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针督脉经穴对大脑中动脉梗阻脑缺血模型大鼠脑梗死体积及脑组织中神经生长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5
1
作者 潘江 陈武善 +1 位作者 陈成 章薇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41-543,I0003,I0004,共5页
目的:探索电针督脉经穴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假手术组、督脉经穴组、大肠经穴组,每组10只。用永久性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梗阻脑缺血模型(MCAO)。依照实验方案对实验大鼠进行处理后... 目的:探索电针督脉经穴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假手术组、督脉经穴组、大肠经穴组,每组10只。用永久性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梗阻脑缺血模型(MCAO)。依照实验方案对实验大鼠进行处理后,采用TTC染色法检测脑梗死体积、免疫组化法检测NGF在脑组织内的表达水平。结果:1督脉经穴组、大肠经穴组的脑梗死体积、梗死率明显小于模型组(P<0.01)。2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督脉经穴组、大肠经穴组能促进大鼠脑组织中NGF的表达(P<0.01);且后两经穴组高于模型组(P<0.01);而督脉经穴组亦明显高于大肠经穴组(P<0.01)。结论:电针能减小脑梗死体积和脑梗死率,具有抗神经损伤及神经修复的作用;而电针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强NGF的内源性调控机制,促进NGF在脑梗死区的表达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督脉经穴 大脑动脉梗阻缺血模型(mcao)大鼠 神经生长因子(NG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的大鼠脑局部缺血模型 被引量:19
2
作者 徐立新 袁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5年第1期23-24,共2页
目的介绍一种快速、稳定的大鼠脑局部缺血模型。方法 3 2只Wistar雄性大鼠 ,按照Longa的线栓法制作局部脑缺血模型 ,但在放入栓塞线时不结扎翼腭动脉 (PPA) ,通过局部脑血流监测、动物行为学评分、脑含水量测定、红四氮唑 (TTC)染色和... 目的介绍一种快速、稳定的大鼠脑局部缺血模型。方法 3 2只Wistar雄性大鼠 ,按照Longa的线栓法制作局部脑缺血模型 ,但在放入栓塞线时不结扎翼腭动脉 (PPA) ,通过局部脑血流监测、动物行为学评分、脑含水量测定、红四氮唑 (TTC)染色和病理学检查等方法评价该模型的可靠性。结果动物麻醉后一般只需 15min左右即可完成栓线手术 ,术后大鼠大脑中动脉区域血流量下降 ,神经功能损伤明显 ,脑含水量增高 ,TTC染色脑梗死区苍白 ,病理学检查显示缺血灶星形胶质细胞肿胀 ,神经元固缩坏死。结论不结扎PPA的大鼠脑局部缺血模型 ,缺血效果明确可靠 ,手术时间短 ,是理想的研究脑缺血的实验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 动物模型 翼腭动脉 大脑动脉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3
作者 肖莹 刘树民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6年第11期939-940,共2页
栓线法制备的大鼠局灶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MCAO)具有不开颅、效果肯定、可控制缺血与再灌注时间的特点,该模型自创建以来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该模型手术操作比较复杂,许多因素可直接影响模型的成功率,结果给复制带来较大的困难。针... 栓线法制备的大鼠局灶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MCAO)具有不开颅、效果肯定、可控制缺血与再灌注时间的特点,该模型自创建以来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该模型手术操作比较复杂,许多因素可直接影响模型的成功率,结果给复制带来较大的困难。针对该模型存在的不足,学者们对手术操作、栓线的制备进行了改进,并探讨了手术中动物的选择、麻醉剂的选择等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闭塞 局灶性缺血 模型 大鼠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制备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文鑫 孙正辉 +1 位作者 许百男 宋志军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138-142,共5页
目的比较线栓法、电凝大脑中动脉同时结扎单侧颈总动脉(简称电凝单侧结扎)和电凝大脑中动脉同时结扎双侧颈总动脉(简称电凝双侧结扎)3种方法制作局灶性大鼠脑缺血模型的优劣。方法按照动物模型制备方法的不同,将20只大鼠随机分为线栓组(... 目的比较线栓法、电凝大脑中动脉同时结扎单侧颈总动脉(简称电凝单侧结扎)和电凝大脑中动脉同时结扎双侧颈总动脉(简称电凝双侧结扎)3种方法制作局灶性大鼠脑缺血模型的优劣。方法按照动物模型制备方法的不同,将20只大鼠随机分为线栓组(6只)、电凝单侧结扎组(7只)和电凝双侧结扎组(7只)。采用三种方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得梗死前后的脑血流量的相对值,24h后对模型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行2,3,5-氯化二苯基四氮唑染色,计算脑梗死体积。结果①线栓组(9.6±0.6)和电凝双侧结扎组(9.8±0,6)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于电凝单侧结扎组(5.7±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线栓组(132±16)mm^3和电凝双侧结扎组(142±20)mm^3大鼠的梗死体积高于电凝单侧结扎组(40±11)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电凝双侧结扎组的脑血流量相对值低于电凝单侧结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后,线栓组的脑血流量相对值高于电凝双侧结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方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各有优缺点,应根据研究目的采用小同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 模型 动物 大脑动脉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王世军 卢岩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638-1638,共1页
