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0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银杏内酯B对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再灌注后神经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14
1
作者 赵文杰 陈霁 +2 位作者 唐民科 程勇 张均田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979-980,共2页
关键词 银杏内酯B 大脑动脉栓塞 缺血/再灌注 神经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插线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被引量:7
2
作者 张晓彪 王建伟 +2 位作者 胡卫星 戴建础 崔尧元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2-34,37,共4页
目的 :比较两种大脑中动脉闭塞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寻找一种更加理想、稳定和可靠的模型。方法 :选用 Ethicon缝线 (直径 0 .16 mm )和 Takeno钓鱼线 (直径 0 .2 0 mm ) ,按 Koizumi和 L ... 目的 :比较两种大脑中动脉闭塞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寻找一种更加理想、稳定和可靠的模型。方法 :选用 Ethicon缝线 (直径 0 .16 mm )和 Takeno钓鱼线 (直径 0 .2 0 mm ) ,按 Koizumi和 L onga插线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 2 h再灌注 4h和 2 2 h神经病学评分计算有效率和死亡率。TTC染色计算梗死面积百分比。结果 :Koizumi模型再灌注 4h有效率和 2 2 h梗死面积百分比较 L onga法为高 ,而再灌注 4h死亡率较低。结论 :大鼠 MCAO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 Koizumi法优于 L onga法。理想的大鼠插线模型受插线直径、插线头端形态、插入深度和大鼠体重等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灌流模型 大脑动脉 插线法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左右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比较 被引量:5
3
作者 高焕民 刘丽丽 +1 位作者 齐明山 沈焱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63-866,共4页
目的探讨大鼠左右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差异。方法选择右利雄性Wistar大鼠48只,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左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组(左侧优势组)、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组(右侧非优势组),每组24只,每组使用各自侧别的假手术对照... 目的探讨大鼠左右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差异。方法选择右利雄性Wistar大鼠48只,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左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组(左侧优势组)、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组(右侧非优势组),每组24只,每组使用各自侧别的假手术对照。血管内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2h,然后再灌注。测试神经功能,取脑分别进行常规TTC染色和HE染色,测量脑梗死体积,光镜下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左侧优势组再灌注24、48和72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右侧非优势组(P<0.05)。左侧优势组缺血程度较右侧非优势组重。左侧优势组神经元数量严重缺失,海马细胞排列紊乱,脑梗死体积明显大于右侧非优势组[(102.1±8.8)mm3 vs(97.0±11.2)mm3,P<0.05]。结论大鼠优势半球大脑中动脉阻塞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非优势侧严重,脑梗死体积更大。大鼠优势半球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重复性好,而且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 脑缺血 灌注 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白花前胡液对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大鼠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董梦久 涂晋文 周晓莉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5年第1期40-43,共4页
目的 :探索复方白花前胡液对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大鼠Caspase 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 ,术后2 4、4 8、72h分别检测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 ;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 3蛋白... 目的 :探索复方白花前胡液对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大鼠Caspase 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 ,术后2 4、4 8、72h分别检测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 ;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 3蛋白表达。结果 :MCAO R 2 4、4 8、72h后 ,所有动物都出现程度不同的运动障碍 ,且大鼠脑组织中Caspase 3蛋白表达显著升高 ,复方白花前胡液可明显改善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抑制大鼠Caspase 3蛋白表达水平。结论 :复方白花前胡液能有效抑制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 3蛋白的表达 ,减轻或消除缺血级联反应中迟发性神经元死亡 ,复方白花前胡液是其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机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白花前胡液 大脑动脉缺血灌注 大鼠 凋亡相关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评估大脑中动脉狭窄斑块特征与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性
