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0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模拟酶解大豆7S、11S蛋白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孙国威 乐国伟 施用晖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01-104,共4页
以"活性肽搜寻与蛋白模拟水解系统"为工具,选择碱性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对大豆7S、11S蛋白进行模拟水解,得到不同水平的抗氧化肽肽段,以重均分子量为手段,评价理论模拟与实验水解的相关性;以还原力、清除二苯代苦味酰基苯肼(DP... 以"活性肽搜寻与蛋白模拟水解系统"为工具,选择碱性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对大豆7S、11S蛋白进行模拟水解,得到不同水平的抗氧化肽肽段,以重均分子量为手段,评价理论模拟与实验水解的相关性;以还原力、清除二苯代苦味酰基苯肼(DPPH·)自由基能力比较以上蛋白酶水解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模拟与实验水解得到的分子量分布在比例以及重均分子量方面有显著相关性(P<0·01);四种酶解产物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其中,以7S蛋白的碱性蛋白酶产物表现出最高的还原力和DPPH·清除能力(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水解 大豆7s、11s蛋白 抗氧化肽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7S、11S蛋白的结构与热致凝胶特性的分析 被引量:21
2
作者 冯芳 刘文豪 陈志刚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8-64,共7页
通过研究大豆7S及11S蛋白的结构、理化性质与凝胶性,进而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Gauss分峰拟合对蛋白质的二级结构进行研究;利用ANS荧光探针法,Ellman试剂法和Zeta电位仪对大豆7S及11S蛋白的表面疏水性、巯基含... 通过研究大豆7S及11S蛋白的结构、理化性质与凝胶性,进而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Gauss分峰拟合对蛋白质的二级结构进行研究;利用ANS荧光探针法,Ellman试剂法和Zeta电位仪对大豆7S及11S蛋白的表面疏水性、巯基含量及粒径进行测定;通过质构仪对蛋白凝胶的硬度,胶黏性及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蛋白质的表面疏水性随α-螺旋、β-折叠相对含量的增大而减小,随β-转角和无规卷曲相对含量的增大而增大。表面疏水性越大越利于凝胶网络的形成。大豆7S蛋白凝胶形成的最优条件为蛋白质量浓度0.12 g/mL、温度90℃、pH 6~8、Na+质量浓度0.002 g/mL;大豆11S蛋白凝胶形成的最优条件为蛋白质量浓度0.12 g/mL、温度95℃、pH 8~9、Na+质量浓度0.002 g/mL。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决定了蛋白质的表面疏水性,而表面疏水性影响了凝胶的形成,同时凝胶形成的外在因素又影响着蛋白的表面疏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7s蛋白 大豆11s蛋白 二级结构 巯基 表面疏水性 凝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7S蛋白-芝麻酚非共价复合物结构及功能性质研究
3
作者 于欣淼 王玉堂 刘飞 《中国乳品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16,共6页
文章以芝麻酚与大豆7S蛋白为原料,进行非共价结合,利用SDS-PAGE电泳、光谱学、分子对接等方式探究芝麻酚对大豆7S蛋白结构及功能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芝麻酚能与7S蛋白通过非共价结合形成复合物,且7S蛋白与芝麻酚质量比为100∶8时结合... 文章以芝麻酚与大豆7S蛋白为原料,进行非共价结合,利用SDS-PAGE电泳、光谱学、分子对接等方式探究芝麻酚对大豆7S蛋白结构及功能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芝麻酚能与7S蛋白通过非共价结合形成复合物,且7S蛋白与芝麻酚质量比为100∶8时结合最紧密,此时分子质量在35~48 ku和75~100 ku的亚基颜色变浅或消失,多酚结合当量升高至(7.19±0.20)mg/g。光谱学信息表明,FTIR光谱上并未出现新的峰,最大荧光发射波长由352 nm红移至359 nm,荧光强度降低至1005,α-螺旋结构含量降低至33.30%±0.20%,β-折叠结构含量增加至19.83%±0.42%,无规则卷曲结构含量升至31.27%±0.35%。此外,7S蛋白-芝麻酚复合物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显著升高(P<0.05),分别为(15.71±0.21)m^(2)/g和(14.63±0.17)min。综上,添加芝麻酚可显著改善7S蛋白乳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7s蛋白 芝麻酚 结构性质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种子蛋白亚基及11S/7S随种子发育的变化规律
