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北寒旱区大豆-玉米间作种植模式技术优化
1
作者 田磊 张悦忠 +7 位作者 孙继颖 梁红伟 周一民 于长生 艾俊国 刘玉龙 吴菲 苑志强 《北方农业学报》 2024年第3期19-28,共10页
【目的】探索适宜东北寒旱区生态条件的大豆-玉米间作模式。【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优化前大豆-玉米行比2∶2模式(BO-S2∶M2)、4∶4模式(BO-S4∶M4)、4∶2模式(BO-S4∶M2)、6∶4模式(BO-S6∶M4),优化后大豆-玉米行比2∶2模... 【目的】探索适宜东北寒旱区生态条件的大豆-玉米间作模式。【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优化前大豆-玉米行比2∶2模式(BO-S2∶M2)、4∶4模式(BO-S4∶M4)、4∶2模式(BO-S4∶M2)、6∶4模式(BO-S6∶M4),优化后大豆-玉米行比2∶2模式(AO-S2∶M2)、4∶4模式(AO-S4∶M4)6种处理,以单作大豆、单作玉米为对照,对各间作模式的生育进程、土地当量比、净效应、补偿效应、选择效应及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间作模式下,大豆生育期与单作大豆相比延迟2~3 d;各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与单作相比作物增产13%~36%;AO-S2∶M2模式净效应达到317.04 kg/hm^(2),显著高于其他模式(P<0.05);在各间作模式中,AO-S2∶M2模式的补偿效应最大,且显著高于BO-S2∶M2模式(P<0.05);与优化前相比,AO-S2∶M2模式选择效应增加了46.90%。AO-S2∶M2、AO-S4∶M4与单作玉米相比均表现为增收,分别增收38.16、9.33元/hm^(2);各间作模式与单作大豆相比均表现为增收,增幅为53.39~379.74元/hm^(2)。通过主成分分析对各间作模式综合评价,AO-S2∶M2模式综合评分最高(2.11),其次是AO-S4∶M4模式(0.62)。【结论】种植技术优化后的大豆-玉米2∶2、4∶4间作模式优势突出,其中优化后大豆-玉米行比2∶2模式间作优势最大,在东北寒旱区更具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寒旱区 大豆-玉米间作 种植模式 土地当量比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施肥料配施根际促生菌对大豆-玉米间作根际土壤与作物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舒健虹 刘晓霞 +3 位作者 王子苑 李安 蒙正兵 王小利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8期65-73,共9页
【目的】探明低氮磷肥料配施促生菌PGPR对土壤微生物环境与间作大豆生长的影响机制,为推动化肥减施增效和绿色农业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接种根瘤菌属菌株R325-3(Rhizobium sophorae)与菌株R287-5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 【目的】探明低氮磷肥料配施促生菌PGPR对土壤微生物环境与间作大豆生长的影响机制,为推动化肥减施增效和绿色农业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接种根瘤菌属菌株R325-3(Rhizobium sophorae)与菌株R287-5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的组合菌剂,研究大豆单作、玉米单作、大豆-玉米间作不同种植模式和无菌剂(NM)、复合菌剂(M)不同处理方式,对植株的株高、叶长、根长、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及地上生物量与土壤酶活的影响。【结果】低氮磷条件下大豆单作地上干物质产量处理4(大豆单作+复合菌)显著高于处理1(大豆单作,未施加复合菌);间作处理6(大豆玉米间作+复合菌)的地上生物产量极显著高于处理3(大豆玉米间作,未施加复合菌)。处理6(大豆玉米间作+复合菌)与处理3(大豆玉米间作,未施加复合菌)相比,大豆植株的株高极显著增高;玉米植株的株高、叶长显著提高,植株磷含量极显著增高。大豆根际土壤脲酶活性处理4(大豆单作+复合菌)极显著高于处理1(大豆单作,未施加复合菌),同时极显著降低硝酸还原酶活性;玉米根际土壤中蛋白酶活性、脲酶活性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玉米单作+复合菌组极显著提高。处理6(大豆玉米间作+复合菌)根际土壤蛋白酶活性极显著高于处理3(大豆玉米间作,未施加复合菌),脲酶活性降低极显著。大豆根际土壤NH_(4)^(+)-N的含量间作极显著高于单作处理,而土壤中NO_(3)^(-)-N的含量相反,处理3(大豆玉米间作,未施加复合菌)土壤NO_(3)^(-)-N∶NH_(4)^(+)-N为4.76∶1,处理6土壤NO_(3)^(-)-N∶NH_(4)^(+)-N为3.58∶1,促生菌缩小了NO_(3)^(-)-N和NH_(4)^(+)-N在大豆-玉米间作土壤中的差距。