5
作者 龚宇 于淼 +8 位作者 田甜 张继伟 胡军 崔志新 白雪东 韩凤伟 褚会松 王占森 呼铁民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82-1287,共6页
目的采用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评估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斑块特征与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3年3月就诊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有症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66例。均在支架植入术前完成高分辨率磁共... 目的采用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评估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斑块特征与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3年3月就诊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有症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66例。均在支架植入术前完成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检查。依据术后影像学随访分为支架内再狭窄组与支架内未狭窄组。比较两组术前影像学评估斑块特征。结果支架内再狭窄组14例,支架内未狭窄组52例。斑块分布多位于下侧壁(37.8%)和腹侧壁(28.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支架内未狭窄组,支架内再狭窄组负性重构(64.2%比28.8%)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26,P=0.049);支架内再狭窄组斑块负荷79.09±8.82,支架内未狭窄组为69.46±1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3,P=0.003);支架内再狭窄组同型半胱氨酸偏高为(16.02±4.24)mol/L,支架内未狭窄组为(12.05±3.34)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17,P<0.001)。支架内再狭窄组中明显强化斑块更多(78.5%比4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11,P=0.04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斑块负荷(OR=1.225,95%CI:1.040~1.443,P=0.015)与同型半胱氨酸(OR=1.676,95%CI:1.150~2.442,P=0.007)是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斑块负荷预测支架内再狭窄的AUC=0.765,95%CI:0.622~0.908,P=0.002,特异度0.731,灵敏度0.714;同型半胱氨酸AUC=0.767,95%CI:0.623~0.911,P=0.002,特异度0.942,灵敏度0.500;两者联合的预测效能最佳,AUC=0.887,95%CI:0.794~0.981,P<0.001,特异度0.904,灵敏度0.714。结论斑块负荷和同型半胱氨酸预测支架内再狭窄具有较高的特异度与灵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大脑动脉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支架内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符鹏程 曹黎明 +2 位作者 朱佳倩 赵桂玉 徐格林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04-1011,共8页
急性缺血性卒中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症状更重,预后更差,再灌注治疗可有效改善这类患者的功能预后。近年来再灌注治疗技术发展迅速,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治疗时间窗内患者比例低、再灌注损伤、出血转... 急性缺血性卒中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症状更重,预后更差,再灌注治疗可有效改善这类患者的功能预后。近年来再灌注治疗技术发展迅速,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治疗时间窗内患者比例低、再灌注损伤、出血转化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采取对策,如优化急救流程、革新操作技术、加强损伤防护等。本文对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面临的挑战和对策进行了初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 动脉粥样硬化性卒 灌注治疗 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外动脉免结扎法制备小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的效果观察
7
作者 马福浩 胡俊豪 +3 位作者 穆秦颖 王浩 刘之荣 史明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58-564,共7页