4
作者 闫晓娟 谷勇哲 +4 位作者 胡国龙 张素青 李欣 邳植 张福顺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4期11-17,共7页
为促进大豆蛋白品质改良,采用SDS-PAGE凝胶电泳对4份不同大豆品种种子发育过程中的蛋白亚基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种子发育过程中发现蛋白含量高的品种中吉601(44.82%)在S4时期β亚基积累明显高于其他蛋白含量低的品种;不同... 为促进大豆蛋白品质改良,采用SDS-PAGE凝胶电泳对4份不同大豆品种种子发育过程中的蛋白亚基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种子发育过程中发现蛋白含量高的品种中吉601(44.82%)在S4时期β亚基积累明显高于其他蛋白含量低的品种;不同大豆品种的11S组分的亚基在各个时期的积累明显不同,11S/7S比值低的两个品种中吉601(1.059)和吉林小粒豆(1.022),其11S组分中的Basic亚基在S3-S9时期的含量低于其他亚基的含量,而11S/7S比值高的两个品种黑河23(1.324)和绥农28(1.401),其11S组分中的Basic亚基和Acidic亚基在S3-S9时期含量高于其他亚基的含量,推测不同品种的11S/7S比值高低与Basic亚基在种子发育过程中的积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蛋白 11s/7s 蛋白亚基 sDs-PA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油酸含量对大豆11S球蛋白膜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周荣雪 赵源 +2 位作者 石林凡 任中阳 翁武银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共8页
为探究成膜液和膜中脂质和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了亚油酸含量(蛋白质量的0%、10%、20%、30%和40%)对11S球蛋白成膜液的黏度及膜的微观结构和理化性质的影响。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图像显示,成膜液中油滴尺寸均随亚油酸含量增加而增大... 为探究成膜液和膜中脂质和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了亚油酸含量(蛋白质量的0%、10%、20%、30%和40%)对11S球蛋白成膜液的黏度及膜的微观结构和理化性质的影响。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图像显示,成膜液中油滴尺寸均随亚油酸含量增加而增大,干燥成膜后油滴尺寸进一步增大。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添加亚油酸后光滑致密的蛋白膜上表面出现油滴聚集,而下表面变得粗糙,但未出现油滴。添加40%亚油酸后,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抗拉伸强度和水蒸气透过系数分别由53.50℃、12.67MPa和2.52×10^(-10)g/(m·Pa·s)降低至50.38℃、7.30 MPa和1.83×10^(-10)g/(m·Pa·s),而断裂延伸率由95.58%增加至198.15%。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11S球蛋白与亚油酸分子在200 ns内没有发生相互作用。添加亚油酸会导致11S球蛋白膜中离子键和二硫键比例下降,而疏水相互作用和非二硫键共价键比例增加。以上结果表明,添加亚油酸可以通过改变膜中蛋白间的化学相互作用,从而影响膜的理化性质。研究结果将为大豆蛋白乳液膜成膜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1s蛋白 可食膜 亚油酸 分子动力学模拟 化学结合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06份中国大豆种质贮藏蛋白7S和11S组分及其亚基相对含量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26
6
作者 麻浩 王显生 +4 位作者 刘春 俞阗 郝小燕 高文瑞 何小铃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17,共7页
