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同时出血1例
1
作者 吴凌峰 曹文锋 吴晓牧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485-1485,共1页
患者女,68岁,因突发头晕、头痛、神志不清2d人院。患者于2013年8月9日下午5时许,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不适,至当地诊所输液(具体不详)无缓解。下午7时头晕加重,并出现剧烈头痛,伴恶心,无呕吐及肢体抽搐,继之神志不清,
关键词 动脉分叉 双侧大脑 动脉瘤 出血 神志不清 剧烈头痛 肢体抽搐 头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瘤内扰流装置WEB在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
2
作者 陈晓 钟志宏 +3 位作者 江泓 朱军 胡锦清 林东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44-649,共6页
目的 初步探讨瘤内扰流装置WEB治疗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24年1-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应用WEB装置行血管内治疗的12例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经过,动脉瘤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叉部7... 目的 初步探讨瘤内扰流装置WEB治疗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24年1-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应用WEB装置行血管内治疗的12例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经过,动脉瘤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叉部7例、基底动脉顶端4例、前交通动脉复合体1例。出院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神经功能预后,记录术后即刻、术后24~48 h、住院期间及术后30 d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共12例患者计12个动脉瘤,11例为未破裂动脉瘤(术前mRS评分为零),1例为破裂动脉瘤(术前mRS评分为1分),均采取单一WEB装置治疗,一次性成功输送并释放,技术成功率达12/12。出院时11例mRS评分为零(均为未破裂动脉瘤患者),1例为1分(破裂动脉瘤患者)。术后即刻未见新发脑缺血或脑出血,术后24~48 h未见新发脑实质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动脉瘤相关新发脑梗死,住院期间无穿刺点出血等并发症,术后30 d亦无缺血性或出血性不良事件及穿刺点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初步认为WEB装置治疗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大脑动脉 基底动脉 大脑动脉 栓塞 治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瘤内扰流装置在治疗颅内破裂分叉部宽颈动脉瘤中的应用
3
作者 郭开开 胡学斌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3-227,共5页
目的观察瘤内扰流装置治疗颅内破裂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效果。方法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8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行瘤内扰流装置栓塞术的破裂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wide-neck bifurcation aneurysm,WNBA)患者5例(5个动... 目的观察瘤内扰流装置治疗颅内破裂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效果。方法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8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行瘤内扰流装置栓塞术的破裂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wide-neck bifurcation aneurysm,WNBA)患者5例(5个动脉瘤),术后6个月及12个月行数字减影造影或磁共振检查并根据WEB闭塞量表(WOS)评估动脉瘤闭塞效果。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无术中及术后再出血、血栓形成等不良事件发生;术后12个月充分闭塞率100%。结论瘤内扰流装置治疗破裂WNBA有效性及安全性均较好,但长期栓塞效果仍需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裂动脉瘤 分叉 宽颈 介入治疗 瘤内扰流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 被引量:4
4
作者 鲍娟 曹毅 +4 位作者 杨勇涛 景睿 李云飞 胡佳怡 赵青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467-471,共5页
目的 观察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分析60例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患者共65个动脉瘤,观察术后即刻及随访动脉瘤栓塞程度,评估术后并发症、疗效及安... 目的 观察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分析60例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患者共65个动脉瘤,观察术后即刻及随访动脉瘤栓塞程度,评估术后并发症、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术中2例(2/60,3.33%)动脉瘤破裂出血,4例(4/60,6.67%)支架内血栓形成;术后即刻栓塞程度为RaymondⅠ级50个(50/65,76.92%)、Ⅱ级12个(12/65,18.46%)、Ⅲ级3个(3/65,4.62%)。术后1个月内3例(3/60,5.00%)动脉瘤再出血,2例致死;1例(1/60,1.67%)死于肺栓塞;4例(4/60,6.67%)并发脑梗死。1例术后6个月瘤颈复发,1例术后25个月出现无症状性血管闭塞;末次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43个(43/51,84.31%)RaymondⅠ级、8个(8/51,15.69%)Ⅱ级。末次随访,49例(49/57,85.96%)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2分,8例(8/57,14.04%)为3~4分。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大脑中动脉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大脑动脉 支架 栓塞 治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VIS支架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闫亚洲 曾张伟 +5 位作者 吴一娜 赵开军 许奕 洪波 刘建民 黄清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86-191,221,共7页