目的:为提高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的可操作性和稳定性,我们建立了一种新的MCAO模型制备方法——颈外动脉免结扎(ECA-LF)法,通过与传统Longa法和Koizumi法比较以明确其优势。方法:100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Sham组、Koizumi... 目的:为提高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的可操作性和稳定性,我们建立了一种新的MCAO模型制备方法——颈外动脉免结扎(ECA-LF)法,通过与传统Longa法和Koizumi法比较以明确其优势。方法:100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Sham组、Koizumi组、Longa法和ECA-LF组,比较3种方法在手术操作时间、术后动物存活率、神经功能评分、梗死面积稳定性等方面的优劣。结果:ECA-LF组在模型制作时间上显著低于Longa组和Koizumi组;与Longa组相比,ECA-LF组Garcia评分更低,但与Koizumi组无显著差别;术后7 d,ECA-LF组小鼠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Morris水迷宫(MWM)实验表明,ECA-LF组在学习与记忆能力上与其他实验组差别不大。ECA-LF组的脑水肿程度及脑梗死面积与其它两组相当。结论:与传统Longa法和Koizumi法相比,ECA-LF法简化手术步骤、显著缩短了模型制作时间,提高了模型的存活率,在脑卒中实验研究中上具备一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栓法 大脑动脉栓塞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瘤内扰流装置WEB在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
8
作者 陈晓 钟志宏 +3 位作者 江泓 朱军 胡锦清 林东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44-649,共6页
目的 初步探讨瘤内扰流装置WEB治疗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24年1-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应用WEB装置行血管内治疗的12例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经过,动脉瘤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叉部7... 目的 初步探讨瘤内扰流装置WEB治疗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24年1-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应用WEB装置行血管内治疗的12例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经过,动脉瘤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叉部7例、基底动脉顶端4例、前交通动脉复合体1例。出院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神经功能预后,记录术后即刻、术后24~48 h、住院期间及术后30 d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共12例患者计12个动脉瘤,11例为未破裂动脉瘤(术前mRS评分为零),1例为破裂动脉瘤(术前mRS评分为1分),均采取单一WEB装置治疗,一次性成功输送并释放,技术成功率达12/12。出院时11例mRS评分为零(均为未破裂动脉瘤患者),1例为1分(破裂动脉瘤患者)。术后即刻未见新发脑缺血或脑出血,术后24~48 h未见新发脑实质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动脉瘤相关新发脑梗死,住院期间无穿刺点出血等并发症,术后30 d亦无缺血性或出血性不良事件及穿刺点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初步认为WEB装置治疗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 大脑动脉 基底动脉 大脑动脉 栓塞 治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络清对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大鼠的保护作用
9
作者 荆海英 徐立 +1 位作者 方泰惠 袁冬平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3期192-193,共2页
目的观察脑络清对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MCAO)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MCAO大鼠模型,以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率、脑指数、脑含水量及病理组织学检查为指标观察脑络清对MCAO大鼠是否有保护作用。结果脑络清能明显降低模型动物脑梗死... 目的观察脑络清对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MCAO)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MCAO大鼠模型,以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率、脑指数、脑含水量及病理组织学检查为指标观察脑络清对MCAO大鼠是否有保护作用。结果脑络清能明显降低模型动物脑梗死率、脑含水量,保护神经元细胞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脑络清对MCAO大鼠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络清 大脑动脉缺血灌注 保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排螺旋CT脑灌注和CT血管成像在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应用 被引量:26
10
作者 高艳 李坤成 +2 位作者 杜祥颖 刘佳宾 杨延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155-1158,共4页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脑灌注(CTP)联合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对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或闭塞所致脑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7例经DSA诊断为单、双侧MCA狭窄或闭塞患者及10名正常成年志愿者分别进行螺旋CT头颅平扫、CTP和CTA检查。脑...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脑灌注(CTP)联合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对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或闭塞所致脑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7例经DSA诊断为单、双侧MCA狭窄或闭塞患者及10名正常成年志愿者分别进行螺旋CT头颅平扫、CTP和CTA检查。