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脑动脉环前部破裂动脉瘤的病理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林世和 赵节绪 +1 位作者 江新梅 宋晓南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156-159,共4页
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瘤破裂病理改变与临床关系.方法对12例颅内动脉瘤的部位、大小、破口、瘤壁修补、瘤内血栓形成、脑室内积血、脑组织梗死等进行详细的病理学研究.结果12例动脉瘤均位于大脑动脉环前部;16 h以内死亡者目视能见到动脉瘤... 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瘤破裂病理改变与临床关系.方法对12例颅内动脉瘤的部位、大小、破口、瘤壁修补、瘤内血栓形成、脑室内积血、脑组织梗死等进行详细的病理学研究.结果12例动脉瘤均位于大脑动脉环前部;16 h以内死亡者目视能见到动脉瘤顶部破口;破裂次数越多,瘤体越大且不规则;破裂动脉瘤修复初期以纤维蛋白为主,间有少许淋巴细胞和红细胞,2~3周后则以胶原纤维为主,辅以新生的毛细血管;12例中5例伴脑室内积血,破入途径不同,脑室积血表现也不一样;3例颈颅内动脉瘤内血栓形成,波及大脑中动脉主干伴发脑梗死.结论破裂的动脉瘤组织学修复需要一定的过程,早期并不牢固.预防再破裂是治疗原则之一;脑梗死的发生机制除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外,颈内动脉瘤内血栓形成是常见原因之一;脑室内积血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的并发症,临床宜密切观察,适时考虑脑室外引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环前部破裂动脉瘤 病理学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梗塞 预防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A 形态学及血液炎症指标分析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的风险因素 被引量:4
2
作者 姜兵 张伟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1,共5页
目的:分析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瘤破裂的风险因素,筛选基于动脉瘤形态学和血液炎症细胞的动脉瘤破裂预测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4月经过头颅CT血管成像(CTA)确诊的MCA动脉瘤90例,根据CT平扫有无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或脑内... 目的:分析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瘤破裂的风险因素,筛选基于动脉瘤形态学和血液炎症细胞的动脉瘤破裂预测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4月经过头颅CT血管成像(CTA)确诊的MCA动脉瘤90例,根据CT平扫有无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或脑内血肿,分为未破裂组(53例)和破裂组(37例),未破裂动脉瘤(UIA)组根据形态分为形态规则组和形态不规则组,比较年龄,性别,入院第一次血常规炎症细胞及计算而得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全身性系统炎症反应指数(SIRI),动脉瘤形态学参数等。通过卡方检验、Student's t检验或曼-惠特尼U检验分析各组因素,对差异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最后以ROC曲线对动脉瘤形态学、血液炎症细胞有差异性的因素进行诊断效能评估。结果:MCA动脉瘤形态不规则(OR=8.64,P=0.0063)、SIRI(OR=13.62,P=0.042)、长宽比(OR=25.92,P=0.043)是独立破裂风险因素,其AUC值分别是0.78、0.94、0.75。结论:MCA动脉瘤形态不规则、长宽比和SIRI是动脉瘤破裂的高危险因素,对预测动脉瘤破裂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动脉瘤 破裂 计算机体层成像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瘤内扰流装置WEB在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
3
作者 陈晓 钟志宏 +3 位作者 江泓 朱军 胡锦清 林东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44-649,共6页
目的 初步探讨瘤内扰流装置WEB治疗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24年1-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应用WEB装置行血管内治疗的12例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经过,动脉瘤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叉部7... 目的 初步探讨瘤内扰流装置WEB治疗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24年1-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应用WEB装置行血管内治疗的12例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经过,动脉瘤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叉部7例、基底动脉顶端4例、前交通动脉复合体1例。出院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神经功能预后,记录术后即刻、术后24~48 h、住院期间及术后30 d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共12例患者计12个动脉瘤,11例为未破裂动脉瘤(术前mRS评分为零),1例为破裂动脉瘤(术前mRS评分为1分),均采取单一WEB装置治疗,一次性成功输送并释放,技术成功率达12/12。出院时11例mRS评分为零(均为未破裂动脉瘤患者),1例为1分(破裂动脉瘤患者)。术后即刻未见新发脑缺血或脑出血,术后24~48 h未见新发脑实质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动脉瘤相关新发脑梗死,住院期间无穿刺点出血等并发症,术后30 d亦无缺血性或出血性不良事件及穿刺点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初步认为WEB装置治疗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大脑动脉 基底动脉 大脑动脉 栓塞 治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手术夹闭及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高分级大脑中动脉瘤破裂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40
4
