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4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ResNet34模型的大菱鲆鱼苗识别计数方法 被引量:4
1
作者 涂雪滢 钱程 +2 位作者 刘世晶 刘晃 李国栋 《渔业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0-97,共8页
鱼苗数量的精准统计对提升苗种品质评价、养殖密度估算、鱼苗销售等环节的智能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针对大菱鲆鱼苗个体小、透明度高以及体型不规则等影响计数精准度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ResNet34的大菱鲆鱼苗识别计数方法。首先,设计... 鱼苗数量的精准统计对提升苗种品质评价、养殖密度估算、鱼苗销售等环节的智能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针对大菱鲆鱼苗个体小、透明度高以及体型不规则等影响计数精准度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ResNet34的大菱鲆鱼苗识别计数方法。首先,设计了一套适用于微小目标计数需要的图像采样装置,采用图像预处理方法实现鱼苗前景分割和初步定位。为了有效统一样本空间和待识别目标空间,利用最小外接矩规则化初步定位前景图像,构建图像样本集。大菱鲆鱼苗识别阶段,利用相同预处理方法获取待识别目标区域,并引入ResNet34模型作为识别模型实现待识别目标区域苗种识别;最后,通过统计所有待识别目标识别数量结果实现大菱鲆苗种计数。结果显示:本方法在微小鱼苗识别计数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精度,利用ResNet34模型的大菱鲆鱼苗的识别平均准确率达到94.27%,比基于SVM方法(识别精度85.8%)和AlexNet(识别精度87.04%)方法识别精度分别提高7.4个百分点和8.64个百分点,优于ResNet18(识别精度93.21%)和ResNet50(识别精度93.83%)等相似结构的识别效果。本模型鱼苗计数的平均准确率达到96.28%。研究表明,提出的样本集构建和识别方法能够满足微小目标计数需求,可为鱼类苗种计数提供了技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苗计数 图像识别 大菱鲆 ResNet34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冻和冰藏期间大菱鲆鲜度及组织结构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2
2
作者 庄文静 包建强 +4 位作者 郑稳 李雪艳 成谦益 宫萱 黄可承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20-229,共10页
为比较大菱鲆肌肉在微冻(superchilling storage,SS)、冰藏(ice storage,IS)及冰藏+微冻(ice storage+superchilling storage,IS+SS)贮藏过程中的鲜度及组织结构的变化,测定pH值、感官评分、色差、菌落总数(total viable count,TVC)、... 为比较大菱鲆肌肉在微冻(superchilling storage,SS)、冰藏(ice storage,IS)及冰藏+微冻(ice storage+superchilling storage,IS+SS)贮藏过程中的鲜度及组织结构的变化,测定pH值、感官评分、色差、菌落总数(total viable count,TVC)、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值、质构、K值、三氯乙酸可溶性肽、微观结构、质构等指标,并结合核磁共振成像分析肌肉水分状态。结果显示,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IS组、SS组、IS+SS组的pH值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且各贮藏组的L^(*)和a^(*)值、可溶性肽呈逐渐上升趋势,b^(*)值呈逐渐下降趋势,且SS组变化幅度最小,同时,贮藏温度越低,大菱鲆的硬度、弹性、内聚性和咀嚼性下降幅度越小。IS组、IS+SS组的TVB-N值分别在第12、15天超过国家限定值(30 mg/100 g),而SS组在第21天仍在可食用范围内。IS组和IS+SS组的K值分别在第12天、15天达到56.4%、57.2%,近乎腐败;而SS组在贮藏末期K值仅为45.21%,远未达到腐败。3组菌落总数均呈上升趋势,分别在第12、15、21天接近限定值6 lg CFU/g。随着温度降低,感官评分值降低。3种条件下的核磁共振成像显示,SS组相比于IS组和IS+SS组能有效提高鱼肉的保水性能。通过微观结构更直观地观察到,对比于IS组,SS组和IS+SS组的肌肉组织的间隙更大且伴有少量肌束断裂黏连现象。综合各项指标变化规律,与IS+SS组和IS组对比,SS组能更好地保持大菱鲆肌肉品质,相比其他2组,使大菱鲆货架期延长了6~9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冰藏 微冻 组织结构 品质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MT技术对高温胁迫条件下大菱鲆幼鱼心脏的差异蛋白筛选分析
3
作者 赵一诺 徐荣静 +6 位作者 黄智慧 蒋宇航 曹郡文 王新安 刘诗颖 闫鹏飞 马爱军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0-41,共12页