目的 评价LVIS(low profile visualized intraluminal support)支架治疗大脑中动脉(MCA)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所有LVIS支架治疗的MCA... 目的 评价LVIS(low profile visualized intraluminal support)支架治疗大脑中动脉(MCA)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所有LVIS支架治疗的MCA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患者58例(58个MCA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临床资料,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和血管危险因素等;临床资料包括动脉瘤的基本特征(动脉瘤最大径、瘤颈大小、远近端载瘤动脉直径)、治疗结果、随访资料等.根据Raymond分级评价术后即刻栓塞程度,影像学随访采用DSA和(或)MR血管成像(MRA),临床预后采用门诊和(或)电话随访.术后6个月行DSA随访,此后间隔1~2年行MRA及临床随访.与术后即刻栓塞结果对比,影像学随访治愈为动脉瘤不显影,改善为显影较前减少,稳定为显影同前,复发为显影较前增多.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临床预后,预后良好为mRS评分≤2分,预后不良为mRS评分3~5分,死亡为mRS评分6分.结果 58例患者均成功实施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Raymond分级Ⅰ级26例(44.8%),Ⅱ级11例(19.0%),Ⅲ级21例(36.2%).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3.4%(2/58),包括1例操作相关出血并发症和1例血栓栓塞并发症.48例患者接受DSA随访[5~4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8.0(6.0,12.0)个月],其中37个(77.1%)动脉瘤治愈,3个(6.2%)改善,6个(12.5%)稳定,2个(4.2%)复发;1例发生支架内狭窄,2例分别为被LVIS支架覆盖的分支血管发生狭窄和闭塞,均无症状.58例患者完成了临床随访[5~49个月,中位时间9.0(6.0,15.8)个月],未发生出血及缺血事件.结论 LVIS支架可尝试用于MCA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但其对分支血管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 LVIS支架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 被引量:3
6
作者 张静波 李佑祥 +6 位作者 吴中学 姜除寒 杨新健 张友平 姜鹏 吕明 贺红卫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9年第11期1074-1075,共2页
目的总结应用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均采用Neuroform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11例完全栓塞,4例大部分(>95%)栓塞。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脑缺... 目的总结应用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均采用Neuroform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11例完全栓塞,4例大部分(>95%)栓塞。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脑缺血表现。8例随访6~12个月,1例出现动脉瘤复发。结论在栓塞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时应用Neuroform自膨式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保护了载瘤动脉,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 弹簧圈 大脑动脉 宽颈 动脉瘤 栓塞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干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几何形态与动脉瘤形成的CT血管成像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张伟 王娟 李婷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90-93,共4页
目的探讨双干型大脑中动脉(MCA)分叉部动脉瘤形成与分叉部几何形态参数之间的关系,为筛选动脉瘤高危人群、降低动脉瘤破裂的病死率及致残率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3月湖南省脑科医院收治的30例MCA分叉部动脉瘤... 目的探讨双干型大脑中动脉(MCA)分叉部动脉瘤形成与分叉部几何形态参数之间的关系,为筛选动脉瘤高危人群、降低动脉瘤破裂的病死率及致残率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3月湖南省脑科医院收治的30例MCA分叉部动脉瘤患者(动脉瘤组)与50例行头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无动脉瘤患者(对照组),分别测量两组患者MCA两分支夹角,即分支分别与主干形成的夹角(较粗分支与主干夹角记为γ1、较细分支与主干夹角记为γ2),分叉角(γ3),分叉部血管管径和分支管径;计算两分支夹角比(较大分支夹角/较小分支夹角)及分支管径比(较粗分支/较细分支)。比较对照组和动脉瘤组各项参数间的差异。结果动脉瘤组γ1、γ2、分叉部血管管径均小于对照组,γ3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径比、两分支夹角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干型MCA分叉部动脉瘤形成与MCA分叉部几何形态参数具有一定关联。通过CTA获得MCA分叉部几何形态参数的方法对动脉瘤高危人群筛选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大脑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脑血管造影术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A 形态学及血液炎症指标分析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的风险因素 被引量:4
8
作者 姜兵 张伟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1,共5页