【结论】低氮磷条件下,接种促生菌剂可优化间作大豆在群体中的空间分布,提高系统干物质产量,增加土壤中蛋白酶、脲酶活性及NH_(4)^(+)-N的含量,降低硝酸还原酶活性,减少NO_(3)^(-)-N的含量,改善土壤微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促生菌 低氮、磷 大豆-玉米间作 氮、磷、钾吸收利用 促生菌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产稳产的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模式优化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杨晓峰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5年第5期140-143,共4页
该文分析优化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模式,以提高作物在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的高产稳产能力。通过大田试验,以轮作玉米和轮作大豆作为对照,设置了不同玉米和大豆行数配比(2∶2,2∶4,4∶2,4∶4,6∶2,6∶4,6∶6)共7个间作处理,进行不同间作模式... 该文分析优化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模式,以提高作物在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的高产稳产能力。通过大田试验,以轮作玉米和轮作大豆作为对照,设置了不同玉米和大豆行数配比(2∶2,2∶4,4∶2,4∶4,6∶2,6∶4,6∶6)共7个间作处理,进行不同间作模式的比较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间作对玉米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但对大豆生长存在一定抑制作用。不同地区的玉米和大豆产量存在差异,但间作模式对作物的影响趋势基本一致。与对照组相比,所有间作处理均导致玉米和大豆产量有所下降,其中玉米大豆2∶4行数配比的土地当量比和产量表现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种植模式优化 土地当量比 产量比较 资源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北疆灌区大豆-玉米带状间作混合青贮产量和作物抗倒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刘欣 舒泽兵 +3 位作者 封亮 闫艳红 王小春 杨文钰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5-723,共9页
【目的】针对北疆灌区光照资源丰富但青贮种植单一的问题,利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优势,在北疆灌区通过设计大豆-玉米不同种植密度来调控作物青贮产量,为当地青贮间作适宜密度栽培提供参考。【方法】设置3个玉米种植密度:9万株/hm^(2)... 【目的】针对北疆灌区光照资源丰富但青贮种植单一的问题,利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优势,在北疆灌区通过设计大豆-玉米不同种植密度来调控作物青贮产量,为当地青贮间作适宜密度栽培提供参考。【方法】设置3个玉米种植密度:9万株/hm^(2)(M1)、10.5万株/hm^(2)(M2)和12万株/hm^(2)(M3)。3个大豆种植密度:15万株/hm^(2)(S1)、18万株/hm^(2)(S2)和21万株/hm^(2)(S3),阐明不同密度处理下作物农艺性状、群体光合有效辐射、抗倒伏特性和青贮产量。【结果】玉米种植密度从9万株/hm^(2)增至12万株/hm^(2),茎秆穿刺强度平均降低17.30%~25.72%,倒伏率平均增加51.13%~55.27%,叶面积指数(LAI)平均增加8.00%~22.82%,光合势(LAD)平均增加10.49%~29.49%,产量呈先升后降趋势,在10.5万株/hm^(2)密度下获得最大值,大豆株高和倒伏率随玉米种植密度增加呈上升趋势,大豆冠层透光率、茎粗和抗折力呈下降趋势,LAI和LAD呈先升后降趋势。在玉米低、中和高密度处理下,大豆高密度间作与低、中密度间作相比,抗折力分别降低18.71%~29.83%、19.68%~36.94%和20.48%~31.74%,倒伏率分别增加9.77%~48.50%、9.82%~66.24%和2.25%~35.80%。随大豆种植密度增加,大豆LAI、LAD和产量增加,倒伏率显著下降。M2S3处理间作系统混合青贮产量最高,为64 981.84 kg/hm^(2),较M2S1处理增产2.81%。【结论】玉米10.5万株/hm^(2)搭配大豆21万株/hm^(2)间作种植有利于提高混合青贮产量,可为北疆灌区青贮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适宜播种密度种植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疆灌区 大豆-玉米带状间作 密度 抗倒伏 混合青贮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地区适宜玉米-大豆间作的耐荫大豆品种(系)评价及鉴定指标筛选