大豆籽粒贮藏蛋白7S和11S组分及其亚基含量、11S/7S比值与大豆蛋白的营养价值和加工特性密切相关。获得具不同7S和11S组分及其亚基含量、不同11S/7S比值的种质材料是对大豆蛋白的营养价值和功能特性进行遗传育种改良的重要材料基础。本... 大豆籽粒贮藏蛋白7S和11S组分及其亚基含量、11S/7S比值与大豆蛋白的营养价值和加工特性密切相关。获得具不同7S和11S组分及其亚基含量、不同11S/7S比值的种质材料是对大豆蛋白的营养价值和功能特性进行遗传育种改良的重要材料基础。本研究利用SDS-PAGE技术,对706份中国大豆种质资源7S、11S组分及其亚基相对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706份我国大豆种质资源中7S、11S组分及其亚基相对含量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7S和11S组分含量间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r=-1.00,P<0.01);603份地方品种和103份新育成品种或主栽品种的7S、11S组分相对含量的平均值和变异幅度分别为40.00%,20.58%~56.65%,60.00%,43.35%~79.42%和38.21%,30.33%~52.67%,61.79%,47.33%~69.67%;11S/7S比值的平均值和变异幅度分别为1.54,0.77~3.86和1.65,0.90~2.30;筛选获得了63份7S、11S组分或亚基含量变异种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种质资源 sDs-PAGE 11s 7s组分及其亚基 相对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籽粒贮藏蛋白11S和7S组分提取分离方法的优化 被引量:18
7
作者 刘春 王红玲 +3 位作者 崔竹梅 何小玲 王显生 麻浩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1-36,共6页
为确定提取分离大豆贮藏蛋白11S和7S两种主要成分的最适方法,采用凯氏定氮和SDS-PAGE分析,从浸提液种类、提取液pH、浸提次数和温度、料液比、Tris-HCl浓度和还原剂种类等影响提取分离效果的因素着手,对Nagano法进一步优化。结果表... 为确定提取分离大豆贮藏蛋白11S和7S两种主要成分的最适方法,采用凯氏定氮和SDS-PAGE分析,从浸提液种类、提取液pH、浸提次数和温度、料液比、Tris-HCl浓度和还原剂种类等影响提取分离效果的因素着手,对Nagano法进一步优化。结果表明,浸提液采用pH8.5、含0.01mol/L亚硫酸氢钠的0.03~0.06mol/L Tris-HCl缓冲液系统,提取温度45℃,料液比1:15,重复浸提两次;分离过程中,在pH6.4沉淀离心分离出11S组分、调pH5.5沉淀离心分离出中间产物后。再调pH至4.8沉淀离心分离出7S组分。优化后的方法与Nagano法相比,可显著提高11S和7S组分的得率、蛋白含量和纯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贮藏蛋白 11s7s组分 Nagano法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种子贮藏蛋白11S和7S组分的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黄丽华 麻浩 +1 位作者 王显生 崔国贤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0-23,共4页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了我国122份大豆品种种子贮藏蛋白组分11S和7S的含量及11S/7S比值。11S在两种球蛋白中所占百分含量为40.67%~72.07%,平均值为60.84%,7S为27.93%-59.33%,平均值为39.16%,两者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了我国122份大豆品种种子贮藏蛋白组分11S和7S的含量及11S/7S比值。11S在两种球蛋白中所占百分含量为40.67%~72.07%,平均值为60.84%,7S为27.93%-59.33%,平均值为39.16%,两者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95);11S/7S比值范围为0.69~2.58,平均值为1.61,且与种子的总蛋白量、脂肪含量无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种子 贮藏蛋白 11s组分 7s组分 含量 比值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7S和11S蛋白二级结构与表面疏水性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刘春雷 孙立斌 +5 位作者 李相昕 梁宝生 齐晓芬 任悦 李丹 江连洲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28-32,共5页