水温是影响鱼类生存生长的重要因素,而心脏对于维持脊椎动物机体稳态有关键作用。因此,为探究与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耐高温性状相关的关键蛋白或代谢通路,本研究利用TMT联合LC-MS/MS技术开展高温胁迫下大菱鲆心脏差异表达蛋白... 水温是影响鱼类生存生长的重要因素,而心脏对于维持脊椎动物机体稳态有关键作用。因此,为探究与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耐高温性状相关的关键蛋白或代谢通路,本研究利用TMT联合LC-MS/MS技术开展高温胁迫下大菱鲆心脏差异表达蛋白谱分析。将大菱鲆幼鱼分为3组进行实验:control组(14.0±0.5)℃(适宜温度),HT1组(20.0±0.5)℃(高温),HT2组(28.0±0.5)℃(极高温)。定量分析鉴定到的肽段数量为35434个,其中特有肽段数量为31704个;鉴定到的蛋白质总数4765个。3个实验组间两两比较形成3个比较组,并进行差异蛋白筛选,结果显示,HT1/control共筛选到87个差异表达蛋白(DEPs),HT2/control共筛选到171个DEPs,HT2/HT1共筛选到188个DEPs。KEGG富集结果显示,HT2组与control组和HT2组与HT1组的差异蛋白均主要富集在与脂肪酸代谢、炎症以及免疫防御相关的通路;热休克蛋白家族中多个蛋白(HSP90B、HSP70等)在HT2组相较于control组均显著上调。蛋白互作网络结果显示,关联度最高的是HSP90B。首次发现,高温胁迫下心脏组织纤维蛋白原相关蛋白(FGA、FGB和FGG)表达水平呈上升趋势,其在热响应中的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极高温可能引起大菱鲆的脂肪酸代谢紊乱,引发炎症反应,而热休克蛋白家族蛋白的上调可能对缓解热胁迫下的应激症状有积极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阐明大菱鲆热应激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大菱鲆的耐高温选育提供候选蛋白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蛋白组学 高温胁迫 心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盐度胁迫下不同脂肪含量饲料对大菱鲆幼鱼生长及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
作者 徐菲 刘志峰 +4 位作者 赵海池 杨明超 孙志宾 徐荣静 马爱军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2-52,共11页
为了研究脂肪水平是否对低盐胁迫导致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脂质代谢紊乱具有缓解作用,本研究进行了低盐胁迫下不同脂肪含量饲料的投喂实验,以确定大菱鲆在应对低盐度时的最佳脂质需求量。本研究设置了3个盐度梯度(10、20和30)... 为了研究脂肪水平是否对低盐胁迫导致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脂质代谢紊乱具有缓解作用,本研究进行了低盐胁迫下不同脂肪含量饲料的投喂实验,以确定大菱鲆在应对低盐度时的最佳脂质需求量。本研究设置了3个盐度梯度(10、20和30),每个盐度组设置4个脂肪含量梯度(8%、12%、16%和20%),分析在不同盐度下不同脂肪含量饲料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性能、脂质代谢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脂质含量为16%时,盐度20与盐度30组之间大菱鲆幼鱼的生长性能无显著差异,盐度10组的生长性能要低于盐度20和盐度30组;盐度为10时,大菱鲆幼鱼的生长性能随脂肪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最高值出现在20%组,且高于盐度30与盐度20下的20%组。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方面,在盐度10和盐度20养殖条件下,与脂质合成相关的基因lxra、cyp 7a1和srebp-1的表达量基本随脂肪含量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尤其在盐度为10时,12%组的表达量高于其他各组,20%组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此外,盐度为10时,acc和fas基因的表达水平类似,在高脂肪20%组中均被抑制,在12%组的表达量较高。与脂质吸收相关的基因apoa-Ⅳ在盐度10下20%组的表达量远高于相同盐度条件下其他各组(P<0.05),而且在脂肪含量20%条件下呈随盐度升高而降低的趋势,这与其他脂质组中的趋势完全相反。以上结果表明,低盐胁迫影响脂质代谢后,通过不同脂肪含量的饲料可以从脂质合成和脂质吸收的角度来缓解胁迫带来的不利影响,且这种缓解作用更多的体现在脂质吸收层面上,进而提高低盐胁迫下的生长表现。研究结果从盐度影响脂质代谢的角度探索鱼类对低盐的适应性,可为大菱鲆耐低盐良种选育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度 大菱鲆 生长性能 脂质代谢相关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BAM-UNet的大菱鲆鱼卵识别计数方法
5