目的:分析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瘤破裂的风险因素,筛选基于动脉瘤形态学和血液炎症细胞的动脉瘤破裂预测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4月经过头颅CT血管成像(CTA)确诊的MCA动脉瘤90例,根据CT平扫有无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或脑内... 目的:分析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瘤破裂的风险因素,筛选基于动脉瘤形态学和血液炎症细胞的动脉瘤破裂预测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4月经过头颅CT血管成像(CTA)确诊的MCA动脉瘤90例,根据CT平扫有无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或脑内血肿,分为未破裂组(53例)和破裂组(37例),未破裂动脉瘤(UIA)组根据形态分为形态规则组和形态不规则组,比较年龄,性别,入院第一次血常规炎症细胞及计算而得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全身性系统炎症反应指数(SIRI),动脉瘤形态学参数等。通过卡方检验、Student's t检验或曼-惠特尼U检验分析各组因素,对差异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最后以ROC曲线对动脉瘤形态学、血液炎症细胞有差异性的因素进行诊断效能评估。结果:MCA动脉瘤形态不规则(OR=8.64,P=0.0063)、SIRI(OR=13.62,P=0.042)、长宽比(OR=25.92,P=0.043)是独立破裂风险因素,其AUC值分别是0.78、0.94、0.75。结论:MCA动脉瘤形态不规则、长宽比和SIRI是动脉瘤破裂的高危险因素,对预测动脉瘤破裂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动脉瘤 破裂 计算机体层成像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干型大脑中动脉分支闭塞残端表现为分叉部动脉瘤的诊治一例 被引量:1
9
作者 罗杰 杜丹丹 +1 位作者 何川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605-606,609,共3页
患者 男,53岁,因突发失语伴双下肢麻木、乏力,于2016年1月20日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入院前1个月无明显诱因突发失语10 min,伴双下肢麻木,不能行走,20余分钟后症状逐渐缓解,无恶心、呕吐,无抽搐.在当地医院行头部CT血管成像... 患者 男,53岁,因突发失语伴双下肢麻木、乏力,于2016年1月20日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入院前1个月无明显诱因突发失语10 min,伴双下肢麻木,不能行走,20余分钟后症状逐渐缓解,无恶心、呕吐,无抽搐.在当地医院行头部CT血管成像(CTA),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阿托伐他汀20 mg/d.为进一步治疗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DSA显示为左侧MCA狭窄,右侧MCA分叉部动脉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大脑动脉闭塞 三干型大脑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征象的大脑中动脉M1分叉部破裂动脉瘤预后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明光 余飞 +4 位作者 黄英 杨艳丽 鲁宏 杨华 刘衡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99-1006,共8页
目的建立预测大脑中动脉M1分叉部破裂动脉瘤预后的列线图模型,并进行外部验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2014年1月—2022年3月大脑中动脉M1分叉部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117例(预后良好52例、预后不良65例)。基于临床危... 目的建立预测大脑中动脉M1分叉部破裂动脉瘤预后的列线图模型,并进行外部验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2014年1月—2022年3月大脑中动脉M1分叉部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117例(预后良好52例、预后不良65例)。基于临床危险因素、CT平扫征象及CT血管成像动脉瘤形态学特征建立临床预测模型、影像预测模型及临床-影像联合预测模型。评价各预测模型的效能、校正性能与临床应用价值,并绘制列线图。回顾性连续收集2016年1月—2022年3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大脑中动脉M1分叉部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116例,对预测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结果临床预测模型中,入院时收缩压、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为独立危险因素(P<0.05);影像预测模型中,动脉瘤最大径、中线移位为独立危险因素(P<0.05);联合预测模型中,入院时收缩压、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动脉瘤最大径和中线移位为独立危险因素(P<0.05)。在训练集中,临床预测模型、影像预测模型及联合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4、0.884、0.907,在验证集中依次为0.861、0.865、0.905。校准曲线、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3种模型预测值和观测值的一致性良好。决策曲线分析显示联合模型的临床价值高于临床模型及影像模型。结论临床-影像联合模型可以有效预测大脑中动脉M1分叉部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预后,为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大脑动脉 破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术后多发无症状微出血1例
11
作者 王晓榕 解玲玲 +6 位作者 邵黎明 张照龙 孙成建 刘国平 谢宜兴 赵晓龙 徐锐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59-1261,共3页
1临床资料患者男,60岁,因“胸闷、一过性意识丧失并发现颅内动脉瘤1周余”于2023年6月28日入住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患者2023年6月19日突发胸闷就诊于莱西市人民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并予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治疗,术后患者恢复可。住院期间... 1临床资料患者男,60岁,因“胸闷、一过性意识丧失并发现颅内动脉瘤1周余”于2023年6月28日入住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患者2023年6月19日突发胸闷就诊于莱西市人民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并予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治疗,术后患者恢复可。住院期间,颅脑MRA检查示右大脑中动脉瘤可能。为进一步诊治,收入我院。入院查体:血压119/73 mmHg(1 mmHg=0.133 k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 动脉瘤 血流导向装置 微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uroform Atlas在双支架技术治疗复杂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2
作者 韩金涛 李选 +5 位作者 贾子昌 栾景源 梁飞 张宇翔 赵世录 赵彦清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5-218,共4页
