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豆蛋白金纳米簇“关—开”型荧光探针检测炭疽杆菌生物标志物DPA 被引量:1
1
作者 钱多 苏文恩 +5 位作者 刘致远 高小钰 易雨欣 胡聪聪 刘斌 杨胜园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15-1820,共6页
炭疽杆菌是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炭疽病在我国属于乙类传染病,因此建立操作简便、灵敏准确的炭疽杆菌检测方法对预防和控制炭疽传播,维护公共卫生安全至关重要。该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以绿色材料大豆蛋白为保护剂和还原剂,采用微波加... 炭疽杆菌是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炭疽病在我国属于乙类传染病,因此建立操作简便、灵敏准确的炭疽杆菌检测方法对预防和控制炭疽传播,维护公共卫生安全至关重要。该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以绿色材料大豆蛋白为保护剂和还原剂,采用微波加热法合成了一种具有强烈红色荧光发射的大豆蛋白金纳米簇(SPI-AuNCs)。采用TEM、 UV-Vis、 FL、 XPS、 FTIR等方法表征了SPI-AuNCs的成功合成和部分特殊性能。结果表明SPI-AuNCs呈球形,粒径大小在1.8~3.2 nm范围内,平均粒径为2.65 nm,在500~550 nm范围内未出现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峰;SPI-AuNCs的最大激发波长为370 nm,最大发射波长为680 nm。SPI-AuNCs的表面官能团主要有—NH、—COOH、—OH、—SH等官能团,元素的组成主要包括C、 N、 O、 S、 Au元素。根据Cu^(2+)与SPI-AuNCs表面基团通过配位作用形成非荧光复合物,使荧光猝灭;而2,6-吡啶二羧酸(DPA)与Cu^(2+)具有更高的亲和力,可将Cu^(2+)从SPI-AuNCs表面竞争下来,使荧光恢复,据此建立了一种荧光“关-开”策略检测DPA的新方法。在最佳实验条件下,荧光恢复率(ΔF/F_(1))与DPA的浓度在1.15~70.0μmol·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ΔF/F_(1)=0.011c+0.131,相关系数r=0.991,方法检出限为0.34μmol·L^(-1)。同时,通过加标回收实验研究了湖水和牛奶样品中DPA,得到加标回收率在97.3%~103.6%,表明了该方法在环境和食品样本DPA的检测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可以为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提供方法学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蛋白金纳米簇 2 6-吡啶二羧酸 生物标志物 炭疽杆菌 荧光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金纳米簇用于猪肉中氯霉素快速检测的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成玉梁 李恒超 +5 位作者 谢云飞 于航 郭亚辉 姚卫蓉 陈英 钱和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7期213-218,共6页
[目的]基于氯霉素对大豆蛋白金纳米簇(SP-AuNCs)的荧光猝灭现象,建立一种荧光检测传感器。[方法]采用改良后的SP-AuNCs的合成,以及加入氯霉素后荧光检测及优化表征。[结果]氯霉素和SP-AuNCs反应的最佳反应时长为9 min,线性检测浓度为0~... [目的]基于氯霉素对大豆蛋白金纳米簇(SP-AuNCs)的荧光猝灭现象,建立一种荧光检测传感器。[方法]采用改良后的SP-AuNCs的合成,以及加入氯霉素后荧光检测及优化表征。[结果]氯霉素和SP-AuNCs反应的最佳反应时长为9 min,线性检测浓度为0~300μmol/L,检测限为22.86μmol/L,同时有很好的选择性,最终取得的回收率是87.80%~98.45%。[结论]该试验为氯霉素的快速、可视化检测拓宽了思路,提供了新的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检测 大豆蛋白金纳米簇 氯霉素 猪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