作者 钱程 张佳鹏 +3 位作者 涂雪滢 刘晃 乔淦 刘世晶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2-144,共13页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鱼卵数量的精准统计是影响其苗种优选过程的重要因素。由于大菱鲆鱼卵体积微小、透明度高且容易粘连,目前人工操作效率低下且误差较大。为了实现鱼卵的自动、快速、准确计数,根据大菱鲆鱼卵的成像特点,提...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鱼卵数量的精准统计是影响其苗种优选过程的重要因素。由于大菱鲆鱼卵体积微小、透明度高且容易粘连,目前人工操作效率低下且误差较大。为了实现鱼卵的自动、快速、准确计数,根据大菱鲆鱼卵的成像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块注意力机制和U形卷积神经网络(CBAM-UNet)的大菱鲆鱼卵计数方法。首先,设计了一套由工业相机、漫反射光源和图像采集箱构成的标准化鱼卵采样结构,获取无影的高清鱼卵图像,构建鱼卵图像样本集;随后,以UNet网络作为基础语义分割模型,针对鱼卵图像中无法有效分割鱼卵与背景边界及细节等问题,进一步引入了双重注意力机制,以增强模型对鱼卵特征的表达能力,提高分割精度;最后,根据分割后鱼卵面积、拍摄高度及鱼卵数量等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现鱼卵的精准计数。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基于CBAM-UNet的鱼卵识别计数方法能有效提高大菱鲆鱼卵的计数精确度,平均计数误差为6.32%,低于基于其他模型和人工统计方法(质量比对法)的平均计数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鱼卵计数 语义分割 U-Net CBAM 线性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大菱鲆三倍体能量收支的影响
6
作者 张邦胤 杨林 +4 位作者 孟振 孙晓璇 徐荣静 孙华中 刘新富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63,共11页
为探讨温度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三倍体生长和能量收支的影响,本研究设定13℃、16℃、19℃、22℃和25℃5个温度梯度,以人工配合饲料为饵料采用饱食投喂的方式,测定了大规格三倍体幼鱼[平均体质量为(120.24±17.20)g]生长... 为探讨温度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三倍体生长和能量收支的影响,本研究设定13℃、16℃、19℃、22℃和25℃5个温度梯度,以人工配合饲料为饵料采用饱食投喂的方式,测定了大规格三倍体幼鱼[平均体质量为(120.24±17.20)g]生长和能量收支各组分。结果表明,三倍体幼鱼摄食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转化率(FCE)均随温度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湿重、干重、蛋白和能量计算的SGR、FCE与温度的关系符合二次方程,最佳生长温度分别为18.4℃、18.7℃、18.9℃和18.5℃,最大饲料转化率对应温度分别为18.1℃、18.6℃、18.9℃和18.2℃;排泄率、排粪率随温度升高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25℃时干物质、蛋白和能量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其他温度组;摄食能、生长能占比随温度升高呈倒“U”形变化趋势,19℃时达最高值,生长能和代谢能主导大菱鲆三倍体的能量分配,代谢能占摄食能的比例随温度升高呈“U”形趋势;19℃大菱鲆三倍体幼鱼的能量收支方程为100.00 C(摄食能)=34.58 G(生长能)+4.12 F(粪便能)+6.61 U(排泄能)+54.69 R(代谢能)或100.00 A(同化能)=38.74 G+61.26 R,大菱鲆三倍体属于高生长效率、低代谢消耗类型的能量分配模式。本结果可为大菱鲆三倍体养殖管理和养殖规范的制定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三倍体 温度 能量收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藏条件下不同贮存形式养殖大菱鲆品质对比
7
作者 庄小妹 郑尧 +1 位作者 马园 郭全友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43-252,共10页
为探究不同贮存形式对养殖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品质的影响,测定其3种贮存形式(整鱼、去内脏和鱼片)在冰藏期间菌落总数、总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e nitrogen,TVB-N)、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turic acid,TBA)值、K值... 为探究不同贮存形式对养殖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品质的影响,测定其3种贮存形式(整鱼、去内脏和鱼片)在冰藏期间菌落总数、总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e nitrogen,TVB-N)、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turic acid,TBA)值、K值、水分分布、微观结构及蛋白降解程度的变化,采用电子舌采集其滋味轮廓,通过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对不同处理大菱鲆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检测。