以6个具有代表性的大豆品种作为实验材料提取7S和11S蛋白,并经Superdex 200凝胶柱层析进行纯化,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验证其纯度均在90%以上。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7S和11S蛋白的二级结构,采用ANS荧光探针法测定7S和... 以6个具有代表性的大豆品种作为实验材料提取7S和11S蛋白,并经Superdex 200凝胶柱层析进行纯化,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验证其纯度均在90%以上。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7S和11S蛋白的二级结构,采用ANS荧光探针法测定7S和11S蛋白的表面疏水性,利用相关性分析探讨7S和11S蛋白表面疏水性与二级结构的构效关系。经分析得出:大豆蛋白的表面疏水性与α-螺旋含量成负相关;与β-折叠含量成负相关;与β-转角含量成正相关,与无规卷曲含量成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s11s蛋白 二级结构 傅里叶红外光谱 表面疏水性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球蛋白11S/7S比值对大豆蛋白功能性的影响 被引量:38
10
作者 胡超 黄丽华 李文哲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0-42,共3页
大豆蛋白的功能特性与 11S/ 7S比值密切相关。本研究中将 11S和 7S蛋白以不同比例混合(11S/ 7S =0 .5、1、1.5、2、2 .5、3、3.5、4 ) ,得到具有不同 11S/ 7S比值的大豆蛋白 ,用SDS -PAGE凝胶电泳测定这些大豆蛋白的实际 11S/ 7S比值分... 大豆蛋白的功能特性与 11S/ 7S比值密切相关。本研究中将 11S和 7S蛋白以不同比例混合(11S/ 7S =0 .5、1、1.5、2、2 .5、3、3.5、4 ) ,得到具有不同 11S/ 7S比值的大豆蛋白 ,用SDS -PAGE凝胶电泳测定这些大豆蛋白的实际 11S/ 7S比值分别为 0 .2 5、0 .6 4、0 .90、1.31、1.5 7、1.80、1.98、2 .18、2 .2 8、3.86。然后分析实际 11S/ 7S比值对大豆蛋白乳化性、凝胶透明性和发泡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大豆蛋白的乳化性、凝胶透明性和起泡性都随 11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蛋白 11s/7s比值 乳化性 凝胶透明性 发泡性 品质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蛋白组分7S和11S的凝胶特性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玥 钟芳 麻建国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9-23,共5页
采用动态流变仪研究了Alcalase碱性蛋白酶在酶凝大豆蛋白7 S,11 S组分和不同配比的7 S和11 S组分的混合物的过程中温度、酶的添加量对体系流变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7 S和11 S的酶凝反应均受温度和加酶量的综合影响,低温均有利于两者的凝... 采用动态流变仪研究了Alcalase碱性蛋白酶在酶凝大豆蛋白7 S,11 S组分和不同配比的7 S和11 S组分的混合物的过程中温度、酶的添加量对体系流变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7 S和11 S的酶凝反应均受温度和加酶量的综合影响,低温均有利于两者的凝胶:20~40 ℃下都能得到较高的凝胶强度;在各个温度下两者也都有一个最适的酶添加量.两者相比较:温度对11 S的影响更为明显,相同条件下11 S所形成的凝胶强度要比7 S大.11 S是使大豆蛋白胶凝的主要组分,7 S是影响胶凝的重要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s 11s ALCALAsE 凝胶 流变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野生和栽培大豆11S及7S蛋白质相对含量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顺湖 周瑞宝 盖钧镒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59-767,共9页
