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杨峻 资文杰 +30 位作者 邱忠明 李凤利 岳成松 刘瀚圣 刘文华 黄文国 王力 邱涛 石强 时忠华 杨世泉 濮捷 万跃 吴志林 杨树 周志明 张新江 刘勇 温昌明 黄华锰 林敏 赵文龙 胡伟 吴德平 陈路明 余鹏霄 罗伟东 刘帅 帅杰 杨清武 龚自力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7期138-144,共7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对发病至治疗时间≤6 h的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8年7月19家卒中中心收治的103例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历资料.依据治疗方...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对发病至治疗时间≤6 h的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8年7月19家卒中中心收治的103例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历资料.依据治疗方法将入选患者分为血管内治疗组(65例)和非血管内治疗组(38例).观察血管内治疗患者治疗后血管再通率、48 h急性再闭塞率及血管穿孔率,同时对比两组患者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死亡率、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结果血管内治疗组中57例患者血管再通良好,血管再通率为87.7%,48 h内血管急性再闭塞率为7.7%,血管穿孔发生率为1.5%.两组90 d mRS评分≤2分的患者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04,P=0.088).两组患者90 d全因死亡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治疗与非血管内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 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 血管内治疗 非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取栓治疗效果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查明明 李顺 +4 位作者 蔡浩荻 赵敏 袁康 刘锐 刘新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92-196,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缺血性卒中患者支架取栓治疗的初步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9年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卒中数据库中注册的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9例,均接受支架取栓治疗。19... 目的探讨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缺血性卒中患者支架取栓治疗的初步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9年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卒中数据库中注册的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9例,均接受支架取栓治疗。19例患者中,男12例,女7例;年龄48~83岁,中位年龄69(51,75)岁;合并心房颤动9例,高血压病15例,糖尿病6例,冠心病史4例,卒中史2例[此次发病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均为1分],吸烟史8例;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5~28分,中位评分为15(11,22)分; 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 3~10分,中位评分为8(6,9)分;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病因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9例,心源性栓塞10例。分析其取栓治疗前后NIHSS评分、手术方式、血管再通、颅内出血等情况,并分析术后90 d预后。改良脑梗死溶栓(m TICI)分级2b~3级为血管成功再通; mRS评分0~2分为临床预后良好,mRS评分3~6分为预后不良。结果 19例患者发病至穿刺时间137~545 min,中位时间为265(184,347) min,穿刺至再通时间中位数为75(58,98) min; 17例患者仅使用取栓支架,2例患者联合使用球囊再通,中位取栓次数为1(1,2)次;成功再通占比为16/19,3例为m TICI分级2a级。术后24 h NIHSS评分1~30分,中位评分为17(4,21)分,出院时NIHSS评分1~30分,中位评分为11(2,15)分。7例患者发生颅内出血,其中1例为症状性颅内出血,另12例未发生颅内出血。90 d时随访,19例患者中死亡3例,分别为脑疝形成、糖尿病肾病导致肾功能不全、脑出血各1例; mRS评分中位数为2(1,4)分,预后良好占比为11/19(包括成功再通者10例),预后不良占比为8/19(包括成功再通者6例)。结论对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缺血性卒中患者支架取栓治疗效果进行初步分析认为安全、有效,但结论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塞 大脑动脉 大脑动脉m2 支架取栓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型双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分叉部闭塞脑梗死7例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水仙 陈星宇 +6 位作者 阳清伟 郑维红 陈中杰 陈良义 朱仁敬 金首跃 林威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7-171,共5页