结果表明:鱼片组在贮藏过程中菌落总数、TVB-N及TBA值较高,其中菌落总数在冰藏12 d时达7.05(lg(CFU/g)),超过贮藏终点。除此之外,鱼片组盐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在第19天时降至最低,为1.57%,同时肌纤维断裂和间隙增大的程度也更严重。与整鱼组相比,去内脏组第19天时菌落总数和TVB-N值均较高,分别为6.58(lg(CFU/g))和16.72 mg/100 g。贮藏末期整鱼组和去内脏组自由水含量占比分别为0.21%和0.28%,显著低于鱼片组(P<0.05),说明其肌肉组织结构也维持较好。最后根据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采集的指纹图谱,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及聚类热图分析可将不同冰藏时间下3种贮存形式大菱鲆区分开。综上所述,冰藏条件下鱼片组品质劣化速度最快,去内脏组次之,整鱼组最慢,研究结果可为替代大菱鲆传统“活品”流通方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冰藏 整鱼 去内脏鱼 鱼片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菱鲆类胰岛素生长因子3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8
作者 张家荣 秦宏宇 +4 位作者 谢婷 张效宇 李飞霞 吕俊贤 贾玉东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0-232,共13页
类胰岛素生长因子3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3, IGF3)在硬骨鱼类性别分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其是否影响卵巢发育尚不明确。本研究以欧亚养殖良种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为实验材料,通过RACE (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类胰岛素生长因子3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3, IGF3)在硬骨鱼类性别分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其是否影响卵巢发育尚不明确。本研究以欧亚养殖良种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为实验材料,通过RACE (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克隆技术,获得了IGF3全长cDNA序列,分析了其生物信息学特征,预测了其与IGF特异性受体(IGF receptors, IGF-1R, IGF-2R)结合情况,查明了其组织和卵巢不同发育时期表达规律。结果显示,大菱鲆IGF3 cDNA全长为1 255 bp,编码259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IGF3为亲水性蛋白,具有典型的IGF特异性结构域和信号肽序列,同狭鳞庸鲽(Hippoglossus stenolepis)同源性最高;蛋白质三级结构域由3个α螺旋串联而成,同IGF-1R和IGF-2R紧密结合。组织表达分析显示,igf3在大菱鲆各个组织中均有分布,雌、雄大菱鲆表达规律显著不同,但皆在脑组织中表达最高。在卵巢发育过程中,igf3在卵黄生成后期表达量显著上升,在核迁移期达到最高,在闭锁期显著下降。以上结果表明,大菱鲆IGF3具有典型的IGFs家族结构特征,作为局域性内分泌因子,在组织中广泛分布且具有显著的性别二态性,同时参与调控了卵巢发育和成熟。相关结果为深入解析IGF3对大菱鲆卵巢发育和卵母细胞成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也为探究鱼类IGF3新功能提供了重要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IGF3 基因克隆 组织表达 卵巢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养殖大菱鲆病毒性红体病及其流行情况调查 被引量:18
9
作者 史成银 王印庚 +3 位作者 秦蕾 张正 杨冰 杨少丽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6,共6页
大菱鲆病毒性红体病(Viral reddish body syndrome, VRBS)是一种新发现的感染我国养殖大菱鲆的流行性疾病.本文描述了病鱼的外观症状和解剖病理特征,报道了该病的病原及疾病流行情况调查结果.外观检查发现,病鱼的体表无明显损伤,但腹面... 大菱鲆病毒性红体病(Viral reddish body syndrome, VRBS)是一种新发现的感染我国养殖大菱鲆的流行性疾病.本文描述了病鱼的外观症状和解剖病理特征,报道了该病的病原及疾病流行情况调查结果.外观检查发现,病鱼的体表无明显损伤,但腹面沿脊椎骨附近皮下淤血、发红,鳍及鳍基部充血、发红;病鱼贫血,血液凝固性差;肾脏肿大,呈灰白色.组织病理学研究显示病鱼脾组织中存在大量肥大细胞,电镜切片中可见大量平均直径约125 nm的二十面体病毒粒子,即大菱鲆红体病虹彩病毒(Turbot reddish body iridovirus, TRBIV).将过滤除菌的含TRBIV的病鱼脾组织匀浆液,经腹腔注射进行人工感染,感染鱼在3周内的累积死亡率达85.7%,死亡大菱鲆表现出腹面和鳍边发红等外观症状,并在感染鱼脾组织切片中观察到大量同样的病毒粒子,由此证实TRBIV是我国养殖大菱鲆病毒性红体病的病原.疾病流行情况调查显示,该病多在养成期大菱鲆中流行,高发季节为每年的8~12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病毒病 大菱鲆红体病虹彩病毒 虹彩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殖大菱鲆肠炎病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姜燕 崔晓翠 +4 位作者 张正 景亚运 王印庚 吴立新 常亚青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17期123-126,共4页
