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对东亚气候影响的综述 被引量:5
1
作者 姜大膀 司东 缪家鹏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1-272,共12页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及其对东亚气候影响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AMO的形成机制与指数定义、AMO对东亚夏季和冬季气候的影响、AMO与其他大洋的协同作用。目前,关于AMO的形成机制仍有不同意见,传统观点认为AMO是气...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及其对东亚气候影响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AMO的形成机制与指数定义、AMO对东亚夏季和冬季气候的影响、AMO与其他大洋的协同作用。目前,关于AMO的形成机制仍有不同意见,传统观点认为AMO是气候系统内部过程尤其是大西洋经向翻转流造成的,但近期有工作指出AMO是气溶胶、火山喷发等外强迫驱动产生或是海洋对大气随机强迫的一种响应。AMO可以通过三种途径调制东亚夏季气候,当AMO处于正位相时,东亚夏季风加强、降水增多、气温升高,反之亦然。同时,AMO正位相有利于东亚冬季风偏强,欧亚大陆中纬度及中国北方偏冷;负位相时则大体相反。鉴于AMO的重要作用,加深理解AMO形成机制及其对东亚气候影响有益于提升东亚气候的年代际预测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 代际气候变化 东亚夏季风 东亚冬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海表面温度年代际变率对1979~2014年南极海冰趋势季节性及区域性贡献的比较
2
作者 杨璐萍 吴其冈 +1 位作者 户元涛 Aixue HU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4-834,共21页
基于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最新发布的卫星观测海冰资料,本文分析了1979~2014年南极海冰空间趋势的季节变化特征,并比较了太平洋年代际振荡(IPO)和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位相转换对南极海冰趋势的相对贡献与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979~2... 基于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最新发布的卫星观测海冰资料,本文分析了1979~2014年南极海冰空间趋势的季节变化特征,并比较了太平洋年代际振荡(IPO)和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位相转换对南极海冰趋势的相对贡献与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979~2014年间,罗斯海和南印度洋四个季节海冰密集度(SIC)均呈现增加趋势,在暖季(12~5月),阿蒙森海和别林斯高晋海的SIC显著减少,威德尔海的SIC显著增加,呈正位相的南极偶极子(ADP),而在冷季(6~11月份),阿蒙森海—别林斯高晋海—威德尔海SIC表现为负位相ADP趋势,南极整体年平均和季节平均海冰范围(SIE)均具有显著增加趋势。1979~2014年IPO从正位相向负位相转换通过激发太平洋—南美(PSA)大气遥相关加深阿蒙森海低压(ASL),为南半球冬季和春季负ADP海冰趋势的主要成因。1979~2014年AMO从负位相向正位相转换在南半球春季通过激发罗斯贝波和跨海盆激发PSA波列,加深ASL,并可能通过减弱埃克曼抽吸抑制绕极近海混合层暖海水上翻,进而导致东罗斯海、阿蒙森海及南印度洋的海冰显著增加,解释约75%的春季南极整体SIE增加趋势。在南半球夏季,IPO和AMO位相转换均可增强南半球环状模(SAM),从而对夏季南极海冰增加和正位相ADP型海冰趋势有一定贡献。以上结果表明1979~2014年IPO和AMO位相转换通过大气遥相关机制对南极海冰趋势产生的影响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海冰 趋势 南极偶极子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 大气遥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对南海夏季风撤退年代际变率的影响及可能机理 被引量:2
3
作者 宋成玉 汪靖 +3 位作者 柳艳菊 李巧萍 丁一汇 沈新勇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68-684,共17页
基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物理科学实验室(PSL)和科罗拉多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CIRES)重建的NOAA-CIRES 20th再分析数据和国际综合海洋大气数据集(ICOADS)的全球月海表温度数据(ERSST),并结合数值试验分析了南海夏季风撤退的... 基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物理科学实验室(PSL)和科罗拉多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CIRES)重建的NOAA-CIRES 20th再分析数据和国际综合海洋大气数据集(ICOADS)的全球月海表温度数据(ERSST),并结合数值试验分析了南海夏季风撤退的年代际变率特征及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对其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撤退时间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率,南海夏季风撤退偏晚(早)年代中国南海及其附近区域上空有显著的气旋性(反气旋性)环流异常,降水偏多(少)。