5
作者 刘书华 张黎杰 +7 位作者 周玲玲 余翔 田福发 孟佳丽 吴绍军 沈虹 杨年福 章燕柳 《北方农业学报》 2024年第2期15-25,共11页
【目的】筛选适宜苏北地区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模式的耐荫大豆品种(系),构建准确合理的大豆耐荫评价体系。【方法】以苏北地区玉米-大豆间作所创造的田间自然荫蔽环境为处理,清种为对照,于成熟期测定24个大豆品种(系)的株高、结荚高度、... 【目的】筛选适宜苏北地区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模式的耐荫大豆品种(系),构建准确合理的大豆耐荫评价体系。【方法】以苏北地区玉米-大豆间作所创造的田间自然荫蔽环境为处理,清种为对照,于成熟期测定24个大豆品种(系)的株高、结荚高度、分枝数等12个农艺性状,运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法、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法,构建耐荫系数,评价各大豆品种(系)在间作模式下的综合耐荫能力。【结果】12个农艺性状耐荫系数指标转化为4个彼此独立的综合指标,代表74.771%的原始数据信息量。综合耐荫性评价值(D)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4个大豆品种(系)根据荫蔽胁迫下的适应能力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其中,强耐荫品种(系)6个、中度耐荫品种(系)9个、弱耐荫品种(系)9个。利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法构建耐荫回归方程:D=-1.158+0.062X_(2)+0.249X5+0.201X_(7)+1.002X_(10)+0.665X_(11)(R^(2)=0.9722),检验其拟合精度在89.14%以上,筛选出结荚高度、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产量5个耐荫鉴定指标。【结论】参试的24个大豆品种(系)按照耐荫能力划分为强耐荫、中度耐荫、弱耐荫3类;苏北地区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可选择结荚高度、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产量5个性状进行大豆耐荫能力综合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大豆品种(系) 耐荫性 主成分分析 隶属函数法 逐步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系统玉米产量性状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润润 卢培娜 +2 位作者 蔡雪梅 罗珠珠 牛伊宁 《热带农业工程》 2024年第1期71-76,共6页
陇东黄土高原玉米种植面积大,提高玉米产量和改善品质的适宜带状间作种植密度非常重要。本文以当地玉米单作(49500株/hm^(2))为对照,设玉米低密度(45000株/hm^(2))和高密度(54000株/hm^(2))两种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种植密度,研究带状间作... 陇东黄土高原玉米种植面积大,提高玉米产量和改善品质的适宜带状间作种植密度非常重要。本文以当地玉米单作(49500株/hm^(2))为对照,设玉米低密度(45000株/hm^(2))和高密度(54000株/hm^(2))两种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种植密度,研究带状间作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玉米单作处理相比:(1)间作处理玉米穗粗和穗行数略有降低,高密度种植时玉米穗长和行粒数最高,分别达到21.2 cm和40.5粒/行;(2)高密度间作种植增加了玉米产量,显著增加了玉米地上部干物质量(20949 kg/hm^(2));(3)高密度间作种植时,玉米籽粒蛋白、脂肪及纤维含量最高,较玉米单作处理分别提高10.9%、2.53%和2.91%。主成分分析可以解释不同处理结果79.6%的差异,高密度带状间作种植对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影响更为显著。研究表明,该区域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种植中,玉米以54000株/hm^(2)密度种植,可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适合在陇东黄土高原及类似地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带状间作 种植密度 产量性状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甜玉米-大豆不同比例间作模式的系统产量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唐艺玲 杜清 +1 位作者 赖建宁 吴鹏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19-23,共5页