[目的]肠炎病是目前大菱鲆养殖行业中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该病感染率高,传播迅速。[方法]从山东半岛3个不同的养殖厂肠炎病发病大菱鲆体内分离致病菌,对其进行了常规生理生化特征测试和16S rRNA基因序列对比研究。[结果]从发病大麦鲆体... [目的]肠炎病是目前大菱鲆养殖行业中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该病感染率高,传播迅速。[方法]从山东半岛3个不同的养殖厂肠炎病发病大菱鲆体内分离致病菌,对其进行了常规生理生化特征测试和16S rRNA基因序列对比研究。[结果]从发病大麦鲆体内共分离到了株优势细菌。理化特征分析结果显示这3株菌中有2株分别与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和大菱鲆弧菌(Vibrio scophthalmi)表型特征非常相似,另1株细菌被证实为非弧菌属的细菌,具体定种尚需进一步研究。分析这2株弧菌属细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并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这些菌株与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和大菱鲆弧菌(Vibrio scophthalmi)的亲缘关系最近。[结论]从发病大菱鲆体内分离菌株的2株细菌被鉴定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和大菱鲆弧菌(Vibrio scophthalm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肠炎病 溶藻弧菌 大菱鲆弧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辽宁省大菱鲆弧菌耐药性监测及分析
11
作者 徐小雅 郭欣硕 +2 位作者 唐治宇 关丽 罗靳 《科学养鱼》 2024年第10期54-56,共3页
为了解掌握水产养殖主要病原菌对渔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情况及变化规律,指导科学使用渔用抗菌药物,提高细菌性病害防控成效,推动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辽宁地区重点从大菱鲆养殖品种中分离得到大菱鲆弧菌、溶藻弧菌等病原菌,并测定其对8种... 为了解掌握水产养殖主要病原菌对渔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情况及变化规律,指导科学使用渔用抗菌药物,提高细菌性病害防控成效,推动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辽宁地区重点从大菱鲆养殖品种中分离得到大菱鲆弧菌、溶藻弧菌等病原菌,并测定其对8种渔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具体结果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性病害 溶藻弧菌 水产养殖 抗菌药物 防控成效 大菱鲆弧菌 辽宁地区 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殖大菱鲆腹水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4
12
作者 景亚运 张正 +3 位作者 王印庚 于永翔 廖梅杰 李彬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24期106-108,122,共4页
[目的]从养殖大菱鲆中分离腹水病病原菌,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从山东半岛2个不同的养殖场腹水病发病大菱鲆体内分离病原菌,并通过常规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 DNA基因序列对比对其进行鉴定。[结果]共分离到2株优势细菌。常规生理生化特... [目的]从养殖大菱鲆中分离腹水病病原菌,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从山东半岛2个不同的养殖场腹水病发病大菱鲆体内分离病原菌,并通过常规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 DNA基因序列对比对其进行鉴定。[结果]共分离到2株优势细菌。常规生理生化特征分析表明,这2株菌分别与鲨鱼弧菌(Vibrio carchiariae)和大菱鲆弧菌(Vibrio scophthalmi)表性特征非常相似。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这2株菌与鲨鱼弧菌(Vibrio carchiariae)和大菱鲆弧菌(Vibrio scophthalmi)的亲缘关系最近。[结论]这2株细菌被鉴定为鲨鱼弧菌(Vibrio carchiariae)和大菱鲆弧菌(Vibrio scophthalm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腹水病 病原 鲨鱼弧菌 大菱鲆弧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度和温度对大菱鲆幼鱼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0