进一步研究发现,AMO与南海夏季风撤退年代际变率呈显著正相关,即AMO为正位相时,南海夏季风撤退偏晚;AMO为负位相时,南海夏季风撤退偏早。北大西洋海温升高(即AMO位于正位相),从海洋释放更多的热通量到大气,导致北大西洋上空对流层的对流活动明显增强,通过海-气相互作用激发北大西洋上空的波活动异常,进而影响与东北亚关键区域大气环流变化密切相关的中纬度欧亚遥相关波列的形成和传播,引起东北亚关键区的正位势高度异常和明显的下沉运动,并在其对流层低层产生辐散运动,能量伴随着偏北的辐散风气流传播至中国南海及邻近区域辐合上升,进一步加强了南海区域的气旋性环流异常,使得南海夏季风撤退偏晚。AMO负位相时,异常情况与之大致相反,使得南海夏季风撤退偏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撤退 代际变率 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非夏季风的年代际变化: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协同作用 被引量:19
4
作者 丁一汇 李怡 +2 位作者 王遵娅 司东 柳艳菊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0-32,共13页
亚非夏季风系统包括非洲夏季风、南亚夏季风和东亚夏季风。它是全球季风系统中具有高度整体一致性变化的系统,其主要原因是亚非夏季风系统具有相同的主要驱动力:AMO(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和PDO(Pacifi... 亚非夏季风系统包括非洲夏季风、南亚夏季风和东亚夏季风。它是全球季风系统中具有高度整体一致性变化的系统,其主要原因是亚非夏季风系统具有相同的主要驱动力:AMO(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和PDO(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太平洋年代际振荡)海洋年代际变化模态。在此前提下,本文首先阐述了AMO对亚非夏季风的强迫作用与遥相关作用,特别强调了它在亚非夏季风及其降水年代际转型中的作用;其次讨论了PDO与冬春积雪的年代际变化对东亚夏季风雨带的协同作用;最后综合分析了AMO、PDO与IOBM(Indian Ocean Basin Mode,印度洋海盆一致模态)的协同作用,指出印度洋海洋模态在年代尺度上独立于AMO与PDO的相关组合,主要起着加强东亚夏季风活动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 太平洋年代振荡(PDO) 全球季风系统 亚非夏季风的协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AMO)气候影响的研究评述 被引量:83
5
作者 李双林 王彦明 郜永祺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58-465,共8页
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the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是发生在北大西洋区域空间上具有海盆尺度、时间上具有多十年尺度的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准周期性暖冷异常变化。它具有65~80a周期,振幅为0.4℃。AMO... 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the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是发生在北大西洋区域空间上具有海盆尺度、时间上具有多十年尺度的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准周期性暖冷异常变化。它具有65~80a周期,振幅为0.4℃。AMO的形成与热盐环流的准周期性振荡有关,它是气候系统的一种自然变率。诸多研究表明,AMO在北大西洋局地气候及全球其他区域气候演变中发挥了重要影响。欧亚大陆的表面气温,美国大陆、巴西东北部、西非以及南亚的降水,北大西洋飓风等都与之密切相关。AMO对东亚季风气候的年代际变化有显著的调制作用,暖位相AMO增强东亚夏季风,减弱冬季风,冷位相则相反。本文总结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了AMO对未来气候预测的意义,认为最近20多年来我国冬季的显著增暖与AMO处于暖位相有关,是人类温室气体强迫与暖位相AMO(自然因子)两种增暖影响相叠加的结果。随着AMO逐渐转入冷位相,我国冬季变暖趋势将放慢,并有望于21世纪20年代中期逆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西洋代际振荡(amo) 海面温度 东亚季风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涛动与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杨春霞 窦焘焘 +2 位作者 李倩 郝微微 汤旻轩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81-1187,共7页