为了筛选最适合在广东省种植的甜玉米-大豆间作模式,通过甜玉米-大豆4种比例间作模式(1∶2、2∶2、2∶3和2∶4)3年6季的田间对比试验,分析了不同种植系统的产量效益.结果表明:除1∶2间作模式外,其他3种模式均具有间作优势,其中2∶4... 为了筛选最适合在广东省种植的甜玉米-大豆间作模式,通过甜玉米-大豆4种比例间作模式(1∶2、2∶2、2∶3和2∶4)3年6季的田间对比试验,分析了不同种植系统的产量效益.结果表明:除1∶2间作模式外,其他3种模式均具有间作优势,其中2∶4间作模式的增产优势最大,该模式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1.15~1.49),且体系相对于单作的净增产值为1 372.82~6 430.75 kg/hm2.就产量而言,甜玉米-大豆2∶4间作模式的增产优势最大,是比较理想的间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间作比例 产量 间作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氮处理对玉米-大豆间作群体内作物光能截获、竞争和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5
8
作者 高阳 申孝军 +4 位作者 杨林林 李新强 黄玲 巩文军 段爱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15-822,共8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水氮处理对玉米-大豆间作群体的光能截获、竞争与利用的影响。试验设置充分供水和水分亏缺两种水分处理以及施氮(亩施纯氮7.5 kg)和不施氮两种氮肥处理。结果表明,在生育中后期,同一氮肥处理条件下,充分供水处理...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水氮处理对玉米-大豆间作群体的光能截获、竞争与利用的影响。试验设置充分供水和水分亏缺两种水分处理以及施氮(亩施纯氮7.5 kg)和不施氮两种氮肥处理。结果表明,在生育中后期,同一氮肥处理条件下,充分供水处理间作作物的光能截获率显著高于水分亏缺处理;相同水分条件下,施氮处理间作大豆的光能截获率略高于不施氮处理,但未达到显著水平,而施氮处理间作玉米的光能截获率则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从播后第64天到成熟,同一氮肥处理条件下,充分供水提高了间作玉米的光能竞争比,但却降低了间作大豆的光能竞争比。从播后第73天到成熟,相同水分条件下,施氮处理间作玉米的光能竞争比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而大豆的光能竞争比在两个氮肥处理间则没有显著差异。充分供水条件下,施氮处理间作玉米的光能利用效率(LUE)为3.87 g/MJ,略高于不施氮处理(3.81 g/MJ);水分亏缺条件下,施氮处理间作玉米的LUE(3.86 g/MJ)比不施氮处理(3.72 g/MJ)高3.6%。充分供水条件下,施氮处理间作大豆的LUE(1.62 g/MJ)比不施氮处理(1.57 g/MJ)高3.2%;水分亏缺条件下,施氮处理间作大豆的LUE为1.55 g/MJ,与不施氮处理(1.54 g/MJ)基本相同,表明与氮肥处理相比,水分状况对大豆LUE的影响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光合有效辐射 竞争 光能利用效率 水分状况 氮肥使用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与经济效益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刘艳昆 闫旭东 +3 位作者 徐玉鹏 岳明强 肖宇 刘忠宽 《河北农业科学》 2012年第3期23-26,共4页
为筛选适合沧州地区玉米-大豆间作的大豆适宜品种,在2行玉米、3行大豆间作模式下,研究了夏玉米间作不同品种大豆对夏玉米和大豆光合特性、产量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玉米的叶片SPAD值、穗位叶叶面积和光合速率均显著>玉... 为筛选适合沧州地区玉米-大豆间作的大豆适宜品种,在2行玉米、3行大豆间作模式下,研究了夏玉米间作不同品种大豆对夏玉米和大豆光合特性、产量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玉米的叶片SPAD值、穗位叶叶面积和光合速率均显著>玉米单作;间作大豆的叶片SPAD值和光合速率均<其对应品种的大豆单作;经济效益顺序为玉米-大豆间作>玉米单作>大豆单作,玉米-大豆间作的经济效益较玉米单作或大豆单作显著提高,适宜玉米-大豆间作的大豆品种为沧豆6号、沧豆10号和冀豆12。建议在沧州地区推行玉米-大豆间作模式,适宜间作的大豆品种为沧豆6号、沧豆10号和冀豆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种植模式 叶绿素相对含量 光合速率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桃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不同籽粒玉米品种筛选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何凤群 刘恒 贺秀文 《园艺与种苗》 CAS 2024年第5期87-90,共4页