目的:研究探讨针刺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方法:应用栓线法栓塞大鼠大脑中动脉(MCAO)造成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分为三组:假手术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观察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体征的促恢复作用,电针对局灶性脑... 目的:研究探讨针刺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方法:应用栓线法栓塞大鼠大脑中动脉(MCAO)造成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分为三组:假手术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观察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体征的促恢复作用,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海马CA1段神经元的影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元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蛋白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性缺血模型 模型大鼠 保护作用 神经元 针刺 基因BCL-2 免疫组织化学法 缺血大鼠 大脑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8
6
作者 王荣森 王舒 沈燕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20-523,共4页
在缺血性脑病的研究中,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制备必不可少。用线栓阻塞大脑中动脉被公认为是较理想的造模方法,已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并涌现出大量改良方法,但实施中也存在诸多分歧和影响因素。由于实验研究的需要,文中就模型的制备流... 在缺血性脑病的研究中,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制备必不可少。用线栓阻塞大脑中动脉被公认为是较理想的造模方法,已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并涌现出大量改良方法,但实施中也存在诸多分歧和影响因素。由于实验研究的需要,文中就模型的制备流程、影响因素及其现状进行综述,力求获得比较全面而清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缺血模型 线栓法 大脑动脉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颅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改良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孙伟 樊海艇 +4 位作者 唐小杭 赵文霞 黄怡文 张泽安 田雪松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91-596,共6页
目的:改良传统的开颅造模法,建立一种稳定、可靠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与缺血再灌注组,每组10只,分别行假手术操作及改良模型制作。改良模型为,大鼠开颅后暴露左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 目的:改良传统的开颅造模法,建立一种稳定、可靠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与缺血再灌注组,每组10只,分别行假手术操作及改良模型制作。改良模型为,大鼠开颅后暴露左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将直径0.12 mm的不锈钢丝放置于MCA下,近其主干,钢丝两端架于颞骨表面120 min,撤去钢丝即再灌注。假手术仅暴露MCA,不进行缺血及再灌注。大鼠再灌注24 h,通过神经功能缺失评分,TTC染色,神经元计数及病理形态学的方法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改良后的造模成功率为100%,梗死灶位于额、顶叶皮层,病理形态学表现为典型的缺血性改变,正常神经元数减少(P<0.01)。神经功能缺失评分1.3±0.5,脑梗死体积比率为5.32%±1.28%,与假手术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这一改良模型阻断及恢复MCA血流明确,梗死灶的大小、位置稳定,死亡率低,为脑缺血再灌注机制的研究及治疗方法的探讨提供了有益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 再灌注损伤 模型 大脑动脉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手术操作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8
作者 石将通 赵忠 +1 位作者 蒙息标 田顺亮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7期68-71,共4页
线栓法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被普遍认为是标准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该模型在制备过程中,易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中手术操作对模型的成功制作起着关键作用。文章从大鼠颈部主要动脉的解剖位置、手术切口位置的选择、手术左右... 线栓法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被普遍认为是标准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该模型在制备过程中,易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中手术操作对模型的成功制作起着关键作用。文章从大鼠颈部主要动脉的解剖位置、手术切口位置的选择、手术左右侧别的选择,以及插线位置的选择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线栓法 缺血模型 大脑动脉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黄碱对脑缺血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赵晓科 肖农 +1 位作者 周江堡 张晓萍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72-175,共4页