作者 呼铁民 杨立军 +5 位作者 孟杰 田甜 马志君 张继伟 周敬君 王维兴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0期3671-3674,共4页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夹闭及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高分级大脑中动脉瘤(MCAA)破裂的近期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4年3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高分级MCAA破裂患者107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夹闭组52例:采用显微手...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夹闭及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高分级大脑中动脉瘤(MCAA)破裂的近期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4年3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高分级MCAA破裂患者107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夹闭组52例:采用显微手术夹闭治疗;介入组55例: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术前、术后3个月应用Fisher分级及术后3个月时应用Barthel指数(BI)对预后进行测评,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及术后3个月夹闭组与介入组患者Fisher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夹闭组和介入组患者术前与术后3个月Fisher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4.687、5.455,P<0.05)。术后3个月时,夹闭组患者BI评分为(46.1±9.5)分,介入组为(48.2±8.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夹闭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9.2%(10/52),介入组为23.6%(13/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夹闭组与介入组患者脑血管痉挛、脑梗死、脑积水、再破裂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对高分级MCAA破裂的治疗效果确切,两种方法治疗后Fisher分级、BI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均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破裂 大脑动脉 显微外科手术 栓塞 治疗性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手术治疗和内科治疗近期疗效分析(34例报告)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帅 卢圣奎 +1 位作者 耿少梅 焦保华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493-496,共4页
目的探讨对于破裂大脑中动脉动脉瘤重症患者积极实施探查夹闭手术的必要性及手术的策略及技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0月~2013年3月收治的34例破裂大脑中动脉动脉瘤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8例给予探查手术治疗,16例给予保守治疗。... 目的探讨对于破裂大脑中动脉动脉瘤重症患者积极实施探查夹闭手术的必要性及手术的策略及技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0月~2013年3月收治的34例破裂大脑中动脉动脉瘤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8例给予探查手术治疗,16例给予保守治疗。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对两组治疗结果进行分级评定并比较。结果手术治疗组发现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8个,其中位于M1段4个,M2分叉部13个,M3段1个,动脉瘤直径≤5mm 2例,〉5~15mm 11例,〉15—25mm3例,≥25mm2例,均予以完全夹闭,并保持载瘤动脉通畅,去骨瓣减压。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评定:死亡3例(GOS1分),差5例(GOS2~3分),良好10例(GOS4~5分)。非手术组均经CTA证实为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治疗结果评定:死亡9例(GOS1分),差6例(GOS2~3分),良好1例(GOS4~5分)。随访24个月,两组间疗效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重症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患者,通过积极的探查手术治疗,可使患者的生存率大大提高,预后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 大脑动脉瘤 破裂 探查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征象的大脑中动脉M1分叉部破裂动脉瘤预后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被引量:1
6
作者 杨明光 余飞 +4 位作者 黄英 杨艳丽 鲁宏 杨华 刘衡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99-1006,共8页
目的建立预测大脑中动脉M1分叉部破裂动脉瘤预后的列线图模型,并进行外部验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2014年1月—2022年3月大脑中动脉M1分叉部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117例(预后良好52例、预后不良65例)。基于临床危... 目的建立预测大脑中动脉M1分叉部破裂动脉瘤预后的列线图模型,并进行外部验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2014年1月—2022年3月大脑中动脉M1分叉部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117例(预后良好52例、预后不良65例)。基于临床危险因素、CT平扫征象及CT血管成像动脉瘤形态学特征建立临床预测模型、影像预测模型及临床-影像联合预测模型。评价各预测模型的效能、校正性能与临床应用价值,并绘制列线图。回顾性连续收集2016年1月—2022年3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大脑中动脉M1分叉部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116例,对预测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结果临床预测模型中,入院时收缩压、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为独立危险因素(P<0.05);影像预测模型中,动脉瘤最大径、中线移位为独立危险因素(P<0.05);联合预测模型中,入院时收缩压、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动脉瘤最大径和中线移位为独立危险因素(P<0.05)。在训练集中,临床预测模型、影像预测模型及联合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4、0.884、0.907,在验证集中依次为0.861、0.865、0.905。校准曲线、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3种模型预测值和观测值的一致性良好。决策曲线分析显示联合模型的临床价值高于临床模型及影像模型。结论临床-影像联合模型可以有效预测大脑中动脉M1分叉部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预后,为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大脑动脉 破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祸伤后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因果关系鉴定1例
