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ITS序列大豆茎褐腐病菌的PCR鉴定
被引量:
4
1
作者
王旬
陈枝楠
+3 位作者
戴良英
王颖
程颖慧
章桂明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74-276,共3页
提取了分别来自11个种共13株真菌(都是大豆上的常见病害的病原菌)的DNA.采用ITS序列扩增通用引物对其进行PCR扩增,并对大豆茎褐腐病菌的PCR产物进行测序.根据所得大豆茎褐腐病菌与其常见易混淆品所在属在ITS区的基因序列比较分析,设计...
提取了分别来自11个种共13株真菌(都是大豆上的常见病害的病原菌)的DNA.采用ITS序列扩增通用引物对其进行PCR扩增,并对大豆茎褐腐病菌的PCR产物进行测序.根据所得大豆茎褐腐病菌与其常见易混淆品所在属在ITS区的基因序列比较分析,设计并合成了1对特异性引物.采用此对引物,只有大豆茎褐腐病菌能扩增出500 bp条带,检测的灵敏度达到4.2 pg/μL.将此对引物应用于人工接种大豆茎褐腐病菌大豆的检测,结果表明,此方法能够成功区分大豆茎褐腐病菌及其近似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茎褐腐病菌
PCR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大豆茎褐腐病菌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技术的建立
被引量:
2
2
作者
吴旭东
陆辰晨
+4 位作者
沈浩
吴翠萍
张海峰
王源超
郑小波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68-574,共7页
[目的]应用环介导等温核酸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建立基于颜色判定的简便、快速和灵敏的大豆茎褐腐病菌[Phialophora gregata f.sp.sojae(PGS)]检测方法。[方法]利用LAMP技术,以ITS为靶序列,设计了4条...
[目的]应用环介导等温核酸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建立基于颜色判定的简便、快速和灵敏的大豆茎褐腐病菌[Phialophora gregata f.sp.sojae(PGS)]检测方法。[方法]利用LAMP技术,以ITS为靶序列,设计了4条特异性的LAMP引物和2条环引物,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检测大豆茎褐腐病菌的LAMP体系。[结果]整个检测过程仅需1 h就可通过肉眼直接目测试验结果。在等温条件下(64℃)进行核酸扩增反应1 h,在扩增前加入染料HNB(羟基萘酚蓝)作为反应指示剂,根据HNB的颜色变化可以判断PGS的存在与否。特异性试验中,大豆茎褐腐病菌菌株DNA扩增后HNB呈天蓝色的阳性反应,而在其他大豆常见病害的供试菌株中均呈紫色的阴性反应。在灵敏度试验中,ITS-LAMP技术最低检测限为10 pg·μL-1,对于进口大豆残体样本中PGS的检测灵敏度为每10 g大豆植株残体50个孢子。[结论]该方法的建立为检疫性病害大豆茎褐腐病菌的检测提供了新的技术平台,符合我国口岸对大豆茎褐腐病菌快速检测的迫切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茎褐腐病菌
环介导等温扩增
ITS
羟基萘酚蓝(HN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大豆茎褐腐病病原菌鉴定
被引量:
10
3
作者
段灿星
张吉清
+2 位作者
丁俊杰
王晓鸣
朱振东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6-200,206,共6页
对新发生的引起大豆茎维管束和髓褐腐的病原菌进行鉴定。该病原分离物在PDA培养基上的菌落扁平,致密,不规则圆形,白色到浅灰褐色,具放射状褶皱突起,菌落边缘粗糙不整齐,或带有缺刻;在GBA培养基上菌落白色至灰色,菌丝紧贴培养基,气生菌...
对新发生的引起大豆茎维管束和髓褐腐的病原菌进行鉴定。该病原分离物在PDA培养基上的菌落扁平,致密,不规则圆形,白色到浅灰褐色,具放射状褶皱突起,菌落边缘粗糙不整齐,或带有缺刻;在GBA培养基上菌落白色至灰色,菌丝紧贴培养基,气生菌丝稀少,菌落圆形,边缘整齐。在GBA培养基上分离物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卵形至椭圆形,无色;单胞,或形成有分隔的细胞;平均长度为(3.0~5.1)μm×(2.1~3.3)μm。致病性测定表明分离物能100%引起合丰25大豆植株出现典型大豆茎褐腐病症状。引物ITS1/ITS4在分离物中扩增的产物与GenBank中Phialophora gregata分离物序列的相似性达99%。利用大豆茎褐腐病菌的特异引物BSR1/BSR2在分离物中扩增出483bp的特异性条带。研究结果表明,上述分离物确为大豆茎褐腐病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分离物
大豆茎褐腐病菌
大豆
茎
褐
腐
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ITS序列大豆茎褐腐病菌的PCR鉴定
被引量:
4
1
作者
王旬
陈枝楠
戴良英
王颖
程颖慧
章桂明
机构
湖南农业大学生物安全科学技术学院
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动植物检疫技术中心
出处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74-276,共3页
基金
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项目(2003IK071)
文摘
提取了分别来自11个种共13株真菌(都是大豆上的常见病害的病原菌)的DNA.采用ITS序列扩增通用引物对其进行PCR扩增,并对大豆茎褐腐病菌的PCR产物进行测序.根据所得大豆茎褐腐病菌与其常见易混淆品所在属在ITS区的基因序列比较分析,设计并合成了1对特异性引物.采用此对引物,只有大豆茎褐腐病菌能扩增出500 bp条带,检测的灵敏度达到4.2 pg/μL.将此对引物应用于人工接种大豆茎褐腐病菌大豆的检测,结果表明,此方法能够成功区分大豆茎褐腐病菌及其近似种.