脑CTP检查获得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P)等参数值,判断脑缺血。结果按照脑CTP的MTT和TP图将脑灌注延迟表现分为三型:Ⅰ型病变仅累及MCA区,Ⅱ型病变仅累及分水岭区,Ⅲ型病变同时累及MCA和分水岭区。①在25例单侧MCA狭窄/闭塞患者中,4例CTP正常,17例脑CTP灌注延迟区为Ⅰ型,4例为Ⅲ型。②与正常对照组相比,12例双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双侧MCA支配区均有MTT和TP延迟,CBF下降和症状侧CBV升高的异常改变,提示为双侧脑缺血。侧支循环能明显减少单侧MCA狭窄患者的症状侧的脑灌注损伤,但对双侧MCA重度狭窄和闭塞患者,无论有无侧支循环,双侧脑组织灌注损伤都很严重。结论脑CTP检查的MTT和TP图能敏感显示MCA重度狭窄或闭塞所致的脑灌注损伤,为脑缺血的诊断、治疗及预防脑梗死均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 狭窄 闭塞 CT灌注 CT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手术夹闭及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高分级大脑中动脉瘤破裂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40
11
作者 呼铁民 杨立军 +5 位作者 孟杰 田甜 马志君 张继伟 周敬君 王维兴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0期3671-3674,共4页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夹闭及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高分级大脑中动脉瘤(MCAA)破裂的近期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4年3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高分级MCAA破裂患者107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夹闭组52例:采用显微手...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夹闭及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高分级大脑中动脉瘤(MCAA)破裂的近期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4年3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高分级MCAA破裂患者107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夹闭组52例:采用显微手术夹闭治疗;介入组55例: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术前、术后3个月应用Fisher分级及术后3个月时应用Barthel指数(BI)对预后进行测评,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及术后3个月夹闭组与介入组患者Fisher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夹闭组和介入组患者术前与术后3个月Fisher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4.687、5.455,P<0.05)。术后3个月时,夹闭组患者BI评分为(46.1±9.5)分,介入组为(48.2±8.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夹闭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9.2%(10/52),介入组为23.6%(13/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夹闭组与介入组患者脑血管痉挛、脑梗死、脑积水、再破裂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对高分级MCAA破裂的治疗效果确切,两种方法治疗后Fisher分级、BI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均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破裂 大脑动脉 显微外科手术 栓塞 治疗性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影响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25
12
作者 贺雄军 缪中荣 +5 位作者 凌锋 华扬 李慎茂 朱凤水 吉训明 焦力群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5-9,共5页
目的 探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13例症状性MCA狭窄并且行支架置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以TCD、DSA随访支架置入后的再狭窄率。狭窄率判定标准参照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 目的 探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13例症状性MCA狭窄并且行支架置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以TCD、DSA随访支架置入后的再狭窄率。狭窄率判定标准参照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的方法,术后MCA狭窄率〉50%为再狭窄。按MCA狭窄长度分为〈5mm、5~10mm、〉10mm;按置入支架类型分为裸支架与药物支架。分析MCA狭窄长度、置入支架种类及危险因素与再狭窄的相关性。对有、无相关危险因素再狭窄率的差异显著性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113例患者有161处狭窄,置入支架129枚。术前MCA平均狭窄率为(80.8±8.8)%,术后即刻平均狭窄率为(3.7±8.2)%。随访89例患者(78.8%),平均随访时间为(28.7±16.4)个月(3个月至5年)。TCD随访63例;随访26例。16例(16/89,17.9%)出现〉50%的再狭窄,其中病变长度〈5mm者再狭窄4例(4/39。10.2%),5~10mm者11例(11/47,23.4%),〉10mm1例(1/3)。置入裸支架后再狭窄15例(15/80,18.8%),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再狭窄1例(1/9)。16例再狭窄患者伴糖尿病11例、高血压10例、高脂血症6例、糖尿病+高血压4例、吸烟9例、饮酒5例及冠心病2例。有、无相关危险因素的再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术后再狭窄原因可能与支架类型有关,不除外与糖尿病有关。其他影响因素尚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塞 大脑动脉 支架 危险因素 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脑CT灌注成像在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6