13
作者 郭黎 马爱军 +3 位作者 王新安 黄智慧 于宏 杨志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22-428,共7页
采用两因素交叉分组的方法,研究了温度和盐度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行为活动、摄食、存活情况以及体表黏液、血液、鳃、肝脏中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温(17、20、23、25、28℃)和盐度(5、10、20、30、40)对大菱鲆... 采用两因素交叉分组的方法,研究了温度和盐度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行为活动、摄食、存活情况以及体表黏液、血液、鳃、肝脏中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温(17、20、23、25、28℃)和盐度(5、10、20、30、40)对大菱鲆幼鱼摄食、死亡率有显著影响(P<0.05),在水温为17、20℃与盐度为20、30的组合条件下,大菱鲆幼鱼的摄食积极性以及存活率较高,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温度和盐度对大菱鲆幼鱼SOD、CAT与GP-X活力有显著影响(P<0.05);当温度一定,盐度变化的条件下,肝脏、鳃、血清和黏液中的各种酶活力在正常海水盐度(30)时活力较低,并随盐度由30起降低或升高而均出现升高的趋势;当盐度一定,温度变化的条件下,随着水温的升高,各组织中的酶活力变化规律不显著;通过分析温度与盐度交互作用对各组织不同酶活的变化以及生命表征现象,得出了最适生存阈值,即大菱鲆幼鱼的适宜生活水温为17~20℃,适宜生活盐度为20~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温度 盐度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菱鲆出血症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 被引量:60
14
作者 邹玉霞 张培军 +2 位作者 莫照兰 刘婷 徐永立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4年第4期89-93,共5页
从患病大菱鲆体内分离到一株病原菌SMP1,经人工感染试验计算出SMP1的半致死量LD50=1.94×10^6。药敏实验表明氟哌酸、丙氟哌酸、复合磺胺、氯霉素、四环素对SMP1有较强的抑制作用。BIOLOG细菌鉴定系统不能对SMP1鉴定。综合形态观... 从患病大菱鲆体内分离到一株病原菌SMP1,经人工感染试验计算出SMP1的半致死量LD50=1.94×10^6。药敏实验表明氟哌酸、丙氟哌酸、复合磺胺、氯霉素、四环素对SMP1有较强的抑制作用。BIOLOG细菌鉴定系统不能对SMP1鉴定。综合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16S rDNA、溶血素基因保守区分析等实验结果,可将SMP1鉴定为鳗弧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出血症 病原菌 分离 细菌鉴定 鳗弧菌 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藏大菱鲆细菌组成变化和优势腐败菌 被引量:29
15
作者 崔正翠 许钟 +2 位作者 杨宪时 郭全友 李学英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184-187,共4页
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在0、3、7、10℃冷藏过程中的细菌菌相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新鲜大菱鲆细菌菌相比较复杂,分离得到114株细菌,其中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分别占68.4%和21.1%,优势菌为肠杆菌、侵肺巴斯德菌... 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在0、3、7、10℃冷藏过程中的细菌菌相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新鲜大菱鲆细菌菌相比较复杂,分离得到114株细菌,其中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分别占68.4%和21.1%,优势菌为肠杆菌、侵肺巴斯德菌、拟态弧菌、假单胞菌属和腐败希瓦氏菌,比例分别为14.9%、13.2%、12.3%、10.5%和8.8%。冷藏过程中,细菌菌相逐渐单一,腐败希瓦氏菌和假单胞菌增长显著,0、3、7、10℃冷藏至较好品质期终点时,腐败希瓦氏菌比例分别为42.2%、39.0%、57.1%和56.3%,平均比例为50.2%;其次是假单胞菌,比例分别为28.0%、23.7%、25.5%和31.0%,平均比例为27.2%。0、3、7、10℃冷藏至货架期终点时,腐败希瓦氏菌比例分别为53.9%、50.0%、57.4%和47.6%,平均比例为52.3%;假单胞菌属比例分别为25.5%、25.0%、41.0%和15.9%,平均比例为26.5%。由此可得出大菱鲆在0~10℃冷藏过程中的优势腐败菌是腐败希瓦氏菌,其次是假单胞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冷藏 菌相变化 优势腐败菌 腐败希瓦氏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菱鲆冷藏过程中的鲜度变化与货架期 被引量:22