[目的]加快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方法]选用6个玉米品种与大豆品种齐黄34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条件下进行对比试验,在同一栽培管理水平条件下对比其玉米和大豆的产量、主要农艺性状、生育期、抗病性、综合效益等多... [目的]加快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方法]选用6个玉米品种与大豆品种齐黄34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条件下进行对比试验,在同一栽培管理水平条件下对比其玉米和大豆的产量、主要农艺性状、生育期、抗病性、综合效益等多项指标。[结果]通过品种搭配对比分析,根据参试的6个玉米品种的综合性状表现,以玉米品种盛馨6B间作大豆的综合产量最高,综合效益最好。[结论]玉米品种盛馨6B可以作为松桃县“2+3”玉米-大豆带状间作栽培模式的主推品种,在松桃县及气候类似地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品种筛选 松桃县 产量 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玉米带状间作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朱文雪 杨立达 +2 位作者 漆信同 李洋 雍太文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73-780,800,共9页
【目的】塑造大豆和玉米理想株型,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中协同化控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大豆-玉米带状间作系统为对象,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分别研究在2种喷药时期T1(大豆初花期)、T2(大豆分枝期和初花期)下,5种植... 【目的】塑造大豆和玉米理想株型,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中协同化控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大豆-玉米带状间作系统为对象,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分别研究在2种喷药时期T1(大豆初花期)、T2(大豆分枝期和初花期)下,5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即PD(30%多效唑·甲哌鎓)、SD(30%烯效唑·甲哌鎓)、PP333(15%多效唑)、S3307(5%烯效唑)、DPC(25%甲哌鎓)对大豆和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农艺性状方面,与CK相比,T2中PD处理的大豆和玉米株高分别降低了34.30%、5.03%;PD处理的大豆茎粗和S3307处理的玉米茎粗分别增加了9.10%、3.97%;PD处理的大豆第1节间长度、平均节间长度、倒伏率分别降低了13.58%、34.91%、72.78%,分枝数增加了97.33%。叶片方面,T2中PD处理后大豆和玉米的叶面积指数分别降低了4.43%、2.13%;玉米叶片SPAD值提高了2.97%,而S3307处理的大豆叶片SPAD值提高21.80%。产量方面,T1中,PD、PP333处理的大豆有效株数、玉米单株穗粒数分别高于CK8.20%、2.56%,SD处理大豆增产22.10%;T2中,S3307、PD处理的大豆单株粒数和百粒重各提高了12.57%、7.97%,SD、PD处理的玉米千粒重、产量分别增加了6.22%、13.32%,PD处理系统产量最高,增产了14.50%。【结论】2种喷药时期下,5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均降低了两作物株高、大豆倒伏率并增加了产量,其中大豆分枝期和初花期各喷施1次30%多效唑·甲哌鎓能更好地降高控旺,增加系统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生长调节剂 大豆-玉米带状间作 农艺性状 叶片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大豆间作和减量施氮对玉米生长、产量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7
12