13
作者 隋昕 卢洁 +4 位作者 李坤成 曹燕翔 张苗 杜祥颖 张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21-524,共4页
目的探讨全脑CT灌注成像(CTP)对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单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或闭塞患者行CT平扫和全脑CTP检查,CTP检查获得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等参数,同时获得动... 目的探讨全脑CT灌注成像(CTP)对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单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或闭塞患者行CT平扫和全脑CTP检查,CTP检查获得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等参数,同时获得动态CT血管成像(CTA)。结果20例单侧MCA狭窄或闭塞患者,病变侧和对侧CBF和CB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例患者TTP和MTT均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区,其中16例患者MTT和TTP延迟累及顶叶和半卵圆中心。20例患者病变侧和对侧MTT值分别为(7.05±1.47)s和(4.96±1.00)s,经配对t检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0,P<0.01);病变侧和对侧TTP值分别为(20.04±2.14)s和(17.83±1.89)s,经配对t检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9,P<0.01)。病变侧和对侧CBV和CB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64排螺旋CT应用容积穿梭扫描模式全脑CTP,为MCA狭窄或闭塞可提供有价值的脑血流动力学信息和全面显示灌注异常范围,并且重建CTA可以显示血管狭窄或闭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 狭窄 闭塞 CT灌注 CT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张峰 李鹏 +4 位作者 高金玲 刘建峰 侯凯 井山泉 张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3期3991-3994,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05年6月—2013年10月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65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患者,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术21例,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术15例,...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05年6月—2013年10月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65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患者,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术21例,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术15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12例,单纯支架置入术17例。回顾性分析65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动脉瘤部位、治疗方法及结果,手术并发症,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采用改良Rankin评分(mRS)衡量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结果 65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患者中,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患者43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患者22例。12例为未破裂动脉瘤,颅脑CT显示为侧裂区类圆形高密度影;53例为破裂动脉瘤,颅脑CT表现均为典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均获成功。术后即刻造影,动脉瘤瘤颈显影5例,瘤体显影14例,致密栓塞46例。无围术期死亡病例。并发症4例,1例术中破裂,迅速完全栓塞动脉瘤后患者无相关症状;其中1例术后3 d出现一过性肢体无力;1例术后1周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经手术清血肿治疗后好转;1例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球囊辅助栓塞后4 d出现脑梗死。42例患者术后3个月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其中15例动脉瘤进展,再次栓塞治疗;27例无进展。3个月随防时mRS 0分45例,1分14例,2分4例,4分2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 动脉 颅内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及预后 被引量:9
15