目的评价Y型双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MCA)M1段分叉部闭塞脑梗死的有效性、安全性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9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采用Y型双支架取栓治疗的连续7例急性MCA-M1段分叉部闭塞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采... 目的评价Y型双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MCA)M1段分叉部闭塞脑梗死的有效性、安全性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9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采用Y型双支架取栓治疗的连续7例急性MCA-M1段分叉部闭塞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采用改良溶栓治疗脑梗死(m TICI)血流分级评估术后血管再通情况,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定术后90 d临床预后。结果6例患者经多次单支架取栓血管均未通,遂以Y型双支架取栓均1次再通,其中5例mTICI血流分级为3级,1例为2b级;1例直接双支架取栓1次再通,mTICI血流分级为3级。5例患者(5/7)术后90 d m RS评分为1~3分,2例死亡。结论采用Y型双支架取栓治疗急性MCA-M1段分叉部闭塞脑梗死1次再通率高,可缩短取栓时间,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型双支架取栓 大脑动脉m1分叉部 脑梗死 血管再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动脉粥样硬化与心源性栓塞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单中心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常晓赞 张磊 +5 位作者 李子付 许奕 黄清海 刘建民 杨鹏飞 洪波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03-1007,共5页
目的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LAA)与心源性栓塞(CE)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血管内治疗差异。方法连续回顾性纳入2014年9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行血管内治疗的LAA与CE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AIS患者,比较分析两... 目的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LAA)与心源性栓塞(CE)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血管内治疗差异。方法连续回顾性纳入2014年9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行血管内治疗的LAA与CE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AIS患者,比较分析两组在临床特点、血管内治疗方式、术后颅内出血发生率及预后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共纳入患者134例,其中LAA患者48例,男39例、女9例,年龄为42~82(62.65±9.76)岁;CE患者86例,男40例、女46例,年龄为34~87(69.66±12.43)岁;两组性别、平均年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363、t=-3.371,P均<0.05)。LAA患者高血压病占比高于CE患者[70.8%(34/48)vs 51.2%(44/86),χ~2=4.900,P=0.027],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低于CE患者[13(7,16)分vs 16(13,21)分,Z=-3.603,P<0.001]。采用血管成形术的LAA患者比例为52.1%(25/48),高于CE患者的4.7%(4/86;χ~2=38.121,P<0.01)。LAA患者术后颅内出血发生率低于CE患者[10.4%(5/48)vs32.6%(28/86),χ~2=8.136,P=0.004]。两组在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血管成功再通率以及术后3个月良好预后率和死亡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的AIS患者中,CE患者发病时症状较重,且血管内治疗后颅内出血发生率较高。LAA和CE患者的血管内治疗方式不同,但预后和死亡率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 大脑动脉m1闭塞 血管内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 心源性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1段高度狭窄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黄宝资 程道宾 +2 位作者 叶子明 陈相任 秦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9-72,共4页
目的探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1段高度狭窄的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方法对经TCD、颅脑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或脑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yhy,DSA)证实... 目的探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1段高度狭窄的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方法对经TCD、颅脑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或脑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yhy,DSA)证实为大脑中动脉M1段高度狭窄(>90%)的256例患者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对临床症状变化,手术成功率、狭窄病变改善情况、远期血管通畅率以及支架内再狭窄率进行评估。结果251例(251/256)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1段高度狭窄患者成功的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手术成功率为98.05%。其中15例患者出现与神经功能、死亡相关的并发症(5.86%)。血管狭窄率从手术前(92.26%±2.11%)下降至术后(15.40%±2.60%)。平均m RS和NIHS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平均随访(21.70±0.80)个月,249例患者接受脑血管造影复查,平均狭窄率为(12.81%±2.20%)。23例患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ISR),再狭窄率为9.24%,其中5例出现缺血性卒中再发,复发率为2.01%。