利用小波变换和小波互相关分析法对1901—2000年的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和北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的年代际振荡关系进... 利用小波变换和小波互相关分析法对1901—2000年的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和北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的年代际振荡关系进行研究,并利用1 000 h Pa高度场合成分析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三个气候模态均有明显的多年代际尺度的振荡特征,且它们在各特征时间尺度上的振荡相关性存在显著区别,主要表现为:在60 a尺度上,AO超前PDO约4 a正相关,AO滞后AMO约12 a负相关;在20~30 a尺度上,AO超前PDO约12 a正相关;在30 a尺度上,AO超前AMO约8 a正相关。在60 a尺度上,超前PDO负位相4 a和滞后AMO正位相12 a的高度场合成结果为AO负位相;在20~30 a尺度上,超前PDO正位相12 a和超前AMO正位相8 a的高度场合成结果为AO正位相。合成分析结果进一步验证了三个模态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际互相关 北极涛动(AO) 北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 大西洋代际振荡(am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息流理论的因果分析在辨析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物理机制中的应用 被引量:7
7
作者 宫湛秋 孙诚 +4 位作者 李建平 冯娟 谢飞 杨韵 薛佳庆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81-1094,共14页
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是指发生在北大西洋的海表温度(SST)冷暖异常多年代际(50~80年)振荡的现象。通常AMO被认为是受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及其对应的海洋动力过程(经向热量输运)的影响。近年来有观点认为,AMO是大气随机热力强迫... 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是指发生在北大西洋的海表温度(SST)冷暖异常多年代际(50~80年)振荡的现象。通常AMO被认为是受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及其对应的海洋动力过程(经向热量输运)的影响。近年来有观点认为,AMO是大气随机热力强迫的产物,大气主导了海气间的热量交换进而影响AMO。弄清AMO和北大西洋海表热通量的因果关系是辨析AMO动力和热力驱动机制的关键。本文利用基于信息流理论的因果分析方法,研究了1880年以来观测的AMO与北大西洋海表热通量间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在多年代际尺度上,从AMO到海表热通量的信息流要远大于二者相反方向的信息流,这说明AMO是北大西洋海表热通量异常的因,海洋主导了海气间的热量交换。大气随机热力强迫机制无法解释AMO与热通量两者因果分析的结果。对泛大西洋地区的陆地气温和AMO指数进行分析,进一步表明由于海洋主导了海气热量交换,AMO的海温异常加热/冷却控制了绝大多数地区气温的多年代际变化。利用海温驱动的大气环流模式的模拟结果验证了AMO的海温异常对周边陆地气温强迫作用。本文的结果为辨析AMO的动力和热力驱动机制提供了新线索,进一步表明AMO并非是大气随机热力强迫的产物,海洋环流可能是AMO的主要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o(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 信息流 因果关系 热通量 陆地气温距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及全球变暖、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对其的相对贡献 被引量:6
8
作者 杜佳玉 陶丽 许承宇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85-700,共16页
虽然中国降水以年际变化为主,但可利用奇异谱分析辨析出10-20 a、20-50 a年代际变化的显著性区域以及>50 a的长期趋势的显著性区域。本研究通过奇异值分解、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探究了1934-2018年不同海洋模态对6-8月(夏季)和12月-翌... 虽然中国降水以年际变化为主,但可利用奇异谱分析辨析出10-20 a、20-50 a年代际变化的显著性区域以及>50 a的长期趋势的显著性区域。本研究通过奇异值分解、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探究了1934-2018年不同海洋模态对6-8月(夏季)和12月-翌年2月(冬季)中国陆地降水趋势以及年代际振荡的相对贡献。通过对中国降水及中低纬度地区海温进行奇异值分解发现,不论冬夏,影响中国降水的主要模态是全球变暖,其次是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定量评估全球变暖、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对中国不同区域降水的方差贡献及各因子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夏季,三者可以解释西北和华北大约30%的年代际降水,其中全球变暖的相对贡献最大、太平洋年代际振荡次之;冬季,三者可以解释东北42%、西北和华北30%左右的年代际降水,东北和西北以全球变暖的相对贡献为主、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为辅,华北仍以全球变暖的影响为主、太平洋年代际振荡为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IPO) 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 相对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正、负位相期间欧亚夏季副热带波列季节内活动特征及与印度降水的联系 被引量:6