作者 文立利 张鑫 +5 位作者 张庆荣 吴琪 张翔圣 杭春华 史继新 王汉东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7-61,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3月至2015年5月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大脑中动脉瘤患者170例共173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包括120个(69.4%)破裂动脉瘤和53个(30...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3月至2015年5月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大脑中动脉瘤患者170例共173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包括120个(69.4%)破裂动脉瘤和53个(30.6%)未破裂动脉瘤。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结果 (1)170例经过术前评估可以行血管内栓塞的患者均成功完成介入手术,无一例患者死亡。(2)18例(10.6%)患者出现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其中未破裂动脉瘤组4例(7.5%,4/53),破裂动脉瘤组14例(11.7%,14/120),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101例患者进行了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为3~48个月,未出现新发神经系统症状以及动脉瘤再破裂出血。未破裂动脉瘤组1例复发,破裂动脉瘤组4例复发。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瘤是安全、有效、可行的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 大脑动脉 弹簧圈 支架 血管内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七皂甙对大脑中动脉栓塞性脑缺血的影响 被引量:12
16
作者 史以菊 聂恒环 +2 位作者 邢国庆 孟庆华 李娟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50-153,共4页
目的观察三七皂甙 (PNS)及三七皂甙单体 (Rb 1、Rg 1)对大脑中动脉栓塞 (MCAO)后脑血流量(CBF)及脑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7组 :其中第7组为假手术对照组 (SO) ;第1组为MCAO对照组 ;第2 ,3 ,4组MCAO前30min及MCA... 目的观察三七皂甙 (PNS)及三七皂甙单体 (Rb 1、Rg 1)对大脑中动脉栓塞 (MCAO)后脑血流量(CBF)及脑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7组 :其中第7组为假手术对照组 (SO) ;第1组为MCAO对照组 ;第2 ,3 ,4组MCAO前30min及MCAO后即刻分别静脉给予Rg120μg·kg-1,Rb120μg·kg-1 ,Nim5μg·kg-1 ;第5 ,6组分别于MCAO前灌胃PNS200mg·kg-1 及400mg·kg-1 连续10d。结果与MCAO对照组比较Rb 1,Nim ,PNS400mg·kg-1 组 ,CBF明显增高 (P<0.01) ,Rg1 组CBF无明显增加。PNS能明显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力 ,降低一氧化氮 (NO)含量。超微结构显示 ,Rb1,Rg1,PNS和Nim能明显减轻脑缺血性神经元损伤 ,其中Rb1,Nim ,PNS400mg·kg-1组优于Rg1 和PNS200mg·kg-1组。结论Rb1 ,Nim和PNS400mg·kg-1能明显增加MCAO区CBF ,其机理可能与扩张血管有关 ;Rg1不能增加CBF。Rb 1,Rg 1,PNS有减轻脑缺血坏死作用。其机理可能与提高脑细胞内SOD活力、降低细胞内Ca2 +及NO含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皂甙 大脑动脉栓塞 脑血流 脑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亚丙基莽草酸对大脑中动脉栓塞大鼠脑含水量和能量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20
17
作者 王宏涛 孙建宁 +1 位作者 徐秋萍 郭亚健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70-272,共3页
目的 探究异亚丙基莽草酸 (ISA)减轻脑缺血损伤是否与改善能量代谢与减轻脑水肿有关。方法 采用三氯化铁致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 ,观察药物对脑组织含水量 ,能荷及Na+ ,K+ ATP酶的影响。结果 ISA 2 0 0mg·kg- 1可降低模型大鼠脑... 目的 探究异亚丙基莽草酸 (ISA)减轻脑缺血损伤是否与改善能量代谢与减轻脑水肿有关。方法 采用三氯化铁致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 ,观察药物对脑组织含水量 ,能荷及Na+ ,K+ ATP酶的影响。结果 ISA 2 0 0mg·kg- 1可降低模型大鼠脑组织含水量 ,减轻脑水肿程度 ;ISA 2 0 0 ,10 0mg·kg- 1可明显增加模型大鼠脑组织能荷值 ;ISA 2 0 0 ,10 0 ,5 0mg·kg- 1对模型大鼠脑组织Na+ ,K+ ATP酶活力均有明显的提高作用。结论 ISA可能通过保护脑组织能量代谢和提高脑组织Na+ ,K+ ATP酶活力 ,减轻脑水肿程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损伤 异亚丙基莽草酸 大脑动脉栓塞 大鼠 脑含水量 能量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血栓性大脑中动脉栓塞脑缺血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永东 赵俊功 +2 位作者 李明华 尤小芳 程英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2期122-128,共7页
目的评价急性血栓性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脑缺血造模的可行性,旨在提高模型的可重复性和可控制性。方法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60只,体重300~450g,随机分为3组:大栓子组(栓子长1.2~1.5mm,15只)、中等栓子组(0.8~1.0mm,30只)和小栓子... 目的评价急性血栓性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脑缺血造模的可行性,旨在提高模型的可重复性和可控制性。方法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60只,体重300~450g,随机分为3组:大栓子组(栓子长1.2~1.5mm,15只)、中等栓子组(0.8~1.0mm,30只)和小栓子组(0.5~0.6mm,15只)。取同系大鼠的股动脉血0.6ml与0.15ml凝血酶溶液混匀后,注入微导管内制备成线样血栓。将切好的栓子经大鼠左侧颈内动脉注入,建立MCAO模型。使用GESigna1.5T超导成像仪,3英寸环形表面线圈行大鼠脑MRI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小栓子组15只,9只发现脑梗死灶(60%),中等栓子组和大栓子组所有大鼠均出现脑梗死灶,小栓子组与另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等栓子组脑梗死灶均位于同侧大脑半球,局限于左侧顶叶皮质、皮层下及基底节的占93.3%(28/30)。