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1段高度狭窄具有安全、有效的优点,手术并发症低,随访结果显示血管通畅率好以及较好的预防前循环缺血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m1 血管内支架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囊扩张或血管支架在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机械取栓治疗失败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比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岳成松 资文杰 +28 位作者 邱忠明 李凤利 杨峻 刘瀚圣 刘文华 黄文国 时忠华 杨世泉 邱涛 张帅 曾国勇 周宏斌 王琰 艾志斌 刘勇 胡伟 万跃 温昌明 田喜光 周志明 王振 李冰 陈忠伦 吴德平 陈路明 余鹏霄 罗伟东 刘帅 龚自力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2期73-79,共7页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或血管支架补救治疗对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机械取栓治疗失败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综合卒中中心和其他19家综合...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或血管支架补救治疗对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机械取栓治疗失败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综合卒中中心和其他19家综合卒中中心80例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机械取栓治疗失败并行补救治疗达到闭塞血管血流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od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 score,m TICI)≥2b级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补救治疗方法将其分为球囊扩张组(30例)和血管支架植入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ed Rankin scale,m RS)评分、血管再闭塞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及死亡率,并对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球囊扩张组中90 d mRS评分0~2分患者占比明显高于血管支架植入组(P <0.05);两组患者血管再闭塞率、死亡率及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_均>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卒中病史(OR=8.968,95%CI:1.162~69.196,P=0.035)、补救治疗方式(OR=0.243,95%CI:0.066~0.894,P=0.033)、侧支循环(OR=3.873,95%CI:1.029~14.576,P=0.045)及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OR=0.809,95%CI:0.701~0.934,P=0.004)均为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取栓失败后行补救治疗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_均<0.05)。结论机械取栓联合球囊扩张能够有效改善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并未增加手术风险,且补救治疗方式是影响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 大脑动脉m1闭塞 机械取栓 球囊扩张 血管支架植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表达miR-124-1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调控小胶质细胞M2型极化对脑卒中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郝磊 卢柳西 +3 位作者 李琼莉 孙洋 秦翠玲 展群岭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58-466,共9页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外泌体(exosomes,Exo)过表达miR-124-1基因(Exo/124-1)调控小胶质细胞(microglia,MG)的M2型极化对脑卒中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大鼠BMMSCs,收集其Exo(BMMSC...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外泌体(exosomes,Exo)过表达miR-124-1基因(Exo/124-1)调控小胶质细胞(microglia,MG)的M2型极化对脑卒中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大鼠BMMSCs,收集其Exo(BMMSCs-Exo),采用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与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分别对其进行检测鉴定。30只大鼠简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MCAO/R组)、Exo移植组(Exo组)、空病毒(Empty lentivirus,Elv)转染Exo移植组(Exo-Elv组)及Exo/124-1移植组(Exo/124-1组),每组6只。Sham组仅行假手术,其余各组均复制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and reperfusion,MCAO/R)模型。模型复制1 d与14 d后,各移植组动物于右侧脑室植入相应移植物,Sham组、模型组注入相同剂量生理盐水作对照。术后2 h及1、3、7、14、21、28 d,分别对各组动物行改良神经系统严重程度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mNSS)。三苯基四氮唑(triphenyl 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检测其梗死体积。在基因与蛋白水平分别检测各组28 d脑组织MG的M1型分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M2型分子(CD206)的表达情况。结果成功获取并鉴定了BMMSCs及其Exo。Exo/124-1显著表达miR-124-1。所有动物(假手术组除外)术后出现神经功能缺损。术后7~28 d,Exo/124-1组的mNSS明显低于MCAO/R组(P<0.05)与Exo组、Exo-Elv组(P<0.01);术后28 d,Exo/124-1组的脑梗死体积、TNF-α的表达明显小于MCAO/R组(P<0.01)与Exo组、Exo-Elv组(P<0.01),CD206的表达显著高于MCAO/R组(P<0.01)与Exo组、Exo-Elv组(P<0.01)。结论BMMSCs-Exo携带miR-124-1基因可能调控MG的M2型极化,抑制M1型介导的炎症反应,促进脑卒中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miR-124-1基因 大脑动脉栓塞/再灌注 m2型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iggyBac转座子优化稳定表达细胞系的新型瞬时受体电位M2通道抑制剂筛选