目的:研究麻黄碱对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后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并探讨其加速神经康复的分子机制。方法:体重为220—250g的雄性SD大鼠5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自然恢复组和治疗组。应用Koizumi线栓法建立单侧MCAO模型。术后1周,2周,3... 目的:研究麻黄碱对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后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并探讨其加速神经康复的分子机制。方法:体重为220—250g的雄性SD大鼠5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自然恢复组和治疗组。应用Koizumi线栓法建立单侧MCAO模型。术后1周,2周,3周,4周应用横木行走试验评定运动功能改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缺血周围区生长相关蛋白(GAP-43)、突触素(SYP)表达的变化。结果:横木行走试验评分显示治疗组康复速度明显高于自然恢复组;在1,2,3周时,免疫组化光密度定量测定显示治疗组GAP-43和SYP的表达水平高于自然恢复组。结论:麻黄碱可加速脑缺血后动物的运动功能恢复速度,其机制与促进脑内神经重塑和结构重建的分子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功能恢复 麻黄碱 大脑动脉闭塞(mcao) 机制研究 缺血大鼠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运动功能康复 自然恢复 mcao模型 运动功能改善 生长相关蛋白 GAP-43 治疗组 分子机制 神经康复 SD大鼠 定量测定 免疫组化 分子表达 结构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可逆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建立 被引量:9
10
作者 吉训明 凌锋 +5 位作者 赵喜庆 宣芸 王育琴 凌小兰 常红军 张志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2期178-181,共4页
目的 改良大鼠可逆性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的栓子制作方法 ,增加模型稳定性和成功率 ,提高脑缺血实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方法 体重 2 80~ 32 0gWistar雄性大鼠 6 0只 ,随机分成改良组和对照组 ,每组 30只。对照组用尼龙线一端加热法制... 目的 改良大鼠可逆性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的栓子制作方法 ,增加模型稳定性和成功率 ,提高脑缺血实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方法 体重 2 80~ 32 0gWistar雄性大鼠 6 0只 ,随机分成改良组和对照组 ,每组 30只。对照组用尼龙线一端加热法制作传统栓子 ,改良组用尼龙线一端沾silicone胶法制作改良栓子。两组模型除栓子制作方法不同外 ,其他手术步骤完全相同。采用ZeaLonga 5分制法进行模型的神经功能评分 ,采用TTC染色法测量并计算梗死灶的大小。比较两组模型制作成功率、成功模型中神经功能评分 3、4级大鼠所占百分数 ,以及两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变异系数。结果 改良组大鼠模型成功率高于对照组 (93%比 6 0 % ,χ2 =9.32 ,P =0 .0 0 2 )。改良组模型中神经功能评分 3、4级大鼠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 (96 .4 %比 6 1.1% ,χ2 =9.5 1,P =0 .0 0 2 )。改良组与对照组大鼠脑梗死体积分别为 (4 .14 5 0± 0 .5 0 19)cm3和 (3.84 35± 0 .816 4 )cm3,前者脑梗死体积变异系数明显小于后者 (12 .0 1%比 2 1.2 4 % )。结论 改良法建立的大鼠可逆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成功率高 ,模型稳定 ,降低了脑缺血模型制作成本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性缺血模型 可逆性 神经功能评分 梗死体积 WISTAR TTC染色法 制作方法 实验研究 模型制作 变异系数 大脑动脉 对照组 雄性大鼠 手术步骤 大鼠模型 可靠性 尼龙线 栓子 功率 稳定性 加热法 梗死灶 百分数 改良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心络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冉 贺茂林 +1 位作者 张巍 黄一宁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5期219-221,共3页
目的探讨通心络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1只雄性Wistar大鼠,根据不同给药方案随机分为24h对照组(7只)、24h通心络组(7只)、5d对照组(7只)、5d通心络组(7只)以及假手术组(3只)。各组在造模前用等渗盐水或通心络灌胃预... 目的探讨通心络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1只雄性Wistar大鼠,根据不同给药方案随机分为24h对照组(7只)、24h通心络组(7只)、5d对照组(7只)、5d通心络组(7只)以及假手术组(3只)。各组在造模前用等渗盐水或通心络灌胃预处理7d。依据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90min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不同时间点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计算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下的梗死体积。结果脑缺血再灌注24h后的梗死体积对照组为(94.4±19.9)mm3,通心络组为(72.1±13.4)mm3;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对照组为(3.3±0.6)分,通心络组为(2.6±0.6)分。再灌注5d后的梗死体积对照组为(123.9±18.6)mm3,通心络组为(100.2±12.8)mm3;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对照组为(2.1±0.4)分,通心络组为(1.2±0.4)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0.05)。结论通心络对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后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损伤 保护作用 通心络 神经功能缺失评分 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 大脑动脉阻塞 缺血-再灌注模型 Wistar大鼠 梗死体积 对照组 24h 给药方案 不同时间 预处理 线栓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BPI-1095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研究
12
作者 王春雪 毛淑静 +4 位作者 万虹 历俊华 翟晶 刘丽萍 王拥军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1期32-34,共3页
