80 Ga顺时针变质P-T演化轨迹的中压—高压麻粒岩相和高温—超高温变质作用。综合已有的地质及地球物理证据,构建了胶-辽-吉古元古代构造带的起源及动力学演化模式:①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新太古代末巨量TTG岩石形成的同时,在下地壳形成巨量高密度的麻粒岩相—榴辉岩相残留物质,新太古代末已形成的稳定克拉通岩石圈地幔使这些高密度的麻粒岩相—榴辉岩相残留物质能够稳定保留。②在2.2~2.0 Ga,热的、相对低密度的软流圈热点上涌,东部陆块沿胶-辽-吉构造带发生陆内伸展变形,破裂形成北部的龙岗地块和南部的狼林地块。③在1.95~1.85 Ga,高密度的榴辉岩化下地壳连同岩石圈地幔,受重力(负浮力)作用驱动,俯冲(下沉)进入热的、低密度的软流圈地幔,带动龙岗地块和狼林地块沿胶-辽-吉带发生汇聚造山作用。④在1.85~1.80 Ga,造山带去根,软流圈上涌,造山带垮塌及造山后伸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胶-辽-吉古元古代构造带 重力驱动的板块汇聚造山 大陆伸展 胶北地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中生代东亚多板块汇聚与大陆构造体系的发展 被引量:37
3
作者 张岳桥 董树文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9年第5期613-641,共29页
东亚大陆原型形成于三叠纪印支造山运动旋回,其周邻环绕的三大洋(古太平洋、蒙古-鄂霍茨克洋、中特提斯洋)于早侏罗世初期几乎同时向东亚大陆俯冲,开启了东亚多板块汇聚历史。文章通过总结东亚大陆晚中生代构造变形和构造岩浆事件的新... 东亚大陆原型形成于三叠纪印支造山运动旋回,其周邻环绕的三大洋(古太平洋、蒙古-鄂霍茨克洋、中特提斯洋)于早侏罗世初期几乎同时向东亚大陆俯冲,开启了东亚多板块汇聚历史。文章通过总结东亚大陆晚中生代构造变形和构造岩浆事件的新近研究成果,简述了东亚多板块汇聚产生的三个陆缘汇聚构造系统(北部蒙古-鄂霍次克碰撞造山带、东部与俯冲有关的增生造山系统、西南部班公湖—怒江缝合构造带)、陆内汇聚构造变形体系和大陆伸展构造体系。在此基础上,重新构建了东亚多板块汇聚大陆构造-岩浆演化的时间框架,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早侏罗世(200~170Ma)周邻大洋板块初始俯冲阶段和陆缘裂解事件,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170~135Ma)周邻陆缘碰撞造山或俯冲增生造山作用、陆内再生造山作用和汇聚构造体系的形成;中晚白垩世(135~80Ma)大陆岩石圈的减薄作用和大陆伸展构造体系的发育。研究认为,晚中生代东亚多板块汇聚在时空上的有序演化和深浅构造的复合叠加,不仅产生了东亚大陆复杂的陆缘和陆内构造体系,同时控制了中国东部燕山期爆发式岩浆-成矿作用,也使东亚构造地貌发生东西翘变,早期陆缘汇聚产生的东部高原因晚期大陆岩石圈的减薄和伸展而垮塌。东亚大陆构造体系的形成和演化与联合古大陆的裂解同步,晚中生代东亚多板块汇聚完成了从东亚到欧亚大陆的演替,以东亚大陆为核心的多板块汇聚格局一直延续至新生代,可能成为未来超大陆形成的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中生代 东亚大陆 多板块汇聚 大陆汇聚构造体系 大陆伸展构造体系 郯庐左旋走滑断裂体系 燕山陆内再生造山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晚中生代以来伸展模式及动力学机制 被引量:29
4
作者 赵利 李理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70-485,共16页
通过分析盆地区大陆伸展模型参数、火成岩地球化学特征时空演化、岩石圈分层伸展几何学和运动学、应力场-变形场的匹配和演化,文章对渤海湾盆地晚中生代以来伸展断陷的动力学过程进行了系统讨论。晚中生代,盆地北、西部以变质核杂岩模... 通过分析盆地区大陆伸展模型参数、火成岩地球化学特征时空演化、岩石圈分层伸展几何学和运动学、应力场-变形场的匹配和演化,文章对渤海湾盆地晚中生代以来伸展断陷的动力学过程进行了系统讨论。晚中生代,盆地北、西部以变质核杂岩模式伸展,南、东部以宽裂陷模式伸展;在岩石圈伸展过程中,地壳变形方式为简单剪切,岩石圈地幔变形方式为纯剪切;盆地处于洋壳俯冲背景下弧后伸展区,盆地及西、北部隆起区岩石圈地幔为EM1型,而南、东部隆起区受扬子板块俯冲改造成类似EM2型;盆地变形的力源为板块相对运动产生的引张力,以及郯庐断裂的走滑作用。新生代,渤海湾盆地以窄裂陷模式伸展,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变形方式均为纯剪,但岩石圈地幔伸展强度大于地壳;盆地处于大陆内裂谷环境,软流圈地幔上涌并改造岩石圈地幔,且盆地裂陷的力源以软流圈地幔上涌产生的引张力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伸展 火成岩 应力场 晚中生代—新生代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蒙造山带东段大陆弧后A型花岗岩特征与成因 被引量:47
