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豆废水厌氧发酵产甲烷工艺条件优化 被引量:1
1
作者 唐仁士 张艳萍 +1 位作者 蔡晓阳 王鑫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9-105,共7页
为了在大豆废水的降解过程中充分提高甲烷产量,设计L9(34)正交试验,研究微量元素、发酵温度、有机负荷和污泥浓度对大豆废水厌氧发酵产甲烷量的影响,确定各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并根据正交试验结果进行工艺条件优化研究。实验结果表明:... 为了在大豆废水的降解过程中充分提高甲烷产量,设计L9(34)正交试验,研究微量元素、发酵温度、有机负荷和污泥浓度对大豆废水厌氧发酵产甲烷量的影响,确定各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并根据正交试验结果进行工艺条件优化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对甲烷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有机负荷,其次是微量元素、污泥浓度,发酵温度影响最小。优化的工艺条件组合为:Co 1 mg/L,发酵温度45℃,有机负荷1.52 kg COD/(m3·d),接种污泥浓度30.00 g VSS/L,在此条件下累积甲烷产量最大为970 m L,比未优化组合提高15.10%,累积甲烷产率达344.49 m L/(g SCOD),甲烷含量最大为84.12%,SCOD的去除率达到84.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废水 厌氧发酵 甲烷产量 有机物降解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2+)促进绿硫菌处理大豆废水
2
作者 孙睿阳 吴盼 +3 位作者 莫文涛 解丽颖 韩梓乔 杨伟光 《广东蚕业》 2018年第3期24-24,共1页
通过投加Fe^(2+)促进了绿硫菌的处理废水能力。结果表明,最佳Fe^(2+)剂量为10 mg/L,COD去除率达到90%。
关键词 绿细菌 镁离子 大豆废水 COD去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2+)增加大豆废水中紫硫菌产量试验
3
作者 高园 吴盼 +4 位作者 解丽颖 韩梓乔 李季蓉 莫文涛 谢瑶 《广东蚕业》 2018年第4期36-36,共1页
通过投加Mn2+改善了大豆废水中紫硫菌产量。结果表明,最佳Mn2+剂量为10 mg/L,菌体产量达到5000 mg/L。
关键词 紫硫菌 锰离子 大豆大豆废水 菌体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光合细菌的鉴定及其处理大豆加工废水试验 被引量:6
4
作者 卢海凤 张光明 何春华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72-76,共5页
为进一步明晰从土壤中提取的一株光合细菌的生理生化特性,并实现利用其处理污水、达到资源化的目标,对此株光合细菌进行了菌种、形态以及生理生化鉴定,并考察了其在不同条件下降解人工配制的大豆加工废水的效果.结果表明,此株菌为球形... 为进一步明晰从土壤中提取的一株光合细菌的生理生化特性,并实现利用其处理污水、达到资源化的目标,对此株光合细菌进行了菌种、形态以及生理生化鉴定,并考察了其在不同条件下降解人工配制的大豆加工废水的效果.结果表明,此株菌为球形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sphaeroides,命名为Z08).在初始COD质量浓度为8 000~12 000 mg.L-1、温度为26~28℃条件下,菌种最佳投量为160~400 mg.L-1,经过72 h的处理,COD去除率达85%以上.比较多种光照氧气条件发现在自然光微氧的条件下,经过72 h处理,Z08对大豆废水COD的去除率达73.5%,菌体产量达2 125 mg.L-1.由此确定了Z08处理大豆加工废水的最佳处理条件为自然光微氧,投菌量为160~400 mg.L-1,处理时间为72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细菌 Z08 菌种鉴定 大豆加工废水 处理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滤法处理大豆蛋白废水及资源回收的研究 被引量:19
5
作者 祁佩时 吕斯濠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138-1141,共4页
为净化大豆蛋白废水并回收有用资源,通过超滤中试研究,探讨了预处理方法、超滤膜截留分子量(MWCO)和各种操作参数的影响以及超滤膜的清洗效果,指出采用MWCO为1 kDa的聚砜膜可保证>90%的蛋白去除率和低于10%的低聚糖损失率,从而通过... 为净化大豆蛋白废水并回收有用资源,通过超滤中试研究,探讨了预处理方法、超滤膜截留分子量(MWCO)和各种操作参数的影响以及超滤膜的清洗效果,指出采用MWCO为1 kDa的聚砜膜可保证>90%的蛋白去除率和低于10%的低聚糖损失率,从而通过回收蛋白和低聚糖实现资源的回收.在45℃、压力差0.20 MPa以及10 L/s的进水流速下进行过滤,可获得较高的渗透通量和较长的运行时间.对于污染后的膜,采用NaOH和EDTA的混合液进行清洗,可以恢复膜原始通量的87%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滤 大豆蛋白废水 蛋白质 低聚糖 资源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分离大豆蛋白废水深层培养香菇菌丝 被引量:3
6
作者 赵永勋 张跃华 《食用菌学报》 2004年第1期32-36,共5页