作者 赵笃勤 刘淑慧 赵凯超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59-1166,共8页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玉米单作(MM)、玉米-大豆间作1∶2(IMS1,玉米1行,大豆2行)、2∶2(IMS2,玉米2行,大豆2行)3种种植方式和3种施肥水平不施氮(N0)、减量施氮200 kg/hm^2(N1)、常量施氮300 kg/hm^2(N2)对玉米生长、产量以及土壤硝态氮含量...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玉米单作(MM)、玉米-大豆间作1∶2(IMS1,玉米1行,大豆2行)、2∶2(IMS2,玉米2行,大豆2行)3种种植方式和3种施肥水平不施氮(N0)、减量施氮200 kg/hm^2(N1)、常量施氮300 kg/hm^2(N2)对玉米生长、产量以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IMS1下,N2玉米叶面积较N0显著提高6.30%。间作和N1处理对玉米产量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了玉米和大豆总产量。N1较N2的氮肥农学效率显著提高。土壤硝态氮随玉米不同生育期的变化而变化,在成熟期达到最低值。与N2相比,N1土壤硝态氮无显著变化,未对土壤养分产生负面影响并能满足作物对氮素的需求,保持高产。总体来看,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减量施氮有利于节肥和提高间作体系总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减量施氮 产量 硝态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磷水平下玉米-大豆间作对根系有机酸分泌特征及磷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11
13
作者 农玉琴 陆金梅 +5 位作者 骆妍妃 覃宏宇 陈远权 韦锦坚 韦持章 覃潇敏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41-48,共8页
通过盆栽试验,探讨不同磷水平下玉米-大豆间作根系分泌物中有机酸以及磷吸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在P50和P100水平下,间作种植显著提高了玉米和大豆籽粒产量70.82%、52.67%和22.46%、16.62%。2个磷水平下,玉米-大豆间作具... 通过盆栽试验,探讨不同磷水平下玉米-大豆间作根系分泌物中有机酸以及磷吸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在P50和P100水平下,间作种植显著提高了玉米和大豆籽粒产量70.82%、52.67%和22.46%、16.62%。2个磷水平下,玉米-大豆间作具有明显的磷吸收优势,磷吸收土地当量比(LERP)为1.32~1.56,且LERp不受磷水平调控。与常规磷水平(P100)下的单作相比,玉米-大豆间作在磷肥减施1/2(P50)的条件下,并未降低玉米和大豆的磷素吸收量。间作改变了玉米和大豆根系有机酸分泌的种类,显著提高了有机酸的分泌速率,并且在P50水平下间作处理有机酸的分泌速率最大。因此,间作诱导根系有机酸分泌增加是驱动不同磷水平下玉米和大豆磷高效吸收的重要机制之一,玉米-大豆间作具有减施磷肥并维持作物产量和磷吸收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水平 玉米-大豆间作 有机酸 磷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磷量对玉米-大豆间作根际红壤无机磷形态及磷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覃潇敏 农玉琴 +5 位作者 骆妍妃 陆金梅 覃宏宇 陈远权 韦锦坚 韦持章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16,共8页
通过盆栽模拟试验,探讨不同施磷量对玉米-大豆间作作物生长及磷吸收的影响,并分析根际红壤中各无机磷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玉米-大豆间作显著提高了作物地上部生物量及磷素吸收量,并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与常规施磷水平(P1... 通过盆栽模拟试验,探讨不同施磷量对玉米-大豆间作作物生长及磷吸收的影响,并分析根际红壤中各无机磷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玉米-大豆间作显著提高了作物地上部生物量及磷素吸收量,并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与常规施磷水平(P100)下的单作相比,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磷肥减施1/2(P50)并未降低作物籽粒产量与玉米的磷吸收量。间作种植显著降低了玉米、大豆根际红壤总无机磷含量,并且无机磷减少量主要以O-P、Fe-P和Ca-P为主。玉米、大豆根际土壤Fe-P、Al-P、Ca-P与O-P占土壤总无机磷含量的比例主要受磷水平的调控,而种植模式对玉米和大豆根际土壤中各无机磷形态的比例(除Fe-P外)均没有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玉米-大豆间作通过根系交互作用主要促进土壤中Fe-P、Ca-P和O-P的活化来增加玉米与大豆的磷吸收,并具有节约磷肥、维持作物产量和磷吸收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红壤 施磷水平 无机磷形态 作物磷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氮施肥对间作玉米-大豆生长性状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19