5
作者 张磊 吕新彪 +4 位作者 刘阁 陈俊 陈超 高奇 刘洪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69-884,共16页
兴蒙造山带贺根山-黑河一线产出有大量晚古生代A型花岗岩,其成因及形成环境一直存在争议。贺根山-黑河A型花岗岩带形成于晚石炭世-二叠纪(325~260Ma),二叠纪进入岩浆作用高峰期。该花岗岩带主要表现为准铝质-弱过铝质(A/CNK=0.89~1.13... 兴蒙造山带贺根山-黑河一线产出有大量晚古生代A型花岗岩,其成因及形成环境一直存在争议。贺根山-黑河A型花岗岩带形成于晚石炭世-二叠纪(325~260Ma),二叠纪进入岩浆作用高峰期。该花岗岩带主要表现为准铝质-弱过铝质(A/CNK=0.89~1.13)高钾钙碱性系列;高度富集LREE,Eu负异常明显;微量元素表现为富集Th、Pb和La元素,亏损Ba、Sr、Ce、P和Ti元素。研究表明晚石炭世—二叠纪古亚洲洋正处于向西伯利亚板块俯冲阶段,贺根山-黑河A型花岗岩带应该形成于该俯冲带的弧后伸展环境。俯冲导致的软流圈上涌形成弧后的伸展环境,同时为大规模高温岩浆形成提供了热源,以及部分物源,这种壳-幔混合岩浆在深部结晶分异后沿弧后伸展断裂体系快速侵位是该花岗岩带形成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蒙造山带 A型花岗岩 岩石地球化学 大陆弧后伸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板块西南缘个旧碱性杂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深部动力学意义
6
作者 林立航 朱韧之 +4 位作者 赖绍聪 刘鹏 刘敏 秦江锋 杨航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6-261,共16页
为了探究华南板块西南缘大陆岩石圈的演化过程,该研究编译、总结华南板块西南缘晚白垩世个旧碱性杂岩体已报道的全岩主微量元素(n=76)、全岩Sr-Nd-Pb同位素(n=54)及锆石Hf同位素数据(n=113),对个旧碱性杂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模型... 为了探究华南板块西南缘大陆岩石圈的演化过程,该研究编译、总结华南板块西南缘晚白垩世个旧碱性杂岩体已报道的全岩主微量元素(n=76)、全岩Sr-Nd-Pb同位素(n=54)及锆石Hf同位素数据(n=113),对个旧碱性杂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模型进行重建。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研究区个旧碱性杂岩体分为3组岩石组合:第一组为钾玄质霞石正长岩,具有高全碱质量分数(12.76%~17.57%)和总稀土元素含量(134×10^(-6)~1764×10^(-6))、低Ba/La比值,以及富集的Sr-Nd-Pb-Hf同位素特征,指示了其源区为经历过俯冲熔体交代的富集地幔;第二组为钾玄质二长辉长岩-二长岩组合,二者具有极高的Ba(1619×10^(-6)~4640×10^(-6))和Sr(970×10^(-6)~1690×10^(-6))含量、低的Th/Yb比值,具有与霞石正长岩相似的Sr-Nd-Pb-Hf同位素特征,表明其起源于俯冲流体交代的富集地幔;第三组为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组合,其具有高的Th(30.7×10^(-6)~68.3×10^(-6))和U(4.11×10^(-6)~23.2×10^(-6))含量、与下地壳一致的Nb/U比值及相似的微量元素分布特征,表明其起源于不同深度的下地壳。二长花岗岩发育有暗色包体及相关幔源地球化学特征,指示源区经历过幔源岩浆注入并发生壳幔岩浆混合。华南板块岩石圈晚白垩时期,在新特提斯洋俯冲过程的影响下发生了东西向的伸展,进而诱发岩石圈伸展背景下的软流圈物质上涌,导致大陆岩石圈物质再造;同时,大量幔源物质注入下地壳促进了大陆地壳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旧碱性杂岩体 晚白垩世 富集地幔 大陆岩石圈伸展 大陆地壳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南陆区岩石圈结构与大规模成矿作用 被引量:240