16
作者 崔正翠 许钟 +2 位作者 杨宪时 郭全友 李学英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85-289,共5页
以感官、化学和微生物为指标,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在0(冰藏)、3、7℃和10℃贮藏过程中的鲜度变化和货架期进行研究,并探讨菌落总数、嗜冷菌、假单胞菌、产H2S菌、TVB-N、TMA-N与感官评价的一致性。结果表明,在0、3、7、10℃... 以感官、化学和微生物为指标,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在0(冰藏)、3、7℃和10℃贮藏过程中的鲜度变化和货架期进行研究,并探讨菌落总数、嗜冷菌、假单胞菌、产H2S菌、TVB-N、TMA-N与感官评价的一致性。结果表明,在0、3、7、10℃贮藏过程中,大菱鲆较好品质期分别为433、197、93h和68h,货架期分别为602、362、165h和116h。各温度较好品质期终点和货架期终点时菌落总数分别为(5.74±0.31)、(6.99±0.39)lg(CFU/g),假单胞菌数分别为(5.48±0.24)、(6.26±0.71)lg(CFU/g),TVB-N均值分别为(15.66±1.93)、(31.81±1.94)mg/100g,TMA-N均值分别为(2.73±0.12)、(10.71±0.81)mg/100g,各温度下较好品质期终点和货架期终点时各指标均值均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菌落总数、假单胞菌、TVB-N和TMA-N作为大菱鲆低温贮藏的鲜度指标与感官评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冷藏 鲜度变化 货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蛹肽蛋白替代鱼粉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幼鱼生长、饲料利用、消化代谢酶及免疫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3
17
作者 梅琳 周慧慧 +2 位作者 麦康森 徐玮 何艮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5-92,共8页
选取蛹肽蛋白分别替代大菱鲆幼鱼配合饲料中0、15%、30%、45%、60%、75%的鱼粉,配制成6种等氮等能的饲料饲喂大菱鲆幼鱼(19.84±0.04 g)56 d,以研究蛹肽蛋白替代鱼粉的效果。结果显示,大菱鲆幼鱼的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随替代水平... 选取蛹肽蛋白分别替代大菱鲆幼鱼配合饲料中0、15%、30%、45%、60%、75%的鱼粉,配制成6种等氮等能的饲料饲喂大菱鲆幼鱼(19.84±0.04 g)56 d,以研究蛹肽蛋白替代鱼粉的效果。结果显示,大菱鲆幼鱼的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随替代水平的升高而降低,30%及以上替代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鱼体粗蛋白、粗脂肪水平随替代水平的升高而降低,分别在75%和30%及以上替代组显著降低,鱼体水分和灰分含量随替代的升高而升高,分别在75%和30%及以上替代组显著升高(P<0.05)。摄食率随替代水平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30%替代组呈现出最高的摄食率,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在42.53%-54.36%之间,且当替代水平达到75%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在71.67%-86.89%之间,仅45%和75%替代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替代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在45%和60%替代组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所述,蛹肽蛋白可以替代大菱鲆幼鱼饲料中15%的鱼粉而不影响其生长摄食、饲料利用以及与消化、代谢、免疫相关的酶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蛹肽蛋白 大菱鲆 蛋白源 替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高密度循环海水养殖大菱鲆摄食、生长及消化酶的影响 被引量:18
18
作者 李勇 孙国祥 +3 位作者 柳阳 高婷婷 于凯松 刘佳亮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7-24,共8页