目的 探讨Neuroform Atlas支架在双支架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复杂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wide-neck bifurcation aneurysm,WNB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2月到2022年5月采用Neuroform Atlas支架以双支架辅助栓塞(... 目的 探讨Neuroform Atlas支架在双支架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复杂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wide-neck bifurcation aneurysm,WNB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2月到2022年5月采用Neuroform Atlas支架以双支架辅助栓塞(dual stent-assisted coiling,DSAC)治疗的19例复杂WNBA患者临床资料。19例患者共19个WNBA,其中5个为破裂性动脉瘤。分布部位:10个位于大脑中动脉M1分叉处、7个位于前交通动脉、2个位于基底动脉尖。其中18个动脉瘤采取“Y”型DSAC、1个采取“X”型DSAC技术治疗。栓塞后复查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采取Raymond量表评估即刻栓塞效果和载瘤动脉情况。临床随访采用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患者术后3个月临床预后,影像学随访采取复查全脑血管DSA,评估患者术后6个月时动脉瘤闭塞情况和载瘤动脉通畅情况。结果 19例患者手术步骤均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DSAC后复查DSA显示动脉瘤即刻闭塞情况:16个为RaymondⅠ级(完全闭塞)、2个为RaymondⅡ级(瘤颈残留)、1个为RaymondⅢ级(瘤体残留)。1例患者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为分支动脉内血栓形成,予替罗非班治疗后血流恢复,苏醒后无明显神经功能缺失。术后3个月时18例患者获临床随访,均预后良好(m RS≤2分)。术后6个月时16例患者获DSA影像随访:RaymondⅠ级14个、RaymondⅡ级1个、RaymondⅢ级1个。结论 Neuroform Atlas支架用于DSAC治疗WNBA技术成功率较高,有较低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较高的动脉瘤闭塞率,较传统支架有一定优势,但其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叉宽颈动脉瘤 双支架辅助栓塞 Neuroform Atlas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型双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分叉部闭塞脑梗死7例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水仙 陈星宇 +6 位作者 阳清伟 郑维红 陈中杰 陈良义 朱仁敬 金首跃 林威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7-171,共5页
目的评价Y型双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MCA)M1段分叉部闭塞脑梗死的有效性、安全性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9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采用Y型双支架取栓治疗的连续7例急性MCA-M1段分叉部闭塞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采... 目的评价Y型双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MCA)M1段分叉部闭塞脑梗死的有效性、安全性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9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采用Y型双支架取栓治疗的连续7例急性MCA-M1段分叉部闭塞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采用改良溶栓治疗脑梗死(m TICI)血流分级评估术后血管再通情况,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定术后90 d临床预后。结果6例患者经多次单支架取栓血管均未通,遂以Y型双支架取栓均1次再通,其中5例mTICI血流分级为3级,1例为2b级;1例直接双支架取栓1次再通,mTICI血流分级为3级。5例患者(5/7)术后90 d m RS评分为1~3分,2例死亡。结论采用Y型双支架取栓治疗急性MCA-M1段分叉部闭塞脑梗死1次再通率高,可缩短取栓时间,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型双支架取栓 大脑动脉M1段分叉 脑梗死 血管再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方式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以远梭形动脉瘤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永力 刘方军 +1 位作者 孙玉明 石祥恩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292-297,共6页
目的观察不同方式的血管旁路移植术加动脉瘤切除或孤立术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以远梭形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1月-2010年10月北京三博脑科医院采用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9例未破裂大脑中动脉分叉部以远梭形动脉瘤,其中8例为单发,1... 目的观察不同方式的血管旁路移植术加动脉瘤切除或孤立术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以远梭形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1月-2010年10月北京三博脑科医院采用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9例未破裂大脑中动脉分叉部以远梭形动脉瘤,其中8例为单发,1例为多发。中型动脉瘤1例,大型2例,巨大型5例,蛇形1例。颅内局部血管旁路移植术7例,颅内-颅外血管旁路移植术2例,同时行动脉瘤切除或孤立术。结果①术后DSA和(或)CT血管成像(CTA)检查显示,9例动脉瘤均不显影;7例移植血管通畅,2例移植血管不通。血管不通的2例中,1例术后10个月CTA显示移植血管再通;1例术后17 d DSA显示移植血管不通,动脉瘤远端皮质由侧支血管代偿供血。②术后1例肌力轻度下降,出院前完全恢复;3例有短暂口周抽搐,1例发生静脉出血性梗死。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4分1例,5分8例。③9例获6个月至4.5年随访,GOS均为5分。结论脑血管旁路移植术尤其是颅内局部血管旁路移植术,是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部以远梭形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大脑动脉 旁路移植术 梭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令 程远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5-98,共4页