15
作者 田艺心 曹鹏鹏 +2 位作者 高凤菊 王乐政 华方静 《山东农业科学》 2019年第11期109-113,共5页
以玉米(120 kg/hm^2)、大豆(65 kg/hm^2)单作施氮量为基准,对间作玉米-大豆模式设置5个施氮水平(玉米、大豆单作施氮量;玉米减氮50%,大豆不减氮;大豆减氮50%,玉米不减氮;玉米大豆均减氮50%;不施肥处理),通过对间作玉米和大豆生长性状、... 以玉米(120 kg/hm^2)、大豆(65 kg/hm^2)单作施氮量为基准,对间作玉米-大豆模式设置5个施氮水平(玉米、大豆单作施氮量;玉米减氮50%,大豆不减氮;大豆减氮50%,玉米不减氮;玉米大豆均减氮50%;不施肥处理),通过对间作玉米和大豆生长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的研究,以期获得间作玉米-大豆适宜的氮肥用量。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大豆在均减氮50%处理下,玉米秃顶长显著增加,穗长和单穗重显著降低,玉米产量降低5.72%~6.81%,大豆产量降低8.94%~11.74%,玉米经济效益降低4.35%~6.14%,大豆经济效益降低11.10%~12.15%。单一玉米或大豆氮肥减量50%对两作物主要生长性状、产量、经济效益均无显著影响,可实现氮肥减量增效,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氮施肥 玉米-大豆间作 生长性状 产量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除草剂对间作玉米-大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田艺心 曹鹏鹏 +2 位作者 高凤菊 华方静 王乐政 《山东农业科学》 2018年第12期100-104,共5页
在玉米与大豆间作条件下,选用7种除草剂5种不同处理进行土壤喷雾,对杂草防效、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8%异恶草酮+96%精异丙甲草胺+80%阔草清、96%精异丙甲草胺、33%二甲戊灵三种处理株防效均在91%以上,不仅能有效... 在玉米与大豆间作条件下,选用7种除草剂5种不同处理进行土壤喷雾,对杂草防效、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8%异恶草酮+96%精异丙甲草胺+80%阔草清、96%精异丙甲草胺、33%二甲戊灵三种处理株防效均在91%以上,不仅能有效防除杂草,对作物安全,而且可显著促进间作玉米增产13%以上,间作大豆增产19%以上,是比较适宜玉米与大豆间作田播后苗前的土壤封闭除草剂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除草剂 株防效 生长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磷对玉米-大豆间作结瘤固氮及氮素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农玉琴 骆妍妃 +4 位作者 陈远权 李金婷 韦持章 韦锦坚 覃潇敏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0-16,共7页
通过盆栽模拟试验,探讨不同供磷水平对玉米-大豆间作作物生物量、根瘤生长与固氮特性以及植株氮素吸收量的影响,并初步分析间作植株氮素吸收与生物固氮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磷水平下,玉米-大豆间作具有显著的氮吸收优势,氮吸收当量... 通过盆栽模拟试验,探讨不同供磷水平对玉米-大豆间作作物生物量、根瘤生长与固氮特性以及植株氮素吸收量的影响,并初步分析间作植株氮素吸收与生物固氮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磷水平下,玉米-大豆间作具有显著的氮吸收优势,氮吸收当量比(LERN)介于1.25~1.41之间。与单作相比,在3个磷水平上间作玉米的平均氮素吸收量在小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和孕穗期分别提高30.95%、30.50%和25.59%;间作大豆的平均氮素吸收量在分枝期、开花期和结荚期分别提高42.18%、32.25%和32.01%。与常规施磷水平下的单作处理相比,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磷肥减少50%并未降低玉米和大豆植株的氮素吸收量。