关键词
大豆茎褐腐病菌
PCR
检测
Keywords
Phialophora gregata fsp.sojae
PCR
detection
分类号
Q78 [生物学—分子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大豆茎褐腐病菌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技术的建立
被引量:
2
2
作者
吴旭东
陆辰晨
沈浩
吴翠萍
张海峰
王源超
郑小波
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卵菌与真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出处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68-574,共7页
基金
国家863计划项目(2012AA101501)
国家质检总局项目(2012IK278)
文摘
[目的]应用环介导等温核酸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建立基于颜色判定的简便、快速和灵敏的大豆茎褐腐病菌[Phialophora gregata f.sp.sojae(PGS)]检测方法。[方法]利用LAMP技术,以ITS为靶序列,设计了4条特异性的LAMP引物和2条环引物,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检测大豆茎褐腐病菌的LAMP体系。[结果]整个检测过程仅需1 h就可通过肉眼直接目测试验结果。在等温条件下(64℃)进行核酸扩增反应1 h,在扩增前加入染料HNB(羟基萘酚蓝)作为反应指示剂,根据HNB的颜色变化可以判断PGS的存在与否。特异性试验中,大豆茎褐腐病菌菌株DNA扩增后HNB呈天蓝色的阳性反应,而在其他大豆常见病害的供试菌株中均呈紫色的阴性反应。在灵敏度试验中,ITS-LAMP技术最低检测限为10 pg·μL-1,对于进口大豆残体样本中PGS的检测灵敏度为每10 g大豆植株残体50个孢子。[结论]该方法的建立为检疫性病害大豆茎褐腐病菌的检测提供了新的技术平台,符合我国口岸对大豆茎褐腐病菌快速检测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
大豆茎褐腐病菌
环介导等温扩增
ITS
羟基萘酚蓝(HNB)
Keywords
Phialophora gregata f. sp. sojae
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ITS
hydroxynaphthol blue ( HNB )
分类号
Q93-331 [生物学—微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大豆茎褐腐病病原菌鉴定
被引量:
10
3
作者
段灿星
张吉清
丁俊杰
王晓鸣
朱振东
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国家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重大科学工程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
出处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6-200,206,共6页
基金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60302-2-12)
文摘
对新发生的引起大豆茎维管束和髓褐腐的病原菌进行鉴定。该病原分离物在PDA培养基上的菌落扁平,致密,不规则圆形,白色到浅灰褐色,具放射状褶皱突起,菌落边缘粗糙不整齐,或带有缺刻;在GBA培养基上菌落白色至灰色,菌丝紧贴培养基,气生菌丝稀少,菌落圆形,边缘整齐。在GBA培养基上分离物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卵形至椭圆形,无色;单胞,或形成有分隔的细胞;平均长度为(3.0~5.1)μm×(2.1~3.3)μm。致病性测定表明分离物能100%引起合丰25大豆植株出现典型大豆茎褐腐病症状。引物ITS1/ITS4在分离物中扩增的产物与GenBank中Phialophora gregata分离物序列的相似性达99%。利用大豆茎褐腐病菌的特异引物BSR1/BSR2在分离物中扩增出483bp的特异性条带。研究结果表明,上述分离物确为大豆茎褐腐病菌。
关键词
大豆
分离物
大豆茎褐腐病菌
大豆
茎
褐
腐
病
Keywords
Soybean
Isolate
Phialophora gregata
Brown stem rot of soybean
分类号
S435.651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ITS序列大豆茎褐腐病菌的PCR鉴定
王旬
陈枝楠
戴良英
王颖
程颖慧
章桂明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大豆茎褐腐病菌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技术的建立
吴旭东
陆辰晨
沈浩
吴翠萍
张海峰
王源超
郑小波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大豆茎褐腐病病原菌鉴定
段灿星
张吉清
丁俊杰
王晓鸣
朱振东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