7
作者 顾君 葛志明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2期284-286,共3页
1案例1.1简要案情将某,女,75岁,某年5月27日因“车祸致头面部、双下肢外伤”至某医院治疗,住院1个月余后自动出院。出院后2个月余入住某人民医院,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右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高血压病”。现双方当事人就赔偿... 1案例1.1简要案情将某,女,75岁,某年5月27日因“车祸致头面部、双下肢外伤”至某医院治疗,住院1个月余后自动出院。出院后2个月余入住某人民医院,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右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高血压病”。现双方当事人就赔偿问题存在异议,诉至人民法院。法院委托本鉴定所对将某大脑中动脉瘤破裂与交通事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进行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学 事故 交通 动脉瘤 破裂 大脑动脉 大脑动脉 因果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现实技术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手术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5
8
作者 王守森 张辉建 +2 位作者 荆俊杰 魏梁锋 王如密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67-471,共5页
目的研究虚拟现实(VR)技术在脑Willis环前循环动脉瘤手术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Willis前循环动脉瘤患者50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Ⅰ级7例、Ⅱ级22例、Ⅲ级17例、Ⅳ级3例、Ⅴ级1例。CT血管造影术(CTA)检查50例患者共发现57枚动脉瘤,... 目的研究虚拟现实(VR)技术在脑Willis环前循环动脉瘤手术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Willis前循环动脉瘤患者50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Ⅰ级7例、Ⅱ级22例、Ⅲ级17例、Ⅳ级3例、Ⅴ级1例。CT血管造影术(CTA)检查50例患者共发现57枚动脉瘤,其中小型动脉瘤(≤5mm)16枚,一般型(5~15mm)28枚,大型(15~25mm)10枚,巨大型(≥25mm)3枚。采用64排螺旋CT行头部薄层扫描血管造影,数据导入Dextroscope图像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并模拟手术操作,结合实际手术所见进行对比评价。结果 VR系统具有"身临其境"感和人机交互性,不仅可直观显示三维空间内的解剖结构,还能模拟部分手术操作,其结果与实际手术所见基本符合。对50例患者均成功实施了责任动脉瘤或主要动脉瘤瘤颈夹闭。结论应用VR技术设计手术方案,能增加手术医生的信心,改善对复杂血管变异的辨识,使手术操作更为便捷,对于动脉瘤外科手术有积极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 颅内动脉瘤 虚拟现实 神经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血管成像评价颅内Willis环变异与前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发生的关系 被引量:8
9
作者 王洪生 徐新文 +4 位作者 王辉 杨昭伟 王鹏 赵佩林 王阳春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1年第12期641-644,共4页
目的探讨大脑前动脉水平段(A1段)发育异常和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颅内前、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形成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16例64排CT血管成像(CTA)的资料。①将216例中CTA发现有前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126例,分为前交通动脉动脉瘤(ACoAA)组6... 目的探讨大脑前动脉水平段(A1段)发育异常和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颅内前、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形成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16例64排CT血管成像(CTA)的资料。①将216例中CTA发现有前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126例,分为前交通动脉动脉瘤(ACoAA)组69例和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AA)组57例,其余CTA检查无动脉瘤,但有头痛、头晕的9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②分析动脉瘤的有无,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和瘤颈的宽度、瘤顶指向及瘤体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③将判定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④同时观察大脑前动脉A1段是否存在发育不良或缺如,是否存在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结果①64排CTA共检出前、后交通动脉动脉瘤126例,其中ACoAA 69例,PCoAA57例,以DSA和手术为判断标准,64排CTA检出动脉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②ACoAA组中一侧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达81.7%,明显高于PCoAA组和对照组(P<0.05);PCoAA组中胚胎型大脑后动脉达56.1%,明显高于ACoAA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①64排CTA检出动脉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②一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及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前、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 颅内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猝死1例
10