7
作者 杨明桂 黄水保 +2 位作者 楼法生 唐维新 毛素斌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28-543,共16页
本文以区域地质、矿产地质为基础,与地球物理和岩石圈深部地质的研究成果相结合,对中国东南陆区的地块、造山带、古板块结合带、隆起带、坳陷带和断陷盆地的地壳厚度变化与物质结构、莫霍面形态、岩石圈地幔的厚度变化与结构进行了研究... 本文以区域地质、矿产地质为基础,与地球物理和岩石圈深部地质的研究成果相结合,对中国东南陆区的地块、造山带、古板块结合带、隆起带、坳陷带和断陷盆地的地壳厚度变化与物质结构、莫霍面形态、岩石圈地幔的厚度变化与结构进行了研究与构造区划。论述了燕山期陆内造山与喜马拉雅期大陆伸展及其导致的岩石圈物质结构调整作用,建立了隆坳构造分异与壳幔物质结构调整模式,探讨了本区地壳减薄的深部地质过程,分析了燕山期陆内造山的动力机制以及大规模成矿作用与岩石圈物质结构构造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 物质结构 陆内造山 大陆伸展 成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榆树沟铌—钽—稀土矿床成矿岩石成因及对成矿的指示作用
8
作者 刘欣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169-170,共2页
关键金属因其特性广泛应用于清洁能源、国防、信息、材料等领域,铌—钽—稀土金属作为关键金属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备受关注。辽宁的稀有—稀土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辽西的建平—阜蒙地区和辽东的桓仁—凤城带,构造位置上位于华北板块北缘东... 关键金属因其特性广泛应用于清洁能源、国防、信息、材料等领域,铌—钽—稀土金属作为关键金属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备受关注。辽宁的稀有—稀土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辽西的建平—阜蒙地区和辽东的桓仁—凤城带,构造位置上位于华北板块北缘东段。榆树沟即本次研究区域位于辽宁省建平县西10 km,新发现的铌钽、稀土矿主要赋存于正长岩、正长花岗岩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铌钽—稀土矿 同位素定年 锶钕铅同位素 壳幔混染 大陆伸展—裂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新生代柴达木北缘的盆地类型与构造演化 被引量:49
9
作者 高先志 陈发景 +2 位作者 马达德 汪立群 刘震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4期16-24,共9页
柴达木盆地是中国西部一个大型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柴北缘是侏罗系主要分布地区。中新生代柴达木盆地是在一个古老的稳定地块基础上形成发展的,根据中新生代西北地区周缘板块活动和构造演化特点,提出柴北缘中新生代经历了两个由伸展到挤... 柴达木盆地是中国西部一个大型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柴北缘是侏罗系主要分布地区。中新生代柴达木盆地是在一个古老的稳定地块基础上形成发展的,根据中新生代西北地区周缘板块活动和构造演化特点,提出柴北缘中新生代经历了两个由伸展到挤压的构造运动旋回:从早中侏罗世到晚侏罗世是第一个旋回;从早白垩世到晚白垩世-第三纪和第四纪为第二个旋回。早中侏罗世是一种稳定大陆内弱伸展坳陷盆地,不具有典型的裂陷盆地特征。从渐新世开始,柴达木盆地才进入强烈挤压的山间盆地阶段,并决定了柴北缘现今的构造格局。中、新生代构造运动影响着柴北缘油气的生成和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类型 构造演化 大陆内弱伸展断-坳陷 挤压挠曲盆地 中新生代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