8
作者 应凯悦 华宁 +3 位作者 骆燕萍 刘星宇 刘敏 杨巍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04-614,共11页
目的:使用PiggyBac(PB)转座系统建立稳定表达瞬时受体电位M2(TRPM2)通道的人胚胎肾细胞HEK293T,并进行TRPM2通道抑制剂筛选,为治疗脑缺血等疾病寻找潜在的药物。方法:根据PB转座原理,构建pPB-hTRPM2真核表达载体。将重组质粒和辅助质粒... 目的:使用PiggyBac(PB)转座系统建立稳定表达瞬时受体电位M2(TRPM2)通道的人胚胎肾细胞HEK293T,并进行TRPM2通道抑制剂筛选,为治疗脑缺血等疾病寻找潜在的药物。方法:根据PB转座原理,构建pPB-hTRPM2真核表达载体。将重组质粒和辅助质粒共同转染至HEK293T细胞中,利用系统携带的荧光与膜片钳鉴定TRPM2基因表达,通过Z'因子评估细胞模型是否适用于钙成像法的高通量筛选。利用钙成像法和膜片钳对11个先导化合物分子进行初步活性评价,测定化合物分子对TRPM2通道的抑制活性。利用氧糖剥夺/再灌注(OGD/R)损伤模型和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方法验证筛选得到的化合物分子对损伤细胞的保护作用。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活性氧水平。利用小鼠短暂性大脑中动脉栓塞(tMCAO)模型评价化合物的神经保护作用。结果:成功构建pPB-hTRPM2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出可高效表达TRPM2基因的HEK293T细胞系,并同时表达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在筛选获得的嘌呤霉素抗性细胞中,所有细胞荧光明亮可见,诱导后细胞表现出经典的TRPM2通道电流特征,TRPM2通道电流值与瞬时转染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筛选系统进行钙成像实验的Z'因子为0.5416,表明其适用于高通量筛选。通过钙成像法结合膜片钳筛选出化合物6,其具有显著的TRPM2通道抑制作用,且1.0μmol/L的化合物6能够显著提高OGD/R后SH-SY5Y细胞的存活率(P<0.05),降低活性氧水平(P<0.05),0.3、1.0 mg/kg的化合物6能降低tMCAO小鼠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均P<0.05)。结论:利用PiggyBac基因编辑技术成功构建了TRPM2基因稳定表达细胞系,利用钙成像法和膜片钳在候选化合物中成功筛选出一个高亲和力的新的TRPM2通道抑制剂。该抑制剂可以通过降低细胞活性氧水平缓解OGD/R后细胞损伤,并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ggyBac转座系统 瞬时受体电位m2 高通量筛选 膜片钳 氧糖剥夺/再灌注损伤 短暂性大脑动脉栓塞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芍药苷对局灶性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脑组织中SOD、Nrf2表达的影响及神经保护作用 被引量:12
9
作者 何锦悦 饶梦琳 +1 位作者 唐蜜 董志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8-182,共5页
目的:研究芍药苷(paeoniflorin,PF)对局灶性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2-related factor 2,Nrf2)在各时间点的表达情况及其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将108... 目的:研究芍药苷(paeoniflorin,PF)对局灶性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2-related factor 2,Nrf2)在各时间点的表达情况及其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将108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给药组,每组在3、6、12、24、48、72 h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SOD活性,RT-PCR、Western blot技术测定Nrf2 mRNA、蛋白分子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升高,SOD活性明显下降,Nrf2的表达有所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给予PF(20 mg/kg)能使模型组的神经功能评分降低,SOD活性有所升高,Nrf2的表达持续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能通过提高机体消除自由基能力和增加Nrf2表达来减轻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自由基引起的氧化损伤作用,从而对缺血性脑组织起到脑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闭塞模型 芍药苷 超氧化物歧化酶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皂苷RH2对MCAO大鼠血管新生的调节 被引量:9
10
作者 谢靖 梁华峰 +2 位作者 祁鸣 高惠春 郑玺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2-117,共6页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H2(ginsenoside RH2,GS-RH2)对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大鼠血管新生的调节作用及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取健康雄性SPF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MCAO组)和实验组(GS-RH2组)...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H2(ginsenoside RH2,GS-RH2)对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大鼠血管新生的调节作用及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取健康雄性SPF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MCAO组)和实验组(GS-RH2组),每组18只。