试验测定了香菇菌丝在分离大豆蛋白废水液体培养基中生长时,分离大豆蛋白废水培养液主要化学成分和香菇菌丝体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CODcr去除率为80.3%,BOD5去除率为71.4%,总有机物的去除率为76%,分离大豆蛋白废水中的香菇菌丝生物量... 试验测定了香菇菌丝在分离大豆蛋白废水液体培养基中生长时,分离大豆蛋白废水培养液主要化学成分和香菇菌丝体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CODcr去除率为80.3%,BOD5去除率为71.4%,总有机物的去除率为76%,分离大豆蛋白废水中的香菇菌丝生物量第7天最高,达13.07g/100mL(湿重)。同时,还研究了香菇菌丝培养过程中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力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大豆蛋白废水 培养 香菇 菌丝 液体培养基 菌丝体生物量 淀粉酶 纤维素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处理大豆蛋白废水的运行特性 被引量:1
7
作者 昌盛 李建政 刘枫 《中国沼气》 2008年第2期10-13,16,共5页
为考察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处理大豆蛋白生产废水的效能及其运行特征,采用一个有效容积为28L的四格室ABR进行了试验。采取分阶段提高进水COD浓度的方式来驯化污泥和增加负荷。在100 d的运行中,研究并考察了启动情况和有机负荷对其的... 为考察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处理大豆蛋白生产废水的效能及其运行特征,采用一个有效容积为28L的四格室ABR进行了试验。采取分阶段提高进水COD浓度的方式来驯化污泥和增加负荷。在100 d的运行中,研究并考察了启动情况和有机负荷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啤酒厂二沉池排放的剩余污泥为种泥,在污泥接种量MLVSS为18.0 g.L-1,进水COD浓度2000 mg.L-1,HRT 39.5 h,(35±1)℃等条件下,可在31天内成功启动并达到初步稳定运行,COD去除率达到96%左右;同时ABR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当进水COD浓度提高到10 g.L-1,即OLR为6.0 kg.m-3d-1时,ABR仍能实现安全稳定运行,其COD去除率可以稳定在98%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 大豆蛋白废水 厌氧处理 有机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蛋白废水处理现状浅析 被引量:2
8
作者 于磊娟 吕映辉 杨小姣 《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3期31-34,共4页
现用的处理大豆蛋白废水的方法不尽相同,少量企业将其稀释后直接排放,部分企业采用活化煤歼石等为吸附材料吸附废水中的有机物,还有企业采用物化法处理等。但是,该废水目前的主要处理方法是直接将其进行多级生物处理,利用厌氧和好氧法... 现用的处理大豆蛋白废水的方法不尽相同,少量企业将其稀释后直接排放,部分企业采用活化煤歼石等为吸附材料吸附废水中的有机物,还有企业采用物化法处理等。但是,该废水目前的主要处理方法是直接将其进行多级生物处理,利用厌氧和好氧法降低废水中的COD及BOD值,运用此技术处理的废水虽然能够达到国家排放标准,但此法考虑的仅仅是处理,而废水中可回收并极具经济价值的大量低聚糖、可溶性蛋白却被浪费。现将当前处理大豆蛋白废水的技术进行浅析,以期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蛋白废水 成分 化学处理 生物利用 单细胞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蛋白废水UASB反应器运行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高玉华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8年第11期9-12,83,共5页
研究是在一个有效容积为20. 7 L的UASB反应器中进行的。取哈尔滨市文昌污水处理厂的脱水污泥,用蛋白废水稀释后作为接种污泥,折合浓度为12. 5 mg SS/L。探讨利用稀释后的蛋白废水作为进水来培养颗粒污泥的可行性,并且研究了UASB反应器... 研究是在一个有效容积为20. 7 L的UASB反应器中进行的。取哈尔滨市文昌污水处理厂的脱水污泥,用蛋白废水稀释后作为接种污泥,折合浓度为12. 5 mg SS/L。探讨利用稀释后的蛋白废水作为进水来培养颗粒污泥的可行性,并且研究了UASB反应器处理大豆蛋白废水的效能。结果表明:(1)反应器进水COD浓度由1100 mg/L逐渐升高,HRT从168h逐渐缩短,进入污泥驯化阶段。经过7d的驯化后,COD去除率达到了20%,并且有少量的气体产生。之后在运行阶段,按照0. 3 kg COD/(m3·d)的幅度提高负荷,系统中产甲烷菌的活性逐渐增强,在3. 85 kg COD/(m3·d)时发现反应器底部有颗粒污泥出现,粒径在0. 1-0. 3 mm之间,COD去除率也增大到75%以上。在试验最后,有机负荷达到5. 5 kg COD/(m3·d),HRT为24h时,颗粒污泥粒径在1-3 mm左右,并形成一定厚度的污泥床。(2)通过调节pH值,使出水pH维持在6. 5-7. 8之间。发现进出水pH值分别为5. 7和7. 2左右,COD去除率为80. 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ASB反应器 影响因素 大豆蛋白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3O4NPs对模拟大豆蛋白废水厌氧产甲烷的影响及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蔡晓阳 唐仁士 张艳萍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47-53,共7页