9
作者 孙雪倩 李双林 +1 位作者 孙即霖 洪晓玮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67-1080,共14页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与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针对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两个不同位相,对逐候200 h Pa经向风异常进行EOF分析,发现在AMO正、负位相期间,欧亚副热带波列的季节内活动存在明显差异。利用超...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与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针对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两个不同位相,对逐候200 h Pa经向风异常进行EOF分析,发现在AMO正、负位相期间,欧亚副热带波列的季节内活动存在明显差异。利用超前—滞后回归,对比了不同AMO位相下副热带波列及其相联系的印度夏季降水的季节内活动演变特征,分析有关的大气环流,探究波列影响降水的机制。结果表明:在AMO负位相期间,由格陵兰岛以南北大西洋经大不列颠岛、地中海、黑海—里海向南亚北部传播的副热带波列的季节内演变,在印度中部引起下沉,导致中部及西北部季节内降水减少,波列负位相相反;在AMO正位相期间,副热带波列西起冰岛以南北大西洋经丹麦南部、俄罗斯西部、中亚向南亚东北部传播,对应该波列的季节内演变,辐合上升区在印度中部和东西两侧,使得该区域季节内降水增加,波列负位相相反。于是,AMO通过调制夏季欧亚副热带波列的季节内活动,可以对印度夏季降水的季节内变化空间型及演变发挥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 波列 季节内变化 印度夏季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西伯利亚——波弗特海海冰多年代际变率及其与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的联系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莉 张文君 刘超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7-151,共15页
基于哈得来中心(Hadley Centre)逐月的海表温度、海冰密集度资料以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的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50—2020年秋季(8—10月)东西伯利亚—波弗特海(East Siberian-Beaufort,EsCB)海冰... 基于哈得来中心(Hadley Centre)逐月的海表温度、海冰密集度资料以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的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50—2020年秋季(8—10月)东西伯利亚—波弗特海(East Siberian-Beaufort,EsCB)海冰年代际变化的时空特征,并阐述了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对EsCB海冰年代际变率的可能调制作用。结果表明,EsCB是秋季北极海冰年代际变化最主要的区域,该区海冰密集度年代际变率可占其异常总方差的40%以上。进一步研究发现,AMO对秋季EsCB海冰存在明显的调制作用,在AMO正位相,北大西洋正海温异常激发向极传播的大气罗斯贝波列,有利于北极中部出现高压异常,相应的大气绝热下沉运动使得对流层低层出现明显的升温,从而有利于EsCB海冰的融化。与此同时,地表升温和EsCB海冰消融会引起局地云量的增多、大气向下长波辐射增大,这反过来又使得地表气温升高,这种地表气温-云-长波辐射的正反馈过程有利于年代际海冰信号的长时间维持。耦合模式的北大西洋“起搏器”试验可以很好地再现观测中AMO调制EsCB秋季海冰的物理过程,进一步佐证了本研究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海冰 东西伯利亚—波弗特海 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 代际调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夏季极端高温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的关系 被引量:5
11
作者 孙亚卿 李春 石剑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22,共10页