目的 探讨BPI-1095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90只SD大鼠被随机分成6组:BPI-1095大剂量组(240mg/kg)、BPI-1095中剂量组(80mg/kg)、BPI-1095小剂量组(27mg/kg)、阿司匹林组(80mg/kg)、安慰剂组、假手术组,... 目的 探讨BPI-1095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90只SD大鼠被随机分成6组:BPI-1095大剂量组(240mg/kg)、BPI-1095中剂量组(80mg/kg)、BPI-1095小剂量组(27mg/kg)、阿司匹林组(80mg/kg)、安慰剂组、假手术组,每组15只。于线栓法复制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缺血模型术后10min,动物分别以灌胃的方式给予不同剂量的观察药物及对照药物。于给药后4h、24h采用动物行为学量表对缺血动物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价。24h评分完成后,在造模成功且存活的各组动物中,每组随机取7或8只(使每组各剩余5只)用氯化三苯四唑(TTC)染色,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大脑半球梗死面积百分数。结果 大剂量及中剂量BPI-1095可以改善缺血大鼠神经功能障碍(P〈0.05);大、中剂量治疗组梗死面积百分数小于安慰剂组(P〈0.05)。结论 80~240mg/kg BPI-1095可以改善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缩小梗死体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闭塞(mcao) 局灶性缺血 动物行为学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黄素抑制大鼠缺血性脑损伤 被引量:5
13
作者 阮名花 邹赢锌 +1 位作者 栾洁 储智勇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115-1121,共7页
目的探讨核黄素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在体实验,采用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核黄素组。核黄素组大鼠腹腔注射核黄素1 mg·kg^(-1),连续7 d后,模型组和核黄素组大鼠用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栓死(middle c... 目的探讨核黄素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在体实验,采用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核黄素组。核黄素组大鼠腹腔注射核黄素1 mg·kg^(-1),连续7 d后,模型组和核黄素组大鼠用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栓死(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术后24 h,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riphenyl tetrazolium chloride,TTC)检测脑梗死面积、称重法检测脑水肿状况、电镜观察缺血处脑皮层超微结构变化。离体实验采用原代培养的大鼠脑皮层神经元制备氧糖剥夺(oxygen and glycose deprivation,OGD)模型。用噻唑蓝[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MTT]法检测OGD后神经元活力、电镜观察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大鼠经MCAO模型24 h后,对脑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的酶活力进行测定。结果核黄素明显减少MCAO引起的脑梗死面积(P<0.01)、抑制脑水肿(P<0.01)、抑制亚细胞结构损伤;核黄素明显保护神经元OGD后的细胞活力(P<0.01)和亚细胞结构。核黄素明显提高铜锌SOD(Cu-Zn SOD,SOD1)、GSH-Px和CAT的酶活力(P<0.01);而对锰SOD(Mn-SOD,SOD2)的酶活力无影响。结论核黄素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包括保护缺血时脑组织的抗氧化酶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黄素 大鼠 缺血损伤 大脑动脉栓死 氧糖剥夺模型 神经元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强制性使用”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大脑皮层微管相关蛋白-2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槐雅萍 贾子善 宋华勤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64-266,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强制性使用”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大脑皮层微管相关蛋白-2(M A P-2)表达的影响。方法:70只W 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D)组(10只)和手术组(60只),后者制作成右侧大脑中动脉阻塞(M CAO)模型,24h后再分为患侧前肢固定(A)组... 目的:探讨早期“强制性使用”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大脑皮层微管相关蛋白-2(M A P-2)表达的影响。方法:70只W 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D)组(10只)和手术组(60只),后者制作成右侧大脑中动脉阻塞(M CAO)模型,24h后再分为患侧前肢固定(A)组、未固定(B)组和健侧前肢固定(C)组,每组20只。21天后解除固定,于M CA O后21天和28天时,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梗死灶周围大脑皮质M AP-2的表达。结果:与D组相比,手术组大鼠梗死灶周围皮质M AP-2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但光密度值增高(P<0.05或P<0.01);手术组大鼠梗死灶周围皮质M AP-2阳性细胞数及光密度值,B组高于A组,A组高于C组(P<0.05)。结论:脑缺血损伤可刺激M AP-2的表达,肢体固定或过度使用对梗死灶周围皮质部分神经元代偿性高表达M A P-2有不利影响,其中患侧前肢过度使用的影响尤其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性梗死 微管相关蛋白-2 大脑皮层 强制性 早期 右侧大脑动脉阻塞 MAP-2 Wistar大鼠 光密度值 过度使用 神经元数量 缺血损伤 梗死灶 mcao 大脑皮质 免疫组化 0.05 肢体固定 手术 周围 前肢 24h 细胞数 高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