各组经相应处理后,观察并分析动物的一般生存状况及神经功能评分;并在干预的第1、3和7天测定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脑组织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的活性;同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中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lch-like ECH-associated protein 1,Keap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2-related factor 2,Nrf2)及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出现明显的神经行为障碍,脑梗死体积显著增加,且神经功能评分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干预7 d之后,GS-RH2组动物神经行为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脑梗死体积显著减小,神经功能评分显著降低(P<0.05)。微血管密度分析显示,随动物生存时间的延长,实验组大鼠MVD值呈升高的趋势,而模型组大鼠MVD值则呈下降趋势,且在第7天时,实验组MVD值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各时间点模型组MDA的含量均升高,SOD和GSH-Px的活性均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干预7 d之后,GS-RH2组MDA的含量降低,SOD和GSH-Px的活性升高(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干预7 d之后,实验组Nrf2及HO-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Keap1蛋白表达显著减少。结论:人参皂苷RH2可促进MCAO大鼠血管新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Keap1/Nrf2信号通路、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从而抑制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苷RH2 大脑动脉闭塞 氧化应激 血管新生 Keap1/Nrf2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瘀解毒法对MCAO大鼠血浆TAT、F1+2、vWF、D-二聚体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定祥 刘文华 +2 位作者 文果 覃弘宇 邓奕辉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43-846,共4页
目的: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大鼠模型,观察化瘀解毒法对MCAO大鼠血浆TAT、F1+2、v WF、D-二聚体含量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5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阿加曲班对照组、活血化瘀组、清热解毒组、化瘀解毒法组及PDTC组。线栓... 目的: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大鼠模型,观察化瘀解毒法对MCAO大鼠血浆TAT、F1+2、v WF、D-二聚体含量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5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阿加曲班对照组、活血化瘀组、清热解毒组、化瘀解毒法组及PDTC组。线栓法制备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分别于术前1 h和术后12 h各给予相应药物1次,术后24h取标本用于检测。结果:(1)造模后各组TAT、F1+2水平显著升高;各治疗组TAT、F1+2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均P<0.05);各治疗组之间比较,TAT的含量以PDTC组最高,其次化瘀解毒法组和清热解毒组,阿加曲班组和活血化瘀组最低;F1+2含量阿加曲班组较PDTC组、化瘀解毒法组、活血化瘀组均低,化瘀解毒法组较PDTC组低(均P<0.05)。(2)造模后D-二聚体、v WF的水平显著增高;与模型组相比,阿加曲班组D-二聚体的水平降低(P<0.05),清热解毒组D-二聚体的含量升高(均P<0.05),活血化瘀组、化瘀解毒法组、PDTC组与模型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治疗组v WF的含量较模型组均明显降低(P<0.05);各治疗组之间比较,活血化瘀组v WF的含量较PDTC组、清热解毒组均高(P<0.05);活血化瘀组、阿加曲班组、化瘀解毒法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活血化瘀法和清热解毒法配伍存在协同作用,活血化瘀中药和清热解毒中药单用均有降低血浆TAT、F1+2、v WF水平的作用,同用时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CAO模型大鼠血液呈现高凝状态,表现为凝血功能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亢进、血小板活化增强,活血化瘀法、清热解毒法以及化瘀解毒法对此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其中活血化瘀法主要侧重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的改善,清热解毒法主要侧重血小板功能和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而化瘀解毒法对两者均起作用,且具有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瘀解毒法 大脑动脉闭塞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凝血酶原片1+2 D-二聚体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CAO大鼠不同时相血浆TAT、F1+2、D-二聚体、vWF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定祥 刘文华 +4 位作者 文果 覃弘宇 李平 李定祥 邓奕辉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15-1117,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大鼠血浆TAT、F1+2、D-二聚体、v WF含量的动态变化,探讨MCAO大鼠缺血后血栓生物标记物的变化规律,为药物研究确定最佳观察时间点。方法:雄性SD大鼠5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后不同时相组(1 h、6 h... 