本文基于地面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数据,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对1960—2016年夏季(6—8月)长江流域的极端高温(Extreme High Temperature,EHT)事件的强度、暖昼、暖夜发生日数的年代际特征及其对应大气环流进... 本文基于地面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数据,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对1960—2016年夏季(6—8月)长江流域的极端高温(Extreme High Temperature,EHT)事件的强度、暖昼、暖夜发生日数的年代际特征及其对应大气环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EHT事件与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夏季长江流域的极端高温事件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其中1960—1970年和2002—2016年为暖时期,1971—2001年为冷时期。相较于冷时期,暖时期在高温强度、暖昼和暖夜的发生日数方面均明显偏暖。针对于该极端高温年代际特征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暖时期位于长江流域北部的对流层中高层异常反气旋和偏北偏西的西太平洋副高有利于该地区下沉运动的增强,进而有利于极端高温的出现。同时,在对流层低层,位于中国东部的异常反气旋将低纬地区的暖湿气流携带至长江流域,这也有利于长江流域EHT事件的发生。此外,进一步分析表明,AMO与长江流域夏季EHT事件在年代际尺度上存在明显的关系,AMO超前中国夏季长江流域的EHT事件6~8 a,这对预测中国长江流域极端高温事件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极端高温 代际变化 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大西洋年代际振荡和全球变暖对北美地区降水的相对贡献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川 张昊 陶丽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96-1216,共21页
本文研究了1934~2018年期间太平洋年代际振荡(Interdecadal Pacific Oscillation,IPO)、大西洋年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以及全球变暖(Global Warming,GW)对北美地区陆地降水年代际变化的相对贡献。首先通过对... 本文研究了1934~2018年期间太平洋年代际振荡(Interdecadal Pacific Oscillation,IPO)、大西洋年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以及全球变暖(Global Warming,GW)对北美地区陆地降水年代际变化的相对贡献。首先通过对冬(12至次年2月)、夏季(6~8月)北美地区的陆地降水与中低纬地区的海表面温度进行奇异值分解分析,得到对北美陆地冬季降水相对贡献较大的主要海温模态为IPO(42.33%)和AMO(23.21%),夏季则为AMO(32.66%)和IPO(21.60%)。其次利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三种信号分别对北美冬、夏季陆地降水的相对贡献及对北美陆地不同区域降水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AMO对夏季北美陆地降水变化的贡献最大,IPO次之,冬季则相反,GW对冬夏季北美陆地降水都有一定的贡献。夏季期间阿拉斯加地区AMO的贡献最大,约占65.8%,加拿大地区GW的贡献最大,约占44.5%,美国本土及墨西哥地区三者贡献基本一致;冬季期间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地区GW的贡献最大,分别为62.3%和44.7%,美国本土和墨西哥地区IPO的贡献最大,分别为47.9%和71.5%。进一步利用信息流方法,验证了IPO、AMO、GW对降水的敏感性区域。最后运用全球大气环流模式ECHAM 4.6进一步确定了太平洋和大西洋海温异常对北美地区陆地降水变化的影响途径,结果表明印度洋海表面温度异常在AMO和IPO对北美陆地降水变化的作用中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美降水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IPO) 大西洋代际振荡(amo) 全球变暖 相对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O与PDO对北太平洋副热带经向翻转环流年代际变异的协同作用
13
作者 丁浩阳 刘洪伟 +1 位作者 庞重光 张子叶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81-791,共11页