在3个生育期,间作及施磷均显著提高了大豆根瘤数、根瘤重以及根瘤固氮酶活性,且磷肥减少50%供应时并不影响间作大豆根瘤的生长与固氮。本试验条件下,玉米-大豆间作具有氮磷养分协同高效的优势,可以减少磷肥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磷量 玉米-大豆间作 结瘤固氮 氮素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植物功能-结构模型的玉米-大豆条带间作光截获行间差异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双伟 朱俊奇 +4 位作者 Jochem B.EVERS Wopke VAN DER WERF 郭焱 李保国 马韫韬 《智慧农业(中英文)》 2022年第1期97-109,共13页
间作种植形成了异质冠层空间结构,但因此导致的作物生长、表型和光截获的行间差异目前还少有定量化。为解析条带间作生产力的行间差异,本研究基于田间观测数据构建植物功能-结构模型(Functional-Structural Plant Model,FSPM),量化间作... 间作种植形成了异质冠层空间结构,但因此导致的作物生长、表型和光截获的行间差异目前还少有定量化。为解析条带间作生产力的行间差异,本研究基于田间观测数据构建植物功能-结构模型(Functional-Structural Plant Model,FSPM),量化间作系统中光截获的行间差异。于2017—2018年开展了玉米和大豆单作、2行玉米和2行大豆的2:2 MS间作以及3行玉米和6行大豆的3:6 MS间作田间试验。基于植物生长平台GroIMP开发了玉米-大豆间作的FSPM,模型较好地模拟了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株高和光截获系数动态三个指标,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分别为0.24~0.70 m^(2)/m^(2)、0.06~0.17 m和0.06~0.10。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间作种植显著增加了玉米节间直径。受玉米遮阴影响,大豆节间变长、变细,且随大豆条带变窄差异越明显。模型模拟的2:2 MS间作玉米光截获比单作玉米高35.6%,3:6 MS边行玉米和内行玉米的光截获分别比单作玉米高27.8%和20.3%。2:2 MS与3:6 MS边行大豆的光截获比单作大豆分别少36.0%和28.8%;3:6 MS大豆内Ⅰ行和内Ⅱ行比单作大豆的光截获分别少4.1%和1.8%。基于三维FSPM,未来可进行不同生长环境下间作种植模式等的布局优化,以达到最佳系统光截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植物功能-结构模型 光截获 三维结构 表型可塑性 行间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贮玉米-大豆带状间作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10
19
作者 程彬 刘卫国 +8 位作者 王莉 许梅 卢俊吉 高阳 Ali Raza Irshan Ahmad 张熠 肖启银 杨文钰 《四川农业科技》 2021年第4期5-6,共2页
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种植模式可提高作物复种指数,增加土地当量比,该系统中玉米产量与净作玉米相当,且多收一季大豆。在西南地区推广的玉米品种正红505和大豆品种川豆16具有生物量大、产量高等优点,且两者播种时间和收获时间基本一致,适... 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种植模式可提高作物复种指数,增加土地当量比,该系统中玉米产量与净作玉米相当,且多收一季大豆。在西南地区推广的玉米品种正红505和大豆品种川豆16具有生物量大、产量高等优点,且两者播种时间和收获时间基本一致,适用于间作种植模式中栽培。带状间作玉米、大豆作为青贮饲料,不仅可以通过玉米保证较高的生物量,还可以通过添加蛋白质含量高的大豆来提升饲料品质,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在该模式中,可通过改善栽培技术和田间管理模式可实现玉米大豆高产稳产,从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带状间作 栽培技术 青贮饲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大豆间作和施氮对玉米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兴艳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7年第11期96-96,共1页
主要是对玉米-大豆间作和施氮对玉米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种植模式的选择以及施氮的水平会对玉米的产量以及农艺形状具有明显的作用。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施氮 玉米产量 农艺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