在高密度封闭循环海水养殖条件下(平均密度14.20±0.48kg/m2),设置4个温度梯度(14、16、18、21℃,分别以A~D组表示),挑选相近体重(371.68±43.15g)的大菱鲆进行56d养殖试验。每个梯度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研究高密度... 在高密度封闭循环海水养殖条件下(平均密度14.20±0.48kg/m2),设置4个温度梯度(14、16、18、21℃,分别以A~D组表示),挑选相近体重(371.68±43.15g)的大菱鲆进行56d养殖试验。每个梯度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研究高密度封闭循环海水养殖条件下温度对大菱鲆摄食、生长以及消化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对大菱鲆摄食、生长以及消化酶活力具有显著影响(P<0.05)。(1)在14~18℃范围内,大菱鲆摄食量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当温度为21℃时,该组日均摄食量与其他3组相比出现显著性下降(P<0.05)。A、B、C3组的日均摄食量分别显著高于D组25.65%、32.26%、45.08%(P<0.05)。(2)大菱鲆生长和存活率随温度的增加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A、B、C3组增重率分别比D组提高75.23%、91.05%、121.18%,特定生长率分别提高34.29%、80.00%、102.86%。(3)在14~18℃范围内,大菱鲆胃蛋白酶比活力首先随温度增加而增大,当超过18℃时,出现显著性下降(P<0.05)。A、B、C3组的胃蛋白酶比活力分别较D组高116.74%、139.68%、202.64%。各组肠脂肪酶比活力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肠淀粉酶比活力则随温度升高而升高,D组分别高于C组10.81%、显著高于B组59.74%(P<0.05)、极显著高于A组115.79%(P<0.01)。本研究表明,高密度封闭循环海水养殖条件下大菱鲆摄食、生长和消化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6~18℃,适温范围内的最大摄食率为0.52%~0.55%。温度对胃蛋白酶比活力及肠道淀粉酶比活力影响显著(P<0.05)。建议在适温范围内(16~18℃),封闭循环水养殖300~600g体重大菱鲆的最佳投饲率为0.57%~0.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摄食 生长 消化酶 封闭循环海水 大菱鲆 高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菱鲆养殖20年成就和展望--庆祝大菱鲆引进中国20周年 被引量:49
19
作者 雷霁霖 刘新富 关长涛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23-130,共8页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具有生长速度快和低温耐受力强等特点,是世界上养成范围最广、产量最大的鲆鲽类养殖良种。自1992年引进至今,大菱鲆养殖已经发展成为年产量超过6万t的海水养殖支柱产业。作者综述过去20年里,我国大菱鲆在产...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具有生长速度快和低温耐受力强等特点,是世界上养成范围最广、产量最大的鲆鲽类养殖良种。自1992年引进至今,大菱鲆养殖已经发展成为年产量超过6万t的海水养殖支柱产业。作者综述过去20年里,我国大菱鲆在产业发展、苗种生产、良种选育、养殖模式、营养与饲料、疾病防控、加工与质量控制、养殖经济以及市场开拓等方面所取得的系列成果,并就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旨在为我国大菱鲆和鲆鲽类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养殖 产业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磷虾粉对大菱鲆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及氟残留的影响 被引量:25
20
作者 孔凡华 梁萌青 +4 位作者 吴立新 郑珂珂 王新星 常青 龚蓉珠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4-60,共7页
以鱼粉、南极磷虾粉和豆粕为蛋白源,以南极磷虾粉蛋白分别替代饲料中的0(对照组)、20%、40%、60%的鱼粉蛋白制成4种等氮等能的饲料,并以此饲料饲喂大菱鲆(37.36±2.12g)56d。试验结果显示,饲料中南极磷虾粉水平对大菱鲆的成活率及... 以鱼粉、南极磷虾粉和豆粕为蛋白源,以南极磷虾粉蛋白分别替代饲料中的0(对照组)、20%、40%、60%的鱼粉蛋白制成4种等氮等能的饲料,并以此饲料饲喂大菱鲆(37.36±2.12g)56d。试验结果显示,饲料中南极磷虾粉水平对大菱鲆的成活率及特定生长率(SGR)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对各组的饲料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替代40%组与替代60%组蛋白质表观消化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大菱鲆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溶菌酶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无显著性影响(P>0.05)。大菱鲆各组间肌肉中氟残留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肌肉中氟含量均在可食用范围内,大菱鲆各组间骨骼中氟残留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南极磷虾粉 生长 非特异性免疫 氟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