北太平洋副热带经向翻转环流(subtropical cell,STC)作为连接北太平洋热带-副热带海域之间物质输送和能量交换的主要通道,其年代际变化在区域气候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基于海洋和大气再分析数据,分析了STC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探讨了大西... 北太平洋副热带经向翻转环流(subtropical cell,STC)作为连接北太平洋热带-副热带海域之间物质输送和能量交换的主要通道,其年代际变化在区域气候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基于海洋和大气再分析数据,分析了STC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探讨了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协同作用对STC的影响,并对其在2009~2050年间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STC的北向和南向输送都存在着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其主周期分别为20 a和34 a。AMO与PDO的协同作用对STC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调控海面气压引起北太平洋风场的变动来实现的,STC的北向输送量在2009~2035年间将逐渐减少,而后则转为增多态势。这为我们了解并预测STC的长期变化趋势提供了新的视角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热带经向翻转环流 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代际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观测资料中大西洋和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冷暖波动的同步性
14
作者 李响 史珍 +1 位作者 张蕴斐 渠鸿宇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8,共8页
利用观测及模式模拟研究了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对青藏高原(TP)夏季气温的影响。观测资料的分析表明: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是TP夏季气温年代际变化的重要远程驱动因子。AMO与TP东部地区夏季气温存在显著的同步变化关系并且TP气温... 利用观测及模式模拟研究了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对青藏高原(TP)夏季气温的影响。观测资料的分析表明: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是TP夏季气温年代际变化的重要远程驱动因子。AMO与TP东部地区夏季气温存在显著的同步变化关系并且TP气温的年代际变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由AMO所解释。基于观测和大气环流模型(AGCM)模拟,进一步确定了从北大西洋到TP远程影响的物理机制。观测和AGCM模拟都表明:AMO暖位相会引起海平面气压在大西洋-欧亚大陆地区形成纬向偶极子型,导致TP局地气压异常升高和异常的下沉运动,进一步引起TP东部地区在夏季出现异常的干旱和高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 青藏高原 气温 增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O对ENSO与初夏西太平洋海洋热浪年际关系的年代际调制作用
15
作者 袁钰 徐海明 +1 位作者 马静 张彤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6,共16页
海洋热浪是发生在海洋上的极端高温事件,对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具有破坏性影响。文章采用1960—2020年第五代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reanalysis v5,ERA5)和英国气象局哈德... 海洋热浪是发生在海洋上的极端高温事件,对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具有破坏性影响。文章采用1960—2020年第五代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reanalysis v5,ERA5)和英国气象局哈德来中心全球海冰和海洋表面温度资料集(Hadley centre global sea ie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HadISST)以及地球系统模式(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CESM1)北大西洋理想试验数据等,通过相关、合成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研究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与次年初夏西太平洋海洋热浪年际关系的变化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二者关系发生年代际变化的可能成因。研究结果表明:1)ENSO与次年初夏西太平洋海洋热浪月数的年际关系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t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是二者年际关系发生年代际变化的主要成因。当AMO处于正位相时,ENSO与次年初夏西太平洋海洋热浪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当AMO处于负位相时,上述二者相关关系不再显著;2)AMO主要通过调控ENSO事件的强度进而影响西北太平洋大气环流的异常响应,从而进一步影响ENSO与次年初夏西太平洋海洋热浪之间的关系。当AMO处于负(正)位相时,相对较强(弱)的ENSO事件通过强(弱)风–蒸发–海温正反馈过程,使得ENSO事件次年初夏西北太平洋地区产生位置相对偏东(西)、强度相对偏强(弱)的异常反气旋/气旋。异常反气旋/气旋的位置和强度导致初夏西太平洋海洋热浪的分布在AMO正、负位相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夏海洋热浪 西太平洋 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西北太平洋异常气旋/反气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南侧降水对夏季欧亚遥相关年代际变化的调控作用