大豆种质蛋白质11S和7S及其亚基组相对含量的遗传变异是专用型品种选育的基础。以全国各生态区的野生豆138份和地方品种409份,国内育成品种148份、国外育成品种83份,合计778份大豆种质为材料,采用SDS-PAGE电泳技术测定蛋白质11S和7S组... 大豆种质蛋白质11S和7S及其亚基组相对含量的遗传变异是专用型品种选育的基础。以全国各生态区的野生豆138份和地方品种409份,国内育成品种148份、国外育成品种83份,合计778份大豆种质为材料,采用SDS-PAGE电泳技术测定蛋白质11S和7S组分及其亚基组相对含量,研究其遗传变异。在南京同一条件下的结果表明:全国野生豆、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11S相对含量平均分别为54.7%、64.8%和71.7%,变幅28.8%~82.6%、38.8%~79.4%和48.2%~88.9%;7S相对含量平均分别为44.7%、34.9%和27.9%,变幅20.6%~71.2%、20.6%~61.1%和15.7%~47.8%;11S/7S比值平均分别为1.4、2.0和2.7,变幅0.4~3.9、0.6~3.9和0.9~4.0。野生豆驯化为栽培豆并经选育后11S相对含量和11S/7S比值上升,7S相对含量下降,变幅均减小;亚基组11S-2和11S-3相对含量增加;7S的6个亚基组,尤其7S-1和7S-6,相对含量下降。11S、7S、11S/7S以及各亚基组在各群体各生态区内均有较大变异,但与来源地纬度、蛋白质和油脂含量均无显著相关。从中优选到11S/7S比值大于3.7、11S相对含量为78.9%~88.9%的8份种质,发现有11S的4个亚基组相对含量分别大于37%、7S的6个亚基组相对含量分别大于24%、以及11S-1和7S的6个亚基组缺失的种质,这些特异种质可供蛋白质组分育种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豆(G.sojasieb.etZucc.) 栽培大豆(G.max(L.)Merr.) 11s蛋白 7s蛋白 11s/7s比值 蛋白质亚基组 遗传变异 生态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蛋白7S和11S组分分离方法的优化 被引量:12
13
作者 朱晓烨 迟玉杰 刘红玉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267-269,273,共4页
对分离大豆蛋白中7S和11S组分的Nagano法的条件进行了优化。对浸提液、浸提条件、还原剂的添加和除去中间组分等关键步骤进行了改进。采用凯氏定氮法和SDS-PAGE分析,得到的结果表明:浸提液选择水,调pH9.0,料液比为1∶15,45℃提取1h,采... 对分离大豆蛋白中7S和11S组分的Nagano法的条件进行了优化。对浸提液、浸提条件、还原剂的添加和除去中间组分等关键步骤进行了改进。采用凯氏定氮法和SDS-PAGE分析,得到的结果表明:浸提液选择水,调pH9.0,料液比为1∶15,45℃提取1h,采用两次浸提法,添加还原剂NaHSO3的量为0.01mol/L。在分离过程中,pH6.4时获得11S组分,pH5.4时除去中间组分,于pH4.8时获得7S组分。优化后的方法其提取率和蛋白纯度与Thanh法和Nagano法相比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蛋白 7s 11s 分离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关联分析定位栽培大豆蛋白11S、7S组分的相关基因位点 被引量:7
14
作者 简爽 文自翔 +5 位作者 李海朝 袁道华 李金英 张辉 叶永忠 卢为国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20-828,共9页
大豆贮藏蛋白主要成分是7S和11S球蛋白,大豆贮藏蛋白组分及其亚基组成决定了蛋白质的品质和加工特性。本研究选用134对细胞核SSR标记,对166份栽培大豆微核心种质进行基因分型,运用一般线性回归(general linear model,GLM)和复合线性回归... 大豆贮藏蛋白主要成分是7S和11S球蛋白,大豆贮藏蛋白组分及其亚基组成决定了蛋白质的品质和加工特性。本研究选用134对细胞核SSR标记,对166份栽培大豆微核心种质进行基因分型,运用一般线性回归(general linear model,GLM)和复合线性回归(mixed linear model,MLM)方法进行标记与性状的关联分析,定位大豆蛋白亚基的相关基因。结果表明,2年均检测到的且与蛋白亚基相关联的SSR位点有14个,以MLM方法检测到5个SSR位点(Sat_062、Satt583、Satt291、Satt234和Satt595)与蛋白亚基相关联;7S组分各亚基变异程度较大,是引起11S/7S变异的主要原因;表型变异较大的亚基可能因为相关基因进化中发生重组较多,LD衰减距离较小,导致检测到较少的相关位点。本研究结果对蛋白亚基相关性状的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大豆[Glycine max(L.)Merr.] 11s亚基 7s亚基 ssR 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微核心种质与育成品种的种子蛋白11S/7S比值的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林林 关荣霞 +4 位作者 齐峥 邱丽娟 罗淑萍 王林 齐峥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期68-72,共5页