为了提升大豆蛋白废水厌氧发酵产气性能,通过批式实验探究纳米Fe3O4(Fe3O4nanoparticles,Fe3O4NPs)对模拟大豆蛋白废水厌氧发酵产甲烷的影响,并采用2种不同模型对发酵过程中累积甲烷产量进行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添加适量的Fe3O4NPs有... 为了提升大豆蛋白废水厌氧发酵产气性能,通过批式实验探究纳米Fe3O4(Fe3O4nanoparticles,Fe3O4NPs)对模拟大豆蛋白废水厌氧发酵产甲烷的影响,并采用2种不同模型对发酵过程中累积甲烷产量进行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添加适量的Fe3O4NPs有助于提高大豆蛋白废水厌氧发酵产气量和有机物去除率,促进产甲烷过程。质量浓度为300 mg/L时,累积产气量达到652.12 m L,比对照组提高23.51%,平均甲烷含量为81.63%;可溶性化学需氧量(soluble chemical oxygen demand,SCOD)、生化需氧量(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BOD5)和蛋白质去除率均最高,分别为89.11%、91.91%和71.52%,甲烷产率达到331.40 m L/g SCOD;添加Fe3O4NPs可以降低厌氧发酵过程中氨氮和总氮浓度。Transference模型和改进的Gompertz模型均可较好地拟合大豆蛋白废水厌氧发酵产甲烷过程,前者拟合度更高(R2>0.96),且Fe3O4NPs质量浓度为300 mg/L时获得的最大甲烷产率为350.84 m L/g SC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Fe3O4(Fe3O4NPs) 大豆蛋白废水 厌氧发酵 甲烷产量 动力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ASB+A/O法处理大豆蛋白生产废水
11
作者 黄阔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年第27期235-235,共1页
针对大豆蛋白生产废水特点,提出了采用UASB+A/O法治理方案,并进行了效益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处理方法能够保证废水稳定达标排放,在削减大量污染物的同时,还可创造出极大的经济效益。具有较明显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 大豆蛋白废水 UASB(升流式厌氧污泥床) A/O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3+)提高淀粉废水中光合细菌产量试验 被引量:1
12
作者 袁偌涵 吴盼 +2 位作者 韩梓乔 杨伟光 李季蓉 《广东蚕业》 2018年第3期28-28,共1页
通过投加三价铁离子改善了淀粉废水中光合细菌产量。结果表明,最佳三价铁离子剂量为30 mg/L,菌体产量达到4 000 mg/L。
关键词 绿细菌 镁离子 大豆淀粉废水 菌体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2+)提高淀粉废水中荚膜红假单胞菌产量试验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小珍 吴盼 +4 位作者 王一涵 杨伟光 时佳荣 李季蓉 谢瑶 《广东蚕业》 2018年第4期33-33,共1页
通过投加Cu2+改善了淀粉废水中荚膜红假单胞菌产量。结果表明,最佳Cu2+剂量为0.6mg/L,菌体产量达到2000mg/L。
关键词 绿细菌 铜离子 大豆淀粉废水 菌体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2+)增加味精废水中Chlorochromatium产量试验
14
作者 樊荣 吴盼 +2 位作者 解丽颖 韩梓乔 李季蓉 《广东蚕业》 2018年第3期27-27,共1页
通过投加Mg^(2+)改善了味精废水中Chlorochromatium产量。结果表明,最佳Mg^(2+)剂量为6 mg/L,菌体产量达到4300 mg/L。
关键词 绿细菌 镁离子 大豆味精废水 菌体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2+)提高乳品废水中球形红假单胞菌产量试验
15
作者 俞程奕 吴盼 +2 位作者 王一涵 吴小珍 时佳荣 《广东蚕业》 2018年第3期20-20,共1页
通过投加Mg^(2+)改善了乳品废水中球形红假单胞菌产量。结果表明,最佳Mg^(2+)剂量为5 mg/L,菌体产量达到6000 mg/L。
关键词 绿细菌 镁离子 大豆乳品废水 菌体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产性内循环(IC)厌氧反应器的启动过程试验 被引量:3
16
作者 侯玉洁 曾科 《净水技术》 CAS 2013年第4期56-60,共5页
试验对3组生产性IC反应器的启动过程进行了研究。这3组生产性IC反应器在进水COD平均浓度约15 700 mg/L时,出水COD去除率均达到95%以上,都能够完成启动过程。采用颗粒污泥接种的IC反应器启动时间为136 d;采用絮状污泥接种的IC反应器启动... 试验对3组生产性IC反应器的启动过程进行了研究。这3组生产性IC反应器在进水COD平均浓度约15 700 mg/L时,出水COD去除率均达到95%以上,都能够完成启动过程。采用颗粒污泥接种的IC反应器启动时间为136 d;采用絮状污泥接种的IC反应器启动时间为187 d。当絮状污泥分批次欠量投入IC反应器时,部分种泥因失去活性而使得IC未能达到设计负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反应器 大豆蛋白废水 启动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