16
作者 刘逸璋 刁一娜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29,共10页
本文利用再分析数据,研究了1958—2020年夏季欧亚遥相关的年代际变化以及青藏高原南侧降水对其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夏季欧亚遥相关在1998年前后发生了显著的年代际位相转折,由正位相转为负位相。夏季欧亚遥相关主要呈现为一支沿副热... 本文利用再分析数据,研究了1958—2020年夏季欧亚遥相关的年代际变化以及青藏高原南侧降水对其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夏季欧亚遥相关在1998年前后发生了显著的年代际位相转折,由正位相转为负位相。夏季欧亚遥相关主要呈现为一支沿副热带急流自西向东传播的波列,其三个反气旋式异常环流中心分别位于北大西洋、里海以及朝鲜半岛,两个气旋式异常环流中心分别位于中欧和蒙古地区。随着其位相变化,这几个地区的环流形势发生了反转。与此同时,欧亚大陆降水和气温也产生了显著变化。夏季欧亚遥相关的变化与青藏高原南侧降水异常显著相关:青藏高原南侧降水产生的凝结潜热一方面可激发Rossby波向下游传播,另一方面则会影响青藏高原南侧的上升(下沉)运动,使得高空出现辐散(辐合),伴随着高空辐合辐散的涡度平流异常会作为Rossby波源促进夏季欧亚遥相关的维持和传播。更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的变化通过大气桥作用改变南亚地区的对流层温度经向梯度,影响了南亚地区和青藏高原南侧的降水,并最终调控了夏季欧亚遥相关的年代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欧亚遥相关 青藏高原南侧降水 代际变化 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事件对河北省水产品产量的影响分析
17
作者 刘艳英 许唯雪 +1 位作者 宋现允 刘敏 《河北渔业》 2025年第5期69-73,共5页
为探究气候变化对河北省水产品产量的影响,采用线性拟合法和相关分析法,基于1955-2023年的数据,对河北省水产品产量的年际变化趋势及其与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简称AMO)等多种气候指数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水产品产量在1... 为探究气候变化对河北省水产品产量的影响,采用线性拟合法和相关分析法,基于1955-2023年的数据,对河北省水产品产量的年际变化趋势及其与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简称AMO)等多种气候指数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水产品产量在1980-2023年间显著增长,特别是养殖产量增速较快,且海水养殖增速超过了淡水养殖。同时,捕捞产量中海洋捕捞的增速也高于淡水捕捞。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河北省水产品养殖和捕捞产量与AMO指数的相关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事件 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 河北省 水产品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变暖、AMO、IPO对全球陆地降水变化的相对贡献 被引量:3
18
作者 蔡琳 陶丽 +1 位作者 赵久伟 张梦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55-767,共13页
本文探究了不同海表温度(SST)模态对6—8月和12月—次年2月全球陆地降水的趋势以及年代际变化的相对贡献。首先对热带地区陆地降水和SST进行SVD分析,得到影响陆地降水的趋势和年代际变化主要的海洋模态为:海洋中的全球变暖(Global Warmi... 本文探究了不同海表温度(SST)模态对6—8月和12月—次年2月全球陆地降水的趋势以及年代际变化的相对贡献。首先对热带地区陆地降水和SST进行SVD分析,得到影响陆地降水的趋势和年代际变化主要的海洋模态为:海洋中的全球变暖(Global Warming,GW)、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和太平洋多年代际振荡(Interdecadal Pacific Oscillation,IPO)。其次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一步定量评估了全球变暖、AMO和IPO对不同地区陆地降水的相对贡献大小。结果表明,全球变暖对陆地降水变化的贡献在冬夏季都是最大的,AMO在6—8月的贡献次之。IPO在12月—次年2月的贡献次之。不同纬度带,三者的贡献不同。GW的贡献在6—8月期间对10°N以北地区较大,南半球受GW的贡献相对较小,GW在12月—次年2月对40°N以北降水贡献异常显著;AMO主要在6—8月对10°~40°S和50°~60°S纬度带上的降水变化的贡献比较大;而IPO主要在12月—次年2月对北半球中纬度降水变化的贡献比较大。