作者 郑旭东 孟宪生 +2 位作者 耿书峰 相志德 郭克民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3期233-233,共1页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动脉瘤破裂 双侧大脑半球 猝死 小脑扁桃体疝 硬脑膜外 帽状腱膜 硬脑膜下 脑部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栓塞治疗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P1段缺如合并一侧P2段动脉瘤样改变一例
11
作者 贺建雄 李桂林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19-320,共2页
患儿男,10岁,因头痛于2014年12月1日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入院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头痛,无恶心、呕吐,无语言障碍,肢体活动正常,无饮水呛咳,在当地医院行头部CT检查,提示左侧床突旁病变,行全脑DSA检查,发现左侧后交通动脉及大... 患儿男,10岁,因头痛于2014年12月1日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入院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头痛,无恶心、呕吐,无语言障碍,肢体活动正常,无饮水呛咳,在当地医院行头部CT检查,提示左侧床突旁病变,行全脑DSA检查,发现左侧后交通动脉及大脑后动脉动脉瘤样改变。发病以来精神、食欲、睡眠正常,无发热。无手术外伤史,按国家法定预防接种,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胚胎型大脑动脉 WILL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向后生长大脑前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性研究
12
作者 董利军 范振敏 +2 位作者 刘曼曼 杨晓红 叶霞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184-184,共1页
大脑前动脉是连接颈内动脉向大脑供血的主要血管之一,也是发生血管疾病的常见部位。虽然大脑前动脉瘤的发生率较低,但其破裂风险性却很高。临床数据显示,该位置向后生长的动脉瘤较其他动脉瘤更多发且破裂风险高。本文认为,这与向后生长... 大脑前动脉是连接颈内动脉向大脑供血的主要血管之一,也是发生血管疾病的常见部位。虽然大脑前动脉瘤的发生率较低,但其破裂风险性却很高。临床数据显示,该位置向后生长的动脉瘤较其他动脉瘤更多发且破裂风险高。本文认为,这与向后生长动脉瘤的局部血流环境密切相关。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构建理想大脑前动脉(ACA)和动脉瘤模型,研究向后生长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性,进而探讨其高破裂风险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 临床数据 颈内动脉 局部血流 血流动力学特性 血管疾病 动脉瘤 破裂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镜像动脉瘤12例治疗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符传艺 陈健龙 +6 位作者 张茂 蔡仁端 蔡南华 刘朝晖 彭浩 王鹏程 赵建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3628-3629,共2页
镜像动脉瘤是多发动脉瘤的特殊类型,对称性分布于颅内中线两侧对应血管上,形成“镜像”,好发于双侧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后交通动脉等部位,因其结构特殊,处理困难。随着显微外科和介入技术长足进步,以及治疗经验的积累,镜像动脉瘤的... 镜像动脉瘤是多发动脉瘤的特殊类型,对称性分布于颅内中线两侧对应血管上,形成“镜像”,好发于双侧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后交通动脉等部位,因其结构特殊,处理困难。随着显微外科和介入技术长足进步,以及治疗经验的积累,镜像动脉瘤的诊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现将我科收治的12例颅内镜像动脉瘤的诊疗情况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破裂 大脑动脉 颈内动脉 后交通动脉 显微外科 血管痉挛 诊疗情况 载瘤动脉 动脉瘤栓塞 对称性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介入治疗 被引量:1
14
作者 羊飞龙 夏祥国 +2 位作者 黄昌仁 陈礼刚 许伍环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55-856,共2页
儿童颅内动脉瘤十分少见,与成人颅内动脉瘤有所不同。目前,介入栓塞术治疗成人颅内动脉瘤已较为成熟,但其治疗儿童颅内动脉瘤的报道较少。现将我科经介入栓塞治疗儿童颅内动脉瘤的情况进行报告。
关键词 儿童颅内动脉瘤 介入栓塞术 介入治疗 动脉瘤破裂 神经外科 可脱性弹簧圈 婴幼儿患者 神经介入 右侧大脑 血管重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身麻醉后单侧瞳孔散大一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辉 李斌本 +2 位作者 侯炯 解群 范晓华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935-935,共1页
患者,女性,53岁,诊断“右侧大脑中动脉未破裂动脉瘤”,拟在全麻下行数字减影造影术(DSA)下右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患者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无眼疾、眼手术史。
关键词 瞳孔散 麻醉后 破裂动脉瘤 大脑动脉 大一 单侧 全身 弹簧圈栓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ICD-10的编码选择 被引量:2
16
作者 朱晓东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97-1098,共2页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人类致残和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作为ICD-10脑血管病(I60-I69)这节中的第一个类目(I60),其分类的特殊性和代表性,值得我们对此类目的编码进行深入探讨,以便对ICD-10有更深入的理解,有助于提高...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人类致残和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作为ICD-10脑血管病(I60-I69)这节中的第一个类目(I60),其分类的特殊性和代表性,值得我们对此类目的编码进行深入探讨,以便对ICD-10有更深入的理解,有助于提高编码水平,更好地为医、教、研、防等各方面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SUBARACHNOID 脑血管病 颅内血管 动脉瘤破裂 颈内动脉 大脑动脉 大脑动脉 动静脉畸形 后交通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6年第3卷(1~12期)总目次
17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12期577-581,共5页
关键词 脑血管病 颅内动脉瘤破裂 大鼠大脑动脉阻塞 硬脑膜动静脉瘘 急性缺血性卒中 目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 杂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