大豆种子蛋白的11S/7S比值与大豆蛋白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密切相关。本实验以205份微核心种质和248份育成品种为材料,利用SDS-PAGE电泳分离11s球蛋白和7s伴球蛋白的各亚基,通过Gel-pro analysis4.5软件计算11S和7S的相对含量以及11... 大豆种子蛋白的11S/7S比值与大豆蛋白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密切相关。本实验以205份微核心种质和248份育成品种为材料,利用SDS-PAGE电泳分离11s球蛋白和7s伴球蛋白的各亚基,通过Gel-pro analysis4.5软件计算11S和7S的相对含量以及11S/7S比值。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11S和7S的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32,P〈0.01),微核心种质和育成品种11S/7S比值范围分别为O.55~4.95和O.74~2.61,平均值均为1.56,变异系数分别为O.24%和O.19%。在参试材料中,没有检测到蛋白亚基缺失的材料,但在微核心种质与育成品种中筛选出p和A3亚基含量低的材料,其中,p低含量材料所占比例分别为9.3%和16.5%,A3低含量率分别为1.5%和O,说明微核心种质的11S/7S比值变异大于育成品种。通过比较发现,微核心种质中的南方大豆在所有参试大豆中11S/7S平均值最高,黄淮夏大豆在所有参试大豆中11S/7S平均值最低。研究结果表明,微核心种质比育成品种具有更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是鉴定优异资源的重要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微核心种质 育成品种 蛋白亚基 11s/7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度超声处理对大豆7S和11S球蛋白结构和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5
16
作者 田然 冯俊然 +1 位作者 隋晓楠 江连洲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7-97,共11页
以大豆7S和11S球蛋白为对象,研究了高强度超声处理(150、450、1350 W)在不同时间条件(15、30 min)下对7S和11S结构和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处理不改变7S和11S的一级结构,但能够使二级结构中各组分含量发生改变。同时,7S和11S的... 以大豆7S和11S球蛋白为对象,研究了高强度超声处理(150、450、1350 W)在不同时间条件(15、30 min)下对7S和11S结构和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处理不改变7S和11S的一级结构,但能够使二级结构中各组分含量发生改变。同时,7S和11S的荧光强度在超声处理后降低,表面疏水性(H0)显著增加(P<0.05)。粒径分布测定显示7S和11S经超声处理后液滴粒径分布更加均匀,蛋白溶液的稳定性有所提升。DSC结果可以看出,超声后7S的焓值(ΔH)从1.22 J/g最多下降至0.17 J/g,11S从1.41 J/g最多下降至0.53 J/g,展开蛋白质结构所需的能量更少。在理化性质方面,超声处理后7S和11S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显著增加(P<0.05),溶解度最多分别提高了12.85%和10.57%。此外,冷冻扫描电子显微镜(Cryo-SEM)观察微观结构显示,7S和11S超声后从较为有序的网状聚集状态转变为无序的状态。因此,采用高强度超声处理能够显著影响7S和11S的结构和理化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蛋白 7s/11s 高强度超声 结构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接竞争ELISA检测大豆11S球蛋白和7S伴球蛋白 被引量:9
17
作者 彭楠 刘建峰 +1 位作者 梁运祥 葛向阳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61-664,共4页
采用酸沉淀、亲和层析(ConA-Sepharose 4B)等手段,成功地分离纯化了大豆11S球蛋白和7S伴球蛋白,SDS-PAGE检测表明2种蛋白纯度分别达到95%和90%。将纯化的11S球蛋白和7S伴球蛋白分别免疫大白兔获得抗血清,并建立起间接竞争ELISA检测大豆... 采用酸沉淀、亲和层析(ConA-Sepharose 4B)等手段,成功地分离纯化了大豆11S球蛋白和7S伴球蛋白,SDS-PAGE检测表明2种蛋白纯度分别达到95%和90%。将纯化的11S球蛋白和7S伴球蛋白分别免疫大白兔获得抗血清,并建立起间接竞争ELISA检测大豆豆粕及其深加工产品中11S和7S抗原蛋白含量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1s蛋白 7s伴球蛋白 亲和层析 间接竞争ELIsA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S/7S比例对大豆蛋白膜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郭宽 张超 +2 位作者 赵晓燕 马越 李喜宏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4-17,共4页