GW对许多地区降水变化的方差贡献都是最大的,例如6—8月期间,对北美洲东北部和亚洲降水变化贡献最大,12月—次年2月期间,对欧洲降水变化贡献最大。AMO对6—8月降水变化的方差贡献最大的区域为非洲萨赫勒、西伯利亚和南美洲。12月—次年2月期间,IPO对美国西南部的降水变化贡献最大,此外,北美洲东北部、南美洲西北部、非洲南部、澳大利亚东部、南亚季风区和我国北部的降水在12月—次年2月期间同样受IPO影响显著。进一步利用信息流的方法,探究了GW、AMO和IPO与陆地降水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验证了上述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降水 全球变暖 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相对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20年中国区域不同等级降水的变化趋势及其可能成因 被引量:6
19
作者 薛媛 杨庆 +1 位作者 马柱国 李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19-644,共26页
已有的研究表明,增暖背景下全球降水的格局发生了变化,弱降水总体呈减小趋势,而强降水在一些区域呈明显的增加趋势。但在区域尺度上不同等级强度降水的变化还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基于中国838个气象站点的降水资料,研究了1961~2020年来... 已有的研究表明,增暖背景下全球降水的格局发生了变化,弱降水总体呈减小趋势,而强降水在一些区域呈明显的增加趋势。但在区域尺度上不同等级强度降水的变化还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基于中国838个气象站点的降水资料,研究了1961~2020年来中国弱降水、中等强度降水和极端降水长期变化趋势及其年代际分量与年代际海温振荡型的关联性。结果表明:中国不同等级降水变化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弱降水仅在西北西部和青藏高原地区以增加为主,在华南和西南地区以显著减少为主;中等强度降水在西南地区东部以显著减少为主,在其余地区以增长为主;强降水在大部分地区呈现增长趋势,仅在京津冀和重庆部分地区呈现减少趋势。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弱降水量(日数)对总降水的贡献率以减少为主,中等强度降水日数、强降水量(日数)的贡献率以显著增长为主,各区域强降水贡献率与中等强度降水和弱降水贡献率呈相反的年代际变化。其中,弱降水日数和中等强度降水日数的变化主导了总降水日数的变化,中等强度降水量和强降水量的变化主导了总降水量的变化。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年代际尺度上,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不同等级降水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的相关系数随等级增大而趋于负值,与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的相关系数则随等级增大而趋于正值。各区域不同等级降水与PDO/AMO相关关系的年代际突变主要发生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等级 贡献率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 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兴安岭不同海拔臭冷杉年轮--气候关系及大尺度气候影响 被引量:13
20
作者 姚启超 王晓春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0-38,共9页
以丰林自然保护区臭冷杉为样本,运用树木年轮气候学方法,建立了不同海拔3个臭冷杉树轮宽度年表,并分析其与该区温度、降水及大尺度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丰林自然保护区臭冷杉的径向生长主要受温度制约,与降水相关性较弱。3个臭冷... 以丰林自然保护区臭冷杉为样本,运用树木年轮气候学方法,建立了不同海拔3个臭冷杉树轮宽度年表,并分析其与该区温度、降水及大尺度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丰林自然保护区臭冷杉的径向生长主要受温度制约,与降水相关性较弱。3个臭冷杉年表均与当年生长季的最低温度、平均温度显著负相关(P<0.01),与当年3月降水量显著负相关(P<0.05)。不同海拔臭冷杉径向生长对温度、降水的响应存在差异,高海拔谷地和坡上臭冷杉受气候(温度、降水)影响明显强于低海拔臭冷杉。丰林自然保护区臭冷杉径向生长与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的相关分析表明,该区臭冷杉径向生长还可能与大尺度气候变化存在联系,AMO对低海拔臭冷杉生长影响较大,而PDO对高海拔臭冷杉影响更强。小兴安岭谷地臭冷杉衰退可能与AMO、PDO的相位转变存在一定关联,AMO和PDO影响小兴安岭地区温度、降水,改变了山谷地带的水分可利用性。大尺度气候变化导致本区最低温度显著升高,树木光合作用下降,呼吸作用加强,又促使这一现象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丰林自然保护区 臭冷杉 树轮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 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 衰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