目的:通过观察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大鼠血浆TAT、F1+2、D-二聚体、v WF含量的动态变化,探讨MCAO大鼠缺血后血栓生物标记物的变化规律,为药物研究确定最佳观察时间点。方法:雄性SD大鼠5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后不同时相组(1 h、6 h、12 h、24 h、48 h、72 h),每组8只。线栓法制造大脑中动脉闭塞大鼠模型,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浆TAT、F1+2、D-二聚体、v WF的水平。结果:脑缺血后1h TAT的水平即上升且于24h达峰值;F1+2、D-二聚体的水平在缺血后1 h骤然升高并于6h达峰值;而v WF在缺血后1h即骤然升高达峰值,然后维持在稳定的较高水平。结论:MCAO大鼠在急性脑缺血后血浆TAT、D-二聚体、v WF、F1+2水平均升高,表现出不同的时程规律,它们的峰值均集中在缺血后6 h或24 h,提示脑缺血的早期即存在有凝血纤溶系统紊乱、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缺血后24 h可作为药物研究的最佳观察时间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闭塞 TAT F1+2 D-二聚体 VW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氧预适应的小鼠缺血脑保护作用及对P2X7受体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邹永杰 黄宇星 +4 位作者 李雨泓 陈渝杰 傅楚华 崔高宇 冯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977-980,共4页
目的研究高压氧预适应(hyperbaric oxygen preconditioning,HBOP)对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artery occlusion,MCAO)的保护作用及对其脑内P2X7受体(P2X7R)表达的影响。方法将72只雄性C57BL/6小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高压... 目的研究高压氧预适应(hyperbaric oxygen preconditioning,HBOP)对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artery occlusion,MCAO)的保护作用及对其脑内P2X7受体(P2X7R)表达的影响。方法将72只雄性C57BL/6小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高压氧预适应假手术组(HBOP+sham)、单纯MCAO组(MCAO)、高压氧预适应MCAO组(HBOP+MCAO)。通过线栓法建立小鼠MCAO模型,术后24 h采用Longa法对小鼠进行神经功能学评分,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判断脑梗死情况,TUNEL法观察神经细胞凋亡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观察P2X7受体mRNA的表达。结果 MCAO建模后24 h,HBOP+MCAO组神经功能学评分明显低于MCAO组(2.33±0.44 vs 2.89±0.59,P<0.05);HBOP+MCAO组脑梗死范围明显小于MCAO组[(44.08±8.46)%vs(63.00±5.25)%,P<0.05];HBOP+MCAO组凋亡阳性细胞数和P2X7R mRNA表达水平也明显低于MCAO组(P<0.05,P<0.01)。结论高压氧预适应可以减轻实验性MCAO小鼠的神经功能学损害,缩小梗死灶体积,减少细胞凋亡,具有明确的脑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可能与延缓MCAO后P2X7R的表达升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氧预适应 大脑动脉闭塞 P2X7受体 神经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头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皮质区缺血性损伤的治疗作用机制
14
作者 田亮 方晓苓 +4 位作者 孙润洁 金钰钧 李兴兰 王金海 杜小正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28-1135,共8页
目的:探讨电头针(ESA)对缺血性脑卒中(IS)大鼠皮质区缺血性损伤的治疗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头针组、激动剂组、抑制剂组、电头针+抑制剂组各11只,除假手术组外,将其他各组大鼠制备大脑中动脉... 目的:探讨电头针(ESA)对缺血性脑卒中(IS)大鼠皮质区缺血性损伤的治疗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头针组、激动剂组、抑制剂组、电头针+抑制剂组各11只,除假手术组外,将其他各组大鼠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造模成功后6 h,电头针组给予电头针治疗,强度1 mA,频率2/100 Hz,30 min/d;激动剂组给予腹腔注射PTEN诱导推定激酶1(PINK1)/人帕金森蛋白2(Parkin)通路激活剂羰基氰化物间氯苯腙(CCCP)溶液4 mg/(kg·d),1次/d;抑制剂组给予腹腔注射Mdivi-1溶液2 mg/(kg·d),1次/d;电头针+抑制剂组给予腹腔注射线粒体分裂抑制剂1(Mitochondrial Division Inhibitor 1,Mdivi-1)溶液并进行ESA疗法干预,30 min/d。各组均连续干预7 d。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评估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2,3,5-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测量大鼠脑梗死体积占比;免疫荧光双染技术检测缺血脑组织线粒体外膜转位酶20(TOM20)与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共定位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大鼠脑缺血皮质区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Ⅳ(COXⅣ)、PTEN诱导推定激酶1(PINK1)、人帕金森蛋白2(Parkin)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mNSS评分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激动剂组、电头针组mNSS评分低(P<0.01),抑制剂组mNSS评分高(P<0.01);与抑制剂组比较,电头针+抑制剂组mNSS评分低(P<0.01);电头针组与激动剂组mN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梗死体积大(P<0.01);与模型组比较,激动剂组、电头针组、抑制剂组大鼠脑梗死体积小(P<0.01、P<0.05);与抑制剂组比较,电头针+抑制剂组脑梗死体积小(P<0.01);电头针组与激动剂组脑梗死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