以自制的11S球蛋白、7S球蛋白以及商业化大豆蛋白(GS5000)为原料制备不同11S/7S比例大豆蛋白膜。通过比较膜的抗张强度、断裂延伸率、水蒸气透过率、水分含量、总可溶性物质和透光率等性质,研究11S/7S比例对大豆蛋白膜机械性能和阻隔性... 以自制的11S球蛋白、7S球蛋白以及商业化大豆蛋白(GS5000)为原料制备不同11S/7S比例大豆蛋白膜。通过比较膜的抗张强度、断裂延伸率、水蒸气透过率、水分含量、总可溶性物质和透光率等性质,研究11S/7S比例对大豆蛋白膜机械性能和阻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1S球蛋白含量高的膜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和在水中较高的稳定性,而7S球蛋白含量高的膜具有较高的断裂延伸率和较高的透明度。11S/7S比例对于大豆蛋白膜水蒸气透过率没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食性膜 大豆蛋白 11s蛋白 7s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脂溶剂对大豆分离蛋白、7S和11S球蛋白提取率及纯度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逸婧 刘永祥 +4 位作者 陈思远 陈海娟 张云璐 周建新 沈新春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0-33,共4页
研究了正己烷-乙醇(体积比2∶1)、正己烷、乙醚3种脱脂溶剂对大豆分离蛋白(SPI)、β-伴大豆球蛋白(7S)和大豆球蛋白(11S)提取率和纯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经3种脱脂溶剂脱脂后的SPI脂类残留和7S球蛋白提取率差异极显著(P<0.01),SPI的... 研究了正己烷-乙醇(体积比2∶1)、正己烷、乙醚3种脱脂溶剂对大豆分离蛋白(SPI)、β-伴大豆球蛋白(7S)和大豆球蛋白(11S)提取率和纯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经3种脱脂溶剂脱脂后的SPI脂类残留和7S球蛋白提取率差异极显著(P<0.01),SPI的提取率和蛋白质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经乙醚脱脂的脱脂大豆粉及其制备的SPI脂类残留最低,分别为0.3%和0.2%;乙醚脱脂的7S和11S球蛋白提取率和纯度最高,提取率分别为73.5%和84.8%,纯度分别为77.3%和90.2%。根据对SPI、7S和11S球蛋白提取率及纯度的影响,大豆脱脂溶剂应选择乙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脂溶剂 大豆分离蛋白 7s蛋白 11s蛋白 提取率 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节位大豆籽粒中脂肪酸与11S、7S球蛋白含量变化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鹏 陈思羽 +4 位作者 朱末 李亮 徐克章 张治安 陈展宇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67-371,共5页
为了研究不同节位上大豆籽粒中5种脂肪酸与11S、7S球蛋白的含量变化规律,以吉林38和吉农19为试验材料测定不同节位籽粒中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与11S、7S球蛋白含量。结果表明,吉林38和吉农19各节位籽粒中所含脂肪酸... 为了研究不同节位上大豆籽粒中5种脂肪酸与11S、7S球蛋白的含量变化规律,以吉林38和吉农19为试验材料测定不同节位籽粒中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与11S、7S球蛋白含量。结果表明,吉林38和吉农19各节位籽粒中所含脂肪酸及11S、7S球蛋白含量不同。棕榈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表现为随节位的上升而逐渐下降,而硬脂酸和油酸含量则表现为随节位的上升而上升。11S球蛋白含量随节位上升呈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11S球蛋白含量在中下部(4~9节位)含量偏低,上部(13~17节位)含量达到最高;7S球蛋白与11S球蛋白含量在节位中的变化规律相反。相关分析表明,吉林38和吉农19的11S球蛋白与7S球蛋白呈负相关关系。11S/7S比值与棕榈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呈负相关关系,与硬脂酸和油酸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节位 脂肪酸 11s蛋白 7s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