目的:总结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的临床经验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过程,总结经验。结果:28例患者共30个动脉瘤,其中5例伴有脑内血肿;根据计... 目的:总结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的临床经验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过程,总结经验。结果:28例患者共30个动脉瘤,其中5例伴有脑内血肿;根据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评估动脉瘤的大小、形态、朝向和与分叉血管的关系,精心设计显微手术;术后随访6~12月,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优良22例,中残4例,重残1例,植物生存状态1例。结论:对于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应及早手术,术前影像学上的准确分析与评估、合适的手术入路、娴熟的手术技巧是有效夹闭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提高术后疗效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大脑动脉 颅内血肿 显微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对大脑中动脉瘤治疗效果的分析 被引量:37
16
作者 赵心同 李真保 +3 位作者 方兴根 吴德刚 赖年升 刘佳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12,共5页
目的探讨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瘤(MCAA)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5年2月87例MCAA的患者临床资料,分为手术治疗组29例(29个动脉瘤)与血管内治疗组58例(61个动脉瘤,对其中37个采取单纯弹簧圈栓塞,23个采... 目的探讨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瘤(MCAA)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5年2月87例MCAA的患者临床资料,分为手术治疗组29例(29个动脉瘤)与血管内治疗组58例(61个动脉瘤,对其中37个采取单纯弹簧圈栓塞,23个采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个未进行治疗)。分析患者术中及术后病死率、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结果 (1)对于入院时Hunt-Hess分级0-Ⅲ级的患者,血管内治疗组与手术治疗组术后卒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0.0%(10/50)和29.4%(5/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0);经过3-40个月(中位数6个月)的门诊随访,血管内治疗组的病死率和预后良好率分别为4.2%(2/48)和95.8%(46/48);经过3-19个月(中位数4个月)的随访,手术治疗组的病死率和预后良好率分别为6.2%(1/16)和81.2%(13/1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85,P=0.004)。(2)血管内治疗组经过3-40个月(中位数6个月)的影像学随访,40个动脉瘤有5个(12.5%)动脉瘤复发。手术治疗组经过1-31个月(中位数4个月)的随访,15个动脉瘤有3个(20.0%)动脉瘤残留或复发。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对于Hunt-Hess分级0-Ⅲ级的MCAA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不同MCAA患者的个性化治疗将会使患者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大脑动脉瘤 显微外科手术 血管内介入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手术夹闭及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高分级大脑中动脉瘤破裂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40
17
作者 呼铁民 杨立军 +5 位作者 孟杰 田甜 马志君 张继伟 周敬君 王维兴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0期3671-3674,共4页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夹闭及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高分级大脑中动脉瘤(MCAA)破裂的近期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4年3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高分级MCAA破裂患者107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夹闭组52例:采用显微手...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夹闭及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高分级大脑中动脉瘤(MCAA)破裂的近期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4年3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高分级MCAA破裂患者107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夹闭组52例:采用显微手术夹闭治疗;介入组55例: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术前、术后3个月应用Fisher分级及术后3个月时应用Barthel指数(BI)对预后进行测评,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及术后3个月夹闭组与介入组患者Fisher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夹闭组和介入组患者术前与术后3个月Fisher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4.687、5.455,P<0.05)。术后3个月时,夹闭组患者BI评分为(46.1±9.5)分,介入组为(48.2±8.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夹闭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9.2%(10/52),介入组为23.6%(13/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夹闭组与介入组患者脑血管痉挛、脑梗死、脑积水、再破裂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对高分级MCAA破裂的治疗效果确切,两种方法治疗后Fisher分级、BI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均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破裂 大脑动脉 显微外科手术 栓塞 治疗性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瘤显微手术夹闭治疗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9
18