小栓子组9只,在24h或死亡时的平均脑梗死体积占同侧大脑半球的(14.41±8.72)%,中等栓子组30只占(48.29±18.57)%,大栓子组15只占(73.68±18.29)%。3组之间脑梗死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171,P<0.01)。小栓子组9只,平均生存时间(301.1±23.02)h;中等栓子组30只,平均生存时间(277.43±20.27)h;大栓子组15只,平均生存时间(59.93±25.03)h。大栓子组与另2组之间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676,P<0.01),而中等栓子组的生存时间与小栓子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等栓子组脑梗死区相对脑血流容量(rCBV)在3~18h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78,P>0.05)。结论经过改良后,中等栓子建立的大鼠MCAO模型脑梗死体积适中、存活率高、脑梗死部位恒定而rCBV持续降低,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和可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大脑动脉栓塞 磁共振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朱旭成 陈荣华 +4 位作者 邵华明 曹洁 蒋天伟 宣井岗 彭亚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677-682,共6页
目的探讨症状性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血管内治疗方法,评价其初步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8年12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27例症状性慢性(动脉闭塞≥4周)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血管内介入治... 目的探讨症状性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血管内治疗方法,评价其初步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8年12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27例症状性慢性(动脉闭塞≥4周)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果。27例患者均在大脑中动脉闭塞4周后,末次梗死发生2周后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使用微导丝穿越、球囊扩张,结合一期或二期置入支架开通闭塞。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试验(mTICI)评估血管再通情况(mTICI 2b^3级定义为血管有效再通)。术后24 h复查头部CT确认颅内有无出血及梗死,1周内进行影像学复查(MRI、扩散加权成像、MR血管成像或CT血管成像),评估有无新发脑梗死及血管通畅情况。术后90 d门诊随访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恢复情况(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术后6~24个月门诊随访并行DSA或CT血管成像检查评估血管通畅情况。结果27例患者中,血管成功开通25例,其中5例患者行单纯球囊扩张,20例行球囊扩张结合一期或二期支架置入,术中出现动脉穿孔致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术后1周内出现新发脑梗死2例,均未引起永久性神经功能恶化。所有病例完成术后90 d临床随访,预后良好22例(81.5%),无症状加重患者。20例患者术后6~24个月内影像随访,完全通畅18例,支架内再闭塞1例,支架内中度狭窄1例,仅1例患者术后6个月时新发基底节区脑梗死。结论经严格筛选的症状性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采取血管内介入开通治疗是可行、安全的,近期能改善患者脑缺血症状,卒中再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 血管闭塞 慢性 血管内通术 可行性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脑灌注成像评价颈内/大脑中动脉狭窄与闭塞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6
20
作者 卢洁 李坤成 +1 位作者 焦立群 凌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41-844,共4页
目的对外科和介入治疗前后ICA/MCA慢性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脑灌注成像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对疗效评价的应用。方法23例单侧慢性ICA/M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分别于外科或介入治疗前后行MR脑灌注成像检查,计算脑灌注参数图,包括rCBF、rCB... 目的对外科和介入治疗前后ICA/MCA慢性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脑灌注成像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对疗效评价的应用。方法23例单侧慢性ICA/M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分别于外科或介入治疗前后行MR脑灌注成像检查,计算脑灌注参数图,包括rCBF、rCBV、rMTT和TTP,对治疗前后脑灌注参数进行定性和定量比较分析。23例患者中10例行STAMCA吻合术,10例行PTAS,3例行CEA。10例行STAMCA吻合术中6例为MCA闭塞,4例为ICA闭塞;10例行PTAS中7例为ICA重度狭窄,3例MCA重度狭窄;3例行CEA均为ICA重度狭窄。结果23例慢性ICA/M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治疗前TTP、rMTT图均发现病变侧灌注延迟,而rCBF、rCBV图改变不明显,治疗后TTP、rMTT图上灌注异常区较治疗前减小,有显著性差异(P<0.01),rCBF和rCBV图与术前比较均无明显变化。治疗后病变区TTP、rMTT值较治疗前减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rCBF和rCBV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WI检查能够观察外科和介入治疗前后脑灌注的改善情况,为评价疗效提供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 大脑动脉 狭窄 闭塞 磁共振成像 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