缺血皮质区TOM20、LC3的共定位水平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头针组、激动剂组TOM20和LC3的共定位水平高(P<0.01),抑制剂组TOM20和LC3的共定位水平低(P<0.01);与抑制剂组比较,电头针+抑制剂组TOM20和LC3的共定位水平高(P<0.01);电头针组与激动剂组TOM20和LC3的共定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COXⅣ表达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头针组、激动剂组COXⅣ表达低(P<0.05、P<0.01),抑制剂组COXⅣ表达高(P<0.05);与抑制剂组比较,电头针+抑制剂组COXⅣ表达低(P<0.01);电头针组与激动剂组COXⅣ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缺血皮质区PINK1、Parkin蛋白表达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头针组、激动剂组缺血皮质区PINK1、Parkin蛋白表达高(P<0.05、P<0.01),抑制剂组缺血皮质区PINK1、Parkin蛋白表达低(P<0.05);与抑制剂组比较,电头针+抑制剂组缺血皮质区PINK1、Parkin蛋白表达高(P<0.01);电头针组与激动剂组缺血皮质区PINK1、Parkin蛋白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头针通过激活PINK1/Parkin信号通路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减轻缺血性脑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 电头针 PTEN诱导推定激酶1/人帕金森蛋白2 线粒体自噬 大脑动脉闭塞 顶颞前斜线 神经功能缺损 脑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心包经穴对MCAO大鼠急性期D-ser及NMDAR的影响
15
作者 袁柳媚 夏云 +3 位作者 卢小叶 刘蕾 周颖 娄必丹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96-101,共6页
目的:观察电针心包经穴对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缺血脑组织D-丝氨酸(D-Ser)含量、NMDAR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心包经组、模型+D-Ser组、电针心包经+D-Ser组。采用Zea L... 目的:观察电针心包经穴对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缺血脑组织D-丝氨酸(D-Ser)含量、NMDAR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心包经组、模型+D-Ser组、电针心包经+D-Ser组。采用Zea Longa法制备MCAO模型,模型+D-Ser组、电针心包经+D-Ser组在插入线栓成功后30 min予外源性D-Ser试剂(160 mg/kg i.p.);电针心包经组、电针心包经+D-Ser组于次日行电针治疗30 min;其余组仅捆绑固定30 min。在大鼠造模成功后6 h和第2天干预后分别进行2次行为学评定,随后处死取材。应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缺血脑组织D-Ser含量、Western Blot测NR1、NR2A、NR2B的蛋白表达。结果:处理前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造模后各组的行为学评分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模型+D-Ser组和电针心包经+D-Ser组的行为学评分均升高(P<0.05)。处理后与模型组相比,电针心包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D-Ser组和电针心包经+D-Ser组的行为学评分仍升高(P<0.05);与模型+D-Ser组相比,电针心包经+D-Ser组行为学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处理前后比较,除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外,各组行为学评分均略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模型+D-Ser组的脑组织D-Ser含量及NR1、NR2A、NR2B的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电针心包经组的NR1、NR2A、NR2B的蛋白表达下降(P<0.05);与模型+D-Ser组相比,电针心包经+D-Ser组的D-Ser含量及NR1、NR2A、NR2B的蛋白表达均下降(P<0.05)。结论:电针心包经穴可降低急性期MCAO大鼠脑组织中D-Ser含量,调控NR1、NR2A、NR2B蛋白表达下降,抑制NMDA受体活性,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心包经 大脑动脉闭塞 D-Ser NR1 NR2A NR2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灯盏乙素对脑缺血大鼠小胶质细胞SIRT1/NF-κB通路的影响
16
作者 徐冬垚 段兆达 +4 位作者 杨毓甲 彭应琪 吴雨珂 杨力 吴春云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81-587,共7页
目的:探究灯盏乙素干预大鼠脑缺血小胶质细胞(MG)中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核因子κB(SIRT1/NF-κB)信号通路的表达变化。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大脑中动脉闭塞组(MCAO组)、MCAO+灯盏乙素干预组(MCAO+S组)。West... 目的:探究灯盏乙素干预大鼠脑缺血小胶质细胞(MG)中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核因子κB(SIRT1/NF-κB)信号通路的表达变化。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大脑中动脉闭塞组(MCAO组)、MCAO+灯盏乙素干预组(MCAO+S组)。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大鼠脑缺血皮质区SIRT1、NF-κB(p65)的表达变化和NF-κB磷酸化水平(p-p65)。结果: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灯盏乙素干预显著促进大鼠脑缺血后缺血皮质区SIRT1的表达,显著降低NF-κB的磷酸化水平(P<0.05)。结论:灯盏乙素对脑缺血大鼠小胶质细胞SIRT1/NF-κB信号通路具有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灯盏乙素 大脑动脉闭塞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核因子κB 小胶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