作者 张力 王汉东 +3 位作者 潘云曦 丁可 祝剑虹 茅磊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6-71,共6页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夹闭治疗大脑中动脉瘤(MCA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5月至2018年5月连续收治的241例(258个动脉瘤)行显微手术夹闭治疗的MCA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包括160例(172个动脉瘤)破裂...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夹闭治疗大脑中动脉瘤(MCA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5月至2018年5月连续收治的241例(258个动脉瘤)行显微手术夹闭治疗的MCA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包括160例(172个动脉瘤)破裂动脉瘤患者(破裂组)和81例(86个动脉瘤)未破裂动脉瘤患者(未破裂组)。手术采用经翼点入路动脉瘤夹闭术或动脉瘤夹闭术+血肿清除术。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评估破裂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意识状态。术后定期进行临床及影像学[CT血管成像(CTA)或DSA)]随访。采用SPSS 20. 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动脉瘤均被完全夹闭。破裂组160例患者,术前GCS评分(8±2)分,9例术后出现大脑中动脉分支供血区域的脑梗死,3例术后出现脑积水,2例术后出现不明原因的脑出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 8%(14/160);术后复查CT血管成像或DSA均未见动脉瘤,术后(15±2) d GCS评分[(9±3)分]较术前改善(t=-6. 240,P <0. 01),78例患者随访无动脉瘤复发。81例未破裂组患者中,7例(8. 6%)术后出现大脑中动脉分支供血区域的脑梗死,术后复查CTA或DSA均未见动脉瘤,45例患者随访无动脉瘤复发。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 280,P=0. 194)。结论显微手术夹闭是治疗MCAA安全、有效的方法,对动脉瘤破裂患者意识状态的改善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大脑动脉 显微手术夹闭 意识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伴脑内血肿的早期手术治疗 被引量:17
19
作者 陈志 唐卫华 +3 位作者 缪洪平 吴南 朱刚 冯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4期2324-2326,共3页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合并脑内血肿早期手术的疗效和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9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合并脑内血肿患者,早期手术行动脉瘤夹闭及血肿清除术的治疗效果。7例患者术前经常规血管造影或(和)三维CT血管造影(three-...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合并脑内血肿早期手术的疗效和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9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合并脑内血肿患者,早期手术行动脉瘤夹闭及血肿清除术的治疗效果。7例患者术前经常规血管造影或(和)三维CT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CT angiography,3D-CTA)检查证实,2例患者行CT检查直接手术。术中使用微血管多普勒超声辅助显露动脉瘤及检查动脉瘤夹闭前后载瘤动脉血流。结果 9例患者共10枚动脉瘤均成功夹闭,3个月后随访时GOS评分恢复良好者4例,中度病残2例,重度病残2例,植物生存1例。结论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合并脑内血肿患者病情危重,早期手术能有效改善预后,3D-CTA和术中多普勒超声等无创检查措施能为手术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大脑动脉 脑内血肿 显微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张峰 李鹏 +4 位作者 高金玲 刘建峰 侯凯 井山泉 张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3期3991-3994,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05年6月—2013年10月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65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患者,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术21例,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术15例,...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05年6月—2013年10月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65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患者,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术21例,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术15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12例,单纯支架置入术17例。回顾性分析65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动脉瘤部位、治疗方法及结果,手术并发症,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采用改良Rankin评分(mRS)衡量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结果 65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患者中,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患者43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患者22例。12例为未破裂动脉瘤,颅脑CT显示为侧裂区类圆形高密度影;53例为破裂动脉瘤,颅脑CT表现均为典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均获成功。术后即刻造影,动脉瘤瘤颈显影5例,瘤体显影14例,致密栓塞46例。无围术期死亡病例。并发症4例,1例术中破裂,迅速完全栓塞动脉瘤后患者无相关症状;其中1例术后3 d出现一过性肢体无力;1例术后1周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经手术清血肿治疗后好转;1例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球囊辅助栓塞后4 d出现脑梗死。42例患者术后3个月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其中15例动脉瘤进展,再次栓塞治疗;27例无进展。3个月随防时mRS 0分45例,1分14例,2分4例,4分2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 动脉瘤 颅内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